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麦积山上,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占地面积215平方公里,为中国AAAAA级旅游景点。自北魏时期开始建造,历经东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总共有202个洞窟,分布在麦积山南北两侧的悬崖峭壁上,洞窟内保存了众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珍品之一。其中,第45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和第61窟的“伎乐图”是麦积山石窟的代表作之一,前者是中国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造型最为逼真、技法最为精湛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被誉为“中国古代塑像之冠”,后者则描绘了唐朝宫廷音乐舞蹈的盛况,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史上的珍贵资料。此外,麦积山石窟还保存有大量的石刻碑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颜真卿所题写的《麦山石窟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其保存状况较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四大石窟开展了文物环境监测工作、对濒危塑像、壁画采取了牵拉支顶应急措施、建起图书资料室等保护工作。麦积山石窟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又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名称来源

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山上,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其名称来源于麦积山,麦积山是一座海拔2070米的山峰,因山势高耸、雄伟壮观而得名,其山势如麦穗状,因而又称“麦积峰”,而麦积山石窟就是建在麦积山脉之上的石窟艺术建筑群。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历经东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十国西夏、元等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遗产。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原地区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历史沿革

建设历程

麦积山石窟开凿始于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后秦姚苌、姚兴父子“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5世纪中期至7世纪初期是麦积山石窟的连续大发展期。北魏时期(5世纪初至6世纪中期)开凿石窟数量最多,共88个。西魏(公元6世纪中期)时期因袭前制,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开窟高峰。北周(公元6世纪后期)时期的天水市历任军政官员均笃信佛教,并极力扶持佛教发展。隋朝(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年)的开窟造像多利用前代洞窟的间隙进行,并利用地震后的崖面修凿了东崖大佛(现编号13窟)。杨坚还将高僧智仙的舍利分葬于此,又进一步促进了麦积山石窟的发展。7世纪初至11世纪初是麦积山石窟发展过程中最为低落的时期,公元708年和734年的两次大地震使山体受到严重破坏,崖面中部近百个洞窟被震毁,使整个窟群分为东西两个区域。11世纪初至13世纪中期,重修的洞窟有50余个,其中包括3、4、13窟(东崖乐山大佛)、98窟(西崖大佛)等巨大规模的工程。13世纪中期以后,麦积山石窟进入衰落时期,元、明、清各代仅有少量的塑像或彩绘活动。这一时期,麦积山石窟外界鲜有人知,也使其避免了战乱、盗窃等人为破坏活动,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文物保护

1953年10月,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成立之后,就广泛地邀请地质、建筑及文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地质地貌勘察,陆续提出了一些地质评价和加固设想。并最终采用了东崖加固,措施是粘、锚、顶、罩,西崖文物搬迁的保护方案。

1984年加加固工程结束之后,麦积山石窟石窟的管理机构由原来的麦积山文物保管所升格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文物保护成为重点工作。

2003年5月,渗水治理工程正式开始施工。 工程结束后,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对排水孔以及渗水洞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个别洞窟的渗水有明显减少,但多数洞窟的潮湿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需要长时间进行关注调查,待科技手段成熟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地理环境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坐落于中国天水市麦积区,其地处秦岭西端的秦岭、贺兰山岷山三大山系的交汇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平均海拔为1600米左右,最高峰可达2800米以上。因其山形与麦垛十分相似,故得此名。

1961年,麦积山风景区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世界地质公园。2011年,中国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麦积山风景区为中国AAAAA级旅游景点,是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石窟特点

文化背景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

麦积山属丹霞地貌,宜开窟却不宜石雕,因此四大石窟内雕塑多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造像体量高大者有十余米,体量小者仅十多厘米。这些造像形神兼备,有极高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麦积山石窟造像浓厚的地域特色。

文化特点

在雕塑题材上,有佛像、菩萨、弟子、飞天等。其中大型者,有高12米多的西崖大佛与高近13米的东崖大佛。夏朗云说,麦积山石窟的主要雕塑价值,在于保留了古代较多高级艺术颜值的原作,其中南北朝时期的泥塑占据大部分。石窟因洞窟位置较高,且位置偏僻,在古代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人迹罕至”的局面,因此纯正的雕塑原作得以保存。石窟内南北朝时期主要洞窟中的雕塑,由水平一流的顶级工匠所造,高超的雕塑技艺让每一尊雕塑都异常生动、精细非凡。

泥塑特点

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族的特点。

主要景点

第4窟

麦积山石窟第4窟又称上七佛阁,横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屋顶为庑殿顶,在山岩上凿出屋脊、尾、瓦等。下部并排开七间四角攒尖帐形佛龛,下垂帐幔帷幕,在龛的内部,四角各雕一个八角形帐柱,在帐柱和帐杆交接处作一莲蕾的装饰,莲蕾既是结构的需要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屋顶有天花板,每间有六块分格,是全国四大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仿宫殿开凿的洞窟。由于受地震的破坏,窟龛内外的大型塑像均非北周时期原作,而是经过北宋的重修。中间一龛内作一佛二弟子六菩萨,其余各龛均为一佛八菩萨,但每个龛内三壁上方的影塑千佛为北周作品,精工细致。龛外每两龛之间塑一护法像,共计八身,是佛的八部护法,即天、龙、夜叉、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迦,其职责是护卫佛法。洞窟的左右两侧,各塑一金刚力士,为北宋作品,身高四米有余。在金刚力士的上侧各有一小龛,一龛内塑一老者形象,另一龛内雕塑一菩萨,是文殊菩萨与维摩洁辩论佛法的场景。在7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为北周原作,未经后代重绘。每幅宽3.5米,高1.9米,每幅中有四身飞天,两两对飞。

第13窟

麦积山石窟第13窟俗称“东崖乐山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朝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高13米。束发高髻,头戴高花冠,宝缯自耳后垂至双肩。佛右侧为大势至菩萨,高13米,装束、神态等大致同左侧菩萨,左手上扬至颌下,掌心托一圆莲。

第44窟

麦积山石窟第44窟,正壁的主佛有“东方的微笑”之称,菩萨低眉,不声不响,笑对众生。有研究认为它依照了元宝炬皇后乙弗皇后的形象,是武都王为纪念母亲而塑造的,因此气质格外慈祥,极具女性化特征,当目光与之相对,一种亲切温暖之感就会扑面而来。

第98窟

麦积山石窟第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1978年在山体加固工程期间,沿造像边缘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喷锚加固,立面整体呈竖长方形,通高14米,宽10米,进深1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均做过维缮,原貌已基本无存。现佛像头顶为低平细密的螺纹发髻,正中置肉髻珠,具有较浓郁的宋元佛像发髻特征。左侧胁侍菩萨除裙裾尚存外,其余部分已全部剥落无存,石胎外露,大形尚存。右侧胁侍菩萨保存尚好,具有鲜明的北周至隋朝造像特征。菩萨面部侧向主尊立佛,戴三瓣式高花冠,宝缯于耳后垂及肩部。

第121窟

平面方形覆斗顶窟,高2.53米、宽2.36米、深2.13米。正、左、右三壁开深龛,各塑一佛,均经过宋代重修。正壁龛外两侧,各有一组一菩萨一弟子的造像,佛龛右侧的一组,菩萨和弟子双肩相互轻靠,头侧向一起,面带甜蜜的微笑,这便是著名的“窃窃私语”。最为精彩的是弟子的双手掌根微微地靠在一起,而上部则微微张开,整个手掌似开似和。菩萨和弟子均是一正一侧而立,侧立的菩萨衣着自然下垂,而迎门而立的弟子的袈裟衣袖下摆则微微地向两侧敞开。

第127窟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为平面横长方形帐形顶窟,窟宽8.0米,深4.0米,高4.0米。前壁开门,正、左、右三壁各开一龛,供三佛,其余壁面均绘满壁画,是麦积山石窟壁画最丰富的洞窟。在窟内的东侧上披绘两个王子“回宫报信”,以鸟瞰式构图(从高空角度向下看)绘出了一座古代城池。在宫殿的台阶下方,有两人伏跪于地,这是两个王子向父母哭诉;台阶之上是国王夫妇,一个昏绝于地,一个仰头痛哭,周围的群臣都正趋步上前躬身劝慰。窟内西侧上披绘饲虎部分,画面一部分已经残损,但饲虎的场景保存完整:在深山中的一块平地上平躺一人,一群虎围于周围正在吞食。正壁绘长达八米的涅经变,场面众多,气势宏大,是北魏时期最大的一幅涅槃经变。窟内东壁上方绘制有《维摩诘经·香积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笔法流畅飘逸,技法纯熟。画面右侧的文殊菩萨稳坐于宝座之上,后有华盖;左侧是维摩诘居士,很随意地坐在华丽的方帐之中。窟内西壁绘有西方净土变,宽5米,高1.6米。画面正中接引佛端坐于佛座上,后有殿堂宝盖,前有阙楼对峙;两侧大树参天,树下各有四人跪坐于地,各持箫、笙、筝、腰鼓、铣、埙、阮等乐器鸣乐演奏,中间有两身伎乐天轻舒长袖,两侧各有一人和乐击鼓,天空中还有数身凌空舞动的飞天。窟顶部分绘帝释天出行,正壁龛中为石雕的一佛二菩萨。

第133窟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第9龛的北魏小沙弥是麦积山石窟必打卡的点位之一,这个小沙弥身高不足一米,面部似一个不满十岁的孩童,俯身去看小沙弥的脸,就会发现那可爱脸庞上甜甜的微笑,让观者不禁也会心一笑。小沙弥穿着不太合身的袈裟,就这样笑眯眯地站着听法,仿佛刹那间获得了“妙悟”。

第135窟

麦积山石窟第135号洞窟,位于西崖东上部,俗称“天堂洞”。五代十国诗人王仁裕曾于前唐辛未年(公元911年)登临此窟,在其后来编写《玉堂闲话·麦积山》中记叙到:“自此室(133号窟)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第135号洞窟独特之处在于窟门上部有三个呈“品”字形的方洞,是洞窟的三个明窗。在洞窟开凿之初,这个洞窟原本是一个三佛的布局,开凿于北魏,即正壁正中一龛和东西壁的两龛,但北周在正壁两侧增开了两个佛龛,形成了五佛布局。正壁正中一龛塑有一佛二菩萨的圆塑造像,佛高1.23米。顶作高肉髻,目光俯视,长方面形,细颈削肩,手作施无畏与愿印,手指略残。左右两侧胁侍菩萨,身高均为1.38米。体躯扁平,贴壁而塑,上身微微前倾俯视。顶束扇形高髻,脖颈细长,两肩削窄。前额较宽,两颊略瘦,肩头有圆形饰物。双目半睁,嘴唇轻启,微露笑意,是典型的“秀骨清象”型造像。窟室前部立着一佛二菩萨三身石雕造像,佛高1.9米,为整块岩石雕就,石质坚细,雕刻精美。除塑像作品之外,正壁上部绘八王争舍利,是《大涅槃经》中最后一个故事情节。

文化价值

宗教价值

麦积山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建筑价值

麦积山石窟群中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艺术价值

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

麦积山石窟曾被称作“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虽然由于受潮的影响,许多壁画已经剥落,但仍然保留着北朝时期的一些特征,如西方净土变、涅槃变,以及一些关于本生故事的描绘。在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城池、殿宇、车骑以及衣冠服饰,它们都融合了汉文化的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特别是飞天的描绘,以其多彩多姿的形式独具特色。这些飞天形象以泥塑、雕刻、绘画和薄肉塑四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尽管飞天最早起源于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形象却是中外文化融合的杰作,结合了印度佛教天人和道教神仙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飞天形象。这些飞天形象没有翅膀,也没有羽毛,却借助云彩翱翔天际。展现着中原地区古代艺术家非凡的创造力,被视为最具天赋的杰作之一。此外,这些壁画和雕塑也展现了舞蹈、乐器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古代音乐和舞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文物保护

保护历程

早期考察时期(1941——1953年)

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冯国瑞(1949年前曾任甘肃省通志局分、青海省政府秘书长、国立西北师范学校中文系教授等职。1943年秋,王子云考察了麦积山石窟,后行文报告国民政府教育部。1944年2月,冯国瑞携同刘文炳教授再次上麦积山石窟考察。主要完成石窟的编号(共122号)及草图测绘工作。随后写成《调查麦积山石窟报告书》,提出研究和保护方案,并呈报国民党甘肃省政府。1945年,冯国瑞对东崖石窟洞窟情况整理并在《和平日报》上报道,引起多方重视,争取了少量资金,对部分洞窟栈道以及寺院进行了维修,还请于右任提写“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的对联。1947年初,冯国瑞邀请天水县长方定中上山考察,并联合地方有识之士成立了“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修保管委员会”。1949年之后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兰州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省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文史馆馆员和省政协委员等职)首次到麦积山实地考察,以“对证古本”的方式寻找古迹,抄录碑文,勘察地理环境,并对洞窟做了编号。随后写成《麦积山石窟志》,由陇南丛书编印社石印300本发行。该小册子是对麦积山首次考察研究的成果,对宣传麦积山石窟胜迹起到很大作用。1952年9月,冯国瑞陪同西北考察团对炳灵寺石窟考察后,又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勘察。编号洞窟有一百五十七个。这是第一次有组织地对麦积山石窟考察。中旬,由中央政府文化部组织中央美术学院、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敦煌文物研究所三单位组成的考察团,对永靖炳灵寺进行了首次勘察。月底返回兰州后,冯国瑞建议,利用此次调查的人力对麦积山石窟进行考察,常书鸿任团长。勘察队从10月中旬开始至12月1日结束,历时40余天,对重点洞窟进行摄影、测绘和临摹工作,共发现石窟157个并进行编号。这是麦积山石窟有组织勘察工作的开始1953年7月初,冯国瑞随行中央文化部组织,以吴作人为首的专家组对麦积山石窟勘察团做为期32天的考察研究,文字、临摹、照片、测绘图纸等研究成果,共录编194个窟龛。

简单看护时期(1953——1962年)

  1953年中央勘察团考察麦积山石窟前,甘肃省文化局接到国家文化部的通知,要求做好勘察团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还要求建立专业保管机构。1953年10月初,麦积山石窟文物保管所正式成立。这个时期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栈道整修工程

 1953年7月中央勘察团勘察麦积山前,甘肃省文化局为了配合勘察,拨付了资金对石窟栈道等进行整修。在勘察期间搭设的栈道属于应急性的工程,对于长期的石窟管理有很大不足,1955年下半年,文管所申请资金开展了中七佛阁(9窟)、千佛廊(3窟)等位置栈道的修整工作。

2、整修瑞应寺大殿、天王殿和双玉兰堂大殿整修在勘察团结束麦积山石窟的工作后,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按照原来的计划对瑞应寺大殿进行了保护修缮,此次修缮主要对房顶渗漏进行了处理。同时对甘泉镇玉兰堂同步进行修缮。次年9月,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报文天水行署,向省文化局和财政厅申请资金,对瑞应寺天王殿进行修整。

3、建立文物库房

由于历代的疏于管理,麦积山洞窟内大量的造像都脱落、散乱放置在洞窟内。在勘察团工作期间,将这些文物进行统一登记、编号,并在瑞应寺院专门开辟了两间文物库房存放这些文物,这些文物登记清单随后移交麦积山文物保管所

4、划定麦积山石窟保护范围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麦积山石窟名列其中。为了加强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于1962年2月10日向文化部报送甘肃省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其中麦积山石窟的保护范围分内圈和外圈。内圈大约是以四大石窟为中心半径约500米范围,外圈是以石窟为半径2500米范围。并确定“内圈为重点保护范围,为绝对安全区域;外圈为一般保护区”。

科学管理发轫时期(1962——1972年)

1962年底,为了适应成为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的管理形势,麦积山文物保管所转隶甘肃省文化厅直接管理,并从敦煌文物研究所调派文物干部出任所领导。这段时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麦积山四大石窟第一次建档工作

  管理体制变更之后,对麦积山石窟文物的建档工作就提上了日程,整体工作由甘肃省文化局指导。省文化局拨款购买了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用于建档工作,工作人员采用反光法将窟外的光线反射到洞窟内部。至1969年,共拍摄四千多幅作品,一些作品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

2、开始文物环境监测工作

 1964年,为了给后期的加固工程提供基础资料,在麦积山西崖下建立气象站一座,并购置一些小型的观测设备,如日照义、地温表、气温表等,对洞窟内部的环境也开始记录。1971年,又增加了风向、风速等项目。除此之外,还对山体渗水情况进行了观测记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3、架通和翻新栈道

在中央勘察团考察麦积山石窟时,由于时间较短,材料等方面采购困难,仅仅对东西崖的栈道进行了修建,达到了基本可以通行的程度,中区的栈道很多位置没有架通。即使已经架通的栈道,也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无法达到长期管理的牢固性、稳定性、安全性等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架通的栈道进行了架通,对已经架通的栈道重新进行了翻新维护。至1966年,麦积山石窟最危险的东西崖之间的连接栈道——5窟至135窟之间的栈道架通,大部分洞窟都可以达到。

 4、清理环境、安装防护门窗

麦积山石窟的洞窟都是敞口洞窟,没有门窗。 1953年勘察团对洞窟内的鸟粪堆积描述为“深可没胫”。为了改变这种面貌,文管所组织人力逐窟进行了清理工作,将积累多年的动物粪便以及其他杂物清理干净。之后对所有洞窟安装了木质门窗,至此才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对麦积山石窟洞窟文物的有效管理。

5、对濒危塑像、壁画采取了牵拉支顶应急措施

由于历史上的地震以及泥塑自身结构原因,大部分塑像存在前倾现象,1962年省文化厅工作组调查时“计有29个洞窟内55身塑像发生倾斜崩裂现象,急需加固”。但是,修复这些数量巨大的大型立像,在当时技术以及人力条件下都是很困难。就采取了临时性的支顶措施,采用粗细适当的圆木支顶在塑像的胸、腹等重心位置,保持其基本的稳定性,不会在自然力或人为在破坏下倒塌损毁,为后期的修复奠定基础。

6、建起图书资料室

1963年6月3日国家文物局长王治秋考察了麦积山石窟,返回北京之后,为了支持麦积山石窟的工作,特别是学术研究工作,批准将国家文物局所藏的清版《二十四史》、《历代职官表》、《陇右金石录》等二千多册书籍赠给麦积山,建立起了麦积山石窟图书资料室基本馆藏书目。从1964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每年拨付5000元的资料购置经费,陆续在北京、上海市等地古籍书店采购了有关图书万余册。

加固工程时期(1972——1984年)

1953年10月,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成立之后,就广泛地邀请地质、建筑及文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地质地貌勘察,陆续提出了一些地质评价和加固设想。1972年,国家文物局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三个加固方案:第一方案是东崖加固,措施是粘、锚、顶、罩,西崖文物搬迁;第二方案是东西崖都加固;第三方案是对东西崖裂隙危岩进行临时性抢险加固。虽然这三个方案都不够理想,但基于加固工程的紧迫性,国家文物局于1973年批准采用第一个方案。麦积山石窟自此进入加固工程时期。接受勘察设计任务的甘肃省建筑勘察设计院在现场认真勘察后,提出西崖可以加固,并且难度小于东崖。于是便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全部崖壁采用“锚杆挡墙、大柱支顶、化学灌浆粘结”的方案。在工程前期进行的各种工程试验中,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成功进行了锚杆锚固试验。在试验考察中逐渐形成共识:在麦积山加固工程中采用“喷锚支护”技术是完全可行的。1977年初,甘肃省建筑五公司施工人员进驻现场,麦积山石窟加固工程正式开始施工。至1981年基本完成西崖的加固工作,将工程移至东崖,对所有危岩采取“捆吊、喷连、快锚”的办法进行加固施工。先进行东崖上部五工段(牛儿堂东侧)巨型危岩的加固施工。这块危岩重580吨,对它加固施工的成功与否,是全工程关键。加固施工时先按既定办法将危岩捆绑之后,在以若干长15米的斜锚杆和水平锚杆交错锚固危岩;对危岩内部两道裂隙进行灌浆粘结;在其下部崖壁凹进处制作大型喷锚混凝土牛腿承托。此块危岩加固成功后甘肃省文化厅专门发来电报表示祝贺。 1984年4月,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全面竣工。完成的主要工程量:喷护总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打锚杆2300根,总进尺12500米;架设钢混结构新栈道1000米。同年7月,在天水市召开了工程鉴定及竣工验收会议。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与赞扬。会议通过了工程鉴定与竣工验收。在工程期间,利用加固工程的脚手架对高度十余米的东西崖大佛进行了维修,同时还对部分洞窟中的大型造像进行了扶正工程。

初步发展时期(1985——1995年)

1984年加加固工程结束之后,麦积山四大石窟石窟的管理机构由原来的麦积山文物保管所升格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文物保护成为重点工作,设立了文物保护研究室,专门从事与保护相关的工作。在这个历史阶段,采用传统工艺方法修复了诸多洞窟的壁画和造像,其中191窟和165窟是这个时期修复的代表性洞窟。相对于此前的保护修复如东西崖大佛以及大型造像的扶正工程,191的保护修复是属于比较细致化的修复,并且在这个时期修复人员开始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地探索修复工作的理念、材料、工艺等。在麦积山石窟古代壁画的制作工艺中,比较普遍地使用了小木桩挂麻工艺,在之前的修复工作中,工作人员已经观察到了这种工艺,在191窟的修复过程中,通过讨论和认真思考,就在修复中采用了小桩挂麻工艺,至今已经成为完全成熟的壁画修复工艺。191窟西侧的莲花瓣部分受到崖壁潮湿的影响,已经大部分脱落,仅存一点残迹,对于这部分的修复工作是利用残迹以及对称修复的方法补全了莲花瓣的造型。

快速发展时期(1996年——2015年)

 以麦积山石窟渗水治理工程为起点,是麦积山石窟保护工作进入到科技保护时期的标志,这个时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工作,如渗水治理一期工程、瑞应寺院的修缮工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也在保护理念、工艺、材料等方面逐步成熟和定型,保护工作的内涵逐步加深,外延也逐步扩展。

麦积山石窟渗水治理工程

1996年,《麦积山石窟渗水成因分析及治理方案》通过国家科学委员会立项,拨款进行调查研究。渗水治理工程立项保护标志着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保护向系统化、多元化方面发展。

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承担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大气环境、水文、地质、地貌、植被等综合研究,理清了降水下渗途径和对洞窟的危害方式。2002年,国家文物局拨对此项工程开展实施,2003年5月,工程正式开始施工。 工程结束后,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对排水孔以及渗水洞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个别洞窟的渗水有明显减少,但多数洞窟的潮湿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结合其他石窟治理水患的具体情况,认为石窟治水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根治,需要长时间进行关注调查,待科技手段成熟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1、王子洞塑像搬迁工作

王子洞窟区位于麦积山石窟主体山峰东侧山岭,林木遮挡,少有人至。在这个区域中保存有15个洞窟,其中197窟中保存有一尊北周时期的泥塑造像。2002年,野外文物被盗案件频发,附近文保单位还发生了盗抢案件。经综合考虑,决定将文物搬迁到文物库房保存。

2、127窟菩萨的修复工作

 127窟中央位置有宋代塑做的一佛二菩萨,其中左右侧菩萨高250厘米。属于独立型的造像。内部木骨架、芦苇等都不同程度产生松动、糟朽病害,塑像产生了前倾、肢体断裂等病害,采用铁件固定的修复方法,将木桩和地面固定在一起。进行修复。

 3、大雄宝殿壁画修复

 瑞应寺大雄宝殿的东西山墙上有明代绘制的壁画。由于建筑墙体严重酥碱、下沉、山柱歪闪等,造成了壁画有多种病害。2001年,配合瑞应寺修缮工程,同步对大殿的壁画进行了修复。

 4、74窟的修复

74窟内的佛像采取了“围砌法”和“木骨芦苇法”的塑造方法,内部有大量的松散砂石和脆弱的芦苇。内部填充的松散材料由于其自身缺乏基本稳定性,一旦失去外围的维护必然会自然流失,就形成了麦积山石窟独有的空腔型造像。

 5、塑像解体修复及半陶质壁画修复

塑像解体修复是这个时期比较成熟的修复工艺,这种修复是针对塑像内部的骨架已经断裂或完全糟朽,已经无法承担塑像的基本重量,必须对木骨架进行更换。这种情况,选择塑像背部解剖开粗泥层,将内部糟朽断裂的骨架抽出,然后选取和原骨架材质相同的木材替换原来骨架。之后,用修复用泥将骨架和原有的泥层结合在一起。

 半陶质壁画是指壁画经过高温烘焙后表面硬化,形成类似陶质的质地,这种壁画表面强度高,但是却容易在外力在作用下产生破碎,修复难度增大。麦积山第1窟就是这种类型的壁画。这种壁画总体的修复工艺和泥质壁画修复差别不大,但是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操作难度很大,在壁画支顶等过程中稍用力过度就是产生破坏性的后果,所以在修复之前就制定了严密的修复方案,操作的细节过程反复模拟,甚至用力程度、用力角度等都做到恰当好处。

 6、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1998年,保护室购置了两台毛发自记式温湿度记录仪对洞窟环境进行观测,记录的数据更有连续性,并在后期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形成报告。在对洞窟环境记录的同时,对山体渗水也进行了观测工作,选择渗水明显的57窟作为渗水量观测点,94窟为落砂量观测点,这些基本数据为后来的山体渗水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大气环境的监测是文物保护的必备要素,2005年,在西崖草坪位置建立了三要素(温度、湿度、降雨)的气象站。

 7、生物治理工作

由于四大石窟周边有着众多的生物,在石窟附近活动的部分物种对文物保护工作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对这些生物进行研究和控制,其对文物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如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纲在洞窟内构筑巢穴、排泄粪便、产卵等,对塑像和壁画都造成了直接的破坏。从2007年开始,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联合甘肃省林学院、小陇山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等单位,对麦积山石窟周边的生物环境进行调查,对危害石窟文物的各种生物的基本情况如种类、危害方式与程度等做到了大致了解,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为了从总体上控制生物对文物的破坏,从2008年开始,生物防治作为日常性的工作进行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保护工程

1977年~1984年实施了山体维修加固工程,采用“喷、锚、粘、托”方案综合治理,防止崖体风化、充填裂隙、加固大型危岩,解决了崖体的稳定性问题,保证了悬空石窟的安全。2016年7月,受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委托,中铁科研院承担了麦积山石窟危岩体加固及渗水治理二期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包括:对“一期加固工程”进行评估,确定工程现状以及加固效果;对麦积山石窟山体展开工程测绘学,获得麦积山石窟区域地形图、麦积山四大石窟崖体立面图、麦积山石窟典型断面图以及各渗水窟龛平立剖面图;开展岩土工程勘察,获得麦积山石窟岩石力学性质参数、组成成分以及粘接材料的适应性;采用无人机航测、工程环境物探检测以及水文地质勘察,对麦积山石窟危岩体病害和渗水病害进行评估,确定病害对文物本体的影响;对强震条件下麦积山石窟崖体稳定性进行评估,为危岩体加固设计提供参照依据;开展工程监测,为危岩体加固设计和渗水治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完成麦积山石窟危岩体加固及渗水治理二期工程勘察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麦积山石窟危岩体加固及渗水治理二期工程设计方案。

2019年 7月27日,麦积山石窟暑期公益研学第二期活动结束,学员们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为石窟文化爱好者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是社会大众与文化遗产地之间的有效链接,对未来开展类似活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020年9月9日,《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考古报告》获国家社科项目立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其中敦煌研究院获得5项,一项为重点项目,4项为一般项目。

遗产监测

麦积山石窟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项目于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由敦煌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快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实施,于2018年试运行。监测平台利用计算机通过软件设立信息报送系统、公共发布系统、分析预警系统、报表生成系统、洞窟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监测系统人工采集系统、游客管理系统、监测系统集成显示系统共9大系统,通过物联网关、无线传输等将前端的空气温湿度计、土壤温湿度计、空气二氧化碳含量测试仪、塑像稳定性测试仪、栈道振动测试仪、栈道形变测试仪、裂隙发育度测试仪、光照计、降雨量测试仪等15种设备的监测数据与后台主机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集监测、分析、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预防监测体系。

法律法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甘肃省风景名胜去条例

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

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

国际文化旅游宪章

麦积山石窟保护管理办法

麦积山石窟管理规划

奈良真实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规程

威尼斯宪章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旅游信息

交通指南

乘坐天水公交5路、天水公交16路、天水公交34路、天水公交60路至麦积山站下车即到。

参观路线

应急一号线:入口东门、经168石台阶、3窟、4窟、5窟、天桥、98窟、191窟、西崖出口。

应急二号线:入口东门、经9窟、13窟、15窟、43窟(特窟)、44窟(特窟)、中区通道、78窟(特窟)、74窟(特窟)、94窟、191窟、西崖出口。

参观须知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景区门票

麦积山石窟全价票为80元/人

半价政策

免票政策

游客每十人为一组,每组讲解费一级讲解员160元、二级讲解员140元、三级讲解员120元,外语讲解每次160元

一类窟(133窟、135窟、127窟、121窟、123窟、062窟、142窟、076窟),收费标准为每人每窟160元;二类窟(043窟、044窟、074窟、078窟、102窟、115窟、155窟),收费标准为每人每窟100元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天水,其实最美的是麦积山石窟.天水发布微信公众平台.2024-12-28

Maiji Mountain Grottoes(Maiji Mountain Grottoes).畅游新疆网.2023-08-25

麦积山石窟简介.麦积山石窟.2023-08-24

麦积山石窟.天水市人民政府.2023-08-24

第13窟(东崖大佛).麦积山石窟.2023-08-24

麦积山石窟.携程旅行.2023-08-24

景点介绍-麦积山石窟.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3-08-25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央广网.2023-07-06

全国人大代表冯文戈:让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魅力进一步绽放.麦积山石窟.2023-08-24

【道中华】丝路明珠麦积山石窟的历史与艺术(上)丨丝路石窟系列之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5-05

麦积山.麦积山石窟.2023-05-05

麦积山.央视网.2023-05-05

麦积山石窟.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2023-05-05

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七十年(三).麦积山石窟.2023-08-24

踏寻东方微笑 做好传承担当 ——访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麦积山石窟.2023-08-25

丝路明珠麦积山石窟的历史与艺术(上)丨丝路石窟系列之③.兰州新闻网.2023-08-25

麦积山石窟 .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2023-08-24

历史沿革-麦积山石窟.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3-08-25

麦积山风景区晋级国家地质公园.天水日报.2023-06-12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中国网.2023-06-12

麦积山石窟:小陇山上的千年佛国.百家号(微游甘肃).2023-08-25

甘肃天水麦积山:佛教的大雕塑馆.新浪收藏.2023-08-25

第4窟(散花楼).麦积山石窟.2023-08-24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____ .光明网.2023-08-25

第98窟(西崖大佛).麦积山石窟.2023-08-24

121窟--菩萨--北魏.麦积山石窟.2023-08-24

第127窟.麦积山石窟.2023-08-24

第135窟(天堂洞).麦积山石窟.2023-08-24

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七十年(一).http://www.mjssk.cn/ht/desc?id=15&prevPage=protectionProcess.2023-08-24

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七十年(二).麦积山石窟.2023-08-24

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七十年(三).麦积山石窟.2023-08-25

保护工程.麦积山石窟.2023-08-24

遗产监测.麦积山石窟.2023-08-24

法律法规.麦积山石窟.2023-08-24

全景麦积.麦积山石窟.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