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鹏
孙海鹏,字淑杰,号翼庐。别署芝庵、蛰安。1974年4月生于大连市。祖籍山东牟平。大连大学政法系政法专业毕业。后主修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书法问艺于邢昭远先生,中国古代哲学问学于王树森先生。
主要成就
自2006年任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院长至今。组织邀请一百余位国内外文史名家主讲白云书院,并主持“白云书院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二百余场。与刘一闻、徐俊、李零、扬之水、裘锡圭、楼宇烈、孙家洲、卞孝萱、仓修良、施丁、王贵忱、王家葵、周少川、胡晓明等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多有交往。
现在主要从事先秦哲学思想及四库提要研究,业余时间从事大连市地方乡土志、民国书画收藏研究及文学写作。富收藏,精鉴赏,雅好文房用具,监制笔墨纸砚数种。
著有《辽海书画知见录》、《翼庐慵谭》、《走过大连街》、《将船买酒白云边》。独立承担国家清史工程《吕海寰奉使公函稿》的整理点校。曾经担任《东北之窗》“大连历史人物传记”专栏、《新商报》“大连物语”专栏、《大连晚报》“辽海人物”专栏作家。
主要作品
专著
《翼庐慵谭》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出版。
《走过大连街》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
《将船买酒白云边》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
《辽海书画知见录》万卷出版公司2013年出版。
论文
《中华生殖文化观之嬗变》载于《师范教育研究文集》。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青泥诗文补》载于《白云论坛》第3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大连著述考略》载于《大连图书馆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国贼郑孝胥旅大行事心迹考实》载于《白云论坛》第4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辽东诗坛研究》载于《典籍文化研究》。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
《大连国学义塾的产生与发展》载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
《书院与学为己的书院精神》载于《白云书院纪念文集》。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
图书
《大连书法百年回顾展作品集》
《大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集》
《大连西郊国家森林公园杯中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集》
《雷云生书画作品集》
《姚振华书法作品集》
《戴航书法作品集》
《大爱无疆书画作品集》
《白云论坛》第4、5、6卷。
《大连图书馆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
《白云书院纪念文集》
《长勿相忘:翼庐藏近代书画家真迹展作品集》
相关文章
王家葵先生为《将船买酒白云边》作序——鹏等逍遥
用电脑作日记,失却了书写的愉悦,检索功能则强大了很多。随手键入“翼庐”两字,在2010年1月2日的日记里出现一句简短的话——为连湾翼庐兄写对联:“海田参变化;鹏鷃等消摇。”这是我们订交的开始。
接奉翼庐兄作序之命的前一天,恰读《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至咸康五年支道林出家条,作者据《高僧传》和《世说新语》提到一段公案。大意说,几个朋友一起议论《庄子·逍遥游》,大家都以物各适其性为逍遥,支遁则唱反调:“不然,夫桀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作《逍遥论》说:“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
我于哲学比较迟钝,对这段话揣摩再四,又翻检出陈寅恪《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汤用彤《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两篇文字,终于懵懂体会支遁的话,大约是“鹏鷃不消摇”的意思。忽然忆起曾经为翼庐兄作过的嵌字联,当时为“鹏鷃等消摇”,或是“鹏鷃自消摇”,纠结了很久,终于采纳前者。依我的愚见,对于参透沧桑变化的达人,逍遥没有等级,鹏鷃总归一,如果执著于高下,便是头巾气了。
即使逍遥有差别,一贯谦退的翼庐兄,也宁愿甘居鷃鸟,让出天空,听任大鹏翔寥廓,在别人看来局促的空间里,自得其乐。我同样也是没有鸿鹄之志的燕雀,所以乐于与翼庐兄亲近,也因此零星数得出翼庐兄的各种快乐:交游、饮酒、收藏、著述,或者还有其他,不过毫无疑问,亲情才是乐之大者。
拜读翼庐兄的新著,贤内助的身影经常隐约在字里行间,而对公子乙丁的舔犊之情完全流露语表。他很自然地叙说:“我一直在寻觅一件岁在丁亥的画作,因为乙丁就是丁亥清明节出生的。”“喜欢独自在白云新村中走走,背几段《论语》,想想乙丁那可爱的样子,看着秋风中的红叶,会心一笑。”“自从有了乙丁之后,家里就没有挂过画轴。妻子说,快了,儿子五岁的时候你就可以挂上去看看了。”乃至于这本书的得名,也牵连上宝贝公子:“带着乙丁去北海划船,看着天上云卷云舒的,想起了太白的句子将船买酒白云边……”一字一句都透露出亲切,这就是所谓的儿女情长吧。我等雀鷃们的逍遥,止于此矣。
我的日记里还载有旧历年前为翼庐兄藏汉云纹瓦紫芝砚作的长歌,结句说:“恭惟先生新岁多福无病少忧恼。”时间又近新年,依然同此心愿。
2010年12月06日
谭然先生为《将船买酒白云边》作跋——白云生处
翼庐兄的新著将要刊行,命我在末尾写上几句。这是一本有关书画收藏和个人感触的结集,我想但凡爱好艺术或者文字的人一定都爱看,我自己不收藏东西,有缘的物件碰到了,留下作个纪念而已,每次和翼庐兄交流,我们之间总是洋溢着一种愉悦感。集子里每张图下面配的文字不长,但往往都是点睛之笔,有的三言两语道出真谛,有的款款深情描人状物。我知道收藏者的那种乐趣,一张字,一张画,背后都一个作者的生平,一个时代的回响。
记得第一次去连湾拜访翼庐兄,登上白云山,走进书院的深处。随意一瞥,到处是读书人,埋头苦读是在下真功夫,偌大空间里静悄悄的,就剩下翻书的哗哗的响声,我都不好意思大声接电话,我没有去过国外的教堂,我猜想大概那种场面也是一样的庄严和神圣。走到楼上的回廊再往下看,那天不是周末,人不是很多,长长地桌子边有老人,有小孩。那一股认真劲是能感动人的。我跟图书馆里的员工问路,也都是细声细语,长时间和书籍呆在一起,熏也熏得有味道了。
走进翼庐兄的房间,窗明几净,庋置清雅,一如我想象中的样子,我一下跌坐到沙发上不想起来,小杯清茶在手,感觉到片刻的放松和清闲。这时候有朋友们来一起聊聊,能闻到炉香,茶香,墨香,还有大家欢快的谈笑。在这里写字,没有那么多拘束,检一锭墨磨上两下,随便写写。四面壁上或书或画,抬头看看,低头写写,享受的是书写的乐趣。这个乐趣差不多是贯穿在生活中的,翼庐兄看书看画,展卷赏玩,有所感就记下来,大略是沿袭了读画录,消夏记的路子,然比古人的著录更见性情,更见滋味。
透过房间里的大窗户,外面就是山峦和坡地,有点一抹水墨的意思,跌宕有趣。远处望下去应该是城市建筑了。立定观望,置身在这样的图书府中,恍然有山林之感。听翼庐兄说,要是遇到烟雨时节,山中升起朵朵白云,云蒸霞蔚,便和浓绿淡绿的树丛环绕缠绵,这也是此山得名的由来。我连称这是宝地,想想山水画中云水缭绕的样子,乃是神仙所居,就是偶尔霞光溢出,拨开云层,那才是灵光一现的难得。
翼庐兄有一方瓦砚,雕琢着吉羊口衔灵芝徘徊云间,铭文其上,宝爱有加。在这样的白云山中,沐泽游艺,芝生祥瑞,吉羊寿千年。千馀年前的古瓦沉埋在黄土里,一朝现世,受到这样礼遇,是人的福气,也是瓦的福气,庄子不是说“道在瓦”吗?我有幸得到过此砚的拓片,没有装裱,时常把玩,也常常自以为乐事。在《论语·述而》 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其中的奥妙,我想翼庐兄山居守藏,读画观书,一定别有体味。
汤兰女士为《走过大连街》作序
翼庐先生的《走过大连街》要出版了,嘱我作序,当时我只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连人,不太合适。等到先生亲手把书稿送给我时,才在心里郑重起来。
那份郑重体现在自己背着书稿飞来飞去,原本是想在飞机上读,最后却做不到,一定要空下一整天的时间,在心灵里细细地体味,直到心底有泪慢慢涌上来……
少年的时候很喜欢散文,读着翼庐先生的散文也唤起了我的记忆,他的文字经得起琢磨,字里行间都散播者思想的空灵和隽永,我总是觉得他的文字要比他的语言多几分温情。
爱看他的文字,因为那透彻在心灵里的是生命的柔软,是在思想的自由里感觉到的幸福,不像他平时的“愤青”模样。也许是无人与共的孤独吧,面对时你会感觉到他不再是悠然的自己……
《走过大连街》描绘的也许不仅仅是一个大连人记忆中的风景,建议你拿到这本书时,给自己一个静逸的角落,歪在沙发上细细读来,你会体会到丝丝的温情慢慢地涌出,弥漫在眼前的词句中……,读起来带泪,因为自己灵魂深处的颤动——生命的弦被轻轻地拨起,弹出的是那份宇宙间永恒的乡愁。
汤兰
2010年5月
有一种抢救无人问津?
前不久,我应邀到大连理工大学参加了一个座谈会,主题是保护大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参加者有大学教授、博物馆领导、民间人士、企业家和媒体记者。牺牲星期天休息时间,从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跑到凌水桥,基本上是从东南到西北贯穿大连,一路风尘一身汗。座谈之后,虽没有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却感到值得,因为加入大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行列的人越来越多,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这说明在新楼盘不断蚕食“老古董”、大连每天都在“旧貌变新颜”之时,市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空前高涨。的确,大连的历史文化遗产日益稀少,直逼“底线”,再不呼吁、抢救,恐怕以后花成倍的代价也无法找回城市的记忆了。
直接参与具体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一种行动。还有一种行动,就是收集、整理大连市的历史文化史料。在这方面,大连各主要媒体都开设了相关栏目,大连出版社还推出了“文化大连”系列丛书,让读者们在高楼大厦“丛林”的挤压下,暂时忘却户外的喧嚣、职场的烦恼,品一口清茶,翻几页“钩沉”,回味回味大连老家的老街老巷、一草一木,使心灵得到些许安慰……近日,又读到了孙海鹏的《翼庐慵谭》,我觉得,大连在历史文化史料的抢救、保护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翼庐慵谭》,初看书名,很容易让人产生清末遗老笔记之感。其实,这本书,相当大的部分是记述了作者本人的求学轨迹,交友逸事,读书、购画、买砚的心得,虽是个人日记式的“小情小调”,但也记录了卞孝萱、刘占鳌、于涛等人的趣闻,具有史料性。一旦读到“铺满鲜花的道路上,并不缺少英雄的身影,而夹道鼓掌的,并不完全是懦夫”等神来之句,更是感到解渴。而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后半部分《连湾墨林记》。据悉,《连湾墨林记》脱胎于未刊行的《辽海书画知见录》,收录了与大连市有关的书画名家罗振玉、张大千、王永江等200多人的简介、史料和墨宝画卷,还有比较罕见的如北洋政府末任国务总理潘馥、金州会长曹世科、李鸿章嗣长子李经芳等人的真迹,洋洋大观,其价值正如孙海鹏的:‘没文化城市’的“夫子自道”“我从大学时候开始搜罗文化记忆,那些无人问津的字画书籍。慢慢的我有了无比的惊喜,文化不是没有,而是如同美一样地缺少发现。”我想,如果突出主题,精心策划,巧妙结构,再选择一个好书名,将这部分内容编辑成册,身于“文化大连市”丛书行列,对于大连历史文化史料的抢救、保护、传承是很有意义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但山中张大仙太多,也会群“仙”乱舞;水中蛟龙拥挤,也会争斗不休。所以,像每个城市都有一两名形象大使那样,在历史文化人物的塑造上,也应该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搞搞“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如果再能以《连湾墨林记》中200多位书画名家为基础,精心筛选出5至10名“仙人”挖深写透,编成“列传”,那么,其影响力就会更大一些。
由此,我联想到6月18日,到大连鸿宇集团,参加“庆贺朱纯一从艺65周年美术作品展”。朱老先生18岁从事美术创作,师从著名版画家古元,自己又勤奋钻研,笔耕不辍,其版画《长城风情图》长40米,宽40厘米,堪称“世界版画之最”,而画中塑造的大小人物7000多个,飞鸟2900多只,各种牲畜、动物700多头,大小佛像、宝塔、陵庙、关隘400多座,真是内容丰富,大气磅礴,有人把其比喻为中国当代的《清明上河图》,是颇有见地的。但欣赏容易画画难。为了这幅长卷,朱老先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历经30年构思,11次奔赴长城沿线实地采风,又耗费了10年心血潜心创作,终于完成了这一巨作。可以说,此版画每一笔都有出处,每一刀都有故事。而今,他又大胆突破自我,在之年再创辉煌,在彩墨国画领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朱纯一的艺术人生,就是大连市当代画坛的历史缩影。遗憾的是,这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老画家已经83岁,至今尚无一本传记。难道我们非要等到他百年之后,再去花费气力收集、发掘、采写他的人生传奇?
朱纯一遗憾,其实也是这个城市的遗憾。以朱纯一老先生为界碑,我无奈地看见,已经有不少“市宝”“省宝”、乃至“国宝”级的人物相继乘鹤西行了。生前受人追捧的于植元先生,曾拥有教授、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等众多头衔,连续三年获得大连市劳动模范称号,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3年1月,75岁的于植元先生走了,至今尚无一本传记。著名力学大师、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令希先生,桃李满天下,英名传四方,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以及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大连新港的主体工程,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可是,2009年4月,93岁的钱令希走了,至今仍无一本传记。一个著名传记作者萌发了采写钱老的念头,辗转找到他,他已在病床上躺着,昏迷不醒了。这位朋友连说:遗憾,遗憾,太遗憾了!可是,时光不能倒流,这种遗憾非金钱可以赎回。而让人遗憾的却是,这一遗憾还在续写,一些为了这座城市建设、发展、进步殚精竭虑、贡献卓越的文学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发明家乃至于各行各业的风流人物,隔三岔五地就会从我们的视野内消失。作为后人,我们在尽情地享受他们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却无法也无从学习、传承他们宝贵、独特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不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吗?
“抢救”这个词,今天挺时髦。古墓被盗,文物难保护,人们就会进行抢救性发掘;川江号子、辽宁皮影后继乏人,人们又想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的妙招……而每一个精英人才,都是一个浓缩的历史载体,如果生前就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对本人,是一种社会认可和人文关爱;对后代,是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对整个城市,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储蓄。我想,有识之士如果能从城市长远发展、良性发展的高度,每5年制订一个抢救性采写规划,通过一定的组织选拔程序,每次选定10人左右,出版“名人大连市”系列丛书,形成长效机制,那么,30年、50年之后,这些拥有传记的前辈,就会变成大连的历史文化财富;这个历史人物群体中,就会涌现出大连的“形象大使”、“品牌人物”。为此,现在投入一点“种子钱”,是完全必要的。
文/余音 原载于《东北之窗》
孙海鹏:我的读书哲学
对于阅读,孙海鹏始终提及一个词汇,那便是「自由」,自由来源于思想,而读书正是或缺这自由的所在,在他眼中,无书不可读,却又不能尽信书,在书中既能读得进去,又更够走得出来,读书在于质而不再于形,是思想上与作者的共通,阅读在当今的时代,可能是一种工具、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对于孙海鹏而言,读书意味着一种哲学,这种哲学的内核便是思想的自由。因此无论在他阅读中,还是创作中,自由的精神带给他极大的快乐,也是他的追求。他强调自由思考的价值,与阅读中自我存在的意义。他信奉「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
谈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孙海鹏强调写书的人必须是一个思想者,而读者必须是一个思考者,否则二者之间便产生不了一种真正阅读意义上的互动与共通,阅读便流于泛泛,是一种形大于质的空读,每一个阅读者,经过多年的阅读沉淀和积累,便成为了思想者,这种思想的存在意味着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是知识分子式阅读的灵魂所在,而这一逻辑链条的末端就是思想家,孙海鹏坦言,这也许是一个产生不了思想家的时代。而作为普通的读者,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辨别书中的曲直是非,并能够升华成属于自己的个人体验,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了。
从阅读者、思考者、到思想者、思想家,这系列的转变包含着他对于读书之道的理解。这一条读书的逻辑贯穿孙海鹏的阅读生涯,也许也是他为人为学的一种素养与追寻,而其中的灵魂所在就是他反复提及的自由二字,阅读是对于这种自由精神的回归与追寻,多年的阅读、写作体验,使得读书、作文成了孙海鹏生命中的一种哲学,在阅读中来完成对于这一哲学的践行。他在这种哲学之中完成对历史、社会和生命的体验和解析。也在其间完成对于“自由”的解读。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一直追求的境界,虽然在现实中难以真正的实现,但在孙海鹏身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风骨,这也是当代文人在时代下的一种恪守与坚持,选择或者放弃,都需要一种决绝的勇气,然而对于这种自由和独立的追求,无不流露在他的阅读之中,创作之中。继《翼庐慵谭》后,孙海鹏的新作《走过大连市街》也即将付梓,作为作者,孙海鹏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考量大连的风土乡情,没有太多对于城市历史的苍白描述,也没有纠结于人文地理的繁琐考据,而是纯粹的一种“私”创作,展现一个文人与一座城市的对话与表白。是一种“文人读城”式的创作形式,以作家个人感悟来完成对于城市的阅读,孙海鹏将自己多年的阅读体验和个人体验融入到本书的创作中去。而这样一本对于大连城市的私人写作,也将为这座城市文化沉淀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底蕴。
文/周天宇 原载于《格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