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思想者

思想者

《思想者》(The Thinker)是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于1880年至1900年创作的雕塑,青铜雕像,198x129.5x134厘米,该作品原是浮雕《地狱之门》的一个部分,后来成为一件独立的作品,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奥古斯特·罗丹创作《思想者》时,正是法国工人阶级奋起反抗的年代。1880年,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青铜大门做装饰性的雕刻,罗丹以但丁·阿利吉耶里的《神曲地狱篇》为主题创作了《地狱之门》,《思想者》则居于《地狱之门》的中心位置。《思想者》自1888年起开始单独展览,并且因此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作品,他有时被称为“诗人”,有时又被称为“诗人/思想者”。1896年,雕像被定名为《思想者》。

《思想者》刻画的是一个身形健硕的男子坐在一块石头上,他弯着腰,弓着背,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左手放在左膝上,小腿肌腱紧紧收屈,脚趾痉率般弯曲,并紧紧地贴在石头边。男子努力把整个强壮的身体收缩、弯压成一团,给人强烈的震撼力,同时也将男子陷入沉思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思想者》是奥古斯特·罗丹的杰作,以三角形的稳定构图,传达出安定与庄重的视觉感受。罗丹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但丁的智者形象,通过夸张的肌肉线条和动态处理,赋予了雕像强烈的紧张感和动态美,展现了思想者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他低着头,紧握拳头,全身肌肉紧绷,仿佛整个身体都在参与思考,象征着人类在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力量。这一形象不仅是个体的代表,更是人类整体的象征,体现了人类对于深邃思想和精神力量的追求。

1905年,列宁建议俄国社会民主党代表途经巴黎时必看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期望从中汲取无产阶级战士所需的勇气和力量。《思想者》被介绍到中原地区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其促进了当时人们精神上的觉醒。《思想者》被认为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作品,堪称其雕塑史上的里程碑。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生动的人物形象融于一体,体现了奥古斯特·罗丹雕塑艺术的个性特征,其艺术力量是超越时空的,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同时,《思想者》无疑是现代主义初期雕塑的最佳代表,罗丹的作品主导了19世纪后半叶的雕塑史,并为20世纪西方雕塑开辟了全新的实验性道路。在20世纪初,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

名称来源

《思想者》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雕像。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后来,这尊雕塑从《地狱之门》中独立出来,参加一次展出,奥古斯特·罗丹重新给它命名为《思想者—诗人》。1896年,雕像被定名为简练的《思想者》。而“思想者”这个名字也不是艺术家本人起的,而是来自一群铸造工人,因为他们认为作品的形象和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像十分相仿,而那尊作品的别名Il Penseroso正意为沉思者(The Thinker)。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20世纪的法国,正是拿破仑·波拿巴统治时期,而且帝国正处在繁盛时期,社会生产力也在急剧上升,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高额垄断资本统治地位的当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迸步,高额垄断资水的不断积累和膨胀,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给当时的社会时局进程无疑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革命斗争此起彼伏。而在艺术界和思想界,各种思潮也是一浪过于一浪。

奥古斯特·罗丹创作《思想者》时,正是法国工人阶级奋起反抗的年代。他对贫困者是持同情态度的。他并无明确的意图去歌颂无产者,但作品中流露和体现了对无产者的赞美和歌颂。

个人背景

罗丹(1810年—1917年)是法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刻家。他出生于平民家庭,少年时曾就读于巴黎工艺学校,因生活所迫中途学,后又从事过各种工艺劳动。1875年他访间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他与保守的学院派艺术针锋相对,雕刻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品。奥古斯特·罗丹身处1848年欧洲革命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这一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这使他的思想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在艺术上,他既推崇自然,提倡务实,又认为“艺术是一种宗教",强调其神秘性;既呼唤"热爱生活”,又总是在作品中反映苦闷的人生。《思想者》就是罗丹矛盾思想的形象反映。

1880年,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即将动工,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它的青铜大门做装饰性的雕刻,要求门上要装饰以“表现《神曲》内容的浅浮雕”。这时,奥古斯特·罗丹想到了雕塑家洛伦佐·吉贝尔蒂佛罗伦萨洗礼堂北门创作的青铜浮雕“天国之门”。受此启发,罗丹决定以但丁·阿利吉耶里的《神曲地狱篇》为主题,创作一件表现人间地狱的雕塑。这就是后来的《地狱之门》。《思想者》最初是为《地狱之门》一件庞大的雕塑构图所作的小稿。《思想者》居于《地狱之门》的中心位置。

作品原型

长久以来艺术史上对于《思想者》中蜷缩着的男人的身份有众多不同的解读:他是耶稣基督,他是诗人但丁,他是罗丹本人,也是人类自身等。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思想者最初的形象是一个深受身体痛苦折磨的人,仿佛被命运诅咒,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内心自由、精神坚定的人。他决心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超越自身的痛苦与束缚。从姿态上看,这个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让-巴蒂斯特·卡波(Jean-Baptiste Carpeaux)创作的《乌戈利诺》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雕刻的《洛伦佐·德·美第奇》的启发。

另一部份学者则认为《思想者》的人物造型部分受到卡尔波1861年的《乌古利诺和他的孩子们》的影响,但主要影响来自米开朗基罗。人物若有所思的神情是受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圣罗伦佐教堂中的罗伦佐坐像的启发;整个结构和左手等某些局部有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中预言者耶利米形象的影子;而将右肘支在左腿上所造成的扭曲是移植于朱利亚诺陵墓上《夜》的姿势。

创作历程

追溯起来,《思想者》原本是《地狱之门》上的一个耀眼的“零件”,一处“点睛”之笔。1880年奥古斯特·罗丹在《地狱之门》的初稿中就为门楣中央预设了正在沉思的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的形象。他要让但丁在《地狱之门》中居高临下地俯视《神曲地狱篇》中所描写的那些在爱的狂热或死的绝望中痛苦挣扎的灵魂。力图体现诗中一句话“你们进到这里,就丧失一切希望”的含意。当时的设想是让清苦严峻的但丁穿着松弛的长袍。这时的“思想者”是穿衣的但丁——一个具体有名的诗人形象。

后来随着《地狱之门》主题的不断深化,题材的日益扩大,人物的日益增多,《地狱之门》的内容和形式都突破了最初的设想。因此,《地之门》超越了对《神曲》特定人物的具体刻画,而转变为对人类永恒的悲剧命运的普遍象征。为此,罗丹对思想者作了大胆修正,让它作为超越时代的抽象观念和普遍真理的化身和象征。他又想到“真理是赤裸裸的”的谚语,再加上自己对裸体的偏爱以及对“躯体也能表现性格”的信念,便以裸体造型方式来塑造思想者。于是,有名的诗人变作无名的思想者:穿衣的但丁变作裸体的男人,具体的人物变作抽象的化身,特殊的形象变成普遍的象征。原来的“但丁”也就被命名为“思想者”。而后来,思想者的形象又从《地之门》中被抽离出来正式成为独立的雕塑作品《思想者》。

作品内容

《思想者》原始尺寸约为70厘米,后制作的《地狱之门》石膏模型尺寸为551厘米x399厘米x94厘米,1917年被铸造成高518厘米的青铜雕塑,前者收藏于奥赛博物馆,后者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其中《思想者》高70厘米,青铜材质,收藏于巴黎罗丹博物馆,但世界许多地方均有复制品。

《思想者》所刻画的是一个身形健硕的男子坐在一块石头上,他弯着腰,弓着背,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左手放在左膝上,小腿肌腱紧紧收屈,脚趾痉率般弯曲,并紧紧地贴在石头边。男子努力把整个强壮的身体收缩、弯压成一团,给人强烈的震撼力,同时也将男子陷入沉思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雕塑家将男子沉思的表情塑造得十分细腻,他头往前倾,脸朝下,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力度。男子的眼神深沉而凝重,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雕塑中男子身体的各部分似乎都承受着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

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又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腱膜肌肉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艺术鉴赏

美学特征

构图

《思想者》在远看以一个三角形的构图呈现在观者面前,它能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稳定持久的视觉感受。三角形构图也叫金字塔形的构图结构,会让人感受到始终不会倾斜倒塌的视觉感受。三角形的构图给人就像泰山一样稳固,并且象征着安定、肃穆、庄重的感觉。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塑造原型就是大诗人但丁。但丁的智者的形象和他具备的思想特征,用这种三角构图,能把大诗人内心的那种沉着、机智、冷静、敏锐的内心形象、状态恰到好处表现出来。《思想者》原是要安放在《地狱之门》的大门横额上的。为了适应观众自下向上的视觉效果,罗丹夸张地表现了人物的双肩,加长了臂膀和两腿的比例,头发也被处理得十分概括。

形体

《思想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力量与深度的艺术形象。作品通过人体两大块面的形体组合,巧妙地使整个雕像凝聚成一团,不仅展现了人物头部在沉思,更让人觉得他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条神经都沉浸在紧张的思索之中。奥古斯特·罗丹巧妙地运用姿态和体态,如将支着下颏的右胳膊肘放在左膝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扭转,增强了雕像的表现力。而勾在一起的脚趾则深深嵌入台座,将思考的运动从肩、背一直贯穿到脚尖,体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思想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强健而有力的劳动男子形象。他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默地注视着下方发生的悲剧。他深邃的目光和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都透露出一种极度的痛苦与挣扎。他渴望陷入深深的冥想,将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肌肉紧绷,全神贯注于思考之中。他不仅是在思考,更是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极度的矛盾和痛苦,通过罗丹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在了雕像的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的起伏之中。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而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肌肉痉挛般弯曲的脚趾,则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看似沉静而内在却蕴含着巨大力量的艺术形象,让人深思不已。

罗丹如此诠释他的作品:

动态

《思想者》是一个形体美与性格美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被痛苦和烦恼困扰着、苦苦思索并注视着人间痛苦的形象。他的每一块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似乎身体都在帮助着头脑苦苦思索。这个形象典型地表现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是人物外在形体与个性特征高度统一的杰作。《思想者》曲缩的身体、凝思的表情、要比站姿显得更加的具有分量感和体块感,显得更加厚重而且深沉和稳重。罗丹这种动态的构思,有助于把那种深刻、理性、冷静和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心理呈现在观者面前。人物的紧紧收起的小腿上的肌肉和勾起如痉挛一样的脚趾,无一不把《思想者》内心的那种痛苦的情感呈现在了观者面前。整个雕塑远观是平静的,但是平静表面的背后,那种身体的动态所具有的特征和细节无一不表现出《思想者》内心那种隐含在心灵深处的强大而又令人深思的巨大力量。

罗丹通过夸张的肌肉线条和动态处理,赋予了雕像强烈的紧张感和动态美。从雕像的姿势可以看出,罗丹精心地使上半身偏离身体重心轴线,创造出一种含蓄而富有力量的视觉效果。雕像的坐姿不仅稳重,而且通过微妙的倾斜和扭曲,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动感,使观众感受到思想者的焦虑、不安和痛苦。在下半部分的处理上,罗丹同样采用了扭曲的手法,使雕像的双脚倾斜地“搓”在斜面上,增强了紧张气氛。这种处理使得雕像的支撑点变得不稳定,从而突出了思想者内心的沉重和不安。

现实主义

罗丹在《思想者》中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象征但丁·阿利吉耶里:巨人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沉浸在冥想之中。罗丹表达了与但丁一样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类的苦难遭遇给子了极大的同情。他倾心塑造了这个为痛苦和烦恼所困扰的强健的形象,整个形体缩成一团,每一块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似乎他不仅是在用头脑,而且是在用全身的肌肉在思想。他像一个正在觉醒中的猛士,身体里蕴藏着火山将要爆发时的巨大力量。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象征主义

《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思想者的艺术形象。它不但是人类每一个个体的代表,也是人类总体的代表。从个体而言,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在静静的思考着人类整体发展的艰难和所经历的各种苦难。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有力的拳头触及厚厚的干裂的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但最终表现的是反抗和斗争。这种痛苦对于罗丹而言是一种自然,这种反抗和斗争则更是一种自然,一种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规律。正是这种自然,使得人们具有了一种平实的心态。但是,他冷静关注着人的发展状况,并且表现出极度的同情和爱惜尤其是对那些犯罪的人不能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而这种苦,也是《思想者》本身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前额和眉弓极度的向外凸出,双跟又极度的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小腿肌腱的伸张与收缩,极力弯曲紧扣地面而保持稳定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这部作品,是象征主义的体现和反映,也是印象派的体现和反映,更是自然主义的体现和反映,最终走向现实主义的体现和反映。

艺术创新

奥古斯特·罗丹作为一位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便以怀疑和批判态度思考人类命运的艺术家,其创作理念深深影响了《思想者》这件作品。他终生都在以艰苦卓绝的精神不断探索雕塑语言的表现力,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法国雕塑家乌东的形神兼备的技巧,他都广采博取,但始终以自己的灵感与激情追求自己的艺术空间。在《思想者》中,奥古斯特·罗丹赋予了以形体力量为本的雕塑艺术以崭新的绘画性,使雕塑在写实的基础上具有一种新颖的颤动感,形体产生显明的律动和多变性。这种艺术创新,不仅丰富了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度。《思想者》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在于它引发的人们对人类命运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思想者》以一种奇异的姿态进行思考,这一姿态让《思想者》处于一种“动”“静”相互交融的状态,右肘支左膝的状态下,人体的姿态是失衡的,这一不稳定是肉体上的“动”,而处于这种、不适状态下的男人却保持着思考则是心灵上的“静”。在“动”“静”之间的《思想者》坐与人间与地狱的交接之处《地狱之门》,也是生与死的交界,身无寸缕也是人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表象体现,这也代表着《思想者》可以是每个人,在《地狱之门》上的思考也是每个人们都需要面对的命题“生”与“死”。

价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

《思想者》被认为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作品,堪称其雕塑史上的里程碑。这是一个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人物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在承受着一种无形的压力,紧紧地向内收拢和蜷缩。它不仅充分展示了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还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充满了象征意味。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生动的人物形象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个性特征,其艺术力量是超越时空的,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思想者》无疑是现代主义初期雕塑的最佳代表。在罗丹一生的艺术创作中,从未停止歌颂生命与自然。他的作品主导了19世纪后半叶的雕塑史,并为20世纪西方雕塑开辟了全新的实验性道路。

《思想者》在20世纪初,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思想者》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奥古斯特·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即充分尊重人的尊严、自由、价值和权利。也表现了西方艺术家不仅重视人的精神与思想,也欣赏和彰显身体的力量与美。

国际影响

在1905年,列宁嘱咐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两名代表从伦敦路过巴黎回国时,“务必要看一看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列宁希望俄国的无产阶级战士从这件雕塑作品中吸取勇气和力量。

《思想者》最初被介绍到中原地区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是中国社会和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启发了当时的人们在精神上的觉醒。应该说,《思想者》的出现正好契合这一思想解放浪潮。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都有同理心,情感自然也有某些契合点。那些关注人本身、挖掘人性内核的作品,就好比《思想者》一般,以生命的意义为主旨,把对人类的关注放在首位,如此,其艺术魅力便不限于表象可见的技法精湛、造型准确,更在于内里对人性光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思索。这样的雕塑艺术才能跨越地域与文化鸿沟,超越语言表达,最终打破壁垒、实现共鸣。

展出及翻版

原作展出

《思想者》自1888年起开始单独展览,并且因此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作品。1889年,这尊以《诗人——思想者》为名的石膏像,在克劳德·莫奈罗丹巴黎联展中展出。从这以后,《思想者》成为惟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无数的展览中出现。

1993年,北京举办法国罗丹艺术大展,包括《思想者》《地狱之门》等113件作品展出。2014年12月,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的“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共展出包括《思想者》《巴尔扎克》《青铜时代》等139件罗丹的经典雕塑作品。2015年3月22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了140件奥古斯特·罗丹作品,包括《思想者》及此前未展出的《加莱义民》。

翻模版本及其展出

《思想者》共用5具石膏模子,前4具已经浇铸出21尊《思想者》,分布在美、日、德、俄、丹麦瑞典等国。第5具模子根据法国1981年的保护法规定,原版翻模(全是青铜铸造),限量制作25件。

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伦敦第一次展出。同年铜雕像在巴黎的全国美术展中展出它被放在大官殿中心穹顶下贵宾的位置。同一年,第一件制品被送到密苏里圣路易斯参加民办博览会。这第一件雕像的铸造由一个年轻有为的人——爱布拉尔完成。继伦敦和巴黎之后,这件作品参加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展览,尤其是在德累斯顿莱比锡市柏林旧金山等地,奥古斯特·罗丹的名声大振。此外,马克斯·林德铸造了纪念版的复制品,并将其放置在他的别墅林德舍别墅的花园中。爱德华·蒙克在那里创作了他的画作《罗丹的思想者在林德博士的花园中》,现在保存在贝恩豪斯。铸模后被送往底特律艺术学院。1906年,《艺术与生活》杂志主编加布莱里·穆雷发起募捐活动,把《思想者》翻铸成铜像,安置在巴黎伟人祠前。

1940年,查理·卓别林在电影《大独裁者》 中展示了米洛斯的维纳斯和罗丹的《思想者》,但略作修改,让雕塑的左臂伸展,做出恩斯特·海克尔礼。卓别林借用纳粹礼的典故,阐述了艺术与纳粹宣传的结合。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 2》中,主角们遇到了一座被赋予生命的思想者雕像。当被问到问题时,他只是回答“我想......我想......我想。”在电影的后面,他与一座阿佛洛狄忒雕像调情。在《葬礼上的死亡》中,雕像被引用为艾伦·图代克赤身裸体坐在屋顶上,摆出“思考的姿势”。在《午夜巴黎》中,时任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客串导游,在罗丹博物馆的花园里向一群美国游客 讲解思想者雕塑。

2006年8月,罗丹博物馆正式答应向长春市出售罗丹原模翻制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次年7月26日,《思想者》在长春世界雕塑园落户。

2007年11月,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开馆一周年,迎来罗丹的《思想者》和《青铜时代》等作品,以热爱他的观众。据报道,这件《思想者》是经罗丹美术馆认证的较接近奥古斯特·罗丹原作的作品之一。2016年初,严陆根先生私人收藏的《思想者》第24件原版翻模在北京798艺术区展出,11月又移往南京第三届国际美术展,并允许触摸观看。

2018年,歌手Ariana Grande在《God Is a Woman》音乐视频中,以“思考者”的姿势坐着,遭到愤怒的小人攻击。他们向他们扔出从书上摘取的单词。然而,这些单词在到达歌手身上时被弹开了。

作品评价

《思想者》创作之初,在当时遭受了冷遇。美术院法兰西学院的人称之为“猿人”“妖怪”。法国作家斯舒勒认为它是思想的、苦闷的化身,是十九世纪思潮的象征。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专门撰文谈他在牟峒见到罗丹后的感想,文中他写道:“罗丹的《思想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作品争议

《思想者》在不少人看来是在沉思,但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古希腊雕塑专家伊恩·詹金斯依据塑像的体态语言推断,它应该名为《哀悼者》。詹金斯表示“仔细看手和下巴,如果他在思考,他的手应该托住下巴,但在这件雕塑中,手撑住下巴,古希腊就是把哀悼雕成这样。”他说:“在(古希腊)许多表现葬礼的浮雕中,都是以手撑着下巴,以示哀悼。”

相关事件

2007年,拉伦辛格博物馆雕塑花园曾被偷走了七件作品,其中包括奥古斯特·罗丹青铜铸件《思想家》,几天后该雕塑被找回时遗失了作品的一条腿。

参考资料

Le Penseur Auguste Rodin (1840 -1917).罗丹博物馆.2024-05-28

【北方工业大学艺术馆】雕塑专栏——思想者.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9

《思想者》最早创作于1880年 最初名《诗人》(图).人民网.2024-05-17

文化周刊 | 雕塑《思想者》.云南网.2024-05-17

原模翻制的罗丹《思想者》如何落户长春?.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9

西方艺术鉴赏 | 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9

罗丹经典雕塑作品汇聚国博 “永远的思想者”诠释艺术之永恒.中国作家网.2024-05-19

罗丹名作“思想者”或应名为《哀悼者》,大英呈现罗丹往事.今日头条.2024-05-17

..2024-05-19

“动”“静”之间的《思想者》——罗丹的永恒追问.中国网.2024-05-18

“雕塑城”里看雕塑丨《思想者》:世界雕塑大师罗丹的经典名作.吉林日报.2024-05-19

罗丹“思想者”20年后重访北京.人民网.2024-05-28

东西问|韩璐:原模翻制的罗丹《思想者》如何落户长春?.百家号.2024-05-28

或是美丽的误会 罗丹《思想者》其实是哀悼者?.东南网.2024-05-17

梵高又丢画了!偷盗过程简单粗暴到不敢信,盘点那些被偷过的悲催名画.百家号.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