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佛寺

红佛寺

红佛寺是一座深山古刹,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浙江省嵊州市黄泽镇北,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峰下,是前往四明山的一条主要通脉。

浙江红佛寺

四明山众多深山胜景,使得许多热爱家乡山山水水的人们捐资出力,修复了大石屋——红佛寺。现有的红佛寺,有大雄宝殿三间,面积117平方米:明间供奉释迦牟尼,为金刚像,高约三米;左右立摩诃迦叶阿难陀像;次间分别列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释迦牟尼像背后塑海岛观音像;两侧塑十八罗汉。大雄宝殿左侧为迦蓝殿,供奉迦蓝菩萨;右侧为石屋,宽4.2米,深6.2米,外高内低,平均高度2米左右,内供开山始祖恒传法师座像。

“苍岩倚天立,覆不如覆屋;玲珑开窗,落落明四月。”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游剡诗,道出了四明山区有石屋之名而彰显者,莫过于石屋禅院,即今之红佛寺。红佛寺后有石洞曰“大石屋”,周围有将军石、白龙潭、龙凤潭、天然石塔等,风景奇绝。“大石屋”可谓巍巍四明山之灵秀神奇处……

嵊州市县城出发,经城东经济开发区,转道进入至甲青村(嵊州市客运中心2-15路公交)的城郊公交线,再沿进山公路行至四明山脚的华丰村,一路石阶直到红佛寺。沿途风光别致,溪涧与山路时时交错,景观与情趣相融,是一个典型的纵深峡谷地带,红佛寺就深藏在这高耸险峻的四明山半山腰。红佛寺位于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峰西端,海拔800多米,距嵊州市市区25公里,原名石屋禅院,俗称大石屋。爱新觉罗·旻宁《县志》载:“在县东四明山,乾隆八年(1744年),僧恒传自天台县来居石岩山中募建,因名石屋禅林,三面倚山,石壁千丈,灵峭幽峻。前为第一楼,西瞰百里外,山水云物,晦明出没,变幻不可名状;山腰有洗心亭,上林庄监生张克昌建。同治元年,寇毁。五年,僧岳中建小楼五间,请绅董劝捐建复。九年,建设大殿。”大石屋左侧近百米高的崖壁上有一个隐隐约约的朱红色“佛”字题刻,据民国《嵊县志》载“此字刻灵金区大石屋庵东崖,径六尺,无题名。”鉴于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物部门已将这一摩崖题刻列为文物保护点。早年建禅院时,缘由这一“佛”字,遂定名为红佛寺。1997年民间集资在原址上重建,碑刻殷红“红佛寺”三字。

历经沧桑的人文遗迹

大石屋禅寺建于明朝。因风景独好,山高气凉,是避暑的好地方,吸引了奉化区新昌县余姚市绍兴市等地烧香游客,使寺院逐年扩大。到了乾隆,规模扩大到大小殿堂九十九间半,各种佛像一应俱全,僧人一百余人,常年香火不绝(今瓦砾中挖出石碑为证)。到民国初期因战乱,僧人无法安居寺院而逐渐冷落,到后来一场大火烧毁了整个寺院,至今保留只有完整的一间石屋。原有院基、石脚、石柱、石墙等仍依稀可见。废墟中的断石柱,有汪佰良捐的字样。从甲青村《汪氏家谱》中查考,汪佰良生于景泰年间,距今550多年。

红佛寺地处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小山中,古时称作“月窝”。中秋节月夜,浩影金波,方方具见,从山下仰望,月亮犹如藏在山岙之中。寺北边的石屋也称“了真洞”,可坐十余人。这是一块近20平方米的巨石,底面平如预制板,被旁边的岩石所搁,形成“洞大如屋,幽不可言”之景,至今完好无损。早年红佛寺未重修时,去高山一带的行人或上山砍柴的农民,时常在石屋中遮风避雨。石屋前原有大茶树,本是镇寺之宝,上山求神拜佛者视作灵丹妙药,日长月久,已不复存在,现四周存有众多小茶树,仍清香异常。寺前一棵二人合抱的珍稀青钱柳,初夏开花,秋结果,果形如铜钱,内方外圆,一串八钱,甚为奇妙。

红佛寺的右侧可通“金钟寺”。据说“金钟寺”原是四明山最大的寺院之—,位于红佛寺的山后,因有只镇寺的“大金钟”而得名相传这只“大金钟”被四明山第四龙潭的老龙在嬉耍中卷入潭中,寺院遂毁。红佛寺前的“将军岩”,也称“络马岩”相传,每当云缠雾绕,大雨来临之际,此岩顶偶尔会有神马显现。紫革红鞍,四蹄蹭踏,如欲腾空,时隐时现。传说这是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匹宝马,常从四明山之东奔跑而来,在高塘的岩石上至今还留有马蹄印迹。

红佛寺至黄泽“白塔庙”的卵石蛋路及上山的石台阶,为清代黄泽妇人田氏出资所建。据说其夫在上海做烟草生意,是一富翁,后被人谋害,留下巨额资产。田氏—心向佛,认为前世孽债深重,故出巨资修路。

红佛寺之西有一岩,称作“盐峰岩”。据说当年每天能产一小碗石盐,《剡录》中也载有“四明山有岩盐”。由于岩隙中渗出的胆巴量少,经太阳一晒才变成盐。当年石屋禅院的住持和尚,每天派小和尚去岩盐。后来,老和尚想多得,派人把岩缝凿大,结果淡水增多,岩盐绝迹。红佛寺东边的山涧中,清泉淙淙,植被繁茂,物种丰富,体现了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堪称生物资源重要的遗传基因库。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东方蝾螈”。形状像小鱼,拇指般大小,身具四肢,尾细长,背黑肚白,肚下有红色花纹。早年山下遇旱时,农民上山请龙布雨,二人抬着竹轿,众人敲锣打鼓。到红佛寺后,拈香焚烛,跪拜恭请,把这种怪鱼当作小龙,请入瓮中,然后坐轿下山,敬迎回村,雨就随着降下了。早年,四明山区常出现虎患。在进红佛寺的山门“十丈岩”处,有一土地堂,墙体用块石叠筑而成,小屋内有石刻“土地公”神像一尊。每逢清明节,人们便用糯米做的清明糍粑,专程上山祭祀“土地公”,以祈求四季平安,免遭虎患。

历史演绎的古老的传说

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的红佛寺,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彰显四明山地域文化的厚重。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京师,崇祯吊死煤山遗址。当时任风阳总督马士英等拥立弘光帝弘光帝南京市称帝。马士英(1591—1646)贵州贵阳人,别字遥草,万历年间进士。马士英任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起用阮大铖。排斥史可法,造成扬州市失守,清兵屠城。南京陷落后,马士英南走浙江省,投靠鲁王,鲁王兵败后,马士英降清,备受人们指责,后隐居于此。当时的福建省未被清兵占领,他就派人与福建的朱聿键暗中联络,想东山再起,挽回声誉。事情败露,被清军抓到延平所杀。相传,恒传法师的师父是明代马士英麾下的一位将军,马士英在“真君祠”被清兵围困时,他就躲避在石屋之中。马士英被杀后,他报国无门,投奔国清寺为僧。虽与红尘绝缘,但对躲避过的石屋总是魂牵梦萦,在弥留之际,他对得意之徒恒传吐露想在石屋建造寺院的愿望,并告知有宝物埋于此地。恒传不负师父重托,来到四明山大石屋风餐露宿,募捐集资,着手建寺。

当年,有位叫宓世富的人,家住大石屋背后的高山村,常年在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采药。有一天,在大石屋附近的山中挖到黑一只,沉重异常。带回家后,即感身体不适,家人埋怨黑磬是不祥之物,当恒传法师超化到高山村时,宓世富将黑磬作为斋物施赠于恒传法师。恒传说得是师父所埋的宝磬,乌金所铸。但他不露声色,以—般施斋之物收下了。恒传将乌金宝磬绝当于大屋村一家叫“高墙楼”的当店,用所得巨款在大石屋建造了九十九间半的大寺院,其中留出半间石屋,用作自己的居所,恒传一直居住于此。位于红佛寺下端的府基原是一所道院,名为“真君祠”。府基地处半山岙,四周群山环抱,密林茂竹,奇美挺秀。明朝东阁大学士马士英曾隐居于此,故有“阁老府基”之称。马士英被逮后,“真君祠”被清兵烧毁,跟随马士英的卫队曾在“真君祠”东边山湾中与清兵发生过激战,在激战中一武将退至红佛寺边巨岩,跳崖尽忠。后称此湾为“抗清湾”,此岩为“将军岩”。跟随马士英的—文将,曾去福建省朱聿键联络,经县城回“真君祠”时,被清兵追杀,也在四明江的上江桥头跳江自尽。传说早年,人们常在夏夜看到“将军岩”上时有磷火升起,沿山岙袅袅而下,人称是“武将军”与“文将军”相会的“灵灯”。

文人墨客留下的不朽诗文

四明山为名士隐居之地,正处在古代“唐诗之路”——会稽山、四明山、台州天台山的中心。距今260多年的红佛寺,是四明山的深山古刹,吸引众多的文人墨客、高僧,多有诗咏,给这座古刹增添斑斓的色彩。清·张基台《四明石屋》诗曰:“鸟道千盘上,登天似有门,岩扉斜架屋,涧树倒生根,拂石看挂,穿林骇虎蹲,遇僧聊借榻,朋发再穷源。”

清·张直方的《游四明大石屋第一楼并序》:羁嵊苦热,邑士丁芝园湘兰,招余偕无锡孙芳谷、杭州市符矩中,宿上林张君星家,明日入山,一线危梯盘曲,葛仞股栗,心怖蚁行而上,登第一楼,再宿,方去出山,复道普安寺,趁晚凉归,实情实景萦于心目,因备纪之。

洞天三十六,四明入云霄,奇峰二百八,石屋居其腰,

身累谋原拙,官贫志忍销,故人犹念旧,胜地一招邀。

披衣带酒痕,卑发上林,路小平芜尽,天低众壑昏,

海螺蹲地出,秃鼻乌鸦背人喧,小憩长松下电器,溪声到耳根。

翘首望仙寰,楼台缥缈间,路防虚忽转,藤恐弱难攀,

硬竹当危石,幽花在僻山,一声清磬迥,咫尺是禅关。

嵌云撑佛窟,横涧架僧庐,狐兔惊荒莽,蛟龙动吸嘘,

凿山通路绝,链石补崖虚,一线嶔崎境,何年此卜居。

人到三千界,僧居第一楼,眼中屏嶂合,槎上斗牛犬浮,

形势空沧海,江山占越瓯,问天无谢句,搔首但悠悠。

款客临空旷,开樽拥翠微,日斜翻壁走,风满挟楼飞,

鸟语空中堕,人声树归,妙高峰项望,坐久顿忘机。

不尽登临兴,连宵宿上方,流星过户白,树接天苍,

梦讶三人笑,心疑六月凉,还怜留滞客,今夜又他乡。

入山众山合,出山山忽开,归途扶日走,倒杖破云来,

村远烟痕曲,沙高水势回,荒岩余贝叶,空忆雨花台。

清·叶封唐《宿石屋禅林》颂:

佛土嵌山抝,三面峰陡绝,左如马首昂,右似驼峰突,

背负白额虎,爪坚削铁,一面独凌虚,天光补山阙。

楼前合双涧,涧边插万笏,石屋湿生云,石泉白疑月,

峡讶巨灵分,书或龙威窃,腾身千仞上,路曲刀环折。

山门逼天门,语笑声能撤,烛上群动息,斜光漏深,

不知风声猛,谓是千崖裂,清禅合幽兴,拥被犹细说。

叶封唐又有诗作《游石屋禅林四明山道中作》:

高山结灵妙,迭物为巧匠。白云引幽路,路转出云上。

回瞻径九锁,前进更叠嶂。奇峰锐于锥,幽谷深如盎。

崖交涧曲转,亭出岩退让。错落青苔重,嵌空洞穴亮。

龙潭贮天影,水碧如春酿。僧察忽隐现,吾头频俯仰。

力疲兴尚豪,地窄心逾广。悬想出山时,林峦已背向。

一一目送迎,定复咸新样。

据《越游揽胜》清·吴金声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与友人欣然同游石屋禅院,于二十一年后回忆游踪,写下《游四明山石屋禅院》,记叙这里清幽的自然环境。文中记载:“至山麓,有小涧流出,涧中乱石架叠,水从石隙中流,清可鉴毛发,游鱼出没,不畏人。旁有大石曰“十丈岩”,岩下架石为屋,居神其中,以虎患。再行数百步曰“府基”,其地略平旷,见颓垣荒棘,上下纵横,相传明马士英避地于此,故称“阁老府”云。延涧而上,有石壁,上林张岐山老人大书“东土灵山”四字刻于石,有晋唐人风骨加上再加上有小石屋,仅茅舍数间,居僧甚勤苦。又有亭曰“洗心”,面山而立,居涧之中,亦岐山老人之所筑也。亭前有小潭,莹澈可爱,其水自亭左流出,喷瀑于亭后石壁,下视石壁如练。下为白龙潭,自亭而上,路极峻,磐曲而登。

日午,至石屋禅院,门外有石塔高丈许,院中有僧垒石为之,众皆奇焉。门内即为云厨,其中为正殿,佛菩萨居之。旁夹两庑,前为大悲楼,楼上凭眺下视,群山如蚁。殿后为准提阁。殿北有石屋,内可坐十余人,爱新觉罗·弘历初恒传长老未成院时鸣鱼之所也。石屋前有茶树一株,大如斗,数百年物也。又有菜圃十余级,山麓略平者辄开掘之,砌以石,寺僧资食焉。阁后壁立万仞,左壁最高处,珠书一“佛”字,至今字迹如新。右山一径可通人,其上为金钟寺,盖僧得金钟而成此寺也。前有石曰“将军岩”,岩上时有马,人偶见之,或云此天马也。院东西皆有涧,合流于前,僧架竹引之入室,冬夏不涸,清洌异常,水而西涧尤胜。夜宿僧,但闻风声水声,最后闻钟鼓声,余亦随众僧起第一第一一步,四顾微茫,盖山在云气中也。俄而日出海上,山径可辨。

金钟寺今已不存,但尚有“阁老府基”、“狲洞”、“马脚迹”、“第四龙潭”等遗址。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乾隆,曾到过红佛寺,写下了《游嵊县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宿石屋禅林一夕而返》的长诗:

四明山高莫言状,两峰夹空作屏嶂,长篇大股气势蟠,绝地通天自开创。

奇松伸臂大日如来攫,怪石拦人不肯让,白云偶被风荡开,僧楼影落青天上。

僧楼可望不可登,回盘曲折崖千层,业已攀藤拥树气力尽,忽然飞泉截路如奇兵。

篮舆欹,竹扛短,心愈急,路愈远,吩咐仆人行缓缓,纵坠深潭也不妨,松花铺地如绵软。

僧楼已到坐须臾,盲风怪雨起四隅,佛堂钟声亦大作,似与风雨相唱喁。

客子吹灯暂休息,两耳喧腾滩水急。彻夜谁将屋柱摇,打门疑有蛟龙人。

沉冥沉沉的海潮中,明日先生行不得。谁知晨风吹来吹来,阳光照窗缝。

未午山路干,树枝风不动。依旧松影一路归,但添瀑布千条送。

夜雨朝行乐不支,洗心亭上立多时。天公于我若有私,早知此老清福尚如许,何必年前干啼湿哭广征生挽诗。

四明山文化的浸润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峰在黄泽镇境内,海拔1012米。景观入胜,层峦叠嶂,山奇水秀,闻名遐迩。给这座绵亘七个县市的浙东地区名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据《剡录·山水志》载:“四明山境四周八百余里……东为惊浪之山,西拒奔牛之垄,南则驱羊之势,北起走蛇之峭。”四明山多峰,但若以高度来确定,当以海拔1021米的福泉山遗址为最。但因位于其南偏西的山头,高峻挺拔,四面玲珑,独领风骚,而被冠名为“四明山主峰”。四明山云蒸霞蔚,地处华东前沿,曾有中原地区第二庐山之称。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游胜,兴情所至,吟山咏水,题诗寄情。唐朝大诗人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等曾为此地的山景美色纵情吟唱;明代诗人沈一贯有诗曰:“百年三万六千日,古今圣贤皆咏毕”;清姜君献在《嵊县赋》中有“金钟毓四明之秀”之说。

唐·张籍有诗《送萧炼师入四朋山》:

闲于独鹤心,大放云南松年,迥出万物表,高楼四明巅,千寻直裂峰,

百尺倒泻泉,雪为我饭,白云为我田,静言不话俗,灵踪时步天。

唐·施肩吾笃情于仙道,且曾在浙江省的“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隐居过,他在《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中诵颂: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又作《宿四明山》:

黎洲老人命余宿,杳然高顶浮云平。下视不知几千仞,欲晓不晓天鸡声。

施肩吾借四明山,表白了清净闲散的雅兴和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

元·王逵《秋日游石屋》诗曰:

爱此好岩石,日影寒萧森,草荒虎留迹,山空猿一吟,流泉有细声,

老木无繁音,忽惊飞鸟堕,机械何其深。

清·吴金声《游四明山石屋禅院》记前有诗《登四明第一楼》:

剡中名山称四明,矗天峭立谁抗衡,细径确涧道逼,古木盘错青苔生。

藤缠草蔓人迹少,虺蛇毒豕鹿横,老僧恒传此卓锡,岩下跌坐静不惊。

瞑目忍饥几寒暑,霜夜瑟瑟寒鱼鸣,歧山居士有道者,慨慷解囊初经营。

架楹叠石施碧,穷谷转眼成雕,中有一楼最高敞,坐眺落日悬铜钲。

天青霞众峰出,一一俯首如角崩,我来楼上偶凭倚,山风吹暑留余清。

楼中悬额居士笔,张羲献同峥嵘,须贞僧厨进蔬食,胡麻煮饭羹芸薹

坐久月上卧禅榻,五更寐觉闻鲸声,晓起开窗云入室,但觉身在云中行。

四明山林深茂密、青山碧水,各种鸟兽出没其间,加之周边没有污染源,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可谓是“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未受污染的长寿山”,被誉为天然的“氧吧”。境内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长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夏季绝对最高气温在32℃左右,冬季绝对气温在-15℃左右,享有“夏天凉风习习的莫干山、冬天是白雪皑皑的长白山”之称,是避暑、狩猎的天然场所。

红佛寺里的老人不是专职的和尚,但却是深知这红佛寺的历史,和他们聊聊天,会把你带进那遥远的年代或神话般故事里。近几年,已修整了2500米的石阶路,开劈了1000多米的山径,架设了三座小石桥,一条约三公里长二米宽石块铺成的石阶路通往山下的府基,夏季溯溪攀岩也挺好的,如天气好,会遇到许多游客畅游龙潭之中。寺里还没有电,但在庙会期间可以用发电机发电照明。紧靠寺的左侧建造了厨房等简陋的设施,上山的香客或游人喜欢到这里吃可口的斋饭,只要按人头付点钱就可以了,也可以按自己的胃口,要求烧煮点什么的。在山上的寺院里吃饭,你可以真正享受到农家粗菜淡饭的纯真。饭是用那大铁锅大柴火烧的,菜嘛是青菜青萝卜,多数就是自己腌制的反枝苋梗、腌萝卜、芋艿头等之类,一般情况下没有鱼肉。吃惯了电饭锅煮饭的城里人,感觉到特别的新鲜与香甜。饭后泡上一碗用寺后高山云雾茶、寺旁四明清泉水沏成的红佛寺天然茶,茗呷一口,坐在青钱柳荫底下,迎着徐徐的高山清风,聆听着清丽的鸟雀山音,观看着山野中云蒸雾腾,有一种陶然而乐袭上心头,感到人间无处不桃源。正午的阳光从空中洒落,不分彼此,温暖而平等。

寺庙顶上,往往会罩着一圈朦胧的光晕,仿如佛光滋润。不同的叶子在相同的阳光下呈现不同的色泽。山门前的将军岩,经历了千年风雨,依旧是磐石之心,目光炯炯面容刚毅形象酷似,若隐若现于茂林之中。寺左溪水声如筝,清灵而越世,寺右溪水声如埙,低沉而悠远。溪水声穿越了时间的漫长幽幽而至,又如超越尘世的喧嚣款款而升,和着寺里悠悠钟声,和谐地奏响在寺庙的四周,回荡在上空……

有位名曰“大鹏鸟”的现代游客欣然作诗《游四明山红佛寺与大石屋》:

古时此刹客如织,高处摩崖刻一佛。寺右更有大石屋,传为恒传曾鸣鱼。

且感元人有诗记,更忆子才当年居。遥顾来处林涛起,一如万壑松风图。

与自然的亲和是人们内心世界最有力的整理和沉淀。四明山,带给了人们无穷的记忆,深山古刹红佛寺神秘神秘迷的色彩,也充满着现代人生命向上的节奏。如今的红佛寺,人气兴盛。时尚现代生活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离开喧嚣烦躁的城里,结伴上山,接踵而来。遇上假日、节日,更是络绎不绝。还有人赶不过热闹就下午上山,因此夜晚的红佛寺也是人来人往、穿梭如流。有个说法:登四明山、游红佛寺是人们的体能锻炼的基地,是健身的必选项目,能登四明山、会游红佛寺,人的体能才算过关。

红佛寺交通

甬金高速,嵊州段黄泽出口下,走许宅方向县道,至甲青村,进入唯一的入寺山间混凝土道路(单车道,可双向通行),根据景区指示牌前行至华丰村,可停车。再步行上山。

上三高速公路嵊州市出口下,经市区沿黄泽方向走,同1所述开车。

上三高速,嵊州出口下,经市区沿浦口开发区(东一路),到达甲青村。再同1所述路线。

上三高速,嵊州出口下,向北经埠家毕大桥进入浦口开发区(东一路),再到达甲青村(本线路较近).再同1所述路线.

快客至嵊州市客运中心,出站即坐2-15路公交到终点站(甲青村),再徒步进入景区。

参考资料

四明山红佛寺.携程.2023-11-10

深山藏古寺——红佛寺.地方.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