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针灸专著,7卷。宋王执中(叔权)撰,刊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卷1为腧穴部位及主治、针灸法,按头、面、肩、背俞、侧颈项、俞、侧腋、腹、侧胁及手、足三阴、三阳分列诸穴,共收载360穴,附经穴图46幅;卷2为针灸须药,针忌,孔穴相去,定发际、同身寸等针灸方法;卷3至7分别论述虚损、劳、肾虚、消渴等临床各科病证共193种针灸治疗取穴法和配方。对宋以来文献有所论述,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补充阐发,增列部分有效单验方,对针灸临床发展有指导意义。作者关于魄户、大椎、巨骨等穴之辨误、足三里穴之考证,以及对取穴时重视压痛点之寻找和注意患者体位的记述,对提高取穴正确性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此书收罗宏富,作者不旧说,有不少独到见解,故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成书背景

因当时社会重方药轻针灸,王执中辑录了《黄帝内经》《铜人》《千金要方》《外台》等典籍和方书,结合本人临床经验,汇编而成《针灸资生经》一书。本书卷三至卷七的针灸治疗部分,每一病证下辑录了大量前人治疗该病的腧穴,举凡《明堂》《铜人》《甲乙》《千金》《外台》《本事》等书,以及秦承祖许希等人和当时民间所用腧穴,无不兼收并蓄。

流传版本

现存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刊本、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刊本、元广勤书堂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版本,朝鲜日本亦曾翻刻该书,1949年后有排印本出版。

作者简介

王执中,字叔权,浙江瑞县人,南宋著名针灸学家。曾任从政郎、丰州教授。

书评及序言

铜人明堂,黄帝岐伯、鬼臾区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垣透肤之妙无传,乃谓是能绝筋脉伤,至望而畏之。有疾则甘心于庸医,百药之俱试。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风池风府,非桂枝辈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门,虽枳实辈不能下。遂至于束手无策,岂不哀哉?近世朱肱、庞安常俱为针法,许知可亦谓病当以刺愈,三邹握虎以治法为歌诗该括行,古圣贤活人之意,赖以复传。今东嘉王叔权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别,以穴对病。凡百氏之说切于理,自己之见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是始无遗憾。传谓为人子者,不可不学医。予亲年八十,精力强健,非赖此书耶。因俾医卫世杰订证不传见者十有八条,锓木庾司,以补惠民之阙。

嘉定庚辰孟夏朔承议郎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徐正卿序

章节目录

针灸资生经第一

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

正面部中行六穴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

膺俞部中行七穴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

侧腋左右八穴

腹部中行十五穴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侧胁左右十二穴

手太阴肺经左右十八穴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二十八穴

手少阴心经左右十八穴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

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

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

足少阳胆经左右二十八穴

足太阴脾经左右二十二穴

足阳明胃经左右三十穴

足少阴肾经左右二十穴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三十六穴

针灸资生经第二

针灸须药

针忌

孔穴相去

定发际

论同身寸

审方书

穴名同异

点穴

论壮数多少

艾炷大小

点艾火

治灸疮

忌食物

避人神等

相天时

针灸资生经第三

虚损

灸二十种骨蒸

劳瘵(传尸 骨蒸 羸瘦)

肾虚

消渴(消肾 消中

阴缩(两丸骞)

阴挺

转胞

阴茎

膀胱

阴汗(湿痒)

阴肿(阴疮)

小腹痛

小腹胀满

疝(诸疝气 胎疝 寒疝 卒疝)

淋(淋沥 余见癃闭

小便难(不通 不利)

小便五色

治梦遗失精(白浊)

大便不通

大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遗尿附)

大便不禁(余见泄泻)

泄泻(余见吐泻)

飧泄

溏泄

痢(余见泻)

便血

痔(漏 余见疡)

肠风

肠痛(余见肠)

肠鸣(腹鸣)

直肠脱垂

霍乱转筋

霍乱吐泻(余见转筋)

呕吐(又见喘嗽)

干呕

伤寒呕哕(诸哕)

胃痛(寒热)

反胃

食不下(不化)

不能食

不嗜食

食气(无味)

食多

疟(脾寒

脾疼(余见心腹痛)

针灸资生经第四

胸痹心痛

心恍惚(余见肺中风

心惊恐

心喜笑(怒)

心气(健忘 无心力 失志)

心忧悲(哭泣 余见癫邪)

叹息(太息)

心烦闷(心痹 余见心气)

胆虚(胆热

嗜卧

不卧

梦魇(杂梦)

癫邪(鬼邪 ○扁鹊针邪病十三穴见千金)

癫狂(狂走 狂言)

癫痫螈(小儿螈)

癫痫(痫附 余论见风痫)

癫疾(余论见风痫)

惊痫(小儿惊痫 急惊风 慢惊风)

风痫(五痫)

风劳(余见劳)

风痉(角弓反张)

风眩(余见头目眩 余论见风痫)

风痹(余见肩穴)

中风(中风寒热 余论见偏风)

中风不语(中风口噤附 余见口哑 口眼)

偏风(偏枯 偏瘫

痰涎(痰饮 吐沫 余见唾)

唾血(呕血 吐血 余见唾)

喘(余见咳嗽)

肺气(肺风)

咳嗽(余见咳逆)

咳逆(余见咳逆上气 喘 伤寒呕哕)

咳逆上气(上气 又见咳逆)

少气(短气 乏气 结气)

贲豚气(伏梁气 息贲)

症癖(余见疝)

积聚

积气

腹痛(余见胸痹心痛

腹满(心满胀)

腹胀(胸胁胀附 心胀 余见心腹满胀)

心腹坚大(余论见腹满)

鼓胀(余见腹胀)

水肿(杂肿 四肢肿 石水)

针灸资生经第五

脐痛

膺痛

胸满(胸胁满 龟胸)

胸胁痛(胸痹痛 余见胸满)

鬲痛(五噎 气哽)

背痛(胸背 背脊 余见肩背劳瘵)

肩背酸痛(肩膊 肩臂 余见背痛)

肩痹痛(不仁不举)

臂痛(臂无力)

腋痛(腋肿)

腕劳

肘痛(肘挛 不仁)

手麻痹不仁(不举)

手指挛(手掣痛 余论见手麻

手热(手寒 手清 手心热)

足麻痹不仁

足不能行(不能立 不收)

足寒热(胫寒 又见足杂病)

足杂病(跟股 胫 腿 枢 余见脚膝挛)

脚气

脚弱(脚痹)

脚肿

四肢厥(手足不举 余见手足麻痹)

尸厥

脚膝痛(挛急不收不仁)

膝痛(余见脚膝)

腰脚痛(余见腰膝)

腰痛(腰强 腰屈)

腰脊痛(余见背痛)

脊痛(余见腰脊风反张)

骨疼(骨髓)

针灸资生经第六

耳鸣

耳痛

耳聋

耳(生疮)

目痛(目瞑)

目上视(目动)

目泪出

目眩

目不明(目KT KT目暗 目眇)

目膜(白翳 目KT 目)

目赤(目黄 目青)

青肓(雀目 眼)

口眼(余见中风 偏风不语)

口喑哑(舌不能言 余见中风失音)

舌强(吐舌 重舌)

口缓(欠伸 失欠)

齿

口舌干苦(热臭)

口齿疳疮(牙齿龈肿 牙关急)

齿噤(口噤 余见中风)

牙疼

鼻塞不利(不闻香臭)

鼻有肉(生疮)

鼻涕出(鼻干 鼻嚏)

鼻痛(余见鼻疮

咽喉肿痛(生疮)

喉咽鸣(杂病)

咽喉干

喉痹

唇颊肿痛(颐颔肿)

颈项强(急肿)

头风病(头眩 又见头晕

头痛(偏头痛 余见伤寒头痛)

脑痛(脑风)

头旋(头重)

头肿

顶肿痛

面肿(余见水肿)

针灸资生经第六

面痛(面赤 面黑)

伤寒(热病 阴证 阳证)

黄胆

伤寒头痛(余见头痛)

伤寒寒热(余见自汗 伤寒无汗症

寒热(又见伤寒寒热 中风寒热)

腹寒热气(冷气 又见劳)

身寒痹(湿痹不仁 又见手足痹不仁)

自汗(伤寒自汗 盗汗

汗不出

伤寒无汗

发背(痈疽 疡 余见痔漏)

瘤(肉瘤

风疹(瘾疹)

历节风

疔疮(疡 鱼脐疮 窝疮 疳疮

疥疮(白癜风 疣目)

蛊毒

犬伤(蛇伤)

乳肿痛(乳少 吐奶)

妇人无子

妇人血气痛

血块(血)

血崩(崩中漏下 恶露不止)

产后余疾(产前)

难产(胞衣不出 子抢心 落胎)

月事

赤白带

内容简介

《针灸资生经》共七卷,属于类书性质。卷一分部论述了头、胸、腹各部腧穴,分经论述四肢腧穴,附图46幅。卷二论述针灸法,尤以有关灸法居多,以及定穴、禁忌等。卷三至卷七,全部为论述各种证的取穴与施治,对各科均有记载。如卷三叙述虚损、生殖、泌尿、消化系统疾病;卷四叙述神志精神、风疾、呼吸等方面诸证以及积聚、症瘕、腹满、水肿等证;卷五叙述诸痛证与手足筋骨疾患;卷六叙述头面、五官疾患;卷七叙述伤寒、黄疸、妇人胎产经带及疮疡等外科诸证,全书共193种病证。其特点是对不少临证有效的别穴分别列于各篇,如眉冲、明堂、当阳、穷骨、百劳等21个民间常用的穴位。而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俞等穴位,皆为王唯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未载,是首次记于《资生经》的。说明王氏重视民间经验及资料的整理研究。另外,该书对魄户、大椎、巨骨、照海、申脉、肓门、鸠尾等诸穴的辨误,对足三里当以犊鼻下三寸为是等考证,都是宝贵资料。该书在《千金要方》基础上,提倡以中指横纹同身寸取穴法,“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若屈指则旁取侧中节上下两纹角,相去远近为一寸,是谓同身寸。自依此寸法,与人着艾疗病多愈,今以为准”(《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始载此法,《针灸资生经》始用“同身寸”之称)。这种取穴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针灸学取穴规范。其他在临证中强调压痛点的反应,注意病人体位的意义等,都有一定价值。

影响评价

《针灸资生经》为宋以前所未见的一部因证配穴、内容丰富的临证针灸专著。由于王氏重视实践,具有择善而从的治学精神,因而书中对于穴位考证,据理否定《铜人》所云不宜针灸的一些穴位;在治疗方面,某病宜否针治,抑或必须综合治疗,都一一指出。另外,书中引用方药甚多,所参考的方书,如《耆城方》,《陆氏集验方》、《玉道单方》等,又为久已失传,对文献研究,大有裨益。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