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基础美术教学基地,是中国最具声望的中等美术学府之一。学校向来把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文化素养、创造性的开拓意识的高等艺术院校后备生作为办学宗旨,尤其重视对学生加强中国传统艺术素质的陶冶。七十余年以来,已培养学生逾千名,成为国内培养基础美术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
院校概况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基础美术教学基地,是中国最具声望的中等美术学府之一。七十余年以来,已培养学生逾千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早期的有:王朝闻、王式廓、董希文、力群、彦涵、肖传玖、罗工柳、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吴国亭等;中期毕业生中,亦有不少成为当今文化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附中也在不断地扩大其办学规模。现定规模为4个年级、8-10个班,450-500名学生。学校每年向全国招收初中毕业生,教学质量正稳步提高。自1991年以来,毕业生每年有一定比例保送中国美术学院,另对专业优秀毕业生可以专业免试,每年应届生考入全国两所重点美术学院的升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英才和教学上的累累硕果,1994年荣获"潘天寿艺术教育奖"。
七十余年的办学经历,使附中师资力量也日趋雄厚,形成了专业和文化教研室不断健全完善的教学体制,并形成以正副教授为核心,以中年教师为骨干,以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教师队伍。编制内教师中有正副教授共12人,讲师11人。另聘大学教授和各系主任经常来校讲学和指导。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本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一座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并不断地改善教学设施,建立起配套的绘画陈列室、展览大厅、教学画廊、多媒体电脑室、语音教室和图书馆(藏书近3万余册),使专业与文化教育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2000年在浙江丽水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增长社会阅历和挖掘艺术创作素材的新天地。附中严以治校,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致力于基础艺术教育,提高教学效益,使学校成为一所全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示范基地,并向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迈进!
院校历史
郑朝周远鹏〈撰写于1994年〉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是一所隶属中央文化部直接管辖,接受中国美术学院具体领导的,兼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二重性质的高级中等美术学校。校址设在风景秀丽的西湖,溯自192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成立高中部至今,已度过了65个春秋。
(一)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高中部
高级艺术科职业学校时期
(1929-1939)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创始人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1929年,中华民国大学院教育委员会,通过了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拟在杭州市创办国立艺术大学的提案。1928年3月中国美术学院宣告成立,直属大学院管辖,是当时全国最高艺术学府。学院提出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
学院设立国画系(一年后两系合并为绘画系)、雕塑系、图案系四系。各系学制都是五年,其中预科二年、本科三年。学院只招收预科生,不招收本科生。预科生入学资格是高中修业一年以上的学生。规定预科采用学年制,本科采用学分制。因此预科的资格和教学安排处于大学与中学之间。学院又设立研究部,招收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生入学。这样,中国美术学院就形成了预科、本科、研究部阶梯式上升的一整套培养高深艺术人才的系统工程。预科是其中的最初阶梯。学院院长林风眠,教务长林文铮。预科与本科教师无界线,教授有吴大羽、潘天寿、刘既漂、李金发、蔡威廉、陶元庆等,讲师有姜丹书、王子云、周天初等。首届招收预科生70多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省籍最多,男女兼收。
学院以孤山罗苑为本部,其他校舍还有照胆台、三贤祠、苏白二公祠、朱文公祠等处。这里面临西湖,碧波万顷;襟带苏白二堤,与中山公园、西冷印社、杭州西湖博物馆、省图书馆为邻,风景优胜,人文荟萃。学生就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1929年冬,奉教育部令,中国美术学院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按规定专科学校学制三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注]当时学校领导认为高等艺术学校三年学制太短,而且艺术人才须从小培养,因为改预科为高中部,确定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高中部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该校专科,也可以外出升学或就业。这样,从高中部到专科毕业,共有六年学习时间,为培养高深艺术人才提供年限的保证。在艺术专科学校设立以培养专科后备生为目标,并与专科教学相衔接的高中部,这在中国艺术教育中是一个创造。所以该校高中部的设立,是开中国高等艺术学校设立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之先河!
1930年秋,高中部首届新生62名入学。
1932年,设音乐系。高中部也开始招收音乐专业的学生。
1934年,奉教育部令,高中部改称附属高级艺术科职业学校。
学制几经改变,1934年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大纲》宣称:“我们抱定一个宗旨,无论在任何学制、任何名称下,但我们总是力求增进教学的效能,提高学子的程度,使成为名副其实的艺人。”又提出:“艺术学校所能给予学子者,是艺术的基础经验与方法,使之成为“未来”的艺术家或大艺术家。”学校承认整个学习阶段是打基础,那么高中、高职便是打基础的基础阶段了。
高中、高职的基础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
关于专业技术课(称实习主课)情况如下。
高中、高职把专业技术课放在重要地位。上午是专业技术课,下午才是其他课程。专业技术课有素描、水彩、国画和速写四门。其中又以素描最重要。《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大纲》提出:“素描即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我国艺术学校过去的错误,就是忽视了素描的重要,……该校鉴于斯弊,毅然地把高职部的第一、第二学年的时间全致力于素描。第三学年才分系。”同时,学校规定学生选修系别是以素描的优劣为标准的,进入专科后不再设素描课。
素描课一、二、三学期画石膏;四、五、六学期画人体。素描课用木炭作画,所以又称木炭课。素描教师全部是法国留学生,其中担任高中、高职素描教师时间较长的蔡威廉、李超士、方干民等教授。高中、高职学生学习素描热情很高,许多人如痴如醉;班级、学校经常举行素描观摩会,师生竞争意识强烈,学生素描成绩逐年迅速提高,为升入专科奠定扎实专业基础。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创办时,许多方面借鉴法国的艺术教育,但是也看到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纯粹是技术教育的严重缺点;同时,鉴于国内艺术教育也存在着轻视艺术史论和文化修养的弊端,学校领导认识到,要造就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艺术匠人,必须改变这种情况。因此,一方面在入学考试时不降低对文化课的要求;一方面在高中、高职安排相当数量的艺术史论课和文化课,计有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解、透视、几何、色彩学、国文、外国文、党义、音乐、博物、体育、军训等(其中党义、军训为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这些课统称理论副课。学校规定:每学年理论副课考试成绩二门以上不及格者,不得升级。在理论副课中,以外国文课时最多,在三年中每周四课时。一些外国文成绩优秀的学生,高中、高职毕业后,可以直接赴外国留学。
理论副课的教师有:姜丹书(中国美术史、解剖、透视)、林文静(西洋美术史)、黄纪兴(法文)、张天翼(国文)等。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大纲》又宣称:鉴于过于艺术教育的失败原因之一是社会主义侵入学校,使学生不能专心学习,因此强调“艺术学校应当成为纯粹研究艺术的学府”,标榜学校的超政治立场。同时,中国国民党政府采取种种措施,越来越严格地控制学校的政治思想。但是,30年代的中原地区正处于历史伟大转折的关头,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民主的进步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日益深入学界;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其狰狞的侵略面目,全国民众同仇敌忾。杭州艺专学生直面人生,纷纷冲出“象牙之塔”,融入时代洪流。
当时校园中社团林立,这些社团性质和宗旨虽然不同,而张扬爱国主义和左翼文化思想是其中的主流。“一八艺社”便是著名的代表。他们宣布;“对于人类,对于世界,我们将要运用我们尖锐沉重的笔尖,凭着我们的青春热情,作有力的贡献,使这灰暗的世界转为曦和。”1931年“八一艺社”被反动当局扼杀后,1933年进步学生又组织了“木铃木刻研究会”。继续把革命的木刻作品献给人民大众。但不久,主要社员,高中部学生曹白、力群、叶乃芬等也遭逮捕。杭州艺专发端的现代木刻艺术运动,在鲁迅的支持和指导下,终于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光荣一页。当时杭州艺专爱国学生也是一支宣传抗日的重要力量。在查抄日货、游行示威、捣毁教育厅长张道藩私邸、赴京请愿等活动中,高中部学生总是站在队伍前列,起到开路掌旗的先锋作用。
在体育方面,林风眠校长认为:西湖太沉静了,有使学生体魄柔弱精神萎靡的可能,必须大力提倡体育锻炼。因此在操场添置了球类、田径、武术等体育设施,请专家指导。艺专排球队曾获全国大学生比赛第二名,篮球队曾获浙江省学生比赛第二名。杭州艺专成为浙江体育运动的一支劲旅,其中,高中、高学生是中坚力量。
杭州艺专高中、高职的学习环境比较安定,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学风优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专科培养了全面发展的后备生,也为社会输送了优秀的艺术人才,在全国声誉卓著!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杭州市危急。杭州艺专高职学生和全校师生一起,辞别西湖,开始了流亡生活。学校先迁诸,后又迁贵溪市。
1938年,杭州与北平市两所国立艺专在沅陵县合并,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为国内唯一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该校改称为国立艺术转科学校附属高级艺术科职业学校。高职主任为王子云教授。1939年,学校又迁到云南昆明。
在迁校途中,高职的学生与专科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过着颠沛流离、极其艰苦的生活;同时,充满爱国热情,用美术、戏剧、音乐等形式,一路进行抗日宣传。高职的一部分毕业生还奔赴延安市等地参加抗日工作,如彦涵、罗工柳等。
1939年秋,奉教育部令,国立艺专按照新规定的专科学校体制进行改革,分本科、新制两种学制。本制又称三年制,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新制又称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因而停办高级艺术科职业学校。我院早期设置的高中、高职办学形式,至此结束。
自1933年至1941年,高中、高职共毕业学生535人,其中有王朝闻、高冠华、董希文、力群、费曼尔、张权、彦涵、赵无极、罗工柳、吴冠中、朱德群等。
(二)
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1954-1958)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刘开渠。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召开首届艺术教育座谈会,会议明确一系列关于艺术教育的问题,并发表《艺术教育座谈会纪要》。其中提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为全国最高艺术学府之一,主要任务是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及艺术专科学校师资。同年,为了给学院输送合格的后备生,文化部指示我院从速创办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1954年春,第一副院长莫朴亲自筹划,委派版画家夏子颐为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筹备主任,并成立了筹备处,成员有朱颖人、孙家、阮传文、姚巧云、费芬等。筹备处人员均无办学经验,在夏主任的具体领导下,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白手起家。
附中设址于西湖孤山朱文公祠。这里是纪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旧祠,屋宇浅隘,破旧不堪。于是因陋就简,改造刷新,修浚小池,购置设备,学校初具规模。
是年秋,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院宣告成立。学校由文化部领导,由所属
学院直接管理,并接受省市教育部门的指导。学制四年。
首任主任(校长)夏子颐。
学校面向华东地区招生,首届新生37名。
附中在开办过程中,通过学习由文化部下发的苏联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有关课程的教学方案,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波兰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的的教学经验;同时,听取老艺术教育家的意见,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附中最早的教学大纲和有关课程的教学方案。附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为高等美术学校输送合格的后备生,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一部分普及美术的干部。教师在讨论中,认为两者以前者为主,整个教学要着眼于培养未来的艺术家。招收对象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具备一定的文化和美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附中的课程设置,根据《艺术教育座谈会纪要》的规定安排:艺术院校附中的政治文化课,一般应占全部课程比例55-60%,专业课应占40-45%。
附中的政治文化课,设有政治、语文、俄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课。总的要求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的水平,其中文科要求略高于普通高中,理科则要求精简内容。
关于附中专业课的设置,教师们认为除了吸取苏联的经验外,应该考虑到本民族的特点,符合中国的艺术传统。这个意见得到国画教授潘天寿的支持,他说:“中国画、素描、水彩、装饰图案都要学一点,最后再加一点书法。”为此,专业课的设置,既借鉴了苏联美院附中的绘画教学体系,开设了素描、速写、色彩、创作等课;同时又给民族艺术传统,开设了中国画、书法等课。一年以后,文化部教育司司长陈叔亮来校视察,看到学生作品汇报中有中国画和书法,非常高兴地说:“你们做得对,应该重视民族绘画的传统基础课。”以后并把这一经验介绍给全国的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在专业课中,素描课时占40%。素描课基本上沿用苏联美院附中的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方法到绘画工具,概不例外,与早期高中部时期的素描有很大的区别。创作课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初步的构思构图能力,要求学生能把从生活中得到的感受与瞬间印象表现出来,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不求完整与深入。
附中开办时,师资匮缺,基本上由刚从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担任。最初的专业课教师是朱颖人、吕洪仁、姚巧云,文化课教师是沈礼煌、何永定、吴佑等。这些教师热情积极、虚心好学,能过钻研教材、外出观摩教学、请有经验的中学教师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种种途径,迅速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课程还聘请学院和校外教师兼任。1956年调入一大批教师,壮大了教师队伍,基本配齐教师有郑朝、金饮良、王福年、林文霞、龚文忆、王笏良等。附中教师在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团结一致,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教书又教人,并处处以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良好风气。
附中各班级设立班主任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黎冰鸿副院长在附中一次讲座中提出:“附中学生将来要成为金字塔式的画家,不要做竹竿般的画匠。”校方为此也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开辟第二课堂,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多方面的修养:①聘请著名艺术家举行讲座。潘天寿、黎冰鸿、吴茀之、刘苇、张漾兮、张怀江、潘思同、张聿光、唐云和赵延年等都曾热情为附中学生举行讲座;还组织学生访问艺坛前辈刘海粟、颜文樑。②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赴外地参观艺术展览,如先后参观过《俄罗斯十八、十九世纪绘画展》、《中国宋元明清画展》等。③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写生和下乡下厂体验生活。新生入学不久,学校就安排游览西湖的活动,请学院王伯敏老师担任“导游”,结合风景点介绍杭州市的文化背景和名人典故。也曾到富春江严子陵钓台、大禹陵等处旅行写生,使学生不仅画了大量的速写和风景,而且上了一堂堂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课。④学校还购置了钢琴等多种兵器,组织乐队,专门调来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的周韵为音乐教师。在周末和节日举行音乐会和文娱晚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重视体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质。附中学生常在全院运动会上囊括冠军,并曾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跳高和十项全能的两项冠军。
1956年秋,为探求美术启蒙教育的最佳年龄,摸索早出人才的经验,增设初中部,招收小学毕业生40名入学。
1956年,学院任命沈礼煌为副校长,与傅定、杨作友组成领导小组,作为过渡班子,协助夏子颐工作。
到了1957年,附中已有高中部四个班,共150人;初中部一个班级,40人;共有学生190人。教职员45人。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每年度评选出一批优秀学生。学校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1957年,附中在上海市举办学生专业成绩汇报展览,受到文化界的赞扬,刘海粟在《文汇报》着文说:“杭州美术分院附中成立仅三年,居然有此优异的成绩,确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
同年,全国首届附属中等美术学院教育会议在杭州市该校召开,由文化部陈叔亮司长主持。各校就培养目标、课程设备、招生等各方面的经验进行交流和探讨。苏联专家、油画家康斯但丁·马克西莫夫也就素描和创作等内容作了发言。该校也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办学经验。这次会议内容丰富,收获较大,为进一步办好该校起到了指导和推进作用。
1957年夏,全国开展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声势浩大,附中的一位领导和二位教师被错误地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一些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也受到不应有的批判,学校教学工作一度处于停顿。
同年,学院奉命由孤山迁往南山路新址,原校舍留给附中使用。秋,附中也奉命迁往南山路学院内,以旭东楼为教学楼。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时期结束。
(三)
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
(1958-1969)
1958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改名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由学院副院长陈陇兼任校长。
这年2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5月,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浙江美术学院暨附中贯彻上级批示,先后开展了“双反运动”(即反浪费、反保守)、“红专辩论”、“交心运动”,制订跃进目标,参加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和“创作放卫星”等一系列运动和活动,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1958年到1960年期间,附中还有以下主要举措:
①1958年将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学术学校改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学部。改名理由是认为该校培养目标是普及美术干部,而不是高等美术学校的后备生。至1959年7月,又恢复原名。
②撤消初中部,学生有的转入普通中学,有的直接参加工农业劳动。
③首届毕业生不输送学院深造,全部分配工作,主要从事基层普及美术工作。
④不久,由于学院扩大招生名额,生源短缺,又匆匆从55班(修满三年)、56班(修满二年)选送38名学生直接升入学院各系深造。
⑤1958年这一年停止招生。学院先后招收二期工农兵专修班,其后工农专修班撤消,一部分年纪较轻达到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学院转到附中,编为58班。
⑥根据文化部1959年关于发展和加强附属艺术中小学的指示精神,1959年扩大招生,共四个班级141人;1960年又招收四个秋季班级,一个春季班级,143人。到了1960年在校学生达350余人。由于学生人数大增,也相应调入大批教师。
这段时间,附中在教学上强调师生深入工农群众生活,与工农打成一片,改造世界观与艺术观,体验工农群众的生活,加深与工农群众的感情,明确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现场速写和创作的能力。在此期间,学生创作了一些较好的美术作品。如55、56班集体创作的连环画《火车头颂》等。同时,也锻炼了师生美术普及及工作的能力,这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在“红”与“专”的关系上,提出了“以红带专”;在基础与创作的关系上,提出了“以创作带基础”等口号。由于这些口号的片面性,下乡时间过多,高年级每学期有三分之二以上时间下乡下厂,低年级也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创作比重太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质量下降。同时,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常常处于缺乏教学计划的状态中。而在创作教学中,又简单地提倡为政治服务、为中心任务服务,并不适当地开展创作竞赛,离开艺术创作的规律,结果导致了创作教学的浮泛,质量下降。
1958年,附中设立中共党支部,首任支部书记傅定洧。1959年,改由盛清渭任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1958年以来“大跃进”的某些失误。1961年7月、9月,中央有关部门又颁发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文化部又多次召开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这几年艺术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明确办学思想。其中对附中关系最大的是1961年秋根据文化部《关于在艺术院校中讨论教学方案的通知》开展的大讨论。
附中全体教师干部经过反复讨论文化部颁发的《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教学方案》(草案)后,制定了《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教学方案》(草案)。在这个方案中,首先重新明确了培养目标:主要是高等美术学校的后备生。当时,中国美术学院正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重点美术学院。文化部领导提出重点美术学院应该培养出中国第一流的美术家。毫无疑问,该校应该以培养未来的第一流美术家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由此,进而明确了第二个问题,即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文化修养。前几年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由原来的60%比40%,改变为40%比60%是不妥的,改为45%比55%。后又改为50%比50%。文化课中要加强文科,文化部还随教学方案颁发了《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课外阅读书目》(草案),该校文化课教研组立即向学生推荐了这个书目。同时,也认识到数理化课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促进其辨证思维的发展,仍应开设。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创作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多数教师认为掌握40%比60%为妥。莫朴教授等少数教师认为创作课比例仍太高,后来确定为30%比70%。在教学方案的讨论中,还明确了对学生社会主义的要求不能太高,应以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作为基本的标准。
这几年,附中以制定贯彻新的教学方案为中心,同时还进行了以下一系列的工作:
①根据1961年文化部《关于进一步调整全国艺术学校的初步意见》的精神,附中规模不宜过大,在校学生数限160名以内,对现有的学生数作了调整。59班、60班各由四个班减为二个班,各班人数限40名以内。动员一部分学生回乡,参加其他工作。教职员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与精减,调出一部分人员。1962年秋,在校学生共233名,教师42名,干部9名。
②为充实领导力量,1960年学院调党委为方明任支部书记兼副校长,郑庆玲任支部副书记兼教导主任(后支部委员金钦晾继任教导主任)。1961年又任命李宗杰为支部副书记。朱锡林任团总支书记。为了发挥行政的作用,设立了校务委员会,陈贯时、杨作友、徐永祥、马玉如、罗梅、郑朝、李新端等为校务委员。
③在此时期,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著名艺术教育家,如莫朴、王流秋、金浪、朱金楼、张怀江等,由于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下放在附中任教和工作。逐年又充实了一批青年教师,专业教师有黄裳、诸涵、陈贯时、王自正、姚有信、周沧米、楼召炎、李宗杰、白凡、张品操、陈守烈、林以友、程自良、陆放、陈强等。文化课教师有崔端同、竺志华、顾彩珍、戴祖银、高进、高安保、吕恒源等。加上原有的教师,阵容强大。这时附中已开办十年左右,也已积累相当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前几年“反右”和各种政治运动,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在此时的政治氛围中,学校比过去重视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繁荣文化科学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广大教师的心情比过去舒畅,教学热情与创作热情都相当高。专业教师的艺术视野不断开拓,在总结了过去素描教学的利弊后,提出加强“四写”(即写生、速写、摹写、默写)的措施;对单一的以苏联契斯恰柯夫教学法为主的专业教学体系产生怀疑,要求突破,一些教师作了一些新的探索。语文课和其他文化课教师,对本课如何结合美术专业进行教学,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时,创作题材已有拓宽,创作思想比较自由,在专业教师的美术创作中出现了一批较好的作品,如莫朴的油画《普陀石》,周沧米的中国画《送儿参加红军》、《在阳光下》,楼召炎的版画《积肥归来》,张品操的连环画《小兵张嘎》,姚有信的中国画《女饲养员》等。有这样一支有相当水平的又积极热情的师资队伍,是办好附中的重要保证。
④学校逐步制订出一些规章制度,加强规范行为,《学生守则》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爱集体,讲卫生。体育方面,坚持二操(早操、课间操)一活动(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制度。在全省中专工作会议中,该校的管理制度工作作了典型介绍。
⑤加强基本建设。比较突出的是图书馆,图书由数千册增至二万册。由管理员费芬一人负责,及时购置新书,管理得井井有条,方便师生,为教学服务,得到一致赞扬。
在这几年内,国家政治形势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又开展了“学习雷锋”等活动,社会风气良好。这段时间,附中教学秩序稳定,重视“又红又专”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遵守纪律,生活艰苦朴素,环境整齐清洁,互相帮助蔚然成风;学习上刻苦努力,你追我赶,天天向上,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每年评选出一批“五好学生”。学生的升学率也较高。如59班有19人升入高等艺术学校。分配到社会上工作的毕业生,由于工作积极,一专多能,也受到普遍好评。
但是时隔不久,阶级斗争的又越拉越紧。1963年,全国开展三夏四清,学院组织师生下乡参加运动;翌年,又组织更大规模的师生队伍参加运动。附中也将课堂搬到农村,只留少数教师维持上课。刚建立起来的教学秩序又被打乱,刚制订的教学方案也被重挎。
1966年至197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铺天盖地而来,中国美术学院及其附中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附中被认为是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园地。附中的一切受到扫荡。大批教师、干部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学校档案和历年学生留校作品被毁灭一空;图书馆遭受大量损失。特别是有些人利用附中一些学生的幼稚无知,使之成为一支破坏力很大的力量,如潘天寿院长被揪斗殴打、王流秋教授被百般摧残、图书管理员费芬被迫害致死,便是发生在附中的几个突出例子,这一切造成沉重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1968年,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撤消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的建制,但当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毕业,教师也未分散。直至1969年65班毕业,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才真正停止活动。
(四)
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2)
(1982-1993)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1993-)
1976年,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终于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浙江美术学院迎来了艺术的春天。1977年,浙江美术学院开始恢复本科招生的入学考试制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1年,党中央提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同年12月,院党委决定复办附中,并由吕洪仁、李宗杰、潘伦道三人组成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由吕洪仁任组长,后任副校长,着手附中复办的各项工作。
在当时面临着的诸多问题中,师资、校舍与教学设备最为困难。十年浩劫使附中历年所积累的教学设备几乎全部散失,教学资料、学生作业几乎荡然无存;教学楼被外界占用多年后已破旧不堪。教师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原有的附中教师一部分已调离学院,一部分留在各系任教,因种种原因,难以返回附中。1982年3月,学院领导提出了“原附中专业教师调回附中任教的几个原则”,动员了部分教师回附中工作。文化部拨出了部分复办经费。复办附中的领导小组仅带着严幼俊、程自良、徐屏、于藕、顾真、戴祖银等几位教师,本着“因陋就简”的原则筹建搭架,并于1982年从浙江省范围内招收了30名学生,定学制为四年,边教学,边建设。就这样开始了附中新的历程。1984年,学院任命附中老教师、油画家马如玉为附中校长,国画家马其宽为副校长,安百里为党支部副书记。教学仍依据50年代积累的传统经验起步:以素描、速写、色彩、创作为四门专业基础课;以中国画、书法、工艺、艺术修养为必修课,到高年级时再以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为专业选修课。并按照专业与文化课并重的原则,开设了普通高中除物理之外的全部文化课。课时各占50%。1985年,文化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初探了开放改革以后艺术教育的新问题、新路子。然而,当时的该校还处在维持教学与大量的基础建设阶段,可以说是一个乐章的前奏。
到1988年前,学校集中力量解决了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①教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是第一位的。首先调入了文化课教师崔端同、周远鹏、甘卫华、翁震宇和专业教师本院毕业生藤英、刘健。同时为加强附中的专业骨干、充实领导力量,从外地调入油画家施绍辰,先参予学校领导,并于1986年正式接任附中副校长。1985年后陆续调入青年专业教师周雷、张浩、吴国荣、梁景如、陈宁等,充实教师队伍。
为保障附中能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基本建设,在学院的支持下,自1985年开始,附中的教学经费独立自主。这一举措,使附中在此后的二年中能集中资金,投资了图书与电教两项建设。1986年耗资15万元,添置了一大批进口画册资料;订购了160余种中外画刊、杂志,到1988年,附中重建的图书馆,藏书已达二万余册。1987年,又投资15万元,购置了摄像机、录像机等电教器材,形成了初步配套的电教设施。
③在招生问题上取得了大步的进展。1985年恢复华东地区招生;1986年开始全国招生,从而提高了招生质量。
④1987年根据文化部的文件规定,实行了品学兼优的附中毕业生可以直接保送到学院本科深造的激励制度。
至此,复办后的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开始进入较为稳定的教学阶段。
1987年,学院调整附中领导班子,任命施邵辰为校长,徐银森为副校长,高亚加为党支部副书记。
80年代以来,我国开放改革的形势使文艺创作和艺术教育处于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艺术观念的更新与多元思考,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多向探索,新的感觉与新的视野必然引起对于传统艺术模式的反思,引发对艺术教育的新求索。此时学院的研讨空气活跃,学科自身涵量的拓宽,边缘学科的兴起,必然促使专业基础教学开始横向开拓与纵向深入。合于同一校园,参与学院学术活动的附中,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必然受其启示,促使学校对教学的认真思考,并作出选择。因此,1984年以来,学校领导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对基础教学进行稳步的、有选择的改革。凡是有益于构成学生基础训练目标的新概念、新样式,都允许教师认真的学一学、试一试,以打开思路。“科学分析、吸收长处、补充基础”是当时的基本思路。所以在造型训练方面,对“结构素描”、“设计素描”、“专业性素描”等所提出的带有新意向的观念,均逐一的进行了局部的分析与吸收,打破了专业教学的单一模式。学生的思路与眼界也逐渐拓开了。学校对专业教学的认真思考与初步探索在新时期有了良好的开端。
1986年,中国四所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四川美术学院附中、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与该校联系,举办附中学生作品联展。该校因复办起步不久,老附中的积累全无,学校仅有一、二、四年级三个班级,条件不成熟而未去参加,但学校坚持将四校学生联展接到浙江省展出,对兄弟学校的教学情况作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以促进该校的教学。随着专业教学的新思考与兄弟学校的教学情况作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以促进该校的教学。随着专业教学的新思考与兄弟学校间专业教学的横向交流,该校文化课教学也十分重视探研它与专业教学间的关系,这促成了1986年在北京召开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文化课研讨会(上诉四校加该校和上海大学美院附中),以及嗣后在重庆召开的首届语文教学研究会,并成立了有关文化课教学研究的联谊性组织。
1986年附中有二名专业副教授,1988年有二名文化课高级讲师。附中决定进一步充实教学力量,又先后调入一大批大学应届毕业生,专业教师有:何红舟、陈宏庆、魏绍明、冯绪民、徐明慧、常青、卢勇,文化教师有董文波、李庆华、郑黎。附中增加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增添了青春的活力,形成了合理的结构。
1987年,学校开始与国外交流,日本东洋美术学校校长来访,学校聘任了该校中国籍教师关乃平为客座讲师。1988年夏,由中央美术学院及附中,中国美术学院及附中四院校校长回访日本,在交流与访问中,该校的基础素描习作所体现的基本写生能力,博得了日本有关的中等美术学校校长与美国专家的赞赏。
1988年至1990年,在施绍辰出国进修、考察期间,由国画家程宝泓任副校长并代理校长职务。学校继续进行教学探讨,于1990年总结复办以来的经验,编制了《专业教学的暂行大纲》,逐步调整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同时进行了一次招生改革实验,于1989年试招了自费生26名,学制三年。学生入学时成绩普遍较差,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其中有四名学生三年后就考入了高等艺术学校。在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和勤工俭学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1990年底,校长施绍辰回国,赵扬彪任校长主力负责支部日常事务,后任支部副书记兼副校长。1991年,周远鹏任副校长。
附中经过八年奋斗,锤炼了全体教职员。开放改革飞速发展的形势,使学校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条件与未来的发展需求,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要求,全力向前迈进。根据附中的性质与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首先确立了“严治校、严治教、严治学”的办学原则。把学校的工作中心集中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把艺术教学的宗旨提高到开发人的心灵与智慧上来。同时根据学校现实条件,提出了实现“小而精,规范化,高质量”创一流学校的管理目标。从1991年开始,全校上下,振奋精神,加快了一系列规范化的措施,从而进入了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阶段。
1991年初春,学校集中修订好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如《学校管理规定》、《教学计划》、《学生评分条例》等基本法规。由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启动,重点修订汇编了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使之系列化,并印刷成《学生必读》手册,颁发给所有学生。其中有“学生学籍管理暂行条例”、“学生学习、生活管理条例”、“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班级评选制度”等项内容。接着,集中修订和汇编了教师管理的各项制度,印制成《教职工手册》,全体教职员人手一册,其中有“教职工聘任、考核制度”、“教职工岗位职责条例”、“教职工道德修养规定”、“请假和考勤办法、例会与政治学习制度”等内容。学校认真地实施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三个方面的规范,体现了“三严”的办学原则。同时,形成了“二条线三层次”的日常教育管理网络:一条线是行政班主任——教导科——校长室,具体负责学生日常管理、行为规范教育、纪律执行等工作;另一条线是专业年级组长——教研室——校长室,随时掌握学生专业思想、教学进程、作业档案、艺术社会实践等。两条线总归与校长室,三个曾系上传下达,使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运转正常,秩序井然。
1992年,文化部拨专款55万元,全面翻新了附中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使这幢已有50多年历史的二层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修一新,并随之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大大改变了学校的环境面貌。同年,在全面规范管理已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开展了创“优良教风、优良学风、优良校风”为目标的“三优工程”,并又补充了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使附中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93年春,在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的优化环境评比中,附中也得到了文化部、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与教科司司长陶纯孝亲临该校视察并表示赞扬。
与教学管理全面规范同步,学校以更大的精力面对艺术教学高歌实际,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科研的强化。多年的实践与认真的多向思考,使学校对现代化基础美术教学有了更为成熟的认识。
1991年,首先提出了“附中的造型基础教学以课堂素描教学为核心,速写、构图教学为两翼的基本框架”,以及色彩教学中加强色彩造型的要求。对于上述四门专业基础主课作了进一步的科学的解析,拓宽容量。并明确附中的造型基础教学,以写实、写生、艺术源于生活为基本立足点。同时阐明了“造型基础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良好的造型素质,它应包含基础能力和发展潜力两个方面”。基础能力是一种技能,而发展潜力却是一种修养与意识。现在的艺术教育应更深刻地注视学生潜力的备,以体现附中教学阶段的特色。学校考虑到现代艺术的基础教育,应大力加强对民族传统艺术和现代工艺设计的了解和认识。为此,着手对原有的三门必修专业基础知识课(中国画基础、书法基础、工艺设计基础),重新修改教学要求,调整指导思想,修订原有教案,以组成第二层次的基础教育课程。另外,在高年级又有各专业画科(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设计)的选修课,组成了第三层次的专业教学。这样形成一种多层次的,强化综合思维的造型基础教学。同时学校改革了社会实践课的教学。明确规定了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参加一定的劳动,写出调查报告和完成规定数量的速写和构图作业等项任务;要求学生把个人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的两大关系作为思考的主题。
根据新的认识,附中从1992年开始,着手编写一个新的、符合教学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学大纲。1993年在全院性的学术讨论中进一步明确了附中教学是美院总体教学的基础之后,学校领导又走访了大学本科各系,进一步研讨了附中的专业基础教学,于1994年春制定了一个力争适应改革新形势的专业教学大纲。
与此同时,还采取了以下几项重要措施:
①自1992年起,在组织教学方面,试行了专业教学的年级组长制,由一名讲师以上的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四年的专业教学,上连校长,下接各科任课教师,保持了教学的总体设想与连贯性,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也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感。
②学校的专业档案,是学校教学发展的历史见证。附中复办后,经过十年积累,于1992年对留存的学生专业作业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登记编号,并将部分作业制作成幻灯、相册、录象片;至1993年,学校已为每个在校学生建立了专业档案,以备教学研究之用。
③加强教学科研活动。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举办各种讲座、请大学部教师来研讨附中现状、了解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情况等一系列活动,收集情况进行理论的总结研究,从而指导改进教学。
④自1992年开始,实行专业教师举办公开课与听课制度,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教学规范的要求,促进了专业各科、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几年的努力,使附中的专业教学出现了生气蓬勃的局面。教学楼画廊里学生习作展览不间断,阶段性专业教学总结不间断,学生专业成绩明显提高。这引起美术界的注意。1991年应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之请,编辑出版学生作品集二册;1992年应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之请,编辑出版美术教育丛书六册,共20余万字;1993年应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之请,编辑出版学生素描选集;1993年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套附中学生优秀作品集。办校60多年来,附中第一次有了一批自己的出版物。
自1991年至1993年,附中文化课教学也有了重要的突破与提高。1990年11月文化部召开了关于中等艺术学校文化课会考问题的教学工作会议后,学校及时调整了适应会考的教学计划,把文化课教学纳入了普通高中的会考轨道。文化课教师参加浙江省和杭州市有关学科的研讨活动。学校领导提出“消灭E级,争取优良”的口号,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备课,了解信息,强化辅导;一方面安排时间,督促学生认真复习。校领导还为会考成绩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设立奖金制度。经过全校上下一致努力,两年来连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3年,据地理、历史、英语三门课的统计,100%达到合格,其中A、B(优秀)的比例分别为:英语A40.8%、B45.2%;历史A40.04%、B50%;地理A36.84、B-47轰炸机34。优秀等级数为全市平均数的一倍左右,成为全省会考三所最优秀的学校之一。会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提高了全校上下的信心,激励了师生进一步教好学好文化课的积极性。
由于附中学生的专业、文化课成绩不断提高,德智体全面发展,毕业生的质量也明显提高。自1991年以来,毕业生每年有10%保送大学,专业达到高校升学最低分数线的有90%左右,每年考入两所国家重点美术学院的应届升学率保持平均50%以上。还有二名学生获潘天寿奖学金,一名学生获永芳艺术奖金。
该校1991年明确提出了以正副教授、骨干教师组成教学核心,充分发挥中年教师的作用,锻炼培养青年教师,以建设一直精悍的忠诚与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方针。现在一批青年教师通过教学时间、离岗培训,已经成长起来,大多晋升为讲师。同时根据改革的精神,该校注重补充一支充满潜力的客座教师队伍,聘请大学在职或退休的正副教授来校兼课兼职,亦接纳大学研究生来校实习上课,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活力。两支队伍使附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宏大的教学队伍的群体。到1993年,编制内教师共有25人,其中正教授5人,讲师11人;客座教师每年平均有16人次。还特邀学院各系负责专业教学的领导和正副教授来校指导毕业班的专业教学。
1993年,根据社会需要与学校条件,再次试招25名自费生,与25名公费生混合编班,试行学费的滚动制,加强激励机制,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努力进取的良好势头。同年,接受了三名境外学生的培训。
该校自1929年国立杭州艺专高中部起步,屡停屡办。据不完全统计,已先后向高等艺术院校和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多名,成为国内培养基础美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桃李芳菲,人才辈出,早年毕业生中,已有不少成为省中外的著名艺术家和教授;中期毕业生中,亦已有不少成为当今文化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1993年12月,国家较为批准中国美术学院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同时,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1994年初,经学院批准,在附中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基础美术教育研究室”。为推动全院的基础教学研究,大学本科各系均推出一名正或副教授参加研究室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支持附中正式建立“美术教学基金”,用以推动艺术教育研究活动、奖励优秀教师及优秀青年学生,并增设必要的专业教学设备。
1994年,鉴于附中对艺术基础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潘天寿基金会”决定为附中集体颁发“潘天寿艺术教育奖”。
[注]:按国立艺术院校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时间,民国时期档案有二说:一说1929年冬,一说1930年春,此处从前说。
院校今日
课程
每日(周末除外)早7:00前晨跑签到
1.上午文化课,下午专业课。
2.晚自习有老师看堂,每三周有两次阅读课。
3.高一年级设有美术鉴赏课,和书法(古典文化)课。
校活动
1.该校由各学生部定期举办活动设定奖励,
常有摄影,速写,色彩,油画,素描,书法,板报,个人书籍,诗歌等校内比赛和展览;
2.该校常与大学部联合举办各种文体活动,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
3.每周六晚阶梯教室放映电影
校园设施
除了各展览馆、体育场[网球场、篮球场(四个)、乒乓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等可以与大学共用之外,本部内还有绘画陈列室、展览大厅、教学画廊、多媒体电脑室、语音教室和图书馆等各类设施。
校园内有多个自动贩卖机
校园内设南北两食堂:
山北食堂每日都可定外卖
山南食堂周末可定外卖(大食堂)
校内有南北两家超市
山北超市可定外卖
山南超市不设外卖
校园北部有校内文具店,书画用品一应俱全
校园内设有饭店,火车头内设咖啡厅
校内有多处监控、巡逻保安,保证学生安全
学费
学费:年度学费13200元(暂定)
奖学金
特等奖学金13200元
一等奖学金1800元
二等奖学金1200元
三等奖学金800元
此外,学校还设有专业奖学金、进步奖学金等
特殊活动
1.学院常有各画家画展,讲座,艺术作品展,大学生毕业展等大型活动;
2.高一学生有军训活动,高二学生有下乡写生活动。
学生会及社团
学生会:学习部、编辑部、劳卫部、文艺部、宣传部
社团:传统书画交流社、足球社、篮球社、摄影社、话剧社、合唱团、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