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崇善寺

崇善寺

太原崇善寺,始建于唐朝。占地面积约为3192平方米(大悲殿)。位于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在上马街南侧,狄梁公巷东侧,今山西省考古博物馆后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创建于唐,原在城外。到明初朱元璋称帝,将太原列为九边重镇之一,于洪武9年(1376)拓宽新城,为抵御元军残余势力的侵扰,于是白马寺划到城内。明洪武十六年(1383),朱棡朱㭎为纪念其生母孝慈高皇后而在原址重新拓建,令差永平侯谢成奏准建新寺一所,于是在延寿寺的基础上动工扩建,历时八年竣工。建成后,晋王赐额“崇善禅寺”。清同治三年(1864)10月15日寺内失火,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被烧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六大主殿之一的大悲殿和山门、钟楼、东西厢房、西小院等少许建筑。清光绪七年(1881),山西省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废墟上修建文庙。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投下两颗炸弹,虽洞穿屋顶,但并未爆炸。

1965年,嵩善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嵩善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

崇善寺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宋、元均称延寿寺。其最早记载见于残存的《元一统志》:“延寿寺在本县(阳曲县)东二里,宋大中祥符三年额。对绝壑,宛若山林间久废,今有重建寺宇。”明洪武十六年(1383),晋王朱㭎为纪念其生母孝慈高皇后而在原址重新拓建,令差永平侯谢成奏准建新寺一所。建成后,晋王赐额“崇善禅寺”。明代中后期及清初崇善寺多次重修。

历史沿革

崇善寺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宋、元均称延寿寺。崇善寺原在城外到明初朱元璋称帝,将太原市列为九边重镇之一,于洪武9年(1376)拓宽新城,为抵御元军残余势力的侵扰,于是白马寺划到城内。

明洪武十六年(1383),朱棡朱为纪念其生母孝慈高皇后而在原址重新拓建,令差永平侯谢成奏准建新寺一所,于是在延寿寺的基础上动工扩建,历时八年才竣工。建成后,晋王赐额“崇善禅寺”。当年崇善寺图可以从一幅现仍保存在寺内的《崇善寺建筑全图》中看到。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的格式修建的。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齐的排列着一系列的小院落。这种格局,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主殿和东西六宫的布局极为相似。崇善寺既为佛教寺庙,又是皇家祖庙,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的格式修建,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和金灵殿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其左右又整齐地排列着一系列小院落。规模宏大,占地245亩,人称“晋国第一伟观”。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崇善寺多次重修。

清同治三年(1864)10月15日寺内失火,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被烧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六大主殿之一的大悲殿和山门、钟楼、东西厢房、西小院等少许建筑,以及数珠400多年的国槐。现存崇善寺址仅为当时寺院的四十分之一。清光绪七年(1881),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废墟上修建文庙。从此崇善寺被分为两半,文庙占其中大半部分,大悲殿建筑群成为崇善寺的代表。大悲殿以主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而得名。大悲殿天花板上的吉祥彩图为明代原作,西区中部几块是后补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投下两颗炸弹,虽洞穿屋顶,但并未爆炸。196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布局

崇善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影壁、山门、钟、鼓楼、东西厢房和主体建筑大悲殿。其中崇善寺山门前有蟠龙琉璃照壁,系明代遗存。崇善寺面阔三间,辟三门,中门额书“大悲胜境”,道明其佛教圣地、胜景非常的地位。左门额书“宗唐遗址”,寓其历史渊源,有唐一代始建,一脉相承。右匾额书“晋源区神景”,意指此系太原市第一佛家寺庙。

后为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为明代最完整、最标准的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前檐安有隔扇,背面装有板门,殿内设天花板,檐下有斗拱承托屋檐,瓦顶黄绿色琉璃剪边。殿内中间的神台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左边是千钵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像高 8.5 米。

主要景点

大雄宝殿

寺内大雄宝殿居中,面宽九间,高达30余米。殿堂楼阁、亭台廊庑近千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大部建筑毁于火。现仅存山门、钟楼、东西厢房和大悲殿。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剪边。殿内佛坛上供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菩萨和文殊、普贤三尊佛像,像高8.5米,比例匀称,衣饰流畅,现保存完好无损。殿宇和佛像均为明初遗物。

山门

崇善寺山门为无梁密檐式,绿琉璃瓦覆顶,面阔三间,辟三门,中门额书“大悲胜境”,道明其佛教圣地、胜景非常的地位。左门额书“宗唐遗址”,由唐一代始建,之后一脉相承。右匾额书“晋源神景”,意指其为太原市第一佛家寺庙、气韵非凡。门外月台上的两尊明代铁狮古朴威猛,铸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大悲殿

大悲殿是崇善寺主要建筑,也是太原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构建筑,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早二三十年。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其上部为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具有一种庄严的美。殿内豁敞明亮,从内柱、梁枋到平基,全部采取宫廷中惯用的金碧彩绘。殿内正面须弥座上,三尊泥塑贴金菩萨并立,通高8.3米,为观音、文殊菩萨、普贤,称为“三大士”。三尊造像,比例适度,身容敦肃,体态健硕,面像丰圆,颜貌舒泰,服饰华丽,衣纹流畅,具有一种温文敦厚、雍容华贵、秀丽妩媚、和蔼慈祥、可亲可敬的神韵,是中国明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三尊泥塑贴金菩萨的塑造年代约在明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四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居中,左右两侧分别是等高的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和千轮千华子普贤菩萨立像。大悲殿台基不高,月台很大,几乎占整个大院的三分之二,整个大院不因其建筑高大而显得拥塞。为使平旷的月台变化有致,建筑师在月台两侧增添两个小巧的六角亭子,左为鼓亭,右为钟亭,一律琉璃瓦盖顶,砖镶围栏,玲珑剔透,极有风致,也是珍贵的明初建筑。

千手千眼观音

殿内正面是一尊8.3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匀称,金箔覆身,金光熠。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实际上左右只有20手臂,每个手中心各有一眼,40只手、40只眼分别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就构成千手千眼。按照佛教经典的解释,千手千眼是观世音的“六种变相”之一,象征能洞察人间一切祸福。额头上的那只眼睛,象征她已修行到“三摩”境界,所持的轮、螺、伞、幢、花、瓶、鱼、结等8种法器,象征着吉祥如意。手握的刀、枪、剑、戟,据说是用来降魔伏妖的。那头边两手上高托的日用,象征主宰宇宙的无量佛法。胸前四手中高举的哈达,象征着对祖师虔诚的敬仰。这座佛像不仅是珍贵的宗教艺术品,而且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的两侧分别矗立着一尊与她等身的塑像,右为普贤菩萨立像,左为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立像。文殊像从正面看,只有三头六臂,加上身后由一圈圈手臂组成的相轮上的手,为千只手臂。文殊像每只手上托着一个金钵,每个金钵中都端坐着一位释迦佛。据《大乘瑜伽经》的解释,这种形象是文殊菩萨的变相之一,具有如同观音菩萨一样特定的象征意义。在大殿内的两侧,排列着几十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以及由清代和尚刺血手写的《华严经》。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观音菩萨的左侧是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以智慧和能言善辩著称,故其名号为“大智文殊”,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夏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萨出家日,腊月二十二则是文殊菩萨的成道日。塑于大悲殿内的这尊文殊立像,只有三头六臂,之所以称千手千钵千千释迦,是因为她身后的相轮是由一圈圈手臂组成,而每只手都托着一个金钵,每个金钵中都端坐着一尊雕刻精细、玲珑剔透的释迦佛,且每尊释迦的眉眼都清晰可辨。据《大乘瑜伽经》之解释,这也是文殊的变相之一,具有如同观音菩萨一样特定的象征意义。据佛经讲,一只手持一个钵,代表一个僧人,千手千钵代表一千个僧人,而千手千钵实际是“无数”的代名词。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是娑婆世界释迦摩尼佛的右、左胁持,被称为华严三圣。依佛教之说,四川峨眉山的普贤菩萨是大行菩萨,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是大悲菩萨,安徽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是大愿菩萨,而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是大智菩萨。

观音菩萨的右侧是千轮千华子普贤菩萨,以理、德著称,他的名号为“大行普贤”。标准法相是手执如意,坐莲花座,座下一头六牙白象,道场在峨眉山。夏历二月一日是普贤菩萨圣诞日,普贤菩萨与观世音、文殊等身,造型状如常人。所谓文殊启德,普贤启行。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更加通俗的讲,普贤菩萨是知行合一的菩萨,重在应用和实践。特别是要落实在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中。大悲殿里的普贤菩萨面慈目善、雍容华贵。此外还有一尊铜佛,一尊缅甸玉佛,十几尊高不盈尺的小铜佛。

地藏王菩萨和准提菩萨

在三大士立像两边还供奉着地藏菩萨和准提佛母。大殿最西侧,在普贤菩萨的旁边有地藏王菩萨像。地藏代表了孝顺、恭敬。道场在九华山。夏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萨圣诞日。地藏菩萨曾经发下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信众礼拜地藏菩萨,是学习他孝亲尊师的样子,并将孝顺和恭敬扩大到一切众生。大殿的东侧,在文殊菩萨旁边供着准提菩萨。准提菩萨是感应甚强,对崇拜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道场在福建翔安准提寺。夏历三月十六日是准提菩萨圣诞日。他被塑造成十八臂三目的形象。

关公和韦驮

大殿众菩萨塑像的两边还分别有关公和韦陀两位护法护持。关公成为佛教界的护法,据说关公麦城之战拒降,被孙权杀害后一直执着深切,死后未得解脱。南陈大光年间,法华宗智顗大师游历荆湘,在当阳玉泉山关羽魂魄幸遇禅师开示,当下反观,体悟心性,千百年来,含恨未解之冤,顿时冰消云散。即发愿拥护佛法,镇伏魔军,当下即成为护法菩萨,为中国佛教界中的伽蓝神。夏历5月13日为伽蓝神圣诞日,其道场为海门区开福寺。

韦驮尊者,又称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驱邪魔护佛法。韦驮菩萨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神之一,被誉为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夏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其道场在浙江临安东天目山。韦驮菩萨在佛教寺院中,担任护持僧众、宏演佛法的任务。大悲殿内韦驮立像,是一件形神兼具的木雕珍品。大小与真人相仿,甲齐整,体稍前倾,手持金刚杵,以杵拄地,眉宇、眼神和嘴角之间,流露出一种坚毅、英武的气质,此塑像已完全摆脱宗教塑像类型化束缚。

钟鼓楼

大院东南拐角的大钟楼,高达20多米,楼上悬挂着一口正德元年(1506年)铸造的大铁钟,通高2米,外径1.8米,总重9999斤。大钟的音域宽广,轻击圆润深沉,幽雅悦耳,重击则其声宏亮,浑厚有力。

寺院

步入古朴的山门,有花间甬道,可达大悲殿。殿前设两个铜铸熏炉,靠近山门的为殿式方形香炉,其后有圆形亭式香炉。重檐正中间悬“大悲殿”檀底金字雕花边框竖向匾额,殿门正上方挂“琅函宝相”黑底金字横向匾额,此匾额由已故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1907~2000)题写。两侧悬黑漆底、鎏金字木质楹联:“千手千钵千华子,大悲大智大愿王”,是巴蜀才女,中国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1909~2006)撰拟,山西汾阳籍书法大家田际康(1912~1992)先生书写。寺内主体建筑大悲殿创建于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四年,明成化、嘉靖年间曾两次部分修,至今大部分构件仍是洪武年间原物。寺院内遗存有富丽典雅的石碑印记着千年古禅寺的崇高地位和壮阔历程。这些石碑都是修造寺院后留下的铭记,奇特的是碑的顶部有龙形的琉璃造作,据史料载,这种形式的石碑,只有皇家寺院才可以塑造。石碑上镌刻着寺院的如烟旧事,述说着过往的兴衰沉浮与沧桑变迁。第一块石碑上“萬民樂業”四个字非常清晰。下方刻有铭文《重修崇善寺碑记》,其上较为清晰地写明建造崇善寺的时间和过程及有关的情况。第二块碑上刻着“万古长青”,第三块碑上刻着“宏法利生”。

东西厢房

大悲殿的西侧,有二层楼的建筑,楼上好像是僧人的住宿,楼下设置会堂。这里每天都会为进入寺庙的俗众提供佛教书籍,供大家学习。大殿东侧也是新建的二层楼建筑,一层的地方设置伽蓝殿。伽蓝是寺院的通称,珈蓝神是保护寺庙的神,它的里边专门供着关公塑像。两厢还绘制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壁画。

重要文物

藏经

大悲殿两侧,排列着几十只古香古色的藏经柜。保存有佛教藏经,有宋、元、明、清等经书三万余卷,且大部分为木刻书法珍本。数量之多,版本之名贵,在中国是少有的。同时还保存着中国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贵版本——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砂藏》。《崇宁万寿藏》又称《鼓山大藏》,前后用三十三年时间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余卷。现仅存十七卷零十八页。《碛砂藏》是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开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3年)崇善寺风景图完工。历经百年刻成的《碛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现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卷。除此之外,这里还一直保存着元版藏经,即元皇庆元年(1312年),由民间募资刻印的《普宁藏》,现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卷,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卷。

壁画临摹

嵩善寺中的《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描绘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故事。这两套摹本,虽历经五百年沧桑,但仍鲜艳如初,被人们称为“宝石画”。这些画为研究中国的绘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尊泥塑贴金菩萨立像

三尊泥玩具贴金菩萨立像是明洪武年间塑制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面慈目善,雍容华贵,造型奇特,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珍品。正中是一尊8.3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匀称,金箔覆身,金光熠熠。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实际上左右各有20只手背,每个手心中有一眼,40只手、40只眼分别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构成了千手千眼。按照佛教经典的解释,千手千眼是观世音的“六种变相”之一,象征能洞察人间一切祸福,额头上的那只眼睛,象征她已修行到了“三摩”境界,所持的轮、螺、伞、幢、花、瓶、鱼、结等8种法器,象征着吉祥如意。手握的刀、枪、剑、戟,用来降魔伏妖。两手上高托的日月,象征主宰宇宙的无量佛法。胸前四手中高举的哈达,象征着她对祖师虔诚的敬仰。飘动的衣带、流畅的线条,感情丰富的面庞,处处表现出一种端庄、持重的内涵美。这座佛像不仅是珍贵的宗教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文化活动

2014年8月16日下午,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在出席“国家宗教事务局2014年宣传通联工作会议”期间,赴太原崇善寺、龙泉寺调研,听取寺院管理和建设情况的报告,了解寺院开展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建设生态寺院情况,提出意见和要求。在崇善寺,蒋坚永指出古刹崇善寺以收藏丰富珍贵的佛教古籍文献而闻名,希望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弘扬佛教文化。肯定太原市万柏林区和寺院改造煤渣山建成绿色生态园的成绩,希望龙泉寺进一步发挥佛教资源优势,弘扬佛教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服务社会,造福一方。

2015年11月4日,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山西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交城玄中寺方丈根通长老封仪式在山西太原崇善寺举行。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崇善寺创建于唐,明洪武十六年(1383)朱棡朱㭎为纪念其生母马皇后而在原址重新拓建。清同治三年(1864)10月15日寺内失火,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被烧毁,清光绪七年(1881),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废墟上修建孔子庙

保护

1965年,嵩善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嵩善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旅游信息

参考资料

皇家祖庙 净土宗祖庭:山西太原崇善寺.凤凰网佛教.2023-11-02

文史丨晋博:太原崇善寺.北青网.2023-11-03

「古迹史话」大悲胜境崇善寺 三大宝物佑并州 .百家号.2023-11-03

一眼千年 皇家古刹崇善寺 .百家号.2023-11-03

散落在巷子里的太原“国保”单位 .百家号.2023-11-04

崇善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11-04

二等奖作品 历尽劫波犹崇善 幸有佛光曜并汾——崇善寺大悲殿解说词.太原市人民政府.2023-11-03

蒋坚永副局长在山西太原调研佛教活动场所.人民网.2023-11-04

一代高僧根通长老圆寂 封龛仪式山西崇善寺举行.央广网新闻.20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