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镇峦
冯镇峦(1760年—1830年),字远村,号“合川区四子”,清代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著作有《红椒山房笔记》等。他曾在四川汉源作过学官,评点过《耳中人》。冯镇峦的先世居广安州,父亲冯良弼,母亲苟皇后。他少年时习儒业,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诸生,四十八年补博士弟子员。五十年从庆符县县尹张慕川游,与张乃孚、杨士、彭世仪合称四子,倡为“青莲诗社”。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年)主讲于明月里云峰书院。嘉庆十三年(1808年)应礼部试不第。嘉庆十五年(1810年)夏天,选清溪教谕,“一官沈黎,寒毡终老”。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评点《聊斋志异》,称此书“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并称「当代小说家言,定以此书第一」。爱新觉罗·旻宁十年(1830年),三次考满,大挑取龙门县知县,未到任,以疾卒于官,次年归葬越州。
冯镇峦的著作包括《晴云山房诗文集》《晴云山房笔记》《红椒山房笔记》《片云诗话》《黎雅诗话》《读史随笔》《批点古文左翼》《冷斋图说》《读聊斋杂说》《晴云山房丛钞》等。
人物经历
冯镇峦,爱新觉罗·颙琰后期曾在四川汉源作过学官,著有《红椒山房笔记》等,评点过《耳中人》。“少习儒业”,从学于舅苟桓诸乡贤,勤谨深思,究心经史,好客喜游,耽于吟咏。以诗文言文词见称于时,与同邑张乃孚、杨士鑅、彭世仪齐名,号“合州四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以诸生中式乡榜,数上公车不第,乃就大挑得二等,以校官用。初选华阳、广安,皆以文小谬被部驳。后任清溪县训导二十年,“一官沈黎,寒毡终老”。自谓“平生有虚愿者三:一愿握百里符者慈心爱民,总以认真民事为念;一愿主持风雅者善诱后来,总以不恃意见为心;一愿交好往还者得畅所言,总以脱略形迹为尚。”又“抱恨者有三:不善书不善谈不善饮酒。饮少辄醉,无以接群居之欢;俗客纷呶,则默坐如同土偶;至诗文脱稿,东张西望,捉刀乏人,又无识字阿买可张吾军,于是粗心浮气,不顾齿冷,一笔数行,如爬沙蟹率率有声,如黄河之水泥沙并下,错字讹句,纷如落叶。”爱新觉罗·旻宁十年(1830),三次考满循例截取龙门县知县,未之任而卒,年七十一。以所作《耳中人》评点“脍炙人口,传抄尚多副本”而闻名于世。
父名爱新觉罗·良弼,字达仕,合州明西里沙渔桥柿子沟人。先世居广安州,曾祖父玉奇明末乱离转徙合州,祖耀祖康熙帝初始迁沙渔桥柿子沟。至其父际泰,基宇始扩,家益称盛,花木园林之盛甲于里中,时与邑文士接处。良弼生于乾隆五年(1740),四十八年(1783)冬卒,享年四十有四。良弼性情忠厚,体恤人情,慷慨市义,崇本务实,俭于自奉,饮食衣服皆崇尚古朴,作有《家范》十余条教一家少长以孝弟忠信之道。生平喜读书人,于镇峦师友往来尊之礼之。妻苟氏,晚纳侧室方氏。苟氏生镇峻、镇峦、镇峒、镇、镇□、镇、镇嵘七子,镇峦为次。(民国《合川县志》卷八“西里沙鱼桥柿子沟冯夫人”、卷三九冯良弼传、卷四四冯良弼妻苟皇后传,集44页317、254-255、314)
母苟氏,合州明西里白沙场苟家冲人,出世宦旧族。曾高祖三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举人。高祖凤阳县,明拔贡生。曾祖父云龙,字乘万,明生。伯祖金薇,号曲江,字苟金薇,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三十八年(1699)选授曲江区知县,以治绩卓异推广西兴宁知州,著有《素园寓集》、《西粤草》、《出粤日记》、《曲江吏事纪实》等。祖金奎,字念生,岁贡生。父企滂,号洪范,国学生。母刘姓,遂宁市知县某女。苟氏生于乾隆二年(1737)二月初七日戌时,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二月初六申时卒,享年六十有三。兄弟宗鲁、桓、榕等五人,皆文学科第,照耀一时。苟皇后独生其间,耳濡目染,生性俭素,迥异凡近。(民国《合川县志》卷二九苟金薇“《素园寓集》一卷《西粤草》一卷”著录、卷三五苟桓传、卷三九冯良弼传、卷四四冯良弼妻苟氏传、卷七三《苟荫宽先生墓志铭》,集44页45、193-194、254-255、314、716)
个人作品
冯镇峦博极群书,肆力著述,“凡在官训课之日,皆其著作之日”,所著有《晴云山房诗文集》、《晴云山房笔记》、《红椒山房笔记》、《片云诗话》、《黎雅诗话》、《读史随笔》、《批点古文左翼》、《冷斋图说》、《读聊斋杂说》、《晴云山房丛钞》等十数种,堪称宏富。惜其殁后刊行不多,散佚严重,今存尤少。略可考述者有:
(一)诗文创作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其外孙苟汉第一次在成都刻为诗文集二十卷、补遗三卷,与《红椒山房笔记》七卷合刊,共十二册,书前有王梦庚和苟培初序。苟序称:镇峦“肆力著述,凡天地造化,古今运会,历代人物典章,五方风土好尚,以逮乐律兵阵、水利江防、释典道书、医方地理,谶纬术数之异,草木鸟兽之繁,靡不搜集记录,参以辩论,汇集牛腰大卷六十余册,所著诗文凡数十万言,……所刻行者特十二三耳。”又,王序曰:“余入蜀即耳合阳冯远村名,……岁壬寅(按: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权篆重庆市,有挟卷而晋者,年少知文,则远村之冢孙也,将刻其祖之诗文遗集,以序为请。受而循读之,有如顾长康从山阴道上,千岩万壑,竞秀争流,应接不暇;有如赵鞅梦之帝所,与百神游聆钓天,广乐九奏,万舞洋洋,盈聪无俗响;又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壮其蔚跋;又如睹黄帝作宝鼎,以象天地人三德,与夫夏商周秦钱鬲,曰曰,小大毕集,云雷饕餮,古色黝然,莫名其实,惟远村诗文实兼而有之。今风古制以雅以南,或洋洋大篇,浩如江海,令人愕眙;或淡而弥旨,节短韵长,发纤于简古,不可玩亵,无他,积之也。厚其流自息之也,深其源不竭。即其间间有老气横秋,不暇修饰而出之,如和峤森森千丈松,虽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惟其语长心重,莫不有真挚之性,敦厚之情,洞达深透之思,浑流转之气,其中而肆乎外,以视乎嘈艳冶以为新,尘土以为富者,乌足语于斯哉!乎向之所得于远村者尚浅,而兹乃有以综其全而窥其深也,遂序而归之。”
是书民国《合川县志》艺文志集部著录为“《晴云山房文集》十六卷《书牍》一卷《补遗》二卷、《晴云山房诗集》三卷《补遗》一卷、《红椒山房笔记》七卷”,云:“此书乃镇峦身后其外孙苟锺汉及锺汉从父苟培初所裒辑而成,又偕镇峦孙元祖携以呈重庆知府王梦庚为之序,乃归而刻之者。镇峦天分中等,而溺苦于学,迄不得志,乃一发之于诗文。其造诣甚深,纯以蕴藉出之,故能尽胸而不露圭角,盖功深养到者也”,而“诗工尤深,境界较文为高”。“特考据非其所长”,“告文六首,老手颓唐,过而存之,不足为益”,“开卷之《文昌宫碑记》称谓伧俚,引王氏《见闻录》不经之说,尤非所据”。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七著录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刊“晴云山房文集十六卷尺牍一卷”,应即此本。该书今存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均道光甲辰(二十四年,1844)翻刻本。南京大学本十二册,题名《晴云山房全集》(由编目员据内容给予),含“晴云山房文集十七卷补遗二卷、晴云山房诗集三卷补遗一卷、红椒山房笔记七卷”,内封B面镌“道光甲辰新镌,合邑龙门乡校藏板”,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半叶9行22字,版框高19.4cm,宽13.1cm,“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印”。国图本板式、刊刻年份同南大本,但仅有“《晴云山房诗集》三卷补刻一卷、《文集》补遗二卷、《新刻红椒山房笔记》七卷”六册,显非完。此外,在民国及其以后合川县、汉源县编修的数种县志中,或收录或征引,均多少不等地采集了冯镇峦的诗文作品入志。如民国《合川县志》,仅“文在”部分就收录有冯氏各体诗歌75题147首,各体文章48篇。而民国时期合川东渡乡的喻家书房,用宋体字刻版印刷县人著作,还曾刻印《晴云山房集》于县城柏树街门市部出售,惜今已无存。
(二)文学评论
冯镇峦文学批评,分诗话和小说评点二体。前者有《黎雅诗话》、《片云诗话》,后者有《耳中人》评点暨专论《读聊斋杂说》一文。
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冯镇峦在清溪创立“黎雅诗会”,编辑《黎雅诗话》。其《寄刘鹤坪书》云:“虽某孤介,往来稠密无不和衷。然以视文字知交,终隔一层,所为眷眷于胸不置也。清士少趣,不得已强为团沙,得数人,倡为黎雅诗会。仆为祭酒,遂订正排,已成《黎雅诗话》二卷。装点语言烦多,因去话录诗,命写出六十余首,千里寄呈法鉴。”又,据喻《聊斋志异序》“同治八年,州人士取篇首《杂说》数十则及《片云诗话》刊行,而全集仍待梓”,镇峦尚有《片云诗话》刊行于同治八年已巳(1869)。二本今俱无存,具体内容、卷帙及相互关系不得其详。
冯镇峦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评点是继王士祯首评之后较早、成就堪称卓著的一家。冯氏自谓“平生喜读《史》、《汉》,消闷则唯《聊斋》”,故对《聊斋》一书相当精熟,觉得《耳中人》的最早评点者王士祯的评点“亦只循常,未甚搔着痛痒处”,不惟太过简略,且少画龙点睛之笔而多一般性套语,不无“率笔应酬”之嫌,故重加评点。冯评《聊斋》完成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十月,除了一部分尾批和双行夹评之外,并撰有《读聊斋杂说》一文,自述评点方式、过程,对《聊斋》其书和各家评论作全面概括的论述,可谓对全书的总评。其自称:“予尝评阅数过,每多有会心别解,不作泛泛语,自谓能抓着作者痛痒处。”他作评的方法也很奇特,“每饭后、酒后、梦后、雨天、晴天、花天、或好友谈后、或远游初归,辄随手又笔数行。”据喻焜序介绍,冯氏作评后,“建南黄观察见而称之,谋付梓未果”,后仅以传抄的形式在四川省一带广为流传,“传抄尚多副本”。同治八年,州人士曾选取篇首《杂说》数十则刊行,而全集仍待梓。直至光绪十七年(1891),喻焜“于亲串中偶得一部阅之”,“爱其随处指点,或一二字揭出文字精神,或数十言发明作者宗旨,不作公家言、模棱语,自出手眼,别具会心”,认为“洵可与但氏新评并行不悖”,始汇王士祯、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四家评于一本,题名《聊斋志异合评》刊行之。全书十二卷,三色套印,分上中下三栏,上、中二栏刊评语,下栏刊正文,前有“合阳喻氏校刊”牌记,今成都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有藏。民国时期,合川喻家书房又选刻《聊斋志异冯但合评》套红板。其评语后悉被收入1962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友鹤会校会注会评本《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和2000年齐鲁书社出版的任笃行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
(三)笔记杂著
民国《合川县志》评云:冯镇峦“杂著类诸作,颇多草率不经意之作”、“笔记随意,杂录毫无体例,不能以著述言。然如‘沈黎厅’诸条,未尝不可资谈助。‘诗感弟兄’、‘厚待佃户’诸条,仿佛《颜氏家训》之遗,则未尝非杂说之一种也。”
镇峦笔记,有《晴云山房笔记》、《红椒山房笔记》二种。据其《读聊斋杂说》文末所署“时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岁小阳月下浣,涪陵冯镇峦远村氏识于清溪学署之红椒山房”,红椒山房在“清溪学署”,是冯镇峦任教谕时的书室名称。而晴云山房,则当为其之前在合州时的书室名称。故《晴云山房笔记》、《红椒山房笔记》,当分别为其合川、清溪之作。其中《红椒山房笔记》,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由其外孙苟锺汉在成都刻为七卷,与诗文集二十卷补遗三卷合刊为十二册,今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尚存完帙。至于《晴云山房笔记》,卷帙、内容不见载录,今亦未见传本。只有新修《合川县志》中提到,在民国时期合川东渡乡喻家书房刻版印刷县人著作时,曾将其与《红椒山房笔记》、《晴云山房集》分别用宋体字刻印,于县城柏树街门市部出售。
镇峦杂著,有《晴云山房丛钞》和《冷斋图说》。民国《合川县志》卷二九著录“《晴云山房丛钞》六十卷冯氏家藏本”云:“此书乃其平日抄撮陈编以供祭之作。其门人苟培初称其肆力著述,凡天地造化,古今运会,历代人物典章,五方风土好尚,以逮乐律兵阵,水利江防,释典道书,医方地理,谶纬书术数之异,草木鸟兽之繁,靡不搜辑记录,参以辩论,汇为牛腰大卷六十余册,即此书也。其外孙苟钟汉亦云,镇峦于书无所不窥,凡经史子集,以至琐谈秘录、官野史之属,苟可以资典实广见闻者,一皆搜罗靡遗,珍怪毕备,则此书之组织略可知已。惜其卷帙过多,钟汉刻其诗文集不能兼顾及此。不知其家尚能于鼠残余之余存其什一于千百否?”又,《冯镇峦传》引王梦庚序曰:“余入蜀即耳合阳冯远村名,知其好学深思,沉博淹贯,尤善为诗文言文词,力志于古,不屑为涂泽钩棘之习,而苦未之见也。爱新觉罗·旻宁丁亥(按:七年,1827)分守打箭炉,道出清溪边,远村司其地,急造访焉,挹其言论丰采,藉慰平昔钦迟之念,乃得读其近作并《晴云山房杂录》数卷,其全豹则未之窥也。”冯镇峦《答西王司马书》云:“最可愧者素不善书,涂鸦满纸。所录晴云山房六十余卷,有见便抄,并非著书,都无体例,拉杂模糊,有似甲乙账簿,不必皆属可存,必得明眼采出十之三四,列为卷数,或不致为通人所笑。”故,此书初题或作《晴云山房杂录》。另外,根据《冯镇峦传》“镇峦所列《冷斋二十四图》之花阴校士、讲院新开、雪应课、□尊问字、煮雪论诗等图,即纪其事,非虚拟也。其寒衣节大被图,北邙掩骼、囊收万纸、食肉目归仁等图,则讲学之余兼及慈善……故清人士敬而爱之,历任县令亦多仰品学。”、冯镇峦《已丑嘉平月十四予年七十前一日,辞客赴渊池寺。至十八日,诸生群集,强为予制锦称觞,居民亦至,演剧三日,前此未有也。作自寿诗十首志感即以鸣谢》其五“三十二帧新绘事,看来如我竟谁同”句注“有《冷斋寻乐图》三十二帧,可当年谱”,《冷斋图说》为清溪之作,以延请画师取意绘图配合自己的说明文字的形式按年序记录其在当地振作斯文、倡为慈善及游历访古诸事迹,共三十二帧。民国《汉源县志》录存有花阴校士图、且园松菊图、半楼看山图、西亭干笑图、孔林树木图、邻僧借树图、寒衣节大被图、北邙掩骼图、囊收字纸图、邮亭植柳图、云麓野趣图、风穴勒铭图、灵湫觅句图、山亭跃如图、太皇云海图、荒祠访古图、西溪留影图、食肉目归仁图、不薄今人图等其中“有关邑事者”十九帧的图说文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