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的概念,是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表现,主要分为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不存在密切联系,就被称为处于封闭经济状态,而开放经济则是指一个世界经济体与国外经济有着密切往来。随之生产力高度发展,经济上的交换范围随之扩大,地区、国内有限而封闭的市场难以容纳生产、交换以及消费等各方面的需要,因此突破封闭市场进入开放经济市场便是必然。从时间维度上来说,由于价格在短期和长期有着不同的行为,所以各种经济事件和政策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有不同的效应,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同。

GDP国民生产总值)、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人均可支配收入、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用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以及各个行业发生的变动。

一般情况下,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把控政府的支出和收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来实现特定经济目标,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倾向措施。宏观经济学中的AS -AD模型、IS-LM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力度的考察中,通过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之间的互动,可以确定国民收入和利率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水平。

基本概念

概念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的学科,侧重于分析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因素,总消费和总投资等总量,并考虑整体价格水平而非个别价格。它着眼于一个世界经济体的整体表现,包括国家的总产出、就业和价格,关注整体经济的短期波动(经济周期)和长期变动趋势(经济增长)。

分类

封闭经济

封闭经济是相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联系而言的概念。通常情况下,会用封闭经济来形容那些经济联系较少或者出于意识形态或发展战略需要而拒绝与国外发生经济联系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学上的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对立,主要用于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具体而言,封闭经济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或劳动力交流等国际经济往来的情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体通常会从封闭向开放发展。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政策和法律等存在差异,本国经济活动与国际间的经济活动存在诸多的不同。

开放经济

开放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开展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国经济活动。在开放经济下,经济体之间存在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迁移,经济体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个人、企业和国家都参与到跨国经济活动中,形成了全球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

时间维度

短期

短期来说,许多价格并不会立即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货币供应的减少并不会立即导致所有企业削减工资支付。许多价格在短期内很少会发生变动,这就是所谓的价格黏性。这意味着货币供应变动短期内对经济的影响与长期影响并不相同。

经济波动模型必须考虑到这种短期价格黏性。我们将看到,价格无法迅速和完全地对货币供应变动(以及其他外生经济状况变动)做出调整,这意味着在短期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必须进行某种调整。换句话说,在价格黏性的短期内,古典二分法不再成立:名义变量会影响实际变量,经济会偏离古典模型所预测的均衡。因此,在宏观经济学中,短期方面的时间维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期

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键差别在于价格的灵活性。在长期,价格能够灵活地对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而在短期,许多价格是“黏性的”,固定在某个预先确定的水平上。由于价格在短期和长期有不同的行为,因此各种经济事件和政策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为了理解短期和长期的不同,会考虑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比如,美联储将货币供给减少5%。根据古典模型,货币供给影响的是名义变量,即用货币衡量的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理论上的分离被称为古典二分法,货币供给对实际变量的决定是无关的,这被称为货币中性。大部分经济学家相信,这些古典思想描述了经济在长期的运行方式:货币供给减少5%会导致所有价格(包括名义工资)下降5%,但产出、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仍然保持不变。因此,从宏观经济学的长期时间维度来看,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会引起产出或就业的波动。

研究对象

产出

世界经济体往往并不会以稳定的速度持续增长,而是会在一段时间内经历波动。这些波动被称为经济周期。衡量经济体运行状态的主要指标是总产出,即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当总产出下降时,会导致商品和服务减少,从而降低平均生活水平。此外,厂商削减产量往往会导致裁员,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衰退是总产出下降的时期。通常情况下,如果总产出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就会被定义为经济衰退。经济衰退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深时被称为经济萧条,但经济学家对于何时称之为经济萧条存在不同观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过一次经济萧条和八次经济衰退,分别发生在1946年、1954年、1958年、1974-1975年、1980-1982年、1990-1991年、2001年和2008-2009年。其他国家也在20世纪经历了经济衰退,有些与美国的经济衰退同时发生,有些则不同。

GDP(国民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通常被视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常住单位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包括各行业和部门,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GDP可以被看作是描述国民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萎缩还是膨胀,以及是否需要刺激或控制措施,以及是否面临严重衰退或通货膨胀的威胁。人均GDP是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用于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其计算方法是将一国在某一核算期内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该国的居民常住人口之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衡量各国宏观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它可以从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来进行解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指标,对GDP增长趋势一般采取支出法进行研究,即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的发展变化为基础进行研究,其指标体系如下: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是一种指标,用于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化情况,以百分比的形式表达。国家统计局每月、每季度和每年选取300多种代表性商品,将其价格计算为CPI数据,并定期公布。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如果CPI连续下跌两个季度,表示该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即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价格持续下跌,物品供过于求。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导致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价格总额加权平均数上升。单个商品或劳务价格的暂时性或一次性上升并不意味着经济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导致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购买相同商品需要支付更多的纸币,进而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上涨。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在济衰退时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跌的现象。它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反映了货币价值的下降。通货紧缩通常会导致生产和投资减少,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投资者信心下降,设备利用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市场需求不足,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国际贸易缩减,国际收支出现危机,股市波动剧烈,大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机构利润下降甚至倒闭等现象。由于通货紧缩对经济和社会的多方面负面影响,严重的通货紧缩可能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甚至动荡或政府更迭。不同国家通货紧缩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其主要表现是需求不足和商品价格走低。

失业率

失业率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失业率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的关键指标。当失业率上升时,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失业人数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动力也会减弱。因此,各国政府通常将失业率作为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繁荣程度的重要依据,以制定或调整相关宏观经济和就业政策。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用于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额。这个指标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它反映了居民可供支配的收入水平。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关系,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越好。它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主要决定因素,经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是反映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数,是衡量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我国目前对4000多种产品进行PPI调查,覆盖了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共涉及186个调查种类。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提供给社会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储备量。它包括由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个部分。货币供应量分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两个指标。狭义货币供应量包括银行系统外各个单位的现金存款和居民手头上的现金总额,以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指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农村城市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种储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对农民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也体现了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这个指标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规模所决定,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参考资料。

进出口总额

进出口总额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货物交换总金额。它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根据我国规定,出口货物的统计是以货物离岸价格为基础进行计算,而进口货物的统计则是以货物到岸价格为基准。

历史发展

“宏观”一词源自拉丁语(Macro),意为“大”。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总体图景,涉及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国际贸易、物价水平、利率、失业率,以及中央政府发债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等诸多方面。约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始于1936年,由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所开创。凯恩斯主义很快取代了当时主流的古典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到了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新古典综合理论中达到了巅峰,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界形成了对经济问题的共识。可以说,那时几乎所有人都成了凯恩斯主义者。

在新古典经济学崛起之后,凯恩斯主义开始走下坡路。出现的一般非均衡理论并没有解决约翰·凯恩斯主义的危机,它没有为解决西方国家面临的“滞胀”问题提供有效的政策,也没有对非自愿失业和经济波动的具体原因进行合理的解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批评说,仅仅假设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需要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这样的刚性。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使凯恩斯主义者们重新认识其理论和政策基础,结果在80年代中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种模型包括了理性预期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风格,但具有凯恩斯主义的结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或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它成为了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旨在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和借贷水平,促进就业、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财政政策在不同的学派和政治家中得到广泛应用,自约翰·凯恩斯时代以来一直延续至今。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两个方面。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政府用单位和个人所缴纳的税支付公务员的工资,维持政府的生存,还有国防,公共教育等,形成了政府的支出。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政府能够刺激总需求,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提高居民和企业的收入水平,增加市场的资金流入,进而有利于股票市场的上涨。当国家政策倾斜于某个特定行业时,政府通常会加大对该行业的投资力度,这使得该行业的股票有望受到市场的关注和认可。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用于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其核心目标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倾向,包括紧缩、宽松或适度等。通过利用各种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以调整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民间资本投资。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影响经济的重要工具。首先是通过调整贴现率,即向成员银行收取的贷款利率,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当经济放缓时,降低贴现率会刺激经济,因为银行也会降低对借款人收取的利率。这会激励消费者通过信贷购买更多的耐用品,如汽车和住房;其次是通过向银行放贷,增加货币供应量;第三是通过购买公债(即公开市场业务)将更多货币投入流通中,或出售国债以减少货币数量。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间接影响货币供应,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可以放贷更多。美联储在控制基础货币的同时,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来影响货币供应。

货币政策对股市有着重要影响。当中国人民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和融资成本降低。这促使居民和企业增加投资活动,并提高了市场的赚钱效应,从而推动股市上涨。相反,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利率上升和融资成本增加。预期通货膨胀降低,市场流动性不足,进而导致股市下跌。适度货币政策的采取通常对市场影响较小。央行降准降息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货币政策的长期传导过程往往决定了市场的中长期走向。

经济模型

AD-AS模型

古典AS -AD模型均衡

由于LAS曲线垂直,任何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对市场产出产生影响。这表明,即使政府实施外部需求政策,也会被市场机制完全挤出。同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会影响价格而不是产出。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市场产出总是处于潜在完全的挤出产出状态。

长期AS -AD模型均衡调整过程

虽然需求冲击会推动经济偏离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但长期内工资率价格水平的变化将使经济自己校正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总需求冲击使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下降(工人不知道),即y↑和P↑(K到H),要求实际工资上升(工人知道了)(即SAS2到 SAS1),名义工资由于新的物价水平同比提升,然后价格继续上升,y↓(H到B)。

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均衡

由于工资黏性或货币价值固有的虚幻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扩张可能会导致市场生产关系的扩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和市场产量增加。总需求对市场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虚幻感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随时可能存在的客观情况。

古典极端和凯恩斯极端下的AS-AD模型均衡

古典极端时即使存在货币幻觉总需求政策对市场产出也无济于事,只能带来价格的升高,因为家庭生产关系已不可能再被压缩。凯恩斯极端即使不存在货币幻觉也仍然成立,因为生产要素闲置下市场生产关系不会遇到家庭的任何阻力,价格保持不变情况下市场产出会按照乘数效应提升。

AD-AS模型研究意义

AD—AS模型中用总需求总供给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该模型是通过对总需求的有效管理来维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的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当总需求曲线AD1与AS相交时,其所决定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这是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达到均衡,但劳动市场未达成均衡的结果,说明经济萧条。此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总需求曲线AD2与AS相交时,所决定的国民收入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使得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达到均衡,但均衡价格太高会产生通胀压力,政府此时应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当AD0与AS相交时,说明总需求恰好以最低价格交于总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这是政府制订者所刻意追求的目标,此时的交点决定了三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

影响因素

当进口减少时,曲线会向右移动,从而导致总需求AD增加;而当进口增加时,曲线会向左移动,从而导致总需求AD减少。尽管中国的进口不断增长,但进口量仍低于出口量,净出口对需求总体有促增作用。

税收减少会导致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总需求AD增加;而税收增加则会导致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总需求AD减少。

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总需求AD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则会导致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总需求AD减少。中原地区货币供给一直以来增长速度较快,这是导致需求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IS-LM模型

1936年,约翰·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国民收入的均衡取决于总供给与总有效需求相等。然而,凯恩斯理论中存在一个循环推理的矛盾,即利率通过投资影响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又通过货币需求影响利率;反之亦然,国民收入依赖于利率,而利率又依赖于国民收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约翰·凯恩斯的后继者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通过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之间的互动,可以确定国民收入和利率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水平。IS-LM模型是约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凯恢主义的全部理论与政策分析都是基于这一模型展开的。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处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相同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达到了均衡状态。IS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导致了产品市场的均衡,且国民收入与利率呈反向变动的关系;而LM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导致了货币市场的均衡,且国民收入与利率呈同向变动的关系。将IS曲线和LM曲线综合在同一个图上,可以得到IS-LM模型,如下图

在上图中,在图中,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点E,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了均衡。这决定了利率水平为io和国民收入水平为Yn。根据投资、储蓄、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不变,任何失衡情况都是不稳定的,最终会趋向均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可将图中的坐标平分为四个区域:I、II、Ⅲ、IV。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例如,区域I中的任何一点,一方面在IS曲线右上方,因此有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另一方面在LM曲线左上方,因此有货币需求小于供给的非均衡。其余三个区域中的非均衡关系也可以类推。这四个区域中的非均衡关系如上所示。

不同地区中存在各种IS和LM非均衡状态的组合,都将受到调整。IS的不平衡会造成收入的波动,投资大于储蓄将导致收入增加,而投资小于储蓄将导致收入下降。而LM的不平衡将导致利率的变化:货币需求大于供给将推高利率,货币需求小于供给将导致利率下降。这种调整最终会趋向于实现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在IS和LM曲线的交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然而,这种均衡不一定意味着充分就业。例如,在下图中,IS和LM交点E确定了收入和利率的均衡点为Y和 i。然而,充分就业的收入是Y",低于这一均衡点。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自发调节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均衡,需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调节。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来调节国民收入,增加支出或降低税收会导致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当曲线上移到IS'与LM线相交于点E',实现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改变利率和收入,增加货币供给会导致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果LM曲线移动到LM'时和IS曲线相交于点E",也能实现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国家也可以通过同时改变税收(t)、政府支出(G)和货币供应量(M)来调节IS和LM的位置,使其在Y垂直线上相交,实现充分就业。

从图上得出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会导致收入和利率的变化。当LM曲线保持不变而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仅收入提高,利率也会上升。这是因为IS曲线右移是由于投资、消费或政府支出增加(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了政府支出增加),即总支出增加,导致生产和收入的增加。随着收入的增加,货币交易需求也会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假定LM曲线不变),人们只能通过出售有价证券来获取进行交易所需的额外货币,这会导致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同样地,当LM曲线保持不变而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时,收入和利率都会下降。

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时,这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推动收入增加。相反地,当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时,利率上升,导致收入下降。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情况则由IS和LM如何同时移动决定。如果IS向右上方移动,LM同时向右下方移动,则可能出现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展示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结合可能出现的情况。

IS-LM模型是对简单国民收入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一些经济学家对该模型存在的问题持有不同观点,例如与约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取决于消费和投资的基本理论存在矛盾,但IS-LM模型因其简洁明了、适用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短期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力度的考察中。IS-LM模型仍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工具。

相关概念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区别与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前提、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时总是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假设条件;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时则总是以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前提。同时,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不仅包括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且包括经济资源的最充分利用问题。其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具有基本相同的研究方法,都使用科学抽象法,以制度不变为假定条件进行研究。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的经济总量是由经济个量加总而成,对宏观经济行为和经济总量的分析是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参考资料

Macroeconomic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ols of Thought.Investopedia.2023-11-15

..2023-10-10

..2023-10-13

..2023-10-10

..2023-10-12

..2023-10-13

..2023-10-12

..2023-10-12

国家统计局网站刊文解读公布调查失业率意义.中国经济网.2023-10-13

..2023-10-13

..2023-10-10

..2023-10-10

..2023-10-12

..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