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薹
芸(学名:芸薹属 rapa var. oleifera DC.)为十字花科(十字花科)芸薹属(Brassica)蔓菁(Brassica rapa)的变种,别名油菜、芸苔,二年生草本植物。芸薹在世界分布于俄罗斯、中原地区等地,在中国产于陕西省、江苏省、安徽等地。芸薹不耐干旱,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其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适宜在有机质丰富、排灌方便的肥沃壤土或沙壤土中生长。
芸薹的幼嫩花薹可作为蔬菜食用,品质脆嫩,口味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同时,芸薹也是主要的油料植物之一,其种子含油量高,可供食用。芸薹花开时遍地金黄,观赏效果颇佳,结合山、水、人文等特色可被列为观光项目,成为当地一景。此外,据中国医药典籍《中药大辞典》记载,芸薹的根、茎、叶、种子(芸薹子)及种子榨取的油(芸薹子油)均可入药,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消肿、消肿散结、润肠通便等作用,可治疗产后恶露不尽、血腹痛、肿、便秘等疾病。
芸薹在中国历史悠久,南梁时期就已成为南方蔬菜中的“味最佳者”,并且首次出现“可作油”的记录。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和鲁明善还分别把九月种芸薹作为农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写进了《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摘要》之中。明清期间,芸薹又在地方志和其他古籍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踪迹。
植物历史
起源
关于芸薹的起源地,各国学者的说法不一。1995年,中国学者胡先骕[hú xiān sù]认为芸薹原产于中国西北地区,并将其种名定为芸薹属 campestris var. oleifera。此后,中原地区植物学家李家文、谭其猛、卜慕华、李曙轩等人均把芸薹列为中国史前或土生栽培植物。
1926年,俄罗斯著名的植物学家瓦维洛夫(Vavilov)提出芸薹原产于中亚细亚、近东、地中海沿岸等地,并将其拉丁名定为Brassica campestris subsp. oleifera,该植物可能起源于Campestris的野生杂草,但栽培时间和地点不明,可能是史前时期发生在西南亚地区。1928年,法国植物学家辛斯卡(Sinskaia)认为芸薹的一级起源中心为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相邻地区,次级起源中心则在小亚细亚半岛至伊朗一带。
品种考证
芸薹作为中药首次记载于中国汉代医书《名医别录》,其后的医书《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本草衍义》等均有记载。中原地区明代医书《本草纲目》中记载“芸薹方药多用,诸家注亦不明,,今人不识为何菜,珍访考之,乃今油菜也。九月、十月下种,生叶形色微似白菜。冬、春采薹心为茹,三月老不可食。开迎春花,四瓣,如芥花。结荚收子,亦如芥子,灰红色。炒过,榨油黄色,燃灯甚明,食之不及香油”。以上所述的芸薹特征及《植物名实图考》附图形态均与现代植物学认定的芸薹一致。
栽培历史
早在1400多年前,中国就有关于栽培芸薹的历史。芸薹分为南方油白菜和北方小松菜两种。南方油白菜是由白菜演化而来,原产于江淮及其以南一带。南方油白菜在汉代已被栽培利用,南朝时期就已成为南方蔬菜中的“味最佳者”,并且首次出现“可作油”的记录。到了南宋时期,南方油白菜已发展成为收籽榨油的菜油兼用的优良菜类。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和鲁明善还分别把九月种芸薹作为农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写进了《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摘要》之中。明清期间,南方油白菜有了较大发展,并在地方志和其他古籍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踪迹。
北方小油菜是古代栽培芸薹进化的产物,一般认为,它的原产地除在地中海沿岸外,还有中国的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中国明代医书《本草纲目》就有“塞外有地名芸苔戍,始种此菜,故名”的记载。中国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芸薹的碳化种子。用北方小白菜的种子榨油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朝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本草纲目》中也有更加明确的记载。中国河南历史上也多种植北方小松菜,初种时多采集菜薹作蔬菜。北宋时,则收籽取油供食用,菜籽油食用品质虽不如芝麻油,但芸薹能在冬季栽培,收获期比小麦早,茬口好,在轮作中占有一定地位。
形态特征
芸薹为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90厘米。
茎、叶
茎直立,微带粉霜。基生叶大头羽裂,顶裂片圆形或卵形,有不整齐缺齿,侧裂片1至数对,卵形,叶柄宽,长2-6厘米,基部抱茎;下部茎生叶羽状半裂,长6-10厘米,基部抱茎,有硬毛及缘毛;上部茎生叶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8(-15)厘米,基部心形,两侧有垂耳,全缘或有波状细齿。
花
总状花序伞房状;萼片长圆形,长3-5毫米,直立开展;花瓣鲜黄色,倒卵形,长7-9毫米。
果实与种子
长角果线形,长3-8厘米;果瓣凸起,有中脉及网纹,喙直立,长0.9-2.4厘米;种子球形,紫褐色。
分布
芸薹在世界分布于俄罗斯、中原地区等地,在中国产于陕西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省、四川、甘肃省等地。
生长习性
芸薹不耐干旱,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适温为25-30℃,叶片生长适温为20-25℃,芸薹幼苗经过低温春化后,在15-25℃的温度、良好的光照及充足的矿质营养条件下抽生花薹,腋芽可萌发侧花薹,菜薹形成期需40-60天。芸薹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适宜在有机质丰富、排灌方便的肥沃壤土或沙壤土中生长。芸薹的花期为3-4月,果期为5月。
栽培技术
播种
芸薹的播种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可春季、晚夏或晚秋播种。育苗土壤应选择较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并施入腐熟有机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细耕、整平、浇透水后即可播种。播种时将种子均匀的分成多份撒播在土壤上,然后覆盖一层薄薄的细土,上面还可再加盖塑料薄膜保湿,种芽露出即除去塑料膜。在适宜条件下,种子5~7天即可出苗。
养护管理
芸薹的延续采收时间较长,菜薹又要求鲜嫩,因此在施肥上应基肥与追肥并重,定植前可施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定植缓苗后需及时追肥,以促进幼苗生长,之后的叶片旺盛生长期和菜薹形成期需及时追肥。菜薹形成期还需保持适宜的湿润环境,否则不仅会降低菜薹产量和品质,还会导致病毒病、洋葱软腐病发生。入冬前,需控制肥水,以免植株生长过旺受到寒害。
病虫害防治
芸薹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等。霜霉发病初期可喷洒普力克、百菌清、杀毒矶可湿性粉剂、安克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杀菌,防治软腐病和黑腐病可喷洒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药剂。芸薹的主要虫害为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及菜螟[cài míng]等,可在虫害发生时喷施乐果乳剂、好年冬、虫端克、绿浪等杀虫剂。
采收
在芸薹主薹抽出后的现蕾期,即主薹生长到30-40厘米,初花开始出现时采收主薹,采收时基部保留3-4节割取,切口稍倾斜,以便采收侧薹,以二、三侧质量为最好。
用途
食用营养
芸薹的幼嫩花薹可作为蔬菜食用,品质脆嫩,口味鲜美,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纤维素、镁、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其食用方法多样,可素炒、荤爆,也可用开水烫后做凉拌菜。同时,芸薹也是主要的油料植物之一,其种子含油量达40%左右,油可供食用。
园艺观赏
芸薹花开时遍地金黄,观赏效果颇佳,结合山、水、人文等特色可被列为观光项目,成为当地一景,如云南省罗平油菜花、广东英德油菜花、婺源县油菜花、广西阳朔油菜花、贵州苗寨油菜花、湖南凤凰油菜花等。
医学药用
据国药集团典籍《中药大辞典》记载,芸薹的根、茎、叶、种子(芸薹子)及种子榨取的油(芸薹子油)均可入药,其根、茎、叶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可治疗血痢、丹毒、热毒疮肿、乳房炎、风疹、吐血等疾病。芸薹子具有活血化瘀药、消肿散结、润肠通便的作用,可治疗产后恶露不尽、瘀血腹痛、经痛、肠风下血、血痢、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痈肿丹毒、乳痈、便秘、粘连性肠梗阻等疾病。芸薹子油具有解毒消肿、润肠的作用,可治疗风疮、痈肿、烫火灼伤、便秘等疾病。
主要品种
芸薹的主要品种有皖油6号、皖油11号、青油11号、青油13号等。
物种对比
油菜的栽培种可分为油菜栽培(Brassica napus,也被称为欧洲油菜)、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var. oleifera)和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其中白菜型油菜也被称为芸薹。三者均属于芸薹属植物,且形态相近,作用相似,常被混称为油菜,三者间的形态特征不同点如下。
主要变种
芸薹的主要变种为紫菜苔(Brassica campestris var. purpuraria),其与芸薹的形态特征和具体用途不同点如下。
相关产业
中国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高原,农作物主要以稞麦、芸薹为主,截止2018年,海北全州的播种面积为40000公顷,其中芸薹占油菜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海北地区芸薹生长期为120-15天,籽粒含油量为42.10%,芥酸含量26.8%,均低于国际标准,全州的平均产量为1650-1800千克/公顷,高产田达 2100-2250千克/公顷以上,最高产量达2400千克/公顷。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青海海北市“通过‘科研+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推广模式进行芸薹品种青油21号的生产研发,2022年,青油21号的种植面积达40万亩左右,占到省内白菜型油菜种植面积的40%以上,省外辐射至甘肃、四川、西藏等多个高海拔地区。截止2023年2月,青海省年建立良繁基地2万亩,形成良种繁育专业化合作社10个,建立了青油21号标准化示范点3个,示范基地4150亩,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
油菜是中国天水市的第一大油料作物,其中芸薹品种白菜型冬油菜凭借抗旱、耐寒等诸多优势在天水种植面积成倍增长。1996年,白菜型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仅为0.95万公顷,至2007年种植面积已达到3.19万公顷,占2007年全市油料作物总面积4.74万公顷的67.2%,逐渐替代了胡麻和紫苏成为天水市第一大油料作物,并以天水为中心,辐射到甘肃省中部的定西、临夏,平凉、庆阳及陇南等地区,总面积近10万公顷。截止2008年,天水的白菜型冬油菜年播面积已超过3万公顷,占全市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65%以上,已成为继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传统农作物之后的又一农业支柱产业。
相关研究
耐镉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镉[gé]离子处理对芸薹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非酶物质(SH、GSH、PCs)含量以及生长的影响,发现芸薹叶片和根系的SOD活性随镉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OD、CAT活性则完全相反。小白菜的生物量、根长、株高、叶绿素含量等随镉离子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这表明镉离子抑制了芸薹的生长,破坏了叶绿素的合成。
软腐病病原菌分析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芸薹采后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发现芸薹软腐病病原菌株C-2和C-11菌落呈圆形、乳白色、稍凸起、菌体呈短杆状,为革兰氏阴性菌。并且基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2和C-11与其他的P.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Pco)可菌株形成明显的Pco类群。因此,可以判断该菌株属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co亚种。
参考资料
Brassica rapa var. oleifera.植物智.2023-10-14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0-10
Brassica rapa subsp. oleifera (DC.) Metzg..plant of the world.2023-10-18
芸薹.自然标本馆.2023-10-14
欧洲油菜 (ōu zhōu yóu cài).植物智.2023-10-14
Brassica juncea.植物智.2023-10-14
Brassica rapa var. oleifera.植物智.2023-10-25
青海开展青油21号选育推广 辐射省内外多个高海拔地区.今日头条.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