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年),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父。他在艺术创作中大胆尝试了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和照片投影等多种复制技法,其创作方式影响了后来许多世界知名艺术家。另外,沃霍尔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作曲者和出版商。
安迪·沃霍尔于1928年生于比兹堡的一个普通移民家庭,自幼对绘画和电影等艺术形式颇有兴趣,并在高中毕业后考入卡内基理工学院艺术科系。1948年,年仅19岁的沃霍尔开始了艺术生涯,起初为百货公司设计橱窗和绘画背景。1949年移居纽约后,从事过为明星设计图片、唱片封套、杂志版面等工作,也为许多商品设计过图案。20世纪50年代时,沃霍尔已经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商业广告设计师。1952举行了首次个人画展。50年代末期,沃霍尔从杂志、报纸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取灵感,创造了“波普艺术”。60年代,沃霍尔呼应时代特点,透过通俗的题材,创作出《金宝汤罐头》系列作品,这是其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标志着沃霍尔作为画家的首次成功。图像的重复是沃霍尔这一时期作品的显著特点,后续他又使用绢印法创作出大量明星的图像,如《玛丽莲·梦露》等,文艺界对这些作品毁誉参半。
除了艺术创作,沃霍尔还投身于电影和音乐等领域。其早期的影视作品大部分是默片,如《帝国大厦》《沉睡》等。1965年到1967年,是沃霍尔影视创作生涯的中期,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我的小白脸》《切尔西女郎》《寂寞牛仔》等,其中许多作品有着涉及性、同性恋以及色情的内容。在其电影制片生涯的末期,创作了《肉》《废物》等作品。1968年,安迪·沃霍尔遭到女演员威勒丽的枪杀,身受重伤。1987年,沃霍尔在纽约的医院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时因药物过敏意外去世。
人物生平
安迪·沃霍尔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是捷克移民的后裔,生长在一个贫民区。当时正值1930年代大萧条,食物短缺是常有的事。
小时候,沃霍尔经历过三次精神崩溃,这是一种名为“风湿性舞蹈病”的神经系统疾病,分别在他8岁、9岁、10岁那年暑假发作。那几年夏天,他都是闭门不出、躺在床上度过的,听着收音机,抱着玩偶,剪着纸娃娃。敏感渐渐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自卑点,他总觉得自己在同龄人中不受欢迎,没有人会对自己倾吐心事。还好,母亲给了他大量的关爱,不时找来彩色杂志、漫画,这些无形之中影响了他日后的作品。沃霍尔喜欢涂涂画画,每当他完成一幅好的画,母亲便会奖励他一条巧克力棒,并鼓励他给画上色。曾在卡耐基技术学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卡耐基·梅隆大学前身)学习。
1949年,21岁的安迪离开匹斯堡去纽约寻找发迹机会,他是来找寻艺术家的梦想的,但现实让他只能先成为一名商业插画师来谋生。为了省钱,他不断搬家,与不同的室友同住,一度,曾跟17个人住在一个地下室里。那些日子,蜚蠊目给沃霍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住过的每一间公寓都有一大堆蟑螂。一次,他带着作品集到《时尚芭莎》杂志办公室,谁知拉开作品集拉链,蜚蠊目便爬了出来。这样的经历让沃霍尔感到羞辱不已。他明白要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1952年,24岁的安迪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他的作品于该年在纽约崭露头角,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内聘请了一组工作团队,摒弃古典艺术,立志从事于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大量复制”当代著名人物的脸孔就是其中之一,将浓汤罐头与可乐瓶化身成艺术品也广泛为人所知。
1954年,26岁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1956年(28岁)和1957年(29岁)他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
1962年7月,沃霍尔以32幅“坎贝尔浓汤罐”系列画作举办了自己的首个波普艺术展,至今这32罐罐头仍在世界当代美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1967年,遭受枪击,侥幸活下来,但一直没有康复。
1987年2月22日,死于一次外科手术。
2022年9月14日,据豆瓣官方消息,出演的纪录片《米奇的故事》将于2022年11月18日在美国网络上映。
个人作品
艺术创作
少年时候的沃霍尔已是个锋芒毕露的艺术学生,在师长的鼓励下,决定到纽约这个艺术熔炉一闯。最初只为书刊负责插图设计工作,但很快便在纽约流行艺术界打响名堂,最出众的风格是透过丝网印刷手法和不断重复影像,将人物化成视觉商品,代表作包括《玛丽莲·梦露》《金宝罐头汤》《可乐樽》《车祸》《电椅》等,这些作品都在沃霍尔开办的纽约影楼(The Factory)中,经一些业余助手大量生产和复制,质量 production总是沃霍尔的流行艺术观中不能或缺的指标。至六一年,沃霍尔已被誉为是继Dali(即萨尔瓦多·达利)及巴勃罗·毕加索后另一位前卫艺术界名人,不论是一卷厕纸或一个厕板,只要盖上他的印章,随即便时髦起来!
(尼古斯·斯坦戈斯编《现代艺术观念》,侯翰如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247页)他偏爱重复和复制。”(罗伯特·休斯著《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307页)实际上。沃霍尔成为成功的商业插画师,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了,他为专辑和书本设计封面,也为百货公司的玻璃橱窗提供画作,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为米勒鞋店所画的插画,这令他获得“画鞋的人”的美誉。这一时期,沃霍尔已经有着颇为鲜明的画风了,图案古怪迷人,并且带有一种不规则、粗糙的手工质感。他往往先用墨渍线条在阳春面纸上作画,然后用手指按压,将图案印在另一张吸水纸上,最终“制造”出略带模糊、呈锯齿状的线条。
沃霍尔的第一件创作是可口可乐。“你在电视上看到可口可乐时,你可以知道总统喝可口可乐,利兹·泰勒喝可口可乐,你也可以喝可口可乐。你喝的可口可乐和别人喝的一样,没有钱能使你买到比街头流浪汉喝的更好的可口可乐。所有的可口可乐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可口可乐都是好的。”他琢磨着,为什么可口可乐不能成为艺术品?紧接着,有着番茄、牛肉、丽文蛤等多种口味的坎贝尔浓汤罐头也进入了他的绘画领域。1962年7月,沃霍尔以32幅《金宝罐头汤》系列画作举办了自己的首个波普艺术展,至今这32罐罐头仍在世界现当代美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图案简洁明朗,带有一种干净的、几何形的、机械的模式,硕大的logo宣告着它的商品身份。以往的画家尽管也多在描绘生活,但聚焦的多是庄稼、牛车、鲜花、水果,而将可口可乐、罐头甚至美元、明星等商业对象置于画布中央,在当时是巨大的创意。这完全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
与此同时,沃霍尔还尝试以胶片制版和丝网印刷,将艺术纳入“复制”、“量产”程序。他将自己位于纽约东区47大道的银色工作室称为“工厂”,在这里,艺术和商业融合在了一起,所谓的艺术品被置于流水线下生产,对艺术技巧和原创性的摒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他的作品没有“原作”可言,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并且只要别人付钱,他就愿意帮助其生产版画、海报或者广告。很多作品甚至根本就是他的助手完成的,名字则是他的母亲代签的。
上世纪70、80年代,沃霍尔的影响力简直无孔不入:先后推出《安迪沃霍尔电视秀》及《安迪沃霍尔的十五分钟》两套电视节目,参与美国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 中国版》,为摇滚队罐头音乐片,并在时装秀及无数平面和电视广告中亮相。他毫无忌讳地应用和开拓了多种媒介和表现可能,涉足众多不同的领域,设计、绘画、雕塑、装置、录音、电影、摄影、录像、文字、广告……不变的是,对于所处时代的高度敏感。
沃霍尔的绘画中常出现涂污的报纸网纹、油墨不朽的版面、套印不准的粗糙影像,让人像看电视一闪而过,而不是欣赏绘画般仔细观看。
2014年2月12日晚,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所作的毛泽东画像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76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663万元)的高价被拍卖。
这幅毛主席画像在2000年6月曾以4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25万元)的价格被拍卖。如今的价格是原先的18倍多。该画像是沃霍尔在1972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之际所作。他打破以往标准,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黄两色创作了这幅帆布制的画像。
2020年2月,佳士得伦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最高价拍品为安迪·沃荷(Andy Warhol)于1977年创作的“运动员”(Athletes)系列中的作品《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以近500万英镑成交。
《穆罕默德·阿里》,压克力,丝网油墨,麻布,101.6x101.6cm,1977年作,成交价:4,973,250英镑
其他沃荷作品还包括展现着美丽与危险之锋利合奏的《刀》(Knives,1982作),最早由李欧·卡斯特里(Leo Castelli)收藏的《布里奥盒子肥皂》(Brillo Soap Pads Box,1964作),以及开创性系列代表作《花》(Flowers,1964年作),均创下不俗佳绩。
2021年7月3日,“成为安迪·沃霍尔”艺术展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电影创作
《口交》(Blow Job,1963)
《沉睡》(Sleep,1963)
拍摄一个男人的睡眠状态,片长达八小时。
《吻》(Kiss,1963-1964)
这是一系列拍摄于1963年8月到1964年底的短片,每个短片中演员接吻三分钟。是对美国电影制作法规海斯法案(Hays Office Regulation)的颠覆与嘲弄,这条法规禁止演员间有超过三秒钟的唇部接触。同时期,安迪·沃霍尔制作了一件同样叫做《吻》的网版版画(The Kiss),采用恐怖片《吸血鬼》(Dracula,1931)中德古拉爵士噬吻米娜·哈克颈部的经典镜头。
《帝国大厦》(Empire,1964)
长达八小时,以单一固定镜位拍摄纽约帝国大厦在天黑到清晨八小时内的变化,再将底片一段段剪接起来。
《妓女》(Harlot,1965年)
是安迪·沃霍尔第一次在电影中使用声音,但非常粗糙。
《我的小白脸》(My Hustler,1965年)
片长约65分钟,由两部分组成。
《我的小白脸》实质上是一部对话剧,喋喋不休对话围绕著性与挑逗,反映出有闲阶级生活的空虚和百无聊赖。
这些影片都不包含声轨。无声、反叙事过长的放映时间和极限主义的取向使它们根本不可能在一般的电影院中放映。对沃霍尔来说,电影就像是平面创作的延伸,胶片就是画布与纸以外的另一种载体。无论绢印、摄影、电影,都只是沃霍尔整体创作的一部分。以固定镜头对被摄物长时间连续拍摄,其实就和一系列玛丽莲·梦露头像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后来沃霍尔将《沉睡》《吻》《帝国大厦》,的影像抽出来制成网版版画,用不同的媒材二次回收自己的作品。
要到与楚克·温(Chuck Wein)和保罗·莫利赛的合作关系建立以后,沃霍尔对声音的处理才比较用心。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楚克·温和莫利赛在「工厂」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尤其是莫利赛,他对好莱坞电影的兴趣促使工厂电影逻辑化。如果说,《沉睡》、《吻》和《帝国大厦》是一个平面和造型艺术家的电影创作,楚克·温和莫利赛则以电影工作者的身份介入了工厂电影的创作。从此,沃霍尔电影的题材虽然前卫依旧,但逐渐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不再挑战观众耐力的极限,甚至在影片中加入叙事的元素,在对白中加入一丝幽默感。按照意大利影评人亚普拉(Adriano Apra)的说法,是楚克·温和莫利赛使安迪·沃霍尔背离了他自己重实验性的取向。
沃霍尔的影片多半是十六厘米的黑白片,影像的颗粒明显,如有摇镜等摄影机运动时,难免意外地晃动,伸缩镜头也常常出现失焦。制作的快速和技术上的疏漏使沃霍尔的影片有点家庭影片和业余电影的味道。这种粗糙的质感,增强了纪录的特色。事实上,沃霍尔使用的Auricon十六厘米摄影机便是当时新闻记者所爱用的机型,轻巧、可以同步收音,也可以长时间拍摄。这台Auricon的摄影机是沃荷在《帝国》的筹备期购入的,当时便是看中了这台机器可以长时间拍摄的功能。
在沃霍尔这时期的影片,譬如《我的小白脸》中,纪录性让观众更贴近电影中的事件,加上长镜头的使用,往往是一场戏一个镜头),使每一个镜头都是与现实同步的真实时间。以《我的小白脸》的第一部分为例,当摄影机长时间面对Ed、Genevieve、Joe拍摄的时候,观众似乎近距离地旁观了他们的对话,当摄影机突然间转向海滩上的Paul,Ed、Genevieve和Joe的对话以画外音的形式持续下去,观众又马上成为与他们一同窥视Paul的同流者。
1966年的第六届独立电影奖的颁奖词是这样形容他的电影:
“安迪·沃霍尔将电影带回了它的源头,带回了卢米埃尔的时代,他更新和净化了电影。在他的作品中,他放弃了形式与内容上的铺张,他的镜头以最简单的态度聚焦于最简单的影像。艺术家的直觉是他唯一的导引,他以一种偏执的态度记录人的日常生活及他周围所见的事物。奇异的感受透过他的影片开始产生。世界改变了它的调性;它变得强烈而有张力。我们所见的世界比过往清晰,但并不是在一个被高度戏剧化的状态,也不是为了服务于其他什么目的,只是单纯、最低限的原质,像吃就是吃,睡就是睡……”
《切尔西女郎》(The Chelsea Girls,1966)
这部影片在商业及影评上都获得了成功,在全美一百多家影院上映,沃霍尔的影片第一次从地下跃上台面。
由于大部分的段落拍摄于纽约切尔西旅馆,《切尔西女郎》的原名就叫做《切尔西旅馆》。影片由十二部30分钟的短片组成,短片的内容仅是一般日常生活的片段,表面上看起来像纪录片,其实是演员们依照沃霍尔的概念即兴发挥而成。
影片采用了分割画面(split screen),也就是将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影像并列,同时放映,比如,《切尔西女郎》中第一、第二短片合成一组,第一短片放映时在右,第二在左。影片的音轨只有一个,由两个片段的对白交错剪辑而成。这样的形式让两个单纯的生活场景产生化学变化,两者间既像镜子般互相对照,又不时融合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分割画面的形式在当时相当前卫,
《切尔西女郎》的成功,直接间接地启发了其他美国电影对分割画面的运用,例如Richard Fleisher的The Boston Strangler(1968)、布赖恩·迪帕尔马(Brian De Palma)的Blow Out(1981),以及迈克·菲吉斯(Mike Figgis)导演的时间 Code(2000)。
相对于许多沃霍尔前卫的电影,《切尔西女郎》的形式虽然眩目,但却是一个冥想性强的作品。沃霍尔将悲伤的、喜悦的、冷漠的、浮华的、迷惘的众生相并置,拼贴出一幅现代人的肖像。当年的《新闻周刊》称它为“地下的伊里亚德”(Iliad of the underground)。
《我,一个男人》(I, a Man 1967年)
是沃霍尔第一次触碰异性恋的题材,由八个短篇组成,每个短篇的结构大小异,其实就是同一男子(汤姆贝克〔Tom Baker〕饰演)与八个女子间的性冒险,然而他的性冒险却总是受外务干扰或无疾而终。
在表面上,《我,一个男人》是一系列的性喜剧,描写一个四处沾腥的男人常常不得其门而入,不然就是得屈就于荒谬的状况,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汤姆·贝克的角色,安迪·沃霍尔原本属意大门乐队乐队的主唱吉姆·莫里森,但由于莫里森的经纪人反对,才启用莫里森的好友汤姆·贝克。
在《我,一个男人》中,沃霍尔采用了Strobe Cut的技术,也就是在拍摄过程中必须快速关闭再打开摄影机,以造成影像和声音的断裂,而演员的表演则不中断,这种技术得在一个可以同时收音的机器上执行,在快速开关之间,机器会发出短促的哔声,影像则会出现短暂的曝光。因此,在《我,一个男人》中某些紧要关头的时候,观众只快速地看到重点,伴随而来的则是一连串的闪光和哔哔声,就像是影片被电检局动了剪刀似的,让入戏的观众徒然感到沮丧。
如同沃霍尔一贯的创作观,《我,一个男人》是系列生活场景的片段再现,影片并不提供事件的因果和角色的背景,人也只是无根无家的符号。在这些有趣的生活场景背后,可以看到的是人的空虚、徒劳,以及人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有趣的是,影片中的第七个女孩正是1968年6月3日枪伤沃霍尔的瓦莱丽·索拉娜丝(Valerie Solanas)。如同她在《我,一个男人》中的角色,索拉娜丝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第一次到工厂,是为了她自己所写的剧本寻求拍摄机会。这个名叫Up Your Ass的剧本相当前卫、大胆,连向来大胆的安迪·沃霍尔都吓了一跳,还以为索拉娜丝是警方派来的卧底,诱他触犯风化罪。起初,索拉娜丝以为沃霍尔会采用她的剧本,然而,当这剧本在工厂无端遗失之后,沃霍尔便成为索拉娜丝纠缠不清的对象,也种下她日后枪杀沃霍尔的种子。她开始向他要钱,要他付清她在切尔西旅馆的租金,因此沃霍尔才以二十五美元的酬劳让索拉娜丝在《我,一个男人》中客串。
索拉娜丝枪击事件发生的时候,安迪·沃霍尔正忙着影片《寂寞牛仔》(Lonesome Cowboys)的剪接工作。索拉娜丝入狱后出版的女性主义著作《S.C.U.M宣言》(S.C.U.M 〔Society for Cutting Up Man〕Manifesto),使她一度成为女性主义基本教义派的象征。加拿大女导演玛莉·哈伦(Mary Harron)曾于1996年将索拉娜丝枪杀沃霍尔的事件搬上大银幕,名为《我枪杀了安迪·沃霍尔》(I Shot Andy Warhol)。
《寂寞牛仔》是109分钟的彩色片,由安迪·沃霍尔与保罗·莫利赛合导,莫利赛最钟爱的男演员乔·达里桑德罗(Joe Dallesandro)和工厂的超级巨星Viva主演。《寂寞牛仔》是关于一群同志牛仔住在一个只有一个女人的偏远小城的故事,影片拍摄于亚利桑那州的Tuscon,与某些约翰·韦恩(John Wayne)主演西部片的外景地相邻。《寂寞牛仔》是沃霍尔最具爆炸性的影片之一,拍摄期便受到FBI的关注,影片中Viva被集体强暴的场面更是争议不断。1968年11月,《寂寞牛仔》赢得旧金山影展的头奖。作为美国西岸同性恋大本营、知识分子与学生活跃的开放城市,旧金山影展的肯定对“导演沃霍尔”具有指标性的意义。
《蓝色电影》(Blue Movie,1968年)
是安迪·沃霍尔亲自执导筒的最后一部影片,是片长133分钟的彩色有声片。
《蓝色电影》原名《Fuck》,1968年10月拍摄于纽约格林尼治村一间公寓。虽然在片中演员Viva和路易斯·瓦登(Louis Waldon)发生真正的性关系,但影片中一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都花在讨论越南战争、做菜和淋浴上。《蓝色电影》的蓝色,是因为拍片时忽略了透进室内的日光,冲片后整部电影呈现蓝色调。原名过于耸动,沃霍尔索性将它称为《蓝色电影》,企图避开FBI的耳目。
以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蓝色电影》不论在叙事或性的呈现上都极具挑衅的意义,与当时道德崩解和性解放的时代气氛吻合,也因此屡遭检警的干预,从单厅放映的New Andy Warhol Garrick剧院撤片。撤片后,沃霍尔以书的形式将《蓝色电影》重新出版,完整保留了影片的静照和对话。
沃霍尔本人曾经这样说过:“我一直希望拍一部纯粹关于性交的电影,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就像《吃》就只是吃,《睡》就只是睡一样。所以1968年10月我就拍了一部Viva和路易斯·瓦登性交的电影,我称它为《干》。”如同沃霍尔所言,《蓝色电影》某些创作理念的确和他最早期的影片遥相呼应,比如对性交这个状态的呈现,越南战争等外围话题仅是影片的框架。除了性和个人的解放,沃霍尔的影片很少对当时政治和社会有直接地指涉或批判。在同时期的电影中,《蓝色电影》的虚无以及对性的偏执,和贝托鲁奇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只是两者一冷静一感伤,冷静的《蓝色电影》宣告了一个[[1970年[[这个新时代和一种新道德观的来临,感伤的《巴黎最后探戈》则像一首挽歌,提早预示了这个时代的结束。
主要成就
20世纪中期,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因为厌烦过去的美术程式,于是将画布放在地板上,泼洒颜料,形成惊人的形象。这种整个作画过程依据内心的自发冲动,在行为中完成的艺术实验旋即成为一种潮流,甚至发展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成为作品。但随着社会工业文明的发展,一些艺术家积极探索,寻找新的蹊径,很快,这种潮流便被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艺术流派所取代。沃霍尔等人可以与既有观念为敌,传统观念认为是一种精英文化,而他们却致力于模仿流行的“庸俗”文化,在他们眼里,艺术家的观念变得至关重要,它甚至取代了感觉和技艺。沃霍尔的汤罐头就是他在创作中运用的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当代现代品,模仿的是公众熟悉的形象。这让艺术家名声大噪,几乎成为了这一流派的注册商标。
安迪·沃霍尔生前曾扬言,在潮流急转的时代,再当时得令的人与事也最多只有十五分钟的知名度,潮流寿命还比不上用完即弃的纸尿片或安全套!然而,沃霍尔的破格艺术观仍持续影响“后后后后后后现代”的艺术文化取向,虽然他曾自谦地称:“I don’t think my art has any lasting value。”但艺术价值不同艺术价格,它往往超越拍卖行的叫卖,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刺激和衍生出更多艺术生命。
有不少影评人认为安迪·沃霍尔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演,他们说的也是事实,因为安迪的不少影片基本上用不着“导演”这个动作,他的摄影机只是对着某个物体,比如一个熟睡的人,比如,帝国大厦,然后就让他的摄影机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运转。不过,他的摄影和导演理念事实上远远地走在了他那个时代,甚至我们这个时代的前面。他把电影手段--特写--发挥到了极限,使之转化成情节和事件,藉此,他恢复了摄影机的原始功能。而他在《帝国大厦》里所创造的刹那奇观亦被以后的电影人源源不断地引用,我们因此也常常得以在银幕上欣赏到凯旋门、时代广场、金门大桥等诸多建筑物的突然燃亮。
按照安迪·沃霍尔自己的说法,他和文学家杜鲁门·卡波蒂秘密订婚十年,每日一封鱼雁频传,相互以裸照为信物。他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处不在的偶像,他对性取向毫不掩饰、招摇过市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或许我们应该感谢安迪·沃霍尔,正因为1960年代席卷一时的波普运动,同性恋成为一种身份标示,连同披头士乐队、滚石音乐、招贴艺术和吸毒场面,作为青年亚文化和地下文化的表现,获得了某种生存权利:波普成为了年轻一代追求新艺术和新生活、反抗艺术权威与社会规范、进入艺术市场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形形色色的现代艺术展、前卫展和双年展上,却到处都是安迪·沃霍尔。丝网印刷的四色头像年复一年复制着对安迪·沃霍尔的致敬;几个小时、缓慢的、时间停滞般的电影风格仿佛是安迪·沃霍尔《帝国大厦》风格的回声;还有更多依靠社会出镜率一夜钻营成社会名流者在努力实践着安迪·沃霍尔的生活哲学,他的一句名言被反复引用:“在未来社会,15分钟内,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安迪·沃霍尔曾说:“人生下来就像被绑架,然后被卖去当奴隶。”
美国现代通俗艺术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1967年女同性恋者维米莉·苏莲娜刺杀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遇刺后一直没有康复,1987年死于外科手术,维米莉被判3年徒刑,她声称安迪·沃霍尔过多压制了她的生活。她曾经被安迪·沃霍尔拒绝发表的作品《泡沫声明》此后多次再版,成为女权主义经典作品。此次刺杀事件被看作是对男权社会所谓最前卫观念的一次冲击与反抗,一次边缘面对主流的毁灭与自毁—看来,边缘并不永是边缘。
安迪·沃霍尔作品的内容与美国社会的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和名人崇拜紧密相连,是针对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和传播媒介的产物。在沃霍尔的作品创作中,由于他选用题材和创作内容的广泛,作品开始突破以往单一模式,体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其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式的复制,完全相同的主题元素或者不同色相的主题元素在同一个作品中不断重复出现。
沃霍尔擅长绘画、印刷、摄影之间的跨越使用,不断利用传媒而重复传媒,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
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艺术形式与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具有同构性,安迪·沃霍尔用独到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当时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背景下,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
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的方式,并以此证明生活和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而属于普通大众,并逐渐以新的方式从为权贵服务转向为民众服务的民主化进程。可以说安迪·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人物评价
该怎样界定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家?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迷恋浮华时尚的虚荣的人?他甚至同时具有灰姑娘和吸血鬼的人格特质。时至今日,关于他的争议还在发酵。有人认为他以重复、复制为特点的艺术作品不算原创、不值一提。无论争议还将来得多么猛烈,安迪·沃霍尔已经在当代艺术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缔造了真正可以对抗传统的、商业的、消费的、平民的、世界性的艺术——一个消费时代的艺术神话。这不仅仅是指他的艺术作品,更指他的思想、生活和处理艺术的方式。
波普艺术代表人物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艺术品市场代表人物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品市场是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和拍卖品,他的作品往往以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成交。他是与巴勃罗·毕加索等同级的艺术品市场顶尖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3.8亿美元的年度成交额位居2012艺术家拍卖成绩排行榜首,将毕加索拉下马来。他的作品突出一种嘲讽与冷静。他描绘了简单清楚而反复出现的东西,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最令我们记得的形象符号。沃霍尔打破了永恒与伟大的界限;打破了手工艺品与批量生产、达达艺术和极少艺术、绘画与摄影、画布与胶卷的界限。他给平庸添上悲剧色彩,使悲剧变得平淡无奇。他摧毁了“艺术”形象的等级制度,取消了规定“艺术”的专横界限,他沟通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种艺术。
他有一种直觉,能从数百万大众传媒递送的照片和图像中,找出他所要的那一张绘画原型。在制作完成后,以此表达对机械刻板的现代生活的客观评价,如果有人反感他的绘画,也会反感商业文化。在全球进入商业经济竞争的21世纪,沃霍尔们的波普遗产,不管是对西方还是东方,仍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和特殊意义。2011年2月16日,Andy Warhol的自画像在在伦敦以1,080万英镑(约合1,740万美元卖出),是售前本已很高估价的两倍。
欧洲藏品最为丰富的巴黎美爵艺术基金在2013年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当代艺术大师作品中,它推出了1978年的《杰米卡特》彩色肖像、《博伊斯洗衣袋》《鱼》《54号工作室VIP饮料兑换卡》、1980年的作品《鞋》等多幅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安迪·沃霍尔彻底打破了“越是稀缺的作品价值越高”的惯常说法,他的作品以“重复、重复再重复”为宗旨,但这位波普艺术之王在拍卖市场上的辉煌表现是该艺术流派中任何其他艺术家的拍卖纪录都无法比拟的。
人物事件
相关消息
2013年4月29日起,亚洲最大规模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将登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400余件绘画、摄影、丝网印刷、素描以及雕塑等各类作品跨越安迪·沃霍尔从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艺术生涯。此次展览是“安迪·沃霍尔回顾展”亚洲巡展的第三站,继登陆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后,此后还将移师北京、东京。
2013年9月29日,“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这是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沃霍尔作品首次集体到北京展览。
本次展览是沃霍尔作品亚洲巡展的第四站,前三站分别是新加坡城、香港和上海,在北京的展览以沃霍尔的生平纪年为线索,提供了一个迷人的视角,呈现出沃霍尔从上世纪40年代起各个创作时期的作品以及艺术创作档案共101组,包括绘画、摄影、丝网印刷、素描以及雕塑等各类形式的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2013年9月29日下午,“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回顾展,以近乎“追星族”大聚会的方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原本可以容纳六七百人的大厅,被挤得想挪开脚步都变得困难,一些狂热的“粉丝”穿上印有沃霍尔头像的T恤,还有人举起写有沃霍尔名言的木制小牌。往常稍显严肃的艺术殿堂,一下子多出浓浓的追星味道。
安迪·沃霍尔身价超越张大千
近日,美国已故波普艺术家代表安迪·沃霍尔登上了2012艺术家拍卖成绩排行榜首的位置。这极大地反映了美国战后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中持续的突出表现。沃霍尔去年的拍卖总成交额高达3.083亿美元,成功地超越了中国著名画家张大千。
安迪·沃霍尔以把艺术和大众文化结合起来而闻名世界,而最近他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他的亚洲巡回展目前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而他逝世前5年所画的作品《粉红心》在近日准备拍卖,并于1月4日在香港举行预展。据拍卖行介绍,这幅画以亚克力、钻石粉等材料制作。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大多是版画,这幅《粉红心》是他比较罕见的原作。
业内人士介绍,《粉红心》是安迪·沃霍尔晚年的作品,包含了不少具有宗教意义的符号,具有代表性。目前,这幅作品目前由一位日本收藏家拥有,1月下旬将在新加坡拍卖,估价129万至288万港元。
此外,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收获了2012年度拍卖成绩最佳在世艺术家这一称誉。对此,美国花旗银行艺术咨询与金融部门的高级顾问乔纳森·宾斯托克认为:“拍卖市场的选择性是多样的,但焦点却常常集中在个别艺术家的作品上。正是由于市场对沃霍尔和里希特的认可,这两位艺术家才取得了如此不俗的成绩。”(华利)
《枪击玛丽莲》
2022年5月9日(纽约时间),纽约佳士得“Thomas and Doris Ammann珍藏晚拍”如期举槌,安迪•沃霍尔标志性的《枪击玛丽莲(鼠尾草蓝色)》1.95亿美元(约13.12亿人民币)成交领衔。这是近25年来,安迪·沃霍尔40英寸(101.6cm)尺幅的玛丽莲肖像画作首次现身拍场。
轶事小传
二十年前,我呆在纽约曼哈顿的下东城区,一个乱糟糟的地方。1987年,安迪·沃霍尔因医疗事故突然离世,这个消息使城市黯然失色,大家都沉浸在伤感之中。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离去了,随着那些确实的、离奇的、虚荣的与他相关的变迁、人物、事件,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突然失去了磁力。那一天是1987年2月22日。
关于逝者的文字总是支离破碎的,哪怕是一个前一天还鲜活的人,一件发生在前一天的事,回忆总是不确切、言不及义;人走时会带走所有的灵性。人们只能感受缺失,无法说清楚缺失了什么。
有三百年历史的曼哈顿,是白人从土著美洲原住民手中用相当于二十多个美元换来的土地。在岛南端的一块巨石上刻着一段话,大意是“让你们这些穷苦的受到伤害的无助的不得不离开家乡的人们,到我这里来……”梦呓般的文字如同出自醉汉之口,说的是关于平等和自由的事。这些来自不同角落的人们,没有一刻让这里消停过。每个人都来自遥远的地方,冒险者、异教徒、逃亡者、私奔者、寻梦者、托洛茨基主义、无政府主义者、未来派、失恋诗人、善良的、偏激的、永远饥渴的强健的流汗者、比天仙更美丽的娘儿们,活在一个疯狂的无畏的年代,新大陆的慷慨、磊落、平等和宽容,成全了人们的梦想;给这个城市和国家染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安迪·沃霍尔出生在宾州的森林城,从捷克斯洛伐克移居美国的父亲在矿上工作,安迪是围着母亲喜欢吃零食听故事的孩子。单调消沉的童年时光与他炫目的未来构成了难以想象的反差。他1949年来到纽约,敏感天性和精致手艺使他成为商业设计中的高手。那是视艺术为神圣之物、艺术家为殉道者的年代。他的启蒙老师安东尼奥说:“将来会有一天,商业艺术就是真正的艺术。”这使他难忘,这句话离成为现实还有很远的距离,它需要一个特殊的人用不凡的一生来证明。
关于安迪·沃霍尔,不确定的事和确定的一样多,他是美国最广为人知的艺术家,但是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他真正做过什么。安迪的原名是安德鲁沃荷拉,生于1928年至1931年之间,至少在不同的文件上这样注明;他说1930年10月28日的日期不准,而1928年6月6日是通常被认可的日子。我们仅有的能够确定的是他死亡的日子。
尽管关于他有着最广泛的出版物,极高的曝光率,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价值在生前并不被广泛承认,它们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期许,他改变了美国艺术的现实和理想。这些价值可以从对他的种种误读中看出:羞涩的同性恋、疯狂的恋物者、自我矛盾不知疲倦的人、男扮女装者、为了虚荣和朋友而生的人、眼中只有快乐时尚的浮光掠影、迷恋虚幻价值的人;在不同地方对不同的人重复说着同样的话,永远没有正经无法深刻的蜡像般的人。如同一种奇花异草,它只生长在山崖的某个高度,了解了他,你会心生感激,你会更加了解美国。他的一生演变为美国艺术发生的最美的传说。一个独有的、纯粹美国价值的艺术家,艺术因他而完善,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
玛丽莲·梦露、死刑电椅、米老鼠、印花墙纸、灾难、小人书、帝国大厦、美元、可口可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没有人知道他到底留下了多少作品,它们广泛而杂芜,几乎涉及了他的时代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他毫无忌讳地应用和开拓了多种媒介和表现可能,并涉足众多不同的领域,设计、绘画、雕塑、装置、录音、电影、摄影、录像、文字、广告……安迪·沃霍尔创造了真正的可以对抗传统的、商业的、消费的、平民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的艺术;他身边的模特们帮他选出她们喜欢的色彩来绘画;他的母亲为他的作品签名;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拍摄和录音;他只是比时代早了几十年。
在20世纪60年代,一代人的价值观取代了传统;深刻、历史、永恒、优越、成熟、绝对、仅有,这些价值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现实、表面、瞬间、感性、快乐、平等、简单、机械、重复、大众;是这些概念更新了民主和自由的品质。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英雄,这很是令人惊叹。
安迪·沃霍尔是自我制造繁衍的产品,他的传播是其自我特征,包含了他的所有的活动和生命本身;作为复杂的兴趣和荒诞的行为的综合体,他实践着时代的热情、欲望、野心和幻想;他创造了一个广泛感知世界、实验性世界、平民化世界、非传统经验世界、反贵族的世界。这是人们不情愿接受的安迪·沃霍尔的真正价值,也是他终究没有被真正认识的原因。安迪·沃霍尔的最大的价值是他用一生的实践完成了对传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秩序的反讽和不屑,用虚幻的表象战胜他不情愿的、残酷无情的、没有人性的真实世界。而真正的讽刺是在他离世后,他已经成为新的更大的更空虚的现实中的偶像,他的不屑本身已经成为后世的经典。真正的艺术家的悲剧不在其生前而在其死后,成功的命运总是走向其反面,你曾有多么辉煌,你就将会变得多么无聊。这是他的作品价格一路飙升的注解。
关于安迪·沃霍尔,没有谁比他自己说得更清楚了:
“我的画面就是它的全部含义,没有另一种含义在表面之下。”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真正的安迪·沃霍尔,只需看看的我绘画、电影和我的外表,没有什么东西隐藏其后。”
“我的作品完全没有未来,这我很清楚。只需几年时间,我的一切将全无意义。”
“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之后他又说,“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
“好的摄影就是把焦距对准名人。”
“我将去任何事儿的开幕式,包括一只马桶。”
“我不参加葬礼,同样地回避婚礼,我从来不喜欢节假日,我认为节假日是一种病,我不愿意旅行,除非是为了工作。”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一部机器,每个人都应该和另一个人一模一样。”
“我喜欢无聊的东西,我喜欢一样的可以被不断的重复的事。”
“我的画从来不是我所想要的那样,但是我已经习以为常。”
“如果不是每个人都是美的,那就没有人是美的。”
“你仔细想想看,百货商店就是一个博物馆。”
“所有的我的电影都是人为的,我看所有的东西都有虚假的成分。我不知道虚假会在哪里停住,真实可以从哪里开始。”
“我从不阅读,我只看画面。”
“这个国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在美国开始了一个传统,在那里最有钱的人与最穷的人享受着基本相同的东西。你可以看电视喝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也喝可口可乐,丽斯·泰勒喝可乐,你想你也可以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没有更好更贵的可乐,你喝的与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样,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好。”
“我总是感觉到我说的话是言不由衷的,不是我要说的,采访者应该告诉我他想要我说什么,我会一句一句地重复他想要的。我想这样真是太好了,因为我是如此空洞,我实在是想不出来任何要说的东西。”
“我从来没有不在状态,因为我从来没有状态。”
尽管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交动物,在他去世后,许多事迹仍然让世人不能相信。他每天回到上东城的家中,和母亲住在一起,一只猫,两个菲律宾女佣,过着隐居的生活。在他的家中,没有现代的器物,没有当代艺术品,只有路易时期的古典家具和古典油画。他疯狂购买的巨多东西中,古旧手表、珠宝首饰、杜尚的小便池、化妆品、玩具……无奇不有,在他死后的苏富比为他举行的专场拍卖中,许多是第一次才打开包装;每年圣诞节他一定在哈林区的一家教堂为穷人赊粥;每天早晨9点半,无论在何地,他都打电话给秘书,口述记下前一天发生的每件小事,从不间断,成为了一部详尽和神奇的个人史。
那是人们不熟悉的世界,在那里空虚无聊但煞有介事。可是丢失了空虚和无聊的世界是怎样的空虚。1987年2月14日,在他去世前一周,他在日记中写道:“做琐碎的事,很短的一天过去了,没有什么发生,我上街购物,回家电话聊天,如此,真是很短的一天。”
侵权事件
当地时间2023年5月18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安迪·沃霍尔基于一幅照片创作的作品侵犯该照片拍摄者版权。
后世纪念
沃霍尔辞世许多年了,但他对于流行文化辐射出的影响力或许无人能及。
玩具店里贩卖着沃霍尔公仔;沃霍尔标志性图案印上T恤、卫衣、抱枕、杯垫、年历、明信片;与沃霍尔相关的书和画册在全球书店畅销;豪华酒店的泳池底部用马赛克拼出沃霍尔创作的玛丽莲·梦露图案……这简直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商业游魂。
不少服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都从沃霍尔所倡导的波普艺术中汲取能量,借用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麦当娜·西科尼2009年发行的精选集《Celebration》封面就深受沃霍尔影响,她将自己的照片修改成沃霍尔创作的玛丽莲·梦露图案,以此表明那颗愿永做全民偶像的心。沃霍尔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甚至成了眼下图像处理软件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滤镜,轻而易举就能让图片”沃霍尔化“,给人酷的感觉。
1970年代沃霍尔就曾说:“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预测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十年后,47岁的苏珊大妈凭借在《英国偶像》里的惊艳一唱,一夜之间风靡全球;20岁出头的李宇春站上《超级女声》的舞台,从一个默默无名的中国学生,成为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亚洲偶像,这些超级偶像接二连三证实了沃霍尔的先见。
2019年12月28日,安迪·沃霍尔授权巡回展在北京鸟巢文化中心开幕。展览呈现安迪·沃霍尔绘画、雕塑、图形、照片、电影作品等。
导演作品
执导电影
参考资料
“安迪·沃霍尔授权巡回展”回顾波普艺术大师传奇一生-新华网.新华网.2021-08-16
米奇的故事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2022-09-14
安迪·沃荷1977年创作的“运动员”系列作品惊艳拍场.新浪网.2020-02-19
UCCA年度大展开幕,全景呈现安迪·沃霍尔艺术生涯.新京报.2021-07-03
安迪·沃霍尔身价超越张大千.人民网.2020-02-19
安迪·沃霍尔《枪击玛丽莲》以1.95亿美元成交.澎湃新闻.2022-05-10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安迪·沃霍尔一作品侵权.中新网.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