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明塔
普明塔,位于中国苏州市寒山寺内,该塔是一座仿唐木结构的楼阁式佛塔,是寒山寺的标志,总高42.2米。
普明塔始建于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在唐朝末期被毁,在历史上经历了三建三毁。普明宝塔设计为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由中国佛协赵朴初赐题塔名为 “普明宝塔”。
普明塔填补了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塔建筑在中国历史的空白,塔的重建结束了寒山寺600多年有寺无塔的历史。
建筑特色
建筑布局
从藏经楼南北侧通道东行,前边就是普明塔院。塔院在寒山寺的东部,占地约3000平方米,近似南北狭长的梯形,普明宝塔在藏经楼后偏北位置,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佛塔台座四角的草坪上,有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灯笼,状如小塔。普明宝塔北对法堂,法堂坐北朝南,堂前池水环绕,水上凌空架露台,露台有桥与宝塔相通。塔院南墙东西两隅,各建两层仿唐式角楼一座。塔院四周以回廊环绕,回廊内壁布满碑刻,风格各异,令人应接不暇。整个塔院厅、堂、楼、塔布局紧凑,疏朗有致,统一为仿唐风格。
历史沿革
旧塔沿革
历史上塔院曾经三遭毁坏。李炎“会昌灭佛”及五代十国战乱,使普明宝塔第一次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初(约976-978年),平江军节度使孙承在此重建七层宝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完颜宗弼率军进犯苏州市,塔遭南宋溃兵严重破坏。这是第二次被毁。绍兴四年(1134年)起,寒山寺长老法迁花三年时间重新修建。其塔在宋《平江图》上尚见,在历代诗词中也留下一些痕迹。“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北宋张师中)。“竟日窑烟直,中流塔影横。”,“墙上浮图路旁,送人南北管离愁。”(南宋范成大)。“孤塔临官道,三门背运河。”(元汤仲友)。
至元末,《归吴至枫桥》诗题:“遥看城廓尚疑非,不见青山旧塔微。”并自注:“旧有塔,今废。”。1366-1367年,徐达率军围攻苏州市,当时吴王张士诚据苏,败亡时,寺塔一并被毁。这是普明塔第三次被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直无塔。
考佛寺建筑,似以佛塔为主体。至隋唐渐以佛殿为中心,塔置殿后,或置寺庙之后。塔,起源于印度牢堵坡(梵语音译),俗称宝塔、亦称浮图、浮屠等,系佛教徒用以供奉佛陀舍利和经卷等的佛教建筑,后则为佛教徒顶礼膜拜之对象。
印度早期的寺院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布置僧房。中国早期的“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后汉书·陶谦传》中有关于中国佛教建筑的最早记载:“笮融大起浮图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围,可容三千许人。”“金盘”即金属做得“刹”。“重楼”即“多层高楼”。笮融的佛寺建筑,以塔为中心,周围有堂阁,代表了早期中国佛寺建筑。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原地区佛寺早期建筑的实物,已很难觅到了。魏晋迄隋唐,随着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逐渐向中国宫殿官署式演变。塔的位置也逐渐外移,最终被移建到院外。但塔作为“坟”的原始意义仍被保存下来。
我国的佛塔,风格多样,种类繁多,主要有楼阁型塔、墓塔、密檐塔、藏传佛塔、金刚宝座式塔等几种类型。概分为二,即佛塔与祖师塔。“寒山寺”即普明祖师之骨塔院。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所谓塔院,多供奉祖师灵骨舍利,故寒山寺之建,最初当系普明祖师之骨塔也。一般祖师塔在其墓上用砖砌或石雕一类似佛塔的建筑物。在其旁建筑简易僧舍,最早的寒山寺即“妙利普明塔院”大概就是这样子的。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开山之塔的形制与层高,无史料可据。唐末至五代十国十国时期(约841-960),经历李炎“会昌灭佛”及五代战乱,普明宝塔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初,约在976-978年间,平江军节度使孙承重建佛塔七层,其塔“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南宋建炎四年(1130),完颜宗弼率军进犯苏州市时,寒山寺虽然逃过兵火,却遭南宋溃兵严重破坏,寺破塔残。绍兴四年(1134)起,寒山寺长老法迁花三年时间,重修普明宝塔。元末(1366-1367),徐达率军围攻张毗:诚固守的苏州城,战火无情,寒山寺再遭劫难,寺塔具毁。
宋元时期寒山寺宝塔的风采,亦未有记载,只在历代诗词中尚留一些痕迹。如北宋张师中诗:“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南宋范成大:“竟日窑烟直,中流塔影横。”“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元汤仲友:“孤塔临官道,三门背运河。”元末明初高启:“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后同是高启诗《归吴至枫桥》,却是“遥看城郭尚疑非,不见青山旧塔微。”寺塔已毁于元末,后再未重建。
重建始末
倡议。1984年,时座为方丈的性空法师,借此政治清明、国运昌盛的大好时机,率领僧众全力投入基本建设,虽寺院日臻完善,惟塔影不见为憾。乃发下宏愿:要把寒山寺早已湮没的佛塔,重新修建起来。此倡议一提出,马上得到演林、明开等长老和许多信徒的支持,但也有人表示建塔工程浩大,筹措不易等,难以成为现实。但性空法师矢志不移,为此奔走呼吁、会商筹划募建,前后达六年之久。
1989年10月,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因公至上海市。性空法师闻讯后立即赴沪面陈。赵朴初极为细致地问及:寒山寺开山有塔,是否有充分依据;建塔资金如何筹措等事项。性空法师据实汇报:“《寒山寺志》云,‘寒山寺旧为寒山寺’。另南宋另;州《平江图》绘有寒山寺塔,这根据是可信的。关于建塔资金,有海内外信士乐于捐助,佛门弟子愿意奉献,因而建塔资金由我寺自筹当确保无虞。”此举得到赵朴初首肯。
立项。1990年8月30日,市宗教局召开“建塔专题研究会”。出席会议的有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委统战部、文管会、园林设计所等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经认真商讨,与会者对寒山寺重建宝塔取得一致意见。会后,市宗教局将“会议纪要”呈市政府。周大炎副市长于1990年12月19日批示:“同意寒山寺重建佛塔。”分管建设的黄铭杰副市长也批示:“建宝塔是千秋万代工程,希望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建塔。1991年2月23日“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成立。徐民苏(市计委副主任)任主任;副主任有性空法师、明学法师(市佛协副会长)、陈振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周文祥(市文化局局长)四人;另有委员13名。下设办公室,由性空方丈与时任监院的秋爽法师负责领导建塔具体事宜。委员们先后多次座谈讨论,认真调查论证,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初步确定选址、塔型等建塔方案。
选划:曾分别对远景、中景、近景三个范围内设25个点进行观察分析,最后确定以寒山寺大雄宝殿的东西中轴线为塔的轴心,建在藏经楼后,前寺院,后塔院,符合前殿后塔的布局。塔式当依仿“唐式”最合乎寒山寺的历史,赵朴初复函:“我意仿唐建筑形式也好。”
佛塔由苏州市修塔办公室设计,为可登临木结构楼阁式仿唐佛塔。1992年1月18日,邀请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西北设计院总工程师张锦秋到苏,聘为修塔委员会技术顾问。设计人员按张总提出的建议三次修改方案,定下图纸。最后经呈中国佛协赵朴初审定,并赐题塔名:“普明宝塔”。
1992年9月21日上午,于藏经楼东侧举行普明宝塔奠基仪式。出席的有市人大、市政协、市建委、统战部、文化局、建:正局、宗教局有关领导;还有诸山长老、社会贤达、十方檀信暨建塔委员会全体成员。国务院建设部周干峙副部长专临盛典致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到现场作了报道。
宝塔工程由苏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古建分公司中标承建。1993年3月7日,举行普明宝塔开工仪式。经三年艰苦努力、精心施工、耗资近千万元,巍巍宝塔终于拔地而起。
1995年12月11日上午,在寒山寺斋堂举行普明宝塔竣工验收会议,得以一致通过。
在继续完善普明塔院的附属建筑设施后,1996年10月30门,寺院举行“佛塔竣工暨佛像开光仪式”,从此寒山古寺:又有了崭新的“一·寺标帜”。性空方丈慨然赋诗:“六年筹建三年就,八百余回亿万户。心血用空修定寺塔出,五层藏瑞十方成。”
塔院新建成的普明塔院位于藏经楼后方,占地约3000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普明宝塔耸立于院中央花岗岩平台之上,中心对人雄宝殿东西的中轴线。院内建筑造型古雅,斗拱粗硕,吻兽雄状,出檐深远,具浓郁的唐朝建筑风格。进塔院钉门厅,厅中立汉白玉石横碑—座。正面刻“普明塔院”四个金光大宁(性空书),背面为《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撰文是雷应行教授,碑记完整地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骈散相间,富有感染力。
文化活动
碑文记载
现录《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
如下:
阊阖西向,枫桥东,有寺肃然,踞于运河之畔者,寒山寺是也。肇建于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至此缚茆以居,乃易额曰“寒山寺”焉。夫初以塔院名之者,盖开山有塔,当无疑矣。尔后沧桑频仍,代有兴替。乎有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利、承口重建浮图七层,峻峙幡固,人天鬼神共所瞻仰。绍兴四年,有长老法迁者,亲率徒辈,扶倒补败,塔幢重修,蔚为庄严。明清以降,复几度兴废,虽有陈程二抚苦心经营,构堂铸钟,拓而新之,却未留塔建之记载,可慨也夫!至清末民初,寺院年久失修,殿宇颓败,寺僧星散,千年古刹日渐倾。解放后,始复香火之盛。知十年浩劫,又遭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拔乱反正,宗教政策乃得逐步落实。于是重塑尊像,增修丹,连接长廊;兴建钟轩、藏经楼、霜钟阁。自是诗韵钟声,蜚誉中外。国际友人、海外侨胞,闻钟祈福,访古探胜者,纷至而沓来,年以百万计。惜古刹之风规,始终未能尽复旧制。仅有钟声,不见塔影者,逾六百余年矣,终为一大憾事!当今改革开放,治具毕张,国运昌盛,人民安乐。寺僧喜国家之清明,遂萌建塔之宏愿。性空首举倡议,奔走呼吁,欣得市府鼎力支持,立项擘划;延请善才,研讨论证;上蒙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垂示定音,乃自筹资费,拟建仿唐佛塔,署额“普明”,重辟塔院,以复旧观。并增其形制,陪建法堂、门厅、角楼、碑廊,绕塔一匝,威仪整肃,’如众星之拱北。蓝图既定,十方檀信暨各界友人,风从踊跃,结殊胜之缘,襄崇盛之举。遂于1992年9月宏开塔基,历时三载,举寺奋力,排难解困,终于1996年秋功德圆满。华夏大地,吴中胜境,复重展古建之风采。五级修定寺塔,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晕飞,院宇轩敞,殿阁巍峨,殊乎胜哉!嗟平!古今大业,泽披后世者,传之弥繁。夫寒山寺古塔之重建,实乃续佛慧命,胜净妙明,臻祥瑞于梵宇,耀晶莹于琳宫,是可谓龙天共赞,四众开颜;无量功德,千载一遇者也。再造之绩,何可唐捐也哉!谨立兹碑以志之。寒山寺方丈性空谨识。佛历二千五百四十一年。公元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雷应行撰文。谭以文书。
塔院北面朝南是法堂,堂前水池环绕,池上架桥,前有露台。沿法堂两侧向南,有碑廊相环通,壁间嵌碑刻71石。院南东西两侧各有角楼一座,雄踞拱卫。对着佛塔基石四角,分立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灯笼”四只,状如小塔。塔院内及周围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庄严宁静。
普明宝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2米。宝塔的建筑蓝图,是以敦煌壁画中修定寺塔造型为样本,同时参考山西五台山南禅殿、佛光殿,以及扬州平山堂的建筑形式设计。
台基。为花岗石材料,高2.1米,宽16米。四边有台阶拾级而上,气势宏大。平台四周花岗石斗拱托起石栏杆,石栏立柱上整体圆雕牡丹。台基外四角,各立小青铜卧狮一座,分别由居士赤木胜、林哲葳、林美珠、黄兴利、冯新义捐赠。
塔身。高30.5米,筒壁厚度仅14厘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晕飞”。宝塔西东南北四门,各悬“普明宝塔”匾额,分别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题书。2层到4层的顶面是各种几何造型的平板,上面绘制佛门演变发展的图像。塔身出檐飘逸,翼角端庄,各层渐次收进,底层对边为8米,第五层对边为5米。五层皆有塔廊平台供人驻足眺望。近水远山,一览无余。塔中设天室、地室各一。地室在底层塔内,边长2.8米,深2.2米;天室在四层楼面下,边长1.2米,高0.8米。留作供放宝物。
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光华四射。华盖和水焰上各有4组(8个)和6组(12个)飞天女,水焰外圈、7重相轮和4个方位刹链上,以及各檐层下共设置108个风铎(遇风即响的占风铃)。
法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为单檐庑殿。正脊紧凑,两端吞脊兽尾相向高耸内曲,外沿有鳍状边缘,正中饰宝珠一枚;垂脊舒展奔放,檐角远伸;斗拱硕壮疏朗,沉雄敦厚,体现唐朝建筑风范。法堂是寺院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重要建筑,也称讲堂,是讲演佛法、举行受戒仪式,以及重要集会的场所。每逢圣诞节或重大佛事活动,常于此举行法会,钟鼓齐鸣,场面庄严隆重。寒山寺佛教图书馆暂设其中。
法堂匾额为谢孝思题。门外廊间悬挂着金碧辉煌的抱柱楹联四副。门前抱柱联:“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冯其庸撰并书。两侧联:“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钱绍武撰并书。法堂走廊抱柱联:“众生觉悟当成佛;正法宏扬本在僧。”茗山撰并书。两侧联为:“华藏庄严,等宇宙而成量;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杨仁恺撰并书。法堂内挂性空书张继《枫桥再泊》诗碑拓中堂,两侧联为:“枫桥夜泊,听几杵疏钟,无边佛法;佛塔沉香,传三乘教典,普渡众生。”“王禹时撰联并书于燕京”。
殿前露台,凌水架构。池内莲叶浮碧,水中锦鳞潜红,一派生机,蕴涵佛教“大德曰生”的禅理。
九龙五凤鼎立于法堂前露台中央方梯形石座上。鼎下连四方铜座,铸有铭文“九龙五凤鼎以九龙五凤分布两耳腹部及三足鼎,系金石大师朱复戡生前设计,其弟子张文康撰书铭文,商文印社研铸。”石座刻“1997年7月寒山寺方丈性空立石,定海何伟毅书文,吴县市人民政府、金山石雕艺术有限公司赠”字样。并镌刻《九龙五凤鼎记》,叙述赠鼎的经过及其意义。
《九龙五凤鼎记》
全文如下:
佛历2541年,岁次丁丑,五月五日,苏州寒山寺立九龙五凤鼎于法堂门前。斯时嘉宾如云,市级领导、社会贤达纷致贺词,佛经高诵,法器齐鸣,祥云缭绕,盛况空前。
此鼎为现代金石大师朱复戡生前设计,其弟子商文印社社长张文康撰书铭文,研铸捐赠。鼎仿商周重器,间参秦汉刻石,以九龙五凤分饰耳腹足各部,寓意龙飞九天,凤鸣五方,国运强盛,人民幸福,真为倾注心血之杰作,堪称现代青铜器之典范。构图既成,朱氏亟盼以先进工艺浇铸成器,今张君了却其师遗愿,又出新意,辅以底座,座高19厘米,鼎高97厘米,口径宽71厘米,象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时。用心良苦,善莫大焉!
苏州市古为苏州古城,兴于春秋,迪历史文化名城。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梁代,属当今中原地区十大名寺之一。名人名作与名人名寺联珠,青铜文化偕宗教文化合壁,实华夏文化史上之盛举,善莫大焉!
寒山钟、张继诗向名于世,配之以来氏鼎,更趋完美。钟发妙响于唐,鼎立雄姿于今,钟鼎双宝交辉,相得益彰。张继作诗于前,张君献鼎于后,二张千载遥映,共传佳话。历史漫漫,星移斗转,盛事重逢,胜事迭见,善莫大焉!
一九九七年七月。寒山寺方丈性空立石。定海何伟毅书文。
朱复戡晚年殷切企盼祖国统一,参照商周古鼎,精心设计此鼎。鼎腹—上有两耳、下有三足,九龙、五凤分布其上,寓意祖国九洲龙腾,五凤和鸣。朱逝世后,其弟子张文康按遗稿,研铸成形,并撰写铭文,捐赠寒山寺。朱复夫人徐葳,参加了揭鼎仪式。此鼎座高19厘米,鼎高97厘米,口径71厘米,象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普明塔院碑廊共计77方大小碑刻,图文并茂,作者70余名,融汇古今,满壁生辉,蔚为大观。进塔院左行,碑廊首位是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所题“寒山寺碑廊”石碑。在其余76方碑刻中,书写张继《枫桥再泊》诗的有11石;各类画像、图画石刻13石;其余为古今名流诗文刻石。
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有集宋代王硅字、集明代文徵明字诗碑;其他书题者为张继(溥泉)、李大钊、陈云、启功、钱太初。
画像类石刻。有谢孝思《十六罗汉画像》2石,王锡麒《观音大士宝相》,僧法、觉明题《极乐世界庄严全图》,张晓飞《玄奘》画像等。图画类有凌虚《寒山寺重建唐塔图》,邢少兰《梅花图》,孙君良《寒山寺图》,徐源绍《花鸟图》,蒋风白《兰竹》,马伯乐《张继枫桥夜泊图》,杨旭《竹石图》等。其中郑板桥《墨竹图》上,有陈从周、顾廷龙、王蘧常、施蛰存、苏步青、周谷城、俞振飞等多人题跋。
诗文类碑。有明代祝允明草书《千字文》书条石9方。清代俞樾隶书联句:“山野所乐世无禁:金石之辞臣有长。”邓石如篆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刻4石。江天禅寺住持释茗山书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落款为“性空法师嘱为碑廊书”。有三乐老人方建中书诗:“游到苏州古城兴倍浓,园林苍翠水溶溶。一舟行傍枫桥泊,静听寒山夜半钟。”有崔护题诗:“南朝古寺喜新颜,塔影钟声不一般。缘是天台开妙果,四方游子禅关。”下署“寒山寺复建古塔碑廊,赋之记盛”。题咏普明宝塔的有寒山寺住持性空、上海玉佛禅寺住持真禅、章节、钱仲联、仲贞子等。此外还有松年、费新我、沙曼翁、瓦翁、武中奇、陈大羽、华人德、谭以文、吴俊发、李树琪、谢孝思、朱明山、魏紫熙、李亚、陈世光、杨在侯、徐昌酩、戴明贤、费之雄、奚乃安等的题书石刻。
参考资料
塔之美|图片故事:浮图的境界.中国国家地理.2024-02-21
寒山寺普照宝塔.苏州本地宝.2024-02-21
苏州寒山寺普明宝塔及塔院设计.水石设计.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