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
国姓是中国的一个姓氏,现代极为罕见。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国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部分国姓出自姜姓,以官职称号为姓氏。根据《左传》记载,西周至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公室宗族世代为辅国正卿,因此以“国”为姓氏,这支国氏是姜太公的后代。另一种说法是部分国姓出自姬姓,以祖字为姓氏。根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子产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名为国氏。国姓的知名人物有国懿仲、国佐、国渊、国胜和国弱等。此外,国姓也可以指皇族的姓氏,如秦朝的嬴氏、汉朝的刘氏、晋朝的司马氏、隋朝的南阳公主、唐朝的李氏、宋朝的赵氏和明朝的朱氏等。国姓在现代的人口约为20万,是一个不太常见的姓氏。
国姓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元和姓》记载,春秋时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子产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余年,是春秋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为国氏。
源流二
出自姜姓,以赐姓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载,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国氏,本是齐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便赐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
源流三
源于靺鞨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大臣国氏家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高丽历史学者金富轼在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所撰著的朝鲜史籍《三国史记》中记载,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西元前37年),古邑娄族(原肃慎族)的一个分支扶余国族 (濊族) 酋王尉仇台属下的族人高朱蒙,因受族人迫害,仓皇离开妻子礼氏和儿子高类利,逃离扶余国(今吉林扶余)到达卒本扶余一带(今辽宁浑江),后与当地桂娄部首领延陀勃之女召西奴结婚,并以桂娄部为核心创立了高句丽国,成为高句丽国的开国君主东明圣王。
当朱蒙在扶余国的儿子高类利后来到达高句丽国后,朱蒙大喜,立其为王储,就是日后的琉璃王。朱蒙与召西奴所生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意识到将来琉璃王继位后,他们在高句丽国将无法立足。因此两兄弟决定离开高句丽国并与一批追随者一起向东南迁徙。到西汉刘骜刘骜鸿嘉三年(西元前18年),高朱蒙的儿子温祚王带领一批高句丽国人南下到汉江盆地建立起百济。温祚在慰礼城(今韩国 牙山)建城,并立国号为“十济”。但其兄长沸流认为临海而居更好,于是到弥邹忽建城(今韩国仁川广域)。由于弥邹忽的盐水和沼泽使大多数人难以忍受,而慰礼城的百姓却繁荣地生活,大家都想去慰礼城,于是沸流前往慰礼城,并要弟弟温祚王将十济国王位让给自己。温祚不同意,沸流便对温祚开战,但很快就败给了温祚。沸流羞愧自杀,弥邹忽的百姓迁到慰礼城,温祚接纳了他们,并由此改国号为“百济”,并封以八个亲信氏族为世袭国姓大臣,分别为:国氏、沙氏、氏、燕氏、解氏、真氏(贞氏)、木氏、福氏(一说苗氏)。
居于慰礼城的百济由于当时被马韩部落所包围,所以经常受到马韩民族的侵扰。因此,百济国不断在汉江两岸迁移都城,故韩国 汉城 在汉江两岸仍然留有北汉山城及梦村土城的遗址。当时,他们称呼今日的首尔特别市两岸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道仍然留有“河南“这个名称。
王莽新朝始建国二年(西元10年)前后,逐渐强大起来的百济国并吞了马韩。到了曹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西司马炎太康七年(西元234~286年)百济国古尔王统治时期,百济国巩固了国家的制度。
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十年(西元249年),百济向东扩展到洛东江流域与伽相邻,到东晋晋成帝司马衍太和二年(西元367年),百济国第一次向倭奴国派出外交使团。
东晋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二年~司马曜司马曜宁康三年(西元346~375年)近肖古王统治时期,百济国通过与高句丽国的战争向北扩展了疆土,同时向南消灭了残存的马韩部落。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国到达其鼎盛时期,其疆土涵括了除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今西北韩地区。
在晋朝太和六年(西元371年),百济国曾于平壤地区打败了高句丽国,并杀死了高句丽国故国原太王。这个时期,百济积极地吸取先进的中国文化和技术。东晋太元九年(西元384年),佛教成为百济国的国教。与此同时,百济国也发展成为海上强国,并与倭奴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在这一时期从百济国传入倭奴国。
刘宋梁时期,高句丽国开始南侵。在高句丽国的军事威胁下,百济国开始丧失北方土地。南朝宋刘昱刘昱元徽三年(西元475年),高句丽国攻下今首尔特别市。在南朝宋元徽三年~萧衍萧衍大同四年(公元475~538年),百济被迫迁都于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熊津位于山区,因此可以有效防卫北部来自高句丽国的袭击。由于熊津离新罗更近些,因此高句丽国的威胁使得百济国与新罗国建立起了军事上的联盟。
南梁大同四年(西元538年),百济国圣王移都泗(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并重新巩固了王权,并从那时起改国号为南扶余。随着佛教在百济国的发展,百济国文化在泗沘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北部高句丽国和东边新罗国的威胁,百济国圣王开始加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由于新国都位于锦江沿岸,这位百济与中国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南朝梁到唐朝前期,百济国与中国的贸易和交往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唐前期,随着新罗的影响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部的增长,百济国开始衰落。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西元655年),因高丽联合百济国、靺鞨国联军入侵新罗国,新罗国王金春秋遣使向唐高宗求救。
唐高宗派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出击高句丽国;唐显庆三年(西元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丽国赤烽镇(今海城市),斩首三千级;唐显庆四年(西元659年),天宝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华表山(今辽阳市华表山)大败高句丽军,之后在唐显庆五年(西元660年)农历7月,苏定方率大军从成山(今山东 荣城)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则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唐新联军随即发动了对百济国的攻击,很快即包围了泗沘城,义慈王率残部败退至熊津城,后无力再战,遂投降,一批百济国贵族则纷纷逃往倭奴国。
唐王朝拆分了百济国故地,置熊津都督府、马韩都督府、东明都督府、金涟都督府、德安五个都督府,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鎭泗沘城,苏定方则将义慈王、太子扶余国孝、王子扶余隆,以及大臣、将领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两千余人等皆掳至天宝陪都洛阳,后义慈王病死在洛阳,赐谥号为“绍”,葬于北邙山。
百济被灭后,百济国的遗贵们曾试图复辟重建百济国。原百济国王族家将鬼室福信拥立王子扶余丰为王,并向倭奴国求助。扶余丰携五千军队从倭奴国潜回故百济国。唐龙朔三年(西元663年),百济倭奴联军与唐朝新罗联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一带海面开战,史称“白江口之战”。经过四次交战,倭奴海军惨败。扶余丰先在岸上守卫,见倭军失利后乘乱军之际逃亡高句丽,驻守在白江河口上游周留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扶余胜忠等率守军投降。百济彻底灭亡。
在苏定方解押回国的义慈王等一批文臣武将,后留居中原,逐渐成为汉族,其中即有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洛国氏。
源流四
百济时的“八大姓”——沙、燕、解、国、真、苗等。
源流五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国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国史,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记载国史,分为五级,即: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各有司职。
大史,专门负责记载周代的国之大事,包括军王更迭、王族诸侯分封、官吏任免、疆界划分、战争过程、国典祭祀、天文地理等等。
小史,专门负责记录王朝内外诸多行政、教化、商贾、农耕、生产等庶务,兵负责管理典籍。
外史,主要是外交上的大小事务等。
御史,主要记载各代君王的生活起居、行事言论、为政处置等,后演变为谏官。
遣史,主要是由周王室指派在各诸侯国中的典史,也就是各诸侯国的国史。
在典籍《诗经·序》中记载:“国史明乎,得失之职。国史者,周官大史、小史、外史、御史之等是也。”在史籍《春秋·序》中也记载:“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之。”
在这些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之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国氏、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上卿国佐宾媚人的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宾媚人,其先祖为东夷族有穷氏部落首领神箭后羿的臣下,即夏朝少康执政时期的司空宾(公元前1905~前1884年待考)。有穷氏为姓,是唐尧赐予的姓氏。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国尉,是战国时期秦国、赵国设置的武将官位,是统领一千步兵的将领,职位低于将军,相当于今天军制中的团级军官,处级干部。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国大夫,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国大夫,是战国时期魏国设置的官爵,实际上非指具体官职,而是封赏有功之臣的一种爵位,为高爵。
在典籍《韩非子·内储说》中记载:“明日攻亭,能有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这种爵位一直沿用至汉朝初期,如在《汉书·樊哙传》中就记载:“赐爵国大夫。”在国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国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国用安,西元?~1235年待考,本名咬儿,无姓,淄州人(今淄博市淄川镇)。
宋、金时期的西元十三世纪初,金朝辖地在南宋、蒙古的打击下日削,女真贵族和各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也日益严重,因此激起中原地区北方山东省、河北省地区农民纷起反抗。当时较大的起义军,在山东益都有杨安儿,在山东潍坊有李全,在沂蒙山区有刘二祖,在河北则有周元儿等等。由于起义军皆身穿红袄为标记,因此史称红袄军。
咬儿加入了李全领导的潍州红袄军,取名安用,后随李全归降南宋王朝。赵昀绍定绍定元年、完颜守绪完颜·守绪正大五年,西元1228年)李全逝世,安用尊奉李全之妻杨妙真为主,率部下一同降靠蒙古,被也客那颜汗授为都元帅,行山东路尚书省事。
宋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西元1232年),安用杀了蒙古阿术鲁部将领张进、杨妙真部海州元帅田福,之后降归金朝,金哀宗完颜·守绪还特封其为王,赐号“英烈难保节忠臣”,并赐女真姓完颜氏,附属籍,改名“国用安”,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兼都元帅、京东山东等路行尚书省事,同时还赐金镀银印、驼纽金印、金虎符、世袭千户宣命、敕样、牌样、御画体宣、空头河朔山东省赦文,便宜从事等等。
然而,金国不给这位完颜·国用安所部任何军粮,完颜·国用安遂向南宋王朝乞求粮食,赵昀许之,他即改从宋朝衣冠,并私下与南宋王朝往来。然而很快粮食告罄,由于乏食,军民多逃离而去,完颜·国用安乃命萧均以严刑禁亡者,血流满道。后蒙古东平万户乌延查剌率蒙古大军至涟水县(今江苏淮阴涟水),完颜·国用安又投靠了乌延·查剌。后乌延·查剌率军渡过涟水,直趋完颜守绪率残余势力据守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完颜·国用安又以诡计回到涟水,复叛归于宋朝,被宋理宗任命为浙东总管、忠州团练使,隶淮,其后去“完颜”姓氏,单称“国用安”。
到了宋端平二年(西元1235年)农历1月,蒙古攻打南宋,乌延·查剌率蒙古军包围了沛郡(今江苏沛县、徐州市一带)的宋军,国用安率部下前往救之,结果大败退走徐州。乌延查剌移兵再攻徐州,城破,国用安投水自尽。在国用安的后裔子孙及其族人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苏北国氏。
源流十
源于国家,出自社会孤、散、残、弃儿童,属于因故冠姓为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积极收救社会上的孤、散、残、弃儿童,由各地民政福利院予以抚养、教育,并一致以“国”、“党”命其姓氏,其意是让这些孩子长大后,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们的真切关怀。一直到2006年春节前,全国已经约有九万余孤、散、残、弃儿童分别冠以国氏、党氏,长大成人后分布在全国各地。这种姓氏,本书实在难以将其归属为何种血缘姓源,只能说源出国家民政之策,出自政策,因故冠姓为氏。
源流十一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郭啰氏,亦称国罗氏、古论氏,满语拼音为Gulo Hala,汉义“国、部落”,世居长白山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哈达(今西丰县小清河流域)等地,曾在明朝初期一度改汉字姓为李姓,后多改改汉字姓为国氏。
⑵.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满语拼音为Gorolo Hala,汉字义“钩”、“躬身”或“放纵”,世居讷殷(今抚松县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改汉姓为国氏、郭氏、高氏、杨氏、达氏、常氏等。
部分得姓始祖
国懿仲、宾媚人(国佐)、子国(公子发)、子产(公孙侨)、百济 大臣、国用安(咬儿、安用、完颜·国用安)、中国。
迁徙分布
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中因官为氏者远比血缘世系者为多,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五十四位门阀。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广韵》一书中引用《姓苑》上的说法,认为国姓是姜太公的后代。《姓氏考略》上也有同样的说法。而《元和姓纂》一书中则另辟新论,认为,郑穆公子发(字子国),他的后人以王字为氏,亦称为国氏。此外《姓氏考略》上还提及,又卫与百济大臣八姓都有国氏。由此可见,国氏姓源复杂,目前中国人中姓国的人家要想找到自己属于那个支流,困难很大。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苏省 邳县下邳故城)。
今江苏省的沛县、河北省的保定市、玉田县、深泽县、邯郸市馆陶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吉林省的松原市、白城市,陕西省的华阴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双城区、绥棱县,浙江省的宁波市,山东省的潍坊市诸城县、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莱州县、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国家村、临淄区齐都镇国家村,沂水县、嘉祥县、济宁市、济南市长清区,辽宁省的大连市,昌图县前双井子镇国家村,贵州省的贵阳市,北京市延庆区,天津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汝南县,台湾省,四川省的成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有国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国侨
春秋时郑国大夫。国侨即子产,字子产。孔子曾称赞他是“古之遗爱也”。
国渊
三国时魏国人,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
大批农民脱离土地,流落四方,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粮食极端匮乏。曹操根据谋士们的建议实行屯田制度。屯田,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是由驻军一面戍守,一面种地;民屯则是由政府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垦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可以不服徭役。他们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即用官牛耕种的,收获物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对分)。国渊忠于职守,勤政爱民,认真贯彻执行屯田制度,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好的恢复。官升太仆。
国柱
清代楚雄镇总兵,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年间袭一等子爵。乾隆年间任前锋侍卫。因功升马兰镇总兵。从征缅甸,凋楚雄镇总兵。
国用安
先名安用,本名咬儿。金淄州(今淄博市南淄川镇)人。随李全参加红袄军。后降宋。宋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死,奉李全妻杨妙真为主,同降蒙古,称都元帅,行山东路尚书省事。金天兴元年(1232年),杀蒙古帅阿术鲁部将张进及杨妙真部海州元帅田福,降金。任金平章政事兼都元帅,京东、山东省等路行尚书省事,特封兖王。赐号“英烈戡难保节忠臣”,锡姓完颜氏,附属籍,改名用安,赐金镀银印、驼纽金印、金虎符、世袭千户宣命、敕样、牌样、御画体宣、空头河朔山东赦文,便宜从事,且以彭王妃委用安招妙真。
近现代名人
国冬礼
(1997~),男,祖籍朝阳市,他和余家欢一起参与创建了历史沙龙。
国林之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随营学校教员、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六分校主任教员、宣传科副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冀东第十五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兴隆县委书记,中共冀东第十七地委秘书长,华北军区第三纵队独立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五军第一九四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国家森
男,汉族,1949年8月生,淄博市人,研究生学历,法学理论专业,中共党员,1970年5月参加工作,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党组书记。曾任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国建勇
1968年出生于陕西宝鸡,内地影视演员、武术指导,出演过《浑身是胆》 《夜走鬼城》《非常人贩1》《赤壁》、《隋唐演义》、《新水浒》等影片。
国敏元
(1944~),女;北京人。著名中医专家、营养减肥专家。
国林跃
原中国体操队队员,1990年10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体操比赛,获三项冠军和一项第2名。
国永振
国永振,影视演员,曾经在《红楼丫头》、《非常接触》、《吴越钱王》、《明天我不是羔羊》、《笑八仙》等多部影视剧中均出演过重要角色,并且与吴子牛、尤小刚、黄健中等知名导演都有过合作。
国丽娜
又名国歌。主演电视节目有《江塘集中营》(饰春花)《春草》(饰梅子)、《绝密押运》(饰扈小曼)、《养母生母》(饰高美琳)、《春风化雨》(饰艾香)、《法网天下》(饰任如意)。
国亚
网名雅科夫。作家。
郡望堂号
郡望
下邳郡:东都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刘宋时改为下邳郡。相当于现在江苏省西北部地区。
堂号
恭俭堂:三国时魏国有国渊,自幼随大儒郑玄读书,郑玄夸他是"国器"(意思是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武帝时辟为司空掾,累迁太仆。恭俭自守,不骄不奢。国氏因以“恭俭”为堂号。
家谱文献
淄博市国氏三支(四支)谱两卷,(民国)国华宗等监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两册。注:始祖为[周]国侨,始迁祖为[明]国继民,后裔分迁山东青州、寿光市、永济市、陕西富平,辽宁沈阳等地。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旧塔镇东万山村国际逊处。
山东淄博、嘉祥县国氏族谱二卷,(现代)国庆岭等重修,1991年手写复印本两册。注:始祖为[周]国侨,始迁祖为[明] 国有仁,后裔分居山东淄博周村区东衣村、博山区东万山村等地。现被收藏在淄博市博山区旧塔镇东万山村国际逊处。
泰安市国氏族谱,(现代)国云印等主编,1992年手抄本三册。注:始祖为[明]国桥,始迁祖为国有仁。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泰安市国才清处。
宗祠对联
四言
望出下邳;
源自国哀。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国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礼成以敏;
遗爱难忘。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齐国大夫国庄子,曾受聘于鲁,成礼又加之以敏。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国侨,字子产,即公孙侨。郑简公时,率军平定司氏、堵氏等族攻杀子驷之乱,后执政,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发展农业生产。又创立按丘征赋的制度,把刑书(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孔子曾称他为“古之遗爱”。
礼成以敏;
博物能仁。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六言
子尼荣太仆;
国柱耀居总兵。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太仆国渊,字子尼,盖县人。幼求学于郑玄,博学强记,郑玄称之为“国器”。刘彻时官司空掾,大兴屯田事,官至太仆,以恭俭著称。下联典指清代楚雄镇总兵国柱,满洲镇黄旗人。雍正间袭一等子。乾隆间擢前锋侍卫。因功升马兰镇总兵。从征缅甸,调楚镇总兵,卒于军。
济刚柔而布政;
勤学问以传经。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大夫国子产,秉国政四十余年,临终语子太叔曰:“吾死,汝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下联典指三国魏国渊,求学于郑玄,博闻强记,郑玄称之为“国器”。
七言
国士无双才难得;
哀兵必胜勇有余。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典国姓始祖“国哀”二字的嵌字联。
八言
国器光前,世卿裕后;
遗爱著美,博物流芳。
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国侨,“国侨”,即子产,字子产,柄国四十余年。孔子曾称赞他是“古之遗爱也。”
国姓将军
国林之
国林之(1915—),武邑县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随营学校教员、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6分校主任教员、宣传科副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冀东第15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兴隆县委书记,中共冀东第17地委秘书长,华北军区第3纵队独立第1旅政治部主任,第8纵队23旅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第65军194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9兵团第65军194师政治委员,西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国家抚养的儿童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国家抚养的,不知其父母情况的儿童,大部分姓氏为“党”或“国”。
皇族国姓
概述
姓氏原本无所谓高与低,然而,在封建社会,某个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价百倍,被尊为“国姓”。能与皇帝同姓即是一种荣耀,能同宗同族就更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产。
刘备来自社会底层,靠编席贩履糊口,凭他这身份参与逐鹿中原,实在没有什么资本。但是,因为他姓刘,几百年前与皇帝是一家,便可“先姓夺人”,赢得政治筹码:天下是俺老刘家的,是俺祖爷爷的祖爷爷高皇帝刘邦打拼得来的。现如今要坐江山,也该我“汉中山靖王之后”刘皇叔,唯我才是正宗龙种!
晋朝末,匈奴人刘渊起兵,高举的也是汉朝国姓“刘”这面大旗。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依高祖称汉王。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皇帝奖赏功臣,除了加官晋爵、封妻荫子、封地赏钱乃至赠送美女外,还有一种荣誉性奖品:赐国姓。恩赐你国姓,与皇帝成为“一家”,那是高层看得起你,政治上信任你,堪称高规格、很庄重的政治大奖。
娄敬建议刘邦都渭河平原,为刘邦所纳,刘邦便赐娄敬姓刘。待王莽称帝,王姓成了香饽饽,而刘姓已然残汤剩羹矣,王莽拿了国姓王赏赐刘氏有功者,明德侯刘䶮、率礼侯刘嘉等凡32人被赐姓曰王。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北齐高洋高洋尽诛诸元,定襄令元景安为保命,欲请改姓慧贤皇贵妃,其从兄景皓曰:“安有弃其本宗而从人之姓者乎!丈夫宁可玉碎,何能瓦全!”景安以其言白帝,帝收景皓,诛之,赐景安姓高氏。本来的国姓元,因为国家的衰亡非但不再高贵,反而变成了要命的罪名。聪明人元景安选择了弃旧图新——主动请求姓高,以此表示与新政权保持一致;其堂兄元景皓不愿改姓新的国姓,结果掉了脑袋。
有时,某些动物也沾国姓的光而受到特殊保护。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唐朝的鲤鱼可真是跃过龙门,好造化了。
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称制,成了事实上的皇帝。武姓政治股票急飙升,前景诱人,盖过了第一姓李姓。马屁精傅游艺立即投资“武股”,上书请改国号,赐皇帝姓武氏,傀儡皇帝李旦李旦很识相,也顺应舆情主动上表,自请赐姓武氏。不能责怪李旦数典忘祖,实在是时势使然,不得不尔。
赐国姓,也有不好使的时候。李晔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皇帝拿出他的特殊政治奖品李姓赐给大臣朱温,不料朱老三竟不给皇帝面子,当即予以拒绝。此何故?此时唐朝大厦将倾,岌岌可危,一派末日败亡气象,实权已转移到朱温手中,李姓含权量远不及朱姓多了。
皇帝既然可以赐赠国姓,当然也就有权剥夺或开除反对派的国姓,以为惩罚。三国吴国孙秀乃孙权之后,正宗皇族。因见恶于末帝孙皓,惶恐不安,乃率兵降晋。孙皓盛怒之下,追改孙秀姓“厉”,那是极其严厉的政治处分。不过,孙皓的这个处分其实是一纸空文,无由实施;孙秀政治避难到敌国,照样姓孙,官做得比在吴国还大——对方看重和炒作的也恰恰是他的“国姓”。
列表
中原地区历朝国姓简表:
汉朝:刘姓
三国·蜀:刘姓
三国·吴:孙姓
刘宋:刘姓
南梁:萧姓
南陈:陈姓
五代十国:后梁为朱姓,后唐为李姓,后晋为石姓,后汉为刘姓,后周为郭姓和柴姓。
十国:吴越为钱姓,杨吴为杨姓,南唐为李姓,南楚为马姓,前蜀为王姓,后蜀为孟姓,南汉为刘姓,南平市为高姓,闽国为王姓,北汉为刘姓
辽朝:耶律姓
西夏:李姓
明朝:朱姓
清朝:爱新觉罗氏姓(金姓、赵姓)
参考资料
国永振 资料.中国法律网--赞片影视.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