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明伦大典

明伦大典

《明伦大典》24卷,8厚册,是明嘉靖七年有政府官方刊布的一本政书性质的史书,属于内府刻本,为正德16年--嘉靖7年关于“大礼仪”事件的全部记录。该书历经4年编,其编纂过程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现由于该书存量少而不广,对研究明嘉靖朝代历史,特别是研究明嘉靖“大礼仪”在当时政治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伦大典》现存四个版本,一是明嘉靖七年的内府刻本,二是明嘉靖时期镇江府刻本,三是嘉靖八年四月湖广刊本,四是嘉靖经厂本。

基本介绍

《明伦大典》编纂历经4年,前后经历4个阶段。首先是方献夫创编纂关于大礼仪文献之端。其中涉及对礼仪的争端,出现了主张礼仪派和废除礼仪派之争。嘉靖三年,经历“左顺门事件”以后,朱厚熜逐渐明白了礼仪枝节,称孝宗为皇伯考,称自己的父亲为皇考,为进一步证明大礼仪重要性以及明证礼仪辨别是非,就要求方献夫编纂的《大礼奏议》刊布天下。但此时,方献夫发现自己原来编纂的《大礼奏议》与嘉靖皇帝要求刊布天下的礼仪思想的初衷有出入,资料性不足,存有缺陷,于是嘉靖又任命新上任的礼部尚书席书在方献夫文稿基础上,编纂《大礼集仪》,继续叙说大礼仪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嘉靖四年十二月,席书辑成《大礼集仪》6卷,以《大礼奏议》为蓝本,在大礼仪思想领域有所深化与发展,但鉴于当时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主张大礼仪思想派自己内部之间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主张大礼仪的论点、论据的差异性,又出现分化,于是对《大礼奏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就如何取材、慎重对礼仪人员的区域划分等,席书规定以嘉靖三年二月张偬、桂萼等奉召进京为限,编纂为《大礼集仪》。嘉靖五年十二月,何渊上疏攻击席书,认为《大礼集仪》没有将世庙之议包括在内,建议修一部《大礼全书》。由于当时何渊正以世室仪受知于嘉靖,而张偬等正阻止世室引起嘉靖不满,因此,《大礼全书》立即引起嘉靖的重视,得到朱厚熜的批复,改《大礼奏议》为《大礼全书》。

嘉靖六年(1525)正月,《大礼全书》6册初稿报呈嘉靖,嘉靖招集内阁,要求将《大礼全书》更名为《明伦大典》,并赋予《明伦大典》新的内容,又让《明伦大典》发回重新编纂,又经历历时一年,嘉靖七年六月修毕,嘉靖皇帝亲自为《明伦大典》作序,刊布天下,至此编纂修订礼仪大典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嘉靖正德的堂弟,本来与皇位无缘,他的父亲兴献王是朱祐樘的弟弟,正德是弘治的独子,大位后荒淫无度,31岁即早逝,且无子嗣,于是按明朝皇家律典,遗诏召兴献王长子嗣位,正德皇太后和大学士杨廷和遵从“遗诏”,迎朱厚熜继承皇位(1521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朱厚是朱祐杬朱佑杬的独子,幼时聪敏,兴王亲授书史,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重礼节,遇事有主见。其母子入宫前与礼部已有两次争议。

嘉靖继位不久就爆发了“大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源于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朱厚熜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弘治)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们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出了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世宗嘉靖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大臣站出来,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朝中出现了议礼派与护礼派的对立,由于朱厚熜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双方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几回合的你来我往,终于爆发了“左顺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哭声,喊声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将为首的几位大臣押入监狱,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世宗皇帝杀心顿起,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时间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左顺门事件”以嘉靖皇帝的胜利,护礼诸臣的失败告终,嘉靖终于如愿地将父亲追尊为李旦,并将神主入太庙,在武宗朱厚照之上。这次事件致使许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而臣却乘机窃取了朝政大权,使弊政重兴。通过这件事,嘉靖皇帝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开始了他的专制统治。

张璁引经据典为嘉靖皇帝找依据之前,也就是正德十六年嘉靖皇帝继位开始,议礼之争始终就没有停止过,嘉靖三年,南京市礼部主事侯庭训撰刻了《仪礼书》,上书朝廷,声援嘉靖皇帝,同时嘉靖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一直主张礼仪思想,为自己的仪礼树碑立传,传承后世,所以,对于侯庭训《仪礼书》,到方献夫的《大礼奏议》,到席书的《大礼集仪》,再到何渊的《大礼全书》,最后朱厚熜定名的《明伦大典》,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殚精竭虑的为自己树碑立传,沿着对自己父母帝号的封位追忆,以及自己正名皇帝地位的权势,制造出一部传世奇特、富有特殊时代特征的作品《明伦大典》。

《明伦大典》刊布天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平息了仪礼之争。《明伦大典》标志着以嘉靖皇帝为首的仪礼派的暂时胜利,是具有典型政治意义的胜利。《明伦大典》这部作品,毕竟是从商周春秋战国以来,第一次对礼仪教育方面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回顾,参阅了大量的史略知识和文献资料,借鉴了“四书五经”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以及后来称谓的《十三经注疏》等的精髓思想,从中汲取对弘扬自己执政地位,传承对自己有利的仪礼文明,倡导维护统治理念的舆论导向,所以,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研究明朝政治发展变迁脉络的主要巨著。

《明伦大典》24卷,8册,第一册为两个前序和第1卷,第二册为2、3、4、5卷,第三册为6、7、8、9卷,第四册为10、11、12卷,第五册为13、14、15卷,第六册为16、17、18卷,第七册为19、20、21卷,第八册为22、23、24和一个后序。主要内容是包含:争考、争帝、争皇、争庙、争路、争庙、争乐舞七个方面。

《明伦大典》成书后,对后世仪礼产生深远影响,短暂时间停止争论后,到天启又掀起波澜。天启执政时,效仿朱厚熜的这一做法,想控制“三案”政治事件的解释权,结果对于三案事件在朝野引起争论。天启六年,以顾秉谦黄立极等为总裁,仿《明伦大典》辑录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关于梃击、红丸、移宫案三案的示谕、奏疏,并加按语,编纂成《三朝要典》。编者秉承魏忠贤之意,颠倒黑白,诬陷东林党人为三案罪首,企图借此打击东林党。崇祯即位后,定为逆案,并铲除魏忠贤阉党,下令焚书坑儒,销毁《三朝要典》,同时内宦大臣乘机攻击《明伦大典》,致使这部巨著也遭到毁灭性打击,焚烧掉了许多。当时有大收藏家幸购得《明伦大典》,但可惜缺少第一册,后又有名人得到湖广刊本《明伦大典》,但由于不是殿版、内府刻本,纸墨极差,品相很一般,但收藏家不得已照此版本,按照元赵孟頫字体补抄第一册。这部书几经周折,入清后被东北一收藏家(方献夫的后裔)收藏,藏于沈阳市,但到晚清时期,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这部巨著又被美国掳走,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