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隶属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为满足云南省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工程技术研究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昆明理工大学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并整合校内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专业原有人员,于2007年1月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及灵长目转化医学研究院在职教职工10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39人、副高级职称36人,博士生导师27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荣誉称号3人。

学院设有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药学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生物与制药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国家级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本、硕、博培养及博士后流动站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生物学、药学、医学、工学领域,并与生物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互形成学科交叉融合。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7年,下设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学与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目前有教职99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5人、副高级职称38人,博士生导师22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荣誉称号的有3人,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有2人。

在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方面,学院目前有一级学科博士(培育)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下设“生物学”所属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药学专业一级学术型硕士点1个,“生物工程”、“制药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本科专业2个。学院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在科研团队、科研条件与平台建设方面,学院有院士工作站1个,建有云南省分子医学研究中心,云南道地药材校级研究中心,资源药物化学校级重点实验室,资源药物化学校级创新团队,环境生物基因工程校级创新团队,药物检测与安全控制校级创新团队,细胞信号传导校级创新团队,药物合成化学与工程校级学科方向团队,微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校级学科方向团队,次生代谢工程校级学科方向团队,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校级学科方向团队,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应用开发校级学科方向团队,实验动物中心和昆明理工大学——云南韵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腐植酸医药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144项;省部级项目累计65项、厅局级项目累计44项,横向及其它项目89项。到校科研经费1.69亿元,人均在研项目率位居全校第一。发表了包括CELL在内的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B类以上论文数累计1689篇,出版专著16部,授权国内发明专利累计185项、授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得省部级的奖励累计已达6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有3项;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2007至2014年连续7年获得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科专业介绍

博士点

环境生物学

随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工农业废气,废渣和废水,导致了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很多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或濒临灭绝,人类自己也受到环境污染的侵扰和威胁。因此,很有必要在水、气和废弃物污染的生物净化,环境毒理和生态毒理,土壤污染和土地处理系统以及自然保护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本博士点的研究方向包括:环境植物基因工程——以解决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室内环境污染为目的,利用已有的植物资源和基因资源,通过遗传操作,培育高吸收、利用和富集污染物的植物新品种来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人类居住生态环境。极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利用云南省独特的地理结构和资源分布特点,重点开展极端环境及污染条件下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机理、分布多样性规律的研究,同时根据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分布规律和代谢调控机理进一步开展环境的生物治理研究。环境毒理学——围绕环境污染物包括化学的(毒气、重金属、农药等)、物理的(噪音、辐射等)、生物的(细菌、病毒、寄生昆虫等)在动物体内的侵入和吸收、转运及转化、蓄积、解毒等,展开环境污染物对动物体及其细胞的致畸、致突变、致癌和凋亡等发病机理和预防的研究,为健康预报、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环境化学与植物化学——利用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种类繁多的中药资源,通过环境学与药学和化学的密切结合,研究环境对药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以有机化学和现代医药科学技术为支撑,将天然药物化学与现代制药工业相结合,研究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环境药物资源与基因安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硕士点

植物学

植物学是研究整个植物界从低等到高等、从个体到群体、从宏观到微观的各层次中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环境的关系及进化发展的一门科学。近代分子生物学等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使之成为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包含了代谢植物学,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环境植物学,结构植物学,发育植物学和资源植物学。本学科结合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和垂直地理分布的特点,利用植物生物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改变植物的遗传背景,提高植物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和利用效率。与此同时筛选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出适合于云南气候特点的作物、果树和花卉新品种,并对其栽培生理进行研究。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微生物学全面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时期,已成为生命科学发展主流的重要前沿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重组和表达调控;微生物生态;微生物的侵染与免疫;微生物的分类及应用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微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数学、微电子学等基础科学和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冶金工程制药工程等工程科学间的结合渗透、互相促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边缘学科,推动了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向微观和宏观研究领域拓展。本学科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向研究:1、嗜极微生物学:开展嗜极微生物的多样性、酶工程及环境适应性机理研究。2、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开展环境微生物有色金属浸矿及微生物工业三废处理的基本理论及技术研究。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开展病毒免疫学、流行病学、预防性疫苗研制及部分疾病的免疫遗传分子机理的研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分子组成,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以及机体信息传递分子途径的学科。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交叉重叠密切相关。它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相互作用,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代谢与调控,分子遗传学,生物分子进化与实验进化,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而且重视技术发展和应用研究,并为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提供理论指导。本学科结合云南省的环境和经济特点,主要对生物的代谢调控,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重组脱氧核糖核酸与基因工程以及病毒的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和预防性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神经系统的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一系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同时把所获得的成果运用于解决关系到农业、医药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达到知识创新,为云南省经济建设和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作贡献。根据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优势项目,本学科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1、植物代谢基因工程:通过遗传工程操作,对植物代谢途径进行修饰与改造。2、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和方法,研究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机制。3、神经分子生物学: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神经系统的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是药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药物的制备原理、(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构效关系、生物效应,以及寻找新药的基本途径。它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有密切联系,并与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相互渗透。结合我省经济发展需要,药物化学主要研究方向有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物化学、制药工程。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以天然动植物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活性化合物为目的,以创新药物研究为目标,开展活性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结构确定、活性筛选、作用机理等工作。药物化学以与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有关的生物分子为靶点,以内源性或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为模板,开展药物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活性筛选研究。制药工程药物生产为目的,开展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工艺与相关条件研究,重点进行药物分离工程研究、药物合成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生物制药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药物制剂专业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和药物生产工艺与厂房设计研究。

生物化工

生物化工是生物技术化学工程相结合的一个交叉学科,它包括基因克隆与表达、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培养发酵、生化产品的分离鉴定与精制、产品的成型加工和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单元操作和过程。是研究生物制品、生化药品等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技术的学科。它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以及化工、电子、能源、材料、航空、航天、环境等工程技术有紧密联系,并与化学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等学科相互渗透。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创制生物制品及研究制备工艺技术上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了生物化工学科的雏形。并发展了与生命科学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制品的制备技术。结合我省经济发展需要和我校实际,生物化工主要研究方向有:1.微生物工程与酶工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发酵表达工艺研究;酶制剂的研究与开发。2.生物技术制药: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制备;活性测定。3.生物质能工程: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甲烷、生物制氢等的研究。

生物工程工程硕士

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化学工程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物技术的领域之一,它包括的主要技术范畴是: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理活性物质的提取、加工及应用技术。本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广泛,已形成多学科交叉之势,包括生物工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气态污染物的微生物净化、热带亚热带食品资源开发与加工、保健食品开发工程、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药物制备与检测新方法及新技术研究、嗜极分子微生物、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林产化工、植物化工、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植物代谢工程等方向。本工程领域学术队伍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名,目前承担纵横项科研课题30项,科研经费共计750万余元。

师资队伍

概况

学院下设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学与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四个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5人,云南省“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学院专任教师中82%的人具有博士学位,业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云南省二级重点学科,“昆明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省校共建重点学科,四个校级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生物学”、“生物冶金”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生物学”所属十二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药物化学”、“生物化工”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二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生32人,硕士研究生300多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共计本科生近480人。

优秀老师

硕士导师介绍

李昆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84年、1988年分别获得广西大学(现广西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分析专业和作物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为京都大学作物学研究室共同研究者。1997-2001年期间在该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持续农业方面的研究。毕业后两年被聘为日本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室外国人学者,从事废弃农业有机化合物再利用项目的研究工作。2003-2004年间,先后在日本国立蔬菜茶业研究所作研究员,从事转Bt基因蔬菜及生物学特性鉴定的研究;日本京都大学分子代谢制御学研究室博士研究员,参加古菌PEPC的分子特性鉴定,植物四碳代谢、一碳代谢途径的遗传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2004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基因工程。主持和参加纵横项课题十二项,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SCI收录10篇)。

白洁: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988年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医疗系,2003年获京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期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部做博士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分子神经科学

李蓉涛: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99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6年、2004年分别获得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对药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了系列结构新奇的高氧化度的降三类化合物及其它新的骨架类型,还发现了有望作为治疗艾滋病的候选药物——“五味子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云南省科技厅新药研究专项一项和参加多项其它课题。现已发表学术论文54篇,40篇为SCI收录论文,SCI影响因子总计为94.974(其中10篇论文的SCI影响因子在4.0以上)。申请中国专利奖5项。

陈丽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999-2004年间留学京都大学,在农学研究科植物生理学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生命科学研究科分子代谢制御研究室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从事2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植物代谢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通过遗传工程操作在世界上首先开创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代谢途径同化甲醛的理论和方法,并成功申请了专利;完成了耐热篮藻PEPC分子特性鉴定及其在植物中表达的生理生化效应分析,植物甲醛同化作用的遗传操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

魏云林: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微生物学学科带头人,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获学士,1995年获协和医科大硕士学位。1997至2004年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主要从事低温微生物的研究;成功构建了世界上首个以低温菌为宿主的低温蛋白质表达系统,申请有国际专利两项,国内专利一项。主持和参与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已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独撰出版专著一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井申荣: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学士;199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1-2004年间在第三军医大学检验系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训练。2004年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从事过细菌、噬菌体和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胞培养、药物毒理、实验动物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的构建、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申请专利2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柳陈坚: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动物科学系兽医学专业,先后在上海杨浦区园林管理局及上海和平公园的公园管理科从事野生动物的兽医临床、疾病防治与饲养繁殖等工作。于1994年5月赴日留学,先后在日本国立岐阜大学的兽医人兽共患传染病教研室和食品微生物教研室与应用微生物教研室从事狂犬病、传统发酵食品中的有用微生物及应用微生物中的生物酶领域研究,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与农学博士学位。此后,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鹦鹉热衣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体系的确立的研究。2006年9月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计食品安全。发表文章10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篇。

林连兵:男,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在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此后在昆明理工大学任教,被评为学校课堂教学十佳青年教师。2003年赴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访问学习,2004年至今为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教学人员。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目前主持国家基金项目“腾冲火山高温噬菌体及其宿主多样性研究(项目号:30660009)”,参加国家基金项目(项目号:20567001)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005E0068M)。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3篇为SCI收录,主要从事腾冲热海高温菌多样性、高温噬菌体多样性、高温菌酶学及嗜热放线菌冶金等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

陈朝银: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系主任。1985年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硕士毕业,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筹建食品生物工程学科,历任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先后主讲《微生物学》、《发酵食品与发酵饮料》、《微生物工程》、《生物检测技术》、《药理学》、《受体生物学》、《现代药理及实验》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992年赴泰国Kasetsart大学学习、1998年到中国科学院大学读博士、2003年赴德国Gottingen大学学习。研究方向:微生物工程与酶工程、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医药。曾主持国家和省级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登记基因16个,获省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一次,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省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次。

孟庆雄: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界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在神经毒素与受体结合的模型、突触后神经毒性中毒治疗药物、神经毒蛋白入药利用、分子结构与功能改造设计等方面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数篇,在多肽药物研发、高通量药物筛选与分子设计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并在生化药物的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李海燕: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系副主任。199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9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药源微生物资源及其开发。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以及中草药的生物转化及其抗肿瘤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工作。

余旭亚:男,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云南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系,同年留校任教。1997年-2000年间在职就读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获发酵工程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2000年间在清华大学进修、合作研究。主持过昆明理工大学青年基金、昆明市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专题、云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各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课题多项;指导校学生课外科技活获云南省三等奖;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篇,其中EI收录1篇;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3篇。

夏雪山: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199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兽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细胞免疫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至今,曾担任生物工程系系主任(2004年10月—2006年12月),赴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InfectiousDisease,Japan)进行合作研究(2006年1月—7月)。主要从事艾滋病、丙型肝炎病毒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从2003年起开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高科技园区专项项目、平台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学、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机制、病毒培养体系与动物模型方面做出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获授权专利1项,申报发明专利两项。同时,任云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云南省免疫学会理事。

魏大巧:女,硕士,讲师。199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污染生态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至今,曾从事过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仙人掌科及核桃开发利用研究、动物活性成分提取研究、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塑料的开发等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刘丽: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7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林产化学加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至今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无污染漂白TCFP的研究》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1999年遴选为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被选派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系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植物化学、生物工艺学、微生物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EI收录2篇,ISTP收录1篇)。

葛锋: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工程。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生物化工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的离体大规模细胞培养、组培快繁以及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遗传改造和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软紫草的繁育研究”,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及细胞聚集体调控研究”以及国家“863”等多个基金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2篇被EI收录。

李宝才: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2年2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学士。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1997年,受邀到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生物有机地球化学中心做访问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获博士学位。主持完成云南省、煤炭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省教委重点基金等二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曲靖地区科技进步奖一项。至今,已发表60余篇论文,其中4篇被SCI和EI收录,20篇被CA收录;指导研究生9名。同时,任《腐植酸》编委,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

杨亚玲: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天然产物分离、分析、活性及其应用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新分析试剂的合成、筛选,同时在样品前处理方面进行研究,建立新药物分析体系,达到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灵敏度及分析速度的目的,另对天然产物进行活性如抗氧化、抗过敏等的筛选,主要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先后主持省部级、市厅级、校企合作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2项已授权,获得过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杨波:男,在职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系主任。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如淀粉、环糊精壳聚糖等大分子的修饰改性及其在医药、化工、环境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从事天然产物的超分子化学及超分子化学研究,并在我国一流超分子化学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被EI全文收录。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第一作者10余篇。先后主持完成省级、厅级基金项目近十项,与企业合作完成校多项企校项目。另外,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制药工程学科多媒体课件项目和教改项目,获得昆明理工大学第七届伍达观教育基金教师先进教师奖。

杨健: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药学技术工作,熟悉药品的科研及其生产、质量等技术工作和有关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参与进行过新药洛美沙星胶囊、双清口服液、碘散等技术生产转化,原料药泼尼松龙、泼尼松龙磷酸钠盐、泼尼松龙片、注射液的研制和独立开展辅酶Q10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辅酶Q、紫杉醇等化学药物、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半合成研究以及新药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构效关系研究。发表研究论文两篇(SCI及核心期刊各一篇),

刘谋盛:男,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项目两项,参与研究及完成项目九项。其中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及校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申请专利一项,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等奖项四项,发表论文12篇。

徐军伟,博士/博士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工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201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作为云南省高层次引进人才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和代谢工程。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学院与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东伦敦大学、美国北卡罗莱州大学、堪萨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频繁。与云南沃森生物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生物制药研发及人才培养基地和生物制药中试基地、与云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文山三七研究院、光明集团云南分公司、大理啤酒厂等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方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