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征镒

吴征镒

吴征(1916年6月13日-2013年6月20日),号白兼,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出生于江西九江,祖籍歙县,寄籍江苏仪征,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系中国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云南省科协主席、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等职。

吴征镒长期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研究等领域多有建树,他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新分类群多达1766个,是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学家,被广泛称誉为中国植物“活字典”。他领导编撰了《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等一系列植物学丛书,对摸清中国植物资源家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利用、推动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作出了诸多贡献。

吴征镒一生荣誉等身,两度摘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三度问鼎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首位、世界第七位摘得 “考斯莫斯国际奖”(COSMOS)的科学家;2008年1月,吴征镒荣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12月,国际编号第175718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1916年6月13日(农历),吴征镒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个官宦家庭,祖父吴筠孙系清光绪甲午年间的传胪,一度官至赣北观察使(江西浔阳道尹);父亲吴启贤早年系北洋政府农商部主事,后回乡改任江苏省议员。吴征镒出生次年,祖父吴筠孙突发脑出血去世,家道渐次中落的吴氏一门遂举家迁往扬州吴道台宅第定居。

早年学行

吴征镒6岁时,便已开始在家馆读书,师从家塾先生黄吉甫读书识字,后又师从张德彝、茅以仁等学习英语、数学;延至10岁前后,尚且年幼的他在翻阅家藏《植物名实图考》《日本植物图鉴》等书籍后,遂渐次对各类植物发生浓厚兴趣。

1929年,时年13岁的吴征镒,入读江都县立中学念初中;两年后,成绩优异的他成功跳级考入省立江苏省扬州中学;这一时期,吴征镒在唐寿、唐燿焦启源等老师的点拨下,先后掌握了植物标本采集、花果解剖、标本鉴定等植物学知识,届时已能完成自采标本200余份。1933年,颇有植物研究兴趣的吴征镒,在兄长吴征铠的资助下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师从吴韫珍李继侗等早一辈植物学家,继而奠定了吴征镒一生的植物学研究旨趣。

青年从教与革命

1937年,吴征镒大学毕业之际,因成绩优异得以留校任教;同年10月,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被迫转至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担任助教;翌年又转入新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任职。1940年,吴征镒在先师李继侗的建议下,重返清华大学师从植物学家张景钺攻读硕士学位,从事杜鹃花科属研究;两年后,受业师吴韫珍病故影响,吴征镒遂中断学业回到西南联大接替吴韫珍出任生物系教员。此后数年间,苦于生计的他,又相继兼任了云南大学中法大学、国立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所等院所的多个职务。这一时期,吴征镒在师友闻一多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到进步学生组织“新诗社”“剧艺社”,并由此走上了宣传抗战、武装革命的道路。

1945年,经闻一多、吴晗介绍,吴征镒先期申请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开始参与领导“一二·一”等反内战学生运动;翌年2月,又经进步人士殷汝棠介绍,正式通过考察获批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后,重返北平市的吴征镒旋即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参与组织了“剧艺社”“读书会”发起的一系列反战抗暴活动,直至1948年9月奉命前往解放区工作。

回归植物学研究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际,吴征镒受命出任北京军管会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参与接管北京故宫和各大院校、研究所;同年12月,吴征镒奉调前往筹建中国科学院,先后出任中科院党支部书记、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等职,在院所筹建、人才延揽、植物科考、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间他还积极致力于植物学研究,前后历时近10年完成秦仁昌从国外带回的3万余张植物标本照片的标注整理工作,有效改善了中国1950年以前植物研究文献短缺的局面,为后续开展植物领域研究和编撰《中国植物志》提供了重要参考。1955年,吴征镒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开始参与领导“中苏云南生物资源考察”项目,就动植物区系划分、热带资源开发利用、橡胶宜林地调查等问题展开探究。

壮年著书立说

1958年,吴征镒举家迁往云南省,赴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首任所长(兼北京植物所副所长),正式踏上了摸清中国植物起源、分布和发展规律的道路,在兼顾昆明植物所建所、建室工作的同时,他所领衔的植物分类、植物地理、植物化学、植物生理、植物引种驯化和植物形态解剖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也随即展开。这一时期,吴征镒与国内外众多植物学家一道,考察了中国云南和古巴越南等地的大量植物种类和植被,基本摸清了云南1.7万余种植物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在中国植物学界率先将大陆板块学说和植物进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度遭到批判、关进“牛棚”的吴征镒,在野外植物考察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另辟蹊径转向研究田间杂草和中草药植物,陆续完成了《昆明黑龙潭地区田间杂草名录》《新华本草纲要》两部著作的草创编撰;1974年起,渐次得以恢复工作的吴征镒,旋即两次带队深入青藏高原开展野外植物考察,调查发现了诸多高原地区的植物新种和新变种,为后续编著《西藏植物志》奠定了重要基础。1977年春,吴征镒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翌年3月,受邀出席全国科学大会,早年所作《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研究荣膺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起,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吴征镒的植物考察也开始遍及东北、新疆、青海省、湖北、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等地,其间他又远涉重洋,三访美国、四进英伦、五赴日本,足迹遍布世界四大洲(除非洲),个人学术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1981年,吴征镒当选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两年后,年届67岁的吴征镒,卸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一职,转而出任昆明植物所名誉所长。1986年10月,吴征镒接任《中国植物志》主编一职,在任长达17年。

晚年与逝世

1999年,吴征镒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更进一步,他在总结借鉴世界各国植物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建言国务院启动基于基因工程系统的国家级“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1999年8月,吴征镒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建议:“十分有必要尽快建立云南省野生种质资源库,对其中有近期开发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遗传背景的分析研究,提取脱氧核糖核酸进行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成功推动了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落成。2006年,年届90岁的吴征镒,转而投身研究整理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开始以考据学的方式来深化植物学研究;翌年1月,吴征镒又受邀出任了《中华大典·生物典》主编一职,为大典的框架搭建和资料整理做出了大量工作,直至逝世。2008年1月8日,吴征镒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3年6月20日凌晨1点31分,吴征镒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市逝世,享年97岁。

科研成就

吴征镒长期致力于植物学研究与教学,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合理利用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究,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有多方面贡献。

植物系统分类学方面

20世纪30年代起,吴征镒即已开始投身野外植物考察,在长达70余年的植物系统分类研究生涯中,他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先后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新分类群多达1766个,通计涵盖94科334属(其中新属22个),系中国众多植物学家中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以他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国外学者命名的历史。与此同时,吴征镒在系统分析中国被子植物门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植物区系“多系-多期-多域”发生的起源理论和“八纲系统”的新方案。

20世纪50年代起,吴征镒即已投身参与组织《中国植物志》编撰工作,领衔承担了唇形科天南星科罂粟科秋海棠科等一些大科、难科和关键类群的系统研究与编写,此后他又担纲主编一职长达17年,全程参与推动了《中国植物志》这一当世植物学巨著的最终成书发行。

植物区系地理学方面

20世纪60年代起,吴征镒发表的《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等一系列论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性质、分区和起源演化问题,明确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有三大历史成分,即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而中国西南部则是这些区系成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学术创见;同时他还从植物分布区类型形成发展过程和历史渊源出发,创造性地将中国种子植物划分为15大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揭示了中国植物的分布规律及其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东亚植物区(Asiatic Floristic Kingdom)系一个独立植物区”的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植物的分布规律和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继而创立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一整套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迄今仍被学界视为是对东亚植物分布现象及其规律最全面和完整的分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系特征评定提供了重要标准的同时,还正式开辟了中国植物区系学研究的全新领域。

20世纪90年代起,吴征镒承担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大课题期间,领导200多人的学术团队以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切入点,在吴征镒所提“大科学产业”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中国种子植物特有的科属区系地理研究,关键地区和研究薄弱地区的植物区系研究,中生代晚期特别是新生代植物区系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种子植物区系中重要科属的起源、分化和地理分布研究”等四个专题展开了一系列的《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继而推动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的正式形成。

植物学研究功用方面

20世纪40年代起,吴征镒便从植物资源学研究的角度切入,提出了植物的有用物质形成与植物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的观点,指导了植物资源寻找、合理开发利用和引种驯化的实践问题,最终推动形成了一批以植物资源产业为核心的区域性经济支柱。他首创热带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位研究,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和混农林生态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解决了海南岛橡胶宜林地的改进和两广地区橡胶宜林地的选种难题。譬如他所开展的“橡胶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研究,编著的《新华本草纲要》(三卷),都对中国的植物资源探究与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956年,吴征镒便率先向国家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之后又相继提出了“在云南省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人类生态和植物资源有关的全球战略问题’的观点和人类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措施的双刃性问题”“建立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设想”等一系列重大倡议;1980年5月,北京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上吴征镒就“西藏植物区系的起源及其演化”作了发言,阐述了西藏植物区系的性质和特征。1993年,吴征镒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就“人类生态、植物资源和近代农业”问题发表见解,提出了“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的历史发展过程问题,以及近代农业不但要有微观上利用和改造植物遗传特性的一面,还要有在热带温带以多层多种经营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工程”的保护生物学和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新思想,主张将自然保护事业与当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统筹起来加以谋划,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与接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了前瞻性部署,并据此成功荣膺1999年度“秋英属”国际大奖。

吴征镒投身植物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同时,还相继领导编著了《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中国植被》,应邀主持撰修了“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院卷生命科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中华大典·生物典》《Flora of China》(英文修订版)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图书,直至逝世。

主要论著

代表作品

吴征镒一生著述颇丰,先后出版有《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中国植被》等30余部专著,现摘选部分著述如下:

学术论文

吴征镒一生发表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现摘选部分论文载录如下:

人才培养

自20世纪30年代起,吴征镒便已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开班任教,积极从事植物学领域的教育研究工作;转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后,他又积极致力于后学指导和研究生教育,先后培养出了王文采、汤彦承、李锡文、李恒等一批知名植物学家和学术领军人。

奖励与荣誉

科技奖项

荣誉称号

家族成员

担任职务

人物评价

2009年,中国科学院以《吴征镒:中国植物“活字典”》为题刊文,称誉他为中国著名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在从事植物学研究的70年生涯中,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3年,吴征镒逝世之际,建筑大师吴良镛专门提写挽联“骋骛学运,明辨时局,为挚友;翱翔物林,巨匠风范,奉为尊师”,籍此高度评价了吴征镒的一生。

美国科学院院士Peter H.Raven认为:“吴征镒院士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泛而深入知识的真正的学者。”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小渊惠三称誉吴征镒“是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长期致力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致力于敏锐地审视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通过这方面的工作,他取得了造福人类社会的辉煌成就。”

人物纪念

1993年,为致敬吴征镒对中国植物分类学和中国植物区系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第一个纪念吴征镒的新属-葫芦科白兼果属发表;2003年,吴征镒的学生、研究员孙航领衔发表了第二个纪念吴征镒的新属-征镒麻属和新种征镒麻;2018年,新生代植物学家薛彬娥和谭运洪与新加坡泰国学者合作,发表了第三个纪念吴征镒的新属-征镒木属);2023年,中科院植物研究人员发表了又一纪念吴征镒的报春花属新种-征镒报春。

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8号公报,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2012年6月4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小行星4179命名仪式,正式向吴征镒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图。

2014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起举办“首届吴征镒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活动,希冀籍此来传承吴征镒严谨治学、执着追索的科学精神,鼓励支持当代植物学青年工作者不断强化学术交流,持续投身植物学研究事业。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多届。

2014年6月,吴征镒逝世一周年之际,科学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了《吴征镒自传》《吴征镒先生纪念文集》,两书详细介绍了吴征镒早年成长、参加抗战、投身植物研究的人生故事,广泛辑录了吴征镒逝世后社会各界发表的诸多追思纪念文章,以表达对已故植物学家吴征镒的缅怀与敬意。

2015年1月24日,仙湖植物园举办了吴征镒雕像落成暨揭幕仪式。2015年3月,为致敬吴征镒在植物学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起设立了“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颁发“吴征镒植物学贡献奖、吴征镒植物学创新奖”两项植物学奖,旨在弘扬吴征镒的科学精神,奖励在植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和重要创新成果的植物科技工作者。2015年6月19日,“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吴征镒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行。

纪录片《自然之子》是扬州电视总台摄制,王俊导演的一部七集人物纪录片,该片曾在吴征镒创办的哀牢山生态站(景东)取景,集中还原和讲述了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镒先生为植物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诸多故事与场景。

参考资料

吴征镒.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19

吴征镒遗体告别仪式在昆举行 各界人士深切缅怀.中国民盟云南省委会.2023-05-28

吴征镒先生生平(中、英文版)----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2023-01-14

【科技日报】大师仙逝 大地留芳.中国科学院.2023-05-27

吴征镒(1916-2013)-中华读书报-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1-14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光明日报-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1-14

【科技日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征镒院士逝世----深切缅怀吴征镒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01-14

吴征镒.云岭先锋网.2023-05-28

吴征镒:毕生抒写绿色王国的史诗----深切缅怀吴征镒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01-14

一生谋一事——吴征镒.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9

吴征镒自定年谱.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2023-06-22

【先贤民盟故事】“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怀念吴征镒院士.中国民盟云南省委会.2023-05-26

吴征镒.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3-06-22

吴征镒.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3-06-22

深切缅怀吴征镒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05-27

吴征镒院士生平.中国科学院.2024-10-28

吴征镒的植物人生.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28

植物学家吴征镒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1-14

《滇南本草图谱》第一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27

吴征镒论文专著目录.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2023-05-27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的通知.云南省科技厅.2023-05-28

国家科技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23-05-29

国家科技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23-05-29

国家科技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23-05-29

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28

吴征镒院士、张亚平院士等获选“十一五”云南十大科技人物.中国科学院.2023-05-26

中组部印发《关于做好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共产党员网.2023-05-29

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公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3-05-29

吴征镒先生生平.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23-05-28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国家发展门户网.2023-05-28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国家发展门户网.2023-05-28

吴征镒:中国植物“活字典”.中国科学院.2023-05-28

..2023-02-14

以吴征镒命名的荨麻新属发表.清华大学.2023-06-22

发现番荔枝科一新属:征镒木属.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2023-06-22

报春花再添两新种,命名致敬吴征镒、武素功.科学网.2023-06-22

吴征镒等五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小行星命名.中国政府网.2023-06-22

第六届吴征镒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吴征镒科学基金会.2023-05-28

《吴征镒自传》及《吴征镒先生纪念文集》出版发行.中国民盟云南省委会.2023-05-28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雕像在仙湖植物园雕塑园揭幕.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办公室.2024-10-28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2023-05-27

昆明植物所举行“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吴征镒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2024-10-28

《自然之子》第七集中国花神.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2023-05-27

电视片《自然之子--吴征镒》剧组到哀牢山生态站拍摄外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23-05-27

吴征镒院士与哀牢山生态站.中国科学院.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