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试验区建设发展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试验区主体为素有“柴达木盆地”美誉的柴达木盆地,规划面积25.6万平方公里,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向西可至西亚,向南直通南亚,是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通道和开放门户,也是西北地区最具投资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试验区规模

柴达木地区占地25.6万平方公里,土地大多为盐泽、戈壁等未开发利用地,是国内面积最大、唯一一个布局在涉藏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将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试验区矿产资源富集,累计发现各类矿产86种,产地1050处,具有类型全、品位高、组合好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上储量表的矿产48种,占全省的55%,占全国的28%。现有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内含特大型矿床22处),中型矿床61处,小型矿床22处。

发展意义

柴达木盆地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特点:

维护国家生态屏障

青海省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区域。这个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承担着支撑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支援西藏自治区建设的重任。但这个地区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又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的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惟一的现实选择。

“三江源”保护离不开国家支持,青海省也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责任重大。但从地区经济发展看,青海省4个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均为青海省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远离经济中心,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试验区作为青海主要的经济发展区,资源相对富集,产业发展的聚集优势明显,具备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一直是青海省地方财政重要来源区,承担“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区移民安置任务,担负青海省地方实施“三江源”保护主要财力支撑的重任。大力推动试验区的循环经济建设,不仅会有力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而且会极大地支持“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试验区是青海省主要的经济发展区,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资源开发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该地区在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尚处于起始阶段,我们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体现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着力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可以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增长方式。

从试验区资源条件看,该地区资源富集,资源组合好,关联度强,具备构建以盐湖特色优势资源为主导的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条件,能够支持资源、产品、产业多层次的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推进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集约化程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该地区具有资源品种多、组合好的特点,有利于区域性大规模整体开发、多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循环经济特别适合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发展前期,试验区产业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多系采集和挖掘业,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多种有用成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以试验区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试验区产品产业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

试验区处于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是维疆援藏战略要地和重要门户。同时试验区与省内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民族和共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青海省省内宗教文化活动的特殊地位,对周边地区的宗教文化活动具有深远而特殊的影响,使其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特殊经济文化圈。实现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青海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维疆援藏战略地位,确保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地位

从资源条件看,试验区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占青海省总价值的95%。在已探明的各类矿产中,盐湖矿产具有突出地位,钾盐、柠檬酸镁锂矿锶矿芒硝、化肥用蛇纹岩、石棉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10位的主要矿种有24种。石油、天然气、铅锌、钠盐碱石、溴、碘、、、硼、制碱石灰岩硅灰石等矿产在全国也居一定地位。

从产业基础看,随着试验区资源开发的区域和领域不断拓宽,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优势特色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初步奠定了把柴达木盆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钾、钠、镁、锂、、硼等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家主要的天然气化工初级产品生产地的基础。

从经济总量看,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目前试验区创造了全省48%的工业增加值、40%的地方财政收入,根据青海省发展要求,未来将承担全省一半以上的经济发展总量,成为支撑全省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财力地区,肩负加快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提供财源的重任。

工业园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重点建设“一区四园”

以“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型、区域型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为特征,以“低度排放、高效利用”为目的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格尔木市循环经济工业园

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冶金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格尔木循环经济工业园。

格尔木循环经济工业园,依托格尔木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盐湖、油气及金属资源,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着力发展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辐射带动茫崖市冷湖行政区大柴旦行政区都兰县等地的盐湖资源、有色黑色资源、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及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构建国家重要的钾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产业基地。

工业园总规划面积92.67平方公里,分为盐湖化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三个循环经济专业区,其中:盐湖化工循环经济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公里;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区规划面积14.18平方公里;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区规划面积18.49平方公里。已形成300万吨钾肥、45万吨硫酸钾镁肥、30万吨氯化镁、50万吨原盐、3万吨碳酸锂、7万吨硼酸、8万吨氧化镁、150万吨炼油、100万吨甲醇、10万吨粗铅、30万千瓦燃气发电生产规模。

德令哈市循环经济工业园

以盐碱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硅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

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简称德令哈工业园区,依托德令哈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盐湖、煤炭、碳酸钙等资源,以盐湖钠盐、锶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构建两碱化工、新型建材产业链,着力发展两碱化工、锶化工、新型建材产业,辐射带动乌兰、都兰、大柴旦行政区、冷湖等地区的工业发展,构建国家重要的碱化工、锶化工产业基地。

截止2011年年底,工业园近期规划占地面积约16.5平方公里,远景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纯碱循环经济产业区近期占地7.3平方公里,氯碱循环经济产业区近期占地9.2平方公里。已形成130万吨纯碱、3.5万吨碳酸锶、12万吨氯化钙、100万吨水泥生产规模。

大柴旦循环经济工业园

以能源、煤炭综合利用、盐湖化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大柴旦循环经济工业园。

大柴旦行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依托大柴旦、冷湖行政区茫崖市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盐湖、油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以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着力发展能源、煤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产业,辐射带动大柴旦、冷湖、茫崖等地的发展,构建国家重要的盐湖化工、能源、碳一化工、铅锌产业基地。

工业园规划面积34.6平方公里,分为锡铁山铅锌尾渣与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精细化工产业区、饮马峡盐湖化工与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产业区、大柴旦盐化产业区。已形成220万吨原油、100万吨钾肥、150万吨铅锌采选、15万吨铅锌精粉、15万盎司黄金、320万吨煤炭、15万吨石棉、10万吨硫化钠、20万吨硫酸、6万吨硼酸、15万吨磷生产规模。

乌兰循环经济工业园

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以煤炭清洁利用、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特色的乌兰循环经济工业园。

乌兰县循环经济工业园,依托木里丰富的焦煤资源和茶卡柯柯盐湖钠资源,以及乌兰、都兰县天峻县地区丰富的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以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着力发展煤焦化工、盐化工、特色生物产业,辐射带动天峻、乌兰、都兰等地区发展,构建青藏高原重要的煤焦化工、特色生物产业基地。

截止2011年年底,工业园近期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西宁—喀什公路青藏铁路沿园区北部东西向穿过,与109线国道通过察汗诺—茶卡支线相连。已形成100万吨焦炭、300万吨原盐、100万吨铁矿采选、50万吨铅锌采选、400万吨焦煤生产规模。

十大政策

国家10大支持政策分别为:

一是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政策的时候,将试验区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在不降低技术水平和环保标准的前提下,对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延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可适当地放宽准入条件;

三是对试验区用于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的天然气优先保障资源配额;

四是对试验区的机场、铁路、排水管、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给予支持;

五是在试验区内,企业用于绿化的土地视为实施生态工程用地,享用国家的土地划拨政策;

六是在试验区发展过程当中,对急需解决的公共技术、延长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给予研发经费的支持;

七是为满足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所需产业工人等人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试验区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八是加强规划水利枢纽、绿洲灌区改造、节水农业项目建设;

九是进一步支持资源开发集中区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十是进一步支持电网建设。此外,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有一些价格、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规划内容

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突出强调了5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按照合理配置、集约开发、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速度、开发强度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二是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市工业园、德令哈市工业园、乌兰工业园、大柴旦行政区工业园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构建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形成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努力做到“吃干榨尽”,争取在整个区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等“零”排放或者是最少的排放。

三是做好矿产、能源、土地、水资源的支撑能力分析,在矿产资源方面,规划期的钾肥、金属镁等重点资源产品,年原矿开采消耗量均不足各类资源探明保有储量的1%,可以保持这个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是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出了15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措施,确保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

五是强化政策支持,从产业、土地、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国家对加快柴达木盆地试验区发展的十项具体政策。此外,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青海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配套措施,确保完成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完善本部门支持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筹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切实加大支持和指导的力度。

产业体系

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以钾、钠资源开发为基础,以镁资源利用为突破口,深化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构建盐湖化工产业群和产业链,做大做强盐湖化工产业,建设全国最大、有世界影响的盐湖化工基地。

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以平衡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副产氯气氯化氢气体为核心,利用天然气资源,积极推动石化与盐化产业融合,发展低碳烯烃、苯、聚氯乙烯、聚丙烯环己酮等下游产品,构建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化工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以平衡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副产、氯化氢气体为核心,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构建煤化工综合利用、清洁利用与盐湖化工产业相融合的盐化—能源—煤焦化产业链。

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产业体系: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区盐湖轻金属资源开发为龙头,优化产品结构,适度发展有色冶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金属冶炼项目,适度发展冶炼产业和精深加工产品,构建有色冶金产业链。同时,有效利用冶金项目副产的硫酸与盐湖化工相结合,发展盐化工产品,延伸盐化工产业链。

高原特色生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核心,构建生物农牧业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生物环保产业等特色生物产业体系,通过生物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壮大,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生物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以科学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核心,加快构建以装备制造—光伏发电、风电及风光互补、水光互补、光热发电—产业消纳产业链为主导的新能源循环经济利用产业体系。

发展历程

2005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委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

2005年11月,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领导小组成立。

2006年3月10日,《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06年5月8日,省政府出台《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

2006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考察。

2007年7月7日—8日,省委书记强卫到格尔木市就循环经济进行深入调研时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中国品牌、中国模式的循环产业发展之路。

2008年5月10日,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8年6月30日,国土资源部出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国土资源优惠政策。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试验区建设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定于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下午3:00—4:00在国宏宾馆(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B103会议室联合召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

2011年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下辖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大柴旦行政区乌兰县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和木里煤田管理局。

苏州推介会

柴达木盆地作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主体,地域辽阔,资源富饶,享有祖国“聚宝盆”美誉。自2005年国家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以来,海西全面确立了“突出资源特色、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优势产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开始即循环、生产即清洁”的发展理念,去年3月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标志着试验区建设由先期探索阶段转入全面加快建设的阶段,加快了实现产业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利用、原料输出型向精深加工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重大转变。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九带”空间布局中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推进区域发展中创造了“苏州发展模式”,值得中西部地区学习和借鉴。此次,海西走出省门,到苏州推介,就是力求通过“开放开明,合作共赢”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抢抓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机遇,充分利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区丰富的生产要素市场,(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推介会上,海西州有关负责人从主体功能定位、基础设施、优势资源等方面对海西的概况向与会客商进行了全面介绍。同时,从规划目标、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政策保障三个方面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情况进行了深入说明。

作为一名苏州人,投身柴达木这片热土开拓新事业的青海友明盐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薛黎明,以自己企业快速发展的经历,向与会者推介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富集的资源、超前务实的理念、干事创业的激情以及亲商、扶商、爱商的氛围,希望更多的投资者抓住机遇关注海西,融入柴达木盆地开发建设的大潮中。

在随后的项目签约仪式上,通过对接、洽谈,海西州与国内众多知名企业成功签订了总金额230亿元的协议,包括乌兰县人民政府与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5万KW风力发电等53个项目,涉及矿产开发、化工、新能源、农牧业产业化、采选业、商贸流通等领域。

当晚,由海西州承办的大型主题歌舞晚会《天上人间柴达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

企业事件

2021年2月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通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原常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原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梁彦国和青海省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原委员、管委会原专职副主任兼原木里煤田管理局局长李永平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此前,在2021年首个工作日,青海省原副省长、海西州委原书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原书记文国栋被宣布“双开”。

电视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第一集披露了梁彦国、李永平等人违纪违法的更多细节。2017年,李永平刚到木里煤田管理局任局长时不了解兴青公司背景,曾一度叫停非法开采。文国栋主动出面约饭局为兴青公司控制人马少伟站台,在文国栋的干预下,兴青公司很快再次恢复非法开采。因此,李永平也见风转舵,转而开始收受马少伟贿赂。

“不管是州委州政府还是试验区管委会,都没有真正在管,谁都说,谁都在管,谁都不管。”梁彦国在电视专题片中表示。同时,专题片披露梁彦国等10多人被查出收受贿赂,成为利益共同体,都为非法采煤提供保护。

2月8日,中央第十五巡视组向青海省委反馈巡视情况,指出了巡视发现问题,“对坚持生态优先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不够充分,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一段时间的综合整治不够彻底。”同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建议,深刻汲取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教训,举一反三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守护好“中华水塔”。

参考资料

http://news.sina.com.cn/o/2010-03-20/090917246812s.shtml.news.sina.com.cn.2019-07-30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中国网.2014-05-28

对非法开采问题不抓不管,青海木里矿区两名涉事干部被双开.澎湃新闻.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