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李(学名:李属 salicina Lindl.),别名中国李、玉皇李、嘉应子、嘉庆子、山李子、布霖,是蔷薇科(Rosaceae)樱桃属(Prunus)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世界各地及中国各省均有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山谷疏林中或水边、沟底、路旁等处。海拔400-2600米。
李高9-12米;树冠广圆形,树皮灰褐色,起伏不平;老枝紫褐色或红褐色;小枝黄红色;冬芽卵圆形,红紫色。叶片长圆倒卵形、长椭圆形,稀长圆卵形,边缘有圆钝重锯齿,常混有单锯齿;托叶膜质,线形。花通常3朵并生;花瓣白色,长圆倒卵形,有明显带紫色脉纹。核果球形、卵球形或近圆锥形,黄色或红色,有时为绿色或紫色,外被蜡粉;核卵圆形或长圆形,有皱纹。
李的果实、根、叶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生津等功效。李的果实酸甜适口,营养物质丰富,既是优良的鲜食水果,还可以加工制成蜜饯、果酱、果脯等食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此外,李观赏价值高,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理想树种。
栽培与传播历史
李原产于中国,是中国栽培历史最久的古老果树之一。中国李是近代植物学上的名词,目的是便于与世界各地的栽培种有所区别,中国古代文献提及的李,即指中国李。《管子》中有“五沃之土,宜木宜梅李”的记载,表明当时已注意到李栽培的土壤条件。《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的上林苑有紫李、绿李、朱李等15种李。在近代的考古发掘中,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或战国时代的李核遗物,证明远在5000-6000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经采食李的果实了。其栽培历史至少有3000年以上。
李在中国分布很广,在《山海经》的《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中都记载有李。纵观历代典籍的记载,北起吉林省,南至广东省,都有李的栽培。西汉时期,李随桃、杏传播到日本和伊朗。在近百年内传至欧洲和美洲,传入美国后,与美洲李杂交,培育出许多种间杂种,在李的品种改良方面贡献很大。李传入欧洲和美洲之后,就以果实较大,色泽艳丽,香气浓郁,适应性强等特点,迅速在当地推广,很快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栽培种。
形态特征
冠与枝
李为落叶乔木,高9-12米;树冠广圆形,树皮灰褐色,块状或条状裂,起伏不平;老枝紫褐色或红褐色,无毛;小枝黄红色,无毛;冬芽卵圆形,红紫色,有数枚覆瓦状排列鳞片,通常无毛,稀鳞片边缘有极稀疏毛。
叶
叶片长圆倒卵形、长椭圆形,稀长圆卵形,长6-8(-12)厘米,宽3-5厘米,边缘有圆钝重锯齿,常混有单锯齿,幼时齿尖带腺,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侧脉6-10对,两面均无毛,有时下面沿主脉有稀疏柔毛或脉腋有毛;托叶膜质,线形,边缘有腺,早落;叶柄长1-2厘米,通常无毛,顶端有2个腺体或无,有时在叶片基部边缘有腺体。
花
花通常3朵并生;花梗1-2厘米,通常无毛;花直径1.5-2.2厘米;萼筒钟状;萼片长圆卵形,边有疏齿,与萼筒近等长,萼筒和萼片外面均无毛,内面在萼筒基部被疏柔毛;花瓣白色,长圆倒卵形,有明显带紫色脉纹,具短爪,着生在萼筒边缘;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等,排成不规则2轮,比花瓣短;雌蕊1,柱头盘状,花柱比雄蕊稍长。
果实与种子
核果球形、卵球形或近圆锥形,直径3.5-5厘米,栽培品种可达7厘米,黄色或红色,有时为绿色或紫色,顶端微尖,基部有纵沟,外被蜡粉;核卵圆形或长圆形,有皱纹。核仁饱满或退化,圆锥形,味苦。
主要变种
毛梗李(学名:Prunus salicina var. pubipes (Koehne) L. H. Bailey),产中国甘肃、四川省和云南省。生于灌丛中或林边,海拔1600-1800米。主要特征为小枝、叶片下面和叶柄以及花梗和萼筒基部均密被短柔毛。
物种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如中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李是中国分布最广的重要温带果树之一,从南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至北部的黑龙江省沿岸,从东南的台湾与东南部沿海至西部的青藏高原与天山,由海拔100-3300米,均有李的栽培。
生长习性
李适应能力强,耐寒,耐热。果实要求充足的光照条件;对风的抗性弱。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在砾质、沙质、中国北方的黑钙土、灰土、西北高原的褐土以及南方的红壤土上生长都良好;在pH4.7-7.7的中性偏酸的坡地以及盐碱土上均可生长。李对空气和土壤湿度要求较高,极不耐积水,果园排水不良,常致使烂根,生长不良或易发生各类病害。宜选择土质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土层较深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栽培。花期4月,果期7-8月。
主要品种
李分布广泛,在中国各地均有长期驯化栽培的地方品种,如浙江的槜李、红心李,福建的李、芙蓉李、胭脂李,广东的南华李、三华李,贵州的蜂糖李,云南的玫瑰李,四川的脆红李,重庆的青脆李,陕西的玉皇李,山东的平顶香,东北地区的窑门李、黄干核李等。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李大多数品种自花不实,需异花授粉。可通过风媒、虫媒授粉。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的李实生苗主要用来做砧木。适宜的采种期为7月中下旬,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品质优良、无病虫害的母树采收种子。采收后的种子处于休眠期,可通过层积处理催芽。播种方法有床播和直播。
嫁接繁殖
芽接操作简便,嫁接成活率高,是李园常用的嫁接方法。在健壮李上选择充实、芽体饱满的发育枝作为接穗,于夏秋(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T”形芽接。李的砧木主要有毛桃、杏、李、山桃、欧洲李、樱桃李、毛樱桃和梅等。
分株繁殖
李根际容易发生萌蘖,可分株成新苗。此法在中国南方较为常用。根蘖苗根系浅,不抗旱,结果迟,树冠较小。利用根孽分株的植株萌蘖能力亦较强。
扦插繁殖
根据插条的成熟度不同,可分为硬枝插和绿枝扦插两种。硬枝扦插采用已木质化的枝条进行扦插,选择幼龄初结果李作采集枝条的母株,插条要用当年生强健春梢,11月初以后,立冬之前扦插。绿枝扦插采用未充分木质化的新梢扦插,又称嫩枝扦插,软枝扦插。选择当年生新梢,在生长期进行扦插。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果园中的禾本科杂草,增施有机肥,适当灌水,能促进树势旺盛。李不耐涝,在雨季须注意及时排水。冬季彻底剪除李的病虫枝,并将剪下的枝干集中烧毁。早春进行翻土,可毁坏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将越冬害虫翻于地表,被风吹干或被鸟啄食。幼果生长期间,配合夏剪,摘除病果和剪除被蚜虫为害的新梢。
病虫害防治
病害及防治
李的主要病害有细菌性穿孔病(李黑斑病)、李红点病、流胶病等。李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枝、果,严重时会引起李大量落叶,造成枝、芽死亡,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产量下降。可通过石灰硫黄合剂防治。李红点病初期为害叶片,后期侵害果实。可通过代森锌、石硫合剂防治。李流胶病发生较普遍,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又名李树脂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主枝上,如发病严重,其它粗枝上也可发生。可在休眠期刮去流胶,用抗菌素涂刷病部;喷布多菌灵防治。
虫害及防治
李的主要虫害有食心虫(李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蚜虫(桃蚜、桃粉蚜、光管舌尾蚜)、红蜘蛛。害虫的综合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包括改善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如李附近避免近距离种植桃树和梨树等食心虫寄主果树;果园树木行间或附近要避免栽植桃蚜、桃粉蚜等蚜虫的宿主植物,如蔬菜、马铃薯等。物理防治如黑光灯诱杀、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等。生物防治如性诱剂诱杀、利用天敌灭杀等。化学防治如敌马粉剂、米乐尔颗粒剂、辛硫磷颗粒剂等药剂。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李的果实可入药,为中药李子,味甘、酸,性平。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主治虚劳骨蒸,消渴。
李的根可入药,为中药李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主治疮疡肿毒,热淋,痢疾。
李的叶可入药,味甘、酸,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壮热,惊痫,肿毒溃烂。
李的根皮可入药,味苦、咸,性寒。具有清热,下气,解毒的功效,主治气逆奔豚,湿热痢疾,赤白带下,消渴,脚气,丹毒,疮。
食用价值
李的果实多汁,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维生素a、C,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优良的鲜食水果。此外,李的果实还可以加工成蜜饯、糖水罐头、果酱、果酒等食品。还可将其晒成李干,耐久藏,有解渴的作用。
经济价值
李的木材坚韧,红色有花纹,有光泽,适于雕刻或旋工用;可做烟斗,家具和日用零件。此外,李还是优良的蜜源植物。据2019年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李栽培面积198万公顷,产量680万吨,是世界李栽培与生产大国。
观赏价值
李姿优美,叶、花、果实均有观赏价值,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是庭院绿化的理想树种。
相关研究
李红色素
以李果实为原料提取的李红色素,对酸、热、部分食品添加剂和饮品的稳定性较好,可作为食用天然色素应用于酸性食品或饮品的着色。
酚类化合物
李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酚类化合物,果皮、果肉中多酚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目前已从李果实中分离鉴定出的酚类主要为酚酸、黄醇、黄酮醇和花青苷。有研究表明,李果实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防治心血管疾病、减轻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等,对健康有益。
延伸文化
李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和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反映中国人民早期生活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载有关于李的诗句。如《王风·丘中有麻》中有“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卫风·木瓜》中有“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大雅·抑》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礼记》中记载把李果用作祭礼宗宙的果品。《史记》中载有典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为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但果品美,引来品尝的人多了,树下就走出了一条小路。这些都表明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代人民就把李果作为礼尚往来,祭奠祖先的珍品。
诗词文化
不及梨英软,应惭梅萼红。
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穠。
——宋 苏轼《李》
参考资料
李 Prunus salicina.植物智.2023-02-10
李.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2-10
毛梗李 Prunus salicina var. pubipes.植物智.2023-02-14
李 Prunus salicina Lindl..worldplants.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