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南村
建南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市建宁乡中部,距高平市区20公里。东临东庙村和筱川村,北与建北村一街之隔,西与陈区镇迪阳村隔鱼仙山相连,南与郭庄村和苏庄村接壤。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建南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沿革
关于建南村的历史,有文化遗址、石刻碑记以及文献记载为证。
(一)文化遗址和石刻碑记
1、建宁遗址,晋城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宁村南北侧台地。年代为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1万年;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距今2490年~2236年。
2、千佛造像碑,位于建南村智积寺山门外西侧,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凿年代为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距今1519年。
3、祥符元宝古钱币,1985年出土于建宁村。祥符通宝为北宋赵恒赵恒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铸造,距今约一千年。
(二)文献记载
清同治六年(1867年)《高平县志》记载,“高华府,县东建宁镇,李治开府于此,开元初废。省志曰考,唐高华府,在晋州,居府兵地,泽州五府,丹川县、永固、安平、沁水县、白涧,不名高华也。今里近建宁,犹曰府下,盖亦相沿而误”。据此推算,建宁历史可上溯至唐高宗李治时期,距今1300多年,但县志又明确澄清此前的历史记载有误,故不可采信。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宁里重修文庙碑》记载,建宁文庙“肇创于宋治平丙午,时明道先生(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移令晋城市,诸乡皆设校馆。暇则亲至招父老与之语,又亲为儿童正句读,此乡图所为有庙也”。宋治平丙午年为1066年,建宁文庙创修至今已949年;加之前述建宁村出土的北宋祥符年间古钱币,保守估计建宁村至少有一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可谓历史悠久的千年乡村聚落。
1、宋代时期(960年-1279年)
(1)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
1)960年-996年,建宁区域隶属于昭德军泽州高平县,区域内零星分布有张家口市、司家坡、成壕等几个散户姓氏小村,可谓现今建宁乡的雏形。
2)997年-1127年,隶属于河东路泽州高平县。1066年创修孔子庙,张家口、司家坡、成壕等小村人民开始在文庙接受启蒙教育。
(2)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
该段时期,南宋疆域在河南光州、湖北襄州以南,金朝疆域在河南光州、湖北襄州以北。整个山西省域归金朝管辖,建宁区域也为金朝所管辖。
2、金代时期(1115年-1234年)
(1)1128年-1217年,建宁区域隶属于河东南路泽州高平县。
(2)1218年-1223年,隶属于河东南路孟州高平县。
(3)1224年-1234年,隶属于泽州高平县。
3、大蒙古帝国时代(1206年-1271年)
该段时期为元朝征伐时代。建宁区域延续金朝建制,隶属于忠昌军高平县。
4、元代时期(1271年-1368年)
(1)1271年-1276年,建宁区域无大变化,仍延续金代建制,隶属于忠昌军高平县。
(2)1276年-1304年,隶属于中书省晋宁路泽州高平县。此段时期,建宁区域的张家口市、司家坡、成壕等六个小村庄合并成一个大村,起名“建安村”,后又改称“建宁村”。
(3)1305年-1368年,隶属于中书省晋宁路泽州高平县。建宁村逐渐发展成了高平县东北部的商贸小城镇,称之为“建宁镇”。
5、明代时期(1368年-1644年)
(1)1368年-1375年,建宁延续元代建制,隶属于中书省晋宁路泽州高平县。
(2)1376年-1644年,隶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冀南道泽州高平县。
6、清代时期(1644年-1912年)
(1)1644年-1727年,建宁区域隶属于山西布政司冀宁道泽州高平县。
(2)1728年-1874年,隶属于山西布政司冀宁道泽州高平县
(3)1875年-1912年,隶属于山西省冀宁道泽州高平县。光绪元年,高平县撤并里甲,改设30个都,管辖88个里甲。建宁区域归高平第五都和第六都管辖,下分三个里甲(府下里、建宁前里、建宁后里)。建宁镇(原建宁村,今建北、建南两村)属建宁后里管辖。建宁镇逐渐发展成为陵川县、长治市、高平市三县泽潞商人云集的商贸重镇,与寺庄镇、马村镇、野川镇、米山镇、河西镇、徘徊镇(今三甲镇徘徊村)、建宁镇、周纂镇(今马村镇大周村)、陈区镇并称为清代高平县九大古镇。
7、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1)1912年-1918年,建宁区域隶属于山西省冀宁道高平县第五区(区公所驻陈区)
(2)1919年-1933年,隶属于冀宁道高平县第五区
(3)1934年-1937年,隶属于高平县第五区。
(4)1937年-1940年,隶属于第五行政专员公署高平县第五区。
(5)1940年-1941年,隶属于第五行政专员公署高平县第二区(驻三甲)。
(6)1941年-1943年,隶属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太岳二专区高平县第三区(驻陈区)。
(7)1943年7月-1943年10月,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二专区建宁县(政府驻建宁村北街)。建宁县辖三甲镇、神农镇、陈区镇、建宁乡,陵川县沙河村、杨村、司家河,长子县色头,长治市西火、南宋、荫城镇、八义等地。1943年7月,中共太岳二地委、二专署在建宁村北街昌茂恒和忠义恒建立建宁县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10月奉命撤消。
(8)1943年11月-1945年,隶属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太行八专区陵高县路北办事处第四区(驻陈区)。
(9)1945年-1947年,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四专区高平县第五区(驻陈区)。
(10)1947年-1948年,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四专区高平县第五区。
(11)1948年-1949年8月19日,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三专区高平县第五区。
8、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1)1949年8月19日-1953年,建宁区域隶属于山西省长治专区高平县第五区(驻陈区)。
(2)1953年-1955年,隶属于长治专区高平县第五区。
(3)1956年-1958年3月,隶属于长治专区高平县。1956年高平市县域乡镇撤并,成立建宁乡(驻建宁北街),归属建宁农业合作社。
(4)1958年3月10日-1958年11月,1958年3月10日东庙并入建宁县;1958年8月建宁乡改称幸福人民公社(建宁片);1958年10月,改称建宁生产大队,隶属于山西省长治专区高平红旗人民公社;1958年11月3日,改称建宁管理区(驻建宁北街),隶属于晋东南专区(1958年11月3日撤消长治专区,改称晋东南专区)晋城县高平人民公社(1958年11月21日,撤消高平县,并入晋城县,高平县改设高平人民公社),称为建宁生产大队。
(5)1958年-1961年,隶属于晋东南专区晋城县高平人民公社,建宁管理区改称建宁工作区(驻建宁北街)。
(6)1961年-1961年7月9日,建宁生产大队隶属于晋东南专区高平县建宁人民公社。建宁工作区改称建宁人民公社(驻建宁北街),称之为建宁生产大队。
(7)1961年7月9日-1967年,隶属于晋东南专区高平市县(1961年7月9日高平区域从晋城县划出,恢复高平县)。1962年1月1日建宁县生产大队分成建南、建北两个生产大队,建宁公社驻建北村,自此建宁分成两个村庄。
(8)1967年1970年,建南生产大队隶属于上党郡地区(1967年晋东南专区改称晋东南地区)高平县建宁乡。
(9)1970年-1978年6月,建南生产大队隶属于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高平县建宁人民公社。
(10)1978年6月-1984年5月25日,建南生产大队隶属于晋东南地区高平县建宁人民公社。
(11)1984年5月25日-1985年4月30日,建南村民委员会隶属于晋东南地区高平县建宁乡。1984年5月25日撤消建宁人民公社,改称建宁乡,同时生产大队改作村民委员会。
(12)1985年4月30日-1993年5月12日,建南村民委员会隶属于晋城市(1985年4月30日撤销上党郡地区,设立地级晋城市)高平县建宁乡。
(13)1993年5月12日至今,建南村民委员会隶属于高平市(1993年5月12日撤消高平县,设省辖县级高平市,由晋城市代管)建宁乡。
古建文物
建南村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文化遗迹较多,宋元明清古建筑皆有留存。现存大量古寺庙院落、两层式四合大院及聂氏宗祠、碑碣和史前文化遗址。
(一)主要古建筑和文物
1、济渎庙
2、东寺
3、西馆
4、补修西馆房屋院墙记
5、“建宁镇”匾
6、西阁
7、千佛造像碑
8、姬家大院及祠堂牌坊
9、张端仁家族大院
10、郭东家族大院及汥阳池
11、申家大院
12、建宁事件旧址
13、建宁明清古街
14、建宁遗址
15、申良墓
16、郭东墓
(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建南济渎庙,又称南庙,位于建南村南翠屏山之巅。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为宋元时期。清嘉庆十四年《补修济渎庙碑记》记载,“建宁有济渎庙,不详创始,续修者则自宋迄明“。
建南济渎庙
庙宇原先的规模庞大,文革期间破四旧,毁掉了三座石牌坊。现存三进院落,座北朝南,占地面积四千余平方米。遗存石台、山门、五道殿、山神殿、钟鼓楼、亭廊、二门、中殿、正殿、献殿、寝殿、孙中山纪念馆、左右耳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等建筑。
正殿面阔五间,七出廊,五袱,对乳袱,斗拱出两跳,柱头为双下昂,补间斗拱后坡压在前坡第二檩下,后檐斗拱出一跳。
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七檩出廊,四椽袱,前接乳袱,乳袱上承单质制梁。斗拱出两跳,柱头栌斗有45°斜拱,屋顶为琉璃剪边,五脊六兽,二脊有六龙,形态各异。
庙内五通碑碣分别为明正德十一年石刻碑记、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济渎庙三门记》、康熙二十二年《重修济渎庙大殿记》、爱新觉罗·颙琰十四年《补修济渎庙碑记》、民国九年《高平县建宁镇补修济渎庙记》。
2014年12月1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建南济渎庙修缮工程》立项。修缮范围和内容包括后宫、济渎殿、二道山门、二道山门东耳殿和西耳殿、二进院东廊房和西廊房、五岳殿、四渎殿、后宫东耳殿和西耳殿、一道山门及东耳殿和西耳殿、东角楼、西角楼等。
2、智积寺,又称东寺、大王庙、新闸大王庙,位于建南村东南角。晋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不详,明代风格,清代重修。
智积寺规模宏大,为建宁乡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院。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由山门、钟楼、鼓楼、东西配殿、中殿、后殿等建筑组成。山门为三间悬山顶出廊式建筑,中间有门洞。中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椽,前出檐均施斗拱,悬山五脊顶,后墙有精美的凤穿牡丹雕花影壁。后殿由十一间楼房构成,为状元插花双展翅阁楼格局,中间五间为两层出廊式木楼房、两侧为三间四层楼房。
寺内三通碑碣为清乾隆五年《重修庙门歌舞楼并左右耳房记》、清嘉庆十五年《补修大王庙壁记》、清嘉庆十九年《补修智积寺碑引》。
据传,寺内供奉尊神金龙四大王,金龙四大王名叫谢绪,南宋钱塘县北孝女里(今浙江杭州良渚镇安溪)人。谢绪被历代皇帝赐封谥号,最后的全称是“显佑通济昭灵效顺广利安民惠孚普运护国孚泽绥疆敷仁保康赞宣诚灵感辅化襄溥靖德庇锡佑国济金龙四大王”。世人将其尊为黄河之神、漕运之神、商业之神,故智积寺实为河神庙。
3、千佛造像碑,又称千佛无梁殿,原先置于建宁旧街南端,后迁至智积寺山门外西侧。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凿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造像碑碑身为砂岩材质,下宽上窄呈梯形,碑首为半圆形,高2.5米,底宽1.08米,厚0.68米。碑的正面下部为一大,内置一佛二弟子,碑的阴面与正面相同,大龛两侧均有字迹。碑身四面雕有小佛像,约有1608余躯。碑的左右两个侧面底部雕刻有捐赐施主姓名,字迹清晰可辨。
此碑造型别致,佛像雕刻工艺精堪,是雕刻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艺术品,现风化严重。
村名典故
建宁,初名建安。金末元初时期,全国兵荒马乱,建宁区域的张家口市、司家坡、成壕等六个小村庄感到很不安宁,深感村小势弱,于是便联合起来合并成为一个大村,起名“建安村”。后又将“安”字引伸为“宁”字,意为同心协力,建设安宁之村,改称“建宁村”。
元末明初,改之为”建宁镇“;清末民初,又改为”建宁村“;1958年,改称建宁生产大队;1962年建宁生产大队以桥河(现桥河街)和西街为界划分成两个生产大队,界线以北称作建北生产大队,界线以南称作建南生产大队,建宁村至此正式分为建北、建南两个村庄。桥河两岸附近的百姓自由选择加入建南或建北,桥河南岸有建北村民,北岸有建南村民,故桥河并非两村的绝对界线。
建宁事件
(1)人物:高平县牺盟会特派员王静波、汉奸裴保棠等
(2)地点:建宁盐店(今建南村旧街1号,曾为建宁供销社用房)
(3)时间:1938年2月至3月
(4)事件:
1938年2月份,高平县工委为了打击汉奸和筹集抗日经费,决定没收大汉奸裴保棠(上党区人)在陈区和建宁开设的盐店。一天,工委人员申祖佑、李致远和牛金海带领牺盟游击队到达建宁,部署工作准备查封盐店。不料,第二天傍晚,高平自卫队总队长王揖带领两个连队将建宁盐店包围,牺盟游击队官兵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缴械和扣押。申、李二人借上厕所时机得以逃脱,飞速赶至陈区向王静波汇报了情况。王静波当即指示牺盟游击队队长朱惠钧带队前往解救,朱惠钧连夜奔袭建宁盐店,活捉了躺在床上的王揖,并收回枪支,释放被扣人员。后来,牺盟游击队查抄和收缴了建宁盐店,将食盐分发给了贫穷老百姓。
牺盟游击队和自卫队共同约定:牺盟游击队在东半县,自卫总队在西半县,不准互相打扰,各自开展抗日活动。以上史称建宁事件,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高平事件的导火线。
历史人物
1、申良(1468年-1524年),字延贤,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其女儿名叫申翠屏,女婿叫郭绍芳,外孙叫郭东。弘治十一年举人,历任招远市、诸城、良乡知县,安吉知州,常州同知,户部员外郎。
清代张廷玉著《明史》(卷192)记载,“申良,字延贤,高平市人。登乡荐,授招远知县。山东省盗起,良豫为战守具。盗至,追击 至黄县,俘斩数百人。已,复至,再破走之。历知诸城、良乡。权贵人往来要索,良悉拒之。进安吉县知州。锦衣叶琼倚钱宁势夺民田,良还之民。琼因奸人诬奏良,事竟得白。稍迁常州同知,入为户部员外郎。与淮俱杖死。赠太仆少卿。招远民怀其政,绘像祀之”。
2、郭宗,字距光,号云林山人,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父景昭,祖钦,父质,儿峻,孙绍芳,曾孙东。景泰七年举人,原武县尹。
3、郭峻,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钦、祖质、父宗,妻田氏,儿绍芳,孙东,曾孙嗣燃、嗣炳、嗣焕。生、建宁圣人殿教授。
4、郭岐,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钦、祖质、父宗、兄峻,侄儿绍芳,侄孙东,曾孙嗣烨、嗣勋。建宁县当地乡贤。
5、郭绍芳,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质、祖宗、父峻,妻申翠屏,儿东,孙嗣燃、嗣炳、嗣焕。建宁当地乡贤。
6、郭东(1523年-1603年),字仁府,号春吾,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宗、祖峻,外祖申良,父郭绍芳,母申翠屏,妻刑氏、王氏、杨氏,儿嗣燃、嗣炳、嗣焕,孙基洪。大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科中举,第20名;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赐同进士出身,三甲第174名,大明第267名。历任嘉兴市、河南嵩县知县,南京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尚书司丞、顺天府丞、南京太常寺卿(正三品)。
司昌龄《郭东传》记载,“郭东,字仁府,高平市人。曾祖宗,景泰丙子举人,原武知县;祖峻,邑廪生,博学工书,士多从之;父绍芳,落魄嗜酒,有义气。尝出行,见一骞在田,而久不见人,疑而,控之,揣其所负装金也。会日将暮,遂前迹 之,一人醉卧道旁,谛之。为徘徊李五,撼而讯之,实为官解饷五百余两,即以装付之五,感激愿致百金为谢,固欲不受。归以与妻申氏,申氏曰,君能处心济物如是,吾家其或兴矣。次年遂生东,东奇敏,特达以。嘉靖丙午乡荐,及丙辰登第,时年三十九,历知嘉兴市、嵩二县,升南京刑部主事。迎养父母,父不往,母往,居三月归,遂请终养。未几,父卒,家居十八年,至万历九年,母卒,服阕。始补官为兵部主事,升尚书司丞,转顺天府丞,升南京太仆寺卿,又转太常寺卿,以年过七十致仕。东善事二亲,好读书,恭谨淡泊。居邑东之建宁县镇,有汥阳池,中建危楼,引水四面绕之,林木蓊郁,时登览啸咏,以自适。又于镇北数里建㞼阳书院(“㞼”字为古代生僻字,现注音有chéng、shèng、zhé三个读音。【集韵】注解:㞼同丞,翊也。故当地人叫做丞阳书院),招延四方文士,讲学其中,今其地曰石堂会,旧迹俱存,文章典雅醇正,著《类博录》。卷版藏于家,年八十以终,子嗣焕万历壬辰进士,官至苏州府同知,亦有文集刻本”。
景泰年间,郭东曾祖父父郭宗携带家眷从高平三甲镇北庄村迁至建宁里繁衍生息,后裔分布建宁镇(今建南、建北村)及郭庄、荒窝等村庄,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时期建宁里第一名门望族,现今郭姓人员逾两千人。
郭东工于诗书,作品存世甚多,包括《城垣记》、《建宁里重修文庙碑》、《石堂别墅》、“建宁镇”匾额书法。《石堂别墅》诗云:“结庐石堂会,行坐见南山。梅帐尘嚣隔,茅斋趣味闲。苔痕侵砌畔,草色映帘间。地僻兼心远,栖迟未欲还”。
7、郭嗣燃,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东。建宁当地乡贤。
8、郭嗣炳,字永孚,号肖吾,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东。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武举人,历任明威将军,金吾前卫指挥事。
9、郭嗣焕,字叔奕,号宪吾,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东,儿基洪。万历十年举人,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三甲第211名,大明第271名。历任蒲城县直禄东明知县、试政工部虞衡司、直隶苏州同知(正五品)。
10、郭嗣烨,字元充,号效吾,明代高平县建宁县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生儒官,“建宁镇”匾额勒石人。
11、郭嗣勋,字季成,号为吾,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庠增生。
12、郭基洪,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绍芳,祖东,父嗣焕。历任序班、太常寺卿。
13、姬廷聘,字慕伊,号起萃,明代高平市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庠生、建宁当地名医。
故事传说
1、济渎庙传说
传说天庭的济渎神看到建宁的翠屏山是个好地方,便想下凡普度众生,为人间送福祉降甘霖。于是,就在翠屏山上选了一块平地,将自己喝水的碗扣在了石板上,意为此地为本尊立身之地。
不凑巧的是,天庭的石矶娘娘(当地人称红娘子)也相中了这块地方。石矶娘娘仔细一看,发现济渎神平时所用的喝水碗扣在了这个地方。她实在不想让出这块宝地,灵机一动,便把自己喝水的碗放在了济渎神的碗下面,放好后仍不放心,又拔下头上的金簪放在了自己的碗里,以证明自己先行占有这块宝地。
两位尊神各自宣称自己最先占有这块风水宝地,谁也不想放弃。一度僵持不下,便到玉皇大帝面前请求裁决。玉帝为了安抚两位尊神,当起了和事佬,让他俩在那里合建一座庙宇,庙宇就叫作济渎庙,前院的济渎大殿归济渎神所有,后院的女神后宫归石矶娘娘所有。庙宇落成后,济渎神和石矶娘娘和谐相处,共同保佑人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据传说,有一年建宁地区闹蝗灾,蝗虫糟蹋庄稼十分严重。当地百姓成群结队前往济渎庙烧香跪拜,祈求二神快快显灵,赶走糟蹋庄稼的害虫。二神毫不犹豫,便化作无数只乌鸦来消除蝗虫。不到一个时辰,就把地里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保佑人们躲过了蝗灾。
2、遇仙山传说
传说有三。
其一,据传古时山腰有座龙王庙,庙下有泉水,碑记称“高邑第一泉”,泉下有池,池中有鱼,故名鱼仙山。
其二,据传年逾九十的愚公家门前被太行山、王屋山挡住了,他为了让后代走出大山到外面世界看一看,便率领儿孙几代人来挪移两座大山。面对如此撼天动地的壮举,整个天庭都感动了,天帝立即派二郎神去帮助愚公移山。二郎神用扁担挑起两座大山开始挪移,走到建宁西边的时候,两只鞋子里面进了很多土,便停下来将鞋子里面的土搕出来,结果搕成了一模一样的南北两座小山。当地人们为纪念二郎神在建宁留下足迹,便称之为南北遇仙山。
其三,据传王母娘娘瑶池里的两条金鱼偷偷跑出瑶池,在天上到处戏耍游玩。当游到建宁上空的时候,看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因为贪玩,就忘了返回瑶池。王母娘娘非常生气,就派天兵天将到建宁捉拿他俩。他俩根本不想回去,因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想终生守望建宁这方土地。眼看天兵天将快要到来,便横下心来,化作了建宁古镇西边的两座大山。他俩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保佑建宁人民幸福安康。为了感恩来自天庭瑶池里的的这两位金鱼仙人,人们根据方位将这两座大山称作北鱼仙山和南鱼仙山。
3、郭东故事
据传,明朝时期的朱厚熜喜欢游山玩水,疏于朝政,对天下江山社稷和黎民苍生不问不顾。身为当朝大臣的郭东为了讽谏皇帝,便把高平的一些景物编成了顺口溜,请皇帝到高平来游玩。顺口溜云,“建宁千佛无梁殿,鸡叫一声听三县。高平有个大鼓楼,半截戳在天里头。高平有座米尖山,离天只差一块砖”。皇帝听后非常惊奇,便大张旗鼓到高平游玩,结果与所说相差甚远。一怒之下就把郭东杀掉了。郭东后人为让其完尸入葬,偷偷约请金匠浇铸一颗金头,身首得以相连,之后将其葬在了建南翠屏山。
该传说不过是当地人为了美化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想象出来的桥段。事实上,郭东并非被皇帝所杀,史料记载郭东“年八十以终”,寿终正寝。按常理,即便郭东真被皇帝所杀,其九族也要受到株连,更不可能有浇铸金头的情节。
郭东家族持续兴盛数代,在建宁古镇西南角修建了规模庞大的民居大院。但白云苍狗,世事难料,兴旺数代的家族还是逐渐没落了,后人为了生计,将大部分房产变卖给了古镇的张姓商贾大户。这正应了一句古话,“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如此说来,郭东家族对于建宁人而言,最大的贡献在于给乡人留下了“耕读传家”的精神财富。在当代的郭姓后人以及其他姓氏民众中,有数十人考取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顶尖一流大学,还有不少人考取了美国、法国等欧美留洋博士。相信建宁古镇的学童将一路进发励志传承郭东家族“耕读传家”的精神,终归成为后世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4、墓底封官传说
据传,明朝时期有一年天下大旱,尤其高平县的农作物基本颗粒无收。住在建宁古镇(今建南村)珍珠巷的姬姓财主,二话不说,便把自己家里囤积的粮食拿出来分发给穷苦老百姓,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难关。
当朝皇帝听说此事后,非常感动,认为这个财主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替朝廷赈了灾解了难。便托人带信准备嘉赏他,并想给他封官加爵。姬财主误以为皇帝要查封他的家业,特别害怕,又不想连累家人,就一了百了上吊自尽了。皇帝派出去的宣旨官员千里迢迢快马加鞭赶到建宁古镇时,已经是姬财主出殡入葬的当天,宣旨官员扼腕叹息,自责来晚了一步,才造成了如此不堪局面。宣旨官员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向皇帝禀报此事。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在姬财主的墓地前庄严地宣读圣旨,为其封官加爵,此为史上墓底封官的孤例。
姬财主的后代也受到朝廷的特别关照,持续经商数代不衰,成为明清时期建宁古镇五大家族(郭东家族、申良家族、张端仁家族、姬姓家族、夏姓家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