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
垄断(Monopoly),经济学名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控制某种(些)商品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以获得超额利润即为垄断,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垄断代替自由竞争,但不可能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具有更加残酷和尖锐的性质。
垄断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以下几种情况:1.是对于关键资源的独占,例如拥有钻石矿等自然资源或竞技特长等人力资源所引发的垄断情况。2.是由于成本特性所导致的垄断,比如电力、供水等公用事业中存在的自然垄断。3.是由于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垄断,例如英特尔在个人电脑CPU领域的垄断或微软在PC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4.是通过法律或行政授权而产生的法定垄断,例如专利法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导致企业利用专利技术形成某一产品市场的垄断;或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授予企业而形成的垄断情况,典型案例包括烟酒的专卖和地区性公用设施的垄断。
垄断分类从市场结构角度分为:1.完全垄断 2.垄断竞争 3.寡头垄断。从产生来源分为:1.纯经济垄断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2.人为垄断(artificial monopoly)从进入壁垒角度分为:1.自然垄断 2.行政垄断 3.市场垄断
垄断成熟组织:1.卡特尔 2.辛迪加 3.托拉斯 4.托拉斯
起源及发展
起源
垄断一词最早源于《孟子》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不同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垄断概念,孟子所谈的垄断指的是古代市场交易中的一种行为。在古代的市场交易中,各组买家和卖家之间相互独立进行交换,行情是相对“封闭”的。为了获取利益,一些贪心的人会站在稍微高一点的地方观察行情,从中谋取利润。他们通过全面估算行情动态,找出差价,低价购买高价出售,占取差额。由于这种行为在古代非常盛行,因此被称为“垄断”。近代资本主义投机市场中也有类似的操纵垄断行为,被称为“Cornering”。
然而,“Corner”一词并非指的是在高岗处,而是指在屋角,最初是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市场活动发生在室内。迄今为止,“Corner”仍含有垄断的意思,比如“a corner on the cotton MARKET”,指的是垄断棉花市场;又如“By defeating their main competitor, this firm has cornered the wheat market”,指的是这家公司通过击败主要竞争对手而垄断了小麦市场。尚不清楚孟子所提到的“垄断”概念是否可以视为该词的词源之一,只能交由语言学家去进一步研究。这里,我们仅仅提出这个观点。然而,为了支持他的论述,孟子在讨论时引用了季孙的话。“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从这段引文来看,季孙所说的是政治上的“垄断”,即可以“专权”——为家族成员任意任命官职。在孟子这里,这个概念已经转变为市场行为,并且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将自然事物的名词“龙断”(高岗)变为描述社会行为的动词“操纵”,这又源于政治专制。为什么孟子要反对“垄断”的“贱丈夫”,为什么他要征收税款(“从而征之”),这是因为这种行为损害了小生产者的利益,破坏了自愿原则,并且违背了个人道德品德。
发展历程
垄断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萌芽时期。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自由竞争已经达到巅峰,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出现了垄断组织的雏形。其次是不稳定发展时期。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垄断组织得到广泛发展,但仍不稳固,属于一种临时现象。第三是垄断统治确立时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垄断获得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统治地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渐过渡为垄断资本主义。最后是国家垄断稳定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垄断得到稳定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垄断形成及条件
垄断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自由竞争演化而来的一种市场状态。
卡尔·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生产逐渐集中起来,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垄断”。垄断的目的是实现价值的增加,追求额外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马克思指出,“竞争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成为外部强制力,支配着每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他们的资本以维持自己的存在,而他们只能通过渐进的积累来实现资本的扩张。”
只要存在竞争,那么垄断是不可避免的。垄断指私人所有制经济领域的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垄断所隐藏的深刻经济关系,即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垄断的最终结果就是“剥夺者被剥夺”。垄断最大的危害在于通过限量提价来获得超额垄断利润,这意味着垄断产品的定价高于边际成本,导致部分社会资源闲置和消费者福利损失。目前,在平台经济环境下,一方面,由于存在网络外部性和可复制性,信息生产的平均成本呈现递减趋势。为了扩大用户规模,垄断企业通常采取基本功能免费的定价策略来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一旦用户数量达到网络规模的临界值,将形成正反馈效应,产生“锁定效应”,用户的转移成本较高,尤其在社交关系链和网络效应的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平台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垄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利用规模优势、范围优势和创新优势,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人力和财力支持。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垄断利润又会激励企业自身和其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因此是最有效率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方式。
形成条件
垄断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行使权力对某个行业进行完全垄断,如一些国家政府对铁路、邮电、供电、供水等公用事业的垄断。
第二,政府可以授予私人企业某种专营权,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垄断地位,或者让某些企业独家生产或销售特定产品。
第三,某些产品市场需求很小,只需要一个企业的生产就能满足全部需求,这样就容易形成垄断。
第四,某些企业控制了特殊的自然资源或矿藏,从而垄断了相关产品的生产。例如,美国铝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垄断铝业,因为他们控制了铝矾土。加拿大国家公司也因掌握了世界90%的镍矿而垄断了镍业。
第五,控制某些产品特殊技术也能导致垄断。例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长期以来垄断了可口可乐饮料市场,因为他们控制了制造该产品的配方技术。
国际垄断形成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是通过生产力增长和科技革命推动的。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资本开始国际化,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资本国际化的结果,同时也推动了进一步的资本国际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垄断资本向国际扩张,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治。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资本国际化和全球霸权具手段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发展以及相关的国际分工和增强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速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为当代帝国主义的形成奠定了新的社会经济基础。
国家垄断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种将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合起来形成的资主义制度。垄断的出现几乎与私人垄断同时发展。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垄断已经称霸于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由于垄断压制了自由竞争,二者共同存在的情况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国家政权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然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兴起到全面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阶段历了一个复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19世纪末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家开始形成垄断资本主义体系。路、军工厂、某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已经成为国家财产,预示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起步。在第一次大战期间,为了战争需求,各交战国增强了国家政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国家直接控制一些重要生产部门的产品、劳动力、原材料和交通工具。而且,国家还投资建立钢铁企业和军火工厂,并对一部分私营企业实行国有化等措施,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尽管这种模式仅仅是以军事为导向的。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不稳定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正值30年代的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管制和调节措施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然而,随着危机与战争的结束,各国政府取消了经济管制,并大幅减少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出现了三次低潮。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呈现暂时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
(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持续而迅速的发展阶段。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生产社会化得到了高度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领域广泛扩张,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力量,并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国垄断
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超越了其他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开始集中起来。在1870年,垄断组织开始形成。约翰·洛克菲勒成立了埃克森美孚公司,垄断了美国石油工业的90%以上。1882年,这个组织改组成了托拉斯,并扩展到银行、矿山等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得到扩大。卡内基财团在1873年投资了炼钢业,垄断了大部分钢铁产业。到了19世纪末,美国形成了400多个金融寡头集团。尽管美国国会通过了反托拉斯法,但实际上垄断资本已经建立了统治地位。19世纪末,八大金融寡头集团控制了美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其中,摩根和洛克菲勒两个财团就控制了112家银行和许多其他生产企业。
法国垄断
法国垄断资本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普法战争以法国战败割地赔款告终。这一系列事件对法国经济向垄断经济过渡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法国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到19世纪末,法国的生产和资本集中加快,垄断组织首先在重工业部门出现,然后扩展到纺织业。最典型的形式是辛迪加。在纺织业中,辛迪加控制着全国90%的麻织品生产。与美国和德国等国相比,法国的工业集中程度不如人们所愿,但银行资本集中程度仅次于英国,高于美国和德国。到20世纪初,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全国贴现局和全国贴现总公司这三家大银行集中了全国至1913年达到600亿太平洋法郎。法国国内的食利者阶层人数竟达全人口的1/8以上,约有500万人。因此,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日本垄断
日本资本主义垄断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像西方欧美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也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期内,中日战争(1894-1895年)和日俄战争(1904-1905年)对日本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中日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型,而日俄战争完成了这一过渡。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工业资本主义的早熟和帝国主义。早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出现了许多垄断组织。这是因为,一方面日本的资本主义一直受到天皇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低关税政策导致外国商品在日本市场上竞争激烈。
例如,1880年成立了“日本制纸联合会”,从事制造和销售纸张;1882年成立了“日本纺织业者联合会”,1883年成立了“大阪纺织公司”;1885年出现了三菱财团的大规模造船和运输租赁事业——“日本邮船株式会社公司”;1889年成立了“日本纺织公司”等。同时,国家将许多大型工业企业转让给银行资本家(如三井物产和住友等),推动了工业资本和金融资的早期合并。此外,股份公司也迅速发展壮大。
例如,1870年股份公司的资本仅为2500万日元,而到了1883年增长至1390万日元,到了1893年更增加到2980万日元。所有这些都表明,在19世末,随着工业资本主,日本开始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成熟组织
短期价格协议
短期价格协议是一种简单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形式。参与短期价格协议的资本主义企业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约定控制某类商品价格,以操纵市场,获取垄断利润。这种协议通常是不稳定的,一旦达到目的或市场条件改变,就会自动解散。
卡特尔
卡特尔(cartel)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它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一些资本主义企业组成。这些企业为了实现市场垄断,并获取更高利润,会达成协议并形成一个垄断同盟,统一销售条件、销售市场、商品产量和售价等方面。参与卡特尔的企业受协议约束,如果反协议会受到惩罚。然而,尽管在卡特尔内部,各企业之间会为争夺有利地位和市场份额而激烈竞争,但它们仍保留自己在生产、商业和法律层面的独立性。同时,在卡特尔和未参与卡特尔的业之间,以及不同卡特尔之间也存在剧烈的竞争。
辛迪加
辛迪加(syndicate)是一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形式,相对于卡特尔更高级。在辛迪加中,一些从事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通过订立协议或成立购以垄断市场和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虽然参与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和法律上保持独立,但在商业上失去了独立性。辛迪加的办事机构负责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并按照协议的比例在各企业之间分配。和卡特尔一样,辛迪加也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激烈竞争。
托拉斯
托拉斯(trust)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垄断形式,由多个生产相似商品的企业合并而成。参与其中的企业在商业、生产和法律角度上都失去了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负责领导全企业并统一管理生产和销售。该董事会的领导权被掌握在参与托拉斯的最大资本家手中,其他资本家则作为股东按照自身的股份获得红利。在托拉斯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争夺领导权和利润分配份额。
康采恩
康采恩集团有限公司(konzern)是一种强化了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形式。为了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垄断资本家们以某个大型垄断企业或银行为核心,建立了一个由许多不同部门的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和运输公司组成的垄断集团,这个集团被称为康采恩。虽然参与康采恩的企业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受到组织康采恩的金融寡头的控制。康采恩通常超越经济领域,与政府官员和法西斯主义特务组织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决策者。
垄断类型
从市场结构角度分为
完全垄断
指的是由一个卖方决定整个市场动向的市场状态。因为没有竞争对手,所以垄断企业可以自行决定价格和产量,以实现本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垄断竞争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的同质性为前提,而垄断竞争则描述了在没有供应相同商品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竞争。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所有商品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意味着当市场竞争激烈时,价格较低的商品会受到更多的需求。
2.在垄断竞争市场中,激发需求的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通过商品的差异化来刺激消费者。商品的差异化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存在实质性差别的产品。我们可以以运动服来举例。
如上所述,A运动公司通过推出性能和品质区别于其他公司的产品,来吸引顾客
3.另一种商品的差异化是通过创造不同印象来使其与其他产品区分开来。让买方对产品具有独特的感受和印象。我们可以以下面的咖啡店为例来进行思考。
4.除了质量和服务之外异化还可以通过专利、商标、设计和广告等方面来实现。
由此可见垄断竞争是一种通过采用商品差异化和其他策略来获得一程度垄断能力的竞争方式。
寡头垄断
是指市场中存在少数几个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们之间倾向于相互合作,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从产生来源分为
纯经济垄断
纯经济垄断,也被称为市场垄断,是由于市场力量或技术因素导致的垄断现象。通常我们所提到的垄断即指这种类型的垄断。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自然垄断是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现象。威廉·鲍莫尔等(Baumol, 1982)将自然垄断定义为:“如果一个行业中,企业的成本函数在整个产量范围内呈现递增的趋势,则可以称该行业存在不可避免的垄断。”
上述定义指出,在自然垄断产业中,一个单一的厂商生产整个产业所需的总成本会比由多个厂商共同生产所需要低。因此,垄断生产在自然垄断产业中是高效的,并能够降低社会总成本。相比之下,竞争则是低效的。为此,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以确保垄断结构存在,从而实现最大化社会福利的目标。
人为垄断(artificial monopoly)
人为垄断可以定义为根植于特权的垄断。人为垄断大多是由政府的行政行为所致。其主要特征是厂商获得了市场独占权或垄断权,并且进入该市场的成本非常高。这种垄断形成于政府授予某家厂商市场独占的特权、长期保护,或政府自身从事排他性经营活动。人为垄断限制了其他潜在进入者进入该市场并与现有竞争者力。由于竞争的壁垒是由政府行为导致的,很难突破。因此,在人为垄断条件下,现有的竞争者缺乏潜在竞争的压力,从而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
从进入壁垒角度分为
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一种特定的市场形态,其行业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并且需要投入巨额资本才能开展业务。一旦资本投入,就难以撤回。这种市场形态被经济学界称为"自然垄断"。
另外,据《马斯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述,自然垄断企业的生产技术呈现规模经济特征,即平均成本(AC)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因此只有一个企业能够有效地满足规模要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呈现递减的平均成本情况。
通过观察平均成本递减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出自然垄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一家企业生产的成本要低于两家(或多家)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②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下图展示了自然垄断经济特性。
行政垄断
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中,垄断通常是指某个市场(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中的垄断情况。然而,在传统的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形式的垄断,即行政垄断。在传统的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通常通过全面的计划指令来控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活动。特别是在微观层面上,国家采取财政统收统支、产品统购统销、劳动力和物资技术统一分配等措施,直接管理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从而控制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形成了一种垄断状态。这种垄断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严格等级制度的行政机构来维持,为了区别于常规的市场垄断,我们称之为行政垄断。
市场垄断
市场垄断是指因市场力量或技术原因而导致的垄断现象。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除非别提到研究自然垄断,否则一般都是指纯经济性垄断,也就是市场垄断。
垄断双重性
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强调垄断具有两面性。首先,垄断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它体现了规模经济的效应,增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这种转变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程,也可视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
举例来说,铁路修建中股份公司资本集中的积极用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此外,垄断组织(如卡特尔和托拉斯)对社会生产过程的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垄断减轻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通过技术改良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利润,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性
然而,垄断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加强了对无产阶级的控制和剥削,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垄断抑制了竞争,导致生产技术停滞和腐化,从而降低了经济效率,阻碍了技术进步,并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垄断条件下形成了卖方市场,但消费者福利和整个社会福利难以提高。然而,相比小企业,垄断企业更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并且有更强的动机和能力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
垄断危害性
抑制中小企业创新
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掌握着巨大的市场份额,并具有市场的强势地位,造成了市场操纵、市场结构破坏以及公平行为受损的问题。这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压缩,不利于行业良性生态和多元发展的形成。另一方面,占据绝对市场优势地位的平台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庞大规模的市场支配地位通过制定独家标准来抑制新兴竞争对手的发展,并建立起符合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封闭生态系统”。这不仅可能扼制许多创新行为,还可能对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利益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启发了当年所谓的“大型公司诅咒”的重演在互联网领域的可能性。这种大公司和产业的集中最终会对我们未来的经济和政治带来风险,并有可能引发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极端主义等问题的上升。
社会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地位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严重失衡。这些企业通过其垄断优势成为利润最丰厚的中间商,可能会挤垮传统行业,使传统行业从业者陷入打工状态,甚至面临大量失业的风险。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了平台垄断迅速积累的社会财富与普通民众收入增长缓慢之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和贫富分,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平台有可能掠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和生产者本应享受科技便利和社会福利的创新成果,然而,如果平台采取“大数据杀熟”或要求商家“二选一”等行为,所创造的社会剩余中应由消费者和生产者获得的那一部分就会被平台占据,导致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长最终都落入平台的手中。
存在数据集中的风险
数据集带来的风险不可忽视。随着互联网平台数据的日益重要,数据垄断对经济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前的数据市场存在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以个人信息数据为代价来使用平台提供的服务。一些平台通过各种隐蔽手段过度收集与用户和企业相关的数据,这不仅可能损害用户和中小企业的利益,还可能危及国家安全。数据已成为平台巨头的核心资产,许多平台企业将其视为私有财产,试图建立数据壁垒。尤其是当资本方通过垄断数据后,可能希望最大化数据和流量的利益,并通过分析锁定,控制市场地位,对用户进行分类歧视性定价,进而产生无序扩张的倾向,甚至对经济安全和网络安全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
价格限制和数量调节
价格限制是通过行政手段包括价格控制和价格监督,由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对垄断产品实施的措施。在理想的竞争市场中,单个生产者很难随意操纵价格,因此市场能够高效运行。而在垄断市场中,为了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国家需要以行政手段来代替市场压力和市场纪律,强制性地确定垄断产品的价格,以防止垄断企业对市场价格的操纵。为了达到这种成本压力的目的,制定垄断产品的价格不仅仅以垄断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基础,也不能采用成本加成法。然而,保持有效价格控制存在困难,部分原因是规定价格所需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受控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来操纵信息,从而使价格控制徒劳无功。此外,垄断企业还有可能通过自我限制产量来迫使定价机构提高价格,或将资源转向其他地方以获取更大利润。为了保障社会需求的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数量调节手段向垄断企业提出强制性的订货和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少数由垄断企业生产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
抽取垄断税来消除垄断利润
反垄断措施的核心是通过抽取垄断税来消除垄断利润。但是,如何识别和确定垄断利润以及如何确定垄断税是一个关键问题。经济学家奥塔·锡克认为,如果一家企业的利润率在长期内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率,那么它就被认为是垄断社会可以确定利润率的最高限度,并且垄断企业在三年内超过这个限度,但第四年开始征收垄断税,以促使垄断企业降低产品价格、扩大生产和增加产品数量。从理论上看,考虑了一定时间跨度内垄断利润对垄断企业刺激作用的方法可能对改善垄断市场的运行效率起到一定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效果将受到两方面的限制:第一,如果仅仅采用这种控制方法,垄断企业在征收垄断税后并没有有效机制来防止进一步提高价格和获得新的垄断利润;第二,在垄断企业中,存在着通常以效率低下、无成本最小化行为为特征的情况,单纯控制垄断利润的方法并不能改变这一点。此外,一些垄断企业在低效率和高成本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巨大亏利润,因此控制垄断利润的方法实际上没有效果。基于以上观点与控制垄断利润本身相比,价格控制和数量调节方法更可行。
实行国家内部经济开放
无论是限制垄断产品价格和产量,还是限制垄断利润,都无法真正改变市场中存在的垄断结构。这样做只是通过行政手段对垄断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垄断。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实施国内经济的开放,通过打破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几种垄断现象来采取措施。这包括:消除部门垄断的条条分割;打破地区垄断的块块分割;取消在采矿业、交通运输等部门中只允许国有企业独家经营的投资垄断。这些垄断现象都是由于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形成的,它们人为地切断了商品经济的市场联系和资金等要素的流动,极大地限制了社会主义竞争的正常开展。这些垄断问题束缚了社会主义经济长达数十年之久,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解除对社会主义竞争的束缚。为了打破部门垄断,允许企业在超越行业归属的情况下进行经营。为了打破地区垄断,禁止各地区设置人为的商品流通障碍,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网络和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为了打破所有制垄断,在各个行业中采取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参与的政策,使国有经济开始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整个国民经济也因此得到了新的活力。
提高对外开放,引入国际竞争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增加对外开放程度,并通过进出口和其他外贸机制来导入国际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包括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还包括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竞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迫使社会主义企业在外部压力下克服惰性,努力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达到更高的生产率水平和经营质量标准。
然而,实施这些措施需要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精细的对外贸易调节手段,不能匆忙和简单地行事。这些条件和手段包括:先,根据国内外产品生产技术差距的情况,确定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并控制和调节对外贸易的总量和结构,以确保既能对中国内垄断企业施加足够大的竞争压力,又不会使其迅速破产。同时还需要防止其他国家垄断企业为转移危机而向社会主义国家低价倾销,必须通过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国内存在过度需求倾向和对进口的过度依赖。否则,进口的松动不仅无法形成竞争性的国内市场,反而会导致巨大的贸易逆差,进而产生紧缩对外贸易的巨大经济压力,并引发对外贸易收支循环波动的恶性循环。
全方位监控
反垄断措施还包括以下方面:制定有效的反垄断法律、取消垄断性经营集中的行政组织方式、阻止各种垄断协调安排和排斥竞争的障碍、提高市场透明度、清除普遍存在的卖方市场、维持适度的企业规模等。我们需要赋予企业活力的同时,也要防止其垄断行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引入市场机制后,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即改进和完善企业经济运行机制、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并建立适应它们的宏观调控系统。事实证明,在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中,中央决策者和执行者经常没有合理的经济行为。同样地,在分权模式下,企业自主经营并不能自动保证合理的行为。如果不完善企业内部的责任、利益和刺激机制,以及市场机制,单纯强调劳动者的自主性并完全排斥中央对市场的调控,将导致企业、市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下降,使有效竞争无法形成。这将导致企业目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并使企业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脱节。因此,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垄断和反垄断问题的研究对推动经济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
参考资料
术语在线—权威的术语知识服务平台.术语在线.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