孙树勋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曾用笔名孙犁、芸夫、纪普、力编、赵侠、铁彦、纵耕、土豹、林冬萍等。
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1927年孙犁在育德中学读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孙犁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5年,孙犁接连在《解放日报》发表了《荷花淀》《村落战》《麦收》和《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其中《荷花淀》发表后引发巨大反响。此后孙犁又发表《芦花荡》《麦收》等著名小说,开始蜚声文坛。抗战结束后孙犁离开延安市,1947年孙犁前往白洋淀接连写下了散文《渔民的生活》《织席记》《采蒲台的苇》《安新看卖席记》和小说《新安游记》。1949年孙犁前往天津到《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艺网名誉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期间,孙犁于1950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创作时间长达10年之久,他还于1956年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十年动乱结束后,1976年底孙犁开始重新写作,创作《芸斋小说》《老荒集》《陋巷集》等著作。2002年7月11日,孙犁去世,享年90岁。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抗战题材为主题,作品具有“人民性”,赞美民众在民族危亡时期的抗争精神,呈现生活中真诚、善良、美好的一面。孙犁擅长把诗歌和散文的笔法运用于小说创作,他的小说有一种诗的意境,诗的韵味。孙犁是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国内外都产生广泛影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3年5月11日(农历癸丑年四月初六),孙犁生于衡水市安平县城西边的东辽城村,父母为他起名“振海”。孙犁的母亲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但孙犁的五个哥哥姐姐都不幸夭折,孙犁年幼时也体弱多病,心理也十分内向敏感。
1919年,孙犁进入本村的小学读书,父亲为其更名为“树勋”。孙犁读书十分勤奋,从不迟到或旷课。小学毕业后,为了让孙犁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父亲决定带着他到自己谋生的安国县城读书。1924年,孙犁跟随父亲离开了家乡到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在这所学校的阅览室中,孙犁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中的叶圣陶、许地山等作家的小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多种杂志和儿童读物。学习期间,他阅读的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926年,孙犁考入育德中学。期间,孙犁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上发表作品,写小说,也写独幕剧,一时成为全校瞩目的高材生。在学习的同时,孙犁还在育德中学附设的平民学校教书。
1933年孙犁高中毕业,他本应考入大学继续学习。但是,他的父亲无法支付那笔高昂的学费。于是他只好按照父亲的意愿去报考邮政局,却又未被录用。此时孙犁决定将以写作为生,他离开故乡前往北平市,定居在石驸马大街的一个小公寓里。此后他经常到大学听课,到图书馆看书,写各类稿件并进行广泛投稿,但寄出的稿件很少被用,微薄的稿费难以维持生活。孙犁只好到北平政府当了一个小职员,但很快又离开了,继续流浪生活。后来孙犁的父亲找到在安国城关小学的校长,通过他为孙犁在北平象鼻子中坑小学谋了一份会计的职业。但孙犁并不喜欢会计工作,很快他离开了北平回到自己的家乡。
同口教书
1936年,孙犁被介绍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任六年级级任和国文教员。孙犁在同口小学,虽然没有直接加入中原地区共产党,但在思想上倾向革命、倾向共产党的。在这里,他结识了陈乔、阎素等一批地下党员,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他们那里,孙犁间接地受到了党的关怀和培养。这一时期,孙犁继续从上海市邮购革命书箱:《译文》杂志《海上述林》及鲁迅的许多作品,他几乎是每天晚上独自坐在小楼上的宿舍里读书,常常把鲁迅著作中的警句名言抄写下来,贴到墙上,教课之余就站立在这些纸条下面,反复默读,直至背熟之后再换上新的。
孙犁在同口教书的时候,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孙犁十分看重革命思想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他的国文课,不根据课本,主要是根据斗争的需要,选讲革命的文艺作品。《表》《第四十一》《阿Q正传》都是他当时采用过的教材。特别是面对民族危机,他给学生们讲解了《最后的一课》和义勇军斗争的故事,这使学生们深受启发。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中,学校决定演出话剧,孙犁亲自执笔,深夜突击,从事剧本创作。后来,冀中抗战开始,孙犁的学生很多投身革命。
投身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保定市沦陷,孙犁决定不再去同口小学任教,而是投身抗日运动。那年冬天,孙犁经常奔走于本村与安平县城之间,寻求献身抗战的机会。此后不久,吕正操将军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司令部,进驻安平县城。孙犁过去的几个同学、同事陈乔、阎素、李之琏,此时都在人民自卫军的政治部工作。他们十分了解孙犁的为人和才干,在抗战初期发动群众,宣传工作需用人的情况下,他们首先便想到了孙犁。于是三人相邀,来到东辽城孙犁的家中,请他出来工作,孙犁闻讯慨然允诺,从此,孙犁便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他首先在家里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由政治部作为文件油印发行;接着他又编辑了一本中外革命诗人的诗集,题名《海燕之歌》。孙犁还在《红星》杂志的第一期又发表了长篇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此后孙犁又在冀中区党委的机关报《冀中导报》上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鲁迅论》。孙犁此后回忆这段文学生涯说他是“为革命而文学,或为文学而革命”的。
1938年春天,冀中区成立了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叫人民武装自卫会,孙犁当上了宣传部长。同年孙犁又被调往抗战学院任教。抗战学院虽然不是正规大学,但在冀中一带影响很大,学院革命氛围十分浓厚,孙犁在三个月的时间讲了抗战的文艺理论与实践、文学概论和文艺思潮等课程。1938年冬天,由于敌人向冀中进攻,抗战学院不得不打游击。孙犁孙犁回到学院以后,学院已经开始疏散。孙犁带领一个剧团,到乡下演出,就叫流动剧团,他们自编自演,现编现演。由于敌人活动频繁,剧团常常是刚刚挂起幕布,就得解下转移,演员们往往是带着满脸油彩行军的。不久,敌人占领了深州市县城,孙犁他们的剧团就编入了冀中区直属队,演出活动亦随之停止。
战火中创作
1939年春天,孙犁从冀中平原调往阜平县山地工作。他在战火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最初,孙犁想在儿童文学创作上辟开一条道路,并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已的思想和感情。1939年10月至年底,他先后写下了叙事诗《儿童团长》《梨花湾的故事》《白洋淀之曲》。这些作品都发表在当时边区出版的报纸刊物上。解放后又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告售出版。以诗歌创作在边区文坛崭露头角的孙犁,却没有只限于诗歌的写作。他在发表诗歌作品的同时和之后,又相继写出了小说《一天的工作》《邢兰》和散文《识字班》,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两种文体显然成为他创作生涯中主要运用的文学形式。
1940年7月,孙犁由边区通讯社调到文协工作。在此期间,孙犁曾写下《关于街头小说》的文学短论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文章对街头小说这一文艺形式的来历、特点,以及在边区广泛应用这一文艺武器的意义都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墙头小说写作运动中提出的许多理论问题。这对战时的群众创作活动起到指导与推动作用。孙犁还以贺龙将军率部痛击张荫梧为题材,写了民间故事《贺龙将军过平汉路》。
1941年春节,边区文协迁往平山会口,住在会口西北的石鼓洞。当时,孙犁、田间主编晋察冀日报的副刊《鼓》。不久,文协又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转移到南洪城。在那里,孙犁主编《晋察冀文艺》,同时编印文艺整风学习材料。这时,联大校刊《 五十年代》第一期发表了孙犁的小说《邢兰》和田间的长诗《子弟兵》。同年,边区党委指示文协开展军民誓约的征文评奖活动,孙犁又积极参加了组织评奖工作。一方面从事创作,一方面从事理论研究。在理论上概括着自己的创作经验。此后孙犁又相继发表了《春耕区》《摘树叶》《投宿》《战士》《芦》《 女人们》( 三篇 )《马的故》等诗文小说,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阶级情谊,批评了某些落后群众的落后意识。
1942年,孙犁到《冀察冀日报》编副刊,1943年秋天,孙犁调到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高中班教国文。这期间他发表小说《走出以后》《爹娘留下琴与》《丈夫》《老胡的故事》等。
延安岁月
1944年春天,孙犁和华北联大学员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到达延安市。途中见到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贺龙。在延安,孙犁被分配到鲁迅美术学院。开始是研究生,后来在文学系任教。在这里,他见到了许多文学艺术家。鲁蔡、公木、马达、舒群、邵子南等同志都在那里。他在故乡认识的何其芳同志,这时正在这里担任文学系主任。但因为身体不好,工作由舒群代理。孙犁是一个不善交往的人,因而除工作之外,同大家交流并不算多,但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诚挚的为人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便和同志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使孙犁学习和创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他的作品的影响越来越大。他先在重庆市的新华日报,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了《游击区一星期》,接着又在鲁艺学院发表了《五柳庄纪事》。1945年,孙犁接连在《解放日报》发表了《荷花淀》《村落战》《麦收》和《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其中《荷花淀》发表后引发巨大反响,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读到这篇小说,在报纸边写下“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的评语。此后孙犁又发表《芦花荡》《麦收》等著名小说,开始蜚声文坛。孙犁的文学成就也引起了鲁艺学院领导的重视,他很快就由研究生提升为教员。
回到冀中
1945年8月15日,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暗中策划着国共内战。孙犁根据组织的决定,离开生活一年多的延安,随同诗人艾青领导的华北文艺工作队回到晋察冀。此后华北文艺工作队在张家口市住下,准备开展工作,孙犁找到队长艾青,要求回冀中去。但是孙犁只在家住了四天,就去往了蠡县刘村。孙犁在刘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体会,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在这个平原小村,孙犁写出了《钟》《藏》《碑》三篇小说。
1946年,孙犁离开了蠡县,前往冀中平原小城河间市,同年孙犁父亲去世,他回家廖理丧事后又离开返回了河间,受冀中区党委委托,编过六期《平原杂志》。面对全面内战的局面,孙犁又接连写出《王凤岗坑杀抗属》《民兵参战平汉线》《蒋介石臭史》《向英雄的民兵们致敬》《比武从军》等文章,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血腥罪行,热情赞扬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1946年冬天孙犁投入冀中土改运动中,写下了诗歌《翻身十二唱》,1947年春节过后孙犁便出发前往白洋淀,不停的采访和写作,捕捉了许多创作题材,接连写下了散文《渔民的生活》《织席记》《采蒲台的苇》《安新看卖席记》和小说《新安游记》。1948年冬天,孙犁去深州市下乡工作,此时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冀中区党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准备接管天津市。刚刚熟悉了环境的孙犁在冀中区党委一个电话的催促之下,又立刻回到饶阳县。孙犁到了冀中平原的小镇胜芳住下,在这里创作了《蒿儿梁》。
前往天津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月16日,《冀中导报》编辑部奉中央华北局之命一分为二,一部留在冀中继续办《河北日报》,一部由原《冀中导报》社长、时任《晋察冀日报》总编辑的王亢之率领前往天津创办《天津日报》,孙犁在深县接方纪电话通知进津,任《天津日报》副刊科副科长,主要负责《文艺周刊》的编辑工作。同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村歌》,发表在《天津日报》和《劳动文艺》上。当年苏联作家代表团由亚历山大·法捷耶夫带队来中国参加开国大典,孙犁又接连写出《苏联文学怎样教育了我们》《迎法捷耶夫》《欢迎苏联代表团》等几篇短文。此后,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又相继写出了《人民性和战斗性一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等理论文章和《石猴》《吴召儿》《山地回忆》等短篇小说。天津知识书店、上海群益出版社、北平天下图书公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相继出版了孙犁的儿童读物《少年鲁迅读本》、短篇小说集《芦花荡》《嘱咐》小说散文合集《荷花淀》及中篇小说《村歌》。
1950年孙犁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由中短篇转为长篇,小说随写随发并开始在《天津日报》连载,于次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第一集一经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1951年3月他又开始了《风云初记》的第二集写作,此后又继续从事《风云初记》第三集的创作,直到一年以后全部截稿。
1953年夏季,孙犁用了一年的时间写完了《风云初记》第三集,并以在安国农村体验到的部分生活,写出《杨国元》《婚俗》《齐满花》等一批散文。此后便进入了《铁木前传》的创作。此时由于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孙犁经常失眠、头晕、心情烦躁,视力也觉不如以前。1956年《铁木前传》这部中篇小说发表之后,曾于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对于它的评价,基本是两种意见。一些同志认为这部中篇以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四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作品,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作家在刻划小满这个妇女形象上存在“问题”。这部小说的单行本时引起编辑部的激烈辩论,后来小说如期出版。
孙犁患病后,报社派人送他到北京市疗养,之后又去了青岛市的海滨,1960-1962年,孙犁又曾两次到北京休养,等病情好转后孙犁开始广泛阅读。1962年9月他创作的散文集《津门小集》出版。从1956-1966年,孙犁在十年的养病期间除了写有少量诗歌、散文和作品题记,基本没有什么新作问世。
十年动乱
1966年,十年动乱期间,几乎使中国全部的作家身陷磨难,孙犁也难以幸免。动乱开始不久,久病未愈的孙犁便同天津日报大厦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一起,被赶进一个名叫“张园”的大院,当晚就在造反派的挟持推搡下进入“批判”会场,遭受了平生未有过的凌辱。此后孙犁便成为报社大院的清洁工,并随时准备造反派的“传讯”和外调人员的盘问。后来孙犁又被迫到农村劳动,度过了一年多养牛和管理白菜的生活。1970年孙犁的妻子离世,一年后孙犁被宣布“解放”离开干校回到家中,后来去了文艺组工作,1972年他回到了故乡,十年动乱期间孙犁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
晚年生活
十年动乱结束后,1976年底孙犁开始重新写作,他先写了两篇回忆性散文《远的怀念》和《伙伴的回忆》,之后又在《人民文学》发表《关于短篇小说》的短论,切中了“四人帮”时期小说创作的要害,为文艺思想拨乱反正开路。此后孙犁又接连写出了《关于中篇小说》《关于散文》《关于\u003c聊志异\u003e》《《红楼梦杂说》等理论文章和《吃粥有感》《童年漫忆》等散文。并且相继在《散文》《天津文学》《芙蓉》《柳泉》等刊物上发表《耕堂读书记》《读作品记》《乡里旧闻》和《书衣文录》。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接连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滑定集 》《远道集》等多种散文的结集。
这一时期,多年不写小说的孙犁开始了《芸斋小说》的创作。年过古稀的孙犁虽然忙碌,但没有忘记文学新人的发现和培养,孙犁多次与当时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铁凝、贾平凹等通信,交谈艺术问题。1981年8月,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孙犁文集》,收入了作家自抗战初期至文集编定之日大部著述,全书七卷五册,近一百七十万言,全面展示了作家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同时《孙犁作品评论集》也随之问世,引起文坛的广泛注目。1982年春天,天津市召开文代会,孙犁被选为天津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晚年的孙犁依旧笔耕不辍,1985年写作《乡里旧闻》,在其中的《大嘴哥》一文中,引用了大女儿孙小平之前写的文字。1986年出版散文集《老荒集》,1987年出版散文集《陋巷集》,1988年发表《罗汉松》《石榴》《续弦》3篇“芸斋小说”,出版《耕堂序跋》《耕堂读书记》,1990年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记邹明》《老同学》等。
人物去世
1992年冬天,孙犁身体状况不佳,因患癌症住院治疗,加上眼病的困扰,他的读书与写作便没能再继续。同年12月,《孙犁文集》出版后,孙犁忽然有了幻灭感,觉得那是他的骨灰盒。1993年春节后,孙犁病情加重,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动手术,切除胃的大部分。1995年夏天,孙犁再度入院,并几乎与所有人割断来往。在生命最后几年,孙犁一直在病痛中度过,2002年7月11日,孙犁去世,享年90岁。
个人作品
代表作品
孙犁以小说闻名,他的短篇《荷花淀》,中篇《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纪》,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牢固地位。
《荷花淀》
《荷花淀》是孙犁于1945年在延安创作的短篇小说,是受到一个真实的战斗故事的启发写成的。当孙犁还在阜平山区工作的时候,从冀中平原来的一位同志,曾向他讲了一个发生在水淀的生动感人的战斗故事,孙犁就写成了这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的是水乡的七位游击队员报名参加了大部队。他们担心妻子拉后腿,就委托游击组长水生单独回村,向各家说明情况。水生回家得到了妻子、父亲和乡亲们的支持,第二天便在家属、群众的欢送下归队了。三天以后,几位新战士的妻子彼此相邀,乘坐一艘小船,悄悄地去部队驻地马庄看望丈夫 ,不巧部队已经转移。几位青年妇女,在悻悻而归的途中,遇到鬼子的船只,匆忙划向荷花淀。后面鬼子却还是穷追不止。正在这时,那浓密的荷花叶下,却突然响起了枪声。一场激战之后,她们才发现阻击、消灭敌人的正是自己的丈夫 。战士们完成了任务又和爱人见了面,清理了战利品后又奔向远方。几位青年妇女在丈夫的影响下,组成了游击组活跃在白洋淀边。
这篇小说的写作,保持并发展了孙犁原有的风格,以朴实而秀丽的语言,单纯而明净的色彩,展现了冀中水乡的风土人情,表现了冀中妇女识大体、顾大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篇小说一经问世,那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诗的韵味及深沉而真挚的思想感情,立刻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从这篇小说也成为了孙犁的代表作。
《铁木前传》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孙犁1953年以后,到离家乡50里的安国县长仕村体验生活回到天津市后,在和平区多伦道216号大院(报社家属宿舍)侧院的一幢二层楼上一个只有十多平米的小房间里写成的。创作动议来源于他从农村而进入城市之后,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地位的变化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他深深为这种变化所苦恼,这种苦恼的情绪使他想起了战争年间的朋友,想起了那种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同志关系,又因为这种关系而联想到他所见到过的木匠和铁匠。
《铁木前传》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描述了两位老人(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和两个青年(九儿和六儿)在解放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交好与交恶,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小说以人际关系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在正面肯定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注重人物内心生活的挖掘,对北方农村的人情美、人性美,充满由衷的赞美之情。
小说发表在1956年12期《人民文学》上。1957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再版,并被收入1961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村歌》中。197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再版。小说并没有涉及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也没有描写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写的只是冀中农村的凡人琐事,正是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折射出了新旧交替的社会大背景。《铁木前传》的发表,标志着孙犁创作风格的成熟,受到了文坛的瞩目和评论家的关注。
《风云初记》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是孙犁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和战争题材的作品。这部作品分为三集,创作时间长达10年之久,被誉为“诗化小说”的经典。
《风云初记》从七七事变开始起笔,描写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人民在民族独立战争中觉醒进步的过程,塑造了不断成长的冀中农村新型女性和人民战士的形象。作品虽然描写的是战争,但全篇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硝烟,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通过以高、吴、田、蒋四姓五家的生活关系为中心,细致地勾勒出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孙犁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由中短篇转为长篇,小说随写随发并开始在《天津日报》连载。小说第一集一经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1951年3月孙犁又开始了《风云初记》的第二集写作,此后又继续从事《风云初记》第三集的创作,直到一年以后全部截稿。《风云初记》延续了孙犁一贯含蓄而隽永的诗意风格和流淌舒缓的散文式结构,在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美感。作品细腻入微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塑造了高四海、高庆山、吴大印、高翔、芒种、春儿、李佩钟、秋分等多个鲜活的人物。
其他作品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注:收入孙犁部分代表性作品
散文(诗歌)
注:收入孙犁部分代表性散文(诗歌)集
评论
注:收入孙犁部分代表性评论
创作特点
抗战主题
孙犁早年所写下的这些诗文小说,字里行间弥漫着战斗的气息。孙犁在其创作生涯开始阶段的作品就是为人民的斗争与解放而写的,是以战士的身份步入文坛的。1945年,孙犁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抗战题材小说,在延安市解放区成名,此后创作愈多、影响力愈大。孙犁曾说:“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不论孙犁的文学风格如何变化,赞美故乡人民保家卫国、英勇抗敌一直是不变的主题。
孙犁描绘故乡风景、发掘日常生活的乐观与生机,不仅开创了别样的战争美学,而且历经晋察冀抗战运动的炼,拓展了“五四”以来的文学观念。在晋察冀的抗战语境中,孙犁走出知识分子的书斋、案头,把文学作为呼应抗战政治、积极介入现实的一项实践行动,堪称与时代主潮共鸣互动的“革命人”。孙犁其人其文,构成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不可忽视的精神资源。
赞美民众
孙犁的作品具有“人民性”,比如小说《荷花淀》《村歌》《铁木前传》《风云初记》 都是深具“人民性的文学作品”。孙犁的人民性首先表现在他对边缘的、受冷落的农民的关注上。孙犁作为解放区的干部,与解放区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致力于表现人民的美德:他们在民族危亡时期表现的抗争精神、互助精神,以及对于安宁生活的渴望。孙犁笔下的农民是深具民族性的。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从“五四’ 新文学开创以来,如此深情地赞美本国人民的人情与人性并且达到这样成功的境界,实自孙犁开始。”
孙犁从来不生搬硬套,也不凭空想象去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他的作品大都呈现生活中真诚、善良、美好的一面。比如,他写的战争题材的小说,往往不是着眼于战争的惨烈和血腥,而是注意发掘战争中的冀中人民乐观向上、不畏强暴的精神。当写到战斗的猛烈时,他往往不用过多的笔墨进行渲染,而是把笔岔开,写战争中的人民的抗日热情和精神风貌。以描写抗日战争为主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并没有太多的战争场面,而更多的是刻画冀中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坚强。甚至大敌当前,孙犁也不去描写战争的恐怖气氛,而是展现生活中美好、光明的一面。
诗意写法
孙犁擅长把诗歌和散文的笔法运用于小说创作,从而形成自己小说特有的铺叙和描写方式。他通常是以一种抒情的笔调来讲述故事的,以诗人的目光观察他所要描述的一切,十分善于准确、鲜明地表现冀中的平原风光和通过人物细微的外在表现来展示其内在的微妙心理,小说中描绘的生活画面的构图中经常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巧妙地溶进绘画的色彩。因此他的小说有一种诗的意境,诗的韵味。例如《荷花淀》通篇采用的是一种鲜活灵动的诗意语言,这种诗化语言一方面准确传达出孙犁的思想情感,展现出客观真实的生活图景,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赋予小说作品以浓厚诗意氛围和奇绝艺术魅力。如在《荷花淀》里摹绘“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女性形象
孙犁的目光常常投向农村的女性群体,既写她们作为妻子、恋人、妹妹等家庭角色,也描绘她们如何心向社会广阔天地。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冲破了过往的梏。与静美的自然环境相配,小说中的女性大都是单纯美好的,《芦苇》中少女对战争有本能的恐惧,却并不影响对陌生人的善良,主动将自己轻便的衣服脱下换与叙述者。《女人们》中的女性更是如此,个性单纯,性情爽快。孙犁还特别善于塑造农村青年女性形象。如《荷花淀》中,劳动妇女们最初都不希望丈夫离开,但在一次偶然机会看见打仗后,发现打仗并不困难,她们同样可以做到男人能做的事情。
叙事方式
孙犁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抒情性。孙犁的小说,被誉为解放区小说“诗化抒情传统”的典范。这种抒情传统源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为鲁迅、郁达夫、废名、艾芜、沈从文、萧红、孙犁等人继承。作为小说家,孙犁有强烈的共情能力,他的作品总能与不同时代的读者凝结成坚固的“情感共同体”。在历史特殊时刻,孙犁能准确感应并描绘出大变革时代普通人民的心理期许。如在《荷花淀》中,孙犁写出了个人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情感也代表了广大士兵及普通民众渴望战争结束、过上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他的声音同时又是广大人民的心之所愿,这也是他抒情作品成功的关键。
此外孙犁小说呈现出轻盈灵动的特点,也与其叙事方式密切关联。在孙犁作品中,“笑”的运用,能让充满紧张感的革命环境放松下来,为日常化的叙事奠定基础。比如《一天的工作》里的童真、《懒马的故事》里的嘲弄等等,都彰显着孙犁短篇艺术中的“笑”的技巧。到了《铁木前传》,更加熟,信手拈来。
思想主张
现实主义
孙犁的大部分小说都来自现实生活,他的创造多从亲身观察思考的、活生生的现实选择题材。1938年,孙犁发表《现实主义文学论》,成为在冀中抗日根据地首次提出“现实主义”口号的文章。1941年底,孙犁写出《论成时的英雄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新时代的英雄。特别是孙犁关于“建立民族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彻底大众化的过程”的认识,和“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民族形式”的主张,至今仍然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七七事变后,孙犁经介绍正式加入抗战工作,1938年到孙犁进入天津市之初这段时间,是孙犁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形成时期。无论是抗战学院的执教经历、编辑生涯,还是后来走向延安市,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冀中,在积极投身抗日文学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孙犁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开始形成。抗战背景下,孙犁找准了现实主义的方向,以笔杆作长矛,将文艺的武装力量发挥到最大。
批判文革
十年动乱期间,孙犁回绝了报社革委会要求他担任文艺组顾问的要求,既不对办刊发表意见,也不为刊物写一个字的文章,很多人建议他把《荷花淀》修改后重新出版也被他拒绝,在他看来按照“四人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区篡改抗日历史,不只违背历史的真实,更违背天理良心。在这场动乱中,孙犁坚守着自己的人格,虽然意识仍被禁,但孙犁却能从包裹书皮和书写书衣文中得到精神的慰藉,排遣内心的积郁,发泄对文革的痛恨。
政治认知
孙犁深受鲁迅的影响,是革命现实主义作家队伍中的一员。但是,孙犁并没有将文学当作诠释政治口号的工具,而是和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孙犁并不主张脱离政治,也不反对在作品中反映政治,事实上,孙犁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变迁,只不过,孙犁不是机械、跟风式地反映这些政治,而是在对政治生活进行认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剪裁,进行艺术的反映。孙犁所反对的,是虚张声势、弄虚作假、追风逐浪、文过饰非。
创作主张
对于文学创作的目的,孙犁尊奉鲁迅所倡导的“为人生”的主张。他说:“在青年,甚至在幼年的时候,我就感到文艺这个东西,应该是为人生的,应该使生活美好、进步、幸福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作品要为人生服务,必须作艺术方面的努力。”尽管孙犁并不完全赞同“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但他认为,“为人生的艺术,不能完全排斥为艺术而艺术。你不为艺术而艺术,也就没有艺术,达不到为人生的目的。你想为人生,你那个作品,就必须有艺术,你同时也得为艺术而努力。”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孙犁的发妻是距他的故乡孙辽城十多里的一个姓王名崔晓立的女子,比孙犁大4岁,二人是通过媒人介绍后于1929年成婚,婚后不久由于孙犁投身于抗日革命,二人聚少离多。孙犁的妻子一人将孩子们带大。建国初期,许多干部进城不久,就正式或非正式地向自己的结发妻提出离婚,孙犁则于1949年亲自坐着报社的大马车,把困顿在半路上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接到天津市。1970年4月,孙犁的妻子因糖尿病转成尿毒症去世。
孙犁和妻子共有三女一男四个孩子,长女孙小平十几岁从安平县家乡随父亲孙犁到天津生活,后进入天津市的纺织厂工作。20世纪80年代退休后,孙小平对绘画产生兴趣,创作出诸多国画作品。小女儿孙晓玲曾任职于邮电系统,2011年7月出版发行了《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一书怀念孙犁 。孙犁的外孙子是孙瑜,外孙女是张中行,均为天津市的新闻工作者。
艰苦朴素
孙犁的一生生活朴素简单,没有任何高要求。他最爱穿一双圆口布鞋,特别偏爱喝米粥,尤其把胡萝卜和番薯放在一起熬出的粥,更是被他视为美味。据孙犁的家属讲,即便是在住院期间,他每天主食也只是吃一小碗米饭,配上一些寺院菜,仅此而已。
淡泊名利
1949年,进了城的孙犁开始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他亲自坐着报社的大马车,把困顿在半路上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接到天津市。当年孙犁到北京市参加文联大会时,受到大会主席的特别表扬,因为孙犁进城后不与农村的妻子离婚,成为作家中的模范。后来,孙犁曾托《红旗谱》的作者梁斌等人为年近三十的孙晓玲介绍对象。有人介绍当时中央首长的亲戚,但孙犁听后没做考虑。只是告诉待嫁的女儿,他尤其不看重男方的经济实力,“穷不是缺点”。
当时某位北京文化界、戏剧界领导到天津,市里派车来接孙犁去见这些地位高、名声大的人,但孙犁没有去。时任天津市文教书记对孙犁说,“你这个人是当不了官的。”天津市作协和文联都曾给孙犁留有位置,但孙犁一直坚持在《天津日报》工作,前后经历了十几位总编。孙犁曾告诉老友、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首任主席鲁藜,“我干不了这个(指天津市作协主席)。”
荣誉奖项
1942年,孙犁的作品《丈夫》曾获得边区鲁迅文艺奖1942年第三四季度奖。此外,《孙犁散文选》曾荣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远道集》《谈作家的素质》《耕堂序跋》连续3次获鲁迅文艺奖。孙犁还获得过20世纪80年代获全国老编辑荣誉奖。
1942年,孙犁编辑心得撰写的《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由冀中文建会油印发行。1943年4月17日,该论著荣获边区鲁迅文艺奖金委员会颁发的唯一一项年度奖。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机构联合推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孙犁的作品《风云初记》 入选。
人物影响
形成“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 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第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流派肇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以孙犁为代表。 其他成员还包括刘绍棠、 韩映山、 冉淮舟、 从维熙、房树民等人, 这个流派也影响到了后来的铁凝、 贾大山, 甚至河北省外的贾平凹、莫言等人。 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孙犁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文学流派,树立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典范。评论家冯健男将这一流派的特色归纳为:一、以写农村生活见长;二、以挖掘和表现生活中的“美”见长;三、以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气息见长;四、以生动的故事和画面表现渗透了政治内容和革命激情的日常生活见长。孙犁无疑是这一流派最为突出的代表,他的作品就是这些特色的明证。
文艺理论
孙犁一开始就从事多种体裁的写作,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后,先是以文学理论在冀中区扬名,这时候的文学理论是孙犁多年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修养的普及和体现,主要成果是编写了后来被命名为《文艺学习》一书,他的文学见解在书中有所表达。他先后写过《论鲁迅》《鲁迅、鲁迅的故事》《少年鲁迅读本》;为了指导晋察冀通讯社的通讯员们写稿,他写下《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参与“冀中一日”的群众写作运动,他写的心得文字结集为《文艺学习》出版。
1949年进入天津市后,孙犁的生活相对安稳,他根据以往的生活积累和思考,写出一个长篇小说和两个中篇小说以及一批散文,同时,积极参与工厂文艺活动,指导培养工人作家,写出了一批有理论有实践的指导性文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学思想和理论在这些文章里都有体现。
人才培养
孙犁一生奉献于文学事业,对文学青年给予了极大的扶持与帮助。在担任《天津日报》编委时,他负责《文艺周刊》和《文艺双月刊》工作,通过这两块文学阵地,他发现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坛新人,如已故作家刘绍棠,著名作家铁凝、从维熙等都受到过孙犁的点拨。晚年的孙犁虽然依旧忙碌,但他十分重视文学新人的发现和培养,古华、贾大山、谌容、刘心武、李杭育、韩映山、赵大年、李贯通、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宗璞、柳溪、张贤亮、铁凝、贾平凹、莫言等作家都受到孙犁的鼓励或通信指导。
其中,作家铁凝在写作初期曾四处碰壁,孙犁在偶然间读到了她的作品后,觉得是个可塑的人才,便将作品推荐给了刊物发表,并对《夜路》《排戏》《盼》《灶火的故事》等进行评点,并给她写信,教导她如何读书等。1980年,铁凝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孙犁同意用给她的两封信作为代序。
人物评价
中国只有一个孙犁。他既是位大儒,又是一位“大隐”(隐士)。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作家莫言
孙犁很纯粹,不是受风风雨雨影响,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家。——中国当代作家从维熙
孙犁有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是那种布衣简食、淡泊明志的作家。他选定了清贫的作家之路,并始终如一地持守一个作家的良知。——作家茅盾
孙犁的作品之所以经得起一读再读,除了他对人民的深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还在于他对语言的珍视。——作家铁凝
以老革命、老作家的资格,在社会转型期能活出自我、从不迷失的孙犁,他的坚守知识分子的尊严,淡泊名利的处世风格,他的“干净”,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操”,更是一本读不尽的大书。——卫建民 《中国发展观察》原总编辑、副社长
孙犁先生作为《天津日报》的创办者之一、党报文艺副刊的早期耕耘者,无疑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在新中国文学史上,孙犁以他独具风格、魅力恒久的文学作品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文学创作、文艺理论、报纸副刊等方面,均有丰厚建树。——宋曙光 《天津日报》原文化专副刊中心负责人,高级编辑
孙犁先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先生人虽故去,但他的文字替他留在了这个割舍不掉的世间,将他的思想和精神留存下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热爱文学的人。——作家王松
孙犁青年时,“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相提并论;孙犁晚年时,曾有“南巴(金)北孙(犁)”的说法。由此可见孙犁的文坛地位。——作家刘卫东《从“清荷”到“淡菊”》
孙犁写出了女性战友们“美的心灵”,不仅是解放区成长起来的最重要的作家,甚至是新中国的伟大叙事者之一。——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后世纪念
修建纪念馆
2002年7月11日,孙犁逝世后,河北省安新县人民政府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修建了孙犁纪念馆。孙犁纪念馆正房为主展厅,分七个部分,展示了他的生平与创作。
出版书籍
2002年7月11日,孙犁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国内的孙犁作品“出版热”持续升温。2002年10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八卷本《孙犁文集》。2003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孙犁选集》;5月,长征出版社出版《幸存的信件》,收录孙犁1959-1982年致冉淮舟信127封。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十一卷本《孙犁全集》。2008年12月,文汇出版社出版《孙犁文集》(天津日报珍藏版),全书分上下册,汇集孙犁从1949年1月至2005年7月在《天津日报》发表的大部分文稿。此后,每到孙犁的诞辰或逝世周年,国内各大出版社都会推出体裁多样、形式各异的孙犁作品选本、合集。特别是在2022年8月,为迎接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孙犁作品插图本”三种,即短篇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设立文学奖
2012年11月,孙犁文学奖首次颁奖。孙犁文学奖是为了纪念孙犁先生逝世十周年而设立的,由河北省作家协会和孙犁故乡衡水市安平县共同承办。2012年首次颁奖,终评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担任。
孙犁图书馆
2013年5月12日,孙犁图书馆在河北省安平县举行开馆,孙犁纪念馆奠基仪式同时举行。该馆位于安平中学校园内,总建筑面3948.42平方米,共四层,主体建筑高度为17.9米。各层厅堂的命名都与孙犁有关,一楼各“苑”以“荷”命名,意在突出孙犁作为荷花淀派创始人的内涵,二、三、四楼所有“阁”“堂”“斋”分别以孙犁文学作品名字命名,旨在表达对大师的敬爱与怀念。
复建故居
孙犁出生于衡水市安平县大子文镇孙遥城村,2014年以来孙遥城村被确定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省级重点村。同年,历时两月,投资200余万元,占地1290平方米的孙犁故居复原完成。其建筑彰显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方民居特色,从布局到摆设真正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孙犁的儿子和女儿多次到访故居,并赠送孙犁生前衣物,以及孙犁生前创作的十三篇、五十二页文字手稿。孙犁故居于2014年5月4日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许多学者慕名而来。2023年5月10日,孙犁长女孙小平委托两个儿子和女儿、儿媳,将自己的两幅画作《牧牛图》《国色天香》捐赠给坐落在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的孙犁故居展示收藏。
纪念活动
2013年5月12日,孙犁诞辰百年纪念大会在孙犁故里河北省安平县举行。在纪念大会上,时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向安平县授予了“孙犁故里,书香安平”的匾额,时任天津市孙犁研究会原秘书长刘宗武、安平县文联主席王彦博分别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孙犁先生的文学成就,孙犁之子孙晓达也就家乡举办纪念活动做了讲话。
2013年5月14日,孙犁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天津市作家协会、天津日报大厦和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时任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孙犁的文学成就,对其文学作品充满真善美与诗情画意的美学风格表示了肯定。
2023年是孙犁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6月3日上午,“品荷韵书香 铸文化辉煌——孙犁主题图书回顾展开幕式暨天津人民出版社《报人孙犁》新书首发式”在天津图书馆举行。天津图书馆副馆长马金香表示,本次展览既是为了纪念孙犁先生,也是为了传承孙犁先生坚持以人民为根本,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文学精神。
纪念作品
参考资料
纪念孙犁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在衡水安平举行.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12-03
孙犁的笔名.工人日报.2023-12-20
《品读孙犁——第一章生平及创作年记》.中国作家网.2023-12-04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今晨在津病逝.新浪网.2023-12-07
孙犁的故事.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4
[品读孙犁] 第七章:创作实践成果和文学思想理论.中国作家网.2023-12-08
孙犁的家国情怀.中国青年网.2023-12-07
营造小说的诗化意境.人民网.2023-12-07
熊权,刘振琛:孙犁的文学“风景”与晋察冀抗战经验.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7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今晨病逝.大众网.2023-12-07
孙犁:时常有风吹过我心头.澎湃新闻.2023-12-07
铁木前传.豆瓣读书.2023-12-19
孙犁名作及插图背后的故事.光明日报.2023-12-19
今日荐读丨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诗化小说”的经典.中国军网.2023-12-19
专栏|冉淮舟与《风云初记》.衡水新闻网.2023-12-19
孙犁作品的出版与海外传播.光明日报.2023-12-08
孙犁.中国作家网.2014-07-07
孙犁,从解放区走来的文学巨匠——纪念孙犁诞辰110周年.中工网.2023-12-07
艾翔:革命的同路人与文艺的人民性——重审孙犁小说的独特贡献|2023年第8期·纪念孙犁诞辰110周年专栏.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7
孙犁:一定要比别人更关心时代、社会、人.光明网.2023-12-19
探微孙犁的情感世界.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馆.2023-12-07
忆孙犁:陪大人物如坐针毡 不要女婿给自己拍片.中国新闻网.2023-12-07
孙犁长女向孙犁故居捐赠绘画书法作品.河北新闻网.2023-12-08
【赏艺】孙犁:人在书籍极端缺乏时,才能精读、细读.宁波市文化馆.2023-12-08
《平凡的世界》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新华网.2023-12-07
孙犁先生逝世20周年 铁凝撰文追忆与他的四次会面.北青网.2023-12-07
孙犁:从事文学工作,一个人的气质很重要.中青在线.2023-12-08
文学界纪念孙犁百年诞辰.光明网.2023-12-08
孙犁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中工网.2023-12-07
河北孙犁纪念馆在白洋淀落成.新浪新闻.2014-03-11
每日一诗丨七绝 参观孙犁纪念馆.澎湃新闻.2023-12-08
永宁教师马凤鸣获“孙犁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北方网-新闻中心.2014-07-07
孙犁图书馆河北安平开馆.中国新闻网.2014-02-26
衡水安平县孙遥城村打造孙犁故居文化名片.河北新闻网.2023-12-08
孙犁主题图书回顾展暨《报人孙犁》新书首发式在天津举行.荆楚网.2023-12-08
孙犁.豆瓣读书.2023-12-08
重识孙犁——读侯军新著《报人孙犁》.封面新闻.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