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鸟
江鸟是生存于长河流域的湿地鸟禽,有黑耳鸢、野鸭、棕背伯劳、山斑鸠、猫头鹰、绿头鸭、小鸊鷉等二百多种。湿地江鸟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和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我国有湿地江鸟12目32科27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江鸟有10目18科56种。
基本介绍
长江位于候鸟迁徙东线的中途,每至秋末不少江鸟在长江段的湿地上停留,栖息于江岸区及沙洲。
属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江鸟有10目25科195种。按居留型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留鸟和旅鸟4类,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和旅鸟。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有记录的就有9种,占60%;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
中国湿地江鸟一览表
注:“三有”指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
我国湿地江鸟的分布是与各地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的。北方处于寒温带和温带,种类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种类以冬候鸟和留鸟占优势。很多江鸟都是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地域特点:
1.1 东北地区湿地
主要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泽、湖泊、湿草甸以及遍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湿地。这里芦苇、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湿地江鸟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条件,因此江鸟种类丰富,非常适合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以及鴴鹬类、鸥类、雁鸭类等水禽的栖息繁殖,是亚洲东北部水禽繁殖中心和亚洲北部水禽南迁的必经之地。
1.2 西北湿地
该地区的湿地多属内陆、高原湿地类型,既有海拔2500~5000m的高山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也有如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湖泊。在该地区,每年4~5月有众多水禽在此栖息繁殖,如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黑鹳、棕头鸥、红嘴鸥、红脚鹬等。新疆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分布于该区,是我国大天鹅的重要繁殖地。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黑鹳的重要繁殖地。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漠中的湖泊群承载了遗鸥自然种群总数中近40%的个体。河套平原地区的乌粱素海是这一地区另一潜在的国际重要湿地,由于稳定性较差,仅在迁徙季节成为过往水禽的重要驿站。
1.3 云贵高原湿地
该地区的湿地颇有特色,既有高原湖泊,又有湿草甸,在冬季吸引了众多的内陆迁徙鸟类来此越冬。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纳帕海、滇东北的曲靖、昭通市及贵州省西部的草海,均是我国特有珍禽黑颈鹤的重要越冬地。近些年来,昆明市附近的滇池已成为红嘴鸥的主要越冬地。
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的大型淡水湖泊为主体。著名的水禽保护区有鄱阳湖、东洞庭湖、升金湖、龙感湖等淡水湖泊。这些湖区气候适宜,水量充足,无霜期较长,水生动植物生长量大。每年秋、冬季节湖泊水位低落,形成大面积的浅滩沼泽,是江鸟理想的觅食、栖息之地。华中江汉平原上湖泊甚多,星罗棋布,洪湖、沉湖、洞庭湖、鄱阳湖是白鹤、白枕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和各种雁鸭类的集中越冬地。华东各省分布有一连串的湖泊,由山东省南部的微山湖一直排列到浙江省北部的千岛湖,较重要的水禽栖息地有江苏省的洪泽湖、高邮湖,安徽的巢湖、升金湖等,为水禽的重要越冬地。
1.5 青藏高原湿地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的湿地。该区气温低,干燥少雨,但日照充足,分布有众多湖泊、沼泽、湿草甸,成为水禽的理想栖息地。青海湖上栖息着大量江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此外,扎陵湖、鄂陵湖、纳木错等湖泊亦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青藏高原东北是黑颈鹤的繁殖地,由四川西北部的若尔盖县向西伸至青海玉树的龙宝滩,北至青海湖附近。青藏高原上的江鸟数量甚多但种类较单调,主要有普通、斑头雁、渔鸥和棕头鸥等。
1.6 沿海湿地
我国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由辽东湾至北部湾总长万余公里,分布有大量的沿海湿地。近年来发现辽东湾的双台子区河口地区是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山东半岛的荣成市海滨逐渐成为北方沿海大天鹅的主要越冬地。盐城市地区的沿海滩涂,面积逐年淤积扩大,且冬季气候温和,光照充分,水草丰茂,鱼、虾及贝类产品丰富,成为水禽越冬的理想场所,几乎集中了我国境内的所有丹顶鹤越冬群体,同时也是黑嘴鸥的繁殖地。与其自然条件相似的山东黄河三角洲,由于纬度的关系,成为江鸟越冬地和繁殖地的过渡带和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台湾省台南的滨海滩涂,是黑脸琵鹭的主要越冬地。深圳福田-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以及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属沿海红树林沼泽湿地,其与大陆迥异的气候条件、宽阔的潮间带滩涂、丰富的甲壳亚门和水生植物吸引了成群的普通海鸥、鹬类、鹭科、鸭类等在那里繁殖和越冬。
湿地江鸟的迁徙
根据我国学者多年的研究,初步认为我国湿地江鸟有以下三个迁徙区:
2.1西部候鸟迁徙区:该迁徙路线为东亚—印度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干旱草原,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的干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高原草甸草原等生境中繁殖的夏候鸟,如斑头雁、鱼鸥等。它们迁飞时可沿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邛崃山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至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支越冬,西藏自治区地区的候鸟除东部可沿唐古拉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方向迁徙外,估计大部分大中型候鸟也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
2.2 中部候鸟迁徙区:包括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地区和陕西省地区的候鸟,冬季可沿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脉区进入四川盆地以及经大巴山东部到华中地区或更南的地区越冬。
2.3 东部候鸟迁徙区:该迁徙路线既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水禽迁徙的最重要路线,包括在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繁殖的江鸟,如鸳鸯、中华秋沙鸭、鴴鹬类等。它们可能沿海岸向南迁飞至华中或华南,甚至迁到东南亚各国;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
除上述可能迁徙路径外,还应包括冬季由蒙古和苏联亚洲部分迁来我国越冬的部分冬候鸟,如黑雁、蒙古沙鴴等。另外,还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某些种类的候鸟,因季节影响而进行的短距离迁徙和某些种类所作的自西向东的迁徙。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