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又称“南京明城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南京城墙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修建的重要国家工程,始建于1366年,历时长达21年修建而成。该城墙是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砖石构造的城墙。
南京城墙原长35.267千米,明代时期有城门13座,大型水关2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南京城墙原本是一座巨型的军事防御设施,但经历了60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外郭、皇城、宫城仅存残迹,而京城城墙现仍保存了25.091千米。
1988年,南京城墙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6年,南京城墙先后两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南京明城墙是在南唐首都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南面和西面城墙加以拓宽、加高进而扩大建成的。
而南唐城墙可上追溯至孙吴黄龙元年(229年)建造的都城建业,在这个时期城墙仅仅是土城和竹篱门。到南齐建元二年(480年),城墙全部改为大砖砌造。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金陵城两次扩建,城墙范围也随之扩大,其范围大体上东到今大中桥,西抵今水西门和石城门,南及今中华门,北至今北门桥,相当于明代南京城的西南大部。当时的城墙上宽两丈五尺,下宽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凯有龙光、棚寨及上、下水门和东、西、南、北共八门。
在宋元时期,城郭规模依旧,只是对城墙几度修治。
南京城墙的基础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拓建康旧城”“增筑新城”。建造城池主要始于军事的战略意义和城池本身的精神象征意义与维持天命皇权的威严而设计。朱元璋将位于钟山之阳的新宫围入都城也有固收、经营南京城,夺取天下的野心。而南京城墙城门上的瓮城也侧面反应了这一点。同时《明太祖实录》卷十七、《明史》中也有关于朱元璋据守城池、谨慎经营、筑城安民的做法。这也印证了他所实施的池州学正朱升“高筑强、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建造时期
1356年4月10日,明太祖朱元璋率部占领了集庆路(今南京市),后改名为应天府。次年,朱元璋继续实施池州学正朱升“高筑强、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应天府为基础,逐步扩大势力范围。
1360年,朱元璋为抵御陈友谅的进犯,在修筑既有城池的基础上,营建了虎口程和龙湾城两座城堡,这是朱元璋修筑城墙的开始。
1366年9月5日,朱元璋下令在南京建造官阙、城池。
初建阶段(1366年—1372年)拆除了应天府旧城北面全段和东面近半的城墙,填补了燕雀湖建造新的官城,按照“新城”规划,补建城墙、建造城门和开挖护城河,新建的城墙采用了以块石为主的多种建材。其中,吴元年(1367年),宫城上开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4座城门。1373年,朱元璋下令将南京明城墙加高增厚。1378年,朱元璋亲自过问城墙的修建工作。后因朱棣迁都,明城墙的修建工作停止。
营建阶段(1372年—1396年)期间是南京城墙建造的主要时期,该时期补建了皇城第二重城墙的城墙,建造了外郭(第四重城墙)并完成了南京官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的整体布局。对京城城墙重新加高增厚,大量使用了各地烧造的专供城砖和巨型条石。在城门内外增筑多种形制各异的瓮城。
其中在1373年,朱元璋下令将南京明城墙加高增厚,范围是京城城墙“围五十九里”,皇城是“围十四里”,并增筑国子学百余间,增建历代帝王庙,开挖太平门外城壕。
改造时期
清代(1636年)建立后,为了沟通城内外的交通,便于居民的出行,在原来13座城门的基础上,又开辟了草场门、小北门、丰润门、后湖小门4座城门。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为灭清复明,率20万大军出师北伐,最后败绩于“神策门”下,清朝顺治皇帝遂改其名为“得胜门”,但民间仍习称为“神策门”。
1892年,城楼毁损严重,地方官吏仿准安府城楼重建了神策门并缩小了原先的规模。
清宣统二年(1910年),时任两江总督托忒克·端方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为了方便游览玄武湖,宣统元年开辟新城门通向玄武湖,并将该城门命名为“丰润门”。
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随着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为了便于城内外的交通,促进经济的发展,又陆续开辟了海陵门、武定门、新民门、汉中门、中央门、雨花门、新开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9座城门。
在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前,民间对南京城门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聚宝门,民间俗称为南门;小北门,民间讹称为钟阜门;草场门,民间又称作操场门。但经过官方正式更名的城门只有神策门。
1928年,南京市教育局因城门名寓有封建思想呈请市政府拟用新城名,提议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国民政府第六十九次委员会议最终通过了南京特别市政府提出的7座城门的更名方案。同年,国民政府将原“朝阳门”瓮城拆除,修造三孔拱形砖门,并在门洞上嵌“中山门”的题字石额。
1929年,刘纪文市长亲自函请6名国民党的党国要人书写城门匾额,更改了7座城门的名称。4月,党国要员如期题写好各城门名称,南京市工务局迅即镌刻在条石上,制成横额,镶嵌在相应的城门上。
1937年12月,中华门是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几千名中国军人在此奋战,中华门城顶原有的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城楼也在侵华日军的炮火中被毁灭,从此再未复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开辟了解放门、集庆门、华严岗门、后标营门、长干里门5座城门,使南京城门的总数达到31座。
地理环境
南京明城墙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左右,河流湖泊众多。从地形上看,南京城墙位于宁镇扬丘陵地区,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因此其南京城墙的择址的地段或低洼松软或山石嶙峋。
建筑特征
城墙长宽
南京城墙距今已600多年历史。南京城墙总长度为35.267千米,其中地面遗存为25.091千米,遗址部分10.176千米。城墙现状基本完好的总长度为22.425千米,城墙现状遗迹类总长度为2.666千米。城墙最高26米,城墙顶部最窄处为2.6米,最宽处19.75米。
建筑材料
南京城墙采用城砖、木材、石料和黏合材料等多种材料砌造而成。城墙主要由砖砌造而成,其墙体外部和内部的砌块均为烧制城砖。外部和内部采用不同的粘结材料。且根据受力特点不同,分为自承重式城墙和包山式城墙。城墙砖颜色丰富,有青灰、黄灰、灰等,大部分为青灰色,因历史原因,城砖色泽斑驳。
城砖
城砖又称官砖、官警、贡砖、皇砖、城墙砖,每块城砖重约20千克,是南京城墙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全城大约耗城砖上亿块。每块城砖规格基本一致,约为40x20x10(厘米),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城砖上有铭文,多则六十九个字,少则一个字。刻字手法有阴刻、阳刻、空心刻等四种,字体有楷、行、隶等五种。
木材
木材是南京城墙建造中的耗材之一,主要用于城墙松软地段地基的加固、城门楼(还有一些使用了珍贵的楠木)的建造等项目。1384年,浙江行省湖州府凌说山场所产可用木材,仅一次征集就达29万根。经考古发掘,在长约15米的一段城基下部,所挖木桩达1700余根。木桩多数为水杉木,下端削成三角形尖头,上端均有明显被反复夺击的印痕,木桩长度有的为4.8米一般长度为3至6米。
石料
石料在南京城墙建造中的用量很多。自通济门至三山门段城墙几乎全部(除了宇墙、难谍和顶面用砖外)用条石砌筑,还用于城墙部分地基以及其他地段的墙体勒脚、城门地面道路的铺设、部分城门的拱券(如聚宝门等)。
1999年,在对繁昌区境内数处被称之为“明代采石场”遗址的调查中,发现被人工凿去的半座山断面上面布满了600年前钢轩凿石的印痕。
黏合材料
黏合材料又称夹浆、混合浆、黏合剂等,其用于南京城墙城砖之间的黏合。南明城城砖是用糯米汁、桐油和蓼草灰拌合的夹浆粘合而成的。尽管南京城墙已有600多年历史,但城墙内部的粘黏材料仍然是软的,没有完全固化。此外,城墙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城墙外部考虑到防水要求,粘结材料采用糯米砂浆;内部的粘结材料一般为普通的粘土。
防水设计
南京明城墙有着周密的防排水系统,防排水系统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因南京城墙位于雨量丰富的气候带,因此为了防止城墙本身雨水的自然渗透,在城顶做成平砖竖砌的散水坡,内低外高,并向城内倾斜;在一定的间距,砌筑由外向内的明沟,内墙下设有沟渠用来汇集城顶积水;又在一定的间距处的城墙内壁上砌入一条长约70厘米的水槽,使得城顶积水直通地面;在城墙内壁与地面接触的地方还设有略高于地表的明沟,使通往地面的积水引入至城内河流的窨井。其次,为了控制城内河流水位,在入水口的城墙部位安装了水闸或闸门。
走向设计
南京城城墙据高岗之脊而建。两座山体为主体构成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南京特有的形势特征,南京城墙因地制宜,因势而筑,占据最有利地势,以实现城墙的防御功能。
南京京城城墙依水系之曲而筑。南京不仅山岗雄峙,而且水网密布,长江贴身而过,秦淮河、金川河以及大小湖泊在明南京城内纵横交错。城墙以金川河下游一段作为护城河,河水由金川门出转而向西,直至流入长江。京城东部,由玄武湖以及燕雀湖等湖泊,再经过人工开壕贯通,形成了护城河。
城砖铭文
此南京明城墙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多则69个字。刻字手法有阴刻、阳刻、空心刻、双线刻。字体有楷、行、草、隶、篆等,五行均可见到。城砖铭文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了为南京城墙烧造城砖的区域、各地制砖工艺和制砖泥土样本、姓氏文化、简化汉字、民间书法和篆刻艺术等多元文化信息,有的铭文材料还可弥补史料的遗缺。南京明城墙城砖上大量的铭文内容是一座活的明初资料库。
景区布局
南京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现称都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且现在所说的南京城墙,一般是指这四重城墙中的“京城”(现称都城)。
南京城墙被划分为四段,其东北部是和平门至太平门段、东南部是太平门至光华门段、西南方是东水关至集庆门段、西北方是清凉门至中央门段。
其中和平门至太平门段全长约6公里,景点有和平门、玄武门、太平门等,文化配套设施两处:台城书房、创营书会;东水关至集庆门段,有武定门、中华门、长集庆门等景点和伏龟楼等基本陈列展太平门至光华门段设有登城口4处,中山门、光华门等城门位于此段;清凉门至中央门段长约6.9公里,设有登城口9处,包括兴中门、中央门等,配套设施有仪凤书阁。
主要建筑
南京城墙明代时期有和平门、太极宫玄武门遗址、中山门、光华门等配有瓮城的城门13座,其中中华门内侧设置了三道瓮城和27个藏兵洞。另外还有大型水关2座,垛口13616个,城墙各段内还有台城书房和创新书会等多个基本陈列展和文化配套设施。
城门
和平门
和平门原名“神策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朝北。和平门是明代十三座内城城门中是保存最完整的城门,现存对开城门两扇,厚18厘米,宽约3米,高约6米,超过石质券门,作内开。两扇城门均以原杉木王为主竖向排列,从侧面可看到竖向排列杉木用硬木制作的透栓加固。木门的外表及四周均以铁皮包裹,以铆钉列行钉在门板上。
明洪武年间所建城楼,后毁。天顺五年(1461)四月,重建神策门城楼。光绪十八年(1892)九月,仿淮安府城楼重建。现存的城楼,是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12座城门中留下的惟一城楼。在神策门一带的城墙上存有“光绪十八年金陵”等铭文的城砖。
玄武门
玄武门原名“丰润门”,位于江南三大名湖之一的“金陵明珠”玄武湖的西侧。清末时期(1840年—1912年)因“南洋劝业会”而开通,使得玄武门大部分遗迹毁灭,从而成为“南洋劝业会”不可替代的标志性遗存。1928年,国民政府改“丰润门”为玄武门。
中山门
中山门原名“朝阳门”,因位于南京城东,城门坐西向东,因内傍皇宫且朝东,故称“朝阳”。中山门是连接城内的宫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1865年,出于城防需要,在“朝阳门”外建造瓮城。瓮城呈半椭圆形与“朝阳门”的城门偏北斜设,城门皆为拱券砌筑。1928年,国民政府改“朝阳门”为中山门。1996年,中山门成为沪宁高速公路进入南京城的入口,与城门外的金陵辟邪成为南京城的主要象征之一。
光华门
光华门原名“洪武门”。位于南京城南,坐北朝南,且与皇城正南呈一条中轴线。城门设内瓮城2座、外瓮城1座,均为长方形,有主城门与内、外瓮城城门四道。光华门内瓮城城门与京城的城门呈直线而设,外瓮城城门开于瓮城东侧墙体,皆为拱券城砖砌筑,无条石。光华门在当时是朝廷举行正式仪式(如迎宾送客等)的必经之门,因此又俗称“国门”。1928年,国民政府将“洪武门”改为光华门。
通济门
位于南京城南,坐北朝南。城门内向西南,为商市区;向东北,为皇宫区。内瓮城呈“船形”,设有“瓮洞”若干,门垣共四道。三座内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呈南北直线而设,皆为拱券砌筑。城门上建有闸楼和城楼、内瓮城上建有闸楼。且通济门为京城13座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广的一座城门。
中华门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俗称南门,位于南京城南,坐北朝南,城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横贯东西,南通长干桥,北连镇淮桥,不仅是南京老城南的交通咽喉所在,也是明代南京首都地理位置上的正南门。
中华门主城台是南京十三座都城城门中唯一一座两层结构的城台,其中一层正中为城门通道,两侧各设置3个藏兵洞,二层设置7个藏兵洞,加上东西马道下还各有7个藏兵洞,共计27个藏兵洞。此外,中华门的主城门与三道内瓮城城门南北贯通,每道门都设有一门一闸,门是双扉包铁门,闸是千金闸,并吊在绞闸楼的上方。
洪武(1368—1398)初年,“聚宝门”曾沿用过旧有的城门。1386年,“聚宝门”在原南门的旧址上重新建造,因门外有聚宝山(今雨花台),遂定名“聚宝门”,现存城门及瓮城的基座,城楼已毁。1928年夏,国民政府将“聚宝门”改为中华门。
瓮城
瓮城是中国古代围建在城门处的军事防御设施,多呈半圆形,因其形状似古代生活器皿中的“瓮”,故称之为瓮城。瓮城有内外之分,其中筑于城门外侧的称为外瓮城,筑于城门内的称内瓮城。中国古代外瓮城的形制大约源于汉以后,盛行于宋,并形成传统制式。内瓮城的形制始创于明初的南京城墙,在南宋以前极为少见,尤其在城门内侧设置多道瓮城。
在南京城墙有13座有瓮城的城门,其中中华门的瓮城,在城门内侧设置了三道瓮城,是国内现存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是古代设计最奇巧的城门。中华门瓮城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15168平方米,由主城台、三道内瓮城、27个藏兵洞、东西马道,以及一条登城曲道(1980年至1989年期间为方便游客登城游览而建)组成,从上往下看,整体呈“目”字形结构。
神策门瓮城城门开有两门,这两座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屈曲而开,是南京内城13座城门瓮城所独有。民国时期,曾将外瓮培土建为油库,并在外瓮城两侧城墙上建有堡。1949年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后勤所沿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未搬迁。
水关
东水关遗址公园坐落于南京城东南部,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古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东水关遗址公园集古桥、古河、古墙、古闸于一体,种植有水畔绿植,遗迹中依旧可以清晰地辨识出藏兵洞结构。
东水关是明代的一座大型水关,位于南京城墙南线,毗邻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十里秦淮的"龙头",旧称上水门,始建于杨吴筑城。杨吴太和4年(公元932年)金陵府尹李昪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
通心水坝(或称“通心沟水坝”),俗称台城水关,又称北水关,今称武庙闸,为玄武湖主要泄水入城水道,也是城内珍珠河的主要源头。明建南京城墙时,将原有水关扩建成大扎,称“通心水坝”。该闸原有两个进水水闸,可单独或同时启动,这是调节城内珍珠河水位的重要设施。为减缓湖水的流速,闸口水道建成“之”字弯曲形。在深井下方安装两套双合铜水闸,每套闸方形(重约5.5吨),边长1.30米、厚0.25米,呈上下阴阳状。
礓礤
(jiāng cǎ)或作礓磋(cuō)。在中国古建筑中,礓礤指石制的、没有梯级的锯齿状坡道,专为行车、防滑而修筑,供官兵、战马上下城墙运送武器、弹药、粮草。礓礤传统做法有用砖铺和石制两种。
雉堞
雉(zhì dié),又称垛口,是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战时,雉堞用于掩护守城士兵。有的雉堞上部有瞭望孔,用来侦查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
博物馆
南京城墙博物馆
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位于南京中华门西侧的南京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它南望报恩塔,北接内秦淮码头。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围绕“旷世城垣”这一主题,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遗产传承等5个方面,展示各类精品文物2000多件(套),还有江西黎川县南京城墙砖官窑、700余块城砖阵列、明南京城复原沙盘等各类陈列品,全面展现了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建筑内部统一使用了青灰色的色调,与城墙颜色相呼应。建筑材料选择了清水混凝土工艺,既有现代建筑手法的质感,又能保证与南京城墙本体融为一体。在建造时尽可能地保留了混凝土表面的原始纹理,展现出“刚柔并济”的原样,彰显了古城墙庄重古朴的特性,是博物馆陈展中最为核心的背景元素。
南京城墙博物馆外部布局参考了中华门瓮城两侧的马道,在博物馆的西侧设计了三段反向攀升、各长五十米的坡道,形成了“近城低,远城高”的布局样式,具有现代化艺术气息。此外,在博物馆顶面布还有观景平台,平台上通过结合十三座明代城门组成京城城墙轮廓灯带。可供参观者了解南京京城城门的分布和登高远望。
南京城墙博物馆内有专门的展厅对南京城墙的近700块城砖进行集中性展示。城墙的展示阵列向参观者展示明代制砖工艺之高明、筑城工程之宏大。同时,展厅内设置有城砖铭文查询系统,参观者可以寻找展厅内与自己的姓氏、地点相同的城砖信息。
此外,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大厅陈设着一座精巧、巨大的石质构件,即明朝初年南京故宫遗存的、有马娘娘梳妆台之称的拱形石券门。这座券门由数块太湖石拼合而成,石块之间由榫卯结构相连接,结构稳定,其表面则是由古代匠人精心打磨而成的水波纹。此外,这座门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有与马皇后相关的故事。
南京砖集馆
南京砖集馆坐落在南京明城墙脚下、秦淮河畔,面积为500平方米,是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和万科集团共同合作打造的小微博物馆。
京砖集馆取“城砖文化集合传承”之意,以南京明城墙城砖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三年来“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活动中回收城砖的成果,也是南京明城墙城砖集中保护和展示的公益空间。南京砖集馆建馆曾在“2020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和“百家公共文化空间奖”两项大奖。
在展厅的墙壁上有一副京明城墙城砖砖文剖析图,砖面上有“总甲”“窑匠”“甲首”等负责烧造城砖的所在地名和官员、工匠名字,这些图片上的砖文信息被黄色边框框住,周围有对它们的详细的解析,可以帮助游览者了解制作城砖的生产体系结构和明朝基层官吏体制架构。
此外,南京砖集馆展示内部还展示有“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城砖回收活动做成的简报信息和数十块回收的精品城砖。
其他看点
台城书房
台城因柳庄“无情最是台城柳”的佳句而闻名。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为一体。南京城墙内设置了台城书房。台州书房毗邻玄武湖,可以从南京城墙台城段的临湖厅进入。顶端设有古式灯笼,香案上配有古琴瓶梅,播放有古典音乐。书房的书以南京本地作家的作品居多,还有很多与茶相关的书籍。此外,春天在此还可以看玄武湖的樱花。
台城展厅
台城展厅位于解放门上方城墙内部空间及城墙墙体顶面,展厅长设《南京城墙——基本陈列展》。基本陈列《南京城墙》,展出了古今城墙照片100余幅、中国古代火炮十余尊、众多各具特点的城砖铭文及南京城墙模型等,集中展示了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通过南京城墙历史资料的查询系统和在城墙上实地游览,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到南京城墙的历史、军事、文化、科技等多元价值,还可以在修后的城墙上领略古都南京的历史韵味、观赏南京城区日新月异的风貌。
创营书会
创营书会,又称国际青年城市书房,在南京城墙靠近玄武湖隧道口上方,可从此处进入。书吧的氛围文艺而有活力,店内还配有文创产品。
伏龟楼
原伏龟楼位于城府东南隅外南侧,具有角楼的性质。范成大《吴船录》卷下赞曰:“凡游金陵者,若不至伏龟,则如未始游焉。”又云:“一城之势,此地最高,如龟仰首状。楼之外,即是坡垄绵延,无壕堑,自古为受敌处。相传曹彬取李煜,自此入也。”从《景定建康志》卷五《府城之图》看,伏龟楼突出城外,底部较大,向上收缩,类似于马面,现存伏龟楼遗址展。
仪凤书阁
仪凤书阁,位于仪凤门城楼内,是一座仿古建筑。书阁内配有画桌、茶几、座椅等设施。此外,阁内还架着一尊清代铁炮,游客可以在这里阅读沉思,了解南京的历史。
石头城遗址
石头城,该段城墙岩体上的一块凸出怪石,呈现出狰狞的鬼脸,又名鬼脸城。位于明城墙清凉门西,初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孙权迁都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朱元璋兴建城墙,石头城也成了明城墙的一部分。
护城河
护城河是南京明城墙整体防御体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南京城墙的水源来自南京本地原生的秦淮河、青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经对这些河道湖泊的疏浚、开挖,引导河水入而成。南京城墙现存护城河全长31159米,最长一段有5658米。城墙与护城河间距最宽处为玄武湖,达334米;最窄处为琵琶湖,湖水直逼城墙根下。
文化活动
“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
截至2023年,南京城墙已经举办了八届“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
在2022年的“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中,南京开门红”活动中征集到楹联上万副。由钟振振、周游、徐红等5位楹联大家评联,为13座城门各选出一副最佳春联。并由孙晓云、尉天池、章剑华等13位书法家书写。
2023年,“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尉天池创作书法原稿,上海楹联学会顾问、楹联家徐玉基撰写。并由多位江苏楹联专家共聚评联,为南京城门各选一副最佳春联。由13位书法家,最终诞生了13副癸卯兔年城门春联。
“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城砖回收活动
“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城砖回收活动自2016年启动,收到广大市民提供线索数百条,截至2021年底,项目共收到有效线索500余条,回收城砖约50万块,其活动的成果被放进南京砖集馆进行展示。2022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等单位举办的“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入选江苏省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之一,除本次获得的省慈善奖外,该项目还入选了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第一批基层党建品牌。
樱花节
2017年10月起,南京市对玄武湖樱洲进行环境整治,景区在前期栽植的基础上,引进了23个品种共350株樱花,为打造南京“环明城墙樱花带”。并于2019年起举办了“城墙樱花节”,2021年3月,城墙樱花节开展了“花见城墙·樱约而来”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持续到4月5日。此外,南京城墙解放门景区还联合其他旅游组织举办了系列主题活动。
相关文化
文化传说
传说,明朝初年(1368年)在修建“聚宝门”时,屡建屡塌,工期一再被延误,朱元璋十分着急,于是派刘基到民间打探。在打探过程中,刘基听到一则童谣,唱道:“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个聚宝盆,找到聚宝盆再找戴鼎成,戴鼎成头顶聚宝盆埋在城墙根,城墙笃定建得成。”因聚宝盆是江南首富沈万三的传家之宝,于是朱元璋与刘基便施计从沈万三处强行征借了聚宝盆,并找到名叫戴鼎成的人。让戴鼎成头顶聚宝盆埋在城墙下,后城门顺利建成,朱元璋便将这座城门命名为“聚宝门”。
“聚宝门”的真正得名是因为正对城南聚宝山(即今天的雨花台)。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认为聚宝门的名字具有封建意味,将其更名为中华门,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人物
沈万三
沈万三,本名富,字仲荣,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沈万三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国首富。大德末年期(1307年左右)闻,沈万三的父亲沈枯举家迁到长洲(今苏州市)东。
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沈万三主动要求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的那段城墙与相关工程。因他负责的城墙比皇家城墙提前三天完成。所以百姓称沈万三为“白衣天子”。后因犒军事件被抄家流放,流放时年约六十六岁,不久客死云南省。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名朱兴宗,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368年,朱元璋在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改革,进一步了加强君主专政和中央集权。且朱元璋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整治和兴修。在明初共修陂渠堤岸5000多处,疏浚河道4100多条,开掘堰塘4.09万多处。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明政权吏治清明,且农业、工业、手工业等快速发展。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明孝陵。
文学作品
《南京城墙志》
2009年1月,杨国庆、王志高合著的《南京城墙》由江苏凤凰传媒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21万字,详细介绍了南京城墙的各类信息。
《南原城墙惠》
《南原城墙惠》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载南京城墙历史和现状的地方专业性文献,也是中国第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城墙专业史志。记录了公元前559年到2005年(少数延伸到2007年)的事件,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城邑、六朝京师城墙、隋唐五代宋元城墙等9章,包括南京城墙的起源、营建、大事记等诸多方面,以记述明代及其后的南京城墙为主。该书为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南京城墙提供了基本材料,并利于南京城墙的维修保护、资源享用。
价值意义
南京城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它不仅对开发南京旅游产业有重要意义,对吸引海内外投资和南京的文化建设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南京城墙还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华门瓮城上有被侵华日军炮火轰塌的铺楼,有中山门北侧、下关小桃园、中华门等处城墙壁上留下累累弹痕,暗示后人居安思危。
历史文物价值
南京城墙是唯一修建在南方的城墙,其充分利用了山水资源,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其为明代初期洪武、建文、永乐(至永乐十八年以前)三朝帝王的首都城墙,是中国第一个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的首都象征,在中国古代建都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在冷兵器时代,为守卫南京城做出过巨大贡献。
历史科技艺术价值
明城墙有着合理的断面结构设计,严格的选材与质量监督机制,加上严密的施工技术与科学的粘接配方,这是明城墙历经600多年风雨、震灾与兵乱而依然屹立的原因。其处理手法灵活,如瓮城的设计、水关的处理,尤其创造了利用自然山岩外壁贴城砖的方式,是明城墙独特景观之一。
经济价值
拥有620多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是南京的标志。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城中的古城墙上,它以独特的形象最为生动地成为南京古都极具代表性的标志,对南京古都形象的强化和塑造有推动作用。南京明城墙对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价值和地位。
开发与保护
保护部门及组织
1979年3月,南京中华门管理所成立。
1988年3月,南京市政府成立南京市城墙管理处,隶属于南京市园林局,主要负责对古城墙的保护、维修和管理工作,投入千万元维护现存城墙。
2014年12月,成立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其职责是明确保护控制范围内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和申遗工作。
2016年10月18日成立了南京城墙研究会,这是一个由南京城墙保护、研究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性社会组织。
保护条文及规定
1934年,时任南京警备司令的谷正伦出台了《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城墙修理工作纳入到了城防建设中。
1949年,时任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粟裕和副主任唐亮联合发出“布字第二十五号”布告,号召保护城墙。
1982年,南京人民政府颁布《关于保护城墙的通告》,提出禁止乱占、乱拆、破坏城墙。
1984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南京城市规划纲要》等文本编制完成。
1988年,国务院召开会议将明城墙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同年,南京市政府成立城墙管理处投入千万元维护现存城墙。次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了城墙的重点保护地段和控制建设地段。
1996年5月,南京市启动了专项地方立法,颁布实施了《南京市城墙保护管理办法》。
2004年,南京市政府出台《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总体规划和分段规划》用于对明城墙个地段进行整治。次年,南京市政府批转了市建委关于《南京市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决定投资保护南京明城墙。
具体措施
1982年起,南京市委、市政府为维护城墙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先后对中华门、凤台路、台城至太平门等23段城墙进行了抢险维修。同年8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在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召开,明令禁止拆毁城墙的行为。
2001年,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对神策门段城墙进行维修,并建成遗址公园。同年,市委、市政府还投入2000多万元,启动了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工程,迁出甘熙故居内100多户居民和单位,整修3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扩建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2002年,开工维修了明城墙石头城段、前湖段两处城墙。该工程维修资金650万元,沿城墙外侧的拆迁、环境整治费用约1个亿。
2005年,由南京市文物局杨新华率领《南京市明城墙科学保护与抢救维修研究》课题组对明城墙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测绘学。
至2006年,市政府投入巨资对神策门、中山门至玄武门、太平门至琵琶洲等段城墙进行了维修和环境整治工作,维修城墙长度达19公里,对城墙上的杂树进行清理,重新制作顶部防水层,对墙体进行结构加固,对墙面进行修补。
2020年2月,南京市率先启动了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建成了具有南京城墙特色的监测预警平台,成为国内规格最高、体量最大、功能最全、设备最多的城墙保护平台。
重要事件
1993年,南京市城墙管理处正式被南京市园林局划归南京市文物局。
1998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主要任务是开展对南京古城墙的史料征集、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
1998年以来先后有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昆仑路小学等在南京明城墙挂牌,明城墙成为大、中、小学生爱国教育基地。
2024年4月29日,栖霞区一处废旧电瓷厂的围墙,在拆除时清理出大量明代南京的城墙砖,经初步统计约有2万块。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表示,发现的城砖已回收,并运入城砖库房统一保管,将用于南京城墙修缮保护、城砖铭文研究、展览展示等工作。电瓷厂老员工称,上世纪50年代,南京城墙大规模拆除,电瓷厂从中央门运回大量城砖。
相关荣誉
1982年南京城墙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南京城墙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和2016年,南京城墙先后两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0年3月18日,ICOFORT(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城防与军事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博物馆)成为机构会员,是中国首个加入ICOFORT的文博单位。
参考资料
南京城墙.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5-28
Nanjing.南京城墙官方网站.2023-05-28
民国时期南京城门的改名经过.南京市秦淮政协.2023-05-28
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5-28
史话南京明城墙.江苏档案网.2023-05-28
文保月 |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南京城墙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特别企划.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5-28
南京文物保护情况新闻通气会实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6-14
南京明城墙铭文甲天下.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5-28
朱元璋“缓称王”避四面受敌 治军严整禁烧杀抢.中国新闻网.2023-06-14
城门几重最.南京城墙网.2023-05-28
南京记忆 | 和平门和它的往事杂拾.南京地方志.2023-05-28
富贵山至蓝旗街段.南京城墙.2023-05-28
小课堂 | 天下第一瓮城——南京城墙中华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5-28
神策门至太平门段.南京城墙.2023-05-28
东水关至集庆门段.南京城墙.2023-05-28
清凉门至中央门段.南京城墙.2023-05-28
参观服务.南京城墙.2023-06-14
关于对市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第0249号建议的答复.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2023-05-28
东水关遗址公园.南京城墙.2023-06-14
武庙闸.南京城墙.2023-06-14
礓礤.南京城墙.2023-06-14
雉堞.南京城墙.2023-06-14
南京城墙博物馆试开放运营.济源日报.2023-06-13
解放门——台城书房.南京城墙.2023-06-14
《南京城墙》基本陈列展.南京城墙.2023-06-14
石头城遗址.南京城墙.2023-06-14
“城门挂春联”揭联仪式在南京举行.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2023-05-28
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2023-05-28
约50万块城砖回来了!南京“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连获殊荣.江苏国际在线.2023-06-14
喜报 | “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入选江苏省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搜狐.2023-06-14
玄武湖樱洲精细化整治后成市民赏樱好去处.南京日报.2023-05-28
“花见城墙· 樱约而来”2021年南京城墙樱花节开幕.南京日报.2023-05-28
安徽历史名人——朱元璋.安徽省人民政府.2023-05-28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官方网站.2023-05-28
南京城墙研究会换届暨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南京城墙.2023-05-28
南京一围墙拆出2万块明代城砖,将用于南京城墙修缮等.极目新闻-抖音短视频.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