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巴门巴民族乡
吉巴门巴民族乡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市西南部,隶属于错那市勒布办事处管理,是勒布沟里4个门巴族民族乡之一。吉巴门巴民族乡地处错那市西南部,南与印度接壤,西与不丹相邻,距错那市城39千米,行政区域面积88.99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吉巴门巴民族乡户籍人口为197人。1960年,设吉巴乡,属勒布区。1984年,经国家民委批准设立吉巴门巴民族乡,属勒布区管辖。1999年5月,撤销勒布区,保留吉巴门巴民族乡。截至2021年10月,吉巴门巴民族乡辖2个行政村。2020年,吉巴门巴民族乡有工业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个。吉巴门巴民族乡是错那市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概况
错那县辖乡,由勒布办事处管理。常住人口241人(2010年六普)。辖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吉巴村。
沿革
原为勒布区吉巴乡,辖吉巴、让2个行政村。2008年末,辖吉巴村、让村2个行政村,驻吉巴。
【2014年代码及城乡分类】542232202:~201 210吉巴村 ~202 220让村
地理
是勒布沟里4个门巴族民族乡之一。勒布沟,自古以来就有“人间秘境”之称,平均海拔不到3000米,植被丰富、景色宜人。这里还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历尽沧桑,50年来,勒 布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经济
特色路:致富一方百姓
在勒布沟深处,有勒布门巴母亲河之称的娘姆江曲(娘江曲)千百年来滋润着勤劳淳朴的门巴百姓。站在娘姆江边的“将军桥”上,体味不一样的感受,“流动的是桥,不流的是 水”,我们对这句话的含义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桥,已由当年的木桥,改建成了钢筋水泥大桥;水,日夜奔流,滔滔不息,如果说,设定某个时间节点,那是50多 年前一直流过来从未中断过的一滴娘姆江水。
勒布沟里的娘姆江有多少道弯,通往吉巴乡的盘山公路就有多少道拐,循着盘山公路,我们来到了勒布沟的最深处——吉巴门巴民族乡。
来到乡里,已是第二天中午,我们见到了当了19年乡干部的吉巴乡乡长次仁曲嘎。谈起现在门巴族群众的生活,老乡长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 帮助下,以及实施的兴边富民项目,惠泽了广大门巴族群众,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而且政府在门隅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广大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吉巴乡下辖的吉巴村村委会主任吉如丹增,是2010年当选的村主任。近年来,他带领吉巴村群众发展荞麦产业、藏猪养殖,人均收入万元以上。问起他家的收 入,吉如丹增抿嘴笑笑说,光是种植荞麦,家里年收入就有三四万元,现在家中还有大小牲畜25头。他说,像他家这样的条件,在村里只能算作一般。
在村里,记者见到了韩红、多吉扎西一家,7口人的家庭一年的荞麦收入2万元,其他经济收入有1万多元,另外还有牧业、酥油、奶茶、牦牛等收入约2万5千元,依靠运输还可以进账5万余元。
吉如丹增说,尝到甜头的吉巴人现在种植荞麦的积极性非常高。去年,吉巴村的荞麦总产量达到9万斤左右,户均增收2万多元。今年,村里发动群众又新开垦 200多亩土地。经过深加工的荞麦枕头、荞麦面、荞麦酒,市值翻了不止一番,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 荞麦产品专业合作社,全村43户群众 参与,参与率达90%以上。
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门巴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古老的酒文化在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著名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是出生在门隅地区的门巴族人,被世人誉为“情歌王子”。如今在勒布沟一带的门隅地区还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关于酒的诗歌:一杯不曾喝醉,两杯也无醉意;心爱姑娘敬酒,一杯酩酊大醉。
在吉巴乡让村采访时,记者就看到了标签上印有这首诗歌的门巴白酒——门隅甘露。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扎西坚参,不仅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是门隅白酒酿造工艺的传承者,同时他还担任 门隅甘露专业合作社社长。
今年47岁的扎西坚参,是一名典型的门巴族汉子,说话利索,做事干练。他告诉记者,门巴族酒的种类主要分为黄酒和白酒,白酒制作采取传统的门巴工艺酿造,工 序相当复杂。门隅甘露属门巴白酒,酿酒原料主要以荞麦为主,外加少量稞麦。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勒布沟一带荞麦生长期相对较长,酿造的白酒具 有良好的滋补功效,尤其对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
扎西坚参告诉记者,让村酿造的荞麦酒,在勒布一带非常有名气。为了发扬这一古老酿酒技术,国家对让村白酒作坊进行改建,2013年实施的兴边富民项目专门划拨30万元对厂房、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2013年合作社成立伊始,门隅甘露才正式开始对外销售,去年总收入达33万元,村里人均分红3000元,结余资金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及村里其他开支。门巴族群众从传统技艺中得到了大实惠。
话心声:生活大变样
吉巴乡门巴群众谈起今天的生活,就是两个字——幸福。
穿梭在吉巴村、让村,一条条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去年国家把柏油路修到乡里,又投入50多万元硬化到户,可见国家对我们的关心和关怀。”次仁曲嘎乡长说,“随便走进哪一家,现代化的家电应有尽有,电脑、手机不再是新鲜物件了。”
在吉巴村,记者见到了79岁的老党员旺堆。老人的党龄与自治区同岁,他亲历了吉巴乡5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在旧社会,我们整天累死累活,到头来还吃不 饱;交通不便,运东西全靠人背马驮,因为没有鞋穿,常年赤脚,脚上都是厚厚的硬茧。如今好了,想吃什么有什么,穿的就更不用说了,一天可以换几身衣服,鞋子更是五花八门,雨天有胶鞋,冬天有棉鞋,平时基本上都穿皮鞋。”坐在一旁的恰古老人也忍不住插话说:“以前出门都在大山里穿行,只能辨个大概方向,完全跟着感觉走,一年也洗不上一次澡。现在不同了,想到哪儿都可以,就算到山南市一天也能赶个来回。大家也爱干净讲卫生,不刷牙都不敢出门。”
诚如老人所说,今天,行走在吉巴乡,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门巴族民居错落有致,在大山深处显得和谐自然,处处环境整洁,水电路邮信通到家门口。看病不愁、生活无忧、出行不怕俨然成为门巴群众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吉巴门巴民族乡.行政区划网.2016-08-18
错那县吉巴门巴民族乡生活介绍.中国西藏新闻网.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