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的胜利,不仅使尼德兰北部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也是欧洲、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早在14世纪,尼德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6世纪,尼德·兰的经济已经很发达,并由此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那时尼德兰还是西班牙的领地,腓力二世继位后,其对尼德兰人民的暴行引起了各阶层的不满。1566年,尼德兰人民冲进教堂和修道院,掀翻圣母像,捣毁教堂里的装饰物,尼德兰革命就此拉开序幕。腓力二世派兵镇压革命并处死了8000多名起义者,尼德兰人民开始开展各种游击战。1573年,西班牙北方各省基本都从统治中解放出来,纷纷宣布独立。1579年,荷兰一分为二,北方是新建立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南方仍然在西班牙的统治下。1609年,腓力三世与荷兰共和国签订了《十二年休战协定》,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1648年,荷兰共和国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承认。
尼德兰革命揭开了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标志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历史进程的开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相关画作
本词条右上角图片为著名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盲人的寓言》,在《盲人的寓言》中画家为我们描绘这样一幅生动的场面:6个瞎子互相扶持着,沿着画面的对角线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动,却不知已陷入险境,领头的第一个瞎子已跌入壕沟,紧接着的一个被牵动着失去了平衡,等待其他瞎子的将是同样的命运。画中渗透着画家对尼德兰革命的失望和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具有人生和社会的普遍意义。这是画家对人类命运发出的一个警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能由盲人来引路,否则必遭大难。
主要人物
威廉·奥兰治
威廉一世(William I;1533—1584),也称沉默的威廉(荷兰语:Willemde Zwijger)。是奥兰治亲王、荷兰最高执政官,荷兰奥兰治王朝的开国国王(1584年在位)、荷兰国父,全名威廉·奥兰治(荷兰语:Willem van Oranje)。
1568年的捣毁圣像运动揭开了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独立的序幕,在威廉·奥兰治的带领下,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独立运动取得胜利。在人民的拥戴下于1584年加冕,不料在加冕前的两天遭遇刺杀,享年50岁。在荷兰,人们称其为“祖国之父”。荷兰国歌《威廉颂》所咏唱的就是威廉·奥兰治。
地理概念
荷兰是个地名,意思是低洼的地方,泛指欧洲莱因河、缪司河、些耳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地区。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地区。
1566年,尼德兰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人民起义,历史上称作尼德兰革命。
革命进程
起因
尼德兰革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西班牙封建专制的压迫而引起来的。早在14世纪时,尼德兰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6世纪的尼德兰是西欧经济很发达的地区。它拥有300万人口,17个省区中有300多个城市,南方安特卫普是国际贸易的中心,北方的经济中心是阿姆斯特丹。荷兰的经济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要求推翻专制统治,建立独立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他们的宗教上接受了加尔文教派。
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查理一世时,西班牙国库的年收入一半以上来自尼德兰,被宗教裁判所处死的新教徒达5万人之多。腓力二世·奥古斯都继位后,变本加厉地迫害尼德兰人民。他拒绝偿还公债,使尼德兰的银行家遭受巨大损失,他提高西班牙收购羊毛的价格,使输入尼德兰的羊毛减少,导致许多手工工场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因此失业。他还禁止荷兰商人同西班牙殖民地直接贸易,加强宗教裁判所对新教徒的迫害。西班牙的专制统治引起尼德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1566年4月的一天,几个身穿乞丐服,系着乞食袋的人出现在布鲁塞尔城总督府门前。他们奇异的装扮引起人们的注意,原来他们是大贵族威廉·奥兰治、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将。他们是代表尼德兰的“贵族同盟”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请愿来了。
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是个女公爵,叫玛格丽特。奥兰治亲王将请愿书递交给总督,要求废除迫害新教徒的法令,召开三级会议,撤退西班牙驻军。总督不仅拒绝了这些要求,而且还大骂这些富贵的乞丐,下令将他们赶出了总督府。贵族们原打算让西班牙统治者作些让步,所以,他们在请愿书中还表示效忠西班牙国王,但他们的愿望落空了。正当他们商量新的对策时,人民群众已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高潮
愤怒的群众冲向天主教堂和修道院,将神里的圣母像掀倒在地,捣毁教堂内部的装饰物,爆发了大规模的破坏圣像运动,参加者达数万人之多。尼德兰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玛格丽特迫于群众的压力,宣布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动,赦免了贵族同盟的成员。与此同时,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却暗中调兵遣将,派阿尔发公爵镇压尼德兰革命。
1567年8月,阿尔发率领1.8万人到达荷兰。阿尔发立即成立了“除暴委员会”,以血腥手段镇压革命,被处死的起义者达8000多人,贵族厄格蒙特伯爵、荷恩大将都被处死。资产阶级首脑安特卫普的市长也被送上了绞刑架。阿尔发还制定新的税制,一切动产和不动产都要征收财产税,所有的商品都要征收交易税,企图从经济上扼杀尼德兰革命。他恶狠狠地说:“宁留一个贫穷的尼德·兰给雅威,也不留一个富裕的尼德兰给魔鬼。”
在一片腥风血雨中,有钱的荷兰人纷纷逃往外国。奥兰治亲王逃到德国拿骚。在那里,他继续策划反西班牙统治的斗争,并希望得到德国新教诸侯和法国胡格诺教徒的援助。他多次组织军队进攻荷兰,但都没有成功。
低谷
广大的尼德兰人民积极地展开了游击战,在北方,渔民、水手和码头工人组成了一支支称为“海上乞丐”的游击队。他们驾着轻便小船,沿海岸游弋,出其不意地袭击西班牙运输船。一次,一支由24只小船组成的游击队,还攻占了西兰岛的布里尔,将阿尔发的军队打得纷纷落水。这一仗使海上游击队终于在尼德·兰本土建立了第一据点,促使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1573年底,北方各省基本上都从西班牙占领下解放出来,宣布独立。在北方各省联席会议上,奥兰治亲王被推为总督。北方各省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南方,阿尔发音乐的日子也不好过。荷兰人民在密林中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不断袭击小股西班牙军,惩罚西班牙人的爪牙。打得阿尔发晕头转向。起先,他全力对付奥兰治亲王的进攻,继而又分兵对各省起义的城市进行猛烈的攻击。他对许多城市实行野蛮的洗劫,也不能挽救西班牙在北方各省的失败。腓力二世只得把他回召西班牙,改派一个叫列生的人为荷兰总督。
新任总督的日子更不好过。
1574年5月,他率大军包围了北方荷兰省的海滨城市来登,来登坚持抵抗了三个月。来登距海六英里,地势低于海平面。8月的一天,守城战士突然打开水闸,来登城外顿时成为一片泽国,围城的西班牙军全都陷入海水中,损失惨重,狼狈地撤走了。来登战役的胜利,巩固了北方革命的胜利,也推动了南方各省的斗争。
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起义者占领了总督府,西班牙在荷兰的统治机关被推翻了。从此,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这一年的10月,全荷兰的三级会议在根特城召开,签订了《根特协定》,宣布废除阿尔发颁布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权利,南北联合抗击西班牙。
胜利
1579年,南方的封建贵族害怕日益高涨的革命影响他们的利益,组成阿拉斯联盟,承认腓力二世为国君,企图联合西班牙军向北方进攻。阿拉斯联盟破坏了《根特协定》,于是北方各省成立了乌得勒支同盟,以对抗南方贵族。第二年,腓力二世宣布奥兰治亲王为罪犯,乌特勒支同盟针锋相对,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各省中,荷兰地域最大,经济也最发达,是共和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又称联省共和国为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从此,荷兰分裂为两部分,北部形成独立的国家,南部仍然处在西班牙统治之下。
腓力二世当然不能容忍荷兰共和国的存在,但此时这位强悍的国王已无力与新生的共和国较量了。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溃,从此失去海上优势。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爱斯库里亚尔行宫中死去。
1609年,新继位的菲利普三世和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签订《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的胜利。
历史意义
第一次中东战争还未结束,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就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1602年,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公司迅速膨胀。在东方,它排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业势力。英属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它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资本额要少十几倍,无力同它竞争。它先后把爪哇、斯里兰卡变为殖民地,侵占我国台湾省,在印度、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一系列殖民据点,占领了通往东方最有价值的战略据点毛里求斯和开普,夺取了东方的贸易垄断权。
到17世纪中叶,就形成了荷兰在东方的殖民帝国。这样迅速的进展,被认为是殖民主义“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除此以外,在南、北美洲、加勒比海,都有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不仅一跃而为世界性殖民大国,而且它推行的殖民主义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并先于英国成为“第一个充分发展了殖民制度的国家”。它通过贸易和其他方式,把亚、美、非洲的许多地区,程度不等地卷入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漩涡。
同时,荷兰在海上贸易所取得的成就特别巨大。在欧洲,它几乎控制了德国的整个对外贸易,在俄罗斯的国际贸易中排挤了英国而居首位,把波罗的海地区70%的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荷兰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连英国也感到危惧。奥利弗·克伦威尔甚至把荷兰商人排除于英国对外贸易之外,作为发动对荷战争的首要目的。地中海沿岸的贸易,荷兰同样是遥遥领先。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航行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称为“海上马车夫”。
到17世纪末,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约半个世纪,荷兰大体上还保持了这个地位,还能控制欧洲谷物贸易的80%,对殖民地的贸易比英国大一倍。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表明它先于英国充当了发展世界市场的主角,对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广泛的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急剧发展,使荷兰社会经济特别兴旺,富甲全球,整个欧洲为之吃惊,各国资产阶级羡慕不已。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大声疾呼,要求自觉模仿荷兰。英属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于1664年发表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反复阐述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求学习荷兰,更积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荷兰在欧洲金融方面的地位,同样十分突出。阿姆斯特丹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据说它拥有的金钱可以使欧洲半数国王的空虚国库充实起来。直到18世纪,荷兰还是英国的债主人。
在工农业方面,荷兰对欧洲各国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荷兰是当时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不少国家都向荷兰学习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到17世纪,英国的呢绒业还要运往荷兰最后加工和染色,荷兰从事该项职业的工人数以千计。荷兰的造船业更是名列欧洲前茅,许多国家向它购买各种类型的船只。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曾两度到荷兰学习造船,并聘请一批造船匠回国,给俄国建立了第一支舰队。荷兰的农业对欧洲大陆也有较大的影响,被认为给“18世纪其他国家的进步地主和农民提供了榜样,指示了方向”。荷兰的排水工程十分发达,欧洲不少国家利用它的经验,英国的排干沼泽工程就大大得益于荷兰。
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帝国和天主教会
荷兰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尼德兰革命使西班牙陷入这场战争约达40年之久而不能自拔,经济和军事上都迅速削弱。查理五世时,西班牙财政收入的一半取自尼德兰。后来,北部独立了,南部虽然不久又重新处于西班牙铁蹄之下,工商业却完全凋敝,西班牙的这棵摇钱树倒下了。不仅如此,战争还使西班牙耗费巨额资源和金钱。战争的前26年间,仅现金就花费了一亿多杜卡特,超过了这时西班牙的全部公债。
结果,西班牙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国库一空如洗,几次被迫宣布财政破产。到荷兰民族战争结束时,西班牙的整个经济已濒临崩溃境地。物价腾贵,工商业凋敝,田园荒芜,流浪者和乞丐充斥全国。原来使欧洲各国望而生畏的庞大帝国,从此由盛转衰,英、法反对西班牙干涉和侵略的斗争,意大利争取摆脱西班牙统治的民族运动,西班牙国内的农民运动和民族起义,都先后开展起来。“世界上这个最强大的帝国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西班牙的衰落是当时欧洲的最重要事件,它意味着欧洲封建反动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为各国资产阶级搬开了前进道路上的第一个绊脚石。
遭受尼德兰革命打击的,还有西班牙所支持的天主教。16世纪中叶起,罗马教廷在哈布斯堡王朝支持下,对宗教改革运动进行疯狂反扑。而尼德兰革命给了这股反动逆流迎头痛击,天主教在南部一度面临崩溃之势,它在北部的统治也大多被推翻。卡尔文教派在联省共和国的胜利,刺激了英、法、苏格兰王国和德国西北部一些地区的新教运动。天主教恢复在英国统治的迷梦破灭,消灭法国胡格诺的计划也以失败告终,连它在西班牙的地位也受到冲击。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挫折使欧洲封建反动势力遭到又一失败。
新尼德兰
(荷兰语:Nieuw-Nederland),1614年至1674年荷兰在北美洲东部设立的殖民地,其地域大致包括今日美国的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部分地区。
1609年,亨利·哈德逊首次率船队对北纬38度至45度之间的北美洲海岸进行了考察,随后荷兰探险家绘制了这一带的地图,并以此为依据,于1614年声称占有这一地区,将其命名为新尼德兰。根据国际法的要求,荷兰政府于1624年移民30户至该地区,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的有效占领。次年,荷兰在曼哈顿岛上修建了新阿姆斯特丹城堡,标志着纽约建城的开始。
1634年,英格兰共和国宣布占领鳕鱼角,将其划入新英格兰地区。1638年,英格兰移民建造纽黑文城,对新阿姆斯特丹和长岛荷兰占领区形成了进逼态势。1650年,荷兰被迫将康涅狄格河沿岸割让给英格兰。1664年8月27日,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新阿姆斯特丹向四艘英格兰军舰不战而降,标志着新尼德兰完全被英格兰占领。
1673年,在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一度收复新尼德兰地区,但是次年,遭受到法国、英格兰共和国以及科隆大主教等共同进攻的荷兰无法继续支撑战争,被迫与英格兰和,将新尼德兰正式割让与英格兰。
文献
探索历史2013年4月刊“乞丐军”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