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重说中国近代史

重说中国近代史

“新政为何失败?民间为何排外?中原地区如何真正走出近代?一切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近代史的最深处,只有冷静地审视过去,才能不在同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

这本书原先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开的一门政治史公开课的讲义所编集而成。全书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八十年的历史,作者用其充满个性的文字打破了被近代史教科书束缚的历史观念,揭开历史背后的真相。

在张鸣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只作为学者研究的对象而存在,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

作者简介

张鸣,中原地区人民大学教授,对中国社会各种历史性问题有极其深刻的研究;他的作品富含文化底蕴与社会责任感,道出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代表作品有:《重说中国近代史》《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重说晚清民国》。

内容简介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漫长的八十年里,中国摸爬滚打,艰难前行,为何屡屡在看到希望之后,又陷入更深的绝望,走不出不断失败的怪圈?

一场第一次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廷不得不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以巨资打造强大的北洋水师中日甲午战争却将中原地区再次送入惨败的深渊;戊戌变法尝试模仿西方的制度,慈禧的贪权恋栈却令变法戛然而终;义和团在当权者的纵容下“扶清灭洋”,却造成了八国联军的共同侵华;一场被寄予厚望的立宪改革,最终却掀起了改天换地的辛亥革命;革命的热情尚未冷却,袁世凯的复辟却已箭在弦上……

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规律?中国到底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怪圈?

翻开本书,从近代史的深处探寻一切问题的答案,只有冷静地审视过去,才能不在同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

编辑推荐

◆备受欢迎的大学教授张鸣经典代表作,近代史类别超级畅销书,全新修订再版。

◆新增2万字全新内文,和30张高清老照片。

◆张鸣亲自为修订版作序。

俞敏洪、吴思、李零易中天罗振宇秦晖等各界名人大力推荐。

媒体名人评论

1.俞敏洪:“不站在阶级立场、不站在革命立场写的一本历史书。让我们可以不戴着有色眼镜看一眼历史,觉得历史多了一份真实,我们也对历史多了一份触感。”

2.易中天:“有思想,有见地,有学问,无官腔,十分好读。 ”

3.秦晖:“认为张鸣作品的说服力在于将材料、事实和逻辑结合起来。”

4.李零:“读张鸣的文章既可以作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

5.吴思:“看透枪杆子,了解锄把子,张鸣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中国历史的真相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了。我对他的理解,有时候也经常是对我自己的理解。”

6.陈丹青:“有学者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告诉你们,你们知道的这些事情在当时不是这样的。张鸣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精彩文摘

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之败,不在于清军的将领和士兵不勇敢或者不爱国,也不是武器差太远,关键还在于具体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境界比别人差太远。清政府不知道炮台之间的火力配合,也不知道炮台还要修筑顶盖,而且增兵也不是这么个增法,往炮台上多增兵就是增大伤亡。后来沿海的历次战役几乎全是如此,给英军造成较大损失的就是镇江市,在这里,八旗兵最后一次捍卫了他们祖先的荣誉。以前八旗兵很厉害,但康熙帝以后一直表现不好,这一次是他们最后一次闪耀光辉,副都统海龄率领他的一千青州兵确实打得很不错。当然,英军也太大意了,因为之前沿途的战役赢得都太顺利了,所以在攻打镇江时他们没有按照之前的作战模式——先依靠密集的炮火把中国军队的防御体系砸烂,然后再派遣步兵登陆——这一次英国士兵没有准备炮火就直接上岸了,然后就跟八旗兵肉搏,所以这一次英军伤亡了一百余人。卡尔·马克思曾说,如果英军一路都是这么损失的话,他可能就到不了南京。毕竟英军的总人数相比清军来要少得多,但给英军造成重大损失的战役,也就这么一次。

所以说,回望当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两国军队在物质上的差距并不算大,关键是战术境界差了几个档次。我们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组织已经落后了欧洲许多年,中国军队早就用上火器了,明朝就建立起了专执火器的神机营,但进入清朝之后,从来没有想过在军事组织上进行革新,将古代兵器时代的肉搏战法转变为现代利于使用火器的新式战法。清朝统治者和军队将领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此以前他们没有遇到过像英国这样的对手。而一旦遭遇这样的强敌之后,他们就会觉得非常不适应。当年马戛尔尼访华,曾经想把他们的方阵给清朝将领演示一次的,但居然被拒绝了。没想到几十年后,过于自大傲慢的满族将领就领受了教训。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众多能战之士,从全国各地征调到沿海,却是打一仗败一仗。我们历史书上所说的英雄,从关天培、定海三总兵到陈化成,这些英雄们的战绩都非常差,他们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死得比较壮烈。其实海龄是打得最好的,但我们却没把他当成英雄。总之,中英之间软件建设的巨大差距,导致这场战争一直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英军最终打到南京城下,两江总督牛鉴担心丢了城池,交了赎城费,英军暂缓攻城。到这个时候,爱新觉罗·旻宁才恍然大悟,原来此前前线将领一次次的战报,都是谎报军情,根本没有什么胜仗,敌人似乎是不可战胜的。无奈,只有答应由“剿”改“抚”,中原地区被迫与其签订城下之盟。

战事之所以拖了两年,一方面是因为道光皇帝不知道,此番来的英国人并不像此前的侵略者一样,要占你的城池,改换你的朝廷。他们只是要中国开放,把中国拖入他们的世界体系。所以,前线的将领可以通过付费,不让英国人攻城。一个省城都没有沦陷,前线将领反而可以不断地谎报军情,说他们打赢了,杀敌无算,使得皇帝不觉得势态很严重,事情还有可为。另一方面是因为英国人对白河一带的情形不大了解,没有像后来那样直逼津京,立竿见影地让清朝皇帝屈服。

目录

自 序 / I

导 论 中国近代史开场白 / 1

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 / 3

中西两种体系 / 4

中原地区的抵抗 / 7

第一讲 第一次鸦片战争始末 / 13

中西近代史的不同开端 / 15

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 19

罂粟——打破中英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 30

英国对中国政策的成本核算 / 38

中英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对比 / 40

开放教禁带来了西方的输入 / 45

传统历史缔造的两个神话 / 47

开门之后出现了玻璃门 / 50

第二次鸦片战争 / 52

第二讲 太平天国的兴与衰 / 59

关于太平军原因的商 / 61

清末统治的主要问题 / 64

洪秀全创教史 / 70

太平军起义 / 75

太平军的问题 / 79

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 84

关于太平军的几个问题 / 88

湘淮两军——汉族士大夫的崛起 / 91

同光中兴” / 96

第三讲 未必失败的洋务运动 / 105

洋务运动的起因 / 107

洋务运动的开展 / 111

北洋海军 / 123

洋务运动未必是场失败运动 / 128

洋务运动的问题 / 129

第四讲 夭折的戊戌变法 / 137

中日甲午战争 / 139

戊戌变法 / 144

戊戌维新的贡献 / 151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 / 156

列强对于变法的态度 / 165

民众对于变法的态度 / 166

第五讲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荒诞剧 / 171

民教冲突的产生 / 173

天主教中原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 176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 182

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 187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 191

义和团的特点 / 194

东南互保 / 202

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 205

第六讲 清廷的新政 / 211

新政的成就 / 213

预备立宪 / 218

废除科举 / 225

满族亲贵收权 / 232

第七讲 辛亥革命:偶然的成功与必然的失败 / 239

革命的发生 / 241

会党的特点 / 245

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 250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254

袁世凯这个人 / 257

共和体制的问题 / 263

第八讲 黯然北洋政府/ 267

袁世凯与中国国民党的对峙 / 269

袁世凯的悲剧 / 278

段祺瑞黎元洪 / 282

府院之争 / 284

丁巳复辟 / 291

南北交战 / 294

直皖战争 / 300

直奉战争 / 302

第二次直奉战争 / 303

联省自治 / 304

北洋统治的结束 / 305

第九讲 众说纷纭的“五四” / 309

白话文运动 / 311

思想和伦理革命 / 314

五月四日的政治运动 / 315

五四运动的吊诡之处 / 323

五四运动的影响 / 325

后记/ 328

附录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 329

本书参考书目 / 333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