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资产

资产

资产(Asset)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这些资源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预期将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需要注意的是,资产必须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否则将不能被归类为资产。

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别,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在1年内或1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等。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计划持有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股权投资、不能变现或不计划变现的债券、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和经营相关的其他设备、器具和工具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出于管理的而持有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没有实物形态。其他资产则是指除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等。

资产是企业负债经营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的核心资源,企业拥有资产可以从资源中获得利益。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中,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确认与计量的方式。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可以体现资产负债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资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和税务规划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固定资产可以用于抵押贷款股权质押等形式,从而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提升资产的价值。资产重组可以应对风险,确保税务筹划的顺利实施,以科学的方式来控制增值税,为税务筹划打下基础。

历史沿革

萌芽阶段

1494年卢卡·帕西奥利威尼斯出版的《算数、几何、比与比例概要》被认为是第一本描述复式簿记原理及其运用方法的经典名著,这标志着现代会计的萌芽阶段。在财务会计要素方面,提出了资产的概念。

“簿记论”侧重于编制财产目录等内容,要求商人首先记录那些具有较高价值的财产,然后按适当的顺序将其他事项列入财产目录中。在这个阶段,已经合理地运用了资产的概念,并在这一时期对会计要素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确立阶段

现代会计产生之后,斯普拉格1907年在美国出版的《账户的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基本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这个时期,斯普拉格阐述了资产的内涵,认为“所有资产都是以前提供服务的具体化。他还确立了资产的核心地位,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含义都是在资产的基础上合理推导得出的结果。

在1929年,Canning对资产进行了定义,他将资产定义为“未来可以提供货币形态服务的实体或权益”。基于斯普拉格的服务观,Canning强调了资产所提供的未来服务可以以货币形式呈现出来。斯普拉格在最初提出资产定义时,只强调了未来服务的表现形式,但未对资产其他属性进行描述。Canning在斯普拉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提出了货币形态表现的观点,这体现了“货币计量”假设。只有将资产所提供的未来服务货币化,或者说用货币来衡量经济利益流入,才能展示资产的价值。1962年,Sprouse和Moonitz对资产进行了定义,指出资产代表一个企业由于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而获得的预期未来经济收益和权利。此定义加强了以服务为核心的观点,将“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视为已获得服务的体现,而“预期未来经济收益和权利”则体现了将要获取服务的继续。他们所提出的定义说明了资产的来源,而且阐明了资产的作用。

发展阶段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资产的定义进行了发展。根据该框架, 资产被定义为“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而由企业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这一定义中涵盖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定义的三个重要因素: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资产被视为一种资源,在定义中得到了具体化的表现。相较于先前提出的学说,无论是服务观还是收入费用观,资产在“资源观”中的定义更加明确。根据这一观点,资产具备了固有属性,既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又是与收入相关的成本,而不仅仅是抽象的表现。IASB提出的资产定义为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衡量依据。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产的定义范围也得以扩大,例如生物资产的纳入。这充分体现了会计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

资产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发展,并且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资产的权利方面。在1999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ABS)进一步延伸了资产的定义,将其描述为一种对未来经济利益或其他使用权的权利。其他学者也对资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资产是能够交换或变现的抽象权利或货币表现。后来,IASB和FASB联合概念框架将资产定义为主体的一项现在权利或其他收入,它存在于能够产生经济利益的主体中。这种“权利观”是在资产的“资源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进一步完善了“资产是资源”的观点,并强调了企业的求偿权或其他权利寓于资产之中。资产的定义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并且新的概念都是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前人观念的继承。

基本概念

概念

早期,资产被定义为具有货币形式的未来服务或货币化的未来服务。随后,资产的定义进一步扩展,指的是由特定主体控制的、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权利或其他使用权,可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现阶段,资产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由其过去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资源,预计将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被视为资产,因此资产代表企业的权益。

特征

资产都是企业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例如购买、生产或建造等行为。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而企业预期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则不被视为资产。根据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中美英会计准则的定义,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而预期的未来交易或事项不被视为资产。过去交易或事项可以涵盖与生产相关的购买交易和其他相关事项,以及政府补贴和个人捐赠等与生产无关的事项。举例来说,购买一批货物后立即不能将其确认为资产,而是在合同履行义务并完成交易后方可确认。同样地,购买机器的预算在交易完成前也不能被视为资产。然而,对于过去交易或事项的解释可以因不同国家的会计实践而有所差异。

资产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资产是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企业拥有资产可以从资源中获得经济利益,有排他性使用权。有些资产可能不归企业所有,但企业可以实际控制这些资产。在美国,重点强调对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获得或控制;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准则则只强调“控制”这一概念;而在中国,重点是拥有或控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私有权受国家法律的限制,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控制或使用资产。拥有或控制资产权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获取该资产所产生的利益。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企业可能没有实际拥有某一资产,但由于企业掌握和控制该资产,能够从中获得收益。这与会计中对资产的定义是一致的。

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是指对企业而言能够产生经济利益并能够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衡量的资源。这种经济利益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资金流入企业。资产的潜力可能来自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也可以来自于非日常活动;它可以是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减少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出的方式。如果某项目预计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同样地,如果曾经被确认为资产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将其视为企业的资产。因此,资产的概念与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

资产可以可靠的计量

企业资产的确认必须基于其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情况。这意味着在资产确认过程中,必须确切地计量或者合理地估计取得资产所发生的支出或者耗费。这一基本条件在确认固定资产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固定资产的成本需要能够可靠地计量或者合理估计。对于无形资产来说,这一条件更为关键。企业自创商誉无法作为无形资产加以确认,因为企业自创商誉虽然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但是其形成过程中的支出难以计量,因此无法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总之,资产的成本必须能够可靠地计量,才能够被确认为资产。

分类

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企业能够在正常经营周期内迅速变现、出售或使用的资产。它们可以是出于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资产,或者预计在财务报表日后一年内能够变现的资产。流动资产还包括可以无限制用于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常见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合同资产、持有待售资产以及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

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计算是将期末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相加。货币资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是企业重要的支付和流通工具,因此也是流动资产审查的重点。现金和银行存款较为常见,其他货币资金可能包括存放在外地的存款、银行提供的支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以及已投资的款项。

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以积极管理和交易为目的而持有的债权证券和权益证券。通常,企业会频繁买卖此类证券,以期在短期内价格波动中获取利润。与非流动资产中的债权和股权投资相比,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是短期持有并出售以获利,这是其显著的特点。

应收票据

在中国,应收票据是指企业持有的未到期或未兑现的商业票据,它是由付款人或收款人签发、由付款人承兑、到期无条件付款的一种书面凭证。应收票据在财务报表中通常根据科目的期末净值数填列。而商业汇票是指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汇票,用于企业之间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商品交易的方式。商业汇票分为由付款人承兑的商业承兑汇票和由银行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具体由谁承兑有所区别。此外,商业汇票又可分为带息和不带息两种,带息票据在票面上会注明利率。

当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收到商业汇票时,按照票据的面值进行确认。与应收账款相比,应收票据发生坏账的风险较小,因此通常不会在会计核算中计提坏账准备。但如果超过承兑期限后无法收回,应将其转为应收账款,并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应收取的款项。这些款项包括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包装费以及各种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活动所形成的一项债权,因此其确认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当确认收入时,应同时确认相应的应收账款

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是企业根据购货合同的规定,在交货之前提前向供应单位支付货币或货币等价物的款项。在日常核算中,预付账款的金额会根据实际支付的数额记录,并作为企业的资产。虽然对方尚未履行相应的义务,但支付出去的款项仍然属于企业的资产,只是以"预付账款"的形式体现而已。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可能选择将预付账款的发生额记录在"应付账款"的借方,而不使用独立的"预付账款"科目。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多个账款对应同一客户的情况,以简化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并减少手工整合的麻烦。

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主要用于核算企业除了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之外的各种其他应收、暂付款项。主要包括各种应收赔款、罚款、备用金、保证金,以及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款项和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与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相比,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与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和采购无关。在期末,该科目的列报值是在扣除坏账准备之后的净值。

合同资产

合同资产是指企业已向客户转让商品,并有权根据其他因素确定收取对价的权利。与仅基于时间流逝而可收取对价的权利不同,合同资产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收入》的规定分开列示。合同资产与应收款项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承担的风险不同。应收款项仅涉及信用风险,而合同资产除了信用风险外,还需要承担其他风险,例如履约风险。例如,企业卖出两种可以明确区分的商品,已交付其中一种商品的款项可以收取,但收取这笔款项还取决于企业交付另一种商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将这项收款权利视为合同资产。

持有待售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一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要求企业设立持有待售资产和持有待售负债科目。如果企业主要通过出售而非持续使用一项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来回收其账面价值,就应将其归类为持有待售类别。增设这个科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区分企业资产中持续经营资产的质量和持有待售资产所占比例,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深层需求。

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非流动资产项目,在1年内将到期或可收回的金额。这包括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待摊费用以及长期应收款中预计1年内可收回的部分。为了报表的准确性,这些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在财务报表中会被重新分类,并将原本分列在各非流动资产科目下的1年内到期部分调整至“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科目中列报。

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无法在短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与流动资产相对,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长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项、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这些资产通常具有较长的经营周期和使用寿命,不易进行交易或转化为现金。

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可以分为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两种形式,其中又可以细分为其他债权投资、债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这四类。

第一是其他债权投资是指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此类投资的业务模式既包括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又以出售金融资产为目标。第二是债权投资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其业务模式仅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第三是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指的是企业特定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交易性股票,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第四是长期股权投资是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持有较长时间,目的是实现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施加重大影响或与其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

长期应收款

长期应收款是指企业从融资租赁活动中产生的应收款项以及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应收款项。在财务报表中,长期应收款科目反映了企业尚未收回的长期应收款金额,还需减去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并将1年内到期的长期应收款金额单独列报在“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中。附注部分通常会提供关于长期应收款的更详细信息。

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房地产,可以单独计量和出售。这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然而,经营自用房地产和房地产企业视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范畴。经营自用房地产应被列示为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长期持有、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这些资产价值达到特定标准,并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等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是指企业尚未完工的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等工程支出。这些工程在完成后会转为固定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都会以扣除减值后的金额列报,而固定资产还需要扣除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可识别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可以通过内部研发或外购方式获得,和固定资产一样需要按期计提折旧,并以净值列报。

商誉

商誉是指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在未来时期可能获得的超额利润。它代表了企业预期的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企业整体价值的一部分。商誉在企业合并时产生,表示购买企业的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与无形资产不同,商誉是一种无法具体定量的无形项目,不具备可辨认性。它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企业的环境密切相关,无法独立存在或单独转让,也没有作为独立资产进行投资或交易的转让价值。商誉的价值是通过企业整体收益水平来体现的。因此,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关注商誉这一重要财务指标,因为它反映了企业过去投资决策的效果。

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付,但其摊销期限超过1年(不包含1年)的各项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对租入固定资产进行改良的支出,以及其他摊销期限超过1年的待摊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长期待摊费用是根据其受益期限进行摊销的。摊销过程中,费用将分摊至不同会计期间,未摊销的部分将作为资产列报。此外,附注中还需要披露长期待摊费用的摊余价值、摊销期限以及摊销方式等详细信息。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企业根据税法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一种未来可用于抵扣税款的资产。当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企业在未来计算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多列支抵扣额,从而减少支付所得税的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源于这些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就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情况下,可将其用公式表述为:某期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x未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一般原则是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受限于未来可能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企业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有确切证据表明可以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并且可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则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限于未来可能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抵消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导致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那么该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应予以确认。由于企业是持续经营的,通常情况下应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果认为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内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那么未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部分应该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基本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借贷记账法

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资产类会计科目

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固定资产

该项目若要作为固定资产加以确认,除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外,还需满足以下条件: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有望流入。只有当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有望流入,并同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其他条件时,才可确认为固定资产。该项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成本可靠计量是资产确认的基本条件,需要根据最新资料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合理估算。例如对于已达到预定使用状态但尚未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需要根据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或实际成本等资料,按估计价值确定成本,并在竣工决算后进行调整。确认时间点需符合规定。购入、换入、接受捐赠、无偿调入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在验收合格时确认计量;购入、换人、接受捐赠、无偿调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在安装完成并交付使用时确认计量;自行建造、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应在完成并交付使用时确认计量。

无形资产

为了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无形资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该资产必须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其次,根据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这些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个条件是确认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会计资产的前提条件。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按照实际成本进行的。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支出。这与固定资产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的开支确认为初始成本的概念完全一致。在确认和计量无形资产方面,与固定资产非常类似。

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的确认是指根据金融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记入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或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对于取得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进行处理。

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与其分类密切相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不扣除将来处置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持有至到期投资应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不扣除将来处置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这些原则构成了对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指导。

递延所得税资产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原则在于它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考虑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企业无法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利用这些差异的影响,递延所得税资产就不应当确认。只有当企业有明确证据表明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额的应纳税所得额时,才能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确定适用税率时,应根据资产负债表日估计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期间,并按照税法规定的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但不应对其折现。当适用税率发生变化后,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重新计量,除非是直接确认在权益中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就应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但在未来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内,企业需重新评估是否能够实现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只有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才能对减记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进行转回。

资产负债表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清偿到期债务时能够提供足够的现金保障的能力。它主要通过分析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和负债程度,以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偿债能力分析分为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其中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旨在衡量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以确保现金周转。评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考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数量和质量。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是常用于评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在面临流动负债偿还压力时的现金储备和流动资产质量。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包括对债务的承受能力和偿还债务的保障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稳定和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一个企业必须在到期还本的同时按期支付利息,因此我们以此为出发点来评估其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是评估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实现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重要的经营目标,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各方利益。因此,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经营者都非常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仅限于正常的经营活动,而非正常的经营活动虽然也能带来收益,但不是常态且持续的,所以在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时需要排除。常用的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对于上市公司,还需要分析每股收益市盈率、股票获利率和股利支付率等指标。为了更好地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些指标会被广泛应用和关注。

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的营运能力是指其有效经营、管理和利用资产的能力。资产的高效利用主要体现在资产周转速度上。资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获得的收入和利润就越多,表明其营运能力越强。因此,营运能力常被用以下指标来评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

意义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现金充裕和资金链良性循环的不断运转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发展至关重要。在现有市场金融体系下,企业的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都可以作为资金的另一种形式。固定资产可以用于抵押贷款、股权质押等形式,从而增加企业流动资金,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将资产转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提升资产的价值。

持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对企业正常运营非常重要。通过对资产的财务管理,增加资产的灵活性,使得资金链处于更通畅的状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规避经营风险。合理的资金持有水平不仅降低了企业不能及时清偿债务的风险,还能帮助企业抓住商机,获得更多的收益。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能提升资金的利用效果,减少内部资金运用的风险,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税务筹划

企业在进行内部资产重组时,需要充分预知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确保科学、合理地开展税务筹划,促进资产重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客观因素,制定合适的策略以应对风险,确保税务筹划的顺利实施。

企业在进行内部资产重组时,需要综合考虑财务、物力、人力等资源,并且要注意不同重组方式对税务的影响。为了实现最大效益,企业需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来控制增值税,从而为税务筹划打下基础。在内部资产重组中,采用股权交易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增值税政策进行筹划,具体操作上需要注意将需要重组的资产附在股权中,通过股权交易来进行,以避免增值税和契税等纳税义务。其次,对于不动产、土地等资产的增值幅度较大情况,无法采用股权模式,企业可以利用投资方式,将需要重组的资产转至另外一家企业。最后,在内部资产重组之前,企业需要根据实际资产状况,计算税负水平,并利用分立、合并和内部转化等方式来降低税负,从而减小企业的内部资产重组成本。资产对于税务筹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资产重组时,务必做好充分的税务规划和准备工作。

相关概念

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并预计将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负债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负债是企业当前已经承担的义务,在特定时间点上确实存在;其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在未来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与资产形成对比,后者是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第三,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即由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从而产生一个未来需有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根据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时间期限,负债可分为流动负债(短期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指是企业所有者在扣除负债后所享有的资产剩余权益。它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股份制企业中也被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代表着投资人对净资的所有权。它会随着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变动而发生增减变化。此外,所有者权益还包括所有者按其出资额所分得的企业利润,并且所有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所有者权益还意味着所有者有合法的权利来管理企业,或者委托他人进行管理。

费用

费用是企业为了生产经营活动而支付或者耗费的各种成本。它们代表着企业为了获得收入而付出的各种财务资源。费用的发生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收入则代表着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费用可以被视为企业经济利益减少的表现。

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总流入,这些流入的收入既不依赖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又能够增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利润

利润通常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后,所获得的总收入去总成本的差额。总收入包括产品和服务销售所得的收入,而总成本则包括各种费用,如工资、薪金、租金、利息、材料、货物税和其他支出等。这种被称为会计利润或企业利润的常见利润概念。

参考资料

..2023-10-05

..2023-10-08

..2023-10-05

..2023-10-08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IFRS.2023-11-10

..2023-10-08

..2023-10-08

..2023-10-08

..2023-10-08

..2023-10-09

..2023-10-09

..2023-10-09

..2023-10-09

..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