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的南部,总面积约36.3万平方千米,被称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地区,主要因青藏高原的隆起而逐渐形成,海拔从3335米到6564米不等,有2000余座山峰,以及广袤的高原夷平面。受高原大陆性气候影响,积雪和冰川广布,季节性的融水形成了遍布的河流、湖泊、沼泽和湿地,并在地势的影响下向东倾斜,最终成为了三条大河的源头。该地区植被以湿地和草甸类型为主,动物资源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纲和昆虫四种,其中,自然保护区内有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三江源区域内生活着以藏族为主的多个民族,世代繁衍生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受到挑战,为了维护生态环境,2003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
命名
在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当地语言中并无“三江源”的叫法,仍习惯性地把脚下的这块大地唤作“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因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叫湄公河)三大水系发源地而得名。
位置境域
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和东经89°45'~102°23'之间,行政区域涉及玉树、果洛、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6.3万平方千米,其中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
历史变迁
大约6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导致青海省的地形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面貌。这也使得青海的大多数水是向东流的,并且区域里的山脉处于一些次级地块的缝合带上。而藏北高原的海拔虽然也比较高,但是地势落差很小,大量的水资源储蓄在那里,形成了湖泊和湿地。在青藏高原地区受气候影响下,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在爬升的过程中会冷凝成水,落地成雪,层层叠加就形成了冰川。这样的自然条件,最终形成了三江源景观。
石炭纪一二叠纪
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地区泥盆纪为被动大陆边缘,形成裂谷碎屑岩十碳酸盐岩建造,偶夹双峰式火山岩,增生于盆地周缘木孜塔格一东昆南一阿尼玛卿山带及西金乌兰一玉树一金沙江构造带,呈构造岩片产出。石炭纪一二叠纪是古特提斯洋盆发育的主要时期,形成北缘木孜塔格、布青山和阿尼玛卿蛇绿岩,南缘西金乌兰、玉树和金沙江蛇绿岩。
二叠世
早二叠世时,该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基本延续了石炭纪的总体面貌。整个区域北邻大祥,南靠羌塘地体,属于浅海沉积区。地势总体呈南西高北东低的趋势,向北东倾斜形成平缓的斜坡。海水从北东向南西侵入,水动力较弱,气候温暖,适宜生物繁衍。
中、上二叠统沉积在地壳上出现明显差异。前者为海相沉积,后者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两者之间大多存在断层接触,在调查区外围东部的杂多一带,中、上二叠统之间以不整合的角度接触。这表明,在中二叠世末期,地壳在南北向挤压的作用下开始上隆,海域逐渐缩小,南部成为陆源剥蚀区,北侧相对沉降为煤系物质堆积提供了空间,为晚二叠世的聚煤期奠定了基础构造格架。中、下二叠统沉积相之间的差异分析可知,海平原的边缘地带,在频繁的海水进退中,形成了多两者之间相变明显,前者为海陆交互相,后者为海个沉积旋回。尤其受他念他翁-澜沧江断裂带持续相,与下二叠统相比,中二叠统纵向相变较大,滨海活动影响,致使南部他念他翁古陆不断上隆崛起,为相、浅海相、海陆交互相反复出现,稳定性差,说明地该区煤盆植物生长、物质堆积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壳升降频繁;从扎苏组岩性岩相及沉积厚度横向变境。
晚二叠世时期,羌塘地体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开始对接碰撞,导致古特提斯的海逐渐消失,并进入陆内改造阶段。该地区的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方向为北西西。除了地体北缘的金沙江缝合带外,还存在两条贯穿整个青海南部的大型北西西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对晚二叠世和晚三叠世的煤系产生了明显的控制和破坏作用。晚二叠世地壳整体趋于隆升,聚煤期构造以挤压逆冲断裂为主要特征,早期先存的他念他翁北坡断裂带持续活动向北东仰冲,断裂带南部上升新块成为剥蚀区而少有煤系沉积,北侧相对下陷形成沉积区为泥炭沼泽发育堆积提供了空间条件,控煤构造有自南向北运移之势,受此影响,南部断块依次上升隆起构成剥蚀区并提供沉积物源,而北侧则相对下陷成为沉积物堆积场所,且两者处于相互转换之中,导致含煤带也依次从南向北迁移。
二叠世-三叠世
从约297Ma开始,以较低速度北向漂移;在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漂移速度明显增加;约在231Ma前后与塔里木盆地地块发生碰撞,古特提斯金沙洋开始闭合。二叠纪一三叠纪是重要的洋一陆俯冲时期,形成可可西耳一巴颜喀拉盆地主要来自昆仑山脉,次为羌塘高原和秦的浊积扇体,同时早期二叠纪一早三叠世伴生有大理石岩崩、滑塌及碎屑流。晚叠世一晚三叠世早期是浊积岩发育的时期,是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盆地的主体地层形成时期。盆地中二叠纪与三叠纪地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并且上下代地层的沉积相为浊积岩相。盆地边缘受俯冲增生主控制作用,从边缘到盆地具蛇绿混杂岩一混杂积一浊积岩一深海盆地的演化规律。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洋盆南缘具向南西羌塘板块的俯冲作用。
三叠世
中晚三叠世由于扬子板块与包括柴达木盆地板块在内的华北板块的俯冲汇聚,来自昆仑山脉及秦岭大别山大量物质的剥蚀使巴颜喀拉山脉北部盆地区填满,只在盆地南缘歇武一甘孜理塘存在残留盆地,闭合时主洋域在“三江”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巴颜喀拉盆地由残留盆地转化为前陆盆地,发育以可可西里风暴岩、煤线为代表的浅海一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三叠世,羌塘高原地块写园仑地块还存在一定差异,古纬度还差10个纬度左右,反映了晚三叠世时古特提斯洋在该区的存在。层序及沉积相研究证实,盆地于泥盆纪被动陆缘的浅海基础上裂陷、拉开,早石炭世形成洋盆,晚石炭世洋盆北部开始消减、南部继续扩张,晚二叠世-中二叠世进入增生盆地和残留洋盆阶段,晚三叠世诺利期转化为周缘前陆盆地,三叠纪末完全闭合。其主体由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深海沉积、典型浊积岩系和晚三叠世诺利期浅海大陆架沉积构成,北部零星出露了中二叠世海玄武岩+碳酸盐岩沉积,木致塔格一东昆南阿尼玛卿山构造带以北有早一中三叠世岛弧一弧后沉积。以盆地为中心具有向南北两衡陆块双向相背俯冲的极性特点,显示由泥盆纪大陆边缘盆地,石炭一中二叠世洋盆沉积至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的增生盆地和残留洋盆演化的趋势。
地理特征
气候
三江源地区属于青藏高原气候系统,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明显四季区分的特征。全年中,有7个月为青藏冷高压所控制,热量低、降水少,风沙较大,为该地区的冷季。而暖季则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汽丰富,降水量多。在该地区,全年平均气温为-5.6~3.8℃,其中最热的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为6.4~13.2℃,最高气温可达28℃;而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为-13.8~-6.6℃,最低气温可达-48℃。
在降水方面,三江源地区具有明显的时间、空间分布差异。在空间方面,降水大致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具有季节性集中的特征。东部海拔较低而降水较多,降水最大值中心经常出现在东南部,年平均降水量达到500毫米以上,西北部海拔最高而降水最少,年平均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在时间方面,降水主要集中在6一9月,这几个月的降水量可占到全年降水量的 85%,表明三江源地区的降水具在季节性集中的特征,而且干湿季节非常明显,夜雨量比例达65%。
地质
地层
地层由老至新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区内含煤地层有上二叠统乌丽群扎苏组、上三叠统结扎群两套含煤地层。其中以上二叠统乌丽群扎苏组含煤性较好,也是整个青海省南部玉树地区四套含煤地层中含煤性最好的一套,主要分布于开心岭复背斜、乌丽复背斜、扎苏-达哈复背斜核部。与上覆上二叠统乌丽群拉卜查日组碳酸盐岩整合接触,与下伏中二叠统开心岭群九十道班组为假整合接触。上二叠统乌丽群扎苏组由灰深灰色厚层至中厚层粉砂质粘土岩、炭质页岩与钙质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煤层、大理石及岩屑砂岩构成,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含5~6层可采煤层。扎苏组内产丰富的植物类、腕足动物门及双壳、珊瑚类化石,多数是二叠纪尤其是晚二叠世早期的重要分子。在遥感影像上扎苏组解译标志明显,呈兰、灰褐色,斑状-似条带状影纹结构,尤为明显的是沿地层走向有正在开采或已废弃矿坑呈淡黑色团块串珠状分布。
矿产
在青藏高原发现的矿产资源种类超过50 种,铜矿占青海省总储量的 80%,并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截至 2012 年底,三江源地区收录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种类有 36 种,矿产产地共73 处,分别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22 个)、玉树藏族自治州(29 个)、黄南藏族自治州(10 个)、果洛州(12 个)。三江源分布有钨矿、汞矿、锑矿、铂矿、钯矿、矿、锗矿和泥炭矿等矿产资源,同时此处铜、铅、锌、银等成矿带。
花岗岩-伟晶岩带
地质科研人员在2021年12月23日的巴颜喀拉山脉发现了印支期稀有锂、铍、钨、锡等成矿相关的花岗岩-伟晶岩带。这是青海省地区首次发现此类型的矿床。该矿床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喀喇昆仑山脉地块中部的扎日那-草陇印支期锂-铍-钨矿带之内。而喀喇昆仑印支期大红柳滩、白龙山锂铍矿和川西印支期甲基卡等锂铍矿也分别分布于该地块的西部和东部。这些矿床共同构成了长约4000千米近东西向展布的喀喇昆仑-草陇-甲基卡巨型锂矿带。
囊谦一杂多铜铅锌成矿带
矿区中铜矿石矿物以孔雀石、辉铜矿为主,少量铜蓝,脉石矿物以长石、石英为主。矿石具它形细粒结构,呈星点状、浸染状、斑点状、细脉状、团块状、条带状构造。石膏矿呈微晶结构,块状、鳞片状构造。但扑忽卡铜矿点工作程度较低,通过估算,扑忽卡铜矿休可矿石资源量12.03万吨。
多才玛铅锌矿床
多才玛铅锌矿床是沱沱河地区勘查程度最高、探明铅锌资源量最多的矿床之一,属于典型的构造控矿为主、少量地层控矿的矿床类型。矿区内沿断裂有一条长约9千米、宽40~400米、呈波状弯曲、由构造角砾岩、断层泥等组成的破碎带。蚀变以碳酸盐化、重晶石化为主,及少量石膏和石英脉存在。矿区衍生的北东一南西向的平移断层在地质运移过程中将F:断层错断,成为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成矿物质沿多期次发育的断裂通道上升至大理石及张性碎裂岩中沿裂隙沉淀成矿。目。
地形地貌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分布有沼泽、峡谷等多种地貌,整体海拔在3335~6564米之间。
青海省的地形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面貌,青海西部的可可西里高原,平均海拔超过了4500米,而青海东部主体海拔却在4000米以下、3000米之上,青海海拔最低的地方甚至不超过3000米。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可见古冰川地貌。而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因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可可西里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位于三江源地区西部,地势高亢,最高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海拔4200米,可可西里区内中部较低缓,具有西部高而东部低的地势特点。基本地貌类型除南北边缘山地为大、中起伏的高山和极高山外,广大地区主要为中小起伏的山高和高海拔丘陵、台地和平原。山地起伏和缓,河谷盆地宽坦,是青藏高原上高原面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昂塞丹霞
昂塞丹霞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境内,分布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海拔3800米左右,是与横断山脉过渡地带鲜有地质景观。被誉为青藏高原“红石公园”,也是学术界确认的青藏高原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在约1.45亿年前的白垩纪地质历史时期,这里的湖泊和河流中沉积了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层,后在流水、冰川等外力侵蚀下,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形态。
水文
河流
三江源区河流主要分为外流河和内陆河两大类,有大小河流约180多条,河流面积0.16万平方千米。外流河主要是通天河、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流域总面积为237957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总流量为1022.3 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324.17亿立方米,理论水电蕴藏量为542.7万千瓦。
长江源
长江源的正源发源于主峰各拉丹东雪山,与发源于唐古拉山东段霞舍日阿巴山的当曲汇合后称作通天河,随后与发源于的汇合,构成长江源区水系的基本格局。沱沱河-通天河左侧的主要支流有扎木曲、日阿尺曲、、勒池曲、楚玛尔河、德曲,右侧的主要支流有当曲、莫曲、牙哥曲、、宁恰曲、登额曲、叶曲,它们共同构成的主要水系格局。
沱沱河
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长350千米,河床平均坡降为3.9‰,流域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9.2亿立方米。沱沱河从各拉丹冬雪山发源后,由南向北流至坎巴塔钦,再折向由东向西流去,行进约80千米,又转向东南方向,再前进约30千米,折向东北方向,扎木曲入汇后,最终沿东南方向至与当曲汇合。沱沱河的水系发育明显受制于地形和地貌格局控制,冰川和冻土融化是沱沱河水量的主要补给来源。
楚玛尔河
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长约515千米,河床平均比降1.4‰,流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发源于昆仑山脉南支海拔5432米的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流经高原湖泊多尔改错。楚玛尔河从多尔改错流出后,沿东北方向,从法源地向东流去,先后穿过叶鲁苏湖及青藏公路,最后折转向南,在当曲河口下游约200千米,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
当曲
当曲是长江的南源,长约352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6‰,流域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11.4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5.9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4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0.4万千瓦。是长江三大源流中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出唐古拉山东段海拔5395米的霞舍日阿巴山东麓的沼泽地。当曲是长江源头的南源支流,也是长江最长的源头,支流众多,流量最大。当曲初始的源流形成后,先由南向北,又转向西北,再自西向东流去,在囊极巴陇与沱沱河汇合后,称作通天河。当曲有四条大的支流,分别是庭曲、尕尔曲、布曲和冬曲,它们的源头都是雪山或冰川融水。
通天河
通天河是长江源头的干流部分,长约813千米,河床平均比降1.2‰,年径流量130亿立方米。沱沱河与当曲在沱沱河大桥下游60千米的囊极巴陇地区汇合后称为通天河起点。通天河上起囊极巴陇与长江南源当曲相接,下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附近的巴曲汇入口,以下则为金沙江河段。通天河左岸有日阿尺曲、北麓河、然池曲、楚玛尔河、色吾曲和德曲等支流,右岸有莫曲、牙哥。
雅砻江
支流雅砻江有着“康巴藏区母亲河”之称,发源于称多县扎朵镇巴古村,自青藏高原一路俯冲而下,横贯康巴腹地,全长1571千米,流域面积13.6平方千米。
黄河源
黄河源位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雅合拉达合泽山的约古宗列曲,向东流出峡谷河段后,两侧大大小小的支流入汇,流经星宿海盆地。黄河干流西出扎陵湖和鄂陵湖后,沿巴颜喀拉山北麓和阿尼玛卿山以西的谷地东流,沿程右侧主要支流有热曲、西柯曲、东柯曲、柯曲、达日曲、吉曲和哈曲均发源于巴颜喀拉山。
干流沿程左侧的主要支流有西柯曲、东柯曲、曲什安河、切木曲和大河坝河均发源于阿尼玛卿山。进入若尔盖县盆地后,转向西北,形成著名的“U”型大拐弯,右侧的白河与黑河市从东南方向入汇。黄河源的水系格局基本属于羽毛状分布,玛多以上的源头区支流强干流弱,河网密度较小,高原湖泊众多,有扎陵湖与鄂陵湖、星星海与四姐妹湖、尕拉拉错、岗纳格玛错、冬草阿龙和日格错等5个大湖群。从达日县的特合土乡至玛曲县的阿万仓镇,干流沿山谷曲折向东流,这一带为山区和丘陵,河道切割较深,两侧水系发育较高。玛曲县的阿万仓乡至玛曲县城以西,干流进入冲积下切河段,两侧入汇的河流多数为弯曲河流,如白河与黑河市。玛曲县至兴海县的唐乃亥,黄河干流进入峡谷深切河段,地形地貌均复杂多样,两侧水系较发育,河网密度较大,左岸有尕柯河、切木曲、曲什安河、大河坝河等,右岸有南木措曲、赛欠曲、泽曲、巴曲等。
澜沧江
澜沧江是著名的国际河流,亚洲第六大河,经云南省出中国国境后以下称湄公河(米ekongRiver),南流经柬埔寨和越南的南部流入南海,全程长4500千米,中国境内河长1612千米。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涌曲。杂多县城以上流域称为江源区,总面积较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干流总长199.3千米。澜沧江源区的干流河段可分为3段:第1段是从江源头至陇冒曲汇合口称为加果空桑贡玛曲,长30千米,汇合口平均海拔4662米;第2段是陇冒曲汇口以下至扎阿曲汇口称为扎那曲,长62千米,汇合口海拔高度4360米;第3段是尕纳松多以下称为扎曲,直至杂多县城,长107千米,河床海拔高度4055米。澜沧江源的流域面积较小,支流长度均有限,水系格局较简单。
扎曲
澜沧江干流青海省境内名称,又作杂曲,系藏语音译,意为“从山岩中流出的河”。澜沧江文化源头位于一处名叫扎西气娃的高寒湿地,而地理源头位于杂多县扎青乡昂闹村北部的拉宁查日山,流域面积18509平方千米,河床砂砾石质。河流水系发育,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河流有9条,总面积约3.48平方千米,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年径流量在43.52亿立方米。
子曲
扎曲左岸一大支流,又称“孜曲”藏语音译,意为“百花草河”,干流全长299千米,流域面积12852平方千米,青海省境内干流长277千米,流域面积8212平方千米。子曲流域呈条状,羽状水系,一路在峡谷中曲折穿流,河床多为石质。年平均降水量525.1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8.03亿立方米。
吉曲
吉曲为扎曲右岸一级支流,又作解曲,流出青海省后称。发源于青海省与交界的唐古拉山瓦尔公冰川,海拔5660米。干流全长520千米,流域面积16872平方千米,青海省吉曲流域面积9461平方千米,条状流域,羽状水系,干流偏于流域左侧,较大支流均发源于右侧,河床以砂砾石为主。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71.9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约95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28亿立方米。
湖泊
三江源区是一个多湖泊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和长江、黄河的源头段,大小湖泊近1800余个,湖水面积在0.5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88个,总面积0.51万平方千米,其中,矿化度1~3g/l以下的淡水湖和微咸水湖148个,总面积2623平方千米。盐湖共计28个,总面积1480平方千米,矿化度大于35克/升。
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总蓄水量165亿立方米。
扎陵湖
扎陵湖意为“白色的长湖”,面积576平方千米,东西长、南北窄的湖面。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黄河源区第二大淡水湖,是黄河上游的主要水源蓄积地和调节径流的天然水库。扎陵湖属典型的高原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该区域栖息鸟类近80种,包括黑颈鹤、胡兀鹫等多个保护物种。
鄂陵湖
鄂陵湖藏语中称为“错鄂让”,古称柏海,藏语称错鄂朗,意为“青蓝色的长湖”,是三江源地区最大的淡水湖。鄂陵湖形如金钟,东西窄、南北长,鄂陵湖与扎陵湖由一天然堤相隔,形似凤蝶总科。湖面海拔4272米,南北长约32.3公里,东西宽约31.6公里,湖面面积61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湖心偏北处最深达30.7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黄河流经两湖间的巴颜朗玛山时形成峡谷,长约300米,峡谷以东至湖滨是广阔的沼泽。黄河自西南流入,东北地区流出,因进湖泥沙较少,湖水呈青蓝色。湖中盛产冷水性无鳞鱼类,湖心的小岛候鸟群集,形成青藏高原上的另一鸟岛。湖四周是亚高山草甸,是青海省的重要牧场。
冰川雪山
三江源地区主共有冰川715条,雪山、冰川约2400平方千米。
雪山
澜沦江源头北部多雪峰,平均海拔5700米,最高达5876米,雪峰之间是第四纪山岳冰川,东西延续34千米长、南北12千米宽的地带。澜沧江源区雪线以下到多年冻土地带的下界,海拔4500~5000米,呈冰缘地貌,下部因热量增加,冰丘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等类型发育。山北坡较南坡冰舌长1倍以上,冰舌从海拔5800米雪线沿山谷向下至末端海拔5000米左右,最长的冰舌长4.3千米。
冰川
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立方米,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冰川总面积1247平方千米,冰川年消融量约9.89立方米。其中长江源地区冰川最多,分布冰川627条,冰川储量983亿立方米,年消融量约9.89亿立方米;黄河源地区有冰川68条,冰川储量11.04亿立方米,多年固态水储量约有1.4亿立方米,年融水量约320万立方米,主要补给河川径流;澜沧江园区的冰川只有20条,因气候冷酷终年积雪。
沼泽湿地
沼泽
自然沼泽在黄河源、长江的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三源头、澜沧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泽发育,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总面积达6.66万平方千米。沼泽基本类型为羌塘高原嵩草沼泽,大多数为泥炭沼泽,仅有小部分属于无泥炭沼泽。沼泽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地区河滨湖周围的低洼地区,尤以河流中上游分布最多。在当曲水系中上游和通天河上段以南各支流的中上游一带。长江源区的沼泽东部远多于西部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北侧,沼泽最高发育到海拔53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黄河河源市区的沼泽发育受到半干旱特征的限制,主要分布于河源约古嵩到曲、两湖周围及星宿海地区。而澜沧江源区中大小沼泽总面积为325平方千米,占了江源区土地总面积的3.1%。其中,较大的沼泽群集中在干流扎那曲段和支流的扎阿曲、阿曲(阿涌)上游。
湿地
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沼泽分布率大于2.5%,是全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湿地名录的有扎陵湖、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等。其中黄河源区的湿地总面积达到3031.4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黄河干支流两侧以及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湖泊之间。沼泽湿地是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具有特殊的植被和成土过程的湿地。三江源地区沼泽湿地总面积达2.65万平方千米,沼泽主要类型有三叶碱毛沼泽和杉叶藻属沼泽,且大多数为泥炭土沼泽。
土壤
三江源区所属的土壤为青南高原山土系,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而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为普遍。该地区的冻土层非常发育,而沼泽土、潮土、泥炭土、风沙土等则属于隐域性土壤。生物化学作用减弱,物理作用则增强,因此土壤中的胶膜形成比较原始。由于成土时间较短,该地区的土壤大多数厚度较薄,质地粗糙,保水能力差,肥力较低,并容易受到侵蚀而导致水土流失。
生物
植物
三江源区的植被以湿地和草甸类型为主,是中国和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之一,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的高寒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等各类生态系统。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维管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在471属中,乔木植物11属,占总属数的2.3%;灌木植物41属,占8.7%;草本植物422属,占89%,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居多。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31种,青海省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
三江源区重点保护植物分别为达乌里秦艽、短管兔儿草、高山龙胆、黑蕊虎耳草、华福花、青海虎耳草、青海茄参、梭罗草、椭圆叶花锚、掌叶大黄、中麻黄、青藏雪灵芝、青海雪灵芝、甘肃雪灵芝、小缬草、青海玄参、麻花艽、簇生柴胡、黑柴胡、蕨麻、狭叶红景天、鸡爪大黄、小果白刺、川西獐芽菜、抱茎獐芽菜、西南手参、驼绒藜、甘草、青海披碱草、青海野青茅、暗紫贝母、梭砂贝母、轮叶黄精。
动物
三江源区主要动物资源有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和昆虫四种。
兽类资源:区内8目20科85种兽类,占青海省兽类的82.5%;占全国兽类的16.8%。在85种兽类的地理分布中,古北界有62种,占总兽类种数的73%;东洋界16种,占19%;广布种4种,占5%;另有待确定3种,占3%。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有29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34%;占青海省国家兽类保护种数的49%;占全国兽类保护总数的27%。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为9种,占保护区保护种类的31%;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为20种,占69%。
鸟类资源:区内16目41科237种鸟类,占青海省鸟类的77%;占全国鸟类的19%。在237种鸟类的地理分布中,古北界有178种,占总鸟类种数的75%;东洋界14种,占6%;广布种45种,占19%。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39种,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16%,占全国鸟类保护总数的16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为7种,占保护区保护种类的18%;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为32种,占82%。
两栖爬行纲资源:两栖爬行类7目13科48种,占全国两栖爬行类的2%。其中两栖动物7种,占47%;爬行类8种,占53%。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1种。
昆虫资源:区内已鉴定昆虫11目87科378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53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草地退化与沙化
2005年,三江源区的草地已呈现全面退化的趋势,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达12万平方千米,占本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8%。仅黄河源头80—90年代平均草场退化速率比70年代增加了1倍以上。2005年三江源区“黑土滩”面积已达283万平方千米,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15%。沙化面积也已达2.93万平方千米,每年仍以52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扩大。大面积的草地退化与沙化导致三江源区原生生态景观破碎化,植被演替呈现从原生高寒草地到退化高寒草地再到荒漠化地区的逆向的演替趋势。草场退化使可放牧利用的草地资源减少,牧民为了维持生活,只得增加放牧压力,进一步引起草地退化,使三江源区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陷入了“贫穷到破坏草地生态环境再到更贫穷”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产生大量的生态难民。
水土流失
2005年,三江源地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9.62万平方千米,占该区总面积的26.5%。重度以上侵蚀面积达3.45万平方千米。源头水位减少水文观测变现处黄河上游出现枯水期,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2.7%,其中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了近2米。源头产水量减少不仅制约了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还将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019年度,三江源区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30605.60平方千米,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33.49%,其中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分别占该区域土壤侵蚀面积的24.22%、12.27%、63.49%和0.02%。土壤侵蚀以轻度冻融侵蚀与轻度水力侵蚀为主。
生物灾害
2005年,三江源区发生鼠害面积约64440万平方千米,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17%,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3%,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数量急剧增多。黄河源区有50%以上的黑土型退化草场是因鼠害所致,如达日县高原鼠兔的平均数量高达3.74只/平方千米。
生物多样性减少
2005年,三江源区的物种多样性面临严峻形势,部分生物及其种群数量呈现锐减状态,生境破碎岛屿化。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种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生物多样性将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蒙受巨大损失。并且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土地的第一性生产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发生改变。高原生物的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也因为高寒生物物种资源的灭绝与濒危,这种适应高寒生境的遗传基因优势也受到了威胁。
其中在珍稀动物方面,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如藏羚、野牦牛、白唇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云豹、雪豹等濒临灭绝;臧茵陈蒿、雪莲花、大黄、草麻黄等资源量急剧下降生物物种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降低。1985年,藏羚羊总数5-7.5万只,而自1990年以来的近10年间,至少有3万只被偷杀。1961年囊谦县每平方公里有马鹿0.92-1.49只,导致很难寻觅其足迹粪便。白唇鹿、马鹿、雪豹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数量锐减。
环境保护
封育
草原围栏建设作为“四配套”建设项目之一在三江源牧区大面积推广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措施一般在中轻度退化草地上实施,效果较明显。封育处理对退化矮嵩草草甸的恢复效应明显,优良牧草比例和草场质量明显提高,草场退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
草地鼠害防治
三江源在果洛州玛沁县开设试验,植被经人工治理后对草原主要害鼠——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防治中,应根据鼠危害程度、面积和害鼠种类,制定详细灭治规划,达到防治目标。坚持用生物防治法,提高灭效并有效保护鼠天敌。同时,对草地因地制宜地进行施肥、灌溉、补播和灭杂等改良措施,不给鼠害的大发生提供栖息地环境,促进草地的良性发展,达到综合防治草地鼠害的目的。
人工草地
开展种草养畜,建立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有效减轻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这种“以地养地”的模式,保证冷季放牧家畜营养需要和维持平衡饲养。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在三江源区内玛沁县的大面积黑土滩(海拔4000米)上种植垂穗披碱草多年人工草地已经取得了成功。筛选出了比较理想的混播组合:披碱草属+早熟禾+羊茅属+碱茅属,同时发现以人工草地收获青干草为主的饲料配方在牦牛和羔羊育肥中可获得较高经济收益。202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草地植被覆盖度从原来的36.7%提高至58.2%,人工草地鲜草亩产量由原来的几公斤提高到790公斤,牧草平均高度达30厘米。
生态保护
设立国家公园试点,在2021年动物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不足300只恢复到3000只左右, 藏羚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雪豹数量 上升至1800多只。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 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4%。水土流失面积较2011年减少了 6523.64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每年向中下游输送620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源头活水;新能源装机占 比超过九成,全国领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分别下降24%与37%。
人类活动
民族文化
三江源域内聚集着汉、藏、蒙古、土、回、满、撒拉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
其中藏族是有自然信仰的,在早期他们是信奉苯教的,教育人们与自然零距离,教育人们在自然法则下生存。随着农业发展、族群扩张,空间也就拓展了,就形成了流域性的族群文化。河谷住人条件不够、耕地不够的时候就往下游发展。那么到了放牧、种地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的时候,就选择手工业。早期三江源地区的建筑业就是帮人们盖房子,之后做一些生活必需品,再塑个佛像。三江源地区还坐落着不少于100个传统村落,具体分布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内。其中,分布在澜沧江上游的传统村落以夯土墙建筑为主,分布在黄河、长江上游的传统村落以石砌建筑为主。
三江源各地还具有不同的习俗文化, 呈现出多元的风格并以资源化的方式长久留存。 如果洛地区的宗教和宁玛巴文化、果洛石经文化、 格萨尔文化资源、玉树市地区嘉纳文化、唐卡文化、河 南县“那达慕”文化以及蒙古族文化等。整体而言, 三江源地区在文化特质上呈现出宗教性、稳定性、 多元性和包容性。
交通运输
青藏铁路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高原等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1984年建成运营。新开工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镇,翻越唐古拉山脉,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县,羊八井,进入拉萨市。
经济活动
1990年青海省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89—1992年以开垦耕地扩大粮油种植面积为主,1993—1996年以旱变水扩大水浇地为主,1997年以来以灌区改造为主。201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环保部评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改良土壤69.24万亩,改良草场228.14万亩,牲畜棚圈318.48万平方米,治理小流域生态面积16.99万亩,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27个1.42万亩,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126个,实施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设施项目31个。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29.09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0.38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33.75万亩。
科考研究
索布查叶冰谷遗迹
2021年,长江源综合科考队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多彩乡索布查叶科考时,发现一处长江源区古冰川遗址——索布查叶冰谷遗迹,冰舌从海拔5876米的嘎拉雪山群的山顶延伸至长江一级支流聂恰曲,其间的大理石地貌被冰川侵蚀成一条长近20千米的冰谷,这是第四纪冰期被冰川长期覆盖留下来的遗迹[。
宗日遗址
2021年,省考古文物研究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发现了一处宗日遗址,是该省首次发现的宗日文化遗存。该遗址总长达5公里以上,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发掘墓葬十余座,出土了少量随葬品,包括陶器、石器、骨器三类。
风景名胜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 3 个园区,总面积为 12.31 万平方千米,介于东经 89°50'57"—99°14'57",北纬32°22'36"—36°47'53",占三江源国土面积的 31.16%,其中:冰川雪山 833.4 平方千米、河湖和湿地 29842.8 平方千米、草地 86832.2 平方千米、林地 495.2 平方千米。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楚玛尔河、果宗木查和昂赛 5 个保护分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江源园区,位于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该区域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生态系统敏感而脆弱,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大面积原始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原湿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的主要集中繁殖地和迁徙通道,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天堂”。作为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黄河源园区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玛多县境内,属于黄河源区上游,区内包括了以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为代表的高原湖泊群。黄河源园区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黄河源园区包括了黄河乡、扎陵湖乡和玛查里镇19个行政村以及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扎陵湖湖泊水体和湖滨带(含扎陵湖鸟岛)的248.55平方千米。澜沧江源园区有裸岩冰川、高寒草甸草原、灌木丛、大果圆柏林、湿地河流自上而下发育而成的垂直植被。园区所在杂多县素有“澜沧江源第一县”“长江南源第一县”“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中国雪豹之乡”等称号。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通天河畔,纪念碑高耸立于通天河渡口房山丘之上。纪念碑是由花岗石雕成,纪念碑碑体高6.621米,象征长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621米的高度;纪念碑基座面积636平方米,象征三江源保护区36.3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象征中国56个民族;碑体上方两只巨形手,象征人类保护“三江源”。碑体正面刻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大字。碑体背面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撰写的碑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于2000年8月19日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作家杨志军“藏地少年系列”中的第二部,讲述了汉族男孩小海一家三代支援西部,为三江源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奉献牺牲的感人故事,体现了生态保护、关爱动物和民族团结的丰富主题。作品以诗性洋溢的叙事,构建了一个纯净澄澈、万物有灵、瑰丽奇特的自然世界,传递出作者深刻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生态观。
《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是古岳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描写了中国第一个、第一大国家公园的来龙去脉及前世今生,是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作史立传的一部作品。
三江圣源,华夏胜境。孕甘泉而滋天下,峙高原以领八方。——彭崇谷的《三江源赋》。
影视作品
《三江源》系列纪录片是2021年上映的电视纪录片,其中分为分《源头》《家园》《传承》3集,通过22个生动鲜活的原真故事,展现三江源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望家园与传承历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多角度展现青海省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果,呈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前世和今生。
《守护三江源》是2021年上映的纪录片,录片选取了7位多年来无私奉献在三江源环境保护一线的典型人物,从他们的口述和亲身经历中了解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特点,和为子孙后代守护的重要意义。
《我住江之头 》是2022上映的纪录片,以生态环保主题,展示了青藏高原生态链、三江源人与自然和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相处故事。该剧是中国首部反映三江源地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大型纪录片,首次参照国际一流水准比较完整地展示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链,独家呈现全球第一例雪豹白内障手术等。
参考资料
走进三江源.三江源.2023-06-12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简介.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23-06-12
三江源国家公园(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新疆旅游研究院.2023-06-29
美丽三江源.美丽三江源.2023-06-29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中国网.2023-06-12
三江源的水来自哪里.微信公众平台青海科技报.2023-06-12
【中国周刊】“中华水塔”三江源.中国周刊.2023-06-12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恢复治理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2023-06-12
三江源概况.玉树党建.2023-07-01
三江源大事记.三江源.2023-06-12
青藏科考:地质新发现构成我国西部4000千米巨型锂矿带.澎湃新闻.2023-06-18
三江源保护区资源状况:地质与地貌.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2023-06-18
三江之源为何在青海.青海日报.2023-06-12
可可西里的气候、河流、地貌特征.中国新闻网.2023-07-01
青海玉树澜沧江源首次发现大面积地质景观.中国新闻网.2023-06-30
三江源的神奇水世界.青海日报.2023-06-20
三江源极地之水:汇聚成河,源源不断滋润华夏大地.三江源.2023-06-18
当曲河源(长江南源)和澜沧江源 有了规范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玉树发布.2023-06-18
三江源头的“山水大观园”.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18
【江源科普】澜沧江-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长江技术经济学会 .2023-06-18
邂逅三江源头的生态湿地.人民网青海频道.2023-06-18
扎陵湖:黄河源头高原湿地.中国绿色时报.2023-06-18
黄河源头—鄂陵湖与扎陵湖.中国国家地理.2023-07-10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资源状况:土壤.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2023-06-12
青海公布三江源四大主要国有自然资源家底.中国自然资源报.2023-06-12
心中的山水深情——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强度及面积均呈下降趋势.青海新闻网.2023-06-18
【二十大时光】从黑土滩到“金银滩”的绿色畅想.青海日报 .2023-06-18
历史上的今天|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再高....今晚报.2023-07-01
[总体情况]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2023-07-01
农业综合开发谱写高原农业新篇章 ——改革开放40周年青海农业综合开发侧记.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23-06-20
三江源头大力发展有机畜牧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2023-06-20
你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央广网.2023-06-20
青海首次发现宗日文化遗存.西宁晚报.2023-06-20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3-06-12
长江源园区.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18
黄河源园区.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18
澜沧江源园区.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18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文学精品.文艺报.2023-06-12
《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以文学记述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微信公众平台 文艺报1949.2023-06-12
· 三江源赋.湖南日报.2023-06-12
预告 !三集电视纪录片《三江源》明晚央视播出.央视新闻.2023-06-18
环保纪录片《守护三江源》开播.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18
纪录片《我住江之头》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青海日报.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