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汪氏家谱

汪氏家谱

《汪氏家谱》收录整理了汪姓来源、郡望堂号、字辈等信息。

简介

汪姓,上溯至夏朝,距今近4000年。按今汪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占全国百家大姓总人口的0.38%。

姬发时,周公封长子伯禽为鲁侯,至第21位君主鲁晋成公,成公庶子封地在汪,后代以封地为姓。鲁成公的这个儿子周穆王出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后封颖川侯,即今山东西南部。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中有《汪姓缘起考》,记载“吾汪多从姬姓裔为正。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汪。其后子孙遂姓之。”安徽《祁门县县志·氏族考》:“汪氏得姓始于颖川侯,姓姬名汪(应该是姓姬氏汪)。”

虽然,关于汪姓还有很多说法,但主流的解释是:汪姓始祖叫汪满,是鲁成公之后,之前姓姬,出生于山东,封在山东。汪姓后有一支迁山西省,形成望族,东汉末一支迁往安徽,以新安县为主要集中地。宋以后成为大姓,安徽为最,占全国汪姓的44%。

九江市(即今江西九江)汪榜村之汪姓,到底由安徽迁来,还是山西移民,或山东省南下,以家谱记载为准。最早见汪姓迁往江西省湖口县县的记录见于歙县《西沙溪汪氏谱》和《歙西仙源汪氏族谱》,故推断湖口一支迁自安徽歙县,属汪华之后。

汪华,又名汪以华,隋朝末年曾在安徽宣州、婺源县(曾归安徽,后属江西)及江西上饶一带自封“吴王”,稳定一方,长达十数年之久。天宝立,李治嘉奖,任歙州刺史,封越国公,后进京入朝参掌禁兵17年。古书有记载“今、歙之人,十姓九汪,皆此后也。”绩溪县徽州、新安、歙县等地均有汪氏家谱,记录有先人汪华对汪姓的功劳,并记载汪姓分支开始进入今江西省浮梁县鄱阳县、婺源。

汪姓算得上历史人物的,记载中最早的是汪踦。郑哀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84年)鲁国齐国交战于郎,尚未成年的汪踦战死,孔子要求按成人予以国葬。此事记载于《礼记·檀弓篇》。

还有一人是李白诗中提到的汪伦,为人仗义,有文采。“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庐山前谢汪伦设宴踏歌相送而作《赠汪伦》中的诗句。

汪姓上《中华名人大辞典》多达100人。宋代出名的有政治家汪纲汪澈,军事家汪应展、汪立信,文人汪藻汪元量

明清时期,我汪姓名人有江西省南昌人汪大渊(1311-?),中外闻名的航海家,留下著名的《岛夷志略》。还有祁门县汪机(1463-1593),留下《石山医案》、《外科理例》等13部医学论著,成为明代四大名医之一。歙县汪道昆(1525-1593),戏曲家,留世作品有《大雅乐府》和《唐明皇七夕长生殿》。休宁县汪昂(1964-?),留下包括《汤头歌诀》在其中的合称“汪氏四书”的医学专著,全书用诗歌体写成,是中华医学不可多得的重要人物之一。清代学者汪琬(1624-1690),江苏苏州人,人称钝翁或称尧峰先生,留下《钝翁前后类稿》和《续稿》共118卷。清中叶史学家汪中(1744-1794),江都区人,曾参与《四库全书》的校书,留下《春秋后传》等20多种著作,对历史、地理、训学、诗词、书法、文言文辞、金石、篆刻等样样精通,时称“通儒”。“杨州八怪”之一的汪中慎(1686-1759),善长作画,以画梅传神,67岁时双目失明仍能作一手好书法,为世人惊叹。再后来,有婺源县学者汪绂(1692-1759),数学家汪莱(1768-1813)、医学教育家汪逢春(1882-1948)、历史学大家汪日(1813-1881)等汪姓之名人、才子。过去的徽州一带汪姓大商人甚众,但因国人重农抑商,故记载不多,实为可惜。

移居海外的汪姓族人,还是比较活跃,为了宗亲联系,开始与其它姓族一起成立各类宗亲组织。如含洪、江、翁、方、龚、汪六姓的“六桂堂”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菲律宾均有机构,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均响应。香港有包括“六桂堂”在内的“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另含吴、周、蔡、曹、辛、柯共12姓,均为古之姬姓衍生而来。据传,1988.11.6六桂堂恳亲会第五届在泰国曼谷召开,江泽民先生正访泰,亲笔写下“光祖耀宗”的题匾。

我之所知有限,但汪姓族谱编修极为完整,现存的《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编,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了汪姓家谱259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图书馆编,2000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汪氏族谱达131种,为我们研究族谱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宝贵资料。

汪氏属地

平阳郡,今临汾市县西南。

[汪氏来历]

[汪氏名望]

汪氏人口较多,在当今中国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五十七位。历史上汪姓的杰出人才亦有不少,例如:宋代词人汪元量、文学家汪藻、宰相汪伯彦,元代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大臣汪乔年、文学家汪廷讷清代有哲学家汪中、画家汪士、医学家汪昂、军机大臣汪由敦、文学家汪琬等,这些人都是历代汪姓人中的杰出代表。

(注:图为 汪氏的图腾)

姓氏名称: 汪

拼音: 汪姓[一声]

序号: 0104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防风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鲁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姓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市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是人口众多。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1982年全国人口0.5Z,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8%,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省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等省。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

家谱目录

3530【全国】新安汪氏重修八公谱五卷

(明)汪尚琳编

明嘉靖十四年(1535)刊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1【全国】汪氏世纪四卷

(明)汪镂修

明嘉靖二十九年(1850)家刻本 一册

北图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2【全国】汪氏续修统宗谱不分卷

(明)汪子仁纂修

明嘉靖四十年(1561)家刻本

北图

注:仅存宗谱部分,文翰缺。

3533【全国】新安汪氏宗谱不分卷

(明)汪镂纂修

明嘉靖刻本 一册

北图

3534【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

安徽博(存卷86-89,91-94、98、100、

102、I03、105、l06、116-120、138-144、

163-170)

注:其中记事至隆庆间。

3535【全国】汪氏统宗谱五卷

(明)汪湘纂修

明隆庆三年(1569)木刻本 一册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3536【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明)汪鸿懦等纂修

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

安徽图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安徽图

注:该族散居徽州婺源县等地。

3537【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二十八卷首一卷

(明)汪云程

明隆庆四年(1570)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38【全国】新安汪氏迁派宝录提纲七卷

(明)汪国言纂

明万历元年(1573)婺源刻本 二册

安徽图

3539【全国】汪氏统宗谱一百七十二卷、

(明)汪湘纂

明万历三年(1575)家刻本

北图(存150卷)北京师大 吉林大学

3540【全国】汪氏十六族近属家谱十卷

(明)汪道昆纂修

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 万历四十年(1612)

汪存重修本 二册

北图

3541【全国】汪氏重修统宗谱一百五十卷

(明)汪士芳纂修

明崇桢八年(1635)刻本

北图(存七十五卷)北京大学 四川省重庆市

市图(存卷115-125、128-130、134-149)

3542【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明刻本

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3S43【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配手钞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一百一十七卷)

3544【全国】汪氏统宗谱不分卷

明刻本 三册

浙江省

3545【全国】汪氏总谱渊源世系七卷谱说一卷

(明)汪志英 汪志萋等纂修

明刻本 四册

北图(存卷1一6)

3546【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汪元秋等纂修

康熙二十八年(1869)刻本

北图(存一册)北京师大(存卷首、卷1-4)

354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徽州地区博(存卷1)

3548【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汪廷桢纂

清乾隆十年(1745)木刻本

安徽续溪县文(存卷首、卷1、2、8、9)

3549【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

(清)汪礼纂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浙江省图(存一册)

3550【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不分卷

(清)汪凯南续修

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3751【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安徽博(存七册)

注:版心作《汪氏重修统宗谱》。

355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汪德祖 汪肇基纂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十二册

安徽博

3553【全国】汪氏统宗谱一卷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汪道圻钞本

北京大学

3554【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

(清)汪廷洽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木活字

浙江州市文管(缺卷6、7)

3555【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二卷

(清)汪世衙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北京大学

3556【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一百四十卷首二卷

(清)汪玑 汪嘉祺等编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木刻本

北图(又一部存一百三十二卷)历史所

河北大学 安徽图 安徽博(存卷46-48、

121-124)徽州地区博(存九十

四卷)

355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间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三卷)

3558【全国】颖川越荫堂汪氏家谱六卷

(清)汪承等修

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29)刊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建德市歙县等地。

3559【全国】汪氏支谱一卷

(清)汪秋潭等修

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浙江省江苏省等地。

3560【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胡建昌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

3561【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

(清)汪庾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岐山一本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徽州地区博

注:一名《汪氏得罗公正胍统宗谱》。

356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二卷末一卷

(清)汪杏荣重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榔濛淤郁

3563【全国】云柏峰汪氏宗谱六卷

(清)汪自恒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积庆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建德市桐庐县,安徽等地。

3564【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清钞本

北京大学

3565【全国】颖川汪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汪应蛟

民国三年(1914)钞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省浙江省等地。

3566【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汪守勤 汪世棠等修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卷1-5、7、8)

3567【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汪葆春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淤邨

3568【全国】重修汪氏统谱纂要四卷

刻本 一册

北图

3569【江苏】汪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寿康 汪瑞益主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馀庆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该族散居武进区、江阴等地。

3570【江苏省】江南汪氏合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新甲等修

民国七年(1918)六州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阴、无锡、武进、常熟市等地。

3571【江苏】汪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汪嘉纯主修 汪鸿润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中华书局铜活字本

江苏淮安区图(缺卷4、11、15、18-20)

注:该族散居淮安市宝应县丹徒区等地。

3572【江苏】六合区汪氏家谱十卷

(民国)汪升远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73【江苏赣榆】汪氏家谱

江苏赣榆区夹山乡汪于郁

3574【扬州市】汪氏家乘

(民国)汪时鸿编

民国十六年(1927)汪氏铅印本 二册

中央民院

注:初修於清康熙帝间,此为三修。

3575【丹阳市】珥陵汪氏宗谱十卷

(民国)汪元麟纂修

民国十年(1921)培元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3576【江苏常州】陵教场巷汪氏支馋六卷

(民国)汪廉之辑稿

民国二年(1913)毘陵汪氏教忠堂木活字

江苏常州市图

3577【江苏省武进区汪氏合谱八卷

(民国)汪永清纂修

民仞三十二年(1943)武进汪氏六州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缺卷1)

3578【江苏无锡】汪氏维新公迁锡家谱不分卷

(清)汪琳辑

钞本 一册

徽州地区博

3579【江苏】宣兴汪氏续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江熙修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义和堂刊本 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汪氏家乘》。

3580【江苏宜兴】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以增 汪宗藻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青山何氏祠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581【江苏省苏州市汪氏族谱一卷

(清)汪琬

清康熙间刻《钝翁全集》本

江苏苏州市图 四川省重庆市市图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钝翁全集》本

辽宁大连市

宣统二年(1910)石印《钝翁全集》本

河南大学

3582【江苏】苏州汪氏族谱不分卷

(清)汪振千等修 汪敬原增录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 民国四年(1915)增

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3583【江苏苏州】汪氏谱略不分卷

(民国)汪原渠辑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上海市图 江苏泰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

浙江嘉兴市图 浙江临海县博 福建省

中山大学 云南省

3584【江苏苏州】平阳汪氏支谱五卷

清光绪间钞本 三册

江苏苏州市图

3585【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清)汪体椿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耕荫庄木活宇本

北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省日本 美国

3586【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附耕荫义庄祖墓图一卷

(清)汪彤宣续修

宣统二年(1910)耕荫庄活字本

北图(二部)科图(二部)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二部)

上海市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3587【江苏宜兴】阳羡汪氏统宗谱三卷首三卷

(民国)卢保文编辑

民国六年(1917)润辉堂活字本 五册

北图

3588【浙江】汪氏世谱十二卷

(清)汪注纂修

清嘉庆间刻本

北图

3589【浙江省汪氏】重修迁杭支代表二卷祠墓考绩一卷

(清)汪松等纂修

爱新觉罗·旻宁间刻本

北图

注:附《汪氏世谱》後。

3590【浙江杭州】平阳县汪氏迁杭支谱五卷

(清)汪琯纂

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北图(配钞本)杭州大学

3591【浙江杭州】平阳汪氏迁杭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伯吾修 江诒年 汪怡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北图 科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3592【浙江杭州】平阳汪氏九十一世支谱二卷

(清)汪曾立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吉林大学 上海市浙江省图(三部)

日本 美国

3593【浙江杭州】平阳县汪氏九十二世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上海图 浙江图 美国

3594【浙江杭州州】汪氏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刻本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浙江图

3595【浙江杭州】汪氏家谱不分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4)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3S96【浙江】杭州市汪氏振绮堂小宗谱七卷

(民国)汪玉年修

民国十四年(1925)刊本

浙江省图(存卷1-3)日本 美国

3597【浙江杭州】汪氏振绮堂宗谱四卷

(民国)汪大编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北图 南开大学 上海市图 日本 美国

3598【浙江】萧山区汪氏宗谱十二卷

(清)汪保安纂

清光绪间刻本 十四册

上海图

3599【浙江】萧山汪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汪汝荣督修 汪震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集庆堂木活字

浙江图杭州大学

3600【浙江宁波市】镇邑清水浦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炳生等修

民国四年(1915)聚德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3601【浙江县】鄞邑雷汪氏宗谱□□卷

(民国)汪崇干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卷1、5、15)

3602【慈溪市】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汪源顺修 徐晖纂

清光绪七年(1881)醇德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3603【浙江慈溪】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清燮纂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3604【浙江奉化】泉溪汪氏宗谱七卷

(清)周步修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区文管

注:江朝宗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一年。

3605【浙江奉化】汪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方汝舟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汪纶创修於明成化间。

3606【绍兴市】山阴汪氏谱不分卷

(民国)汪兆镛

民国三十六年(1947)汪敬德堂石印本

北京师大 日本 美国

钞本 一册

南京大学

3607【浙江金华】汪店汪氏宗谱四卷

(民国)汪汉杰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一部缺卷2、4,一部缺卷

1、2,一部缺卷2)

3608【浙江兰溪】沙溪汪氏宗谱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省兰溪市白沙乡汪邨(四部)

3609【浙江兰溪】上柴华汪民宗谱九卷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大洋上紫华

3610【浙江】兰溪汪氏统宗谱六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

家谱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尧都区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晋朝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武威郡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临汾市),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湖州市:又称吴兴郡,浙江北部的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远在距今约五千~五千五百年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楚考烈王十五年(癸丑,公元前248年),黄歇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秦始皇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三国孙吴孙皓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置州治,名湖州市,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明、清时期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嘉兴市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区菱湖镇三区。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新安郡郡:秦朝时期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原地区,建德间废,改置 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休宁县),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一直沿袭至今。

六桂郡:又称六桂县,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区。治所在地闽县(今福建省福州),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朝景云年间(公元710~712年)改武荣州置县,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婺源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越国堂:天宝汪华封越国公,以望立堂。

忠勤堂: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以望立堂。

汪氏介绍

一、出自防风氏

商时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汪姓“出自古诸侯汪芒氏后裔”,《通志·氏族略》也说:“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国,其人以国为氏。”相传汪芒是巨人之国。防风氏身高三丈。当时大禹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防风氏迟到了,结果被大禹处死。国人后来迁居湖州市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

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春秋时,鲁成公的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省境内),其后人以邑为姓,即山东汪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鲁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周代之同姓封国,周族的始祖为后稷,传说是因姜嫄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便于统治这广大的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姬诵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省西南部),鲁国第21位君主是鲁成公,成公庶子(旧称妾所生的孩子)周穆王的封地在汪,其后代便以邑名“汪”为姓。关于汪姓为鲁成公之后,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卷一《汪姓缘起考》中记述了其神奇经历:“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公子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 (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

三、少数民族汪姓

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满族汪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汪,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市。刘庆华《满族姓氏录》称:清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县满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

瑶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瑶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锡伯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乱改姓是这一历史时期汪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姬瑕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翁源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李适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长子处厚,字伯起,赵匡胤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赵光义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市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道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姓六子齐荣,当时被誉为“满朝翁六桂联芳”,遂传为佳话。

字辈

全国各地汪氏家谱中的字辈(字派),第1至44代依次为“姬挺诵越嵩建考欣永陈良猛胜理婴晃性进达雅勇言高澄珍云顗广平文(和)澈授演道(献)恭统元(爽)叔(举)泰勋(明)僧华”,第45至67代从“建”起依次为“建处泰仁凤文行言咸浚师道参邵延惟元绍敦隆和小”。第68代从“华”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基本为“华(世)德思金仲,景大胜延昌,伯世(79代)宗文彦,国朝显祖光,恭忠全正义,学道永贤良,万代遵先哲,开元本自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引泽长,贻谋诚可式,为善庆其详,令绪承明训,宏勋纪太常,声名相继美,仁厚益周详(147代)”。其中从第79代“世”起,与贵州省云南省、四川、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新疆、台湾等省的字辈“连珩端福荣,应维正先文,池洋浩泽深,广汝兴安宁,源流积德远,江河运久长,忠孝家名胜,麒麟永繁昌,吉人作天相,建树照升平,持俭培秀,蔚瑞显茂清。尚传周尧宇,普及焕隆(147代)”一一依次对应。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新疆、台湾等省从第148代“新”起,以后依次为“新,举才超俊伟,万载仁冠君,书怀全章锡,学儒定思勋,崇高扬史册,耀武绍嘉声”。

迁徙史

起姓于安徽的防风氏的汪姓和山东省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朝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赵昚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澎湖县(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市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广东人。台北三垂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县,自婺源徙休宁(今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市有205户,新竹市5l户,苗栗8户,台中市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市171户,台南76户,屏东市5户,花莲县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市80户。其中以新北市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市,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市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市沈阳市西安市、宁波等地均设有商

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省、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揭阳市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参考资料

汪氏家谱.互动百科.20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