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生卒年不详,梵语名为Devadatta,音译为提婆达兜、地婆达多、地婆达兜、婆达多、调达,意译为天热、天授,出家后自称为大师。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叔父斛饭王的儿子,阿难陀的兄弟,同时也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
提婆达多早年间便与释迦牟尼结怨,待释迦牟尼成佛回家后,提婆达多也随释迦牟尼出家。在修行十二年后,提婆达多投奔阿阇世王处,并得到了阿阇世王的供养。在释迦牟尼的晚年,提婆达多引诱阿阇世弑父而继位,随后提婆达多图谋统治僧伽,此举遭到佛陀释迦牟尼的拒绝,于是提婆达多便多次迫害佛陀,并提出“五法”,自立僧团,企图分裂僧团,最终失败出走。
提婆达多提出“五法”,企图以“五法”代替八正道,他称修行五法可以“速证涅”,除“五法”外,他还提出了“但有此生,后无来世”等思想主张,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提婆达多分裂僧团的相关活动,对僧团内部造成了动荡,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各界对于提婆达多的评价也有着较大的争议,提婆达多一派的信仰至今仍在印度流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古印度释迦种狮子颊王生有四子,分别是净饭、白饭、饭和甘露饭,提婆达多是斛饭王的儿子,阿难陀是提婆达多的兄弟,乔达摩·悉达多是净饭王的儿子,因此提婆达多是乔达摩·悉达多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很早便与乔达摩·悉达多结怨,乔达摩·悉达多的舅舅称提婆达多心存恶念因此在乔达摩·悉达多学习骑射时让教授功法的博士不要教导提婆达多妙杀之法。当薛舍离城的百姓向乔达摩·悉达多进献宝象时,提婆达多出于嫉妒将宝象打死;当乔达摩·悉达多挽弓射下大雁时,提婆达多便将大雁抢走。
出家修行
乔达摩·悉达多觉悟数年后,回到了故乡迦毗罗卫国,于是提婆达多便跟随他出家修行。出家之始,提婆达多修行精进,博闻多识,未敢有半点松懈,唐僧在《大唐西域记》中称提婆达多“精勤十二年,已诵持八万法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记载“提婆达兜十二年诵经学道 ,禀受教授 ,无有休懈。于其间,闻佛所说经 ,尽皆讽诵 ,亲近岩穴 ,无事树下 、空处 、冢间。”
分裂僧团
引诱阿阇世
提婆达多结束其长达十二年的苦修之后便投奔阿阇世王,并得到了阿阇世王丰厚的供养,“日日送五百釜饮食,五百乘车围绕,来至调达所,自手下食,”在乔达摩·悉达多晚年,提婆达多引诱阿阇世王弑父而继位,导致婆娑罗王自投而亡。提婆达多与阿阇世王的密切交往使提婆达多个人声望大增,在僧伽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自立僧团
得到阿阇世王的支持后,提婆达多名声大噪,便前往迦兰陀竹园向乔达摩·悉达多提出将其徒众交由自己领导的要求,这一要求遭到乔达摩·悉达多的拒绝。提婆达多见自己统治僧伽的想法破灭,便打算破和合僧,自立门派。他便带领自己的四位朋友,破大众,破法轮,并提出了“天授五法”,希望以此取代乔达摩·悉达多所推崇的八正道,同时他还借此吸收了五百苾从佛陀处皈依自己。但提婆达多分裂僧团的企图最终在舍利弗和目犍连等人的努力下以失败告终。
迫害乔达摩·悉达多
乔达摩·悉达多拒绝了提婆达多统治僧伽的要求,二人素来积怨已久,此举更是加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此后提婆达多次迫害乔达摩·悉达多,但都被乔达摩·悉达多及其徒众化解。
刺杀佛陀
提婆达多首先令阿阇世王派出二人去杀乔达摩·悉达多,结果二人被乔达摩·悉达多感化未能刺杀成功,之后阿阇世王又相继派出四人、八人乃至六十四人,但这些人均被乔达摩·悉达多感化未能刺杀成功。
以石砸佛
多人刺杀乔达摩·悉达多均未成功,提婆达多决定亲自出马,他躲在山上,当乔达摩·悉达多经过山下时,他从山上滚下大石头暗害佛,结果被乔达摩·悉达多的护法挡开,但乔达摩·悉达多的脚趾仍然受伤了。
醉象害佛
据《增一阿含经》记载,提婆达多命阿阇王用醇香的酒灌醉大象,并告知百姓第二天不要进城。第二天乔达摩·悉达多手持僧钵来到罗阅城乞食,城中的百姓纷纷告知他阿阇王的阴谋,但乔达摩·悉达多认为正直的人不会被他人所迫害,当醉象奔袭而来时,醉象被乔达摩·悉达多所感化跪倒在他面前,提婆达多的阴谋以失败告终。
十指浸毒害佛
提婆达多公然凌辱佛陀的妻子耶输达罗,被瞿弥迦投入水中,他从水中逃走跑进宫内,又被耶输达罗抓住双手,十根手指都流出了血。他怀恨在心便将毒药浸入指甲内,想抓住乔达摩·悉达多的脚令佛陀受伤,但结果却是十指均被毒药所伤,痛苦不已。
失败出走
提婆达多的破僧之举在当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很快乔达摩·悉达多便派舍利弗和目犍连等人前去宣布提婆达多的诸多罪状使其失去了众人的支持,出走的五百苾刍最终回到乔达摩·悉达多门下,提婆达多的破僧活动以失败告终。而其唆使阿阇世王弑父后,阿阇世王最终悔悟决定皈依佛门,相应的与提婆达多也疏远了起来,后来甚至拒绝供养提婆达多。失去了阿阇世王供养的提婆达多生活困顿,后来患上病疾,最终死于贫困交加之中。
形象分析
佛典中的恶人形象
在正统佛教经典以及现代诸多学者的著述中,提婆达多均被描述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叛徒恶人形象,如荷兰学者克恩在《佛教和它在印度的历史》一书中论及提婆达多与阿阇世共谋弑父杀佛之事,德国学者杜图瓦《佛陀传》中则提及提婆达多破坏僧伽团结之事,因此大多学者都未能超出巴利语佛典的范围,对提婆达多的生平经历进行叙述后对其进行负面评价,少数的学者如加拿大学者瓦特尔则对提婆达多自立僧团提出了一定的肯定,但大多数佛典及学者均对提婆达多进行了负面评价。
佛典叙述中的矛盾
提婆达多恶人问题
佛教经典中提婆达多被描述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季羡林在《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则指出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威望很高的人,夏金华在《提婆达多:恶魔还是菩萨?——经典研读中的误判与澄清》《提婆达多问题的再研究》中也认为由于学界的研究长期于小乘经典等典籍中,对提婆达多实则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婆达多的种种举措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佛教僧团的利益与长远发展而不得已为之。提婆达多的破僧之举实际上是与佛陀事先安排好的,是为了直面彼时耆那教分裂为两大派的事实对佛教僧团形成的有力冲击,以此提前警示、教育僧团大众,增强内部凝聚力,应对后佛陀时代可能出现的僧团争讼与分裂行为。因此季羡林、夏金华等人认为提婆达多并非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相反,他是一个有着自我牺牲精神的大菩萨。
提婆达多失道寡助问题
佛教将提婆达多塑造为一个失道寡助的形象,如《破僧事》中记载提婆达多虽从佛陀处吸收了五百苾刍,但这五百苾刍之后又被舍利弗和目犍连拖了回来,随后又提到弑父继位的阿阇世王幡然醒悟决定抛弃提婆达多皈依佛门。但季羡林等人则指出提婆达多并非一个失道寡助的人,相反,其威望较高,有着大批的徒众追随者。季羡林指出这一点首先从《破僧事》的记述中就可以看出:提婆达多有数量不少的徒众,虽大部分未见其姓名,但孤、迦里迦等四位提婆达多的好友便在其中。除此以外在《十诵律》《四分律》等典籍中均记载有五百苾刍皈依提婆达多门下。除季羡林等学者的研究外,《大唐西域记》《法显传》等文献的记录中也能看出提婆达多有不少追随者。
佛典中的恶人形象的原因
季羡林认为提婆达多的形象被丑化实际上是在佛教开创初期僧伽内部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提婆达多派的思想与释迦牟尼一派的思想呈根本对立,这主要体现在二者教派在戒律、学说方面的对立:释迦牟尼在修行之初也奉行苦行思想,但他在实践中发现此举行不通,因此释迦牟尼一派放弃了苦修之路;提婆达多派则通过“五法思想”坚持苦行。释迦牟尼派称净肉可食,而提婆达多派不但断肉,连酥、乳都不可食。释迦牟尼派信奉轮回说,而提婆达多派不承认有今生、后世,更加否定了轮回说。因此提婆达多与佛陀的斗争并非是二人的个人恩怨,而是两条路线的斗争,这两条路线具体而言便是沙门思想内部因赞成苦行与否定苦行、赞成轮回说与否定轮回说而产生的分化。最终以释迦牟尼为首的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因此正统的佛教典籍对于提婆达多的形象多有丑化,便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失道寡助的恶人形象,但通过季羡林、夏金华等学者的研究以及提婆达多一派真实的历史发展,提婆达多的形象变得更为丰满、真实。
思想主张
天授五法
提婆达多提出了“天授五法”(也称调达五法、提婆五法),企图以此取代八正道,“天授五法”的具体内容为:(一)不居阿兰若;(二)于树下坐;(三)常行乞食;(四)不受盐及五味;(五)着粪扫服。天授五法与佛陀所推崇的四依法有着相似之处,具体而言:“不居阿兰若”“于树下坐”即为崇尚露坐,但佛陀虽推崇露坐,但仍居于房舍之中,提婆之露坐则推崇不居于房中;“常行乞食”,佛陀弟子乞食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提婆之法则不分昼夜,以满为限;“不受盐及五味”,佛陀不许食不干净的肉,但是干净的肉则允许食用,提婆则不许食用鱼肉等一切肉类以及盐、酥、乳等;“着粪扫服”,佛陀也推崇粪扫衣,即以各色的碎布拼缀而成的衣服,通过缝制成为僧衣,提婆之法则不许裁缝。
但有此生,更无后世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中记载“于是提婆达多谤毁圣说,决生邪见,定断善根,但有此生,更无后世。”提婆达多“但有此生,更无后世”是其根本思想,也否定了佛教今生来世、轮回报应之说。他认为作为人应该珍重人生,尊道贵德,光明磊落,享尽天年。提婆达多这一思想与古印度六师之一的末伽梨·俱舍罗的思想极为相似,末伽梨·俱舍罗主张“无善恶报,无有今世,亦无后世。”这与当时沙门思想流行地区所信奉的轮回说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关著述
提婆达多本人并无专著流传于世,其生平事迹、思想语录主要散见于各个典籍之中。各部典籍中有关提婆达多的记录内容丰富,数量较多,其中主要的著述有:《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对提婆达多前世因缘及成佛之事进行叙述,《破僧事》则对提婆达多生平经历尤其是其思想主张和迫害佛陀事宜进行论述,《十诵律》也记载其生平经历。其余有关他的记录则见于众多其他典籍中,如《杂阿含经》《佛本行集经》《起世经》等,下面对几部典籍进行介绍,并附上相关著述简表。
部分典籍简述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
《提婆达多品》是《妙法莲花经》卷五最初的品名,记载了释迦牟尼晚年说教之时提及提婆达多前世阿私仙人之事,即释迦牟尼前世是一位国王,为了追求正法,故而舍弃了王位追随了提婆达多的前世阿私仙人,国王每日满足仙人日常所需,甚至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仙人的床座,最终在仙人的加持以及自己勤奋的修习下得以正法,广度众生。这部典籍中还提及提婆达多虽然因犯三逆罪,被惩罚堕入了无间地狱,但最终成佛,号天王如来。该典籍中还记载了八岁的龙女因受到了文殊菩萨的,在南方无垢世界即身成佛。《提婆达多品》是《妙法莲华经》中记述最胜功德之经文。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简称《破僧事》,共两卷,唐朝义净翻译,其中记载了提婆达多有关破僧的相关事件。《破僧事》中对提婆达多天授五法、迫害佛祖种种以及他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记载,其中着重介绍了提婆达多破僧的过程,如他称若有人不愿行四依之法,则可“合受筹出离众外”说完他便“大众五百苾刍人各受筹,随提娜达多出离众外”。
《十诵律》
《十诵律》共六十一卷,由后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共同翻译,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收录在大正藏第二十三册,属于佛教四律之一。其中记载了佛陀与提婆达多相关的事件,如在《十诵律》第三十六卷中便有佛陀命阿难陀去到王城中人多喧闹之地,去唱诵称提婆达多及其徒众所做之事,并非佛事、法事、僧事,只是他们提婆达多及徒众群体所做之事。
著述简表
参考资料:
衣钵传承
衣钵传人
提婆达多的护法为阿阇世王,阿阇世王皈依提婆达多门下后便每日送五百釜饮食供养提婆达多,除阿阇世以外他还有孤、迦里迦等四位亲信,在提婆达多提出“天授五法”打算行破僧之举时,有五百苾刍皈依他门下。在《破僧事》的结尾便载“大众五百苾刍人各受筹,随提娜达多出离众外”。
后世传承
季羡林认为,提婆达多派在乔达摩·悉达多在世时就已相当壮大了,在僧伽内部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正因此,乔达摩·悉达多及其徒众才会耗费极大的精力对提婆达多进行诽谤污蔑。在乔达摩·悉达多和提婆达多逝世后八九百年,印度仍有提婆达多派的信徒,东晋时,高僧法显一路西行途经许多佛教圣地,同时还经过了提婆达多留存在古天竺的法嗣,在《高僧法显传:东晋沙门释法显自记游天竺事》中记载“调达亦有众在。常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至乔达摩·悉达多和提婆达多逝世后一千多年后,印度仍有不食乳酪的提婆达多信徒,提婆达多派在佛教发展史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大唐西域记》中写唐朝玄奘西行至罗挈苏伐刺那国时见到了提婆达多的追随者,“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别有三伽蓝不食奶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唐代僧人义净也曾在印度见到提婆达多派的僧人,因此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提婆达多一派经过近四十代的传承而留存下来,作为一股潜流而存在。提婆达多一派至今仍作为一种信仰在印度流行。
影响
对僧团的破坏
他自立僧团、分裂僧团的举动,令整个僧团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使僧团内部发生动荡,提婆达多别立僧团的“多数决”,造成了僧团一时的分裂,直到后来舍利佛与目犍连重新将五百苾刍合入僧团之中这场内乱才得以停止。提婆达多引诱阿阇世王弑父而继位,最后制造了王室政变,导致婆娑罗王自投而亡,引发王室动乱。而提婆达多迫害佛祖的种种行为,如以醉象害佛“醉框蹴踏,百千万众皆大怖畏”,也引发了民间骚乱,造成社会动荡。提婆达多由最初派人刺杀佛陀至采用种种手段迫害佛陀,这些做法已致二人的个人矛盾上升为了僧团群体的动乱,最终成为了整个社会不安定原因之一。
提婆达多思想的影响
提婆达多提出的思想主张有悖于佛陀所倡导的思想,其提出的“天授五法”等在僧团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弟子从佛陀处皈依提婆达多,在受他影响的这部分群体中,其思想有时会导致物欲膨胀、丧失人性等问题。提婆达多的思想如“但有此生,更无后世”即否定了佛教的轮回报应说,即要求人们珍重现世人生,尊道贵德,享尽天年。而其“执自然、陈得一”的思想则与道教老子的“道法自然”“万物得一而生”的思想不谋而合,主张顺其自然。这些思想与当时佛陀的思想主张有着较大的差异,但随着提婆达多思想的发展,连婆罗门教后来都接受了提婆达多的学说,季羡林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婆罗门教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婆罗门教不主张苦行,允许吃鱼肉等,因此他们在提婆达多“此生”论的影响下更注重今生,而逐渐摒弃了轮回说。当代佛教在印度已衰微,而提婆达多一派的信仰却仍在流行则可看出其学说有着一定影响力。
相关争议
提婆达多迫害佛陀问题
佛教典籍多记载提婆达多迫害佛陀的事件,如醉象害佛、以石砸佛、十指浸毒害佛等,以此表明提婆达多意图统治僧伽遭拒后一心想置佛陀于死地。但现代学者如季羡林、夏金华等人则对此提出疑问,他们首先表明,释迦牟尼一派在千百年来一直占据着主流的话语体系,因此相关的佛典中对于提婆达多的记述是否真实值得怀疑。随后针对提婆达多屡次迫害佛陀之举,夏金华在《提婆达多问题的再研究》中指出,提婆达多并不想伤害佛陀,而是通过佛陀所施展的神通来彰显佛的伟大与慈悲,因此提婆达多甘愿牺牲自己,承担“恶人”之名,其原因有二:首先夏金华认为提婆达多不存在迫害佛陀的动机,这是由于成佛与否,主要在于个人在长期修行中获得修养的高低而不在于某一个体,其次在获得修养外,成佛还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而一个谋杀佛陀的人,不可能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其二,提婆达多的种种谋杀举动均为公开举行,尤其是醉象害佛事件,这与谋杀所要求的隐秘性相悖,不合常理,同时提婆达多在进行迫害活动前,便已知道佛陀有能力制伏醉象。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当阿阇世王告诉他,佛成功地制服了醉象并毫发无损时,提颇多则回应:“沙门瞿昙(指佛)有幻惑之咒,能使外道异学皆悉靡伏,何况畜生之类?”这说明,提婆达多对佛陀的神通有充分的认识,并知道佛陀能制伏醉象。因此,提婆达多并没有伤害佛陀的想法,他的种种举动,都是为了彰显佛陀的伟大,提高佛陀在信徒中的影响力,使佛教僧团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击败耆那教,为此他不惜牺牲自己,承担“恶人”之名,这也是大乘经典称赞提婆达多为“大菩萨”的原因。
相关评价
乔达摩·悉达多在论及业报时说:“复有业能令众生尽地狱寿者:若有众生造地狱业已,无无愧而不厌离,心无怖畏,反生欢喜,又不忏悔,而复更造重增恶业,如提婆达多等。以是业故,尽地狱寿。”
乔达摩·悉达多的舅舅娑捺梨与乔达摩·悉达多的老师娑贺评价提婆达多称:“彼提婆达多其性粗恶心多嫉,所有射法不宜告之,若或教授必将害物。”
阿难陀:“提婆达多不识恩养,世尊慈矜,为之除患,方更吐此不善之言。有何情怀能生此心,长夜思嫉向佛世尊?”
季羡林:“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在佛教经典中他被描绘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威望很高的人,他有自己的戒律,有自己的教义,有群众。”
夏金华:“提婆达多甘于沦为‘恶魔’,示现与佛作对之一切恶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大、小乘经论蔑视矛盾、无法调和的说法,得到疑团冰释的效果。”
吕澄:“佛陀既于社会得势,随而反对者往往有之,其中最著者为禅定教徒,如摩揭陀王阿阇世王即初信禅那教者,又阿阇世亲信者佛陀从弟提婆达多,亦同教徒也,故设诸计略以坏佛教。”
轶闻传说
与佛陀的宿世因缘
前世猴子
在梵授王在瓦拉纳西治理国家的时候,提婆达多转生为猴子。它住在喜马拉雅山脉,抚养着一群自己亲生的小猴子,但想到这些猴子长大后会取代它为王,心生恐惧,就用牙齿把它们都阉了。彼时菩萨投胎到一只母猴腹中,母猴得知自己怀孕后,为避免孩子惨遭毒手便躲到森林里直到产下孩子。待孩子长大后,母猴便带着小猴回去找父猴,父猴担心小猴取代自己成为王,于是便谎称让母猴带着小猴去莲池照顾莲花,实则想让莲池中的铁扇公主吃掉小猴,但其奸计未能得逞,随即心碎七瓣,倒地而死,在它死后,猴群拥护菩萨成为了新的王。
前世鹿王
释迦牟尼前世曾与提婆达多同为鹿王,它们率领五百头鹿生活在古印度的瓦拉纳西国城外的森林里。这个国家的国王喜爱狩猎,经常率领人马到森林中围捕猎杀鹿群。鹿王看见自己的下属死伤累累,心中十分悲痛,痛恨自己不能保护鹿群。于是鹿王便与国王约定每日进献一头鹿给国王,这样既能满足国王喜食鹿肉的嗜好,又能让鹿群得到休养生息。某日被选中的鹿是一头怀孕的母鹿,母鹿前去央求提婆达多救救自己,但遭到了提婆达多的拒绝。母鹿随后又去请求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为其真挚的母爱所感动决定代替母鹿赴死。国王见到释迦牟尼贵为鹿王却亲自赴死大为感动便下令全国以后不准捕鹿,并将鹿居住的森林命名为“鹿野苑”。
前世白象
以前有一个摩伽陀国,国王养了一头白象,是一头洁白的大象,国王请了驱兽师来调教,这头白象很聪明、人见人爱备受赞叹。有一次在祭拜大典上,国王骑着这头白象在人群中巡视祭拜的队伍,大白象一走出来便获得了人们的称赞,国王于是心生嫉妒,认为人们称赞白象却没有称赞自己。国王心生一计决定让白象去悬崖上献艺借此刁难它,没想到白象很好的完成了动作。驯兽师便对白象说国王有意要置白象于死地,白象不如施展神力飞去婆罗奈国。白象去到婆罗奈国之后受到了国王的盛情款待,这位国王实际上是释迦牟尼的前世,而那位嫉妒心强的国王则是提婆达多的前世。
修得神通
提婆达多在出家早期,潜心修行,刻苦博学,但他因未得要领仍没能获得神通,因此他便向佛陀请教,但佛陀拒绝传授他神通,此后提婆达多又辗转向舍利弗、大目犍以及五百大弟子求教,但他们都拒绝了这一请求。最终由摩诃迦叶(一说)阿难陀教授了提婆达多神通,但提婆达多修得的神通为“施宿四禅”,并非以清净为基础的禅,这与其他圣者习得的神通是不同的。而对于提婆达多修行佛法所取得的成就,在提婆达多堕入地狱后阿难尊者称他在世时有大神威,极有神德,乃能往至三十三天,变化自在。
最终成佛
据北传佛教的佛传载,提婆达多由于企图分裂僧团罪以及迫害释尊罪生生世世堕入无间地狱。提婆达多迫害释尊的种种阴谋均以失败告终,因此当他见到佛陀时,直接当面行刺,正当他行刺之时,即身堕入地狱。据《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记载,提婆达多在堕入地狱的过程中高喊“南无佛”,因此佛陀认为他仍有善根,幡然醒悟,明白了只有佛的大智才能救他,于是佛陀为他授记,使他最终得以成佛。
艺术形象
绘画形象
提婆达多的绘画形象多见于石窟壁画上,画面中描述的内容多为提婆达多迫害佛陀事件,如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便有描绘提婆达多以石砸佛的场景,画面中提婆达多双手持大石,身体腾空,举起巨石砸向佛陀,佛陀则安坐在台上,巨石多以石青为底色,画出菱格图案。
影视形象
提婆达多的影视形象,则出现在与佛陀有关的影视作品中,如印度2013年的电视剧《佛陀 Buddha: Rajaon ka Raja》,在该片中,提婆达多作为反派角色而存在。电视剧着重展现了提婆达多以醉象害佛、以石砸佛以及要求佛陀传位于自己的情节,当提婆达多要求传位的企图失败后气急败坏意图当面行刺佛陀,而就在提婆达多近身之时地面突然裂开一条大缝使提婆达多堕入地狱之中。
文学形象
提婆达多的形象常见于佛教本生故事之中,在《佛本生故事》中记述了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的宿世因缘。有关提婆达多的前世有父猴说、鹿王说和国王说,在这些故事中,提婆达多无一不是冷酷无情、善妒狠辣的反派形象。而有关他的前世,《提婆达多品》中记有阿私仙人说,在这个故事中提婆达多则为神通广大、善良慈悲的菩萨形象,他教授释迦牟尼神通,帮助释迦牟尼得道。
名言章句
“善哉斯服,巧称净仪,为我声闻,制其裙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苾刍当知,沙门乔答摩常说法时,赞叹在山寂静,离诸烦恼,解脱最疾最速。”(《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若有人不乐如是四种修道,不乐解脱者,即合受筹出离众外。”(《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参考资料
《提婆达多问题的再研究》:探索佛教史上的一桩千古悬案.国学网.2023-10-19
提婆達多.CBETA线上阅读.2023-10-23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CBETA线上阅读.2023-10-22
眾許摩訶帝經.CBETA线上阅读.2023-10-22
賢愚經.CBETA线上阅读.2023-10-22
佛陀 Buddha: Rajaon ka Raja .豆瓣电影.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