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庐隐,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庐隐六岁丧父,九岁到北京慕贞中华女子学院小学部寄读。1913年,她自名黄英,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预科。1919年,庐隐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文部,被选为学联副主席兼《闽潮》编辑,她开始以笔名“庐隐”发表作品。1921年2月,她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一个著作家》。1923年,庐隐与同乡郭梦良结婚。1925年7月,她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同年,郭梦良因病去世。1927年,庐隐辗转到北京。在教书、编辑之余,发表了《醉后》等散文及小说、诗歌、论文二十多篇,并出版了两部散文兼小说集《灵海潮沙》和《曼丽》。1930年8月,庐隐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8月,庐隐到上海工部局女中任教。这时期,她创作了长篇小说《象牙戒指》《女人的心》以及散文《玫瑰的刺》等作品。1932年,庐隐写就反映淞沪会战的长篇报告文学《火焰》。1933年7月,庐隐发表了杂文《丁玲之死》《监守自盗》《代三百万灾民请愿》等约二十篇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的杂文。1934年,她被邀为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同年5月,庐隐因难产手术,逝世于上海大华医院。
庐隐的作品反映了当时青年人追求个性解放、冲破封建牢笼的觉醒意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一书中,将庐隐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庐隐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廿五日(1899年5月4日)。三岁时,其父黄宝瑛任长沙市知县,庐隐随迁湖南省。六岁时,父亲病逝,她又随母亲投靠时任农工商部员外郎兼太医院御医的舅舅。九岁时,她又被送往北京慕贞中华女子学院小学部寄读。1913年,她自名黄英,报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预科。从1916年夏季开始,庐隐读了《红楼梦》《茶花女》等中外小说上百本,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次年夏毕业后,她在北京、安徽、河南省等地执教。
求学北京
1919年,庐隐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文部。她在学校里接受了新思想,被推选为学生会干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同年,庐隐作为女高师代表,被选为学联副主席兼《闽潮》编辑,她开始以笔名“庐隐”,用白话文撰写短篇小说、散文、论文和戏剧等作品。1921年1月,她参加了中原地区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并成为该研究会会刊《小说月报》的撰稿人。同年2月,她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一个著作家》。
第一段婚姻
在北京,庐隐与同乡郭梦良因共同编辑《闽潮》而结缘。其母因郭梦良在家乡已有妻室而反对庐隐的这段自由恋爱,并负气返回福州市老家。1922年,庐隐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期间其母因忧愤庐隐的婚事而病故。1923年夏天,庐隐与郭梦良结婚。在此期间,她写出了《胜利以后》《父亲》《秦教授的失败》等短篇小说。1925年7月,她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同年,郭梦良因病去世,留下不满周岁的女儿郭薇萱。次年,庐隐先后在福建女子师范学院、上海大夏大学任教。暑假期间,她到福州市郊的鼓岭为郭梦良整理遗稿,写了短篇小说《时代的牺牲者》和《房东》。1927年,庐隐辗转到北京。在教书、编辑之余,发表了《醉后》等散文及小说、诗歌、论文二十多篇,并出版了两部散文兼小说集《灵海潮沙》和《曼丽》。
第二段婚姻
1928年,庐隐结识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大学学生李唯建,开始频繁的交往。1929年,庐隐在北京先后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文字编辑、北京市立女子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女子部教员,并与几位朋友筹办华严书店和《华严半月刊》。1930年8月,庐隐和李唯建正式结为夫妻。同年,二人东渡日本。在这里,庐隐完成了《东京小品》十一篇。1931年,两人回国。同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取名李恕先(后改名李恕先)。同年八月,庐隐到上海工部局女中任教。这时期,她又完成了长篇小说《象牙戒指》《女人的心》以及散文《玫瑰的刺》等作品。她还根据与李唯健结识并相互爱慕的经历,创作了寓言体中篇小说《地上的乐园》,并将二人的通信结集为《云鸥情书集》出版。
抗战期间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市闸北,遭到十九路军的英勇抗击。庐隐利用暑假时间,写就反映淞沪会战的长篇报告文学《火焰》;她还发表了《一个情妇的日记》等反映抗日主题的短篇小说。1933年7月,庐隐发表了杂文《丁玲之死》(当时误传丁玲已死)以及《监守自盗》《代三百万灾民请愿》等约二十篇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的杂文,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进步倾向。她关心中国的妇女运动,先后发表了《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妇女的平民教育》《今后妇女的出路》等文。1934年,她被邀为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并自编《庐隐短篇小说选》。
英年早逝
1934年5月,庐隐因难产手术,开刀后流血不止,高烧不退。5月13日,逝世于上海大华医院,葬于上海公墓。李唯建因贫穷无力抚养两个女儿,将郭薇萱交给庐隐的哥哥黄勤抚养,庐隐的著作版权也归她所有。
创作风格
庐隐是在“五四运动”的氛围中觉醒,从而拿起笔开始创作的一个女性。在庐隐作品中始终贯穿着悲剧式的风格,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青年人苦闷仿徨地真切心理,成为广大青年痛苦悲哀心理的渲泄者与代言人。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受她个人不幸的生活经历和时代因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庐隐以自我、爱情和悲愁为主要内涵的创作风格。庐隐在其创作的后期也逐渐重视时代对作家的要求,并有意识地加以扭转 。她后期的作品,如《火焰》,小说结构虽略嫌松散,但是题材和思想境界都与庐隐前期的作品截然不同,更多的体现出她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心,其风格开始由主观抒情向客观写实发展。
人物思想
庐隐在《自传·教育之我见》中提出的“人格化的教育”“放任式的教育”,是对僵化陈腐的旧教育制度的大胆挑战,至今仍有可资借鉴之处。作家、资深出版人林宋瑜说,庐隐的作品反映了当时青年人追求个性解放、冲破封建牢笼的觉醒意识,至今仍受一代代青年学生的推崇与敬仰。
人物影响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一书中,将庐隐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人物评价
庐隐不大用功,成绩却常列优等。每遇作文时,先生发下题目,庐隐的笔不停地写下去,顷刻一篇脱稿。她爱演说,每次登台侃侃而谈,操得一口流利的京话,加之口才敏捷,常被公推为主席或代表。庐隐外表虽然飞扬跋扈,甚或骄傲得难以教人亲近,其实是一个胸无城府,光明磊落的人。她虽然有许多行动不检点处,始终能得朋友们原谅与爱护,也无非为了这一点。(庐隐同窗好友苏雪林评)
“在那群老同学中,她是比较最能接受新思想的;在别人对于新诗小说的创作还在迟疑犹豫的时候,她的作品已在报纸上发表了。她那微近男性的谈吐,她那时似傲慢的举措,她那对于爱的热烈追求,这些使她的老友对她常有微词的地方都可以显示她是有个性的,有使她不落于庸俗的个性。”(冯沅君《忆庐隐》评)
“人生是时时在追求挣扎中,虽明知是幻想虚影,然终于不能不前去追求;明知是深渊悬崖,然终于不能不勉强挣扎;你我是这样,许多众生也是这样,然而谁也不能逃此罗网以自救拔。”(石评梅《给庐隐》评)
“庐隐就是这么一个很痛快的人,高兴起来,就哈哈大笑;烦闷的时候,就痛饮几杯;伤心的时候就大哭一场,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破口大骂,毫不顾到什么环境不环境。”(谢冰莹《黄庐隐》评)
“庐隐既是一个受时代虐待的女性,她又是一个叛逆时代的女性。”(陆晶清《浅谈庐隐及其作品》评)
文坛泰斗茅盾专门写了一篇《庐隐论》,称她为“五四的产儿”“觉醒洪汛涛女性”,其中还有一句话写道:“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于革命和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为第一人。”
主要作品
1920年
《“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
1921年
《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
《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
《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小说的小经验》(《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
《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
《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
《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
《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
《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
《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
《“作什麼?”》(《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
《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
《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
《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
《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
《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
《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
1922年
《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
《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
《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
《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
《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
《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
《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
《海边的谈话》(《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
《最后的光荣》(《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
《月下的回忆》(《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3卷第10号,散文)
《月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
《或人的悲哀》(《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3卷第12号,小说)
1923年
《徬徨》(《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4卷第1号;又载《北京周报》(日文版),3月4、11日,小说)
《离开东京的前一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
《浮桑印影》(《学艺》,4月第4卷第10号,散文)
《最后的命运》(《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日,散文)
《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4卷第6号,小说)
《月色与诗人》(《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1日,杂论)
《中国小说史略》(连载于《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国历代小说》为题,连载于《北京周报》(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杂论)
《流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说)
《秋别》(《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寂寞》(《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海滨故人》(《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4卷第10号、12月10日第14卷第12号,小说)
《淡雾》(《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2月1日,小说)
《新的遮拦》(《星海》,12月10日,小说)
《将我的苦恼埋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2月11日,新诗)
1924年
《寄一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月11日,散文)
《灰色的路程》(《东方杂志》,1月25日第21卷第2号,小说)
《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民铎》,3月1日第5卷第1号,杂论)
《沦落》(《小说月报》,4月10日第15卷第4号,小说)
《旧稿》(《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5卷第5号,小说)
《前尘》(《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5卷第6号,小说)
《醉鬼》(《时事新报·文学周报》,6月30日第128期,小说)
1925年
《父亲》(《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6卷第1号,小说)
《海滨消息——寄波微》(《京报副刊·妇女周刊》,3月,散文)
《幽弦》(《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6卷第5号,小说)
《胜利以后》(《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6卷第6号,小说)
《呓语》(《京报副刊·妇女周刊》,9月2日,散文)
《秦教授的失败》(《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6卷第10号,小说)
《危机》(《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6卷第12号,小说)
《海滨故人》(商务印书馆,7月初版,短篇集)
《诗人李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杂论)
《郭君梦良行状》(《时事新报·学灯》,12月7日,祭文)
1926年
《寄天涯一孤鸿》(《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7卷第10号,散文)
《灵海潮汐致梅姐》(《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7卷第11号,散文)
《寂寞》(《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7卷第12号,小说)
1927年
《蓝田的忏悔录》(《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8卷第1号,小说)
《何处是归程》(《小说月报》,2月10日第18卷第2号,小说)
《文学与革命》(《国闻周报》,5月22日第4卷第19期,杂论)
《月夜孤舟》(《蔷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
《秋风秋雨愁煞人》(《蔷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说)
《憔悴梨花风雨后》(《蔷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说)
《吊英雄》(《蔷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诗)
《愁情一缕付征鸿》(《蔷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
《妇女的平民教育》(《教育杂志》,第19卷第9号“平民教育专号”,杂论)
《归途》(《蔷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随笔)
《英雄泪》(《蔷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诗)
《研究文学的方法》(《蔷薇周年纪念增刊》,杂论)
《公事房》(《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小说)
《牺牲》(《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剧本)
1928年
《曼丽》(北平古城书社,1月发行,短篇集)
《寄波微》(《蔷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
《侦探》(《蔷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说)
《妇女的平民教育》(商务印书馆,4月,单行本)
《弱者之呼声》(《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新诗)
《雪耻之正当途径》(《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杂论)
《祭献之辞》(《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祭文)
《石评梅传略》(《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传记)
《雨夜》(《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9卷第12号,小说)
1929年
《素心兰——夜的奇迹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
《云萝姑娘》(《小说月报》,1月10日第20卷第1号,小说)
《文学家的使命》(《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杂论)
《夜的奇迹》(《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
《归雁》(《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说)
《畸侣先生》(《真善美》,2月2日纪念一周年号外“女作家号”,小说)
《星夜》(《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美丽的姑娘》(《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病中》(《河北民国日报副刊》,2月28日第65号,小说)
《空虚——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1日第66号,自由诗)
《漠然——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5日第69号,新诗)
《乞丐》(《华严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说)
《春的警钟》(《华严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
《树荫下》(《认识周报》,5月15日第1卷第16号,小说)
《冲突》(《华严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剧本)
《介之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不幸》(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穴中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秋声》(《华严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
《我生活在沙漠上》(《华严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
《青春的权威者》(《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亡命》(《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妇女生活的改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0月初版,平民读物)
《来呵!我的爱人》(《蔷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诗)
《去年今日——悼石评梅》(《世界日报·评梅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0月6日,散文)
1930年
《人间天堂》(《益世报》,1月3~9日;又以《地上的乐园》为题,载《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说)
《云鸥的通信》(《益世报》,2月14日~4月8日)
《归雁》(神州国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说)
《东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庙会,三、邻居,四、沐浴》(《妇女杂志》,12月第16卷第12号)
1931年
《灵海潮汐》(上海开明书店,1月初版,短篇集)
《云鸥情书集》(庐隐、李唯建合著)(神州国光社,2月初版,书信集)
《井之头公园》(《晨报副刊·学园》,2月25日第16号,散文)
《几句实话》(《晨报副刊·学园》,3月26、27日第45、46号,散文)
《苹果烂了》(《小说月报》,5月10日第22卷第5号,小说)
《象牙戒指》(未完)(《小说月报》,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号,小说)
《东京小品·五、樱花树头》(《妇女杂志》,第17卷第5号,散文)
《东京小品·六、那个怯弱的女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6号,散文)
《东京小品·七、柳岛之一瞥》(《妇女杂志》,第17卷第7号,散文)
《东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8号,散文)
1932年
《搁浅的人们》(《读书杂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说)
《豆腐店的老板》(《读书杂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说)
《飘泊的女儿》(《申江日报·海潮》,9月18日第1号,小说)
《云端一白鹤》(《申江日报》第4版,9月18日,古诗)
《异国秋思》(《申江日报·海潮》,9月25日第2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华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
《碧波》(《申江日报·海潮》,10月23日第4号,小说)
《补袜子》(《申江日报·海潮》,10月26日第6号,小说)
《野妓拉客》(《申江日报·海潮》,10月30日第7号,小说)
《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报·海潮》,11月13日第9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二)》(《申江日报·海潮》,11月20日第11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三)》(《申江日报·海潮》,12月11日第13号,散文)
《跳舞场归来》(《申江日报·海潮》,12月25日第15号,小说)
《小小的呐喊》(《女声》,12月第1卷第6号,小说)
1933年
《人生的梦的一幕》(《申江日报·海潮》,1月8日第17号,小说)
《前途》(《前途》,1月10日创刊号,小说)
《一个情妇的日记》(《申江日报·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号,小说)
《好丈夫》(《女声》,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说)
《一段春愁》(《时代画报》,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说)
《女人的心》(《时代画报》,2月14日~5月5日,小说)
《女人的心》(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说)
《玫瑰的刺》(中华书局,3月,中、短篇集)
《今后妇女的出路》(《女声》,3月16日第1卷第12期,杂论)
《水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3月初版,平民读物)
《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发刊词》(《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著作家的修养》(《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丁玲之死》(《时事新报·青光》,7月2日,杂论)
《灾还不够》(《时事新报·青光》,7月7日,杂论)
《屈伸自如》(《时事新报·青光》,7月14日,杂论)
《监守自盗》(《时事新报·青光》,7月21日,杂论)
《愧》(《时事新报·青光》,7月28日,杂论)
《恋爱不是游戏》(《时事新报·青光》,8月4日,杂论)
《花瓶时代》(《时事新报·青光》,8月11日,杂论)
《我愿秋常驻人间》(《时事新报·青光》,8月18日,杂论)
《男人和女人》(《时事新报·青光》,8月25日,杂论)
《代三百万灾民请命》(《时事新报·青光》,9月1日,杂论)
《水灾》(《女声》,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说)
《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女声》,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
1934年
《我的创作经验》(《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杂论)
《窗外的春光》(《人间世》,4月5日第1期,散文)
《读诗偶得》(《人间世》,5月2日第4期,散文)
《象牙戒指》(商务印书馆,5月,长篇小说)
创作特点
艺术特性
庐隐的艺术风格颇具个性。她的作品自叙色彩浓厚,多采用日记、书信或讲故事的形式。其抒情性叙述不事雕琢,自然真切,同时却也稍嫌单调,失于含蓄。叹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容量,也相对削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庐隐喜运用穿插日记、书信等手法,重视哀切动人的环境气氛烘托甚于人物性格刻画,结构上往往陷于松散。她的作品离开了其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就失去了一部分光彩,可以说庐隐的小说是纯"五四"式的。
总体风格
庐隐的文笔隽丽,叙事从容,语言自然流畅而不失隽丽。庐隐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她自己生活(也可以说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同时,她也能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庐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作家。庐隐创作的女权主义特色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她是女性写作,且成果丰厚。其次,在庐隐的笔下,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女人的手中。庐隐在自己的作品中让女人们说个够。无疑,这是对男性主体话语的颠覆。其三,在庐隐的笔下,女性的主体话语述说的都是女人的事,在“五四”一代女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像庐隐这样全方位地关注女人,书写女人。其四,庐隐的大量作品就其主旨而言,都是阐述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女人的生命感受。其五,庐隐的作品引起了女性读者的强烈共鸣。
前期风格
庐隐受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作品多表现底层民众、青年学生的悲哀、苦闷,提倡人道主义的"善"和"同情"。前期主要以“社会问题小说”为主,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海滨故人》《两个小学生》《一个著作家》《一封信》《灵魂可以卖吗》等。
《海滨故人》勾勒了五位女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婚恋态度,既折射了女大学生在五四退潮期因为封建礼教、家规、世俗对女性不公平并造成不幸遭遇的隐忧和苦闷,同时也是现代文学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两个小学生》写北京某公立小学的两个学生参加请愿,结果请愿队伍遭到军警镇压的故事。《一个著作家》写金钱势力下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一封信》写农村中高利贷盘剥,农民卖女偿债,被虐待致死。而《灵魂可以卖吗》通过15岁进厂的纱厂女工荷姑的自述,揭示了人成为机器附庸的现象。
后期风格
五四运动后庐隐真正展现出其创作的个性:以哀切的基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人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终却只能尝到苦果的现实。这一时期作品主要以“心理问题”小说为主,代表作为1921年后庐隐以自己和朋友的生活为蓝本创作的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以及中篇《海滨故人》等。
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知识女性的人生困惑和悲剧。她们经历过旧时代的磨难和新时代的洗礼,接受过高等教育,能诗善词,多愁善感,走过了"五四"高潮时期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对爱情的渴望,几年后的人生却很不如意。生活、家庭、爱情趋于苦闷乏味。作者苦苦探索女性的人生道路《何处是归程》,答案却是没有归程,身为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女性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于是她说:“所以我对于今后妇女的出路,就是打破家庭的藩篱到社会上去,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不仅仅作个女人,还要作人,这就是我惟一的口号了。”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2011年2月15日,在庐隐的家乡福建省闽侯县南屿镇岭东村,村民们为其修缮祖居作为纪念堂,以此来告慰先人。位于岭东村南部一座始建于明代的老宅就是庐隐的故居,庐隐出生在这里。
2023年5月,纪念庐隐125周年诞辰作品品读会在广州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办。庐隐后人及多位粤闽作家、学者齐聚一堂,诵读鉴赏庐隐的代表作品。
1979年,庐隐与李唯建之女李恕先前往上海,找到埋葬母亲的永安公墓原址,但公墓已被夷为平地,找不到母亲的墓。2007年,“福州市三才女”——冰心、庐隐、林徽因铜像在福州市三山人文纪念园内落成。2023年4月4日,已经92岁高龄的李恕先首次来到三山人文纪念园庐隐铜像前祭奠母亲。
参考资料
怀念我的母亲庐隐.南方周末.2024-09-29
庐隐.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4-09-27
庐隐.福州市鼓岭旅游度假区.2024-09-27
“五四”时期著名女作家——庐隐.福州市人民政府.2024-09-27
庐隐:五四时期的“时代儿”.微信公众平台.2024-09-29
品读庐隐经典作品|粤闽作家学者热议“五四”新女性的觉醒与成长.广州日报新花城.2024-09-29
悲哀的叹美者.山东科技大学新闻网.2024-09-29
解晰庐隐的悲情人生.搜狐网.2024-10-02
庐隐: 跟随内心萍踪浪迹.半月谈.2024-10-02
怀念我的母亲庐隐.南方周末.2024-04-12
庐隐:敢恨敢爱的女权主义作家.中国诗歌网.2023-11-15
作家庐隐纪念堂落户闽侯南屿.东南网.2024-10-02
庐隐 :用文字与命运抗争.闽侯乡音报.2024-10-02
纪念“五四”的女儿 庐隐125周年诞辰作品品读会在穗举行.中国青年网-新闻.2024-09-30
庐隐女儿李恕先首次来榕祭母 为这次“见面”她等了89年.今日头条.202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