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口街

金口街

金口以金水河入长江口得名,古称涂口。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武汉经济开发区东部,南与嘉鱼县县毗邻,北与洪山区接壤,西与汉南区蔡甸区隔江相望。东为江夏区境,北抵武汉市中心26公里。行政区划面积23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

历史沿革

“蜀楚帆金口下,东南天地水乡多”。金口这个江南古镇,素有“黄金口岸”和“滠口街道”著称于世。2006年12月29日,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金鸡湖畔破土动工。两年之后,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中山舰博物馆及其旅游区将出现在长江之滨,金口积淀着丰厚文化底蕴江南古镇将再次牵动人们的思绪,让我们顺着古镇的记忆去翻开她尘封的历史。

一、因水得名

金口古称名涂口,以金水河(古称涂川、涂水)入长江之口得名。那么金水古时为什么称涂口,据考证,此与大禹有关。

江汉平原附近有许多流传已久的遗迹。如汉阳龟山的禹功矶,江夏金口的禹观山,都是纪念大禹治水的,涂水应是人们纪念大禹的妻子涂山氏而得名,所以称为涂川、涂水。

1984年文物普查在金口发现有“涂川古碑”。

涂水入长江口处的金口史称涂口,此地为雄距长江中游之要冲,赤矶山(古赤壁)与纱帽山(古百人山),槐山与大军山,上下夹江县相峙,扼锁大江,形成军事上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350年,楚置沙羡县于涂口,此地已发掘两座战国时期楚墓,可印证史书的记载。

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秦设置南郡,因为秦自秦惠文王开始,为了统一全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加强中央集权,在其领域内,一律实行郡县制,沙羡秦时属南郡。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设沙羡县,治涂口。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荆州牧刘表江夏区太守黄祖夏口以拒吴,黄祖移沙羡屯于右邵月城之鲁山(今汉阳龟山)。

沙羡县仍治涂口,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吴孙权始筑沙羡城。晋朝咸和二年(公元326年),颖州汝南郡郡民避石勒之乱,流寓江南,侨治汝南郡,郡治设涂口。

一直到唐宋之际,在涂口发现金矿,因之改名为金口,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太平寰宇记》载:“金水在江夏县南。”据此可知在北宋时期,涂水已改名为金水。旧志云:“有金鸡从鸡翅山南飞,产金于此。”因此地产金,故改名为金口,涂水也随之称为金水。

二、黄金口岸

涂口(今金口)战国时集市已成雏形。汉隋间,为郡县治地,上起川湘,下至江浙的商船,多来此进行商品交易,有“黄金口岸”和“小汉口”之称。金口,古为涂口,以滁河长江之口得名。

涂水与古时大禹治水有关。《吕氏春秋.音初》说:“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侯禹于涂山之阳”。涂水,以纪念大禹之妻涂山氏而得名。一直到宋代,此地因发现金矿,而改称金口。《太平寰宇记》载:“金水在江夏县南。旧志云:有金鸡从鸡翅山南飞,产金于此。”逐改为金口,其水因之称为金水。

金口,是古代商品集散地和中转港口。清人段灿撰文云:“踞口比屋而居者,星布棋列如画,四方百货,日夕集,舶舻帆墙,络绎不绝”。民国初,正街与西横街两街两侧商铺栉比,摊贩密布,市面繁荣。现后山街还保留约200米长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

晋代名人陶渊明乘舟回江陵曾在涂口住宿,留下诗篇《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闲住三十载,遂与尘世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俗情。如此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叩世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萌萌川上平,怀役不遑寝,中霄尚孤证。高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归墟,不为好爵荣。养直衡茅下,庶以善自明。”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涂川宴别》诗:“水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清江浮暖日,栗苇鳽弄青烟。积水移官盖,遥风逐管弦。嬉游不知极,留憾此山川。”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都在金口停留,并留下了美丽的诗篇,证明金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唐朝兴盛的灵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金口。唐时灵泉古市在灵泉山,由于这里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东、南、北三面均濒临梁子湖,循水道直通樊口,西联鱼口和金口,两头都可通达大江而比大江航道少了许多风浪之险。

梁子湖北出樊口,与长江水道相通,金口位居“黄金水道”长江的中游,长江与汉江的汇合处,形成以长江为主干,河湖密布的水运网。早在唐代,这里成为川、鄂、湘等地的漕粮转运地。南唐李璟时,张谔被任命为四川省转运使,他曾雇用江夏湘东里(今土地堂)张公山一带船工任载。

其船工由金水河入长江,长期驻扎金口。五代十国、宋元时期,江夏梁子湖、梓山湖沿岸170余座瓷窑烧制的瓷器就是通过这一条水道将瓷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金口成了这些货物的集散地。在金口发现的十多座宋墓中发现大量湖泗窑的产品,证明湖泗窑瓷器产品已为人们的日用生活器皿。

金口与当时一座非常繁盛的南市相邻,这里江面宽阔,金水河入口处,水流平缓避风,适宜于木帆船的靠泊,是一个很好的泊船港埠。在金口青埠湾发现唐朝至明清时代的砖窑码头,大量青砖从这里入长江运往明代首都南京、武昌府城、龙泉楚王陵园,在这些地方都发现金口青埠窑烧置的青砖。

孙权筑金口堡时,这里停泊着黄盖的水军。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时,已称此港为“亦商舟之所会”的地方,军港向商港转化。当时商人小贩者坐于列肆,大者转运于四方。

宋朝时,金口已形成江南名镇,这里“商贾辐,人烟鳞集,桅樯如林,首尾相接,百货盛集”,成为商业繁盛的市镇,有“黄金口岸”之称。明代诗人王静《江汉朝宗》诗描绘了这种繁盛的情景:“岷江汉水合重流,远接长天领素秋。滚滚烟波归大海,滔滔雪浪渡芳洲。鱼吹萍靥通金口,鸥荡芦花过岸头。飞鹭落霞吟趣处,云帆往来送行舟。”

历史上金口的称谓及隶属关系屡有变更,近代行政﹑军事﹑经济﹑水利管理机构繁杂。

两汉三国时期金口为沙羡县城关,隶属江夏郡晋朝为沙羡县城关,隶属武昌郡

东晋先后为沙羡县城关﹑汝南侨治郡所﹑汝南县城关,先后归属武昌郡及江夏郡;

南北朝时期为汝南县城关,隶属江夏郡;

从隋至清代为江夏县所辖,县治武昌;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金口设巡检司;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设金口镇及金口台驿,湖北总督北洋水师驻金口建千总轮防汛区;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设金口汛;

咸丰二年(公元1851年)金口设参将署;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设金口汛﹑金口巡检司,辖水陆150里,今青山区洪山区石咀﹑双窑﹑江夏区法泗﹑马鞍山﹑纸坊街﹑大桥等地均属金口管理;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金口为武昌县所辖,县治武昌;民国15年(公元1926年)设金口区党部及金口市总工会;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在金口设第一区,辖29个乡镇(联保);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金口为第一区,辖9个乡镇(联保);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金口为第一区署,辖金口﹑金水闸﹑修贤(今江夏区郑店)﹑文义(花园)﹑昌明(今洪山区石咀)﹑法泗﹑太平(徐王村)﹑马鞍山等地;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金口设日伪金口区署;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武昌县废区改乡,改金口第一区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四乡;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恢复乡镇建制,设金口镇公所;

1949年成立金口区人民政府;

1950年成立金口镇人民政府,辖劳动﹑生产﹑建设﹑自由﹑民主5个街及民主﹑和平﹑勤劳﹑致富4个乡。同年金口设武昌县贸易公司;

1995年武昌县撤县更名为江夏区,1995年3月金口成为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

自此金口自东周楚置沙羡始,迄今2012年已有2362年历史,其间治沙羡县527年、汝南郡52年、汝南县203年、江夏县8年,作为一郡一县治所历时790年。1555年间金口有金口汛﹑金口镇﹑金口市,金口区﹑金口署多种建制,金口成为街至今17年。

地理环境

金口水陆交通便利,长江金口港区有优良深水岸线32公里,是建设武汉上游港口的唯一选址。水路沿长江上抵重庆市、下达上海市。陆路南北有武(汉)蒲(圻)公路,东西有纸金公路。京珠、上海-成都高速公路(武汉段)在金口交汇,设有互通道口,并通过武汉军山长江大桥连接北京—香港公路318国道。金口已形成以港口储运为中心,水陆联运的交通枢纽,其水陆交通格局具有全国意义。在漫长的历史选择和自然演变中,金口以其沿江靠港近域和水陆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确立了她在长江中游的经济地位,成为鄂南诸县市的商品集散地和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埠,历代“商贾繁荣,街市锦鳞”,久享“黄金口岸”和“滠口街道”之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金口实施"兴工活商、强街富民"的发展战略,全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支柱的经济重镇,综合实力位居江夏区前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口的开发建设己纳λ武汉市及江夏区总体发展规划,并先后被国家计委列为全国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中宣部列为全国200个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1999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修订后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至2020)》,金口被确定为武汉市重点建设的7个新城之一。

在21世纪之初的20年间,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金口新域发展定位,金口将挖掘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度,进一步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确立全方位、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金口百城和卫星新域的知名度,全力打造“桥头堡”武汉上游港区和“中山舰旅游产业园”两大品牌,坚持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

金口,这座久负盛名的江南千年古城,犹如镶嵌在武汉市外环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相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之初,武汉金口新城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金口陆域腹地广阔,水域资源丰富,拥有天光山、后山、神山、槐山、赤矶山、凉亭山等众多山体,现有林地面积21678亩,适宜发展苗木花卉及旅游业,已规划纸金线十里花卉苗木长廊;有长江金水河、后石湖、羊毛湖、干湖、鲁湖、神山湖等众多水体,具有水源、水运、水产、水利的综合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同时,金口盛产水果、茶叶、莲藕、蔬菜等特产,已规划武蒲线十里无公害蔬菜长廊,并启动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有国有、民营、乡镇、外资工业企业100多家,已形成机械、轻工、化工、纺织、建材、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金口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为高新技术产业入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金口属江夏区“两区五园”重点项目之一,享受国务院和省、市、区的所有优惠政策,确保了项目落户金口。金口已建成110千伏安的枢纽变电站2座,日供水3万吨以上的自来水厂3座,能提供固定通讯、移动通讯、数据传输、微通讯等服务,建有中小学28所,城镇基础设施齐备。

金口是国家计委、国家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湖北省、武汉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武汉市28个市级重点建设镇、7个新城之一,按照“三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原则,现已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按照武汉市及金口新城整体规划,金口将以经济、文化、港口、商贸、旅游为发展方向,以京珠、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军山大桥为框架,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以金口古城为中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最终形成“一园(科技工业园)、两线(纸金线十里花卉长廊、武蒲线十里无公害蔬菜长廊)”、“三中心(一个主中心、两个次中心)、四组团(金口、天光山、港区、金水闸四个组团)”的开发格局。到2010年,建成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5万人,城区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财政收入过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9000元,农村人均收入6000元。今年以来,金口街以“一园两线”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行政区划

金口街办事处驻金口,人口82658人,面积230.68平方千米。辖8个居委会、50个村委会:

文化

历史文物古迹

1.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

中山舰博物馆成立于1999年12月,它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代名舰中山舰的名字命名的、武汉市文化局所属的正在筹备建设中的一座专题性纪念性博物馆。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0年由清政府向日本订购,1912年6月建成下水。1913年加入中国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1922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蒙难”时登临该舰,指挥平叛斗争长达50余天。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舰。1938年10月,在“武汉会战”中于长江金口水域被日机炸沉。中山舰自加入中国海军以来,历经“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中山舰事件”和“武汉保卫战”等五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国民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见证物。为了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精神,追寻中山舰的风雨革命历程,1997年元月,中山舰在汉被整体打捞出水。1999年11月,开始其舰体的修复保护工程。2001年12月,举行了中山舰(舰体)修复保护工程的竣工仪式。修复完工后的中山舰,恢复了1925年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时的历史原貌,保留了1938年“武汉会战”中被敌机炸沉的历史痕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受市政府委托,武汉市规划部门正在规划中山舰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方案。中山市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可移动性文物,该舰整体打捞出水时,随之出水各类文物3400件(其中一级文物43件),2002年12月以来,应有关方面邀请,中山舰出水文物先后到广州市、中山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展出。2004年4月,省市文物管理部门正式将该舰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目前,中山舰陈列地选址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中山舰陈列地最终确定建设在该舰的沉没地金口地区。随着中山舰陈列地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将建成为我国一座有着非常的发展空间和非凡的品牌效应的标志性、纪念性博物馆。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参观中山舰的需要,目前,中山舰博物馆在中山舰的临时停放地(原湖北船厂内)举办有简易的中山舰史迹陈列展览,并对外开展小规模、临时性的上舰参观活动。

2008年5月15日,在悲壮沉没70周年之际,全国最大的可移动文物——中山舰,重回它的殉难地金口,落户一座公园式博物馆,成为人们缅怀先烈、牢记国耻的活教材。中山舰长62.1米,宽8.9米,高6米,重780吨。为保证万无一失,迁移主要分四步进行:舰体经滑道沿船台从南华江南造船迁移入江;将舰体置于载重1200吨的浮船坞上;以大功率拖轮拖带舰体,水上运输20公里至金口;从金口上岸后,以气囊助舰体经陆路迁移500多米,至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2011年10月1日,位于武汉江夏金口的中山舰博物馆首次对外开放。

2.槐山矶石驳岸

槐山矶石驳岸,位于江夏区金口街槐山西麓长江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在槐山脚下。此驳岸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长江上仅存的一处古代航运建筑设施。现已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2013年3日由国务院印发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目前已经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金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自古就是长江上的一处贸易集散地。因槐山矶突兀江边,悬崖峭立、暗礁密布,漩流湍急,船只至此难以上行和停靠。不时有船只颠覆遇险。于是地方当局筹资修建了这一供过往船只行路拉纤和停靠,兼以防止山体被江水冲刷的驳岸。驳岸全长247米,平均高度7米(最高处9.3米),分三层台阶依山就势而筑。底层台阶因地势而调平,平均高度3米左右,宽2至2.3米,第二层台阶高2.3米,宽2至2.3米,上层台阶高2.3米,宽5米左右。三级台阶即三级纤道,行若丰田坦途。上层台阶临江面还装有瓜棱式顶望柱130根,花岗石石雕凿的栏板129块,抱柱鼓石163块。根据江水缓急,设有“牛鼻式”缆石,以梅花桩式的结构嵌入驳岸墙体,由下至上逐渐增多,共计222处,并且在第三级纤道平面内侧还凿轴窝等以便撑篙系缆。驳岸采取一横一丁错缝平砌的方法,以大块花岗岩方整条石构筑,壁面底层间有少量红砂石。在距驳岸南端100米处,第一、二级纤道中各建有一个宽1.3米,高1.8米的券顶式涵洞。两涵洞上下相通,深10余米,直入山体,其作用在于排泄山体渗水和便于上下纤道的通行。纵观整个驳岸,气势雄伟,布局合理,构造精巧,极具明代雄浑大气的建筑风格。

槐山矶传为一寡妇筹集所建。当地人又称“寡妇矶”,是因为此地船只常常颠覆,船夫之妇寻找于此哭泣、祭祀,久之传为寡妇矶。据实地考察,三级驳岸的铺面条石磨损很大,证明当时的使用非常频繁,南南来北往船只非常之多。驳岸全长约300米,其数以万计的花岗石条形巨石都为水运而至,这么浩繁的工程实难寡妇所为。其实为明朝嘉靖年间官府筹资所建,以解除商船航行危险。

3.金水闸

金水闸的由来:建成于1935年的“金水闸”,可别小看,该项目系当年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并被立碑纪念。碑的正面是蒋介石题的“金水闸”三个大字,背面是全国经济委员会撰写的碑文。原来,金水河流经嘉鱼、赤壁市咸宁市、江夏四县,至金口入长江。虽名“金水”,实则“祸水”,因该河流域内三面环山,中间地势低洼,每年春夏之交,长江涨水倒灌,河水无法顺畅下泄而江水又溯流而上,其流域内的农田被淹近百万亩,损失巨大,河畔百姓青黄不接,苦不堪言。于是,就有必要建设这项造福数百万人的水利工程。说起来,在蒋介石的主政下,这项工程成了不折不扣的“国际项目”:美国人任总工,奥地利人任总监,英国人设计并制造闸门,荷兰人审计工程款的各项开支,施工由中国人完成。有趣吧!整个工程耗时11年,耗资90万美元才得以完成。工程完工后,一道装有钢铁闸门的大堤隔绝长江金水河,汛期的江水沿金水河倒灌的现象被彻底根绝;且每逢金水流域洪涝,而长江水位高时,积水可通过金水闸的几台巨型水泵及时地排到长江中;长江水位低时,直接开闸放水;有时,金水河流域干旱,则可引江水灌溉农田。自此,一河两岸的老百姓避免了年复一年的洪灾之苦,旱涝保收,安居乐业。正是有此水闸的福泽,此地人气聚集,渐成今天的“金水闸”镇之格局。

5.留云亭

槐山,位于金口街的长江之滨。亦作根生果、大槐山,又称鸡翅山、,惊矶山,素以秀丽的风光、丰厚的人文景观而闻名。清康熙五十三年《江夏县志》载:“大槐山在县南七十五里,晋李大槐隐居于此”,故称槐山。另据《湖北通志》引《太平寰宇记》载:槐山又名,惊矶山,“西南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急,商旅惊骇,故名。”它与大军山夹江相峙,构成长江锁钥,自古既是群雄逐鹿之场,又是骚人墨客行吟之地。

在槐山东侧顶峰,有一座“留云亭”。《江夏县志》说回峰山山顶端有回峰寺,槐山有“达摩亭”。槐山南望回峰山,南梁时天竺(即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折苇杭(航)江”处为回峰山与槐山相邻两山附近。《梁记》载:“达摩南天竹王子,姓舍帝利(属贵族),泛海达广州市萧衍肖衍遣使迎至金陵(今南京),与谈佛理,不相契合,故折苇杭(航)江入魏。”回峰寺下留有达摩一碣:“峭石凌空浪拍天,槐山依旧锁风烟。回头二十年前事,哪得工夫上钓船。”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二十年前事”正是指梁武帝从襄阳市起兵经过武汉这一带打到南京。杀死萧宝卷,又杀死萧鸾诸子,夺取皇帝宝座。他是中国古代极端信念佛教的一个皇帝,修建南朝四百八十所寺庙,四次舍身入寺,口唱接引佛,实际是杀人喝血之徒。所以达摩瞧不起他,一气之下跑到金口槐山与回峰山附近,等不及钓船过渡,折一把芦苇水渡江,急入北魏,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成为禅宗第一祖。后人在槐山修建“达摩亭”,纪念这位有道高僧。明代重建时,改名“留云亭”。借唐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寓于黄鹄山黄鹤已经飞去,金口槐山留下白云一片。明代沈周有《吟留云亭》诗云:“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常在水潺潺。如何一霎神仙事,却望千门草舍间。城下烟波春拍岸,湖中日日日含山。征帆去棹游人过,飞鸟渐倦去未还。”

清代顺治,段以融(又名段灿,金口人)任衡山县训导官时,读陶渊明《辛丑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有感,遂以陶谷自称,著有《陶谷诗文集》,详述金口的地理风光。后将留云亭修一新,撰诗立碑云:“昔有黄鹤在汝南,城迁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亭春秋,白云千载留槐山。”民国初年,留云亭毁于兵。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绅耆肖禹虔、安春林、赵衡斋等集资募款重建,增砌护亭围墙,重重开月门。今环亭皆有芦苇,四时葱茂。传说移置他处即不得活,称之为“仙芦云”。

6.槐山银杏树(武汉第一树)

银杏树又名银杏苗木,位于槐山南坡淮山寺前(现寺已不存),相传为迄今已有1300年前的李世民年间的僧人所植。据证实,原有数株,清代咸丰年间有一株毁于兵燹,今仅存一雄一雌相依而立的两树,树高20余米,直径达2米,需要几个人才可将树完全拥抱。据证实,这两棵银杏树是武汉中环线以内,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树木,比汉阳凤凰巷的那棵古银杏树(约530年)还要早。现已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有武汉第一树之美誉。历经千年,据传树曾被天火烧空。金口就此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树内原有千年蟒蛇,得天地精华,山川灵气修炼成仙后腾空而去。现树洞内可藏族,据老一辈人说,银杏树被烧空后,好几年都没有长枝发芽,枯树逢春是最近20年的事,历经劫难后的银杏村,如今已是葱翠成茵,状如虬龙,浓荫蔽日,以其特有的青春活力和极强的生命力,吸引着众多游人来此观光合影。

7.青埠湾窑场

青埠湾窑场位于江夏区金口青埠湾。金水河在此拐了一个“之”字形的弯,水流向北2.5公里便进入长江。窑址就建在河流的拐弯处的台地上。有丰富制砖粘土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据当地群众说早在唐朝就开始制窑烧砖,传说有72座窑,可见规模之大,一直延续到现在这里还有烧制砖瓦的窑场。

据实地调查,在河岸边发现大量的青砖、瓦残片,其分布面积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80—250米。在官窑咀发现一座直径在3米左右的窑址堆积,暴露有窑膛遗迹。1964年,镇一砖瓦厂修轮窑时,在朱家墩挖出42×20×10厘米的青砖70余块,两侧模印有“夏口城”和“尉迟敬德督修”。等字样。查据史料。唐代中期,李湛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特于鄂州邑武昌军额,设武昌军节度使,管鄂、岳、蕲、安、甲、光等州。同年,以宰相牛僧孺鄂州市刺史,充武昌军节度使,鄂岳沔蕲黄察使。牛僧孺(公元779—847年),贞元进士李纯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因批评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所斥,长久不得叙用。致李恒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平章事。故牛僧孺出领鄂州,是为中枢要臣出守重镇。僧孺至鄂后,在裁裁减员,减轻民赋方面,采取过一些措施。还曾奏请废沔州,将汉阳、汉川市并于鄂州,使汉阳江夏纳入同一州的行政区划之中,以便于统一管理大江两侧的军、政和贡赋转运事务,促进本地区的商贸交往和经济发展。时江夏原有城墙易于散塌,每年板筑修治,另赋青茅以覆,岁费十余万,劳民而伤财。牛僧孺费时5年,终将土城改为砖城。砖城还在原夏口城的基础上向北、东、南三面有所扩展,北临沙湖,东至曹公城(公元91年曹景宗筑,在今小东门北侧小龟山附近),南抵紫阳湖,西达蛇山西端。当时的大量城砖就出自金口青埠湾。因金口青埠湾临金水河入长江顺流直达武昌。

明代此地为官置窑场。其产品主要供应武昌城、南京城及龙泉楚藩王陵园的营建。目前在南京中华门城墙上发现有金口烧制的青灰砖。尺寸为长41.5,宽20,厚1l厘米。一侧模印有“武昌府金口镇”字样,在武昌也发现金口烧制的大青砖。在龙泉发现的有“官”字大青砖,长44厘米、宽24厘米、厚10厘米的青灰砖,及边长28厘米、厚8厘米的“金砖”(铺地砖),龙纹瓦当,在青埠湾窑址都采集到了标本砖,证明当时青埠湾窑烧制的产品主要供应这些地方,从当地有官窑咀的地名看,当时这里有部分窑场都为官府督烧。

清代至民国,主要为民窑产品,其地有张家窑、王家窑、陈家窑、魏家窑、朱家窑等。2003年3月,在青埠湾调查时,发现两件民用瓦当的模具,其质地为陶质、青灰色,一大一小。大模长3l厘米、宽20厘米、厚13厘米。其瓦当纹饰为“云龙纹”。小模长21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一面瓦当为菱花形,中间有“百吉”图案配草叶纹,另一面为扇面形,中间有“福”字配草叶纹,侧面铭款为“朱宜兴窑厂”、“民国拾捌年”,应为民国时期朱家窑烧布瓦的模具。另外还有“回字纹”、“蝙蝠纹”、“莲花纹”、“卷云纹”、“寿字纹”、“缠枝莲花纹”、“福字纹”等瓦当,都为民间用瓦。当时还采集了一块“KTV”英文字母砖,推测应为汉口开埠,外国人在此划租界,修建筑时的用砖。

8.三台八景

金口是江南的一个历史古镇,滨江临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从明代起盛传“三台八景九庙一庵”

三台:祭风台、梳妆台、凤凰台

1)、祭风台,又名斩龙台,位于江夏金口金水河南岸。相传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在此设七星祭风坛,借得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使曹军大败,退守北方,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现祭风台仍为一土台遗址,高约3米,呈椭椭圆形由于水土流失,不很规则,总面积8000平方米。距祭风台不远,有一深潭,谓曰黄龙潭,相传,唐朝魏徵丞相梦中奉旨斩泾河黄龙于此潭中,因此祭风台又叫斩龙台。1984年在此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有石斧、鼎足、粗绳纹陶器碎片。斩龙台上有丰富的文化层,为周代古文化遗址,证明周朝时就有人类在此居住。

2)、梳妆台。位于江夏金口镇金水闸街禹观山北面,与斩龙台遥遥相望。相传在远古时期,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曾路过此地,在此台上歇息时,面对大江,梳洗云鬓,因此传为梳妆台。

3)、凤凰卫视中文台。位于江夏金口镇槐山东南面。相传在远古时代曾有一只凤凰飞临此台歇息,尔后便向凤凰山飞去,故后人称,之为“凤凰台”,,,也称“宝鹤台”。

八景:龙床叠被、犀牛望月、狮子盘球、金鸡报晓、迥峰落雁、凤凰展翅、鲤鱼撩花、纱帽圆顶。

1)、龙床叠被。位于金口镇约2公里处的长江之滨。其山岩突兀江中,被长江常年冲刷,岩石重重叠叠,如龙龙鳞透,远看如卧龙盘亘江岸,近看似巨被重叠。相传,赵匡胤曾兵败落荒于此,躺在岩石上睡觉,后来他做了皇帝,人们便将此地称之为“龙床叠被”。1984年文物调查在此采集陶器标本,以灰陶较多,有一定数量的磨光黑陶,纹饰有绳纹、凸弦纹、瓦棱纹等。器形有圈足豆、圈足碗、侧扁足鼎、宽平折沿盆等。生产工具有磨制石斧、石、穿孔石铲、陶纺轮等。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是一处原始社会晚期聚落遗址。

2)、犀牛望月。位于江夏区金口镇北1公里的牛头山。此山北头似一牛头,昂首面对长江。在月光之下,朦胧中似一头雄壮的OX探望皎月。故称为“犀牛望月”。

3)、狮子盘球。位于江夏区金口牛头山东南面的狮子山。此山状如雄狮伏地,在此山前面有一块巨大的圆形石头,如同彩球,故称“狮子盘球”。

4)、金鸡报晓。位于江夏区金口槐山矶头。昔日槐山有石矶,状如公鸡立于江岸引颈啼鸣,有渔夫在此捕鱼,听到槐山东麓山脚下的鸡窝村雄鸡啼晓,故称之为“金鸡报晓”。

5)、迥峰落雁。位于江夏区金口槐山。相传,梁大道三年,天竺国高僧达摩,泛海至广州市,武帝遣使迎至建业,不相契合,遂渡江入魏,到少林寺。达摩于金口槐山折苇渡江,后人在金口迥峰寺建达摩亭以祀之。夕阳西下时,若站立山头,看雁阵南飞,寺中钟鸣,夕阳迥峰,故有“迥峰落雁”之称。

6)、凤凰展翅。位于江夏区金口凤凰山。此山势如凤凰展翅欲飞,故有“凤凰展翅”之称。

7)、鲤鱼撩花。位于江夏区金口长江上游处。此处有一块礁石,名叫“撩花石”,因江水受礁石阻挡,拍击礁石,浪花飞溅,礁石如鱼背时隐时现,故有“鲤鱼撩花”之称。

8)、纱帽圆顶。位于金口对江的汉南纱帽山(古时称为百人山)。其山与赤壁山对峙,站在江边,隔江相望,其山如官帽状,故称之为“纱帽圆顶”。

9.金口老街(后湾街及后山街)

旧时因金口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又与对岸大军山构成武汉南大门的锁钥,地理位置的重要,也促成了小城的繁荣。从一幅清代乾隆《江夏县志金口》图中可以看出祠﹑庙﹑阁﹑观﹑戏台各有多处,可以想像出小城当年是何等繁华。历史上的金口古街,紧邻长江﹑金水。江边多为吊脚楼,人称前街。如今前街已为金口宽阔的临江大道所代替。与前街相对应的,越街为后湾街﹑后山街﹑花园街等几条后街。

其中的后湾街与长江大堤紧邻,古时金口重镇商业集散的功能,部分由这条老街承担着。现如今,原来街两边的商户,都变做了民居。全街均用青石板铺就,宽不足两米。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破败。在后湾街上有福音堂(现为后湾街41号),据说这所教堂1904年由著名的传教士杨格非所建,至上个世纪90年代,教堂已经残破不堪,于是人们仿照原样在原地重新建了一座,仍叫“福音堂”,至今延续宗教活动。另外在街首巷子口有门牌号为52号(现为56号)的一幢江夏金口民居,据传1938年中山舰抗日将士在金口长江水域经过激烈的战斗后,以舰长萨师俊为首的25名烈士壮烈牺牲。有18名将士被金口居民救起,在金口居民吕叔奋的带领下,由刘寿山相邀,到刘寿山位于金口的此座私宅,当时借做金口的邮政代办所休息,当晚金口居民做“百家宴“犒劳将士。第二天将金口渔民打捞上来的12具官兵遗体入殓于金口两家慈善机构保善堂、普济堂捐献的棺材中。葬于金口凤凰山南麓。以舰长萨师俊为首的13位将士均沉入江底,未曾打捞上岸。1997年在中山舰打捞期间,这条街曾因云集了众多新闻记者而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目光。

简要介绍

金口历来为武汉上游的重要门户和兵家必争之地:江夏知府黄祖抗吴孙权兄弟﹑三国赤壁之战﹑晋司马由出兵平吴﹑宋岳飞追讨杨幺﹑清夏逢龙兵变两战官军﹑太平军三克武昌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扼守﹑湘军霆字营反正﹑民国国民革命军渡江﹑武汉会战中山舰遇难﹑美(盟军)机三袭驻城日军﹑国民党军张部起义武汉解放等重要的战役与史实,均发生在金口。

金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目前已进入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录,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口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著名的三国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赤矶山(古称赤壁山)、植于唐朝的两株千年古银杏树、明代永久性大型水利建筑槐山矶石驳岸、槐山“留云亭”(古称达摩亭),明清景点遗迹“三台八景九庙一庵”等名胜古迹。有蒋中正(介石)亲笔书写纪念碑额的湖北省30年代最大的水利工程“金水闸”,有在长江金口水域抗战殉国并已重见天日的一代名舰“中山舰”及占地面积近3.3平万公里的中山舰旅游区。有保存完好的明清两条古街:后山街和后湾街﹑宋太祖赵匡的龙床——龙床矶﹑英国著名来华传教士所建的福音堂等。

历代在金口留有足迹的帝王将相﹑骚人墨客及各界名士众多:女娲娘娘曾在金口梳妆,古有梳妆台大禹曾在金口登禹观山治水,为铁板洲(原蜈蚣洲)命名;汉高祖刘邦为金口建制;东吴大帝孙权两筑沙羡(金口)城;魏蜀吴三国大帝在金口赤矶山大战;李旦李旦在金口种下槐山古银杏树;宋太祖赵匡胤兵败在金口龙床矶歇息;明世宗朱由令武昌府在金口筑槐山矶石驳岸;明楚王朱桢在金口“三湖一地”为女置办嫁妆;中华民国前委员长蒋介石亲笔题名修筑“金水闸”;蜀汉名相诸葛亮在金口祭风台(又名斩龙台)借东风备战;唐相魏徵在金口斩龙台奉旨斩黄龙;唐尉迟敬德在金口青埠湾设砖窑;孙吴大将丁奉曾在金口为官;关羽在金口饮马磨刀;东吴名臣鲁肃在金口鲁湖练兵;宋将岳飞在金口驻营;明将熊廷弼在金口修四邑公堤;清中兴名臣胡林翼在金口为抗太平军扎营扼守;太平军洪秀全先攻克金口在再武昌;武汉会战“中山舰”25英烈在金口遇难;中国国民党将领张轸在金口率部起义;晋代知名诗人陶渊明唐朝名臣宋之问,明代知名画家沈周等均在金口留有墨宝。佛教禅宗达摩在金口“一苇渡江”并留有一碣。英国著名传教士杨格非在金口筑福音教堂。

金口的灵山秀水,孕育了众多各界杰出的金口儿女:晋金士李大槐;明兵部员外郎段然;清代祖孙三代知名文士:段灿﹑段追文﹑段而聘;清末慈善企业家肖禹虔﹑肖泽如﹑安春林﹑赵衡斋﹑肖逢春﹑邱德昭﹑肖文臣﹑韩谦亨;清末至民国李姓伯侄:画家李曙,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左联烈士及中共早期领导李伟森;唐门兄妹三人:原武昌艺专今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教育家唐义精,有“人民艺术家”之誉的油画大师唐一禾,中共刚毅女烈士唐义贞(陆定一夫人);民国桥梁专家:李鸿斌;辛亥革命志士:吴毛娃﹑李金坡;知名医生:陈先生﹑孙海云﹑廖镜川;京剧艺术家:简朴﹑李春芳;作家刘益善;前湖北首富企业家兰世立;革命烈士:梅焕章﹑戴晓南;抗美援朝战争烈士:王大洪﹑刘少山﹑王建章﹑喻佐树﹑杨继林﹑袁德树﹑孙元胜﹑李发新﹑魏修玉;民间志士:汪世喜﹑朱志成等均为金口人。

近两年金口喜讯不断:武汉长江上游重件码头在金口建设;武汉第二大水厂在金口开工;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通用汽车汽车上海公司选址金口;德国博世武汉热力技术公司进驻金口。

金口土特产:烧腊﹑腊肠团头鲂﹑回鱼﹑风干鱼﹑米泡糕﹑线粉﹑剥皮花生﹑狮子头白菜﹑白玉霜丝瓜﹑系马桩萝卜﹑湖南泡子莲藕﹑广条鱼钩等

金口风味菜肴:炙骨(糖溜排骨)﹑皮杂﹑黄肉﹑鱼丸

金口民间特色菜肴:粉蒸肉﹑吊子煨藕(或青萝卜及海带)汤﹑生炸元子﹑红烧小鱼

参考资料

金口古镇记忆——祁金刚.江夏热线.201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