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
黄(1880年—1936年),原名绍麟,字白,别字天生,号昭甫,笔名以太,绍兴市百官街道(今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人,民国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同盟会成员,蒋介石的盟兄弟。
1880年3月8日,黄郛出生在绍兴市府上虞区百官街道(今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幼时随父母到杭州市居住,进私塾学习后补为钱塘县学生,后进入浙江武备学堂。1905年,黄郛被清政府选派到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学习,随后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黄郛毕业后回国,在清廷军裕府二厅、军事官报局任职。武昌起义后,他参加了光复上海的战役。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黄郛起事反对袁世凯,后因被通缉逃亡至日本、美国等国。1916年,护国之役发起,黄郛由美国返回上海,参加反袁军事活动。战役结束后,黄郛闲居在天津市。
1918年到1924年,黄郛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北京政变。1924年11月,黄郛的摄政内阁成立,随后修正确定了五条清室优待条件,迫使溥仪出宫,段祺瑞成为中华民国总执政后,黄郛辞职结束内阁,返回天津市闲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黄郛跟随蒋介石为其出谋划策,次年,黄郛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济南惨案”发生后引咎辞职。1933年5月,黄郛任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代表国民政府对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1935年春,黄郛隐退,回到莫干山,次年9月,复任国民政府委员,12月6日因肝癌在上海病逝。
1932年,黄郛与妻子沈亦云在莫干山东麓的庾村筹办了莫干山小学,并以小学为中心,推进当地农村改进工作。黄郛死后,他的夫人沈亦云撰写一本书叫《亦云回忆》,其中披露了不少历史细节,证明自己的丈夫是蒋介石媚日外交政策的替罪羊。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0年3月8日,黄郛出生在绍兴市百官镇(今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黄郛先代经商致富,后家道衰落,父亲黄文治是个候补的县官。黄郛幼年时随父母住杭州,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通过做针线活维持家中生计,并送黄郛慈善机构办的“正蒙义塾”读书。1896年,黄郛补钱塘县学生。1904年,他改名“黄郛”,报考浙江武备学堂以第一名被录取。次年,黄郛又受清朝政府选派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振武学校。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黄郛加入同盟会并成为同盟会的骨干分子,承担“掌管同盟会名册”的重要工作。1907年,黄郛与同盟会成员李烈钧等人共同发起并成立了秘密小组织“丈夫团”,他们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守则。1908年,黄郛与蒋介石订交,并在东京创办武学杂志,“阐革命大义,论军人职志。”同年,黄郛从从振武学校毕业,转入日本参谋本部所设的陆军测量部地形科学习测量。1910年,黄郛从陆军测量部毕业回国,考入清政府军府任职。
参加革命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同盟会成员陈其美在上海策划响应,黄郛与同在军谘府任职的“丈夫团”成员李书城、曾照文请假南下,参加反清革命斗争。10月底,黄郛受陈其美之托到杭州市联络浙江省的革命党人,并与他们商定了杭州起义的时间。11月3日,上海市起义爆发,随后上海各界代表近六十人在上海县城防厅集会,筹组上海军政分府,推选都督。在沪军都督府直辖的三个部长中,陈其美兼任军令部长、黄郛任参谋部长。
都督府成立后,黄郛、陈其美招募兵员,编练了一师陆军,称为沪军第二师(后改为陆军第二十三师)由黄郛兼任师长。这时沪、浙、苏、宁、镇、粤各军联合谋攻南京,黄郛与陈其美策应。蒋介石也在这时从日本回国,黄郛、陈其美委他任沪军第二师第五团团长。在这期间,黄郛、陈其美、蒋介石三人因都是浙江省同乡,同在日本学过军事,便在上海打铁浜蒋介石的寓所换帖结为“盟兄弟”。蒋介石打了两把军剑,上刻陈其美所拟的文字“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送给两位盟兄。
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成立后,孙中山派黄郛兼任兵站总监,准备北伐。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沪军都督府撤销,并入江苏省,黄郛转任江苏都督府参谋长,办理民军善后。8月30日,黄郛发表通电,将自己兼任师长的陆军第二十三师裁撤。第二十三师缩编为独立团,团长由陈其蔚担任,驻扎于上海制造局、龙华及松江区一带。黄郛还协助程德全先后裁撤了四个师、八个旅,共八万余人。9月19日,袁世凯下令授予黄郛与黎本唐、吴兆麟、季雨霖、黎天才、洪永点、陈之骥等三十人为首批中将。
反袁斗争
1913年3月20日,中国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3月25日,黄郛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居正、戴季陶等人齐集在上海同孚路黄兴寓所商讨解决宋案对策。孙中山等人主张武力解决,黄郛等人主张法律解决,不主张立即出兵。7月13日,李烈钧在江西省宣布就任讨袁军总司令,首先举起了讨伐袁世凯的大旗。同日,黄兴委任陈其美为上海市讨袁军总司令,黄郛因不主战,不肯担任沪军参谋长。不过黄郛虽然没有提任正式职务,但因私交仍留在陈其美身边协助指挥。反袁大军向江南制造局进攻,结果失败。7月31日,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奉袁世凯之命悬赏通缉黄郛、陈其美、黄兴、李书城等四人,其悬格分别是黄兴十万元、陈其美五万元、黄郛与李书城各两万元,且不论生死,一律给赏。
1913年8月初,黄郛因被通缉而逃亡日本,次年,离开日本到新加坡,最后到达美国。1916年,护国之役起,黄郛由美国返回上海市,参加反袁军事活动。黄郛与殷铸夫、张群等在沪组织浙江都督府驻沪代表机关,联络西南各省作倒袁大计。此役结束后,黄郛即移居天津市。
任职北洋政府
黄郛居住在天津期间,声称“闭户读书,潜心研究”,并声明“不加入任何团体,不附和任何主义”,但这期间他和一些北洋政客来往不断,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发展。1918年10月,徐世昌出任北洋政府总统,黄郛以“促进南北统一”为名,搞“和平运动”,并受徐委托,代为编著《欧战后之中国》一书。1921年初,黄郛以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名义出国游历,在美国时,被北洋政府聘为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次年,黄郛经欧洲回来北京。1923年2月,黄郛入张绍曾内阁,出任外交总长。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黄郛参与了这一政变,10月22日,冯玉祥率部回北京时,黄郛在高丽营秘迎冯玉祥,并代冯玉祥草拟通电。冯玉祥入京后推翻了曹锟、吴佩孚。10月31日,在冯玉祥的支持下,黄郛代理内阁总理,随后又以代总理摄行总统职权。11月2日,黄郛的摄政内阁成立,11月4日,黄郛内阁开会决议修改清室优待条件,迫使溥仪出宫。会议修正确定了五条清室优待条件,11月5日,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前往故宫向逊清皇室内务大臣绍英、耆龄等人宣布了黄郛内阁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以及内阁关于逊帝溥仪当大必项迁出故宫的命令。11月22日,在张作霖、卢永祥、冯玉祥等人的拥戴下,段祺瑞成为中华民国总执政。黄郛被迫辞职,结束其“短命内阁”,返回天津市闲居。
南下投蒋
1926年,在天津的黄郛突然接到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的邀请信。接到信后,黄郛没有动身南下,随后,蒋介石派国民革命军总参议张群持密信约黄郛南下。1927年 1月,黄郛抵达江西南昌与蒋介石密谈,密探内容涉及金融规划、外交部署、机关接收、人员支配、绅商联系等各类问题,并达成了不少共识。黄因此谏言 “克服京、沪,联系绅商,放弃联俄容共政策 ” 为蒋所采纳,为他 们的共事奠定了基础。接着,黄郛又北上会见冯玉祥、阎锡山,意图拉拢冯、阎二人附蒋反共。“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同年7月,黄郛被任为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但是一个月后,蒋介石被迫下野,黄郛也辞去上海市长一职,并致函蒋介石向他建议不要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轻易复出。
引咎辞职
1928年初,蒋介石复出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年2月,蒋介石推荐黄郛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黄郛就职后发表了对外宣言,其对日“无用兵之必要”的主张与蒋介石 “在尽量和谈的基础上有所保留地接受日方条件 ”的妥协外交方针一致。随后,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北伐,黄郛也为之效劳。国民革命军占领济南市后准备继续北伐受到了日军的干预。日军借口保护日侨,派兵进占济南,5月3日,日军大肆屠杀士兵和居民,外交部长黄郛赴日军司令部交涉,被扣达18小时之久。之后,蒋介石下令撤军,黄郛陪同蒋介石逃出济南,任凭日军继续在济南屠杀,并将济南及胶济路占领。“济南惨案”发生之后,日军的暴行激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蒋介石因此受到各方强烈的指责,黄郛作为外交部长出面进行的屈辱外交也令社会上不满,《革命评论》开始指名道姓地指责黄郛。5月20日,蒋介石致电黄郛请他暂行辞去外交部长之职,以免影响与各国的外交。5月22日黄郛即复电蒋介石辞去本兼各职 “谨避贤路 ” ,随后,黄郛不顾蒋介石的挽留坚辞本兼各职,前往浙江莫干山过起“读书学佛”的生活来。
重新起用
黄郛黄退居莫干山后,再一次声称不问政治,实际上中国国民党政客们来往频繁。当时国民党内部政治派系主要有“政学系”与“CC系”,其中“新政学系”主要势力范围是国民政府的行政系统,代表人物有杨永泰、张群、陈仪、熊式辉等,他们作为蒋介石政治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者,受蒋介石的器重,黄郛在这段时间与“新政学系”来往密切。他山居期间,中国接连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件。1932年6月,黄郛在上海曾与张嘉墩、张耀曾、李书城等人发起成立新中国建设学会计划,并拟下入会规约:痛心国事艰危,外侮严重,誓本忠实纯洁之精神,加入本社,以协力完成广义的国防中心之建设计划为使命,藉求民族之独立与国基之确定。6月19日,新中国建设学会正式成立,下设政治、财政、经济、外交、交通、教育、社会、技术八组,黄郛被推选担任第一届理事长。
签订《塘沽协定》
1933年春,日军乘蒋介石热衷于反共内战的时机,打进山海关区,占领热河省,越过长城各口,4月底迫近北平、天津市两地。蒋介石至此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主张缓和抗日和设置华北地区缓冲地带。4月19日,黄郛、张群与日本驻沪领事馆武官根本博在上海进行秘密会谈。根本博表示,如果中方有意求和,应与北平、天津日军当局联系。5月初蒋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起用黄郛为委员长,令黄郛北上负责对日交涉停战问题。5月16日,黄郛带着李择一、殷同、殷汝耕、袁良等一批当时的“日本通”北上就职。两日后,黄郛在北平市接见了新闻记者,阐述其观点。他说,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只有谋一和平解决办法,藉以维持大局,明知为火坑亦要跳一跳。
5月22日,汪精卫指示黄郛、何应钦,只要能保住平、津,除承认伪满洲国、割让东四省外,其它条件都可答应,授权他们“便宜行事”。经过黄郛等人的多次周旋,5月31日,中日双方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国民党政府实际上承认了日军占领长城及山海关区以北地区的合法化,并把长城以南的察北、冀东二十余县划为不设防地区,使整个华北地区门户大开,平津有随时被侵占的危险。次年,黄郛又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委派代表与日本方面谈判华北与伪满间通车与通邮问题,先后于5月和12月达成了协议。这一协议又等于变相地承认了伪满洲国。
隐退病逝
《塘沽协定 》的签定,引起了舆论的谴责。面对舆论的谴责以及蒋介石、汪精卫的推诿卸责,黄郛极感愤怒。1934年,黄郛几次向蒋介石提出辞职都遭到拒绝,6月,在蒋介石的要求下黄郛拖着病体北上。1935年1月,黄郛离职南归,将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职务转交给王克敏代理,自己则请病假回到了莫干山。5月,黄郛再向蒋介石、汪精卫提出辞职,并致电称“两年来委曲求全,原欲防患未然,无乃心长力短,不补毫末”。蒋介石回电催黄郛北返,但黄郛没有接受,并言“事态至此,再叫我去,不驱我入穴,等于专制时代赐巾自缢,未免太不近人情”。至此,蒋介石、黄郛 “合为妥协 ”的关系走到了尽头。1936年9月,黄郛复任国民政府委员,同年12月6日,56岁的黄郛因肝癌在上海病逝。
相关事件
办学校
在莫干山东麓,有个秀丽的山村名叫庾村。1932年,黄郛与妻子沈亦云在此筹办了莫干山小学,并以小学为中心,推进当地农村改进工作。设有农场,蚕种场、奶牛场、藏书楼等。1934年大旱之年,以工代赈,修筑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1952年,莫干山小学被人民政府接收,共历二十年。
替罪羊
黄郛死后,他的夫人沈亦云开始为黄郛洗脱罪名。她撰写一本书叫《亦云回忆》,还请胡适作了序言。在该书中,沈亦云披露了不少历史细节,她直言黄郛是《塘沽停战协定》的替罪羊,是蒋介石媚日外交政策的替罪羊。黄郛死时,西湖旁的别墅还没有完工。等到别墅完全建成后,沈亦云致电蒋介石,表示要将这栋别墅无偿捐献给政府,包括房子里的名贵器具、字画、古董等。这栋捐献出来的别墅价值数十万元,沈亦云强调别墅所卖之钱用作抗战经费。但蒋介石并未卖掉黄郛别墅,1946年,抗战胜利后,这座别墅成了国民政府主席也就是他自己的行辕。随后,蒋介石又下令将黄郛别墅所在的南山路更名为膺白路,以此纪念自己当年的这名盟兄弟。
人物评价
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在《黄氏藏书楼记》中称赞了黄郛的才华以及藏书之功,认为他有能力承担并圆满地解决了藏书难的问题。
蒋介石为《黄膺白先生家传》所作的序言中称赞黄郛有能让强寇震慑的气势,他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超过了一般人。
黄郛逝世后,国民党政府曾经先后在1936年和1945年两次给予特别表彰。褒词写道:“智虑忠纯,文武兼资,致身革命,卓著勋劳。不避险阻,力任艰难。隐忍求全,用祸变。心孤事苦,尤人所难。”
人物关系
人物故居
黄郛别墅
黄郛别墅是西式两层小洋楼,位于杭州清波门原钱王祠附近(今南山路105号)。它的南面是钢筋水泥浇砌的楼台,上为阳台,下为廊棚;北面、西面上下都有阳台,用来欣赏湖光山色。别墅落成时很讲究内部装修,一色的柚木地板,一色的宽大钢窗。抗战爆发后,黄郛夫人沈亦云将这座别墅,连同宅内所有名贵器具、书画、古董等价值几十万元的资产,全部捐赠予国家,以充抗战经费。抗战胜利后,别墅作为国民政府主席行辕,蒋介石夫妇来杭时曾下榻此处,并将南山路改名为膺白路,以纪念黄郛这位“党国要人”。黄郛别墅现为“1917花园餐厅”。
文治藏书楼
文治藏书楼是黄郛于1936年所建,位于德清县莫干山庾村。黄郛以其父“文治”之名命名藏书楼,以表缅怀。文治藏书楼是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造,为两层砖石结构独立别墅,别墅整体靠山朝南,原本房屋的基地为山坡,是由开凿北侧部分山体、南侧砌石傍岸填土而成。藏书楼几经保护修缮,建筑立面青砖、饰料仍保持当年的样式,两座警卫楼和一棵古树依然矗立左右。藏书楼现已改为陆放版画藏书票馆并对外开放,成为庾村文化市集的一处参观景点,是莫干山近代建筑遗存的重点保护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