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是指森林的冠层覆盖率超过30%,其中常绿阔叶树的冠层覆盖率超过75%的天然森林,又因组成的树种大多表面覆有蜡质层、有光泽、无茸毛,叶面向着阳光,能反射光线,故常绿阔叶林亦称“照叶林”。

常绿阔叶林种类相当丰富,主要是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的树种组成。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由于树冠浑圆,林冠呈微波状起伏。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在成型的群落内,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的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基本层次。

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属于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少雨而寒冷,春秋温和,四季分明,主要在欧亚大陆东岸北纬22°~40°之间。此外,非洲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北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星散状分布于沿海狭窄区域,南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智利南部、巴西南部及阿根廷北部。非洲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南纬26~34°非洲大陆东南角的山地上。大洋洲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塔斯马尼亚州东部,以及新西兰北部。亚洲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朝鲜南部以及中原地区的东南部。

常绿阔叶林类型可分为:典型常绿阔叶林(包括栲类林、青冈林、石栎林、润楠林和木荷林五个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山顶苔藓矮曲林。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仅次于雨林,是重要的物种库和碳库,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

特征

群落特征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的常绿双子叶植物构成的阔叶树林,主要是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的树种组成。种类相当丰富,这些树木大多为中型单叶、椭圆形、革质、表面覆有蜡质层、有光泽、无茸毛,叶面向着阳光,能反射光线,故亦称“照叶林”。

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树冠浑圆,呈微波状起伏;季相变化不如落叶阔叶林明显,林中虽有少数树种在冬季落叶,但对整个群落外貌影响不大。

常绿阔叶林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在成型的群落内,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由于季节的更替群落的外貌发生一定的周期性变化。整个群落全年均呈营养生长,特别是夏季更为旺盛,群落中的一些落叶种类,初春放叶,秋末落叶,但对整个外貌影响不大。群落的花期,大部分植物集中在春末夏初,这是与季风气候有关,秋季会陆续进入果期。季节更替并不如落叶阔叶林那样显著。

结构特征

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基本层次。发育良好的乔木层往往可分为三个亚层,第一亚层的高度约在16~20米左右,很少超出25米,总盖度在70~90%以上,树冠多如连续,乔木多数是壳斗科的常绿种类,胸径常在20~60厘米之间。树皮较厚、粗糙,常如鳞片状、条沟状剥裂。乔木第二亚层在8~14米左右,以10米左右为多见,树冠多不连续,常见的为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第三亚层在8米以下,有时往往与高大的木层相交错。

灌木层也可以分出亚层,在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内,常见的多为杜鹃花属乌饭树属山矾属、硃砂根属和杜茎山属等。草木层办可按高度分层,有的蕨类植物门丰富,有的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

层间植物有常绿和落叶两类,但以前者在群落中占优势。落叶的藤本一般多处于从属地位在本类型的南部,层间植物较为发达,生长茂盛、茎干粗大,常可攀援到森林的中上部,在森林结构中的作用较为显著。与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结构比较简单,它没有板根、茎花以及叶附生等雨林的典型现象。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相似范围内,广泛分布着各种裸子植物构成的针叶林。它们在性质上不同于寒温带的针叶林,而是属于暖温性的。它们在生态上和外貌上与常绿叶林相似。根据它们的形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光泽的扁平针叶,它在枝上的排列方式似双子叶植物纲的羽状复叶,枝与光线重直。紫杉属和三尖杉属均属此类,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红杉树国家公园亦属此类。北美红杉是世界上最高的树木之一,高度通常超过90米,年龄可达4000~5000年。另一类是具有紧密着生的鳞状针叶,整个枝似一个长的叶,并且多少与光线垂直,如美洲的金钟柏属。这类乔木所构成的群落,在北美太平洋沿岸特别典型。还有一类是对湿润养分条件要求比常绿阔叶林低的针叶林,叶呈长针状,它在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分布广泛,如马尾松林、云南松林等。它们其中有的是属于次生性的。

在亚热带与热带交界的地方,常绿网叶林内往往渗杂了一定数量的热带成份,在结构和外貌上,也略有异于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出现了雨林的一些特征,如板状根、茎花、木质藤本及木本蕨类等,层次交错不齐。由于这种类型与热带的山地雨林相似,也有称之为亚热带雨林的,这种林即使渗杂了一些雨林因素,但仍然表现出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所以仍应列入常绿阖叶林这一类型。

演化

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随着演替阶段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在演替初期,次生灌丛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是常见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位芽植物如小高位芽植物逐渐占据优势,而针叶树种则逐渐被常绿树种所取代。

从植物区系的角度来看,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组成显示出明显的地理成分特征。如在云南省的常绿阔叶林显示出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较高比例,而温带分布属也占有一定比例,这表明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在地理分布的演化上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既有热带成分也有温带成分。

综合现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类群的研究表明,东亚常绿阔叶林的原型(手板)可能起源于早始新世,而随着东亚季风在早中新世的加强,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随着中始新世全球的持续降温,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类群的共同祖先演化出落叶类型,落叶分支的起源比常绿分支要早很多。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期间,东亚亚热带地区以干旱气候为主导,落叶分支逐渐起源与演化。随着4100万年前季风气候转变为东亚亚热带地区主导的气候类型,所有的常绿分支才逐渐兴起。直到早中新世,东亚夏季风的加强和冬季风的减弱,加速了所有常绿分支中属级分支的分化。

分布范围

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属于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少雨而寒冷,春秋温和,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而潮湿,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达24~27°C(28~30°C),冬季稍为干寒,最冷月的平均温度在3~8°C,年平均温度为16~18°C,春秋温和,四季分明,≥10°C的积温在5000~5500~6000°C,无霜期超过230天,在本类型的南部可达260~270天。由于夏季风的关系,夏季降水特别丰富,水热同期,特别有利于植被生长,年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地区,一般平均为1500毫米。降水分配不均,冬季降水少,但无明显干旱。由于雨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平均在75~80%),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都较湿润,土壤为红壤、黄壤或黄棕壤,有机质的含量比砖红壤多,营养成分在土壤中的循环过程亦长于砖红壤。

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区域从侏罗纪起,一直保持温暖湿的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变化都很小,所以保存了第三纪已基本形成的植被类型和古老种属,著名的如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岸北纬22°~40°之间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此外,非洲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北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星散状分布于沿海狭窄区域,属季风气候,全年温差较小。南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智利南部、巴西南部及阿根廷北部,冬季降水较多,但没有夏季干旱。非洲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南纬26~34°非洲大陆东南角的山地上。大洋洲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塔斯马尼亚州东部,以及新西兰北部。

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及邻近地区常绿阔叶林呈环状分布,主要分布于加纳列群岛、马德拉群岛,属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干旱。亚洲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东亚地区,主要覆盖日本南部及中原地区东南部地区,形成一条宽约1000千米、长约2500千米的连续植被带,分布区域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中国常绿阔叶林是地球上面积最大(人类开发前约2.5x102千米)、发育最好的一片。

美洲

在北美,常绿阔叶林不能明显地成带分布,这是与冷气团从北至南抵墨西哥湾的移动以及东南低地上沼泽和砂地的广泛分布有关。但是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以及北面的卡罗来纳州均可见到常绿阔叶林的树种。在佛罗里达的森林,占优势的是栎属以及大花木兰、美洲山毛榉,藤本植物五叶地锦葡萄属紫藤属等。

在南美的智利和巴塔哥尼亚,常绿林内的主要乔木有蔷薇科,假山毛榉,松柏类,卤室木属藤本植物较多,附生植物更为丰富,甚至还可遇到木本蕨类。瓦尔迪维亚以南,年降水量增加到2000~3000毫米,出现了所谓瓦尔迪维亚暖温带常绿雨林,这里植物的繁茂程度几乎与热带雨林没有多大差异,木材的生产量很高。部分木本植物属于新热带起源,常绿的假山毛榉。藤本植物较多,附生植物更为丰富,其至还可遇到木本蕨类。

非洲

南非的德拉肯斯堡山脉前沿地及其北部高地的陡坡,特别是在大陆的最南端,气候较为湿润,发育着典型的亚热带森林。 由于非洲的特殊位置(亚热带部分的东南靠红海),使这个地区类似荒漠气候,故不存在常绿阔叶林。在南非的德拉肯斯堡山脉前沿地及其北部高地的陡坡,特别是在大陆的最南端,气候较为湿润,发育着典型的亚热带森林。

在非洲西北加那利群岛,有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主要乔木树种有加那列月桂树和印度鳄梨。下木中生长着很多硬革质的常绿灌木,林内蕨类和藓类植物丰富,在数量上往往超过其他草本植物。在马德拉群岛也有类似的森林。

大洋洲

澳大利亚大陆东岸分布的亚热带森林,与热带森林相连,它分布在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直到塔斯马尼亚州,印度马来亚的成份向南一直可以延伸到新南威尔士。仅是到了维多利亚南部才是澳大利亚成份占优势。这里最显著的是各种桉树、假山毛榉和黑沙椤,在塔斯马尼亚还有一些其他的种,桉树可高达110米。这里没有冷季,气候湿润。有人称这类森林为亚热带雨林。

新西兰的亚热带森林,在北岛北部生长着松柏类的澳大利亚贝壳杉属和棕榈的森林,在南岛罗汉松属陆均松属极为常见。假山毛榉的五个种在整个新西兰的森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1700年前北岛还覆被着一层很厚的火山灰,第一批先锋植物是罗汉松属,然后逐渐被假山毛榉森林所代替。南岛在更新世覆被着大最冰川,假山毛榉传播十分缓慢。

亚洲

亚洲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和朝鲜南部以及中原地区的东南部。

中国

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在中国有着最广泛的分布。这一地区由于跨度大,气候条件南北差异明显,故在整个常绿阔叶林的范围里又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个类型。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则是亚热带最典型的地带性类型。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为广泛,约位于北纬23°40'~32°,东经99°~123°之间,大体上包括长江以南至珠江以北的江南丘陵、浙闽山地、洞庭湖与鄱阳平原、南岭山地、云贵高原、横浙山系南半部、秦岭南坡、四川盆地与川鄂山地的广阔山地、丘陵、平原和江湖流域,其分布的平均海拔在西部为1500~2800米,至东部渐降至海拔1000~200米以下。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四季较为分明,春秋季略短而夏冬季稍长,为典型的季风亚热带中部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6~18℃,1月平均气温为3~8℃,极端低温可达0℃以下,7月平均气温为28~30”C。西南山地和云贵高原因受西南季风控制,故冬季较温暖、夏季凉爽。年雨量在800~2000毫米之间,但降雨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尤甚。期较短,一般为64~120天,基本上由南向北递增。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一般地说,低山丘陵主要为红壤,丘陵至中山为山地黄壤,中出以上为山地黄棕壤。

中国的常绿阔叶林是由壳斗科樟科山茶属的种类所构成,它们是林木层的基本成份,也是常绿阔叶林区别于其他森林类型的重要标志。此外,蔷薇科、杜鹃花科豆科茜草科冬青科马鞭草科忍冬科山矾科安息香科也有较多的种类,它们在林木下层中占据主要地位。群落的优势种集中在少数的属中,如壳斗科的锥栗属柯属和青冈属、樟科的楠属山胡椒属木姜子属山茶科木荷属、茶属、拾木属 ,杜鹃花科的杜鹃花属,蔷薇科的石楠属樱桃属等。

日本

日本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日本称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在其西南部即九洲和四国曾有广泛的分布。但由于农业的开发以及人口的密集,这类森林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这里的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成分同土壤和气候条件有关。在沿海的山坡上,发育着混生有红楠的树林下木为山胡椒、木羌子、山茶属等。在旱燥生境处,则被乌冈栎、酸金牛所代替。还有一种是高地的林型,主要是由常绿的栎属所构成,分布广泛。主要的种类为赤皮青冈、日本常绿、青冈小叶青冈,并混生有天竹桂、蚊母树、灰木等。发育着以云杉属冷杉属铁杉属罗汉松属等的常绿针叶林地。这里还营造了人工的花柏和日本柳杉林等。

分类

常绿阔叶林类型的划分,除上述典型常绿阔叶林外还有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山顶苔藓矮曲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在日本西南部海岛上有少量分布。该植被类型是中国南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省(自治区)南部,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云南省中南部、东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1000~1500米盆地、河谷区域和台湾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

分布区域气候温暖多湿,东部平均温度为20~22℃;西部平均温度13~17℃;最冷月均温10~13℃。年平均降水量多在1000~2000毫米,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还包括山地红壤和灰化红壤,表土疏松,结构良好,富含有机质。

在东部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有厚壳桂栲、樟-润楠琼楠两种主要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丘陵低山区域,群落优势种包括刺栲(锥栗属 hystrix)、黎蒴栲(Castanopsis fissa)、吊皮锥(Castanopsiskawakami)、厚壳桂(Cryptocarya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等;后者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谷底,优势种包括黄樟(Cinnamomum porectum)、华润楠润楠属 chinensis)、纳润楠(Machilus nakao)、网脉琼楠(Beilschmiediatsangin)等。西部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刺栲、印度栲(锥栗属 indica)、小果栲(Castanopsis feuryi)、小果柯(Lithocarpus microspermus)、秃枝润楠(Machilus kurzi)、西南木荷(Schima walichi)等为优势。台湾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800米以下的山地,优势种包括乌来栲(Castanopsisuraiana)、星刺栲(Castanopsis stellato-spina),香润楠润楠属 zuihoensis)等。

季风常绿阔叶林上层树种为壳斗科樟科的喜暖种类,如锥栗属(Castanopsis)、厚壳桂属(Cryptocarya)、琼楠属(Beilkschmiedia)、润楠属(Machilus)树种,以及桃金娘科楝科桑科的树种,并混生少量季雨林的落叶树种,如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黄杞属(Engelhardtia)、羊蹄甲属(Bauhinia)、木蝴蝶属(Oroxylum)、羽叶楸(Stereospermum)等种类。下层有较多热带成分,如茜草科紫金牛科棕榈科豆科大戟科芸香科等种类。它和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区别不仅在种类组成上,而且还在于它的树冠较不整齐,粗大木质藤本和附生种子植物较多,偶见板根。

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

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植物林,曾有人称之为亚热带山地雨林(也称为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云南省湿润热带中山山地的特有植被,属亚热带植被,出现在大气湿度很大的山地生境,主要分布于滇东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高山体迎东南季风的坡面上,海拔大约在2000~2600米,个别山地降至1800米以下。

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分布区几乎终年处于弥漫的云雾之中,气候凉,而生境异常潮湿。其下界为偏湿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其上界至山脊处,多为山顶青苔矮林。

乔木种类多样而丰富,乔木上层一般没有普遍而明显的优势种,壳斗科树种一般不占主要地位,但柯属和青冈属的树种仍常见,楼类只在低海拔处较多。樟科木兰科、茶科的种类到处存在。樟科和木兰科在乔木上层比较多,有时还成为上层的主要树种,而茶科在乔木下层比较多见。植被的重要标志是苔藓植物等附生植物极其丰富。凡地表、岩面、树干、枝条,甚至老叶都密被苔藓。树干上的苔藓,厚度一般3~5厘米,厚者可达12厘米或更厚,以腐木和枯木上的厚度最大。湿润热带中山山地的特有植被类型,也是一类在大气湿度很大的山地生境下形成的森林植被。仅含一个群系组:红花荷、润楠、石栎林。

山顶苔藓矮曲林

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热带山地或亚热带南部山地的大小山脊,山顶,是多风多雾生境下的产物。一般出现在2500米以上,局部可下降至2100米。群落具有树木低矮,树干粗大弯曲,分枝低而多,树冠向顺风一面斜生等生态特征。其生境湿度很大,林内厚被苔植物。

山顶青苔矮林的生存环境特点为盛行强风,浓雾弥漫,土壤浅薄。

山顶苔藓矮曲林的矮林均以杜鹃科、越橘科的种类为优势或标志,而壳斗科樟科、茶科的常绿树种常居于次要地位或很少出现。此外有标志的种类还有芸香科茵芋属八角科八角属等。灌木和草本的种类都很少。林下一般有小竹子,在林冠郁闭之处竹子很少。优势的属有杜鹃厂(杜鹃花属)、珍珠花属(Lyonia)、白珠属(Gaultheria)、马醉木属(Pieris)、乌饭属(越橘属),艺香科的茵芋属(Skimmia)、八角科的八角属等,也是标志性的种类。

生物多样性

优越的气候与丰富的食物使得常绿阔叶林拥有丰富的生物群落,其动物种类组成混杂,具有过渡性特征——既有许多热带森林动物,又有许多温带的昆虫与鸟类。动物的季相变化也比热带雨林明显,许多爬行纲两栖动物及翼手类动物已有冬眠现象,鸟类也有季节迁徙。

常绿阔叶林的乔木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的一些种类组成。

在北美,常绿阔叶林中优势的植物为:弗吉尼亚栎、亮叶栎,以及为数较多的香樟木。这三者中亮叶栎是落叶的。更趋热带型的有无花果、野罗望子树、裂榄、棕榈。

亚洲,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主要为壳斗科和樟科中的一些喜暖的种类。发育于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与温带的夏绿林相接,常常形成夏绿和常绿阔叶树的混交林。夏绿树种主要有麻栎栓皮栎,常绿树种则大多是较耐寒的,如苦楮、青冈、冬青和石楠等,它们往往形成下木层。

常绿阔叶林平均植物量为240t/hm2,如以分布面积5x106km2计,全球范围内每年净生产6.5x109t有机质,此值已接近海洋全部年产量。

常绿阔叶林的动物群具有明显的湿带与热带群落的过渡特征。群落组成品示了一种混杂的性质,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特有种类很少。动物群的土壤动物也很丰富中型土壤动物主要是弹尾类、螨形总目、线蚓和线虫类;大型土壤动物以等足目、蚂蚁、唇足纲倍足纲数量较多;生物量大的是蚯蚓和蜚蠊目。此外,蝽科也在常绿阔叶林群落表现出相当的丰富度,如在普洱市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中,蝽科缘蝽科长蝽科猎蝽种类占全部种类的56%,其中长蝽科和蝽科个体占个体总数的69%。此外,象鼻虫总科昆虫在该林区也表现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

热带常绿林地带受季风影响,从南向北四季变化逐渐明显,因而动物群的季相变化也比热带森林显著。许多爬行纲两栖动物及翼手类动物,在本带出现冬眠现象;种的优势现象较热带森林突出;动物在各栖息地间有频繁的昼夜往来和季节性迁移;春秋两季有大量旅鸟过境和候鸟迁来越冬。动物的数量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动。这里江河湖沼星罗棋布,水域广阔,为许多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越冬场所。如在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繁殖鸟类中,留鸟有83种、夏候鸟有22种,旅鸟2种,留鸟构成该区繁殖鸟类主体;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中观察到5目12科32种3130只次鸟类;广东车八岭常绿阔林林下鸟群落捕到3个目10个科23种309只鸟类。

亚洲亚热带常绿林动物群中灵长目的种类不多。典型的树栖种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 roxellanae),仅分布在中国西南及西北少数地区,呈残留状态受到国家保护。为数不多的猕猴属短尾猴(Macaca speciousus)栖于岩洞,半树栖特性明显。常见的有蹄动物小麂(Muntiacus reevesi)、獐(Hydropotes inermis)、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等。典型的树栖啮齿类有赤腹松鼠(Callosciurus)、长吻松鼠(Dremomys)、松花鼠(Tamiops)等,它们在许多地区为林中优势种。由于树木稀疏,主要营地栖生活。大型类豪猪(Hystrix hodgsoni)在本带内也比较常见。另外,长江中下游平原水城中还分布有世界珍稀水兽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典型的鸟类有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白头鸭(Pycnonotus sinensis)等。长江中下游沿岸部分地区还残存有扬子鳄(Alliga torsinensis),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大洋洲亚热带常绿林动物群种类组成丰富,兼有热带森林和热带草原成分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澳洲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lus)、袋食蚁兽(Myrmecobius fasciatus)、大灰鼠等。典型的鸟类有琴鸟属(Menura superba)、黑天鹅(Cygnus atratus)和各种极乐鸟等。哺乳类中的鸭嘴兽为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原始兽类,它仅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州,栖息在河川沿岸,在岸边打洞筑巢,主要在水中捕食鱼和水生昆虫。

生态作用与价值

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仅次于雨林,是重要的物种库和碳库,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其所在的暖温带、亚热带地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云南省的研究表明,这些林带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同植被亚型在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地理演化上呈现多样化。此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木多样性与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关系研究也表明,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

常绿阔叶林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抗御森林病虫害、调节气候、增加林地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常绿阔叶林通过其碳储存能力,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响应。例如,退化灌木林改造成常绿阔叶人工林后,生态系统植被、土壤碳储量均显著增加,表明在以增加碳储量为目的的退化生态系统改造过程中,常绿阔叶林的优越性能。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全球常绿阔叶林的主体,整个长江流域几乎全部为其分布区,开展常绿阔叶林的保育和恢复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常绿阔叶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6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forests .UNEP.2024-06-16

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7

山地苔鲜常绿阔叶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7

山顶苔藓矮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