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
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中指)。患者屈膝,与屈曲膝盖同侧的四指并拢,拇指与四指成90,以拇指内缘按于骨上缘,余四指沿髌骨外缘直指向下,当中指尖到达处取之。
足三里是历代临床重要灸穴之一,无论保健灸还是治疗灸皆有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有广为流传的歌谣“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在针灸临床中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之说,皆是重视足三里艾灸的体现。艾灸足三里有扶正培元,增强体质,强壮机体的作用,是治疗各种慢性病及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重要穴位,并是治疗脾胃病的特要穴,可强脾健胃,改善消化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无病时艾灸足三里可增强体质,慢性病用之具有扶助正气的功效,是消化系统疾病首选穴,如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腹泻、便秘等各种肠胃疾病;也常用于诸多杂症,如贫血、心悸病气短、乳腺疾病、失眠、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膝痛、瘫痪、各种手术之后的调理等。
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解剖
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1.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
2.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乳。
3.失眠,癫狂,头晕。
4.虚劳羸瘦,水肿。
5.膝痛,下肢痹,脚气。
操作
直刺1~2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胱炎、阳痿、遗精、异常子宫出血、骨盆腔发炎、休克、失眠等。
配伍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病;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配梁丘、期门、内关穴、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房炎;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功效
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附注
(1)足阳明经所入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相关论述
1.《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2.《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3.《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