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何处是归程

何处是归程

《何处是归程》是中国新生代女作家黎阳的代表作,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被选为大学当代文学必读书目。2013年入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华文教材。

作品概述

作品简介

《何处是归程》是中国著名新生代女作家黎阳的代表作。

《何处是归程》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 亦被选为大学当代文学必读书目。2013年入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华文教材。

内容介绍

《何处是归程》也是一本语言非常优美的小说,它采用了独特的散文化、诗化语言形式,它描写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心灵蜕变史,呼唤当代青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碰撞中坚守理想和精神的高度。用唯美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在小说中刻意承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学的优美、博大和精深。面对着势不可挡的西学东渐的时尚,作者高扬起“东学西渐”的旗帜,并且以她的小说勉力实践之。仅从语言上看,黎阳的这部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华彩独异,风流尽显,精美地演绎了汉语言的音、形、义之美,形成了独特的“黎阳”现象。

黎阳的《何处是归程》如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涤荡着读者的内心,不吐不快;如一种如泣如诉的凄美萦绕在读者的脑海,挥之不去。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一个并不特别出奇的小说题材却被作者演绎得如此波澜壮阔,震撼人心。颇带有民国年间鸳鸯蝴蝶派的叙事艺术,西方意识流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扑面而来的中原地区古典文学的馨香,如行云流水般的诗化语言,如此炉火纯青的语言造诣,如此广博的东西方文化知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等)。其涉猎之广,认识之深,诠释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其行文之流畅、个性之明晰、语言之优美,令人如沐春风。

《何处是归程》是一部唯美主义的诗化小说。这种表达方式、叙事风格在当代文坛是不多见的。而很少作家能用唯美主义的诗化语言来表现今天的现实生活。而黎阳却做到了,这也正是《何处是归程》的成功之处。

小说所表现出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不仅体现了新时期小说多元发展的态势,更体现了作家在艺术创造中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特殊的审美追求。一部在当代文坛极为少见的上乘之作,一部洋溢着浓郁浪漫气息、闪烁着灿烂理想主义光芒的唯美诗化小说,这就是《何处是归程》。

版权信息

ISBN: 7-5008-2828-4/I.818

页 数: 283页

定 价: 18.8元

内容简介

爱与欲,情与义,灵与肉,

梦想与现实,无助与迷惘,前程与归路,

问苍茫大地,何处归去?

一曲在无奈现实中挣扎与浮沉的人性悲歌,

一部现代知识分子心灵的蜕变史。

作者简介

黎阳,著名新生代女作家、演讲家。研究生,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四川省青联委员。曾在大型国企从事共青团工作,担任过刊物主编,节目主持人,文化公司高管等职。

2013年入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华文教材。散文《激情人生》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致力于口才学和成功学培训,在西安市、南京、上海市、武汉、成都市等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进行了以“文化、社会、人生”为主题的巡回演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评论界誉为独特的“黎阳”现象。创办个人网站黎阳心语文室,致力于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丰富,已与海内外很多知名文学、传媒、学术网站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015年4月,黎阳作为特邀嘉宾在联合国中文日进行了“激情人生”的主题演讲,为联合国中文日的成功举办和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黎阳以其为人阳光和作品阳光被大众广泛誉为“阳光女作家”,其演讲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发人深思,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让东学西渐,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是她不变的梦想;“做公共知识分子,文化传播者”是她积极倡导的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阳光才女,这就是黎阳。

小说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如果说这是一个梦境,我情愿长留在这个梦境中;如果这真是一个梦境,我宁愿在这个梦境中永不醒来。

第二章

人在青春年少时总是有太多的梦想,梦想在如花的青春岁月里总是那般的美好,美好的梦想如同精致的玻璃塔,不需要层层的重压,它就会片片地飞撒。

第三章

曾经是满怀豪情壮志,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也抚不平我心中的创伤。

第四章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一定会痴情等待;如果时光可以逆转,我一定会和你永生相爱。

第五章

人生如梦,世事如棋。梦总有醒来的一刻,棋总有终局的一天。问苍茫大地,何处归去?

后记

书摘书评

何处是归程——“呐喊”在心深处

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根扎在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尽管这朵花还显得娇嫩,但开得鲜艳,给人一种纯净的美!是的,近些年来,纯文学处于低谷期,叫得响的力作确实寥寥无几。

《何处是归程》竟在这种困境中,一冲而起,产生轰动效应!这位二十五岁的姑娘,并没有去赶那个时髦,不用脑袋而用身体去写作,写什么变态、写什么赤裸裸的肉体,身加入到所谓“美女作家”的行列。她是用一颗赤诚的心,用满腔的热血,去关注这个时代的命运,去吸收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她的成功,其实也给正处于低谷期的中国文坛敲响了警钟:中国文坛的文学创作方向应从继承中崛起!

七十年代以后,中原地区文坛才女云集。这批贴着“文学新人类”标签的女作家往往在寻找描绘“另类”新奇的爱情故事,笔尖下漂浮着逗挑,词句中跳跃着“时髦”,将老祖宗的东西,看作是一件旧衣一样,不肯“穿出去”。外国货变得越洋越好,甚至洋垃圾也可以视为珍宝。作品以新奇取胜,以刺激人的感官取胜。当然,也能产生轰动效应。但这种轰动效应,正如那些廉价的掌声一样,由于它缺乏根基,因此没有生命力!

浚县有段话说得非常好,从一个较深的角度,谈清楚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世纪,是中原地区人的世纪,“中国”无疑将是一个愈久弥深的话题。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然而,当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西方文化,当其它国家正深入研究我们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时,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读莎士比亚、乔治·拜伦珀西·雪莱惠特曼、读查尔斯·狄更斯简·奥斯汀夏绿蒂·勃朗特欧内斯特·海明威弗兰兹·卡夫卡,却不约而同地忘记了自己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甚至忘记了开启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诸子百家。我们未曾想到,当我们把伤心的眼泪纷纷抛向坚强独立的英国少女简·爱时,大洋彼岸的有情人却正为“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质本洁来还本去”的林妹妹恸哭流涕。

我们不曾知道,当我们大谈阿图尔·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超人哲学、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存在主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西方的学者们却沉浸在我们先秦“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辉煌哲学中。活跃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奏响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序曲。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背景中百家争鸣,以探究人的生命价值为起点,以追求理想人格为目标,以谋求各人在社会和谐中的恰当责任为归宿。正是这些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和主流文化。

当我们轰轰烈烈地打破旧体诗词的束缚,粤语入文时,西方正逐字逐句地翻译我们的唐诗宋词,开创了以庞德为首的著名的意象派诗歌,反过来又为我们推崇备至。而这一切,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却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痛惜。

我读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在思索着这么一个问题:中国文坛不管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其生存的土壤在哪里?是在所谓“创新”、“西化”、“赶时髦”上,去博得当今那些浮躁读者廉价的掌声?激起他们的好奇欲?给他们注上一针只管三五天的兴奋剂?还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优秀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用中华民族的健康体魄,去吸收西方文明的新鲜空气?很显然,振兴中国文坛选择的应是后一条道路。如果朝前条路上走,只能是死胡同。

作家老屯看黎阳的书,感叹地说:你的书俺看一半了,几乎是当代的《呐喊》,好受震撼啊!其实有的作家的作品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当代的《呐喊》,但十分遗憾的是:他们试图彻底摆脱“传统束缚”,凌云腾空,傲视一切,没有将根扎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上,结果当然适得其反。你转着弯子,用奇形怪态的段落;用似懂非懂的语言,象画符似的让人们去猜想你观察事物的洞察力,去猜想你含沙射影暴露的极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或许会获得几个圈中人的喝彩,毕竟听到不大众的声音,在历史的长河中当然很难留下自己的轨迹。令我们欣喜的是:我们这位年仅二十五的女作家黎阳,起步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定位: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由于她找准了定位,她的作品便喷发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的芳香,你看她对江正原的心理刻画是这样的:

“江正原啊,江正原,你心中怎么还会去想这些,你要知道梦儿为你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他在心里不断地骂自己。一想起秦梦,他就会觉得自己正被一种幸福笼罩着、包围着,心中就会泛起缕缕温馨和丝丝甜蜜。秦梦为了他,放弃了进一步深造、放弃了留在上海市的大好机会。即便是她不想留在上海,她也还有那环绕着小桥流水、玲珑雅致、聚江南之灵秀的故乡,那集甲于天下的园林、名扬四海的美食和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于一体的苏州市。枫桥夜泊撩起了诗人无穷的遐思,于是有了“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秦梦婉转轻柔的声音又飘浮在他的耳际,他们西湖泛舟时的怡人画面又掠过了他的双眼。

夕阳西下,云影悠悠,水天一色,白帆点点,遥闻矣欠乃,渔舟唱晚。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幽语声声,流进了江正原的心湖。

以上这段文字多少优美!多么喷发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芳香!下面一段当然也是神来之笔:

渔舟唱晚》与《春江花月夜》和着《夜深沉》中的《霓裳曲》,伴着拙政园留园,伴着清潭石林、深竹长廊,他沉醉了,笑着对她说:“他日我也学苏舜钦,为你购建沧浪亭。”秦梦则摇头晃脑象个古学究,答曰:“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说着,他们不由相视大笑,但心中也不免神往。苏州市城南的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个私家园林,北宋著名诗人苏舜卿(字杜甫)曾购地于此。欧阳修有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就是指的这件事。后来苏舜卿集句成联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至今仍镌刻于亭柱上,成为千古名联。后韩世忠梁红玉夫妇也曾居住于此园。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翠树如云,静影沉璧。

轻舟短棹,琉璃水面,他与秦梦荡漾在西湖的轻波中,思古怀旧,放歌吴楚。不觉船移时,微动了涟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轻风徐来,佳人笑靥如花,是西湖还是西子?是梦境还是秦梦?江正原已然痴了:只盼时光停留于此,永不流逝;只愿学那范蠡西施泛舟五湖,过那神仙眷侣的诗意生活。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苏堤、花港、断桥,一处处、一声声都让他万般流连。心动之时,他指着绿水缥缈的远方:“他日我一定要效仿陶朱,与你荡舟五湖,在这里给你造一间,叫什么好呢?名园有沧浪亭,西湖有水云轩,就叫水云轩吧!”

怪不得有读者评论《何处是归程》是一部现代的《红楼梦》!

《何处是归程》以主人公江正原为主线贯穿小说始终,是一部反映70年代出生的文化人的心灵蜕变史。主要通过他与秦梦、林菲两个完全不同类型女主人公的情变过程,来完成这一人物的塑造。有评论称:该小说不到20万字,有一种长篇短读的感觉。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以主人公江正原为主线,从他读书、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所遭遇的种种生活际遇,以及与两位风格迥异的女性秦梦、林菲演绎出的悲欢离合的爱情,勾勒出江正原的“追求—幻灭—堕落”的人生历程。

那么,这部“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还不到20万字的小说,为什么会在当今文坛上产生这么大的震撼呢?!除了作家是用心灵在发出当代的“呐喊”之外,我们老祖宗优秀文化的灵气也助了她一臂之力!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当然要感谢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应该是独具慧眼的,还在她孩提的时候,就开始给她沐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辉。她在《记忆的鳞爪》中一文写道:

自幼就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还记得儿时常跟在母亲的身后高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我背的第一首词,也是我背得最熟的一首词,还是我现在一看到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时就想教的一首词。母亲是位中学语文老师,因此她非常注重对我的早期培养。她的目标是,在我上小学之前,就突破识字关,就能背百首诗词。那时家中的古典文学书籍并不多,母亲就拿着她那本《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的古诗词一句句地教我念、教我背。如今,翻着那已经发黄的书页,看着那用红墨水勾勾划划的句子,以及每页空白处注了音的生字和我儿时那歪歪扭扭的字迹,心中不由感慨万千。这里凝聚了母亲多少的汗水,多少的心血。

黎阳告诉我,她写这本书时应该说是处于比较迷惘中。不只对个人、家庭还有对社会、国家。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未来,她认为这些是值得每一个对祖国有赤诚之心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思考的。因此她想用迷惘之心写史书一册,化忧愤之情成悲歌一曲。

她对创作的主导思想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才是文学的原动力,因此她想表达,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了解她的思想,确切地说是了解她想表达的象她这样的这代人的理想与情操。她所追求的是文学上的唯美主义。她很想开创散文化、诗化小说的先河。她在语言上特别唯美。这些当然是她长期受古典文学熏陶以及美文影响的结果。

作家高绪仑非常怜惜她的才气,他在“解读黎阳和她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的评论中,十分感慨地说:我不想按照书评的老路子,再做些必要的批评了。我面对着如此年轻却如此才华横溢,又使命感如此强烈的可爱女孩儿,哪里还有心去挑什么毛病呢?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优秀女孩儿写出的优秀作品。

是的,我也几乎是同样的心态,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优秀女孩儿写出的优秀作品。然而,我还是要说,讲什么呢?这次我到九寨沟县旅游,路经成都市有幸与黎阳见了一面,那是2002年10月15日。她从德阳市匆匆乘车赶来,已经到吃中饭的时间了。我与表妹在一家酒店等她。车子从德阳出发时,她给我来了电话,沿途便接二连三给我来了好几个电话,通报他们的车子现处于什么地方,途中遭遇塞车等。

现在问题是,她将这种为人处世的“热情”弄到她的创作中去了。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这部作品的致命弱点,概括起来八个字:奔放有余,含蓄不够。作家自己也认为她其实很理想、很浪漫、很唯美,只是现实生活不容得这样罢了。这才有她的《何处是归程》。前面很古典、很唯美、充盈着田园牧歌的欢乐,后半部却很现代、非常现实、都市的繁华与浮躁、人生的多变与无奈。别看她写的是爱情小说,懂得的人大都知道其实许多是她内心两种情感的矛盾与冲突,再经过一些艺术加工形成的。

不管她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形式,由于她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上,她的血脉里流淌着龙的传人的血液,呼吸中贯穿着炎皇子孙的灵气,因此她的眼前仍是一片晴朗的天空!她今后创作方向十分明确,前途无限光明!是的,她是在继承中崛起,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形成了《何处是归程》。我认为:中国文坛也应该从继承中崛起,在继承中发扬光大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从而找到她复兴的归程!来源: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雅虎文化

《何处是归程》——当代“红楼梦

中华读书报

以传播一流EBOOK为理念的中文在线最近推出了青年女作家黎阳的力作《何处是归程》。

黎阳,四川省青年女作家,研究生。曾任刊物主编,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著有散文集《激情人生》、诗集《朝阳集》、中篇小说《永远的守候》,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代表作《何处是归程》与张海迪的《绝顶》同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全文连载。该书曾获《十月》杂志社和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奖”。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今日作家网“佳作欣赏”栏目已连载。《何处是归程》自2002年7月份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年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光明、人民、中华读书、新浪读书网等都刊发了多篇书评,并在重庆召开了该书的作品研讨会。

书评荟萃

24篇关于《何处是归程》的书评,分别刊载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星岛日报》、《作家文汇》、《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四川日报》、《理论在线》、《重庆青年报》、《南充日报》、《各界导报》、《西部》等报刊杂志;光明、人民、新浪、中华读书网等都刊发了多篇书评,并被东方网文学会馆、北方网文行天下、东南新闻网书香满庭、四川新闻网理论在线、深圳人间网、中华学习网、大众网书吧、长春信息港、烟台日报网、亚洲、香港、各省新闻出版网等各大网站转载。

来源:综合报道

这“蒋梦麟”的特点,就是《归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主线,大大粗于小说事件的脉络。一般来说,小说以叙事见长,将错综复杂的情节娓娓展开。但《归程》的故事情节简单至极:青年江正原在理想被现实的击打中,背弃传统贫寒女友秦梦,投怀摩登富足女郎林菲,最终被林菲所弃,深感前途迷惘、后路无门。读罢掩卷,我丝毫没有单薄、浅显的感觉,倒是觉得这本书和我的心情一样沉重。这部小说不是以事件叙述见长,而是以心理描写见著。我曾经在一篇论坛中说过,那个“秦梦”的名字,就可以解读主人公江正原的心理活动:从梦中情人,到生活如梦,再到梦幻破灭,及至别梦依依,旧梦难圆……唉,难道真的能怪秦时明月,古典且典雅,难突满天繁星?江正原沉闷的心跳,其实既不像黄浦江的浪翻,也不似桔子洲头的波涌,而是脆薄如他那寄给秦梦的信纸。

而“唯美”的特点,就是《归程》是一篇绝对美文的悲剧。作者充分展示了她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小说看似行云流水,实则字斟句酌。比如,引用诗句,创作诗歌,信手拈来,巧然天成。许多然的字眼、句眼,常常令我眼睛一亮。由于文字优美无比,使我在沉重的心灵和躯体之上,感觉到了一双灵巧的翅膀,得到了美的享受。这,也使我因为小说内容压迫的心灵,得到了些许释放。

心是永远的归程   一部唯美主义的诗化小说

柳暗花明又一村——《何处是归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现实与理想中辗转

蜕变者的心史

诗的精灵在小说中热情跳跃

正心方得归程

想回头时,梦已离我们远去

一部震撼心灵的佳作

归程在何方

当代“石头记”

人性的无奈

一个幻景 一个陷阱

敲响心灵的沉钟

背负古典写意与现代写实的双轭

秦梦的悲剧

《何处是归程》读书札记

一位母亲的杰作——解读黎阳和她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

浅谈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的文学价值

中国文坛应从继承中崛起

一个精神界战士的呼唤

另类的唯心、唯美

漫谈《何处是归程》

唯美的熏陶

创作心路

座谈提问

座谈中,一个女研究生问我,“您刚才的精彩发言让我感到似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都沉淀在您的身上。您能告我在您的创作中哪些作家对您的影响至深?我刚才又看到放在桌前的您的小说《何处是归程》,从题目来看,就有一种淡淡的哀伤,您能谈谈您为什么创作这样一部小说?”

作者回答

答:本来今天我是作为嘉宾来谈谈当前国内玄幻小说的现状与发展,并不想谈自己的文学创作,以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既然你问到这个问题,我也很想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受,我的经历,我的人生观,我的创作观。刚才你提及哪些作家对我的影响至深?我想就中国作家来说,应当是林语堂,外国作家应当是罗曼·罗兰。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著有让任何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的人都感到羞愧的著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国吾民》)、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艺术》)。现在正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热播,赵薇主演的《京华烟云》正是林语堂的作品。林语堂本来是想用英语翻译《红楼梦》,无奈工程巨大,其怕太多失彩之处,因而就干脆用英文成就了他的煌煌巨著——小说《京华烟云》。“多少的离乱承合,多少的恩怨不平,历史的一页尚未写尽,砚上的笔早已凝干”,一部被誉为当代版的《红楼梦》,描述了曾、姚、牛京城三大望族从庚子年义和团之乱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的兴衰沉浮。大家有兴趣的话最好可以看看英文原著。受林氏的影响,所以我一直说我的梦想就是“让东学西渐,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在外国作家中,对我影响很大的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罗曼·罗兰以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中,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为了他的梦想,他只身来到了巴黎。可是他却看到巴黎物欲横流,到处是腐败的气氛。在他所珍爱的艺术领域里,文艺沙龙大谈金钱和作家的私生活,音乐批评家胡言乱语不懂音乐,学术团体只表现浮泛和生硬的理论,文坛充斥的是乱伦的描写,剧坛弥漫的是精神的卖淫。文人造作,政客只想到财产,无聊的人把艺术看做一种特许的淫乐。他觉得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法国如今只剩下一些侏儒在那里熙熙攘攘!。在我创作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时,“欧洲的良心”罗曼·罗兰那“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之呼声成为我创作的不竭动力。《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不是以情节描写见长,而是以人物心里描写见著。整篇整篇大段大段人物不嫌繁复的心里刻画,意识流的创作方式对我的创作影响深远。我的小说《何处是归程》写的就是知识分子的心灵蜕变史。“爱与欲,情与义,梦想与现实,前程与去路。问苍茫大地,何处归去?一曲在无奈现实中挣扎与浮沉的人性悲歌,一部现代知识分子心灵的蜕变史。”我之所以要写《何处是归程》,是源于我当时的迷惘。何处是归程?不只是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乃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究竟何处是归程?我出生于77年。这个时代社会正发生巨变,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多元文化正逐步确定。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未来,我感到迷惘。我不知道自己的前面是东西还是南北,是阡陌还是纵横?我感觉自己就像欧内斯特·海明威笔下的“the lost generation”( 迷惘一代)。

因此我想表达,我想抒写,我想用迷惘之心写史书一册,化忧愤之情成悲歌一曲。当然,我现在想通了,也不觉得迷惘了。也许人生本没有归程,一切只是过程。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在高速路上,一个我谈得来的人或者说是我心爱之人给我开车,陪着我。我喜欢看着车窗外不停变换的风景,希望这一切都将继续,希望就这样一直开下去,不要停止。我曾经给一个朋友的新CD写过这样一个序:车水马龙,灯火萤火虫,在宾利飞驰的车中聆听他的歌声,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抛开都市的喧嚣与浮燥,滤去心中的焦灼与烦闷,顿觉一阵空明,一种灵动,似来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多情世界。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几分沉醉,几许痴迷,我在歌声中彷徨,我在音乐中徜徉。匆匆太匆匆,依依又依依。此情此景,让我眷恋不舍。不舍的是这种状态,如同我的小说,又恰似我的心境:何处是归程,何处是归程?………望不尽的长淮路,诉不完的心中苦。何需忧?何需苦?也许人生本就没有归程,一切只是过程。我欣然,与他的乐曲引为知交,浑然一体,从月暗到月明………

——选自[座谈]黎阳:浅谈当前国内玄幻小说的现状以及发展

媒体访谈

她敏感的触摸到时代的蜕变;她在迷惘中守望精神的家园;她在迷惘中守望精神的家园;一个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代境遇中如何思考和决择;新生代女作家黎阳寻觅归程——《相约东南》正在播出。

《何处是归程》是一部知识分子心灵的蜕变史。然而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家园?日前黎阳做客光明网谈了她的思考。

也许人生本没有归程,一切只是过程。我将会欣然面对给我人生带来重大变化的人和事。因为那一切是必然的,是注定的。即使上天再给我一次生命,我也将如此面对,欣然重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