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星君
太阴星君,道教神话中的月神,全称为 “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 ,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亦称太阴元君、太阴皇君、太阴雷君、雷霆赖以神、太阴娘娘、月姐、月姑等等。其下管五岳、四渎、五湖、四海、十二溪水府、并都罗山百司,校定世人生死罪福。太阴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素纱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佩。
中国古代盛行着月亮崇拜,月亮很早就被初民神格化为月神了,围绕着月神产生了丰富的月神神话。其中较早的月神是常羲,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月神是帝俊之妻常羲。后世“嫦娥奔月”神话中的“嫦娥”一名,也是由“常羲”一名衍化而来。后来随着战国后期方仙道的形成,以及西汉中后期黄老道的诞生和流行,相继崛起的神仙家和道教徒为了达到宣教布道的目的,编造、创制大量神仙故事来吸引信众、扩大影响。“嫦娥奔月”神话在此背景下完成了仙话化的过程,又随着魏晋唐宋间道教的不断发展,道教神仙系谱逐渐完善,嫦娥成功身道教的仙谱序列,被尊奉为道教月神。
月神形象及月神崇拜之所以能够从古代流传下来,是因为得到了百姓、宗教权势、当权者以及文人墨客等各阶层的认可。月神崇拜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创造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人们对生活美好愿望的反映,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信仰以及价值观念,折射出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月神作为中华民族崇拜的神灵,是艺术创作的原型,艺术家通过月神原型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抒发了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思想感情,张扬了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原始宗教的天体崇拜中,对月亮的崇拜,在世界各国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名号
太阴星君即为月神,与太阳相对而被称为“太阴”。在魏晋唐宋间道教神仙谱系逐渐完善,嫦娥成功跻身道教仙谱,被尊奉为道教月仙。嫦娥首先获得新称号“太阴元君”,或称“太阴皇君”,全称即是“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还有“太阴雷君”之称,《混沌玄书大法》中将其与太阳雷君、月孛雷君、计都雷君、紫雷君、木星雷君等并举,共列于帝师、君师、系师、祖师和宗师之后,封为“班将”。又有“雷霆赖以神”之称,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所载,月府太阴皇君雷霆赖以神与太阳帝君雷霆赖以威、北斗九皇真君雷霆赖以枢并立。
源流
中国古代盛行着月亮崇拜,月亮很早就被初民神格化为月神了,围绕着月神产生了丰富的月神神话,神话中较为出名的月神当属常羲和嫦娥。
常羲说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有个女子正在替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即常羲是为月神。常羲,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记载:“(常羲)与太阳神应当是同一人。”而羲和见于《大荒南经》:“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即羲和是为日神。羲和与常羲分属日、月二神,应当是视作二人,但如果从主其同而言,羲和与常羲从词义而言,实际上是一词之分化,以为一人也是可行的。
茅盾先生《神话研究》记载:“原始人民对于日月的观念有一个特点,就是即以日月神为日月之本体,并非于日月神之外,另有日月的本体。”可见古人曾经用同一个词来指称太阳神和月亮神。由于人类最先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与此相应,最初的大神无一例外全都是女性神,因此,帝俊只不过是强加给她们的一个男性配偶神而已。羲和与常羲既然拥有同一个男性配偶神,可能说明了她们最初本是一神。
嫦娥说
后来的月神之名,大都由常羲一名衍化而来。《文选·月赋》李善注引《归藏》:“过去常娥服用不死药后飞奔到月亮上。”娥亦从我得声,故得与羲、仪通用。曹植《辩道论》:“素女嫦娥不如皇后美丽。”常娥作嫦娥,是偏旁类化的结果。后世典籍基本上就通作嫦娥了。
传世文献记载“嫦娥奔月”神话,始见于汉初《淮南子·览冥训》:“后羿从西王母那求到不死药,姮娥偷偷服用后飞奔到月亮上,她在月亮上寂寞孤独很失落,没有社么可以打发时间。”后汉张衡《灵宪》记载更为详细:“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偷偷服用西王母的不死药,飞奔到月亮上。她要动身之前,找有黄占卜。有黄占卜后说:吉。行动翩然,独自西行,遇到晦暗的天气,不要惊慌不要恐惧,以后都会昌盛。’嫦娥于是栖身在月亮上。她就是那月亮上的蟾蜍。”
当先民经过漫长的文明进化历程,从对神的顶礼膜拜逐步走向自我觉醒与自我独立,死亡成为最大的困恼。人们笃信通过人为修炼成仙能够实现长生之目的。随着战国后期方仙道的形成,以及西汉中后期黄老道的诞生和流行,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终于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和宗教化,上升为神仙信仰。相继崛起的神仙家和道教徒为了达到宣教布道的目的,编造、创制大量神仙故事来吸引信众、扩大影响。“嫦娥奔月”是很好的素材之一。
“嫦娥奔月” 神话内含的占卜之术符合道教宣扬的众多道术之一,其“得仙”“奔月”的能力与结果则正是道教所极力渲染和鼓吹的,可以通过修炼所达到的长生不死、肉体飞升的境界。在道教神仙信仰的需求与影响下,“嫦娥奔月” 神话在先秦两汉时期,完成了其仙话化的过程。
随着魏晋唐宋间道教的不断发展,教理的日趋成熟,作为信仰对象的神仙谱系也逐渐完善,一方面表现在大量吸纳各种人物形象充实仙谱,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神仙等级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为各位神仙具体排定高下座次,规定统辖的范围和享有的权利,使其各归其位,各享其尊,各司其职。正是在这一列仙为尊的浪潮中,嫦娥成功跻身道教的仙谱序列,而且被尊奉为道教月仙,在上执掌月宫世界,在下主管岳、渎、湖、海,一跃而为拥有至高地位和至上权力的道教大仙。
宗教角色
宗教地位
太阴星君是十一大曜真君之一,其余十位大曜真君分别是太阳帝君、木德岁星星君、火德荧惑星星君、金德太白星星君、水德辰星星君、土德镇星星君、罗喉星君、计度星君、紫炁星君、月孛星君。
神格之能
教授仙法
太阴星君要教授月宫中的仙官神吏为仙之法,使万众皆修结奔月之道,而且对于月宫中自然化生的青华紫桂之林,亦曰林枝叶红兰,要与众神仙采摘华食共同享用,以期能够寿同日月,升入玉清。
掌控山岳湖海与凡人生死罪福
太阴星君是山岳湖海的实际控制者和管理者,掌管着凡间五岳四渎、五湖四海、十二溪水府并酆都罗山百司。同时,太阴星君还拥有对凡人生杀予夺的权利,操控着凡人的祸福命运,在每年一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组成的“三元”祭日中,都会率领冥官和僚佐亲自评判世人的功过以呈报上帝审定其福罪。”
宗教形象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 中对太阴星君的形貌、冠服甚至配饰作了详细的描绘:“其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素纱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佩。”民间通常认为月神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同时民间也有将太阴星君具化为太阴娘娘的说法。
民俗信仰
帝王祭月
古老的月坛则是历代帝王祭月的地方。现在的月坛在北京市阜成门外,是明朝嘉靖九年所建,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每年秋分酉时祭月。 “天狗吃月”,即月食,民间聚众鸣锣救月也成为重要的祭祀仪式和活动,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行。
民间祭月
中国民间每年的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祭拜中国的月亮之神太阴星君、太阴娘娘,俗呼为八月节,源自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十五月时设月光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有句谚语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一些地方在祭拜时念通《太阴经》和《太阳经》,以祈祷月神的保佑。
各地祭祀月神的形式不一。在明清时代祭月的供品中,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一种叫“月光纸”的东西,上面绘有月光照耀菩萨,下面绘有月亮宫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里捣药,祭月后即将月光纸焚烧。
兔儿爷
老北京中秋节有所谓“泥兔摊”,即卖兔儿爷的,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着的姿势如人状。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发生转变,由祭月的礼拜祭品变成儿童中秋节的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披甲胄、着战袍、插护背旗,也有扮成商贩,或是剃头师父、缝鞋、卖馄饨茶汤的等各种造型。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
浦城县、建宁县、上杭县
福建省的浦城县女子中秋节时一定穿行南浦桥,乞求长寿。建宁中秋夜有个习俗是以挂宫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于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
永宁县、万全县、苗栗县
山西省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河北省万全区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羽夜阅春秋像。苗栗的太阳宫每年中秋为太阴娘娘祝寿的活动包括奏表祭拜、念经祝寿、举行月光晚会、颂血盆经等。
跳月节
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贵州省的苗族还有跳月节。在黔中安顺一带,每年的正月十五月亮最圆的时候,苗族青年男女在山坡下较平坦的跳场上举行跳月节。跳场上插着缀满绿叶的树枝作为花树,男青年们先涌进跳场,绕着花树边吹芦笙边唱歌跳舞,女青年们簇拥着嘻笑睨视,随之女青年们开始与男青年对歌跳舞。如果男青年相中了自己的爱慕对象,就特别对她唱歌求爱,女青年也用唱歌来表示答允交往与否,有的钟情者还把自己的花带系在所爱慕的小伙子的排笙上,作为定情的信物。这时,在场的其他小伙子便一起谑趣,并簇拥着他们回家向其父母道喜,父母也以此为荣。几千年来,跳月节成为苗族盛传下来的典型的青年男女社交游乐的爱情节。
道场祖庭
传说太阴星君居住在北天西方第十层的“广寒宫清虚府”,其建筑材料是白壁砖,据说门额两旁还有一副对联:广大光辉,普照人间诸善恶;寒微立操,何愁天上总清虚。道教中称太阴星君治洞阴结璘宫。
相关典籍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据《西游记》第九十五回记载:在孙悟空要对玉兔下毒手时,太阴星君现身请他棍下留情;看到太阴星君带领姮娥仙子到来,孙悟空慌忙收了金棒,并向太阴星君躬身行礼。文中并未有太阴星君的具体形象,但从太阴星君自称“老身”来看,在作者眼中其应是一位老年女性。
泥塑与绘画
崇拜太阴星君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应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后逐渐被人格化、女性化了。在宋代,就有反映当时崇尚道教风气下的女性月神崇拜特征的泥玩具;而到了清末民初,民间社会的“太阴星君”信仰比起宋代,并未有大的变化。比如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尊高31厘米的北宋彩绘泥塑太阴天子立像;四川蒲江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高37厘米、手捧“月轮”的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绿彩泥塑月神常仪俑;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末至中华民国的木板年画“太阴星君”,该年画中的“太阴星君”仍是一位端庄的女性神。
影响
月神形象及月神崇拜之所以能够从古代流传下来,是因为得到了百姓、宗教权势、当权者以及文人墨客等各阶层的认可。月亮代表的丰收、生殖等意是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因而受到百姓的推崇。除此之外,月神崇拜与当时盛行的道教教义相一致,月神作为神仙所代表的长生不老之意与道教“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宗旨高度吻合,在此基础上月神崇拜得到了道教的支持。月神崇拜能够传承下来,与统治阶层的支持密切相关,月神信仰作为一种教化工具,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得到了当时政权的支持。这一信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息息相关,其衍生出无数与“月”相关的优秀古诗词以及立法节日,还被人们视为美好婚姻爱情的象征。月神崇拜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创造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人们对生活美好愿望的反映,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信仰以及价值观念,折射出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其在中国社会独树一帜,为中国传统文化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月神作为中华民族崇拜的神灵,是艺术创作的原型,千百年来,艺术家们把自己的小我之情不断升华且融于月神形象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之中,并通过月神原型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抒发了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思想感情,张扬了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
原始宗教的天体崇拜中,对月亮的崇拜,在世界各国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南美洲的有些土著民族,以为使植物生长的不是太阳,而是月亮。他们以为是月亮的柔和光线带来凉爽和露水,并有滋润人畜、促进植物生长的神性而向它献祭。古以色列人在新月初升时,总要在山头上举行烽火来迎接它。古埃及人为感谢月神给人类夜间以光明和计算时日的方便而崇拜月亮,后来又作为智慧和文化之神加以崇拜。文明悠久的印度、希腊的古代,也都有月神崇拜。
相关传说
嫦娥奔月
传说尧帝的时候,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造成地上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天帝命天上的神射手后羿到凡间震慑太阳。后羿带着妻子嫦娥来到凡间,请人打造了一张可以射日的神弓和九支神箭。太阳仗着是天帝的儿子,不理后羿的警告,后羿为了解救百姓,射下了九个太阳。百姓因此得救。天帝震怒,不让后羿回天上。后羿自觉对不起嫦娥,远赴昆仑山向西王母娘娘求来长生不死药,准备和嫦娥一起服用。嫦娥怀念当神仙的日子,最终将不死药都吃了,飞回了月亮上。
唐玄宗游月宫
相传,唐玄宗喜爱月神。有一年中秋节,他宣申天师、道士鸿都入宫,一起赏月。他们品味美食,望着明月。突然,唐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申元之奉命做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月宫门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他们徜徉在月宫外,忽然,传来阵阵仙乐,悠扬动听。唐玄宗精通音律,静听仙乐,默记心中。听完仙曲,三人回到宫中。唐玄宗意犹未尽,回忆月宫仙乐,文思泉涌,立即挥毫,御笔谱曲编舞,创作出《霓裳羽衣》。
后世纪念
夕月坛
夕月坛位于北京市旧城阜成门外,是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夕月坛在民国期间遭到破坏,1953年因要扩宽南礼士路,东天门外的礼神牌坊被拆除。1955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月坛开辟为公园。文革期间,月坛坛墙大部分被毁,祭台也被拆除,1969年祭台上修起了电视发射塔。1984年,月坛被市政府列入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6年5月25日,月坛作为北京明清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中心,始建于明代。楼上正殿祀玉皇大帝和紫微大帝,左侧祀关羽、张亚子、太阳帝君、王母寿星、月老、明离大帝等尊神,右侧祀地母元君、太阴帝君、慈航道人等神。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西游记》.豆瓣电影.2023-10-12
《春光灿烂猪八戒》.豆瓣电影.2023-10-12
《宝莲灯》.豆瓣电影.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