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隐
赵廷隐(885年-95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将领,出生于开封市(今河南开封)人。他曾在唐末效力于宣武军,历仕后梁、后唐两朝。在后唐灭前蜀之战中,他随军进入西川,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麾下为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赵廷隐在后唐攻两川之战中据守剑州,击退石敬瑭所率朝廷大军,夺取利州昭武军,继而又在两川兼并战争中攻杀董璋,夺取东川镇。后蜀建立后,他担任左匡圣步军都指挥使,又受遗诏为后主孟昶的辅政大臣。赵廷隐晚年请辞军职,官至太师、中书令,封宋王。他于广政十三年(950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谥号忠武。赵廷隐是后蜀开国功臣,被誉为五代十国名将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廷隐年轻时通晓兵法,崇尚义气,很早便在宣武军效力,事奉节度使朱温的侄子朱友伦。后来,朱友伦到长安担任宿卫,却在一次击鞠比赛中意外堕马而死。朱温认为朱友伦死于谋杀,对此严加追查。赵廷隐等一众十数人皆被押回开封市(宣武军治,在今河南开封),因在此事件中并无过错,最后被朱温释放,随侍在其左右。
后梁建立后,赵廷隐历经太祖朱温、末帝朱友贞两代皇帝,在梁晋两河对垒期间已官至邢州都监。他累立战功,但却遭到节度使刘重霸的嫉妒。刘重霸诬称赵廷隐欲率所部军队投降李克用李存勖,将他械送汴州。朱友贞虽知赵廷隐无罪,但又不愿违背边臣的请求,于是将赵廷隐贬到南阳郡,但没过多久便又将他官复原职。
投唐建功
同光元年(923年),晋王李存称帝,建立后唐,史称后唐庄宗,并在随后的后唐灭后梁之战中以大将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治今汶上县),俘杀梁军主将王彦章。赵廷隐此时正在王彦章军中为裨将,与都监张汉杰、曹州刺史李知节等皆被唐军俘虏。 他原本要被处死,但因唐将夏鲁奇称其材可用,因而被李存勖释放,从此便效力于后唐。
同光三年(925年),赵廷隐又参与后唐灭前蜀之战,随魏王李继岌攻打蜀地,并在先锋军中任监押。他军纪严明,严禁军士烧杀抢掠,因此颇得蜀地民心。唐军很快便攻入成都市,灭亡了前蜀政权。赵廷隐因功进拜西川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
同光四年(926年),李继岌班师北归,命赵廷隐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仁罕、马军都指挥使潘仁嗣、右厢都指挥使张业、牙内指挥使武漳、骁锐指挥使李延厚统领一支军队,留守成都,归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节制。 当时前蜀虽灭,但蜀地盗贼蜂起,叛乱频发。赵廷隐与张业分统兵马,将蜀地盗乱悉数讨平。 他也因此积功升至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守汉州刺史、上柱国,仍充任西川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 不久,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李嗣源被拥立为帝,史称后唐明宗。
大战唐军
主词条:后唐攻两川之战
孟知祥在李嗣源继位后,逐渐萌生了据蜀自立之意。 他大肆扩充兵力,增设义胜、定远、冲山、义宁、飞棹等军,交由赵廷隐及李仁罕、张业等统领。 当时,东川节度使董璋亦有割据之意。两镇遂结为同盟,共同对抗朝廷。而李嗣源则以夏鲁奇、李仁矩分镇遂宁市(武信军治所,在今四川遂宁)、阆州(保宁军治所,在今阆中古城)二地,以图遏制东西两川。
遂州之战示意图
长兴元年(930年)九月,孟知祥采纳了节度副使赵季良“以东川兵先取遂阆,然后并兵守剑门”的战略,遣使约董璋一同举兵。董璋遂举兵反唐,攻打阆州。孟知祥随之亦举兵,让李仁罕率赵廷隐、张业等攻打遂州。李嗣源以石敬瑭为招讨使,进讨两川。董璋很快便攻下了阆州,但却没能攻下北面的利州区(昭武军治,在今四川广元),以致未能增兵据守剑门关风景区(蜀道入川的重要关口,在今剑阁县东北)。
唐军前锋部队很快便攻占了剑门。董璋遣使向孟知祥告急。孟知祥忙命李肇领兵五千,倍道兼行赶赴剑州(治今四川剑阁),又从遂宁市前线抽调赵廷隐,让他率一万兵马随后增援。当时正值严寒时节,士卒皆有畏战之心,观望不前。赵廷隐哭着对士卒道:“如今唐军军势强盛,你们若不能力战退敌,一旦西川失守,我们的妻儿将皆为他人所有。”士卒这才军心振奋,很快便抵达剑州。董璋随后亦增兵隆庆府,命王晖率三千兵屯于剑州南山。
剑州之战示意图
石敬瑭所率主力唐军此时已抵达剑门,进屯于剑州北山。赵廷隐列阵于剑州牙城后山,李肇则与王晖列阵于河桥。石敬率步兵进击赵廷隐。赵廷隐则严阵以待,等到唐军迫近时突然发起攻击。石敬瑭败退,随后又派骑兵冲击河桥,却遭到李肇的强弩攒射,最终只得撤兵。当时,赵廷隐早已挑选五百善射兵士,埋伏在石敬瑭的归路上。石敬瑭被追兵和伏兵两面夹击,大败之下被迫退回剑门。
石敬瑭此后再攻剑州,但仍被赵廷隐击败,再次退回剑门。而李仁罕此时却已攻陷了遂州。石敬瑭见阆州、遂宁市皆已陷落,且大军粮运不继,于是撤军北归。赵廷隐率两川联军追击石敬瑭,一直攻至利州区。利州昭武节度使李彦琦弃城而逃。赵廷隐遂进据利州,被孟知祥任命为昭武军留后。他请求继续进兵,攻取兴元(治今汉中市)及天水市(治今秦安县)、凤县(治今陕西凤县)等地,但被孟知祥所拒绝。
李嗣源因前线战事不利,遂有罢兵和解之意。他以离间朝廷与孟知祥、董璋的关系为罪名,于长兴二年(931年)闰五月诛杀了主倡此战的枢密使安重诲,与两川和解,朝廷征讨两川的战事至此以失败告终。后来,赵廷隐称剑州之战中与李肇同功,表示愿将利州节镇让给李肇。孟知祥起初不肯同意,但因赵廷隐连番请求,遂将赵廷隐召回成都市,以李肇接任昭武军留后。
讨平东川区
赵廷隐在剑州之战后,鉴于董璋诡诈多变,曾建议孟知祥趁其到剑州劳军将其杀掉,以独霸两川。孟知祥因缺乏周密准备,未敢贸然行动。 朝廷罢兵后,两川之间矛盾日趋尖锐,联盟很快破裂。 董璋于长兴三年(932年)四月突然举兵攻入西川,声势浩大。赵季良劝孟知祥亲征以鼓士气。孟知祥遂以赵廷隐为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让他先率三万兵马迎战东川军。
赵廷隐向孟知祥辞行时,恰逢使者送来董璋的檄书以及给赵季良、赵廷隐的书信。董璋在檄书中称赵季良、赵廷隐与其同谋,招他来攻西川。孟知祥将书信交给赵廷隐。赵廷隐也不看信,直接扔在地上,冷笑道:“不过是董璋的反间之计,想让您杀掉副使(赵季良)和我而已。”他随即便领兵出发。而此时,董璋已攻入汉州(治今四川广汉)。
孟知祥随后亲率八千兵马趋汉州,与董璋会战于鸡踪桥(在今四川广汉北)。当时,赵廷隐三战不利。 东川军追击赵廷隐,却被孟知祥与张公铎领兵“直冲其腹” ,顿时乱不成列。赵廷隐趁机整军复战,与孟知祥、张公铎合军夹击,终于大败东川军。 董璋亲兵尽丧,仅率数骑逃走。孟知祥夺回了汉州,命赵廷隐追杀董璋,自己径自返回成都市。
董璋逃回梓州,却被部将王晖、潘稠所杀。王晖随即开城,向赵廷隐投降。赵廷隐进入梓州,封存府库以待孟知祥前来接收,并献董璋首级。孟知祥由此吞并了东川区,不久便由成都东至梓州,自领东川节度使。 他随后又划出阆州、果州(治今四川南充)、蓬州(治今四川仪陇)、渠州(治今渠县)、开州(在今重庆)五州 ,复设保宁军,以赵廷隐为保宁军留后。
佐命后蜀
长兴四年(933年),孟知祥未经朝廷诏令,便以墨制的形式署任赵廷隐及武泰军留后赵季良、武信军留后李仁罕、宁江军留后张业、昭武军留后李肇五人为本镇节度使。 不久,朝廷拜孟知祥为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封王建,同时正式授予赵季良、赵廷隐等五人为节度使。其中,赵廷隐为检校太保、阆州保宁军节度使。
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赵季良被拜为宰相。赵廷隐则被任命为左匡圣步军都指挥使,与李仁罕、张业、侯弘实分掌军权 ,仍领保宁军节度使。 不久,孟知祥病逝,遗诏由太子孟昶继位,并以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张公铎、侯弘实为辅政大臣。 当时,李仁罕恃功自傲,强逼孟昶任命其为判六军诸卫事。孟昶为了牵制李仁罕 ,又以赵廷隐为六军副使,兼任侍中。他后来与赵季良、赵廷隐合谋,在李仁罕入朝时命武士将其逮捕处死。
明德三年(936年),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帝建立后晋,史称后晋高祖。他在次年(937年)发兵攻利州区,结果在剑门被赵廷隐领兵击退。
广政四年(941年),孟昶鉴于将帅遥领节度使的弊端,改以文官任节度使。赵廷隐时任卫圣马步都指挥使、武德军节度使(即东川节度使)兼中书令,与武信节度使王处回、保宁节度使张公铎一同被加授检校官,免去所领节度使之职。
晚年及病逝
广政十一年(948年),孟昶又诛杀宰相张业,黜退枢密使王处回。孟知祥时代的故将旧臣至此仅剩赵廷隐。安思谦欲取代赵廷隐 ,遂趁机诬称赵廷隐谋反,并发兵包围其府邸。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廷珪恰于此时入朝,在孟昶面前进力保赵廷隐无罪。赵廷隐得免,遂称病请辞军职。孟昶以赵廷隐为太傅,赐爵宋王,每当有国家大事发生都要到其府中请教。 后来,赵廷隐又进位太师、中书令。
广政十三年(950年),赵廷隐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赐谥忠武。
人物简介
赵廷隐初为后梁裨将,王彦章兵败身死,赵廷隐与张汉杰等一起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擒,随后随孟知祥入西川。
赵廷隐拳勇有智谋,孟知祥麾下无人能及,累功至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汉州(今四川广汉)刺史、上柱国、充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
长兴元年(930年)底,率军扼剑州(今剑阁县),破后唐石敬瑭军,遂为昭武军(今四川广元)留后。次年,东川节度使董璋入侵,赵廷隐任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率领三万大军攻入梓州(今四川三台),杀董璋,以功为保宁军(今阆中古城)留后,镇领阆、果、蓬、渠、开五州,随后升任节度使。明德元年(934),任左匡圣步军都指挥使。
后蜀高祖孟知祥去世,与赵季良等受诏辅政。后蜀后主孟昶立,加兼侍中,为六军副使,晋升太傅,国有大事,就第问之。李仁罕、张业获罪身死,赵廷隐申请退休隐居,官至太师、中书令,封宋王。
广政十一年(948)去世,谥号“忠武”。
墓葬遗址
关于赵廷隐墓的发掘
2011年4月30日,历经5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一座坐落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街道青龙村一组大型竖穴砖室墓,在沉睡千年后,重见天日。
该墓葬主体部分为一个长15米、宽18米的大型墓室,内壁全彩绘,至今仍可见凤鸟、卷云图案。出土文物中,除不少陶俑鎏金外,有10多件全彩绘的伎乐俑组合,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展现了达官贵人歌舞升平之乐。
考古人员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堪称五代十国时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一份全新出土的近3000字的墓志铭,确定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五代后蜀宋王赵廷隐。
该古墓的出土,成为继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大将墓出土
(一)墓室内壁全是彩绘壁画
2010年11月底,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青龙村一组,修路前的文物勘探工作正在进行。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后蜀汉(934年-965年)古墓浮出水面。
5个月后,墓葬现场的考古挖掘进入尾声。一座坐西向东、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古墓完整的展现在世人眼前。
(二)“三室一厅”270平方米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随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工作人员谢涛探墓。
一路下台阶,经过一条长20米的墓道后,一座高大的砖砌拱形墓门呈现在眼前。墓门上,依稀可见精美的卷云、草叶状彩绘纹饰。穿过墓门,是长15米、宽18米(270平方米)的墓室,内壁全部着彩绘壁画,虽历经千年,仍可辨凤鸟、鸳鸯、人物和卷云等装饰彩绘图。该墓室为“三室一厅”格局,一主室陈列主人棺木;两耳室加一后室,陈列着大量神态各异的随葬品。主室中央,是一座长约7米、宽约3米的棺台。
(三)50多件彩绘陶俑部分描金
右耳室门口,两侧各一个1.4米高的陶制武士俑。门右侧的武士,帽子褶皱处依稀有鎏金痕迹。与右耳室不同,左耳室的“把门”俑为一鸡一狗。“100多件随葬品,大多在耳室和后室出土。”谢涛说,经过考古发掘,墓室出土了提梁壶等陶瓷器40多件。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50多件彩绘陶俑,各种文官俑、武士俑、伎乐俑,神怪俑大小不一,身高从0.5-1.4米不等,多数为彩绘品,部分还做了描金处理。
(四)3000字墓志铭写出墓主身份
在主室与甬道台阶处,考古人员发现了1米长、宽的墓志。这一发现,让墓主人的神秘身份揭晓:后蜀宋王赵廷隐。赵廷隐是后蜀汉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作为孟知祥的一员猛将,他随孟知祥南下成都市打天下。孟知祥建后蜀国后,赵廷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地位极高。这份近3000字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赵廷隐的出生地、经历及生卒年份,以及其家眷情况。从墓志铭上得知,他有3位夫人、3个儿子和7个女儿。其中,长子赵崇祚系将《花间集》集结成册的编著者。“墓志铭的出土,为研究这位五代十国重要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填补了史载的某些空白。”谢涛说,墓志所记内容,多数内容与史籍吻合。关于赵廷隐出生于甘肃天水的记载,修正了史书上“河南开封人”一说,可补史载不足。
两大考古发现
(一)西南最精美陶质伎乐俑
“虽盗墓者多有光顾,但幸运的是,自北宋时第一次被盗后,墓室的十字穹顶便整体垮塌,大量随葬品得以留存。”谢涛说。
(二)彩绘伎乐俑组成完整乐队
在上百件随葬品中,10多个彩绘陶质伎乐俑手执各种乐器,在后室一字排开。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比起前蜀国王建墓出土的伎乐俑,的确要精美得多。”谢涛说。身高约0.5米的一组陶俑各自独立。右起第二个,陶俑手中仍有完整乐器,呈吹叶形。“每个陶俑均为彩绘,是价格不菲的订制品。个体独立的同时,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乐队,展示了当时歌舞升平的达官贵人生活。”他指出,王建墓的乐伎均为棺床上的浮雕,与软陶泥相比,无论是色彩还是工艺,都不可同日而语。“堪称五代时期至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谢涛说,部分陶俑穿着外域风格的服饰,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
历史评价
孟昶:汉高帝以三杰定海内,朕今得赵季良、赵廷隐、张业、李昊、张虔钊、孙汉韶,是六杰也;虞舜举八元而天下治,朕有王处回、毋昭裔、张公铎、范仁恕,是四元也。
脱脱:廷隐拳勇有智略,知祥麾下无及者。
吴任臣:文肃等诸人,故高祖创业勋臣,史所号五节度使是也。景从霸主,豹变云蒸,可不谓盛焉。而运筹敌忾,克保始终,两赵(指赵季良、赵廷隐)之功绩茂矣。
陈鳣:季良、廷隐,运筹决胜,厥功甚钜。
人际关系
儿子:赵崇韬,官至武定军节度使、山南武定缘边诸都指挥副使,宋灭后蜀之战时统兵迎战宋军,最终兵败汉源坡,力战被俘。
孙子:赵文亮,赵崇韬之子,娶孟昶之女为妻。
轶事典故
据《蜀梼杌》记载,在明德四年(937年),后蜀发生了一件奇事。一位名叫谯本的百姓,因不孝和辱骂母亲,变成了一只老虎,并跑上城楼。赵廷隐见状,立即拉弓射箭,将这只老虎射死。并对孟昶说:“老虎是山林之兽,而人能变成老虎在城市中出没,这可能是一种预兆,虎旅(指军队)中有人要图谋不轨。”果不其然,那晚军中就有人企图谋反,但最终失败并被处决。这个谋反者名叫张洪,外号“张大虫”,即“张老虎”。
后世纪念
墓葬
后蜀宋王赵廷隐墓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青龙村一组,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竖穴砖室墓,由墓道、封面墙、墓门、甬道、主室及南、北、西三耳室构成。出土有陶质庭院一套、赵廷隐墓志及买地券各一件,以及40余件陶瓷器、近50件各类彩色陶俑和少量金属器。
史料目录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后蜀四》
《九国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