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嘉定县续志

嘉定县续志

1978~1992年,是新中国建立后嘉定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15年。 199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0.5亿元,比1978年的3.47亿元增7.8倍,比1987年的13.6亿元增1.2倍。 199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3.43亿元(1990年不变价,以下同)比1978年的9.1亿元增9.27倍,比1987年的36.66亿元增1.5倍。

序一

1992年1月,新编《嘉定县志》问世,时隔7年,又有重点记述嘉定撤县建区前最后5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嘉定县续志》(1988~1992)付梓,可喜可贺!

早在辛亥革命时,嘉定区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建设新嘉定”的口号,并为之奋斗了数十年。但是,由于军阀的连年混战,中国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嘉定人民建设新嘉定的愿望一再被化为泡影。

1949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嘉定,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前辈们建设新嘉定的愿望才逐步成为现实。解放后,嘉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迅速肃清了残余反动势力,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六七年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虽在以后的20多年中,受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左”的干扰以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全县的经济和社会还是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嘉定区人民拨乱反正,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市和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传达后,嘉定人民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思想获得第二次解放,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潮。《续志》所记述的这一段历程,可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国富民强的根本保证。

嘉定区775年历史,以其最后5年的成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任重而道远。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的“以上海市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赋予嘉定人民以新的历史使命。嘉定人民是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相信一定会抓住机遇,奋发图强,用不了多久,一个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配套的经济繁荣、生活富庶、高度文明的新城区必将屹立在上海的西大门。

《续志》编始于1995年初。1985~1997年我曾先后主持嘉定区及嘉定区党委或政府工作,因而有幸参与嘉定县前后两志的编纂,深知修志的艰辛和甘苦。如今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下,经全体修志人员的努力,《嘉定县续志》终于大功告成。在《续志》即将付梓之际,谨向所有为她作出贡献的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

序二

编修地方志是一项代代相传、永不断章的事业。近20年来,上海市新编地方志的工作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继下限止于1987年的新编《嘉定县志》之后,1995年起步编纂的《嘉定县续志》(1988~1992)也即将付梓。这两部志书问世的时间相距不长:一方面,是由于嘉定区的修志同仁们对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提出的“本届修志完成之日,也即下届修志起步之时”,理解正确,行动得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嘉定在1992年发生了撤县建区的重大变化,嘉定的党政领导深知完成《嘉定县续志》的编纂工作,意味着谱写七百多年来嘉定县发展、演变历史任务的阶段性的终结,对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县续志,期待殷切,领导有方。既有修志工作者的不辞劳苦,辛勤耕耘,又有主管领导的热诚付托和积极支持,于是,把一项比较艰巨的续志任务,圆满而又快捷地完成了。可庆、可贺。

中原地区编修地方志的悠长历史看,2000年左右流传下来的众多的古地方志,至今尚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之一绝。然而,社会主义时期新编地方志的工作却还是比较年轻的。我们常说的要发扬历代修志的优良传统,指的是什么呢?这莫非要食古、泥古,一切循旧规陈套行事么?当然不是。编写新志,自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尊重科学。但是,新志是一部科学的资料书,存真求实为其首要。失真、不实,难以称信史,也是志书之大忌。所以,修志者重视对地情的调查研究,重视考查资料来源的真实性,重视记事的准确和行文的朴实无华。新志中洋溢的活泼清新的时代气息,植根于改革开放的活生生的现实,它是真实可信的,因而也是催人奋进的。新编《嘉定县志》和《嘉定县续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达到了存真求实的要求,是当代编修新方志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迈进的可贵实践。

《嘉定县续志》所记述的内容中,多数是《前志》断限内所没有发生、没有见到的新的史实,这是《续志》的主体部分。《续志》所记述的内容中,有的上溯至《前志》的下限以前,它有助于读者能比较容易地明晰某一事物变化发展的脉络;当然这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事事穷其始末,何谓“续志”?《续志》对前志所记述的内容,有校正、补漏之处,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我见到《续志》补正了《前志》漏记的“抗日战争时期,外冈游击队在望仙桥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外冈区区公所,吕炳奎任区长”和“江南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林俊(谭震林)、副主任吴铿(吴仲超)任命吕炳奎为嘉定区县长”的史实,这是一件很重要的补正史料。《续志》所记载的1993年嘉定县人民法院刑申字第1号判决书“撤销原嘉定人民法庭1950年刑字第7号刑字判决”,“对徐竹漪不追究刑事责任”等,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人民政权对历史负责、对人的处理取极为慎重的态度。足以发人深思。

时代在前进,人们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并不断给予编史修志工作者新的养分,开拓着编史修志工作者新的视野。我们要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把新编地方志工作做好,以无愧于我们的先人,为本乡、本县增辉,为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增辉。

凡例

一、本志为新编《嘉定县志》的续志,定名《嘉定县续志》(1988~1992)。本志凡记述到新编《嘉定县志》时均简称为《前志》。

二、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力求全面系统、准确翔实地记述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三、本志的上限接《前志》的下限――1987年,下限为国务院批准嘉定撤县建区的1992年。对某些事物为反映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其断限适当上溯下延或附记于有关章节。

四、本志篇目与《前志》有循有易。全志以概述、大事记统摄,按照自然地理、行政建置、党政机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改革、产业部类、社会事业、人物为序,后设志余和索引。全志分章、节、目、子目4个层次。目以汉字数码为序号,子目以黑体表示。

五、本志对《前志》缺误,补正于各章节之内,若章节内记述不到的则补正于志余之中。

六、本志体裁以记、述、志、录、图、表、传为主。彩色图片集中于志首,黑白图片、表格及重要文件、调查报告随文附录。串文集镇图片摄于1999年。

七、本志人物传记遵循生不立传的惯例,以卒年为序。先进模范人物集中记述于文明单位创建、劳模先进评选一章,也有以事系人散记于有关章节。

八、本志记述机构或事物名称,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均用简称。

九、本志记述县和乡镇建置更迭,一般以更迭的第二年起易名。如嘉定区撤县建区国务院于1992年10月批准,而嘉定县名称一直沿用至1993年4月区政府成立为止,本志在记述1992年12月31日前的史实时仍用嘉定县名称。乡镇撤建易名亦从此例。

十、本志记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史实,均以历史纪年夹注公元纪年。凡以年代指称的,均为20世纪。

十一、本志度量衡原则上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个别事物为反映它当时的史实,仍沿用旧制。

十二、本志统计资料由区统计暨普查局和有关部门提供,并经区统计局与本志编纂室重新核准。1992年以前包括1992年的统计资料含长征、桃浦两乡,个别资料为统一计算口径等原因而剔除长征、桃浦镇数据的,均予以注明。凡仅标明年份而无月份的数据,均为年终数。

总述

嘉定区位于上海市的西北部。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继而又作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战略决策,嘉定县被列为全市首批建设的新城区之一。1992年10月,国务院同时批准:撤销川沙县,建立浦东新区;撤销上海县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撤销嘉定县,建立嘉定区。

嘉定县建于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1月)。1993年4月,嘉定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撤县建区的顺利完成,历时775年的嘉定区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1992年,嘉定县辖嘉定、嘉定南翔古镇安亭镇、娄塘4镇,封浜、倍足纲、浜、嘉西、徐行镇、曹王、松江区、唐行、朱家桥、外冈、望新、方泰、黄渡、江桥镇、长征、桃浦镇16乡,其中长征乡、桃浦乡于是年9月划归普陀区,黄渡、马陆于12月撤乡建镇。县域面积483.75平方公里(含长征、桃浦乡的24.95平方公里)。全县有村民委员会269个,居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2465个;总户数15.2万户,其中城镇户5.72万户;总人口50.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05万人。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嘉定区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78~1992年,是新中国建立后嘉定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15年。199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0.5亿元,比1978年的3.47亿元增7.8倍,比1987年的13.6亿元增1.2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2年达3亿元,比1978年的1.12亿元增1.7倍,比1987年的2.4亿元增2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0亿元,比1978年的1.8亿元增10.1倍,比1987年的8.7亿元增1.3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5亿元,比1978年的5312万元增13.1倍,比1987年的2.5亿元增2倍。1978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3%、52.4%、15.3%,198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至18%,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位居第二。1992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9.8%、65.6%、24.6%。

199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3.43亿元(1990年不变价,以下同)比1978年的9.1亿元增9.27倍,比1987年的36.66亿元增1.5倍。其中农业总产值1992年为7.07亿元,比1978年的4.1亿元增72.4%,比1987年的5.8亿元增21.9%;工业总产值86.35亿元,比1978年的5亿元增16.2倍,比1987年的30.9亿元增1.8倍。1992年,工业、农业总产值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2.4%和7.6%,1978年为54.9%和45.1%,1987年为84.2%、15.8%。

嘉定区县级财政收入1980年突破1亿元,1988年,实行财政包干体制,1989年县级财政收入4.25亿元,1990年4.4亿元,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各县之首。1992年县级财政收入3.68亿元(不含长征乡、桃浦镇,下同),比1978年的8810万元增3.2倍,比1987年的2.6亿元增41.9%。1992年财政支出2.4亿元,比1978年的2278万元增9.6倍,比1987年的6137万元增2.9倍。

1978年,嘉定区基本上还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农业总产值中,集体经济占99.9%,国有经济占0.1%;工业总产值中,县属国有工业、城镇集体工业和乡镇工业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6.6%、24.1%和59.3%;商饮零售额中,国有商业占50%,供销商业占41.1%,合作商业占8.9%。1979年后,城市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企业的联营企业(以下简称“联营企业”)、农村集体企业、农工商联合企业、个体工商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相继出现,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1987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4578家,注册资本33.78亿元,其中国有企业注册资本占39.3%,集体企业占36.5%,联营企业占15.2%,外商投资企业占8.8%,个体工商户占0.2%。嗣后,外向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年中,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7661家,注册资本61.08亿元,其中国有企业注册资本占14.7%,集体企业占24.4%,联营企业占17.5%,外商投资企业占42.4%,个体工商户占0.3%,私营企业占0.2%。国有企业在注册资本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上他们在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的注册资本(约占这些企业注册资本的40%),国有企业资本仍占注册资本总额的38.7%。

嘉定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开始的。1978年春,马陆公社北管大队饲养场率先实行“三定一奖”承包经营。1979年,在集体饲养场全面实行承包经营的同时,粮棉生产始行联产到组、联产到户。1981年,冲破“三不”(不搞包产到户、不搞分田单干、不分口粮田)禁令,实行“人分口粮田,劳分责任田,猪分饲料田”的家庭承包经营。1984年,国家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为大幅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实行商品粮田规模经营进一步创造了条件。1992年,全县商品粮田实行规模经营的面积3299.6公顷,其中72个合作农场,经营粮田1417.53公顷;768户专业户,经营粮田1882.07公顷。全县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38个、人员8382人,初步形成以县为中枢、乡为纽带、村为基础、户为补充的服务网络。1986年,在马陆乡彭赵村安亭镇火炬村、南翔镇永乐村开展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现代化试点,为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为增加农业投入和务农人员的收入,1981年起全县实行社队工业利润“共享”制度,1986年改为提取“以工补农”资金。1981~1987年,共提取补农资金1.23亿元,平均每年有1750多万元用于农副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农业机械。1987年,实施市政府“菜篮子工程”,至1989年,全县新建、扩建较为现代化的内销肉猪基地场32个,供港(香港)肉猪基地场12个,禽蛋基地场17个,水产基地场105个(经营精养鱼塘409公顷),2053.5公顷菜田实现“育苗工厂化、耕作机械化、栽培保护化、排灌自动化、运输车辆化”。1992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6.5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机械动力5.71千瓦。

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1990年,全县夏粮大幅度增产,国务院授予“全国夏粮丰收先进县”称号,又先后被定为全国商品粮、食用菌、大蒜生产基地县。199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4万公顷,比1978年的4.06万公顷减16.3%,而粮食总产达21.02万吨,比1978年的19.52万吨增7.7%,创历史最高纪录;常年单产11077公斤/公顷,比1987年的10130公斤/公顷增9.3%。1992年,全县耕地单位产值达9147元/公顷,比1987年的5624元/公顷增62.6%;生猪出栏量43.8万头,比1987年的35.1万头增24.8%,禽、蛋、牛奶、水产品亦有大幅度的增长。蔬菜生产以“高档化、精细化、时令化”为目标,发展“名特优新”品种,1992年总产值达4862万元,比1987年的2826万元增72%;每公顷产值达2.37万元,比1987年的9263元增1.56倍。

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轻型农艺的推广,又将农村劳动力大量地解放出来转向二三产业。1978年,全县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4.5万人,1987年增至11.5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18.5%上升至47.8%;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由1978年的1.2万人增至1987年的3.04万人。1992年,全县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4.07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6.6%;第三产业劳动力3.75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7.8%;第一产业劳动力3.2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5.6%。

乡镇工业是嘉定区工业的主体。1979年,乡镇工业始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以打破长期形成的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集体“大锅饭”的平均主义。1984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进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县和乡镇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在企业内部推行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制、计件工资制、内部审计制、劳动合同制,规范企业和职工行为。1988年,全面推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经营责任制。1991年,全县工业企业进入第二轮承包,1384家乡镇工业企业中,实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经营责任制的占96.2%。

1979年,上海衬衫五厂与唐行乡联办分厂,打破了所有制和地区的界限,使城乡企业得以优势互补,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既推动了城市工业的改造又提高了乡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联营企业迅速发展。1989年,联营企业从1984年的32家发展至352家,其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利润分别占全县工业的42.9%、43.9%和41.6%。1992年,全县有联营企业394家,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利润分别占全县工业的45.5%、42%、52.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国有工业在产供销方面不再占有绝对优势,联营企业即向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外商合资企业转制。1992年,全县有股份合作制企业12家,外资企业200家,其中投产外资企业47家,工业总产值8.6亿元、利润7541万元,分别占199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利润的9.4%和9.2%,出口创汇13亿元,占全县出口创汇额的42.6%。

1990年10月,上海嘉宝照明公司建立(1992年改制为上海市嘉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县集体工业、乡镇工业开始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1992年底,全县共组建了10个企业集团,尽管这些企业集团还不够规范,但已显示了他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1991年,县和乡镇分别建立工业开发区,促使全县工业布局相对集中,加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市场趋向,扬长避短,调整工业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使加工型工业尽快地向产品型工业转化,这是嘉定区工业改革的又一重点。1988年,全县工业近万个产品中,中低档产品占70%,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城市大工业及外贸出口加工产品各占80%。1989年起,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菜篮子”产品以及为“桑塔纳”轿车配套产品。至1992年,初步形成汽车配件、电光源、光纤通信及通信设备、新型包装材料、化工及精细化工、新材料6个支柱产业和10多个“拳头产品”,直接或简接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达1000多家,工业产品拨交额15.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7.8%。

商业体制的改革,使商品流通由“多环节、分配型、封闭式”向“少环节、多渠道、开放式”的体制转变,国营商业、供销商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全面发展。1992年,全县商业网点由1987年的2556个增加至3580个,从业人员由9411人增加至13755人,其中个体商业户由1987年的1661户增加至2457户,从业人员由2051人增加至3504人。1991年,嘉定区第一个大型综合商场――博乐购物中心动工兴建,第一家自选商场――城中自选商场开业。1992年,第二个大型综合商场――嘉定商厦奠基。是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987年的6.39亿元增加至15.31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由1987年的4896万元增加至1.49亿元,商业、饮食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仍居首位,达2.17亿元,比1987年的7465万元增1.9倍,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8.9%。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是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1992年的增加值为2577万元,比1987年增7.5倍,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1.2%上升至3.4%。其次是金融保险业,1992年的增加值为1.96亿元,比1987年的4838万元增3.06倍,占第三产业比重由1987年的19.7%上升至26.2%。

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1981年,上海爱建公司嘉定分公司在嘉定镇塔城路西段建造全县第一批4幢多层商品房。1988年后各类房地产经营企业纷纷建立。1992年,经资质审查批准的房地产开发公司11家,与外商实行项目联营的开发公司8家。1988~1992年共投资4.28亿元,开发商品房项目69个,计10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5.87万平方米,销售收入2.52亿元。

嘉定县依靠科学卫星城的优势,实行科教兴县战略,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1984年,创办首家民营科技企业――嘉定区�城机电技术服务社,至1992年,全县共有民营科技企业34家,科研生产联合体16个,高新科技企业14家。1988~1992年,全县投入资金1.97亿元,开发试制工业新产品127项,其中获国际先进5项,国内首创13项,国内先进16项。在农业上实施科研、中试和技术推广项目217项;建立农副业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特种米、优质蔬菜、特种水产等的科技示范村(场)10个;实施“星火计划”70项,其中获奖1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与此同时,大量引进和培养科技人员,至1992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2.15万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206人,科技人员占总人口和职工的比例分别达到4.2%和10.4%。1992年,全县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比1990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7个百分点。

嘉定区素以“教化”闻名。1986年起,以构建一个面向21世纪,能适应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具有大城市近郊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为目标,在管理体制、教育结构、教育途径、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全县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把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列为发展重点,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保证“三教”(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并举,全面发展。1988年,被评为全国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县,1989年,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1987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不包括基建经费)1642.6万元,1992年增加至5021.1万元,增2.05倍。期间,新建、翻建校舍15万平方米,兴建教工住宅3.9万平方米,创办校外教育基地6个,共投入基建经费7500万余元。1991年,全县扫除文盲率达98.2%,为市郊扫盲先进县。1992年,幼教、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达标率分别为89.9%、82.4%、69.6%;幼儿入园率达83%;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100%、99.24%、99.89%;中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为100%、98.9%、98.1%。1988~1992年,全县共毕业职校生1880人,中专生6277人,大专生3545人,文化技术培训32.9万人(次)。

改革开放后,嘉定区本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分期建设”的原则,加快交通道路、邮电通信、电力燃气、排水管以及文化娱乐、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992年,交通、邮电、电力等设施建设投资额达10亿元,比1978年增5倍。1988年10月,中国大陆第一条标准高速公路――上海—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988~1992年,全县改建公路30.16公里,公路总长754.51公里,每平方公里达1.57公里;翻建市政道路17条,总长24.5公里。1988年12月,市县共投入2950万元,于1992年12月建成全国第一个电话自动化县。1992年10月又投入1.2亿元,以2年时间实现了全县电话交换程控化。1988~1992年,新建35千伏变电站3座、扩容6座,110千伏主变总容量达31.5万千伏安,35千伏主变总容量达24.4万千伏安,分别是1987年的3.34倍和1.64倍。1986年铺设嘉罗(嘉定――罗店)煤气管,1990年建造5.4万立方米嘉定煤气柜。1992年5月兴建1200立方米封浜液化石油气储灌站,7月安亭煤气厂动工。嘉定、安亭水厂扩建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以及墅沟引水工程相继实施。1992年,全县环境综合整治总量考核位居郊县前列。嘉定影剧院、嘉定工人影剧场、嘉定体育馆、嘉定围棋馆、嘉定电视台等文化设施先后兴建或改建。古猗园、秋霞圃两座明代园林和宋代孔子庙五代十国的南翔寺砖塔及上海汇龙潭公园等相继扩建或修缮,浏岛风景区开发初具规模。县、乡镇卫生医疗设施全面改善,1992年经国家五部委联合考核确认嘉定区为“中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试点达标先进县”。

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居民生活达到国家统计局拟定的16项小康量化指标(见志余四)。1983~1984年全县民主选举首届村民委员会后,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规定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在1990年第三届选举中实行由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正副主任及委员。1991年,开展村民自治示范试点,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1990年,村民自治活动全面推行,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继1984年第一次五年普法教育后,1990年进行第二次五年普法教育,两次普法教育中,受教育的人数分别占应受教育的94%、98%。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以创建“文明单位”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面展开。全县1991年度“新风户”达8745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7.9%;被评为市、县“五好家庭”56户。1988~1992年,被评为市和市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85人,有376个单位先后被评为市、县文明单位。1987年起,文艺节、重阳节中国艺术节等全县性大型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各种文艺会演、文艺比赛和展览活动层出不穷。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国家体委先后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围棋之乡”称号。1988~1992年,全县计划生育率均保持在99%以上,1992年达99.91%。1989年,全县家有老人的3.58万户农户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占应签约户的99.76%,履约率在99%以上。

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1992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达1755元,比1978年263元增5.67倍,比1987年的1066元增64.63%;城镇居民抽样家计调查人均收入3773元,比1978年343元增10倍,比1987年的1479元增1.55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992年达15.4亿元,人均储蓄3034元,比1978年的1323万元和27元分别增115.4倍和111.4倍,比1987年的3.62亿元和717.4元分别增3.25倍和3.23倍。1992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占应投保人数的85.1%,被评为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98.9%。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1978年的71岁增至1992年的73.8岁。1992年,嘉定区农村居民生活全面达到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研究组提出的小康16项量化标准。

改革开放,使嘉定县初步成为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上海国际化城市逐步适应,比较文明富庶的县。嘉定区将在她的基础上以更高的目标、更快的步伐实现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