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映璞
1910年,徐映璞考入地方自治研究所,并编《识字农文稿》。 1922年8月,徐映璞兼浙江省红十字会理事及水利委员会委员,著有《水利平议》。 1934年,徐映璞任整理《烂柯山志》委员会常委,辑《新烂柯山志》。
正文
徐映璞(1892-1981),字镜泉,号清平山人,衢州市北郊徐家坞人。5岁开蒙,8岁读完四书五经。因家贫,儿时随父祖耕牧,以柳枝沙地习字,就油灯深夜读史。11岁参加西安县(今柯城区、衢江区)会考,名列第一;13岁时,官府选其留学日本,父母因其太小而劝阻,改进鹿鸣书院,为膳生员。 1908年,光绪、慈禧之丧,规定院中诸生需哭灵3天。唯独徐映璞认为“未飧君禄,无哭灵之理”,称病未往。1910年,徐映璞考入地方自治研究所,并编《识字农文稿》。1912年,徐映璞被南浔水师统领王济成聘为家庭教师,与同人创办《苕溪周报》,编《浔湖续集》、《行余吟章》。1913年7月赴杭州市,曾在张景星、徐泰来等名门鸿儒家任家庭教师,并与西泠印社诸公往来密切。
1921年,徐映璞进入金华道自治讲习分所学习,次年,任地方自治协进会总干事。1922年8月,徐映璞兼浙江省红十字会理事及水利委员会委员,著有《水利平议》。此后,曾被选为浙江省宪法审查员、宪法协会执行委员,长期致力于地方志的研究与编。31岁时,徐映璞参与《衢县志》编撰工作。 1934年,徐映璞任整理《烂柯山志》委员会常委,辑《新烂柯山志》。1937年10月,徐映璞任县抗敌后援会《抗敌导报》主编,1938年主编《抗卫旬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日记体纪实《壬午衢州抗战记》、《甲申衢州抗战记》,为1942年的浙赣会战和日寇侵略衢州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抗战胜利期间与马一浮、张大千、张宗祥、徐元白等雅士弹琴做诗,号为“西湖月会”。因参加月会者,约定每人携酒一壶,菜一碟,故又号“蝴蝶会”。
1946年6月,应浙江省通志馆馆长余绍宋之聘,徐映璞入馆编纂《田地考序列》和《军事略》。1980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徐映璞善作文赋诗,吕振羽同仁创设鹿鸣诗社,编有《鹿鸣诗社初集》。著有《九华山志》、《南宗孔氏家庙考略》、《地理考》、《两浙史事丛稿》、《杭州山水寺院名胜志》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徐映璞被推为杭州市文坛“三老”。被出版界誉为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其学问之精、造诣之深,名闻东南。脱稿于1946年冬的《孔氏南宗考略》,对孔氏南宗八百余年来之典章文物古迹遗闻作了详尽地介绍。时任浙江省五区专员的姜云卿先生在此书《序》中赞道:“南宗纪述素乏专书,得此一篇足以知其梗概矣。”即使在今天,《孔氏南宗考略》仍然是系统了解孔氏南宗历史的珍贵资料。1988年出版的《两浙史事丛稿》中收入的《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补正》、《黄巢入浙考》、《太平军在浙江》、《辛亥浙江光复记》、《杭州驻防旗营考》、《近百年米价》等。徐映璞的诗歌结集为《清平山人诗集》。这些都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1966年9月,徐先生因文革起而被遣送回籍。又遭抄家,手稿八百余册及藏书、字画印章等被洗劫一空。然而环境如此,先生尚且著述不辍,撰《清平字说》、《春秋片羽》、《钱塘旅乘》、《东园记》等八种,惜乎未存于世。1972年,徐先生之夫人受迫害而死于乡间,徐先生惨遭打击,几至丧命。后由诸子孙商议,接回杭州市奉养。1980年受聘于文史馆之後,即一病不起,于1981年3月13日,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