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角丸
槐角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宝庆新增方)。具有止痒痛,消肿聚,驱湿毒。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乳名瘘;及肠风疮内小虫,里急下脓血。
简介
主要成分
性状特征
主要作用
治疗病证
用药前须知
制剂规格
如何服用
温馨提示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米饮送下,不拘时候,久服。
方义
治疗肝热下泻出血,自然应该凉肝止血。但在凉肝止血同时还应兼顾血随气陷这一机理,佐以升阳举陷药物,才使治法趋于完善。此方槐角用量最重,《本草经疏》曾谓此药“为苦寒纯阴之品,为凉血要品,故能除一切热,散一切结,清一切火。”首选此药清肝凉血,自是主药。地榆气味苦寒,药理学实验证明本品能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并有收缩血管作用。再配擅长清热止血的黄芩,能够增强槐角清肝、凉血、止血力量,三药专为热迫血行而设。下血虽因血为热迫,气机陷而不举亦难御其责。故佐升浮的防风升发清阳,枳壳疏通气机,药理实验证实枳壳能使胃肠运行收缩有力,虽然本身并无止血作用,却可达到压迫止血目的,可为槐角、地榆他山之助。用一味当归活血,可使血止而不停淤,亦有可取。全方构思缜密,选药精当,用于痔血,当有效验。痔血最忌大便干燥。因为便燥势必擦伤疮面,加剧出血;便时用力,亦要加剧出血之势。槐角质地阴柔,长于滋润肠道;地榆有微弱泻下作用,可使肠道保持畅通。痔血选用二药而不选用其他止血药物,就是因为二药可使大便通调。古人根据出血部位的选药经验,可以借鉴。此方能治直肠脱垂,也是同一道理,一面用槐角、地榆、当归滋润大便,使其畅通;一面用枳壳收缩大肠,防风升举气机,使其复位。但仅宜于脱肛兼见大便燥结之证,若系气虚下陷,仍以补中益气为宜。
附注
可以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痔血偏热,二是脱肛兼见大便干燥。
附方
名称:槐角丸
组成:槐角(蜜炙,为末,炒)、胡椒、巴豆(不出油,研烂,入诸末再研)、丁香
用法:上为细末,烂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姜汤送下
主治:气疾,腹内常痛
出处:《幼幼新书》
功用:消积滞
名称:槐角丸
组成:槐角(炒令焦,熟拣净)、黄耆()、枳壳(麸炒,去瓤)、熟地黄、当归、防风、木香
用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肠风痔疾,大便涩滞,气结不通,饮食衰少,面黄肌瘦.或下血不止,或在便前,或在便后者
出处:《御药院方》
名称:槐角丸
用法: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米饮送下
主治:肠风泻血,脱肛
出处:《仁斋直指方论》
名称:槐角丸
组成:槐角子、枳壳(麸炒)、当归尾、黄芩(各酒洗)、黄柏、侧柏叶(各酒洗)、黄连、荆芥穗、防风、地榆
用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九,空心米汤送下
主治:肠风下血,不问粪前后,远年近日
出处:《扶寿精方》
名称:槐角丸
组成:槐角、当归、地骨皮、猬皮(炙)
用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空心眼五十九
主治:痔瘘
出处:《丹溪心法附余》
名称:槐角丸
组成:槐角(去梗,为末,入乌牛胆内,挂透风处)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四十九,平胃散作汤送下
主治:痔漏有脓血,大便结燥,肿硬疼痛
出处:《疮疡经验全书》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