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又称鲁南军区铁道队,受八路军苏鲁支队之命成立于1940年2月,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临枣铁路支线和津浦铁路滕县至韩庄段的一支抗日游击武装。
1938年初,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前往临城,发动当地工人建立抗日武装,后成立临城抗日情报站和临城工人铁道队。同年临城沦陷前夕,这两个组织配合川军破坏铁路并多次攻击临城火车站,之后临城铁道队还多次在津浦铁道线上搜集情报,袭扰日军运输,并有效支援正面战场。1938年10月,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为获取枣庄矿区情报,派洪振海、王志胜建立情报站,吸纳失业矿工和铁路工人,组建情报队伍。次年,两人夜袭日本特务机关,获得武器,组织枣庄铁道队。1940年,苏鲁支队派杜季伟赴枣庄市,成立鲁南铁道队,洪振海任队长,杜季伟任政治委员。4月,铁道队成立党支部,杜季伟任书记。5月,游击队再次袭击日特机关,后因泄密,转移至临城。铁道队与临城附近两支队伍合编为鲁南铁道大队,洪振海任大队长,杜季伟任政治委员。7月,队伍截击日军,获得重要物资。鲁南铁道队成立后,受到苏鲁支队领导张光中、彭嘉庆的高度重视,他们定期检查和指导铁道队,并将队员调至山区学习和整训,还派遣多位营职干部加入铁道队领导层,以确保铁道队的对敌斗争能力和觉悟。铁道队在铁路沿线和微山湖畔与敌斗争,采取破坏铁路、攻击敌军交通线等多种战术,配合鲁南山区反扫荡斗争。同时,铁道游击队还负责收集情报、建立地下交通站,并成功保护了数千名党政军领导干部。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铁道队员增至200余人,夺回400多个村庄。
铁道游击队从成立以来就活跃在敌后战场,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军事活动达成了诸如打洋行、炸火车、毁桥梁、飞车搞机关枪、劫布车、大票车等对敌破坏活动。其中著名的战果有二度血染洋行,劫取敌特银行的大宗资金与货物,在地方的重重保护下击杀日军特高课课长高岗茂一,多次在敌方守卫的火车中劫取布衣、药品等战时资源来缓解游击队资源紧缺的问题。这些军事行动对敌人造成了强大的打击与震慑,由于铁道游击队出色的作战能力与神出鬼没的作战风格,这一支军队又被人们称作“飞虎队”。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本森评价:“实事求是地讲,一支二三百人的游击队作为打击敌人的武装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能够控制交通线唯一通道、护送干部通过封锁的隐蔽力量,其对革命的贡献无疑是更大的。”
诞生背景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日军开始沿平汉、津浦铁路南侵山东省。10月3日,日本第十师团进入山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集在鲁北略作抵抗后,指令黄河以北部队及地方官员撤至黄河以南。12月22日,日军渡过黄河,并于24日夜强迫韩复集放弃济南市,后退至泰安市、兖州区。27日,日军占领济南,31日占领泰安。同时,日军沿胶济铁路东进,占领淄博市。1938年1月,日军继续南下,依次占领邹城市、济宁市和青岛市。3月,日本海军在威海卫登陆,随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区发起大战。3月18日,日军占领枣庄市,4月19日攻占临沂,5月19日占领徐州市。至此,山东省全境被占领,留下约五万日伪军,主要控制城市、港口和铁路。韩复集的不战而逃导致山东在7个月内沦陷。
徐州市沦陷后,鲁南地区迅速成为日军和众多汉奸、伪军的控制区。多个地方势力如王哲书、刘晓峰等组织维持会与汉奸政权,对日军的暴行推波助澜,导致民众苦不堪言。同时,一些中国国民党地方官员以抗日为名组织了多支武装力量进行地方割据,威霸一方。如蓝伯华、韩治隆、王化云等领导的各自武装,以及陆仰山、张里元、李同伟等指挥的部队。此外,土匪如魏玉吉、曹文家等在不同区域活跃。同时,一些会道门如黄沙会、中央道、红枪会等以保护民众为名,实则从事汉奸活动,其中红枪会头子王亚平尤为显著。整个鲁南地区因此陷入混乱与苦难之中。
发展历史
情报站及铁道队初建
临城方面
1938年初,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委员陶洪瀛与边区特委津浦路西交通站站长秦明道共同前往临城,发动当地工人建立抗日武装。通过孙茂生和任秀田的协助,招募华绍宽、杨家成、王新合等20余人,成立临城抗日情报站和临城工人铁道队,分别由张文生、华绍宽和孙茂生、任秀田领导。同年3月16日,临城沦陷前夕,这两个组织被相继转移到津浦铁路西微山湖东岸一带、都山地区,配合川军破坏铁路并多次攻击临城火车站。
徐州市沦陷后,中共特委决定任秀田、王新合、华绍宽留守临城,孙茂生前往鱼台组建武装。1938年6月,日军强迫临城铁路工人复工,华绍宽潜入火车站并招募新情报员。同年年底,赵以珂等40余名工人自发组成临城铁道队,实施破坏行动。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多支小型铁道队在铁路线上活动,破坏铁路运输。1939年3月,孙茂生回临城,被任命为临城铁道队队长。1939年5月,情报站获悉日军运煤计划,与铁道队合作,在临城北破坏铁轨,使军用煤车倾覆,毁灭车头和桥梁。日军随后建立专门部队应对。12月25日,三支铁道队在彭楼南合并,孙茂生任队长,任秀田任副队长。北临城铁道队队长田广瑞不愿归属孙茂生,遂成立临北铁道队,田广瑞和李文庆任正副队长。1939年底,临城抗日情报站暴露,情报员撤离火车站,改建为临城铁路工人破袭队。1940年1月,临城铁道队、临北铁道队和临城铁路工人破袭队分别拥有55人、21人、20人。秦明道组织学习班,统一思想。这些组织在津浦铁道线上搜集情报,袭扰日军,扰乱运输,有效支援正面战场。
枣庄方面
1938年3月日军占领枣庄后,迅速在关键设施部署兵力,如中兴煤炭公司、火车站等,并建立宪兵队、矿警队等组织,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和对抗日活动的打击。宪兵队以特务活动为主,矿警队则由日本官兵和原中兴公司人员组成,负责日常治安和巡逻。同时,日军在枣庄及周边地区频繁进行清剿和扫荡行动,严重威胁当地抗日力量。
为应对这种局势,1938年10月,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决定派出精干人员进入枣庄,建立情报站。排长洪振海和王志胜经过特工培训后,潜入枣庄市,在陈庄附近建立情报站。他们通过夜间从日军火车上偷煤等物资筹集资金,同时搜集日伪军的部署和动向情报。
1939年8月,洪振海和王志胜成功袭击一家以商业为名进行特务活动的洋行,缴获武器。同年10月,他们再次成功从运往外地的火车上窃取武器和弹药,为山区抗日部队提供支援。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们还在陈庄开办炭场和焦炭池,招募失业工人和无业市民,发展铁路线上的信息员,加强对敌情报的搜集,并将所得物资支持山区的抗日武装。此外,洪振海还亲自向苏鲁支队报告情况,并请求派遣政委协助工作。
1939年10月,枣庄抗日情报站成功夺取敌军武器,启发苏鲁支队领导考虑武装斗争的重要性。随后,苏鲁支队指示情报站发展人员,扩大活动,同时建议设立职业掩护。11月,情报站创办义合炭场作为掩护,碳厂利润用于购置武器。
洪振海认为组建武装的条件已成熟。他与王志胜等核心成员讨论后,决定在枣庄市成立抗日武装。枣庄抗日情报站召开会议,洪振海分析形势,强调在枣庄创建抗日队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创建武装的初期成员包括洪振海、王志胜等11人,主要在铁路线上活动,故命名为枣庄铁道队。洪振海被推选为队长,王志胜、赵连友任副队长。队伍成立后,通过刘景松向苏鲁支队汇报,并请求委派政委,标志着枣庄铁道队正式成立,开始了有组织的抗日斗争。
铁道队合流
1940年2月,八路军苏鲁支队将枣庄铁道队更名为鲁南铁道队,并任命王志胜为副队长,选派时任八路军苏鲁支队二营副教导员的杜季伟为政委。该队伍在洪振海队长和杜季伟政委的共同领导下,秘密扩充并加强内部管理。王志胜表现出色,强化纪律,改进队员行为,促进队伍增强。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苏鲁支队与中共沛滕边县委协商后,决定将几支铁道队合并成立鲁南铁道大队,以加强对抗日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在微山夏镇的三孔桥水火庙会议上,杜季伟宣读合编命令,明确合编旨在强化铁道线上的抗敌活动。鲁南铁道大队由苏鲁支队领导,任命杜季伟为政治委员,洪振海为大队长,王志胜为副大队长。
合编后,鲁南铁道队成为第一中队,由徐广田担任中队长;临城铁道队和临北铁道队分别成为第二、三中队,由孙茂生和田广瑞领导;临城铁路工人破袭队成为第四中队,华绍宽任中队长。除鲁南铁道队转至微山湖东外,其余队伍继续在原区域活动,实行有事统一调度,无事分散活动的原则。大队部随第一中队活动。鲁南铁道大队组织铁路沿线农民成立掩护队,协助截车和运输物资。此举促进了部队的快速发展。随后,台枣、临枣支线以及津浦铁路的界河至韩庄段成为鲁南铁道大队常出没的区域,有效打击敌人并截取物资。
抗击日军
突袭洋行
1940年8月,鲁南铁道大队隶属关系从苏鲁支队转至新成立的鲁南军区,鲁南铁道游击队获悉日伪军计划对山区根据地展开扫荡,于是他们为挫败日伪军嚣张气焰,决定袭击位于枣庄市的日军特务机关正泰洋行。为确保行动的成功,铁道队成员王志胜在日籍人士金山的协助下,事先仔细侦察洋行,他获悉该机构由日本大佐茅山一郎领导,而且附近有大兵营、火车站警卫和炮楼,自1939年遭到攻击后日军增强了对该洋行的防御。铁道队将32名队员分成5个战斗小组,王志胜担任总指挥并直接领导其中一组,其余各组则分别由徐广田、梁传德、曹德清带领,针对洋行的不同区域进行攻击,此外洪振海率领小组负责外围警戒和接应。铁道队为避免敌方警觉,因此夜晚从后墙打洞潜入洋行,并在王志胜的指挥下迅速行动,消灭了驻扎在洋行内的所有日军共计13人,以及1名翻译,还缴获部分武器和贵重物品包括多只手表和怀表。这次袭击是铁道队自公开活动以来的首次重要胜利。
同年日军为反击铁道队,集结大量兵力对大队活动区域进行清剿。鲁南军区领导了解情况后,命令铁道大队撤至山区进行整训。整训中,铁道大队发展新党员,选拔骨干队员担任中队长。日军在枣庄市地区持续戒严了一个星期,但始终未能找到铁道队的踪迹。最终,日军不得不通过发布悬赏通告的方式,试图捕捉洪振海、王志胜等铁道队主要成员,但也未能奏效。9月,整训结束的铁道大队重返战场,发现原游击根据地已被日伪军占领。在严峻形势下,铁道大队动员群众,破坏了枣临支线铁轨3里多长,断电线杆100余根,致使敌交通、通信中断一个多星期。11月,铁道大队在沙沟至塘湖间拦截日军火车,缴获大量物资,为抱犊圈山区抗日根据地提供支援。
整个1940年下半年,铁道大队人数增至150多人,由于日伪军频繁扫荡,大队活动范围从枣临铁路沿线转至微山湖东岸津浦铁路附近乡村。在物资供给上,大队继续从日伪军中获取,并有时帮助困难群众,因此受到群众欢迎。铁道大队日间隐蔽于村内,夜间出击,执行情报收集、物资截获任务。为加强部队纪律和与群众关系,杜季伟召开会议,要求党员带头遵守群众纪律,对有缺点的队员进行个别教育和帮助。在共产党员带动下,即使曾犯错误的队员也参与农活,增进军民关系。这一时期,铁道大队在日本军用列车和临城火车站多次截获重要物资。在沙沟、韩庄之间颠覆日本军用列车,损毁其装载的坦克、汽车、大炮,给日军造成严重损失。鲁南铁道大队成立后,面临日伪和顽军的重压,部分成员撤至抱犊固山区进行整训。1941年6月,铁道大队夺回微山岛并重组,队伍人数增至140余人。
截击列车
1941年6月,鲁南铁道大队遵照苏鲁支队指令,组织了对薛城区至枣庄铁路支线的破坏行动。该行动动用30余名队员,得到百余名民众协助,成功拆除3里多铁轨,切断100多根电线杆,并将部分铁轨、枕木等物资搬走或现场破坏,导致敌军交通运输和通信中断超过一周。不久后,刘景松传达了苏鲁支队关于抱犊固山区部队遭受严重损失的消息,请求铁道大队提供经济支援。铁道大队迅速响应,决定将之前活动所得的8000元捐献给支队,并安排情报联络点密切关注铁路动态,以便获取更多资金和物资。
6月22日,铁道大队获悉每周六有一列混合列车从济南市开往连云港市,车上携带大量现金。该列车由8名日军和4名伪军押送。铁道大队计划拦截此列车,既为山区部队筹集资金,又为获取物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铁道大队策划了详细的行动方案。12人的先遣小分队分三组,分别在泥沟、峰县、枣庄车站上车,监视车厢内日军。大队长洪振海和队员曹德清负责控制驾驶室,以便在预定地点刹车。副大队长王志胜带领20名队员埋伏预定地点,准备上车协助消灭敌人。政委杜季伟带领队员配合地面行动,负责疏散乘客并清理战场。
6月23日,铁道大队行动顺利展开。梁传德等人成功混入列车,各小组在不同站点上车。火车经过王沟车站后,洪振海和曹德清控制了驾驶室,列车在曾店四孔桥附近刹车。随后,队员们与押车的日伪军展开激战,王志胜率队迅速登车,协助车内队员消灭敌人。尾车发现多名伪军,但在铁道大队包围下,伪军选择逃跑,最终被杜季伟的队员缴械。战斗中,铁道大队共消灭8名日军、20余名伪军,缴获大量物资,包括法币、武器、布匹、药品等。这些物资除留下部分自用外,其余均上交苏鲁支队。铁道大队的这一行动得到了苏鲁支队领导张光中的表扬。
击毙高岗
日本军队为应对鲁南铁道大队的频繁袭击,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他们在枣庄市和临城建立了专门的铁甲列车大队和铁道警备大队,调来特高课课长高岗茂一负责反抗铁道大队的行动。高岗利用当地伪政府力量,建立了一个情报网,这严重威胁到铁道大队的安全与行动效率。
为了对付铁道大队,高岗采取了多种策略。其中包括夜间跟踪铁道大队成员,黎明时分包围他们所在的村庄;利用伪装成铁道大队成员的特种作战小队误导村民,破坏铁道大队与民众的联系;以及在外出行动时强迫村民引路,以减少铁道大队的有效攻击机会。这些措施使铁道大队陷入困境,不得不在野外露宿。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鲁南铁道大队决定消灭高岗茂一。他们首先计划切断高岗的情报网,从而削弱他的力量。队员们选择了与高岗关系密切的伪乡长常尚德作为突破口。通过侦查,他们发现常尚德有固定的行为习惯,每天下午会去自家的大菜园转悠。利用这个机会,两名队员伪装成菜贩,进入菜园,成功地控制了常尚德并将其处决,随后又清理了一些其他伪乡、保长。
接下来,铁道大队着手铲除高岗茂一。他们通过秘密侦查,摸清了高岗的活动规律。由于高岗的办公地点警卫森严,队员们决定先进行详细侦察。1941年7月的一个晚上,两名队员伪装成铁路检车工,潜入临城火车站,成功掌握了高岗办公室的位置和周围环境,为后续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铁道大队在得知日军头目高岗茂一经常出现在临城火车站后,便开始了周密的策划。他们首先选择了在薛城区火车站对高岗茂一进行伏击。然而,正当行动准备开始时,一列装载着日本兵的火车突然抵达,使得原计划的风险大增。为保障队员安全和行动的隐秘性,铁道大队决定暂时撤退,重新规划。
尽管初次行动未能成功,但铁道大队并未放弃。他们通过详细的侦查,发现高岗茂一的办公地点四面都有日军驻守:东面300米有日军兵营,北面80多米是有警戒的站台,南面500米处有一座炮楼,西面则是伪军阁成田团的团部。虽然敌军防守严密,但铁道大队依然找到了行动的机会。
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铁道大队精心制定了一个详尽的计划。他们将队员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第一组负责直接进攻高岗茂一的办公室,第二组负责阻止日军的增援,第三组负责接应和收缴武器,第四组则在外围进行监视。
在行动当晚,铁道大队的队员们准时到达指定位置。第一组队员成功穿越重重防线,潜入高岗茂一的办公室,并迅速将其击毙。其他组的队员们也各自完成了任务,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增援,同时成功地收缴了大量武器弹药。
行动后,铁道大队利用这次行动中缴获的武器弹药,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这次行动不仅是对日军的沉重打击,也向其他日军展示了铁道大队的决心和能力,有效地摧毁了敌人的士气。
劫布衣车
在1941年的严冬,鲁南军区面临着棉衣短缺的严重问题,因为其被服厂在日伪军的扫荡中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鲁南铁道大队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即通过截取敌人的火车来获取必要的布匹。
鲁南铁道大队在初期的尝试中遭遇了失败,他们接连多晚尝试截车,却一无所获。为了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他们召开了专门的会议,深入分析形势,并确定了三个关键问题:获取准确的情报、解决布匹运输问题、以及找到安全的布匹暂存地点。为此,他们决定将布匹暂存于地形复杂且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微山岛。
不久后,铁道大队接到了关键情报,得知有一列载有布匹的火车将从青岛市开往上海市。但问题在于,这列火车将在白天通过预定的截车地点,这给行动带来了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铁道大队采取了延误火车的策略。他们在火车的油壶里放入沙子,导致火车在临城站出现故障并需要夜间修理。
修理完成后,铁道大队队员李云生潜伏在车厢顶部,成功将两节装载布匹的车厢与前面的车厢分离。当这两节车厢逐渐停下时,铁道大队的其他成员迅速采取行动,将布匹卸载并转移。他们动员了600多名群众参与运输,并与微湖大队及湖区政府合作,组织船只在微山湖接应。
在转移布匹的过程中,铁道大队遭遇了日军巡逻车的突袭。在浓雾的掩护下,铁道大队利用机关枪、步枪和手榴弹展开还击,成功击退了敌人。铁道大队在撤退时还将未能及时转移的布匹和车厢烧毁,以避免落入敌手。
最终,铁道大队成功截获了大量物资,包括1200余匹棉布、200件皮箱、800余套日军服装、100余床维子被、4架显微镜以及其他物资。将这些战利品安全运送到鲁南军区的山区根据地,对铁道大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们决定利用夜间,分散运输这些物资到根据地与敌占区的边界,并由鲁南军区负责接收。
这次行动不仅解决了鲁南军区及其附属部队的冬装问题,还将剩余的布料分发给了当地群众,缓解了他们的困难。鲁南军区的领导向铁道大队表示了感谢,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扬英勇、机智、顽强的战斗精神。
陷入困境
1941年底,日军企图剿灭鲁南铁道大队,在临城和枣庄部署驻军,对大队活动区域进行拉网式搜寻。日军依据密报,将目标锁定在临城南5公里的六炉店村,认为铁道大队在此休整。然而,大队提前撤离,日军对六炉店村实施焚毁和屠杀,多名村民遇害。此事件导致洪振海深感自责。铁道大队面临艰难时期,仅有六炉店等少数村庄支持。洪振海为报复,率领不足50名队员在六炉店西运河堤岸与日华北治安军交战,违反游击战术原则,最终牺牲。洪振海遗体被暂藏麦秸垛中,后葬于蒋集村西运河岸。两年后,遗骨迁回滕县羊庄镇大北塘村。1942年5月,刘金山接任大队长,将此次失误纳入作战手册。
早在1941年初,日军从济南市调来特务高岗茂一和松尾少校,以对付铁道大队。高岗茂一深谙中国文化,通过结拜等手段笼络伪乡保长。铁道大队活动受限,仅在六炉店和乔庙两村能活动,其影响一直持续着。日军采取夜袭、伪装、强迫引路等策略,令群众难以辨认真伪,导致铁道大队撤至野外。队员们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面临粮食短缺和敌人袭击。
为应对困境,铁道大队经鲁南军区批准,进行整编精简。对情绪低落的队员作出安排,保留不足20名队员继续游击战。队员们还肩负侦察情报任务,随时准备参与作战。
1942年底,日军在鲁南增设据点,频繁扫荡,对军民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八路军鲁南队伍缺少基本生活和作战物资,特别是药品和纸张。在刘金山领导下,铁道大队决定截击敌军列车,利用情报网络策划行动。通过多次奇袭,成功控制敌军铁路运输,破坏铁路设施,令敌伪军陷入恐慌。
铁道大队采取多项措施应对形势。首先,恢复并扩展情报网。情报人员如秦明道、大老殷、郝贞、刘桂清等,不惜生命传递情报,成功铲除敌伪特务,恢复与群众的联系。其次,开展除奸运动,击毙多名汉奸和叛徒,奖励秘密支持的伪乡保长。敌人失去情报源,铁道大队逐渐取得铁路两侧主动权,队伍壮大,活动从隐蔽转为公开。
再度整编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关于统一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构。同年10月,鲁南区党委和军区响应这一决策,开始整合鲁南铁道大队、微山湖游击队、沛滕大队和文峰大队。孟昭煜、王建安和赵若华分派去负责合编前的准备。12月,鲁南独立支队成立,张运海担任代理支队长,孟昭煜任政委。独立支队下设四个大队:微湖大队成为第一大队,铁道大队成为第二大队,沛滕大队和文峰大队分别成为第三和第四大队。尽管名称更改,铁道大队外部仍以原名运作。一、三大队负责微山湖区域安全,二大队负责津浦铁路东侧安全及干部护送工作。第四大队因任务原因未移至微山湖区。
微山湖地区的敌占区形势依然严峻,合编后的各大队主要以分散活动为主。中心任务是保障干部通过秘密交通线的安全。铁道大队和微湖大队主要负责干部护送。在津浦铁路严密控制下,聂庄、小北庄、西界沟、茶棚、乔庙、蒋集成为重要的基点村。依靠地方干部和群众支持,鲁南独立支队详细调查摸底,与部分伪军建立秘密联系,确保交通线畅通。针对敌伪顽军,独立支队采取打击和争取相结合的策略,开展“黑红点”活动,记录伪乡保长和伪军的行为。同时,对周侗、申宪武、冯子固、胡介藩、陈世俊等顽军展开反击,坚决斗争。
沙沟受降
1944年9月,鲁南独立支队撤销后,其二大队恢复为鲁南铁道大队,队员部分编入鲁南二军分区二营。到1945年7月,该大队人数增至300余,分布于台枣铁路、津浦铁路及微山湖东部,归鲁南军区城工部管辖,刘金山任大队长,张鸿仪、郑惕分别担任政委。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聚集在滕州市、枣庄市的日军仍顽固抵抗,他们拒绝向铁道游击队和新四军缴械投降。同年11月下旬,驻临枣一带的日军铁甲列车大队、铁道警备大队与铁道游击队多次谈判未果后,携1500余名日军乘一辆铁甲列车强行从临城站向南突围,铁道游击队在沙沟附近炸毁南下的铁路,铁甲列车被迫停在沙沟火车站北。铁道游击队一边把长、短枪中队分成三组,从东、西、北三个方向监视日军的动向,一边派人请示鲁南军区战前指挥部,司令员张光中命令大队长刘金山持“投降通牒”与临枣警备大队长太田交涉,并说服他们无条件缴械投降。
刘金山亲自到设在铁甲列车上的日军营房与太田谈判,当晚日军缴出2门重炮、8挺重机枪、180多挺轻机枪、800多支步枪、两麻袋手枪、40吨炮弹、一批子弹,铁道游击队将这些武器运到鲁南军区战前指挥部。经过两次反复的谈判之后,太田终于参加铁道游击队主持的受降仪式,此外日本太田的铁甲列车大队、小林驻临枣铁道警备大队滕县中队和临城中队、铁道青年队第六大队、铁路警察和矿警,约1500人也参加了受降仪式。这次他们共交出1000多支步枪和手枪、大宗弹药及70多架照相机,满满地装了三牛车再次运往鲁南军区战前指挥部。铁道游击队收缴的全部武器及物资运到山东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八路军115师师部,作为鲁南军区在抗战中收缴的一批最大的战利品。
转型升级
1946年3月,鲁南铁道大队撤销,组建鲁南铁路局,队员大部分编入主力部队。同年8月,内战爆发,鲁南铁道大队重组,编为两中队,共190余人,活动于津浦铁路沿线、运河南岸及枣庄市周边,隶属鲁南三军分区。刘金山继续担任大队长,蒋得功任政委。11月,鲁南铁道大队再次撤销,编入鲁南军区特务团二营,刘金山担任特务团副团长兼二营营长。铁道游击队从1938年至1946年的8年多来,在铁道线及其附近地区作战300余次、消灭日华北治安军5000余人、缴获轻重武器3500多件、子弹150余箱、各种物资2000余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组织架构
重要人物
洪振海
洪振海,1910年出生于山东滕州羊庄镇大北塘,家中排行最小。他三岁时随家人迁至枣庄火车站附近的东界沟村。少年时期的洪振海未受过正规教育,经常与王志胜一同拾荒为生,期间逐渐学会火车驾驶技术和扒车技能。1932年7月,洪振海参加中共枣庄特委领导的中兴煤矿工人罢工运动,并成为小组长。七七事变后,洪振海在刘景松的影响下投身抗日活动,常用盗取的煤炭和粮食救助失业工人。1938年3月18日,枣庄市沦陷,洪振海等人加入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期间由于表现出色而先后升任班长、排长。同年10月,他被派回枣庄,建立情报站并担任站长,后伪装成失业工人侦察敌情,并在夜间组织工人盗煤筹集资金。1939年8月,洪振海与王志胜成功袭击枣庄洋行并缴获武器,不久他们劫取运往山区的武器和弹药,得到部队领导张光中的认可。次年2月,洪振海任鲁南铁道队(原枣庄铁道队)队长并发展成员和收集情报,领导队员屡次在铁路沿线扰乱日军,以支援山区抗日武装,后洪振海担任鲁南铁道大队大队长,并率队在若干次战斗中取得胜利。1941年12月25日,洪振海在与伪军战斗中不幸牺牲,享年32岁,后被中共鲁南铁道大队支部追认为正式党员。
王志胜
王志胜,1912年生于枣庄市市中区陈庄,铁道游击队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历任副大队长。他出生在铁路工人家庭,家中排行第四,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且未曾接受正规教育。8岁起承担家务,15岁开始从事铁路相关的小本生意。王志胜性格朴实,擅长社交。1932年,他参与枣庄煤矿工人罢工运动,被选为小组长。七七事变后煤矿停工,他与洪振海恢复旧业,后于次年3月加入峰县人民抗日义勇队,不久晋升为班长、排长。同年9月,他建立枣庄抗日情报站并担任副站长,后伪装成失业工人并秘密收集敌方情报。1939年秋,王志胜成功刺杀正泰洋行的日本特务,后王志胜返回工作岗位继续搜集情报。1940年2月,枣庄铁道队更名为鲁南铁道队,王志胜被任命为副队长。他与队长洪振海、政委杜季伟共同领导队伍,加强训练和纪律,促进队伍发展壮大。同年7月,三支铁道队合并为鲁南铁道大队,王志胜任副大队长。
1942年6月,王志胜带领鲁南铁道大队的小分队夜袭微山岛的敌方指挥所,后又化装成日伪军袭击临城火车站,获得大量武器,8月鲁南军区授予王志胜一等战斗英雄称号,同年秋铁道大队更名为鲁南独立支队二大队,次年获得战斗模范荣誉称号,之后王志胜一直担任鲁南铁道大队副大队长,洪振海牺牲后,王志胜积极协助新大队长刘金山的工作。1946年,王志胜先后担任鲁南铁路局工会主任、枣庄市民主政府武装部长、陶庄煤矿办公室主任,参与接收中兴煤矿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志胜曾担任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二、三队的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1967年5月,他被选为枣庄市市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1980年6月成为枣市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委员,并于次年退休。1987年4月王志胜病逝,享年76岁。
刘金山
刘金山,1915年生于枣庄市市中区蔡庄村的矿工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曾在中兴煤矿铁路专线担任矿工。1938年,枣庄沦陷,刘金山短暂从事拣煤和扒车等工作,同年加入峰县人民抗日武装,后在战斗中负伤,伤愈后因部队转移而失散。1939年,刘金山重返抗日武装并任通讯员,之后他为筹措祖母的葬费而再次离开部队,次年春他向鲁南铁道队提出加入请求,初在外围从事情报工作,不久正式加入鲁南铁道队,先后担任通讯员、分队长。1941年,刘金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铁道队骨干,洪振海牺牲后他于1942年5月担任鲁南铁道队大队长,同年夏他在攻击敌占临城火车站行动中成功刺杀站长高岗,此后他多次参与类似行动,展现出卓越的军事领导能力。1942年4月,刘金山成功护送刘少奇安全穿越津浦铁路到达目的地,之后他和他的队伍还负责护送多名重要干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铁道大队解散,刘金山转任鲁南铁路局副局长。1946年,他再次出任铁道大队大队长,后因战事需要队伍改编为特务团二营,刘金山担任副团长兼营长。
历史影响
抗击日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面临着日军的严重威胁,枣庄市地区更是深受其害。为抵抗日军的侵略,枣庄人民众多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其中铁道游击队的前身——枣庄抗日情报站,便是这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情报站在枣庄建立了掩护组织,逐渐巩固了自身的基础。
铁道游击队通过一系列英勇行动,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力量和士气。他们精心策划并成功实施了对日军特务机关的袭击,消灭了多名日本特务头子。此外,铁道游击队还在运输线上发动了多次破袭行动,如炸毁桥梁、拆除铁路道轨、割断电线等,这些行动直接导致了敌方铁路交通和通信的频繁中断,极大地阻碍了敌军的行动。从1941年2月起,直至1942年底,铁道游击队共破坏敌机车8辆、车厢30余节、炸毁桥梁3座、拆铁路道轨近20次,影响长度超过50公里。
铁道游击队的这些行动,不仅给日本侵略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鼓舞了鲁南抗日军民的信心和勇气,为反扫荡战役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铁道游击队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中国人民抗击强敌、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典范。
情报传递
铁道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以情报站起步,主要负责搜集情报。该队初在枣庄市建立情报站,后因形势需要,逐渐迁至临城、微山湖等地。情报站关键任务是监控日华北治安军动态,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为此,他们选定了战略要地,如临城火车站和枣庄“洋行”,这些地点对日军至关重要,既是物资集散地,也是情报交流中心。
为了提高情报的精确度,铁道游击队精心挑选情报员。他们中有的是铁路和煤矿工人,有的是交通工具操作员,还有的是日军或伪军内部人员。这些多样身份的情报员在搜集关键信息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38年11月,枣庄情报站发现大部分日伪军外出扫荡,仅留少数守城。他们迅速将此情报传递给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致使总队能够夜袭枣庄市,取得重要胜利。此次行动后,枣庄情报站一度与上级失联,直至半年后,通过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的交通员,恢复了联系。
铁道游击队通过这些有效的情报活动,不仅为抱犊岗山区抗日根据地部队提供了宝贵情报,帮助其有效避开日军扫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伏击日伪军,而且对于截获日军物资、破坏其供给线等行动提供了重要情报支持。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铁道游击队在情报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
截获物资
铁道游击队在八年的铁路线斗争中,有效截获了大量紧缺物资,为根据地的坚持提供了关键支持。其中包括武器、医药、布匹、粮食和煤炭等。例如,1939年10月,王志胜发现日军运送武器,便标记了装有武器的车厢并报告给洪振海。洪振海随即策划了一次夺取武器的行动,他们成功在火车启动后,将武器和弹药转移至蔡庄并通知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领取,此次行动被称为“飞车搞机枪”。此外,铁道游击队长枪中队的武器主要来自敌人。
缺乏医药是根据地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1942年6月,鲁南铁道大队接到命令,需要获取紧急药品。他们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方案,刘金山、梁传德和孟庆海成功登上运送药品的火车,并在预定地点卸下药品。最终,大量药品器械在黎明前被安全运送至微山湖边,交给鲁南军区。
1941年冬,鲁南军区被服厂遭受损失,急需布料和棉花。铁道大队在杜季伟和洪振海的带领下,利用准确情报,成功截取了装有布料的火车。在列车运行途中,李云生使两节装布车厢脱钩,并在停止后,铁道队员迅速卸下布料。这些布料被运往微山岛,解决了鲁南军区及相关部队的冬装问题。剩余的布料还分发给了当地群众,缓解了他们的困难。
通过这些行动,铁道游击队不仅为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提供了重要物资支持,还展现了其勇敢和智慧,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维持秘密交通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地区面临日伪军的严密封锁与扫荡。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不仅有效地抵抗了敌人的破坏,还积极建立了保持与延安市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之间联系的秘密交通网络。铁道游击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敌人控制的交通要道,如津浦铁路,成为了铁道游击队开展行动的重点区域。该队伍在敌人的严密监控下,成功建立并维护了多个秘密交通点和站点,确保了干部的安全护送和物资的有效运输。这些行动有效地破坏了敌人的封锁策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7月底至8月初,铁道游击队接到任务,负责安全护送刘少奇穿越敌占区。护送队伍成功地避开了敌人在临枣、津浦两铁路线上的重重封锁和监控,护送刘少奇安全通过了20多个敌伪据点,最终抵达目的地。此外,铁道游击队还先后安全护送了萧华、罗荣桓、朱瑞、陈毅等多位党政军领导干部,均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些成功行动得到了鲁南军区、八路军山东军区及被护送的高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铁道游击队在维持秘密运输线、保障领导干部安全过往方面的贡献,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保持内部联络、有效应对敌人封锁的重要力量,对抗战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培养人才
铁道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不仅是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也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发展历程中,多次整编并纳入主力部队,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优质兵源。
1946年3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成立鲁南铁路管理局,以鲁南铁道大队的骨干为基础。由于铁道大队队员大多具有铁路工作经验,因此成为铁路局的主要力量。他们在铁路局中担任各级职务,部分骨干成员还出任津浦铁路线鲁南段和临(城)赵(墩)铁路支线的火车站站长。铁道大队的短枪队被编为鲁南铁路局警卫连,长枪队则编入鲁南军区主力部队。
1946年8月,中国国民党挑起内战,鲁南军区重建鲁南铁道大队,该队伍由190余人组成,分为两个中队。在鲁南津浦铁路沿线、运河南岸和枣庄市周围地区活动,归属于鲁南三军分区。11月,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变化,鲁南铁道大队撤销,改编为鲁南军区特务团二营。
铁道游击队通过这些活动,为多个主力部队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例如,舟山警备区军史陈列馆的资料显示,舟山警备区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铁道游击队等多支抗日武装的贡献。这些历史事实证明了铁道游击队在培养和输送抗战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评价
在护送八路军第115师师长陈光去延安学习的过程中,陈光对于铁道大队的安保工作非常满意,赞扬说:“这里不像敌占区,比根据地还安全。”他见到铁道大队的功绩后,欣然作诗:神出鬼没铁道旁,袭敌破路毁沟墙。深入兽穴斩虎豹,飞越日车夺械粮。汪洋大海游击队,怒火熊熊敌后方。条条铁轨成绞索,寇灰满载运东洋。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本森评价:“实事求是地讲,一支二三百人的游击队作为打击敌人的武装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能够控制交通线唯一通道、护送干部通过封锁的隐蔽力量,其对革命的贡献无疑是更大的。”
薛城区档案馆李海流评价:“铁道游击队的沙沟受降是成建制日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地方游击武装唯一的一次投降,这是有史以来军事受降中十分罕见的一幕,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历史学者崔新民、司艾华评价:“铁道游击队就是一支有特色的微小型抗日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成千上万支游击队的典型代表。”
相关作品
小说
《铁道游击队》小说是由作家刘知侠根据他所接触到的“铁道游击队”的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时一部“革命英雄传奇”,将鲁南铁道大队的抗日史实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创作出了这样一部描述这支队伍传奇故事的作品。
知侠在1944年最初考虑创作《铁道队》时,曾有意采用民族文学的形式,打算用章回体呈现铁道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文本并非如此。《铁道队》以章回体形式在《山东文化》杂志上仅连载了两期,就因为铁道队的领导人刘金山和张洪义对已发表部分提出了意见,从而停止了连载。而在距离首次尝试十年后,刘知侠重新着手创作《铁道游击队》,这时他放弃了章回体的形式,转而采用新文学常用的散文式小标题方式。
在这本小说中,知侠坚持以真实的战斗发展为骨架,致力于描写现实的铁道游击队的传奇故事。其原稿最初在1946年于山东解放区发表,其内容充满了惊险与侠义,迅速吸引了众多读者。然而,由于一些游击队员在抗日战争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刘知侠决定不再发表类似于革命回忆录的初稿,转而对其进行了文学加工。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部作品最终在1953年5月于上海市完成,总字数超过40万。
刘知侠挑选了其中的第9章《票车上的战斗》发送给《解放军文艺》杂志的编辑部。该章节经过编辑部的文字润色,于1953年第7期成功发表。紧接着,1954年1月,这部长篇小说的完整初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迅速在读者群中引起巨大反响。这本新书一经上架便迅速售罄,同年即进行了再版,成为了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畅销书。
在小说《铁道游击队》中,作者刘知侠向读者们展示了革命者们的豪爽侠义和为民请命的英雄情怀。这部小说的诞生和发展受到了时代审美需求、社会文化心理以及读者需求的共同推动,成为一部深受欢迎的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它不仅经历了作者本人的多次版本修改,还经历了艺术家们的多种艺术改编,这些文本发生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侠义英雄与民间文化的革命性转变。
虽然文学创作者努力削减政治话语的影响,但革命话语的认同仍然使他们的作品深受其影响,同时,身份识别的话语系统也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文本世界中。因此,《铁道游击队》和其他小说一样,在文艺大众化的潮流中,逐渐剥离了原有民间文化中的江湖叙事元素,无论是版本更迭还是艺术改编,都开始强调革命的意义。《铁道游击队》的最初版本融入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如侠义英雄、爱情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江湖叙事。但在多次版本修改和各种艺术改编过程中,这些民间文化元素逐渐被改变和淡化。尽管如此,作者刘知侠仍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坚持对民间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其他作品
《铁道游击队》这一小说在后来经历了多次改编,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如电视剧、电影、京剧、舞蹈剧、评书等等。这期间这一题材与作品的改编逐渐完成了从意识形态宣传到商业化转型再到消费文化裹挟下内容与情感与主题的重构与嬗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
铁道游击队(1956).豆瓣.2023-12-06
铁道游击队(1985).豆瓣.2023-12-06
飞虎队(1995).豆瓣.2023-12-06
铁道游击队(2005).豆瓣.2023-12-06
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攻略,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门票/游玩攻略/地址/图片/门票价格【携程攻略】.携程网.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