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蝶
凤蝶科(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apilionidae),是鳞翅目凤蝶科昆虫的统称,因其翅色多以黑色或白色为底色,后翅常具尾突,故而又称为燕尾蝶。该科在世界已有32属,约600种,其中中原地区记载有21属,133种。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该科成虫多属大型。色彩鲜艳,底色多黑、黄或白;卵多为圆形,呈橙色、黄色或黄绿色;美国白灯蛾粗壮,体色因龄期而有变化;缢蛹,表面粗糙。该科各种类形态优美,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建立观赏蝴蝶园、生态蝴蝶园等;该科部分种也可制作成标本,蝶翅还可用于制作各种蝶翅画(部分物种被保护)。此外,凤蝶科各种蝶纹元素还可以用于制作台布等。由于栖息地面积减小、质量下降,寄主植物资源减少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捉,导致凤蝶科中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等物种的濒危。2021年,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凤蝶科的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喙凤蝶(Teinopalpus imperialism)等17个物种被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截至2023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记录,该科中有27种被列为近危(NT)物种,26种被列为易危(VU)物种,15种被列为濒危(EN)物种;截至2023年,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记录,该科有3种、2亚种被列入附录Ⅰ,4种、5属被列入附录Ⅱ。
分类研究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卡尔?冯?林奈)在《自然系统》中首次记载了凤蝶属(Papilio)。继学者Munroe对凤蝶科的系谱关系详细研究后,学者Hancock首次根据美国白灯蛾期形态对凤蝶科进行了分类。学者Miller通过外部形态及外生殖器的比较研究,利用支序分类法探讨了凤蝶亚科的属级分类系统。1840年以后对中国凤蝶总科的研究开始丰富了起来, Bremer\u0026Grey、C. Felder、C.Oberth Ür等各国学者相继对中国的蝶类进行了研究。20世纪初,中原地区学者辛树帜、黄其林、周尧等人相继开始了对中国蝶类的研究。凤蝶科可分为3个亚科:凤蝶亚科、宝凤蝶亚科、绢蝶亚科,其中宝凤蝶亚科下有1属1种,仅分布在美洲。该科在世界已有32属,约600种,其中中国记载已有133种。在中国,通常将绢蝶亚科中的锯凤蝶族提升为锯凤蝶亚科。根据中国蝶类分类系统等,将中国的凤蝶科种类分为凤蝶亚科、绢蝶亚科、锯凤蝶亚科3个亚科,21属,具体如下:
1.凤蝶亚科(Papilioninae)包括裳凤蝶属(Troidini)、曙凤蝶属(Atrophaneura)、麝凤蝶属(Byasa)、锤尾凤蝶属(Losaria)、珠凤蝶属(Pachliopta)、斑凤蝶属(Chilasa)、凤蝶属(Papilio)、宽尾凤蝶属(Agehana)、燕凤蝶属(Lamproptera)、青凤蝶属(Graphium)、纹凤蝶属(Paranticopsis)、绿凤蝶属(Pathysa)、剑凤蝶属(Pazala)、旖凤蝶属(Iphiclides)、钩凤蝶属(Meandrusa)、喙凤蝶属(Teinopalpus)16属;
2.绢蝶亚科(Parnassiinae)包括绢蝶属(Parnassius)、云绢蝶属(Hypermnestra)2属;
3.锯凤蝶亚科(Zerynthiinae)包括丝带凤蝶属(Sericinus)、尾凤蝶属(Bhutanitis)、虎凤蝶属(Luehdorfia)3属。
形态特征
成虫
多属大型,中型较少。色彩鲜艳,底色多黑、黄或白,有蓝、绿、红等颜色的斑纹。后翅常有一尾状突起(燕尾)。前足胫节有1个前胫突。后翅2A脉伸达后缘。如裳凤蝶属(Troidini)为大型凤蝶。头胸黑色,头后及胸侧具红毛,腹背中央具香鳞。前翅窄长,外缘平直或微内凹,前缘长为后缘的2倍;后翅外缘波状,后翅短,近方形;中室长约为翅长的一半,无尾突,雄蝶后翅常无斑纹,雌蝶常具黑班;凤蝶属(Papilio)为中大型凤蝶。体色斑纹多变,头大,复眼裸露,触角长。翅形多宽阔,少数窄长,前翅外缘平直或内凹,后翅多具尾突,外缘波齿状。雄蝶后翅无香鳞;曙凤蝶属(Atrophaneura)为大型凤蝶。体背黑色,腹面红色,胸侧具红毛。头较小,复眼裸露,触角较短。翅窄长,前翅外缘平直,后翅外缘波齿状,无尾突;绢蝶属(Parnassius)为中型至大型娟蝶。躯体黑色覆盖密毛,触角短,下唇须短。翅近圆形,后翅无尾突,翅背面白色或灰白色,多数翅面缀黑色、红色、橘红色或蓝色斑点。腹面与背面的斑纹和色泽相似;虎凤蝶属(Luehdorfia)为中小型凤蝶。翅底色黑黄相间,因酷似老虎皮毛纹路而得名。后翅外缘具有红色、蓝色及黄色斑点,具有较短的尾突。胸部背部具有红色长软毛。该属各种体形通常较小,外形分化不大。
卵
卵多为圆球形,呈橙色、黄色或黄绿色,表面光滑或黏附有雌蝶的分泌物,有微小而不明显的雕刻纹,如裳凤蝶族(Troidini),绢蝶族(Parnassiini)的卵呈白色,扁圆形,表面布满凹刻,如高尔夫球一般。该科的卵可以分成3类:球状光滑型、扁平粗糙型、球状粗糙型。
幼虫
粗壮,后胸节最大,体多光滑,有些种类有肉刺或长毛。体色因龄期而有变化,初龄多暗色,拟似鸟粪,老龄常为绿、黄色,有红、蓝、黑斑而呈警戒色。受惊时从前胸前缘中央能翻出红色或黄色“Y”形或“V”形臭角,散发出不愉快的气味以御敌。凤蝶科各族幼虫外观形态差异较大,凤蝶亚科的裳凤蝶族(Troidini)幼虫体表布满肉棘,如同海参状,颜色以红褐色、淡褐色和黑色为主,常具白色斜带;凤蝶族(Papilionini)如玉带美凤蝶(Papilio polytes)、碧翠凤蝶(Papilio bianor)的低龄虫拟态鸟粪,5龄则为绿色大虫,胸部两侧常具2个假眼,拟态小蛇;燕凤蝶族(Lampropterini)如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初龄美国白灯蛾为褐色,2龄至末龄多为绿色,幼虫胸部膨大,尾部具1对小尖突,胸部背面常具1~3对小棘刺。绢蝶亚科(Parnassiinae)幼虫体表常被细毛,颜色多为黑色,具红色或黄色斑纹状。
蛹
缢蛹,表面粗糙,头端二分叉,中胸背板中央隆起,蛹体保留一些幼虫毛瘤、前胸板与臀板以及腹足等的痕迹。颜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纯褐色型、绿色与褐色交替型。裳凤蝶族(Troidini)蛹多为肉色或黄绿色,头部平,腹部背面具2排耳状突起,许多种类的腹节能上下摩擦,并发出嘶嘶的声音;凤蝶族(Papilionini)蛹头部顶端常具1对角状突起,部分种类拟态枯枝状,颜色常与所附着物体的颜色一致,如凤蝶属(Chilasa );燕凤蝶族(Lampropterini)蛹多呈淡绿色,同玉石一般,胸背面中央常具尖锐的突起。
分布
分布范围
凤蝶科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凤蝶亚科(Papilioninae)种类主要分布东亚南部、东南亚、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如裳凤蝶科属(Troidini )主要分布在东洋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云南、海南省等地;燕凤蝶属(Lamproptera)特产于东洋区,在缅甸、印度、泰国等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云南、海南等地;斑凤蝶属(Chilasa)主要分布于古北区南部、东洋区。绢蝶亚科(Parnassiinae)种类主要分布在中亚、欧洲、北美洲等,如云绢蝶属(Hypermnestra)主要分布于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锯凤蝶亚科(Zerynthiinae)种类则在属间的分布差异较大,如虎凤蝶属(Luehdorfia)在古北区的东部、俄罗斯、朝鲜、日本有分布,在中国主要间断分布于临江地区、秦岭大巴山区等地;尾凤蝶属(Bhutanitis)在不丹、尼泊尔、印度北部、泰国北部等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丝带凤蝶属(Sericinus)在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东地区。
栖息环境
凤蝶科不同亚科之间的生活环境差异较明显,凤蝶亚科种类主要生活在高温多雨、植被繁茂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灌丛中,在热带雨林以及水热充沛的环境中种类尤多,如凤蝶属(Papilio)的各种主要生活于蔬菜地、田野等地;裳凤蝶属(Troidini)的裳凤蝶(Troides helena)、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主要生活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丛林、平地、丘陵地中。;而绢蝶亚科种类主要生活在高山高寒环境中,如青藏高原、北美中高纬度的高海拔山地等。锯凤蝶亚科种类主要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
习性
飞行行为
凤蝶科成虫因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飞行方式或速度。主要有觅食和产卵飞行、求偶和婚配飞行、避敌和攻击飞行3种方式。其中觅食和产卵飞行:飞行活动范围小,飞翔高度较低,精力集中,飞行较缓慢,警惕性较差,易被捕捉;求偶和婚配飞行:当雌蝶接受雄蝶求偶时,雌、雄蝶会翩翩起舞以示欢乐;而雌蝶不接受雄蝶求偶时,则会迅速逃走;避敌和攻击飞行:当受天敌侵害被逼无奈时,只能盲目而快速的飞行,而部分种的雄蝶则较霸道,会将活动的林间划为势力范围,只允许雌蝶进入,一旦有其他种凤蝶总科甚至是其他小动物侵入时,就会快速振翅攻击,以将其驱除势力范围。此外,该科中燕凤蝶属(Lamproptera)各种的飞行技巧高超,可悬停或急转于空中。
取食行为
凤蝶科成虫寿命通常短则2~3周,长则可达11个月左右。初孵美国白灯蛾通常会就近取食,食量较小,食量随着龄期增加而增加,不同龄期的食量、聚集状态等不同,不同种类其聚集状态也可能不同,如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无聚集行为,而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a)有群集行为。在1~2龄期,幼虫主要食用嫩叶,3龄期开始,幼虫主要食用中部叶片,约在5龄期幼虫为神经性贪食症期,取食下部叶片。成虫期,雄蝶忙于交尾,雌蝶忙于产卵,但都需要取食以摄取营养。该科中除了喙凤蝶属的成虫没有访花的习性外,其余的两性成虫都会访花吸蜜。此外,该科部分种还会对某些植物特别嗜食,如部分凤蝶科尤其喜好百合科(Liliaceae)植物的花蜜,还有些凤蝶则会在湿地、河滩吸水,或者是吸食动物排泄的汁液以充饥。
凤蝶科美国白灯蛾取食的植物有:豆科(Fabaceae)、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蒺藜科(Zygophyllaceae)、罂粟科(Papaver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樟科(Lauraceae)、芸香科(Rutaceae)、伞形科(Api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蔷薇科(Rosaceae)、锦葵科(Malvaceae)、桦木科(Betulaceae)、木樨科(Oleaceae)、大麻科(Cannabaceae)、胡椒科(Piperaceae)等。
节律行为
凤蝶科部分种类的羽化、交尾多发生在晴朗上午,如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a);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卵孵化主要发生在白天,不同龄期美国白灯蛾蜕皮发生的时段略有差异,多在凌晨和中午前后,成虫羽化通常发生在上午;凤蝶属(Papilio)的幼虫多取食于夜间。
攻击防御行为
凤蝶科部分种类会通过腹部振动、保护色、拟态、隐蔽、散发臭味、振翅等方式防御天敌,如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的蛹在腹部节间膜上存在发声器,能够有规律地发出嘶嘶声,当蛹的腹部被寄生蜂触角刺激一定时间后,腹部会反复摆动发出声音,以防御天敌;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的天敌种类较多,有鸟类、螽斯科类、类等,其美国白灯蛾、蛹能够通过隐蔽、保护色或者形式拟态等方式进行防御,同时,它的幼虫还能以腹部突然摆动、胸部眼斑的展示、黄色“Y”腺的突然亮出等行为来吓唬冒然入侵者或者天敌,化蛹初期可进行“点头”行为进行防御。
生长繁殖
孵化
凤蝶科卵在孵化前卵壳会逐渐变透明,可见到幼虫在卵内活动,部分种类的初孵幼虫会取食卵壳,如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有的种类的初孵幼虫则是在孵化后集中取食,不取食卵壳,卵壳会有存留,如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a)。
化蛹
凤蝶科为缢蛹,部分种类老熟美国白灯蛾化蛹前会先排尽粪便,如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部分则不会排空粪便,如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a),化蛹时会吐丝成垫,臀足攀附住丝垫后,将两端粘连到树枝或茎秆上绕环吐丝,之后扭动身体,虫体收缩,胸部下弯呈弓形,不食不动,然后开始蜕皮。
羽化
凤蝶科羽化多在晴朗天气进行,同一天的羽化个体中,雄蝶会先于雌蝶羽化。在其脱离蛹壳时会排出液态蛹便,然后静待在蛹壳上直至展翅,如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a)。
交尾和产卵
凤蝶科雌蝶只交配一次,雄蝶可多次交配。交尾多在晴朗天气的上午进行,交尾时,雌蝶攀附在植物叶片或茎秆上,雄蝶则头部朝下,足缩起或者雄蝶向上弯曲,用足抱握雌蝶腹部。交尾过程中若遇惊扰或者需要寻找寄主植物而移动时,雌蝶会拖带着雄蝶飞行。交尾后,凤蝶属(Papilio)的成虫可产卵于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胡萝卜(胡萝卜属 carota var.)、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等伞形科(Apiaceae)植物的叶面;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a)多产卵于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茎干上。
人工饲养
成虫饲养
凤蝶科科燕凤蝶属(Lamproptera)燕凤蝶(Lamproptera curia)较为常见,故人工饲养以其为例。燕凤蝶的成虫饲养需要按适宜雌雄比例将成虫饲养在繁殖园,繁殖园采用钢架结构为宜,四周和顶棚需覆盖尼龙网,以防止其逃逸,避免天敌危害;同时,繁殖园需种植合适的植物以作为蜜源植物,并配置适宜混合溶液作为补充食物,还可在繁殖园中放置合适植物幼苗,以便雌蝶产卵;此外,需要注意控制繁殖园的相对湿度。
收卵及孵化
燕凤蝶每天都会产卵,对其收卵需要每天取出着卵植株,并使用尼龙袋套袋,以避免产生寄蝇科、蚂蚁等天敌危害卵;然后将其移到温度和相对湿度都适宜的孵化室中进行孵化。
幼虫饲养
卵孵化后,先使幼虫吃光着卵植株,然后将其分装到适宜规格的尼龙袋中;将置有幼虫的尼龙袋套在寄主植物园内合适的消毒植株上;待幼虫吃光套带植物后,取出幼虫并再次分装到新的尼龙袋,并套到消毒的植株上,反复此过程,直至幼虫长至4~5龄再置于温度和相对湿度都适宜的饲养室饲养,并以寄主植物园内的新鲜叶片喂食,直到挂蛹。
蛹的管理
留作羽化的蛹需要放进置有温湿度调节装置和羽化架的羽化室中,可根据活体燕凤蝶的需要,调节室内温度,控制羽化速度,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若需要提前羽化,要提供温度,而需要延后羽化,则需要降低温度。需要包装、运输的蛹可使用塑料筐作包装容器,框底部需依次垫上报纸、吸水纸,用柔软吸水纸包裹好蛹,置于框内,每放一层蛹需铺一层吸水纸,直至装满为止,最后对扣塑料筐装箱,以避免挤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3年,凤蝶科部分种群生活范围狭窄,如Ornithoptera croesus占地面积至少为52平方公里;Lamproptera paracurius的个体数目和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占地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Zerynthia caucasica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Papilio schmeltzi的成熟个体数量持续下降,占地面积约为124平方公里;Eurytides iphitas的成熟个体数量严重下降,占地面积少于500平方公里。
致危因素
凤蝶科的多数物种,如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Ornithoptera croesus、Baronia brevicornis、Eurytides iphitas等,它们濒危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面积减小,栖息地破碎化及环境的污染导致生活环境质量下降,气候条件的改变或恶劣,寄主植物资源减少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捉。
保护措施
在中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凤蝶科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在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中分布有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分布有金凤蝶(Papilio machaon)、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绿带翠凤蝶(Papilio maackii)。
保护级别
2021年,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凤蝶科的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喙凤蝶(Teinopalpus imperialism)、裳凤蝶(Troides helena)、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荧光裳凤蝶(Troides magellanus)、鸟翼裳凤蝶(Troides 希尔伯特鸟翼裳凤蝶)、珂裳凤蝶(Troides criton)、楔纹裳凤蝶(Troides cuneifera)、小斑裳凤蝶(Troides haliphron)、不丹褐凤蝶(Bhutanitis lidderdalii)、不丹尾凤蝶(Bhutanitis ludlowi)、双尾褐凤蝶(Bhutanitis mansfieldi)、玄裳尾凤蝶(Bhutanitis nigrilima)、三尾凤蝶(Bhutanitis thaidina)、玉龙尾凤蝶(Bhutanitis yulongensisn)、丽斑褐凤蝶(Bhutanitis pulchristriata)、锤尾凤蝶(Losaria coon)、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被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Ornithoptera croesus、Ornithoptera paradisea、Papilio aristor于2018年被列为近危(NT)物种,同年,Ornithoptera aesacus被列为易危(VU)物种;2000年,Zerynthia caucasica被列为易危(VU)物种;1996年,Papilio carolinensis、Papilio jordani、Papilio leucotaenia、Papilio mangoura、Papilio neumoegeni等被列为易危(VU)物种,同年,Papilio chikae、Papilio aristophontes、Graphium levassori等被列为濒危(EN)物种。
2023年,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吕宋凤蝶指名亚种(Achillides chikae chikae)、吕宋凤蝶民都洛亚种(Achillides chiake hermeli)、亚力山大鸟翼凤蝶(Ornithoptera alexandrae)、大螯豹凤蝶(Papilio homerus)、伯切尔番凤蝶(Parides burchellanus)被列入了附录Ⅰ;斯里兰卡曙凤蝶(Atrophaneura jophon)、印度曙凤蝶(Atrophaneura pandiyana)、褐凤蝶属(Bhutanitis)所有种、鸟翼凤蝶属(Ornithoptera)所有种(除被列入附录Ⅰ的物种)、科西嘉凤蝶(Papilio hospiton)、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 apollo)、喙凤蝶属(Teinopalpus)所有种、红颈凤蝶属(Trogonoptera)所有种、裳凤蝶属(Troides)所有种被列入了附录Ⅱ。
危害
凤蝶科部分种对植物具有一定危害性。如金凤蝶(Papilio machaon)主要危害当归(Angelica sinensis)、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沙参(Adenophora stricta)等植物,其美国白灯蛾会取食叶片和花蕾,造成缺刻或者孔洞,严重时可能仅剩花梗和叶柄;玉带美凤蝶(Papilio polytes)主要危害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芸香科(Rutaceae)植物,其幼虫会取食叶片,造成叶片损伤。可通过人工捕杀幼虫、蛹或者成虫进行人工防治,并及时清除禾本科杂草和周围寄主以减少虫源;也可通过引入天敌等进行生物防治;还可通过喷施适宜浓度的晶体敌百虫药液、乐果乳油溶液等进行化学防治。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凤蝶科各种类可通过访花促进植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提高农作物产量,利于植物生存和净化。此外,其对栖息地环境质量有较高要求,对气候变化敏感,通常凤蝶总科种类丰富的区域,环境较好,水和空气洁净度较高,因此能够将它们作为监测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的指标。
旅游资源
凤蝶科各种类体态窈窕、形态优美,如珠凤蝶属(Pachliopta Reakirt)红珠凤蝶(Pachliopta aristolochiae)翅型优美,舞姿灵动;裳凤蝶属(Troidini)、红颈凤蝶属(Trogonoptera)、鸟翼凤蝶属(Ornithoptera)富有自然美,因此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建立观赏蝴蝶园、生态蝴蝶园等,以供旅游观赏以及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
装饰与工艺
凤蝶科部分种类(非保护物种)可作装饰品,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其蝶翅通过剪贴加工可用于制作平面型蝶翅画、浮雕型蝶翅画等各种画面;凤蝶总科也可制作成标本永久收藏或是供人浏览。此外,凤蝶科各种蝶纹元素还可以提取出来,用于制作台布、雨伞、发卡、杯垫等。
庆典放飞
由于蝴蝶寓意喜庆、吉祥和爱情,因此凤蝶科部分种类可用于大型表演和运动会开幕式、各种商业活动、重大集会或者婚礼等庆典场合进行蝴蝶放飞活动,以此营造热烈的场面,表达喜庆和吉祥。
代表物种
中华虎凤蝶
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为中国特有种,被誉为中国“国宝”。其成虫体长13~18mm,展翅43~63mm,体黑黄色;前翅近基部具1条较宽的黄色横纹,中间有2个“Y”形黄纹;后翅外缘具黑色波状文。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黑龙江省、湖南、江苏省、四川省、浙江省等地,常以蛹的形态在石缝、树干基部、枯枝落叶下越冬,春夏两季可见成虫,幼虫具有假死习性。
金斑喙凤蝶
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为大型凤蝶,前翅具1条内侧黑色而外侧黄绿色的斜横带,后翅外缘齿状,具翠绿色月牙形斑纹,中域具金黄色大斑。其是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等少数地区,主要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
柑橘凤蝶
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为中型凤蝶,前翅正反面中室基半部有纵向黑色条纹,后翅具尾突,臀角黄斑内有黑色瞳点。其在俄罗斯、朝鲜、日本、菲律宾等均有分布;在中国,它是最常见的凤蝶之一,分布于除了新疆和高海拔地区之外的全国各地,常在城市绿化带见到。
燕凤蝶
燕凤蝶(Lamproptera curius)为小型凤蝶,雄蝶前翅背面基半部、前缘、外缘及后缘黑色,端半部透明具黑色翅脉,中带白色;后翅背面黑色具白色中带,尾突端部白色,香鳞白色,尾突极长。腹面前后基部灰白色,后翅臀区具3条污白色波纹,其余斑纹同背面。雌蝶翅底色褐色,斑纹如雄蝶。其飞行技巧高,飞行中容易被误认为是差翅亚目。其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中国西南地区,常见于溪边、森林小路上。
延伸文化
凤蝶科是凤蝶总科中的佼佼者,作为蝴蝶,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诗词歌赋中也常会提到蝴蝶。先秦散文《庄子》中的庄周梦蝶篇描述到:“翩翩然蝴蝶”,“不知周也”,后来庄周梦蝶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成为了梦幻的代称,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唐代诗人祖咏的《赠苗发员外》中对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 Gray)有描述:“丝长粉蝶飞”。此外,蝴蝶在历代艺术作品中有应用,也常出现于织物、刺绣、邮票以及各种工艺品中,如在明代、清代,蝶和爪构成的图案代表吉祥,成对的蝴蝶象征爱情,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就是以男女主人公双双化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参考资料
Photo 341839198, (c) ytw,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164573558, (c) peterchen36,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peterchen36.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340464830, (c) Goofy Ko,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Goofy Ko.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286487332, (c) CheongWeei Gan,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 uploaded by CheongWeei Gan.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342062793,(c)EliotStein.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341603713, (c) dvm20,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221908546, (c) 师傅,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师傅.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335688833, (c) CheongWeei Gan,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 uploaded by CheongWeei Gan.iNaturalist.2023-12-25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1-14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3-12-22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The IUCN Red List.2023-12-23
凤蝶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14
中华虎凤蝶.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2
The IUCN Red List.The IUCN Red List.2023-12-22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1-03
Photo 341748385, (c) Deepa Mohan,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Deepa Mohan.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340576800, (c) Albert Kang,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Albert Kang.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337309272, (c) virankansagara,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293811920, (c) Оксана Суворова,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Оксана Суворова.iNaturalist.2023-12-25
Photo 342025461, (c) veenas,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veenas.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342028790, (c) big-simonchan,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big-simonchan.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341990299, (c) sarad719,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342064259, (c) Ayla,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Ayla.iNaturalist.2023-12-22
Photo 319224550, (c) Feng Yucheng,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Feng Yucheng.iNaturalist.2023-12-25
Photo 232058373, (c) LVDIAN,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LVDIAN.inaturalist.2024-01-03
Photo 340921389, (c) emanon,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emanon.inaturalist.2024-01-03
Photo 338387509, (c) Jessica Ko, some rights reserved (CC BY-NC), uploaded by Jessica Ko.iNaturalist.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