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绍唐
褚绍唐(1912-2004),男,原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191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学科发展的奠基人,是中华地学会五位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今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建系最早的五位教师之一,新中国第一个《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制定者之一。
著作《新中国地理》三次再版并被国外译成俄文与日语出版,影响广泛深远。《地理教学法》一书是先生五十年悉心研究的珍贵结晶,奠定了新中国地理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褚绍唐先生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地理教学类杂志《地理教学丛刊》(《地理教学》前身)。并参与创办了《地学季刊》、《地理之友》、《科学大众(大众地理)》、《新地理之友》等期刊。先生曾任上海市地理教材主编、《辞海》编委(中国地理部分主编)。
褚绍唐先生也是上海历史地理和徐霞客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成果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并被译成法文。先生的《上海历史地理研究》是第一部上海历史地理专著,确立了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范式。
褚绍唐先生是全国第一个地理教育硕士生导师,培养了多名地理教育方向和历史地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褚少孙历史地理方向的研究生有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等。褚绍唐之子系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
求学岁月
褚绍唐,1912年4月11日生于江苏宜兴亭乡花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七岁入学读书,学习勤奋,中学各学科中尤长于数学和英语。因家境较为清寒,1927年在读完江苏省宜兴中学初中后考入了包伙食、不收费的暨南大学高中师范科。
他刻苦用功,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修满了高中学分,1930年的上半年提前进入暨南大学师资科的史地组读大学。当时暨南大学是上海市文科最强的大学,我国著名学者夏衍(沈端先)、周谷城、盛叙功、廖世承、余楠秋、顾仲彝等人都同在此授课,教学师资力量雄厚。褚绍唐得以师从很多名师,大受裨益。当时正处于三十年代初,是我国新教育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褚绍唐不仅系统学习了地理学和历史学知识,而且师从张耀翔、陈科美、谢循初、廖世承、舒新城等当时已崭露头角的中华教育界名入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等新兴教育类科目。
在大学读书的第三学年(1932年),因经济困难,褚绍唐向校方申请在暨南大学附中讲授地理课程,半工半读,以解决求学费用,一开始为每周6个钟头的兼课老师。到1933年9月,校方聘他为专职的地理教员,讲授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每周授课14个小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褚绍唐开始了他长达六十年的地理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
从三十年代开始,褚绍唐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初涉教坛
(1932—1937年)
三十年代初期是我国地理教育事业一段蓬勃发展时期。“得力于许多受过国内外地理学专家、教授的倡导与参与,在发展地理教育事业的同时,呈现地理思想蓬勃兴起的大好形势””。在这一时期,我国首次颁布并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地理课程标准),当时分别由张其昀(小学)和胡焕庸(中学)执笔,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许寿裳、周光绰等人审查,该(标准)规定了初中“地理课程占三学年,每周二小时’,e;高中各年级每年均为2课时,分别讲授本国地理外国地理,及自然地理,为高中普通科必修”。课时比重占总课时的6%一6.5%①,“其课时设置之多,份量之重,是中国地理教育史上所仅见的”。其次,各种新编地理教科书大量涌现,“此时期各地大小书局出版之教科书,如风起云涌,编体式又出奇而竞胜”⑥。“所印发数之多,为中小学地理史之最”⑦。不仅如此,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地理教育刊物蓬勃兴起时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地理教育性质的杂志从无到有,几年之内创办了近十种:如中央大学地理系(今南京大学前身)创办的“从促进中学地理教育为旨趣”的(地理杂志)(1928年创刊),后又改名\u003c方志);1936年,由竺可桢等人倡仪创刊的\u003c地理教育);1936年,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地理教学研究会创刊的(地理教学)等等。此外还有北京中国地学会的\u003c地学杂志),上海中华地学会的(地学季刊),中山大学的\u003c地理学季刊)都刊有地理教学的文章。地理学家与普通地理教师都纷纷各抒已见,各种研究的观点涉及地理教育的各个方面。如竺可的“中央大学地学系之前途”、张其昀的“地理与大学教育”、胡焕庸的“地理教室之设备”、黄国璋的“地图之研究”、吴永成的‘‘高中地理教材之讨论”、褚绍唐的“中学本国地理教材之改造”、顾颉刚的“地理教学与民族观念”、丁绍桓的“学生学习地理的途径”、沈思屿的“中学地理实习之方法”、李海晨的“地形与气候”、李燕昌的“趣味地理”等等,近100多篇,占了从民初到解放前的论文总量的60%左右。这些论述的发表对当时的地理教育,尤其是中等地理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936年,竺可桢等人倡导并成立了“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意味着地理教育发展到达了三十年代的鼎盛时期。
褚绍唐的地理教育实践和地理教育理论研究同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是同步的。他于1930年进入暨南大学史地科学习,1932年初执地理课教鞭,当年即在《地学季刊》上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初中地理教学的两大原则”,由此开始了他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理论研究生涯。从1932年起,他一边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一边不断进行地理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地学季刊》、《地理教育》、《教与学》等重要地理教育研究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初中地理教学的两大原则”、“中国都市之地理因素”、“地理学科设备与作业”、“中学地理教学法述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研究”、“中国本国地理教材之改造”等,共近十万字的学术论文。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褚绍唐还结合地理教学实践编著了六本地理书刊和教材:《地理学习法》、《初中本国地理教科书》(四册)《中国地理概要》,约计六十多万字,当时已在我国的地理教育界崭露头角。1933年-1937年褚绍唐还担任了中华地学会的委员兼干事(秘书)具体负责学会的工作。
成熟阶段
(1937—1949年)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对上海市发动进攻,战乱开始。各大中小学停课。到37年10月,他受盛叙功的邀请,离开上海南下去广东襄勤大学当助教。学校未能开学。他只得又匆匆返回家乡江苏宜兴,1938年他曾在当地的一个农村中学教书。
1939年1月,褚绍唐才重回上海,当时,由于生活困难,他同时在暨南大学附中、江苏省扬州中学和晓光中学三个中学讲授地理课程。每天要授课6—8节,每周授课时数最多达48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中学地理教课,持续了大约整整十年,这对于现时的中学地理教师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直到1948年全中国解放前夕,他还兼任暨南大学史地系的讲师。
这近十年的时间也是褚绍唐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成熟阶段。为了克服地理教学中缺乏直观教具的困难,在这十年的地理教学中,褚绍唐还练就了一手绘画黑板略图,他能勾勒出中原地区各省区以及世界上任一地区或国家的轮廓,在收集地理资料、自编教材、自绘略图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褚绍唐一方面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中国国家地理,广泛学习,尤其是针对当时的地图学研究薄弱,教学中地图知识比较缺乏的情况,他翻译完成了英文《地图投影法》一书,潜心专研了现代地图学;另一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学风格。比如,在中国地理的教学中他改变了当时过于繁琐枯燥的分省教学,采用了突出地理特征的分区教学;在世界地理的教学中往往结合当时的时事,联系地理知识有次序进行讲授,这些方式方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国著名作家袁鹰是褚绍唐当时的学生之一,他曾在“教师节想老师”一文中对诸先生当年的教学进行了部分的追忆:“我们还怀念地理老师褚绍唐先生。我高中三年的地理课,都是绍唐先生教的。因此对他和蔼可亲的态度悠扬有致的宜兴市口音,印象特别深刻。”“老师的教学,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志趣。我至今还能记住的地理知识和解放前居然能在一个中学里教了全校六个班级的全部地理课,应该是绍唐先生当年教导之功”。
纵观褚绍唐的整个地理教育实践过程,从1939年到1949年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是他后期理论研究的最主要的实践基础,这对其地理教育思想理论的起源和理论内容的构建是极具影响的。在地理教学的实践中他更明确的认识了理论的重要,“地理教学活动是有规律的”,而且“教学法的研究,不仅就学科的任务来看是必要的,就教学过程的特点来说也是必要的。”。
这一时期受时局的影响,地理教育类的刊物几乎全部被迫停办,地理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因此几乎是完全停滞。在这种情况之下,褚绍唐那时的学术研究也陷入低谷,仅完成了前面提到的《地图投影法》一书的翻译出版。
深人探索阶段
(1949—1966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整个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直到教育革命的开始,1949年到1957年是新中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兴旺时期”。兴旺的标志是:
①已经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地理教育问题,从而地理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大为提高。②中学地理课程体系,呈现了全新面貌。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部《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拟定,同时根据这一教学大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地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地理教学所必需的各种地图、教具也是从无到有,全国有多处地方供应。当时规定中小学地理课时多达16课时(小学五、六年级每周2课时,初一上自然地理,每周3课时;初二世界地理,每周2课时;初三中国地理,每周3课时;高一中国经济地理,每周2课时;高二世界经济地理,每周2课时)。③新中国的地理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开始了较长足地发展。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资料室编的《中小学教学论文索引》,在1949—1957年间,中小学地理教学论文有332篇。
1957年以后,我国开始了“教育革命”,根据1958年中央作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地理课程内容被大量削减,每周课时量减少到7课时,地理教育开始逐渐萎缩,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情形也没什么好转。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地理教育更是跌入了最低谷,全国中小学一度停开地理课程。
这一阶段中,1951年国家教育部所属的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设立了地理系。褚绍唐先被聘为地理系讲师,先后担任“地图学”、“地理教学法”和“世界地理”的教学工作。从这时起,直到1966年,在近十五年的时间内,在较好的地理教育的大环境下,褚绍唐教育实践活动转入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进入了地理教育理论研究的高峰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业绩,成为新中国地理教育界有影响的学者。这一时期,他有主要业绩有以下几项:
1.《新中国地理》问世
《新中国地理》一书近三十万字,是褚绍唐五十代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该著作完成于1950年夏,于1951、1952、1954年先后三次再版。1953年被苏联的外文出版社选中,翻译出版了该书的俄文译本,当时(新中国地理)成为我国最早被外文翻译的新中国地理书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冈新还特为译本作序,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副所长沙伊奇柯夫博士在《真理报》上(1953年12月20日)作专文介绍,1957年该书又由日本古今书院的田中启尔主编,森下修一翻译,出版发行了日语版本。
《新中国地理》是褚绍唐先生近二十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的结晶,与解放前的各种旧的地理书籍相比,无论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编写的体系上,还是在编写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在当时广为流传。
首先,该书对中国区域地理部分进行了一种新的较为科学与合理的区域划分。早在初涉教坛时,褚绍唐就有感于各种中学中国地事教科书往往在分区部分划分得不很合理:或则分区太多,一个省一个省讲,过于繁琐,将地理事象割裂;或则分区太少,使得一个分区内的差别性仍很大,这都很不利于学生掌握主要的地理特征。针对这种情况,褚绍唐在《新中国地理》一书中将中国地理分成十二个区:(一)黄河下流(游)区,(二)长江下流(游)区,(三)长江中流(游)区,(四)东南丘陵区,(五)两广丘陵区,(六)云贵高原高原区,(七)秦岭四川区,(八)黄土高原区,(九)东北地区(十)北部高原区,(十一)新疆地区,(十二)青藏高原区。褚绍唐的这种中国地理教材分区方法和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其次,《新中国地理)创造性地运用了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作为论述的小标题,一改枯燥的地理八股模式。比如在东北地区一章中,以“中苏桥梁”为标题来讲述东北的区位,以“表里山河”为标题来讲述东北地形,以“分散的水系”为标题来讲述东北水系,都十分的生动鲜明。既突出了重点内容、重要特征,教材又不显得沉闷,而且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该本著作问世之后即受到了国内外读者广泛的欢迎。
另外,在《新中国地理》一书中褚绍唐充分地利用了地理图象图表来进行直观描述,大受当时的地理教育界的一致推崇。在400多页的《新中国地理》一书中共附各类地图(地形图、水系图、地质矿产图、交通图等)81幅,各类表格(气候记录表、矿产储量表、水系分布表等等)20幅,平均四页不到就有一幅图表,该书充分注意了地理内容的直观性,这在五十年代初的各种地理书籍中是少见的。
综合(新中国地理)的这三个主要特征,我们也可以看出,褚绍唐多年的、扎实地理教育教学实践是这一部富有特色的《新中国地理》的基础。
2.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个地理教学大纲
1956年新中国颁布实行了第一个《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地指出了新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地理课程的设置、课时安排,并且详尽的规范了地理教学和教材内容,特别是对地理教学教授的方法、课外活动的设计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要求。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关于地理教育的法令性的文件,负责指导全国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以内,这一教学大纲的出台成为新中国地理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和保证。以这一教学大纲为指导,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在全中国有条不紊地迅速开展,使我国中等地理教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基础课程之一。这一《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成为新中国地理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褚绍唐为大纲制定的成员之一,参与了大纲制定的主体工作,“1953年3月至6月,教育部邀请专家、教师、研究制订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参加地理科的有郭敬辉、褚绍唐、陈尔寿。”当时还请北京师院的褚亚平和北京师大的王钧衡两位地理教学研究专家一起参与讨论。那时褚绍唐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担任《地理教学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出版发行了影响广泛的《新中国地理》一书,并发表了大量地理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已是中国地理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名家。在《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中,他和陈尔寿等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集中力量一起埋头工作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对大纲所规定的地理教育目的任务、课程课时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地理教学的方法等等,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研究。初稿拿出后,又广泛地征求地理教育各界人士的意见,不断地进行了修订,历经三年,直到1956年根据大纲而编定的中小学地理教材编写出版以后才正式颁布实行。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地理教学大纲的主要制定者之一,这一《大纲》的完成,进一步奠定了褚绍唐在新中国地理教育界的地位。
3.发表大量学术论文
在1949年到1966年这一段时期,褚绍唐发表了大约十多万字的地理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了他的地理教育理论体系基本框架。比较重要的学术文章有,“巩固性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怎样使学生获得牢固的地图知识”、“怎样提高中学生地理知识质量”、“我对十年来中学地理教学成就的体会”。“我对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任务的意见”、“对提高中国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改进课堂教学法,提高综合课教学质量”、“改进复习方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试谈地理教学法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试谈启发式教授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等等。这些理论研究和论述在广大的中等地理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他论述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较解放前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在地理教育理论研究上也比较突出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的王钧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田世英、陈尔寿,以及北京师院的褚亚平等。尤其是王钧衡,他也发表了大量的地理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主要有:“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教好地名和地理述语的方法及其理论根据”、“科学性、思想性两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系统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直观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等等。在当时的地理教育界褚绍唐和王钧衡两人有“南褚北王”之称。此外褚亚平的论文有“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和“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精讲多练问题”,曹琦的论文有“地理特征的教法研究”等,这些地理教育专家的辛勤努力,把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时期,中学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多样,授课类型生动活泼,地理课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地理教育事业处于一个“兴旺发达时期”。由此我们也可以充分看出一点:如果没有充分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企图获得地理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是不可能的,地理教育理论和发展与实践活动历来是相辅相成的。
4.主编《地理教学丛刊》
1958年褚绍唐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初任地理科主任,后任地理系副主任。五十年代末,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已经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逐渐稳定的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队伍。然而在建国后,可以进行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发表的杂志,只有一本《地理知识》,但仅设有一个相关的“地理教学”栏目,广大的普通的地理教育的工作者还没有一个可以进行广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园地。
为了促进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地理教学经验的互相交流和地理教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也推动地理教育的继续发展,在1959年的9月褚绍唐以上海师院为基地,会同当时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杰民等人,开始着手组稿,编辑面向广大基层地理教育工作者的\u003c地理教学丛刊)。关于其确切的办刊宗旨,褚绍唐在前言中予以说明:“地理教学丛刊的主要内容,是交流教学经验,分析地理教材,讨论教学问题和介绍课外活动的经验。”“刊出的经验和意见都是作者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以达到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而服务的要求。”
《地理教学丛刊》从1959年到1963年共发行了六辑,刊登地理教学论文上百篇。每一辑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论题进行集中地讨论。比如1963年全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是加强中小学的双基教学,丛刊的63年第一辑即刊登了褚亚平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精讲多练问题”,余养祥的“谈谈加强地理教学的‘双基’问题”、王维屏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问题的初步探讨”等十多篇相关的文章,进行了相对集中和及时的专题讨论。丛刊稿件来源遍及全国的各个地区,作者大部分是地理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如上海市的著名地理教师张景新曾在(丛刊)上发表过两篇论文“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体会”(1959年,第一辑)和“谈分国地理教材处理”(1963年,第一辑);南京的夏光浩老师发表了“十年来从事地理教学工作的体会”(1959年,第一辑)和“我是怎样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1960年,第二辑);山东博兴第一中学的谢文治老师发表了“我们是怎样制造中国地形模型的”(1959年,第二辑)等等。另外,一些著名的地理学家也曾投文此刊,发表一些有助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的地理科学类文章,帮助地理教师提高地理科学水平,如在1959年第二辑、1960年第一辑和1963年第一辑三期丛刊中有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写作的“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苏联人民是怎样改造自然的”、“世界洋流”等。金祖孟在丛刊上发表过“关于初一地理课本前两章几段天文教材的解释和补充”等等。
《地理教学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专门的地理教育类刊物,弥补了当时地理教育刊物发行的空缺,并以其新颖的办刊宗旨开辟了地理教育研究的新天地,在地理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在1963年后,因中学地理课缩减而停刊。1980年褚绍唐又着手又筹备复刊,改办为《地理教学》杂志,(1989年被定为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会刊)完全继续承了当时《地理教学丛刊》的办刊宗旨和方针,所以《地理教学丛刊》一直被视作《地理教学》的前身,在中国地理教育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也是褚绍唐对地理教育事业的贡献之一。
5.探索与研究高师地理教学法课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地理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开始了较快的发展。1956年一1957年度,高等学校地理专业学生达6700人以上,是1949年的12倍;教学人员(包括教授、讲师、教员、助教)共有900人以上,比1949年约增加5倍。虽然其中有9个师范大学和19个师范学院和7个师范专科学校设置了地理系或地理科,但从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大都设有地理教学法课程。
1953年褚绍唐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开设了“地理教学法”课,专门讲授地理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方式方法。这时候我国的地理教学法教材研究才刚刚起步,虽然各类教育刊物也先后刊登了不少的地理教学研究的文章,而且引进了苏联的地理教学法的不少研究内容,但很多论述都还相当的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连对地理教学法课程的名称也有着争议,60年代,由于有些人片面理解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名称,误认为地理教学法就是研究地理教学方法,不够全面,并认为地理教材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要体现在学科名称中,所以一度将“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所讲授的内容异同并存,没有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为了讲授课程,褚绍唐开始自己着手编写“地理教学法”教学讲义,由此展开了他对地理教学法理论的系统研究。
1963年,在已近十多年的地理教学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褚绍唐发表了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试谈地理教学法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文章主要探讨了三个基本问题:①为什么要重视地理教学法的研究?②地理教学法的性质、对象和任务是什么?③怎样进行地理教学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固然是和教师的知识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和教学方法的善于运用与否有很大关系”,“地理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怎样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的;怎样组织教材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应采用哪些方法,讲清基本概念;在讲授知识过程中怎样贯彻思想教育,以及怎样巩固学生的知识,并养成熟练的技巧等。”褚绍唐尤其着重强调了地理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也许有人讲,不懂教学法也能教书。这种见解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即使有的教师不研究教学法,也能上课教书,但他多少也继承了前人的经验,曾经历过许多次的失吸取了教训,实际上也是受了教学法的锻炼”。
对于地理教学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褚绍唐也在这一篇文章中给予了明确的说明。他认为地理教学法是一门教育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①研究有关学校地理的一般问题,如学校地理的发展简史、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各年级地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等。②研究关于地理教学的一般原理和原则。③研究地理教学的各种方法。④地理课的组织及其进行。如地理课的类型和结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运用、怎样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和课时计划、怎样进行地理课的分析和评议、怎样进行复习和成绩考核。⑤关于地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及进行。⑥关于各年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简而言之,是应当“找出它(地理学科)的规律,并以这些规律为基础,按照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教养和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找寻途径,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于怎样进行地理教学法的研究,褚绍唐认为:①必须具备有关的基础知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这是地理教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思想理论基础;其次地理专业知识;再次是地理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密切相关;其四是地理教学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②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包括教材分析,经验总结,进行听课分析,试卷分析,进行实验,综合整理。③进行研究应确定三个步骤:确定研究题目,拟定研究计划;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汇总资料进行整理。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褚绍唐对于高师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已经相当详尽和深入,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并已初步形成了其地理教育思想的雏形。
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灾难。中小学地理课程在这十年期间,一度停开,地理教育工作遭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各科学教育材被批为“封资修大杂烩”,地理科目也被冠以“地理无用”的帽子。许多从事地理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也大都境遇不良,田世英、陈尔寿等人都受到冤屈。1969年褚绍唐也被分配到地理系的资料室整理文献,离开了地理教学和研究岗位。
以褚绍唐一贯的务实精神,在资料室的几年也没有白白浪费时间。一方面,他通过接触大量外国文献、熟悉了各种外文资料;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外文资料的翻译。在这期间他翻译了《法国区域经济地理》、《苏联远东区》两部共五十多万字的译著,主编了4册《河口海岸译丛》,约40多万字近五十篇论述。
构建体系
(1976—1989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科教事业开始全面恢复,中小学地理教育也随之开始振兴。首先是1977年中学教育恢复设置初中地理课程,同年高考恢复,地理也被定为文科高考科目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调回原有的地理编辑人员陈尔寿等人,开始了地理新教材和新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1978年1月公布实行新大纲;1979年在地理教育专家和地理科学家的强烈呼呼吁和不懈努力下,高中地理程也得到恢复。
1981年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在长春市成立。研究会“以中等学校地理教学为研究重点,兼顾小学地理教学研究,以地理教学法学科为研究系统,理论与应用并重,开展地理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会选举出首届理事40名。张子桢为理事长,褚绍唐、褚亚平、陈尔寿、徐建滨为副理事长,秘书长由褚亚平兼任。中国地理教育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地理教育事业开始全面走向振兴,地理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褚绍唐1979年以后又恢复了“地理教学法”课程的讲授,并任地理教学教研室主任。1980年又被选任为我国第一位地理教育学硕士导师,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理教育硕士点,同年9月通过考试录取了首位地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从此到1989年为止,褚绍唐先后培养了6名地理教育学研究生,协助培养了多名其它院校的地理教育硕士生。从1979年到1989年这一段时间是褚绍唐的地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又一个硕果累累的时期,基本构建完成了其地理教育理论体系。
1.撰写地理教育理论专著
八十年代初,褚绍唐著作完成了《地理教学法》一书,198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前言中,褚少孙有这样一段回顾:“由于教学的需要,作者在1964年时曾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的初稿。以后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工作被迫停顿,1980年时曾将这本初稿,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地理课程的实际以及国内外教学的新形势进行了部分修改……这次又再行整理,“辛苦遭逢起一经”,这一段叙述也反映出了本书是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高度结合的理论论著,是褚绍唐五十年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珍贵结晶。该著在地理教育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中国地理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重大成果。
本书共分八个章节:绪论——地理教学法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第一章:学校地理的发展过程;第二章: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理教学的一般原理;第四章:地理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第五章:地图和直观教具的运用;第六章: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第七章;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全书共三十多万字,除了第四章由孙大文等人编写外,其余所有章节都由褚绍唐一人撰写。整个内容和体系完整详尽,回答了关于地理教育和教学大部分基本问题,包括地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地理教育目的研究,地理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教学过程和地理教学手段和设备的研究等等。这本地理教育理论书籍的完成,意味着褚绍唐地理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
2.筹办地理教育刊物
1979年褚绍唐恢复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后,怀着对地理教育事业的热忱,又积极开始了《地理教学丛刊》的复刊工作。1979年冬天筹备,1980年九月正式刊出,更名为《地理教学》,由丛刊(不定期出版)改为期刊(开始为季刊,后扩为双月刊)。《地理教学》杂志承袭了《地理教学丛刊》的办刊宗旨:继续探讨地理教学理论改革的方向以及交流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们的教学经验,为广大的中小学地理教师服务,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形势和地理教育发展的实际,褚绍唐又明确的提出了《地理教学》办刊的三大方针:①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提供同教学有关地理基础知识,同时也适当介绍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和研究新成就,以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②贯彻为地理教学服务的方针,提供教学方面的有关资料,以期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把这方面的内容确定为刊物的主体内容,设置“专题介绍(地理纵横)”“高中地理”“初中地理”“教学研究”“复习和辅导”“教海拾贝”、“资料集锦”等栏目,并力求重视理论与实际并重的方向。③坚持信息交流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方针。不断介绍国外地理学和地理教育和发展趋向和动态,特设“国外地理教育之窗”专栏。这三大方针可以说是褚绍唐对地理教育研究刊物的极富创造性的构想,也是他对我国地理教育事业拳拳之心的珍贵产物。
在这三大方针的指引下《地理教学》杂志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1984年由邮局统一向全国发行;1986年该刊被批准为对国外发行的刊物,1989年经中国教育学会批准定为全国地理教育研究会的会刊,2000年起此刊物已改为月刊。
褚绍唐筹办并担任《地理教学》的主编工作一直从80年到96年,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为地理教育的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指导地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褚绍唐在八十年代恢复地理教育工作之后,身兼数任。不仅担当本科的地理教学法的教学工作,《地理教学》的主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始培养地理教育硕士研究生。从1980—1988年褚绍唐共带了六名地理教育学的硕士,分别指导完成了“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能的研究”(陈澄)、“地理教材文字表述方法的研究”(王肇和)、“学校地理教材智力结构的研究”(陈胜庆)、“论乡土地理教育”(张亚南)、“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夏志芳)、“关于地理考试标准化的研究”(范玲玲)等六篇地理教学研究论文。这些80年代的地理教育硕士论文,“不论在研究所取得的结论方面,还是在论文涉及的问题方面,或在探讨观点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很多引人注目之处,对地理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和深化作用。”褚绍唐指导下完成这些地理教育硕士论文,也是反映了褚绍唐地理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褚先生在历史地理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发表了很多历史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徐霞客游记选注》、《上海市历史地理》、“徐徐霞客在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历史时期太湖流域主要水系的变迁”、“崇明岛的变迁”、“沈括在自然地理学上的贡献”等等,尤因其在徐霞客研究方面的资深造诣,成为全国闻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和徐霞客研究学者之一。85年起他就又担任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研究生导师。
4.主持编写上海发达地区版中学地理教材
1988年开始,上海市教育局按照全国的统一安排,为了适应全国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同水平,组织编写一套适应全国较发达地区教育需要的中小学各科教材。关于中学地理教材编写组,当时由华东师大地理系及徐汇区教育学院地理组共同负责,由褚绍唐任主编,陈澄及卫杰文任副主编。这套教材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先起草了编写方案及各年级教材的与大纲,以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然后分组编写各年地理教材,这套教材于1991—93年间先后出版,提供上海地区中小学应用。按照改革方案,规定六年级(初中起始班)开设自然地理1课时,七年级开设世界地理2课时,八年级设中国地理2课时,高二年级设地理课2课时。这套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加强了教学的目的性,加强了基本技能和智力的培养,加强教材的直观性,图文并茂,色彩鲜明,装帧精美,六年级自然地理教材并用采色印刷,其它年级课本也采用套色印刷,刷新了旧时课本的黑白印制枯燥乏味的风格,受到教育界一致的好评。
综观褚绍唐一生的历程和业绩,他淡泊名利,六十年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倾其心血,无论在教学实践上还是地理教育理论研究上都成绩显莉,为我国中等地理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认为深刻探寻褚绍唐先生一生所走过的历程,一定会给我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学术界人士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人物评价
褚绍唐(1912-2004)是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是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学科发展的奠基人,是中华地学会五位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建系最早的五位教师之一,新中国第一个《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制定者之一。
综观褚绍唐一生的历程和业绩,他淡泊名利,六十年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倾其心血,无论在教学实践上还是地理教育理论研究上都成绩显莉,为我国中等地理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认为深刻探寻褚绍唐先生一生所走过的历程,一定会给我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学术界人士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资料
华师大举办褚绍唐诞辰105周年纪念暨学术论坛.搜狐.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