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城镇
柏城镇位于高密市东南部,辖92个行政村,7.3万(截至2019年),版图面积145.3平方公里。区划代码为370785100,代码前6位为370785,长途区号为0536,邮政编码为261000,车牌号码为鲁G。
2008年被山东省政府确立为省中心镇之一。
全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0元,平均每年人均增加123元。
历史沿革
1945年设柏城区,1951年改第二区,1958年设柏城乡,同年成立钢铁公社,1959年改柏城公社,1984年设镇。1996年1月,将田家村、王家响、邓家村3个行政村划归朝阳街道办事处管辖。1997年,面积37.4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柏城、夏家沟、堤东、前朱家集等35个行政村。
2007年8月,撤销李家营镇,并入柏城镇,面积148.96(一说145.3)平方千米,人口69102人,辖9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省道沂胶、平日公路和同三铁路穿境而过,设有高密南火车站。原李家营镇位于高密市南部,距市区20千米。胶王公路横贯东西,胶莱河纵穿南北,上游建有王吴水库。古迹有晏王冢,为春秋齐相晏婴之墓。1955年设道乡区,1956年改城律区,1958年设城律乡、王吴乡,同年成立先锋公社,1959年改城律公社,1982年改李家营公社,1984年改城律镇、王吴乡。1997年,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李家营等33个行政村;王吴乡面积43.3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大沟头、颜家太洛、邓家庄、褚家王吴、杨家栏子、戴家太洛、西化山、化山屯、空冲水等24个行政村。2001年3月,撤销王吴乡,并入李家营镇,辖57个村委会,人口3.9万人,面积94.9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原李家营镇政府驻地,截至2019年人口数为7.3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柏城镇位于高密市东南部,辖92个行政村,7.3万(截至2019年),版图面积145.3平方公里。先后荣获潍坊市"文明单位"、"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生态建设示范镇"、"爱国卫生示范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全国环境建设优美乡镇"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镇"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山东省政府确立为省中心镇之一。
气候
柏城镇位于北纬36度,东经120度,在半岛都市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暖温带东部季风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1.7℃,无霜期平均197天,日照总时数28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17.4毫米。东临海滨城市青岛市,西依世界潍坊市潍坊,位于胶莱平原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温带季风气候);有17条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且有后备水源。春旱秋涝,全年降水量约600——800mm,降水变率较大,以夏秋降水为主。地势总特征南高北低,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地势较高,丘陵地形明显,水质较好;北部地势低洼,含较高,是全国著名的高氟水区之一;南北方由于地形差别明显有“南山北洼”之说。东部地区有胶莱河流过,土壤肥沃,水质优良;西部地势低平。
地理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镇内有沂胶、平日两条省级公路和同三铁路经过,东距青岛港及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均60公里,南有李家营火车站,北到济青高速公路出入口不足十公里。该镇是一个以工业为支柱,农业为辅助,创税三产和民营经济为网络的工业强镇和农业重镇。
行政区划
370785116:
经济情况
199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7亿元,比1993年增长98%;完成税收总额431万元,比1993年增长20%;农村储蓄余额3461万元,比1993年增长218%;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元,比1993年增长30.2%。上述各项指标分别是1991年的9.7倍、1.1倍、3.5倍、2.05倍。被潍坊市命名为“文明镇”、被省命名为“明星乡镇”、获全国“亿元乡镇”和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工业快速发展。全镇有玻璃制造、食品加工、服装生产等集体企业17家,其中“三资”企业3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达1.5亿元。为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镇组建玻璃制品、皮革制品、蔬菜食品加工、建筑建材四大企业集团。199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67亿元,比1993年增长116%,是1991年的14倍。主要产品有:玻璃瓶罐、冷冻鸡、皮件服装、砖瓦等36个品种,350多个花色(规格)。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往500多厂家和单位,在国际市场销往日本、韩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外向型经济迈大步。1994年,“三资”企业新增利用外资235万美元。总投资3200万元。与韩国合资建成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三真皮革服装有限公司,与港商合资扩建占地1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卡罗波玛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出口创汇产品生产,出口各种真皮服装、珍珠牌玻璃瓶罐、肉类食品、速冻蔬菜。1994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22亿元,比1993年增长507%,是1991年的49.6倍。
柏城镇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320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农村经济总收入172110万元,比上年增长22.8%;人均存款1968元,比上年增加517元;花生总产117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6.4%;粮食总产2503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2.1%;大牲畜存栏0.62万头,比上年减少7.4%;猪存栏1.62万头,比上年增长7.4%;肉类生产1737.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2.6%;蔬菜总产372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2%;乡镇企业总产值5045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359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5%、29%。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9.2%;农村用电量达到220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5%。1996年底,全镇总人口为2.9万人,比上年减少160人,其中农业人口26600人,非农业人口2400人,人口出生率为11.7%,自然增长率为5.68‰。柏城镇先后被国家统计局授予首批“中国亿元乡镇”、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称号;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基础教育先进乡镇”、“双文明达标明星乡镇”,山东省民政厅授予“民政工作先进乡镇”等称号,荣获山东司法厅“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有功集体一等奖”;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镇”、“市级文化工作先进镇”、“体育先进镇”等称号;连续十年被高密市(县)委、市(县)政府评为“农村工作先进乡镇”、“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乡镇”和“文明镇”。
柏城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地处胶河岸畔,人均耕地1.6亩,除镇西柏城西岭,镇西南白家岭和镇东门家埠岭之外,大多数土地为青沙壤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瓜果为主。其分布情况为,镇东部和东南部为粮食产区,沿胶莱河两岸为蔬菜瓜果产区。主要农作物有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以大豆、花生为主的油料作物和以瓜菜、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果品以苹果、梨等为主;蔬菜以菠菜、西红柿、青萝卜等为主。其中,恩梨、小青萝卜、大蒜在当地享有盛名。柏城镇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集团化生产经营,乡镇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6年,乡镇企业完成产值1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57亿元,利税8600万元。交通方便,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该镇东部与青岛市的胶州市市接壤,高胶公路纵贯镇境南北,是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高密市市区近郊发达的小城镇。多种经营生产活跃,整体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全镇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7.5亿元,占总收入的43.6%。各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在“种、养、加、运、服”上做文章。堤东村的大棚菜、升恒庄的大蒜、故献村的运输、柳林村的养鸡、小河崖村的土陶、休息园村的草莓、门家埠的蔬菜良种繁育等,均已形成特色和规模,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导行业。镇胶莱河两岸,是全镇重要的经济林带,以出产苹果、桃、杏、板栗等为主。
柏城镇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农村经济的首位,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出现了空前发展的新局面。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调整了粮经作物种植比例,改分散种植为成方连片种植,消除了“花花田”,统一规划了29个区域化种植大方,其中粮田方11个,蔬菜方18个,拉起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框架。按照高密市沿胶河10万亩蔬菜开发的规划部署,全镇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8万亩,并采取了四条配套措施促进发展:(1)发展“龙头企业”。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巩固发展原有企业的基础上,引进建设了日商独资的蔬菜加工出口企业“高密柏城食品有限公司”。企业以搞蔬菜腌渍加工为主,总投资150万美元,年加工出口能力2万吨,为蔬菜发展开辟了可靠的市场销路。(2)建设生产基地。全镇建设了以单家庄为中心的出口创汇蔬菜、以休息园村为中心的草莓、以堤东村为中心的大棚菜、以李茂庄为中心的大路菜和门家埠为中心的蔬菜良种繁育等“五大蔬菜生产基地”,突出特色,实行规模化种植。(3)强化农业科技。建立了高密市植物脱毒中心,成功的推广了无毒苗栽培技术;引进应用了具有90年代国际现代化水平的微喷滴灌节水技术,为贫水区解决干旱问题,开辟了有效途径;建立了以镇酵素菌场为中心的酵素菌推广应用体系,进行规模化无公害蔬菜开发生产。(4)建立了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了“柏城镇四季青蔬菜生产合作社”,有力地强化了蔬菜规模化生产的组织力。通过以上措施,使全镇蔬菜生产走上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镇委、镇政府抓住机遇,全面实施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镇、村协作联合,有针对性地对乡镇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使镇办企业由过去的单一经济成份,变为集体、承包、租赁、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同时,狠抓镇办企业的有效投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发挥群体优势,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到1996年底,基本建成了以镇村企业为主干的工贸小区、三产服务小区、外商投资工业小区、以及沿胶高公路发展的经济隆起带。以玻璃厂为主体,联合、新建了17处子公司,组建了山东省省长盛泰集团公司,是1996年内高密市市内仅有的十大省级企业集团之一。同年“含锂玻璃配方新工艺”、“富硅层玻璃包装瓶”双双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保鲜食品罐”、“高档玻璃器皿”分别荣获山东省科技星火二等奖。到1996年底,全镇累计利用外资650万美元,相继办起了“三资”企业5家,在海外设立了2处营销公司,整个乡镇企业呈现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企业主导产品发展到500多个花色品种;出口产品有玻璃瓶罐、皮革服装、蔬菜制品三大系列,200多个花色品种,出口美国、俄罗斯、瑞典、挪威、以色列、香港特别行政区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4.5亿元。1996年,完成乡镇企业产值1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57亿元,利税8600万元。
1986年以来,柏城镇小城镇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1993年,聘请山东省城建部门高级规划设计人员,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超前性”的要求,编制了新一轮小城镇规划。镇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居民区、行政区等8个功能分区,托出一个现代化农村小城镇的蓝图。在此基础上,镇党委、政府本着“量力而行,逐年建设”的原则,按照规划设计,对镇区道路有计划地进行整修改造,建设了“两纵五横”的道路网络。其中南北中心大街总长2230米,路面宽40米,全部进行了沥青硬化。并按照“两高、一超”的要求,进行了路灯、排污、电力、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建绿化标准,建设花带、花圃8300平方米,栽植高档绿化美化苗木1.2万株,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与此同时,镇政府制定了“八优先,一简化”的优惠政策,广招镇内外群众和厂商投资经商办厂。到1996年底,已有62户建起了“上宅下店、前店后厂”模式的各种楼房62座,建筑面积1190平方米,投资总额达93.4万元,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繁华商业街。以小城镇为依托,社会事业公共建筑迅猛发展,相继建起了各种办公楼、营业楼、教学楼、宿舍楼、商贸楼14座,总投资3600多万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小城镇已具雏形。1993年被评为高密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1994年被评为潍坊市“新型小城镇”;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
柏城镇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0元。全镇有耕地面积44316亩。其中,果园面积3075亩;蔬菜31410亩;机动地面积2216亩。镇城区建设面积3600亩,村民建设用地5323亩,其他用地2448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6亩。镇域内矿产资源建筑沙储量16.2万立方米。镇域内有季节河流5条,水库1座,机井400眼,水浇面积19030亩。该镇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2002年全镇粮食总产达到675万公斤。柏城镇建起了高密市白羊山高新技术工业园、柏城第二工业园和民营工业园,加快了招商引资步伐。全镇共引进外资项目106个,合同利用外资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其中,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大项目22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50个。全镇拥有高密白杨山冷藏食品有限公司、高密恒大冷藏食品有限公司、高密恒利冷藏厂、高密绿源冷藏食品有限公司、高密汇鑫食品有限公司、高密华源保鲜食品有限公司和日商独资高密柏城食品有限公司等7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字号龙头企业,主要生产“白杨山”、“绿源”、“恒大”、“恒利”、“汇鑫”、“华源”等品牌的速冻、腌制、保鲜三大系列50多个花色品种的蔬菜。年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其中肉类生产能力1万吨,产品60%出口主要销往澳大利亚、挪威、丹麦、日本、韩国、泰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值过亿元。全镇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建有玻璃制造、皮革制品、化纤纺织、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橡胶制品、颗粒饲料、水泥预制、制帽等大中型企业50多处。其中,山东省省长盛泰集团是国家级大型二档企业,生产的“宝”字牌玻璃瓶是山东省名牌产品;三真皮革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真”牌皮衣,获得国际大连市服装节金奖。柏城镇沿胶高公路、平日路两侧建起20公里的经济隆起带,发展个体私营业户1428户,个体私营业产值达到1.5亿元。柏城镇先后荣获山东省“基层创安工作先进单位”和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工作模范乡镇”、“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工业基础雄厚,农业资源丰富。截止到200年全镇有企业247家,形成玻璃制品、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和家居用品加工四大产业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拥有5万亩省级标准化阳芋生产基地及花生、大姜、芋头、早酥梨四大“特产板块”,建成生猪、鸡、狐等多个生态养殖小区,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大种养格局。李家营社区及冢子头片沿胶莱河两岸已建成以土豆、大姜、芋头为主的4.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和3万亩优质花生基地,年产土豆20万吨,大姜、芋头4.5万吨。
特色经济
柏城镇已建设四大基地,即建设土豆、大姜、芋头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以养貂、养狐、养鸡、养猪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
养貂:貂体形小,凶猛食肉,主要产于南美。貂具有发育很好的肛袋。肛袋腺可产生特殊气味的分泌物,貂无盲肠且小肠很短(为体长的四倍),胃亦很少。上述特征决定貂需少量多餐,平均日摄食量为40~53克,每次摄食间隔为3小时,人工饲养貂寿命不超过4~5年。野生貂有数种亚种,其皮肤和眼睛的颜色有差异,多为淡褐色手和黑褐色,人工饲养者多为黑褐色,。貂的发情周期明显依赖于季节变化,秋、冬季为正常生殖周期时间,分娩一般在1月底至3月初。一只雄貂可有效地交配五只雌貂。交配一般持续20分钟。雌貂于交配后24~36小时排第一次卵,7~10天后排第二次卵。第一次排卵时未受孕者,争取在第二次排卵期再交配,成功率达90%。交配后10-40天发生种植。妊娠期一般为30~32天。一胎最多生10~11只,但通常为4只,新生貂无毛、无视力、无听力,重量约10克。雌貂吃仔现象很少见。幼貂生长迅速,21天时体重增至100克,此时可给予食物喂养,6到10周时即可断奶,并及时给予疫苗接种防病。先成对分养,4月龄以后可单个分笼饲养。
旅游景点
风光秀丽旖旎,环境优美。上游王吴水库库容5000万立方米,属AA级优质水源地。胶莱河纵贯南北,胶河两岸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更有白羊山、银月公园坐落于胶河岸边像两颗明珠点缀其间。白羊山在清光绪重修的《高密县志》中曾有“叠沙成之”及“状若白羊”的历史记载。如今山上树木茂密,环境静雅,是一处休闲踏青浏览的胜地。银月公园有荷塘倩影、红叶疏雨等八大景观,成为从青岛市方向进入高密市的标志性建筑。镇区基本实现了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形成了沿河绿化地带,公园小区绿化成片,街道绿化成网,庭园绿化点缀的格局。
胶河:胶河风景名胜区内的“胶莱河澄月”被誉为清乾隆“胶州八景”之一。建国前,这一美景已不复存在,为再现这一迷人景观,铺集镇从1992年起,共投资1000万元,投工100万个,建成澄月湖大型拦河蓄水工程,蓄水200万立方,湖面5600多平方米。铺集镇以澄月湖为依托,建起胶河公园,公园规划面积约52.1公顷,由青岛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勘察设计,分八个景区,目前,公园一期工程已结束;同时,在胶河两岸修筑起总长20华里的巨龙堤坝,平均高9米,顶宽8米,便于车辆环湖行驶,初步形成了十里碧波绕小城之美景,2002年被评为青岛市级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胶河在疏通一部分河道之后,河道常年有水,水资源基本没有受到污染,两岸栽有人工保护林,森林覆盖率较高。由于景区内植物资源、水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人文历史遗迹及人工景点,并且这种平原地区的森林在山东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也不多见,目前有速生杨、柳2.5万亩,为风景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胶河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