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232年

232年

公元232年,农历壬子年,曹叡曹叡太和六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年,吴大帝孙权嘉禾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多件历史事件,包括曹植逝世、孙虑去世、虞翻被贬、魏国首次攻打辽东以及公孙渊孙吴称藩。

历史背景

232年,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年,吴大帝孙权嘉禾元年。曹植病逝,归葬于鱼山。孙虑去世,虞翻被贬,魏国第一次伐辽东,公孙渊称藩于吴。

政治

辽东之战

魏太和六年(232)九月,明帝曹睿因为辽东(今辽阳市知府公孙渊与吴国通好,不顾散骑常侍蒋济的劝阻,派汝南郡太守田豫督青州诸军自海道,幽州刺史王雄自陆道,一同讨伐公孙渊。尽管多次进攻未能成功,最终还是下令停止军事行动。

公孙渊称藩

吴嘉禾元年(232)十月,辽东太守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向孙权呈上表文表示臣服,并献上紫貂和马匹。孙权非常高兴,次年正月,为了庆祝此事,特地进行了大赦。同年三月,派遣公孙渊的使者宿舒、孙综返回。孙权不顾群臣的反对,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中使秦旦等人率领一万士兵,携带金银珠宝和九锡备物,通过海路前往辽东,册封公孙渊为朱棣

虞翻被贬

起初,虞翻性格粗疏率直,酒后常常有过失,又喜欢顶撞他人,多次遭到诽谤。吴王曾经与张昭讨论神仙的话题,虞翻指着张昭说:“他们都是死人,你怎么能说是神仙呢?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仙人啊!”吴王对虞翻的愤怒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于是将他贬谪到交州。等到周贺等人前往辽东,虞翻听说后,认为应当出兵讨伐五,辽东距离遥远,即使前来归顺,也不值得获取,如今派人带着财物前去购买马匹,这既不利于国家的利益,又担心没有收获,想要上书规劝,但是不敢,于是将奏章交给吕岱过目,吕岱没有回应。虞翻被怨恨的人告发,再次被贬谪到苍梧郡猛陵县。

社会

宗室封赏

232年,多位宗室成员得到封赏,包括曹据封为彭城王,曹宇封为朱棣曹林封为沛王,曹衮封为中山王,临终时受到曹叡曹睿的特别照顾,死后获得隆重的安葬。曹峻封为陈留王,曹干封为赵王,曹徽封为东平王,曹茂封为东平王。

文化

人物出生

佛图澄(公元232-348年),是一位以神奇闻名的西域僧人,出身于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他在九岁时出家,精通经典,擅长讲解。他曾两度前往罽宾学习佛法,人们都认为他已经获得了圣果。他的灵异化人是为了因材施教。实际上,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据相关史料记载,他身高八尺,风度优雅,不仅深刻理解深奥的经典,而且还广泛了解世俗的知识。因此,西域、天竺的僧人佛调、须菩提等数十人,不辞辛劳,穿越沙漠,来到中原跟随佛图澄学习;而中原地区的学者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也远道而来请教。梁慧皎《高僧传》卷九提到,经常跟随他学习的人多达数百人,先后的门人总数达到数万人。他所到之处,都会兴建佛寺,总共大约有八百多座。他的弘法盛况,可以与之相比拟的是。佛图澄的弘法期间,有许多著名的弟子,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晋朝的释道安,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典,被誉为“东方圣人”。因此,虽然佛图澄没有翻译经典的流传,但他弘法的事迹及其众多的学徒,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逝世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谯(今亳州市)人,曹操的第四子,曹丕曹丕的同母弟弟。曹植年轻时就有文才,十几岁时就能背诵大量的诗赋。他性情简单,不讲究礼仪,车马服饰并不追求奢华,深受曹操的喜爱,被认为是最适合继承大统的人选。然而,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曹丕“御之有术,矫情自饰”,曹操最终选择曹丕作为继承人,并杀害了曹植的支持者杨修等人。曹丕即位后,曹植与其他诸侯一起回到各自的封地。曹丕称帝后,曹植多次被贬爵徙封,遭受迫害,曹叡曹睿即位后,曹植多次上疏请求给予机会发挥才干,希望能得到重用,但始终未能如愿。他名义上虽然是藩王,但实际上如同囚徒,整天“汲汲无欢”,“常自愤怨”,最终忧郁而亡。去世后谥号为思,因此被称为陈思王。曹植是建安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尤其以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八十多首,散文、辞赋四十多篇。他对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植的作品以汉建安二十五年(219)曹操之死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大多表达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如《白马篇》。后期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艺术上也更加成熟,如《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吟》、《七哀诗》、《杂诗六首》、《赠白马王彪》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对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曹植的散文和辞赋也有不少佳作,如《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和《洛神赋》等。曹植的诗文原本共有三十卷,现已散失,现有辑本。

人物经历

司马骏(约232-286年),字子臧,晋朝宗室,司马懿的儿子,母亲是伏夫人。司马骏先后担任了散骑常侍步兵校尉屯骑校尉、平南将军,安东将军、安东大将军。晋朝建立后,先后封为汝阴王、扶风王,担任镇西大将军,守护渭河平原,施政仁义,能够安抚百姓,维护民族团结,深受百姓爱戴。之后因战功加封为征西大将军。派遣部下文鸯平定叛乱,秃发树机能投降,归附的各部族总计二十万。因功加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后来反对司马炎遣送齐王归藩,不从,忧郁而终。

人物经历

曹芳(232-274年),字兰卿,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三任皇帝,公元239年至254年在位。他是曹叡曹叡的养子,根据《魏氏春秋》的记载,曹芳可能是曹彰曹楷的儿子。魏青龙三年,封为齐王,公元239年被立为太子,当年登基即帝位,当时只有八岁。改年号为景初,公元240年改为正始,即位后由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把持朝政,曹芳联合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意图罢免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但计划失败,三人被司马师搜出“衣带诏”,腰斩灭族。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马师废去帝号,贬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晋国立国后封为邵陵县公,死后谥“厉公”。

人物经历

张华(公元232年-300年),字茂先,晋朝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张华是刘知远的重要谋臣张良的后代。张良第十一世孙张皓担任东汉司空。张皓的儿子张宇任涿州市知府时,家族迁徙到方城县(隋开皇九年更名为固安)。从张宇起至张华,居住在此已有五代十国。他的父亲张平曾任渔阳郡守,因父亲去世较早,少年时家庭贫困,但勤奋好学。魏末,任中书省编纂国史的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成为皇帝身边的亲信近臣。

人物经历

曹洪(?-232年),字子廉,谯(今亳州市)人,曹操的堂弟。东汉末年,跟随曹操起兵。曹操在与董卓部将徐荣作战时失利,失去战马,曹洪将自己的马给了曹操,两人一起逃回谯郡。曹洪带领家中士兵一千多人,加上招募的精兵数千人,与曹操汇合,曹操军队得以恢复战斗力。后来跟随曹操征战张邈吕布,因功拜鹰扬校尉,升任扬武中郎将。汉帝迁都许昌市后,任命曹洪为谏议大夫。随后跟随曹操征战刘表,因功拜历锋将军、封国明亭侯,升任都护将军。曹丕即位后,曹洪卫将军,升任骠骑将军,封野王侯,转封都阳侯。曹洪家境富裕,但为人吝啬。曹丕为太子时,曾向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不肯,曹丕对此怀恨在心。曹洪的太子宾客触犯法律,曹丕借此将其逮捕,投入监狱,判处死刑。群臣纷纷营救,但曹丕不听。卞太后大怒,指责曹丕:“如果没有曹洪,就没有今天的你。”并对郭太后说:“如果今天曹洪死了,明天我就把皇帝废掉。”于是郭皇后流泪请求,曹丕才释放曹洪。免官,剥夺爵位和封地,没收全部财产。卞太后又说情,才得以返还。曹叡曹睿即位后,任命曹洪后将军,重新封为乐城侯,升任骠骑将军。去世后谥号恭侯。

人物经历

仓慈(?-232年),字孝仁,淮南市(今安徽省寿县)人。最初担任郡吏,汉建安年间,曹操在淮南实行屯田政策,任命仓慈为绥集都尉。魏黄初末年,担任长安令。魏太和年间,迁任敦煌市知府。当时敦煌地处偏远,长期与中央政府断绝联系,地方势力横行,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太守治理。仓慈到任后,抑制豪强,安抚贫弱;当地大户人家土地很多,而普通百姓却没有立锥之地,仓慈根据人口数量分配土地,逐渐让他们偿还原来的地价;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只使用鞭打等刑罚,一年之内死刑案件不到十例。过去西域各国商人来敦煌贸易,豪强大户欺压侮辱他们,导致他们时常抱怨。仓慈到任后,凡是想去洛阳市的西域商人都给他们开具通行证;想回敦煌市的,官府按照市场价格收购他们的货物,派官员和士兵护送。因此,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称赞他的恩德。仓慈担任知府几年后去世,当地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悲伤,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为他建立了聂氏宗祠。及至西域各国的首领们得知仓慈去世的消息,全都聚集在魏戊己校尉和长史的治所举行悼念仪式,有人甚至用刀划伤自己的脸,以表明自己的忠诚。

参考资料

三国时期大事年表之一(220年-240年).网易.2024-10-30

佛图澄.全知识.2024-10-30

232年,一代仙才忧郁而终,影响中国文学一千多年.微信公众平台.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