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8年,是在原成都气象学院大气探测系和电子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学校“气电结合、以电为主”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点。

学院环境

学院现有四川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信号与信息处理;4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含信号处理、大气电子工程2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目前在校本科学生约2000人,其中国防生7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余人。

学院现设置有5个专业教研室、6个专业实验室、1个研究所,拥有1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全院教职工5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

长期以来,学院教师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大气科学交叉、融合,在目前已经开展的科研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已建立9个科研团队: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卫星遥感及应用、图像处理及应用、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微波技术及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电磁效应、大气探测信息处理、气象观测仪器研究团队。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大气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作为第一责任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863项目和气象行业专项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转化成产品,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先后研制了WRDPS天气雷达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化雷达、X-波段数字化双极化雷达、车载移动式天气雷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等多个产品,性价比高,先后6次获得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省部级二、三等奖,产品已遍布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的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6项,与校内兄弟院、部共同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建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进入新世纪,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院大力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手段,整合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优势资源与高校合作,努力探索能够大批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共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目前已经联合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成立了周立功“3+1”教育模式班。

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依托“学生课外创新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的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等活动。自2000年以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2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2人获得全国二等奖、3人获得省一等奖、5人获得省二等奖、5人获得省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1项。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尤其在学生三下乡科技活动中表现突出,长期联合四川省气象局派出大批学生,奔赴各地农村宣传防雷知识,多次获得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奖励。尤其是在5·12汶川地震以后,学院结合自身学科及专业优势,派出800余人的宣传和志愿者队伍,进入灾民安置点及广大农村地区,宣传和普及防雷知识,积极协助灾区抗震救灾。特别是学院国防生队伍,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活动中。一方面积极维护安全、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在国防生党支部的号召下成立了抗震救灾突击队,有组织有纪律地参加抗震救灾救灾愿者活动。在成都火车北站、火车东站、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空港货运中心乃至江油市抗震救灾第一线都活跃着学院国防生、志愿者的身影,涌现出一批象蒙祖海同学这样的抗震救灾典范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各项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促进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学院自2004年开始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同3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合作单位挂牌建立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实习基地”。按照协议约定,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教师、学生实习,并委派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以保证实习效果。近三年来,学院累计向签约校外实习基地派出学生200多人次,教师30多人次,很好地完成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并加强了同各方的联系,促进了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

由于国家对电子信息人才需求较多,目前电子信息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同时也由于学院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专业素质、创新实践能力较强,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毕业生的就业酬薪高于同期毕业学生的平均水平。电子工程学院200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6.5%,2006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8.6%,2007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4.5%。多家公司在电子工程学院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长期以来,学院为气象、电子信息工程、国防、民航等部门和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前往IBM、英特尔摩托罗拉西门子股份公司三星电子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深圳华为、中兴、长虹、海尔海信集团康佳集团、美的、创维集团TCL科技等国内著名企业参加工作。

党政领导

学院院长:何建新 教授

主持学院全面工作,分管科研及实验室建设工作。

学院副院长:杨玲 副教授

分管学院本科教学以及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

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斌兵

主管学院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彭勇

分管学院学生工作。

人才培养

本科学生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气电子工程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处理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雷电电子工程方向)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硕士研究生培养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专业简介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是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拥有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该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30人。本学科专业瞄准电子信息技术和大气科学交叉的应用学科领域,通过在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大气探测信息处理、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图像信息处理、卫星遥感信息处理等方面开展的长期研究,在大气探测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卫星遥感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优势的研究方向,并在传感器应用、通信技术、数字水印和医疗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研究。近5年来在《电子学报》、《信号处理》、《通信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被SCI、ISTP、IE收录40余篇。本学科承担了较多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横向开发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本学科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矩阵理论、随机过程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算法、电子系统设计、信息论与编码、信号检测与估计、数字图像处理、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DSP技术和现代信号处理、大气科学导论、应用卫星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等。

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毕业生既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气象、民航、军队、IT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级专业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

学科建设

四川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概况

本学科在校内以电子工程学院和大气探测学院为主体,并结合依托我校成立的“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等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的优势力量,形成了一个应用基础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团队。其中,以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何建新教授带领的团队,长期在气象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开展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天气监测能力,使得本学科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在气象探测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特色的研究团队。

本学科建设围绕国家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应用基础与技术的研究,着力推动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在大气探测领域的发展,为大气探测领域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进步做出贡献。目前,本学科拥有教授12人、副教授24人,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所有人员比例的30%,大多数教授和副教授具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的经历。从2004年到2008年间本学科培养研究生140余人(已授予学位40余人)。

依据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需求,本学科在建设期间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优化,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影响本学科发展的重大应用基础和学术前沿问题,注意拓展学科的研究范围,有计划、有目的的支持重点研究方向,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学术团队建设和科研环境以及仪器设备的建设。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4项,其中包括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专项、教育部重点项目及各类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2项,建设期间累计科研到款1121多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422万元。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本学科在已有的四川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实时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基础上,成功申报并建立了中国气象局部级重点实验室——“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侧重研究大气探测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并已对外发布研究课题,接收访问学者。通过上述重点科研实验室的建设,本学科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取得了良好进展,承担了包括国家、省部级及国内外企业在内的委托研发项目30余项,尤其在气象雷达技术应用方面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经过精心建设,本学科目前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研究水平高的科研队伍,实验条件显著改善,实验装置特色明显。近年来,获得了省部级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近年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6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2篇。

学科研究方向简介

学科研究方向简介

1、“气象雷达系统及应用”研究方向:

进行了X波段双极化雷达及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变极化技术和极化数据处理,最终实现了一种高性价比的、适合中国国情的X波段双极化雷达系统,使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探测手段达到九十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数字化气象雷达——量雨杯系统的精确测降雨的硬件和数据处理研究以及长江上游万县地区基于雷达的临近预报和防洪警报信息处理系统,解决长江中上游及支流的水文测报和防洪问题;支线机场气象雷达关键技术的研究,使气象雷达信号处理的硬件、信息化、自动化和应用软件水平上一个台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近四年来所研制的WRDPS-天气雷达数据处理系统、XDR-X波段数字化雷达、XDPR-X波段双极化雷达、车载移动气象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气象、民航、人工影响天气、水文等部门,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高速信号处理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研究方向:

依托国家863项目“机载气象雷达云雨探测系统”(子课题负责人)、国家行业专项(气象)“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研究-子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中国气象局项目“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数字接收机’研制”、四川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双极化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项目“提高CINRAD探测灵敏度研究”、军队科研项目“XXX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国产化”等一系列项目的研究,采用高速DSP及超大规模FPGA实现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实时FFT运算,获取天气目标回波的多普勒频移全谱;开展双极化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及信号处理系统的研制,缩短在该领域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研究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中解速度模糊和距离模糊的新方法。近四年,根据中国气象局布网雷达的要求,为国家布网天气雷达设计出了先进、实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包含数字中频处理、视频信号处理等,该产品已被全国80多个气象雷达系统所采用,随系统出口国外近10台套。国家布网天气雷达系统的近2/3的信号处理系统由该研究室设计、生产。该方向自行研制的测试气象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测试平台,专门用于测试国家布网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数字中频及视频信号处理系统,且测试系统软、硬件均由该研究室设计。此外,还有为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专门设计的信号处理及产品处理系统,此系统于2005年通过了信产部军工局的鉴定,已被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等部门采用。

3、“气象卫星遥感与图像信息处理”研究方向:

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一系列项目的支持下,系统地从事了大气辐射、卫星遥感、云和气溶胶与辐射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式,改进和发展了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理论,发展了大气窗区理论和卫星遥感反演理论,研究了水云与太阳短波辐射的相互作用及其参数化,非球形粒子光散射与新的卫星红外遥感通道的探索,以及非线性物理学与卫星遥感和常规气象观测相结合的方法。2004年以来,获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卫星应用系统工程研发项目(子项目)“风云三号卫星红外窗区通道大气削弱订正算法及原型软件研发”、“中国-希腊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计划项目”等项目的资助,开展研究的内容包括:卷云和平流层气溶胶大气洋面温度的卫星遥感反演;卷云底高和云厚的红外遥感反演;卷云微物理学和光学特性的卫星遥感反演;卫星遥感卷云和其它冰云的红外通道的探索;水云短波辐射特性的参数化;基于各种变换域的隐形图像水印嵌入算法、隐形图像水印的不可见性和稳健性与水印嵌入算法的关系;医学图像的三维重建和气象云图的多参数动态演示;非线性物理学与卫星遥感和常规观测相结合,研究大气中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和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满足业务应用需求的FY-3红外窗区通道大气削弱订正算法等,其研究成果已进入“风云3号”气象卫星工程应用的系统联调。该方向积极探索将卫星遥感与非线性物理学,诸如混沌动力学分形理论,以及信息论、小波分析、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等新兴和热门的现代数学物理理论和方法等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暴雨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报,以及气候变化的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与国内外专家合作,积极申请国内外基金的资助,包括与欧洲国家的科学家联合申请欧盟第7框架(EU FP7)的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申请过程中。学术带头人之一的许丽生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聘请为美国光学学会(OSA)刊物稿件评阅人,第4届(2006年)国际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会议(4th ICNNAI)国际专家组成员,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光学学会(OSA)、美国物理学会(AIP)和欧洲光学学会(EOS)会员,我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通道选择专家组成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全国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大气物理组成员等。

4、“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研究方向:

成都市科技局的“基于MIMO-OFDM的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06GGYB245GX-030)”、四川省教育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多天线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及其芯片的研究与开发(2006B065)”、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频率自动测试系统”、成都九洲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数字鉴相模块”与“数字相关模块”等研究项目,开展了多天线阵列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及其与OFDM技术的结合的研究:在MIMO-OFDM多天线通信系统的算法和相关芯片开发上,目前,已在除了射频(RF)部分以外的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层(PHY)和介质接入控制器(麦金塔)的理论及其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芯片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PHY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LDPC编解码器,高速Viterbi解码器,空时编码与解码,MIMO信道估计与均衡,MIMO同步与检测,波束形成器。在MAC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无线网络的帧结构,数据流控制,网络控制。在射频芯片设计和通信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技术的研究子方向上,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北斗一代基带处理芯片的设计工作,初步通过了FPGA的验证,正在进行优化。下一步将把更多的信号处理算法IP化、ASIC化,为设计更大规模的专用芯片和开展射频芯片设计打好基础。

5、“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方向: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研究常规天气和其它过程等多物理量的信息采集与处理。主要进行新型传感器应用研究,在智能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等传感器新技术领域开展了研究。包括:1、传感器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重构。多传感器集成和信息融合, 2、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各种先进信号处理与控制算法设计的智能仪表。3、从理论上研究各种先进控制策略,开发相应的先进控制软件,研究工业过程的建模和计算机先进控制系统的开发。在该研究方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7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简介

大气电子工程实验室

信号处理实验室

生物电子实验室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

雷电电子工程实验室

雷电电子工程实验室

雷电电子工程实验室是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主要服务对象为: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防雷方向)三年级和四年级本科生《雷电原理》、《防雷技术及工程应用》、《雷电专业专业实习》等课程的相关实验;还包括通信工程专业、自动控制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气电子工程方向)等专业四年级《现代防雷技术基础(选修)》课程实验;另外还为教师的科研和某些校外合作单位提供较好的、开放的实验平台。

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

科技创性创新室简介

电子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0月19日,原名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成立以来,在院部支持下,实验室管理老师和几届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已建设成为我学院学生课外科技实践的重要基地。

科技创新实验室成立的目的在于为提高我院科技实践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开展发明制作和创新活动,支持学生参与如四川省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ADI创新设计大赛等等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活动,有效的利用和挖掘实验室的教学资源。

实验室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管理,并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科技创新实验室是由技术部,秘书处,材料部,宣传部,管理部以及电子小组几个部门组成。实验室在成立以来,管委会成员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管理经验,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也不断的完善。每个进入实验室的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一切制度。

进入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学生,都能够到实验室提供的一些电子元器件以及得到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的辅导。6601实验室是一个对全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开放的实验室:在物资方面实验室有学生制作的基本常用元器件;在学习方面,实验室的同学每天都能够为能力稍微低点的同学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也为他们指导学习电子制作的方向。对于电子小组的同学每隔一两个星期,实验室管委会就会安排相关人员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在每年的寒假与暑假,实验室都会组织一些能力比较强的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这种培训不仅能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大学时间,它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动手学习能力。

3+1创新实验室

“周立功3+1”创新实验班十大特色

1.实践与理论并重

班级主要理论课程有: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微小内核分析与程序设计、射频电路、Linux操作系统、硬件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电子综合设计等与嵌入式相关的系统。

班级主要实践内容有:LPC2103实验板的焊制、以及基于实验板的实验内容:UART、I2C 、RTC、 cos-II操作系统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上午是理论课程学习,下午是实验操作。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我们学习的宗旨,在实验中细化并解决问题是我们学习的原则。我们将通过实验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2.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

学校为“3+1”班提供专用教室,以此实现小班化教学,同时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台电脑、一套由周立功公司指定的开发套件LPC2103,LA1024逻辑分析仪、100MHZ泰克数字示波器、DDS信号发生器,以此提高学生教学资源占有率。以及耳麦、摄像头、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可用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电扇、空调、饮水机等常用电器,用于改善专用教室环境。

3.讲座、小组讨论

众人拾柴火焰高,班级定期为全班同学开展讲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讲人,讲座内容涉及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平时在学习中总结的好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资源。讲座以一种互动形式开展,有疑问大家共同探讨。我们的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组间的讨论直至问题得以解决。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现在社会需要的不单是个能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由人转变到团队,三十个人分为五个小组,不论是平时的理论学习还是实践设计中,我们强调的是训练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团队意识,共同讨论问题,解决学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互相取长补短。班级里定期组织组间小型竞赛,如板子竞赛、编程竞赛、各种文体竞赛等,因此每个小组的六个成员就像紧紧的相连在一起的链条,每一环的强度就决定了整个锁链的强度。

5.学校与企业接轨

校企“无缝连接”联合培养嵌入式学生

“3+1”高校联盟,打造嵌入式领域的“黄埔军校

为了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了破解两难问题,具有多年企业人才培养经验和 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研究经历的著名企业家周立功先生决心整合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优势资源 与高校无偿合作,共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努力探索能够大批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 创新人才的教材、教法和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全国推广,同时信息更新与社会同步,让你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及动态,为面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来自不同专业

我们三十个人分别来自全院不同的专业,犹如来自不同方向的支流,带着各自的梦想相汇于3+1创新实验班这个嵌入式的主流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实践经验,不同的思想碰撞让我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丰富的业余生活

学习任务是繁重的,但是丝毫不能减退我们的热情。学习之余我们3+1班定期每周六下午开展了丰富的集体活动,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挥洒着我们无限的激情,劳逸结合。

8.自主管理 自主学习

全体同学自主投票产生班长、文体委员、生活委员、学习委员、宣传委员、各小组组长等班级干部,班级干部也为采用民主形式管理班级,使班级有条不絮。班级同学自主安排作息时间:上午八点到教室,八点半开始上课至中午十二点,下午两点至傍晚五点半以及晚上七点至九点半是班级同学的自主学习时间。班级每天安排一位同学当纪律委员监督同学们的考勤情况并于每天课前向全班汇报前天情况,每天安排一组同学负责班级卫生、投影仪等管理。全班同学秉着对自己负责对班级负责的心积极投入平时的管理学习生活中。

9.复合型人才

现今专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了,因此3+1班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3+1”教学模式具有启发式、互动式、小班化、网络化、案例 式等特点,其通过开设嵌入式系统系列课程,培养了学生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论证、资料搜 集、系统设计、电路调试、系统测试、报告撰写等工程设计技术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及解决未知事件的创新能力,用事实证明学习成果,用汗水浇灌复合型人才。

10.资源共享

一叶孤帆难以远航,千帆竞发才是大海的壮观。班级建立网络共享资源,学习课件、问题整理、实验要求、经典例子、工具软件、娱乐分享资源都在里面得到共享,充分发挥了班级网络资源。

专业设置

光电技术学院:

本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应用物理

研究生:电子与通信工程

大气科学学院:

本科: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研究生:大气科学、农业资源利用

计算机学院:

本科: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

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信息化

商学院:

本科: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

研究生:应用经济学

数学学院:

本科: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研究生:纯粹数学应用数学

电子工程学院:

本科: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生: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农业信息化

大气探测学院:

本科:大气探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研究生: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农业信息化

通信工程学院:

本科:通信工程、微电子学

研究生: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

网络工程学院:

本科: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对抗

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信息化

控制工程学院:

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机工程学与自动化、自动化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本科: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环境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

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农业资源利用

文化艺术学院:

本科:社会工作、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

管理学院:

本科:电子商务工程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行政管理

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

软件工程学院:

本科:软件工程

研究生: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农业信息化

西安统计学院:

本科:统计学

研究生:统计学、应用经济学

外国语学院:

本科:英语

学科建设

一级硕士点:8个

二级硕士点:22个

专业硕士点:7个

本科专业:48个

省级重点学科:5个(气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科学纯粹数学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

电子信息工程(第二批)、通信工程大气科学(第三批)、电子科学与技术(第四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五批)电子商务

优势科研

气候与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环境信息分析

大气探测处理

气象雷达系统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

卫星遥感技术

信息安全

云计算

智能工程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区域及产业经济

政府统计

代数学

学生荣誉

多年以来,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102项,省(部)级奖励145项。

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一等奖数并列全国参赛高校第六名,位居一般高校第一名

2007年“NEC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了7个全国奖,全国奖获奖数量排名全国第七位,一般本科院校第二

2009年“NEC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结果揭晓,我校2支参赛队伍获全国一等奖,7支获全国二等奖,全国奖获奖数量排名全国第6名的成绩

2009年 十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荣获一个全国二等奖、两个全国三等奖,并获得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的荣誉称号

2010年 获得 全国第八届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师资队伍

学校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水平高。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000余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753人,博士231人,高级职称469人,教授117人。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国家级和省级专家50余人。一大批出国深造回国的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为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还长期聘有外国专家从事英语课教学和部分专业课教学。邀请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访问、讲学,并与美国Temple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宜大学、华盛顿大学南新罕布什尔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日本气象厅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灵鹫山mysore、爱尔兰卡洛理工学院、日本千叶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科学合作交流关系。

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18个独立设置的研究所(室), 2个产学研基地。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有:电子信息技术、CAD系统、机电一体化、高速数字信号处理、专用集成电路应用与开发、天气雷达数字化研究、卫星通信与无线通信、微波技术、生态监测系统研究、多媒体通信技术、宽带接入网技术、GP Super与GIS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电子与光通信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气象卫星信息处理与应用、环境评价新方法研究与应用、数学、大气科学、财会电算化、电子商务、统计、经济学等。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并参加了包括973项目、863项目在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3项。承担了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部队等单位的横向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了新的突破,获得了国家级、教育部、四川省的多项科研项目资助,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的有130篇。许多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录取规则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考生德、智、体、美综合择优录取:

(一)根据各省(市、区)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20%以内。

(二)学生进校后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外语课程均为英语,非英语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慎重考虑。

(三)男女比例:国防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的计划执行,其他类别考生男女比例不限。

(四)身体健康情况要求:国防生参加军检,其他类别考生遵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鉴于相关行业对从业者的身高、体貌要求,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请慎重考虑。新生入学后进行体检复查,凡体检不合格者或体检中弄虚作假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理工类专业学习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进档考生安排专业时参考数学、物理等相关科目成绩:报考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材料物理、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遥感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等专业要参考数学、物理成绩。

金融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要参考数学成绩。

(六)英语专业要求加试口语,英语成绩原则要求达到满分的70%。

(七)学院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如一志愿录取未满,则录取非第一志愿符合条件的考生。加分或降分投档考生的处理按各省(市、区)相关规定执行。

(八)进档考生根据总分顺序,按关科目成绩、专业志愿安排专业。对于专业志愿不能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配的考生学校将予以退档。

(九)根据教育部规定,新生进校后学院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徇私舞弊者,一律取消入学资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