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国
于国(公元前232年—公元1006年),是古代西域的君主制佛教王国,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地处南沿,首都西城,东部靠近且末、,西部接壤、。
公元前2世纪,于阗国以城邦形式出现,西汉时尉迟氏建立国家。初,于阗国与莎车国发生战争,被灭。公元70年左右,于阗国将军自立为王,由休莫霸兄长子广德继位后,先后降服十三国,灭莎车,成为西域强国,与善国共为丝路南道两大国之一。六年(公元445年),攻打国,于阗第二次亡国。隋唐之际,于阗国被西突厥占领,之后于阗王又借机复位。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于阗国被占领,于阗国迁都到北面的神山堡。时(公元860年前后),吐蕃势力退出西域,于阗王返回旧都。三年(公元970年),向于阗发动“圣战”,战争持续达30余年,于阗国先胜后败,胜时曾攻到黑汗王朝首都城下,赵恒三年(公元1006年),于阗国被黑汗王朝攻占,于阗国灭亡。
于阗国位于丝绸之路佛教东渐的要道,佛教信仰浓厚,是大乘佛教的弘法中心,政治上是君主制国家,一直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从属中原统一王朝的统治,接受其屯垦驻兵;经济上,以为主,纺织业发达,盛产;文化上,于阗国擅长歌舞,风靡中原,佛教经典众多,是中原佛教源泉之一。
历史
建立
在张骞通西域以前,文言文文献中没有金玉国的名字出现,只能在秦汉以前的具有神话色彩的古籍中看到昆仑山脉和其地产玉石的记载。于阗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考古发现在公元前2世纪于阗城邦就已经出现。西汉时,由尉迟氏建立国家,早期居民主要是伊朗的西徐亚人、印度人和。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刘彻派张骞去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根据张骞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于窴 ( 即金玉国) 。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 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 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国有三千多户、人口近两万、兵力两千四百人,是一个中等国家。末,中原战乱频繁,动荡不安,于阗国乘机向外扩张领土,在丝绸之路南道称雄。
两次起复
刘欣死后,刘衎即位,外戚王莽篡夺了政权。由于中原内乱,汉朝已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西域与中原暂时中断了联系。公元41年,莎车国国王贤遣使者请东汉派遣都护,被拒绝,与刘秀产生矛盾。车师、鄯善、焉耆、龟兹等国请汉朝都护不成,于是依附于匈奴。莎车周围的于阗、姑墨、拘弥、子合等国则受贤的控制。东汉初,贤为扩张领土,攻打于阗国,杀国王位侍,使其灭国,位侍的儿子戎逃入汉朝,被封为守节侯。公元70年左右,于阗王将军反抗,自立为王,联合拘弥国人,击败莎车国。由其兄长子广德继位后,先后攻灭戎庐、弥、渠勒、、莎车、、西夜、蒲梨、依耐、无雷、子合、乌耗、难兜等十三国。匈奴听闻广德要灭莎车,派遣将领率焉耆、尉犁县、龟兹等15国3万余兵进攻于阗,于阗国不敌,向匈奴送质纳贡。公元73年,于阗国灭莎车,成为西域强国,与国共为丝路南道两大国之一。当时疆域东西三千多里,与以西的厕宾国(今克什米尔)相邻。《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时,国有户三万三千,人口八万八千人,兵力三万余人。
不久,东汉也逐步稳定了内部,刘庄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率吏士36人西行,先到楼兰,迫使鄯善王归降汉朝,广德投降于班超,并遣子侍奉汉明帝,汉朝重设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控制西域。北魏六年(公元445年),西迁的攻打于阗国,杀国王和百姓数万人,于阗国第二次亡国。隋唐之际,于阗国领地又被西突厥占领,之后于阗王又借机复位,再次建国。南北朝时期,于阗曾陷于柔然、突厥的统治之下,但因于阗本身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巩固的国家,因而社会大致上保持了安定。
灭亡
六年(公元790年),占领于阗国,没有断绝于阗国王统,于阗国迁都到北面的神山堡。时(公元860年前后),吐蕃势力退出西域,于阗王返回旧都。9世纪中叶,随着吐蕃势力的衰落并逐渐退出西域,金玉国摆脱了吐蕃的统治,重新作为独立的地方政权出现在唐末宋初的西域历史舞台上,其王族尉迟氏得以复兴。唐末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地区出现了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但事实上,于阗与中原的联系并未因此中断。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于阗国派遣使者到晋朝,石敬瑭石敬册封于阗王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北宋干德四年(966年)于阗国国王李圣天派遣其子进贡玉石。同时于阗国与河西诸政权的关系至为密切,国王李圣天与沙州归义军曹氏政权首领曹议金联姻,李圣天与曹氏所生之子为太子,名从德,自幼生活在沙州,长大后回国继位为于阗国王。除了在政治上同盟,在商业上也交往频繁。
公元10世纪时,在喀什崛起,三年(公元970年)前后黑汗王朝向于阗国发动“圣战”,战争持续达30余年,于阗国先胜后败,胜利时曾攻占黑汗王朝国都喀什噶尔城。赵恒三年(公元1006年),于阗国被黑汗王朝攻占,于阗国灭亡,臣民皈依,语言及人种也逐步回鹘(突厥)化,此后也立有国王,但自称“黑韩王” (即黑汗王),最终被乃蛮部的汗子乃曼王灭亡。
疆域
于阗国位在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端(在现代中国的新疆),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县、疏勒国,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中国正史关于金玉国的最早记录,是由司马迁辑入《史记》的张骞出使的记录,“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大宛的东边是于阗,于阗的西边,河水都向西流,注入西海(今指里海),东边的河水都向东流,注入蒲昌海(今指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东汉时,于阗国设东西两城,西城为首都(今新疆境),东城在以东(今一带)。根据《》记载于阗国疆域“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在于阗国都城东边三百九十里是扜罙,位于于阗以东三百余里处的媲摩川 ( 今) 畔,西边三百八十里是。
时期,于阗国受到侵扰和他国短期统治,但于阗国版图没有变化。隋唐于阗国疆域扩张,《明史》记载“南距二百余里,东北去六干三百里,大略葱岭以南,最大;以北最大。”《旧唐书·西戎传》记载:“于阗国,西南带葱岭,与接,在京师西九干七百里。”
时,于阗国疆域最南边靠近,西北离二千多里。首都东边有,西边有绿玉河,次西边有乌玉河,水源尽头的离都城西千三百里,这都是于阗国领土。
内政
官制
永平十六年(73年),金玉国国臣属东汉。据 《汉书·西域传》记载于阗国在汉朝西域都护的统领监护下,有独立的国王和都城,并设官立职,有侯、将、骑君等军事将领,有城 长、译长等的文职官员,形成了一套军政结合的国家组织形式。
九年(635年)国归附唐朝,唐朝在于阗国采取了重兵屯垦驻守政策,自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到上元二年(675年)27年的时间内,于阗境内行政区划从五个州扩张到十个州。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春,唐高宗册封金玉国为毗沙都督府。据《新五代史》记载,于阗国的政治设施、辖地、物俗和唐朝相像,设宰相管政务,模仿内地的纪年法,典章制度亦多仿效中原王朝。
人口
人口规模
根据考古于阗古代遗址发现,于阗国人口组成比较复杂,有复杂的民族背景,且多有变迁。但是,汉人在古代于阗国占有一定地位的事实一直存在,汉人是于阗早期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汉人外,于阗还有本地民族和东亚、欧洲迁来的民族和种族,如印度人、吐蕃人和羌族等。于阗国初期人口规模,根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有户三千余,人口一万九千余,胜兵二千四百人。”之后虽然有发生兼并战争,但总体发展比较稳定,社会人口进一步增长。到时,于阗国“领户三万二千,口八万三千,胜兵三万余人。”
魏晋时期,于阗国政局稳定,经济发达,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北朝《魏书》称,于阗国“部内有大城五,小城数十...。”名僧法显在《法显传》记载,“其国丰乐,僧及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学者谢丽推测要满足僧众及城市人口需求,人口至少多于10万人以上。时期,《》记载,隋朝时期,于阗国“都城方八九里。国中大城有五,小城数十,胜兵者数千人。”唐朝时期,学者谢丽根据史料记载唐朝在西域设立的中常驻二、三万镇军,认为于阗为四镇之一,人口规模会较大。
外交
中原王朝
汉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立都护府。于阗国归属汉王朝。元年(公元前2年),于阗国接受汉王朝印绶,下属官员由汉王朝授予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群雄纷争,政权频繁交替,许多统治者无暇顾及西域,于阗国曾一度从属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但仍持续保持着与中原政权的联系。时,王山习进献名马。天监九年,于阗王派遣使者进献当地特产。天监十三年,他们又进献波罗婆步鄣。天监十八年,进献琉璃罂。七年,又进献外国来的玉雕佛像。
建立之后,对突厥汗国用兵,于阗国也趁机驱赶突厥势力。隋大业元年(604年)于阗国臣服隋朝,一直到唐贞元十年(794年)二百多年,于阗国与中原王朝相互支援,多次打败突厥、对于阗的侵扰。于阗国国王与唐朝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后,唐朝在于阗国设立,于阗国成为唐朝之一。唐时,于阗国国王曾到长安觐见高宗。 “”时,率兵协助平乱。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于阗设置毗沙都督府,属于。时(公元860年前后),于阗国国王承认唐皇室为同宗,自称,国王还采用过与中原同一体制的同庆、天尊和中兴等年号。天福三年(938年)九月,于阗国国王李圣天派遣进奉使马继荣、副使张载通、监使吴顺规等入贡晋朝。十月,后晋册封于闻国王李圣天为大宝国王。
,于阗国与宋王朝的交往密切,多次向大宋进贡,有着密切的隶属关系,于阗国国王李圣天与宋朝在的节度使曹氏家族结为姻亲,曹议金次女嫁给李圣天为皇后。
周边政权
西汉末年,汉朝和匈奴爆发战争,西域各国与汉朝断绝了关系,匈奴乘虚占据西域,阻隔了西域通向中原的门户。之后莎车国与匈奴展开抗争,莎车王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兼并了金玉国、皮山、抒弥等国,后来于阗及其属国反抗,摆脱了莎车王的统治,继而转弱为强,展开与莎车国的战争,最后兼并了莎车国。在于阗和莎车县的相互作战时,匈奴趁机将于阗、莎车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莎车、于阗、鄯善诸国请求中原王朝帮助,但东汉自顾不暇,无力西征。直到东刘庄永平十六年,东汉政府派出班超,出使鄯善、于阗、疏勒国,共同抗击匈奴,最后回归汉朝统治。
北魏时期柔然南下河西走廊,控制了于阗,公元5世纪末,由塞北西迁大月氏立国的噘哒与柔然抗衡,夺取了于阗等塔里木盆地诸国,于阗又处于噘哒控制之下,但没有完全失去主权。6世纪中叶,原来为柔然部属的突厥强盛起来,建立了突厥汗国,攻占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西域诸国归属突厥汗国。公元581年,杨坚立国后打击了突厥势力,金玉国等国曾乘机起义,但斗争无果,直到657年李治派大军征讨突厥,突厥大败,唐朝完全统一西域,于阗也从西突厥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在突厥统治期间,于阗臣服并接受了突厥官号和职官制度。
7世纪初,吐蕃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663年,吐蕃开始向外扩张,随后大举进攻龟兹、于阗、疏勒国、碎叶等安西4镇,唐麟德二年(665年),吐蕃一度侵入于阗,经过唐朝联合西域诸国的兵力进行反击,又夺回了于阗等地,并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唐贞元六年(790),吐蕃攻占北庭,南下占领了金玉国,开始了吐蕃统治于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到9世纪中叶,吐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于阗乘机摆脱了吐蕃的控制。唐末五代十国,于阗王与沙州归义军的节度使交往频繁,相互联姻。宋建隆三年(962年),喀拉汗王朝向于阗发动宗教战争,两国处于拉锯状态。1005年,喀拉汗王朝再次出兵,1006年,喀拉汗王朝征服了于阗全境。
经济
农业
于阗国的社会经济以为主,时期,于阗国处于农业兴盛发展期,农业生产中铁镰、铁斧、铁犁及牛耕技术使用更加普及;水利灌溉系统比较完备;农作物种类十分丰富,麦、粟等谷物及种植栽培普遍。
时期,于阗国国中大城池有五座,小城数十座,土地种植以麻、麦、粟、稻、五果为主,有许多园林,山里生产美玉,农业繁荣。
唐朝时期,自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到上元二年(675年),国境内行政区从五个州扩张到十个州,土地面积增长,社会人口增长,在绿洲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屯垦规模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于阗国的农业仍以传统的稻、 粟等农作物的种植为主,农业经济基本上处于平稳的发展时期,以葡萄等“众果”种植为主的园 艺业在于阗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晚唐至宋代,于阗国疆域扩展了四、五倍,土地增多,农业生产发达,主要作物品种小麦、、芝麻等收获丰盛,除了自用消费外,大量粮食进人市场交换,其他手工业产品亦较丰富,商品经济活跃。
丝织业
金玉国是丝绸和蚕桑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纺织业一直比较发达。于阗的蚕桑生产,一直到唐朝都是破茧出蛾后才收茧。四年( 901年),于阗国与友好合作,两国通商于阗国的蚕丝、毛织品受到沙州以及各地的欢迎,获取更多经济价值。后晋高居诲在天福三年 (938年) 出使于阗时曾记载道:“其衣,布帛。” 这说明于阗王国的棉织业和丝织业仍然和以前 一样。 北宋干德三年(965年) ,于阗摩尼师入宋的贡物中还有“胡锦一段” ,当为于阗当地所产;既称“胡锦”,那么其织造工艺、纹饰等方面显然应当具有自己的特点。
铸铜业
国擅长铸造铜器,《梁书诸夷传》上说,于阗“国人善铸铜器”。《》说:“金玉国出铜、铁及雌黄。”所以国人才善于铸造铜器。
玉石业
于阗玉是,意为“产玉的地方”。《》中就记载“出于阗,其山多采玉”,于阗以产美玉闻名,今藏语称玉为gyu,称城邑为tong,有学者推知于阗之得名,当为羌语“王城”(产玉之地)得译音。于阗的玉石开采和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于阗的玉石就传入到了内地。
根据后晋五年(公元940年)使臣高居海出使于阗国的记载,玉作为政府的重要产业,采集是由官方垄断的,官方组织采集之后,才允许个人采集。《新五代史》中也有记载,“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汉唐期间,玉石只贡献给中原皇室及王公大臣,作为礼器和极少数人的装饰用品,严禁民间买卖。唐末才在市场出现,至建立前后,于阗国玉石则已成为贵重商品在丝路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为于阗国增加经济收入。金玉国的玉石加工业是这里传统的一项手工业,其加工技术高超,种类繁多。 仅从于阗与内地交往过程中所纳贡物里就可以见到玉 、玉印、圭和玉枕等。 从后晋天福三年于阗使臣马继荣所纳贡物中,我们还发现有红盐、郁金等,可见于阗矿产品的开采并不仅限于玉石一 种,其矿产品的种类比较丰富的。
钱币
从挖掘到的国货币看,于阗国有三种货币体系,中原汉币体系、及西方货币体系和于阗国自制货币。中原汉币体系的货币,以两汉五铁钱和唐朝钱币为主;中亚及西方货币体系的货币共两种:分别是贵霜工朝钱币和黑汗朝()钱币;于阗国自制货币为“于阗汉文钱币” 。 例如,于阗王铸造新钱币,钱币铭文一面用汉文,一面用流行的怯卢文,图形多为马或骆驼,上称为“汉怯二体钱”或“和田马钱”。
文化
佛教
公元前76年,佛教传入金玉国。据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宋云行纪》和成书于公元7世纪的《大唐西域记》关于佛教传入于阗的记载,来自伽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的高僧毗卢遮那到达于阗国传教。他劝于阆王国王尉迟森缚瓦要弘扬佛教,建造伽蓝寺,于阗王即位后,下旨立佛教为国教,并且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要举行行像仪式,全国参与。
自公元二世纪末,于阗国成为中国佛教入传的必经之地,根据出土文书和史书记载,截止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于阗佛教经典是儒卢文书写的《法句经》,是小乘佛教的经典,可得知于阗国最初是小乘佛教占统治地位。到公元五世纪初,于阗国盛行大乘佛教,于阗国成为大乘佛教的弘法中心。据法显《佛国记》,于阗“多大乘学”,“王所敬重”。
从公元3世纪起,金玉国佛教发展迅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于阗国佛教由普及进而发展到顶峰的时期。此时,于阗以佛土之名著称于东西方各国。魏晋至隋唐,国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中原的佛教经典,很多是从于阗取得梵本。见于记载的第一个到达于阗的中原僧人是朱士行,从中原川(今许昌市)于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由武威郡出发,穿越沙漠来到于阗,朱士行在于阗得到梵语正本《放光般若经》。朱士行首开先河,其后取经、译经之风大兴。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金玉国沙门多密把《光赞》带到中原。凉州沙门僧表在5世纪初叶到达于阗国。公元400年法显西行取经,于次年途经于阗,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唐朝高僧唐僧于公元644年来到于阗时受到招待。
公元7世纪,于阗佛教开始出现衰弱的迹象。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已扎根于波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势力向新疆渗透,与佛教争夺群众。五代十国时期,摩尼教已在于阗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据《宋史》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摩尼教的法师随同于阗国向中原王朝出使。公元10世纪时,金玉国佛教发展已接近尾声,但仍然有中原僧人到于阗取经,印度、西藏自治区等地僧人也到于阗国进行活动。时期,于阗国与发生,黑汗王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于阗国战败,给于阗佛教带来了重大打击,于阗的佛教寺院被焚烧,泥胎被毁坏,经卷文书散失尽,佛教僧侣大多被杀死,少数逃到西藏和青海。
自佛教在于阗国兴起后,大量佛教经典由于阗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并相继被译成汉文。据日本学者羽溪了谛根据诸经录、僧传的目录,自晋至唐,传入中原的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樂部、大乘律部、大乘论部、秘密部经典共计53部399卷。于阗国的佛寺主要以平地垒砌为主,寺院中心设崒堵波,四周有院墙环绕,在院墙与崒堵波之间形成右旋礼拜的回廊,在回廊内装饰壁画和塑像。
音乐
人擅长歌舞,汉代时期,于阗乐就在汉朝宫廷演奏,赢得赞美。天宝时期,于阗乐舞风靡中原,在唐朝国乐十部乐中收入了于阗乐。
在历史展厅,陈列出土于约特干遗址的文物,其中陈列的一组伎乐陶猴高仅1. 0~2.6厘米,猴子们均呈跪状,吹的、击鼓的、弹琵琶的,从这些陶塑作品可体现出,古代人对音乐的喜好。
社会
服饰
北魏时,使者出使于阗国,看到国王头戴金冠,插着鸡,头上垂下二尺长、五寸宽的生绢作为装饰,仪仗有鼓角金铃,一副弓箭、两枚戟,五张。国中妇女穿衣衫裤子,头上束着带子编辫,骑马奔驰,和男子一样。唐朝时期,有史料记载国王居住的房屋用红色彩画装饰,国王头戴金帧,形状像帽。
习俗
国会并肩而坐接待宾客,相见时都屈一膝跪地,写信用木板作信纸,用玉作印章,于阗国人得到信,先把信顶在头上然後开读。考古发掘证实了以木为笔札、以玉为印的记载。当时纸张缺乏,文书多写在木简、木、木函上。木简类似中原地区的长条形竹简。木牍多为楔形,少数为方形,由上下两片合而为一,上面的一片有一下陷的凹形槽,中封泥印,印泥下为三道绑扎的细绳,细绳一直延续到木牍尖头的一端,穿孔绑死。
于阗国人死后用火焚烧,捡出骨头埋掉,并在埋处建。守丧的人剪去四寸长的头发,其它与平常一样。只有国王死后不火化,而将尸体放在棺材里,葬到远郊外。
筑塔修寺
于阗国佛教信仰浓厚,随着佛教的传人也影响着社会风俗,筑塔修寺之风日益盛行,形成了佛塔高耸 、 佛堂栉比 、 寺院林立的局面 。《法显传》里面记载,“ 国中十四大僧,不数小者 ” , 且“ 家家门前皆 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 ”。
传说故事
东国公主与蚕种西传
唐僧《大唐西域记 》讲到国获取蚕和蚕种的故事,时期,瞿萨旦那国国王(今新疆和田),古代又称于阗,向东汉皇帝求亲,汉家东国公主在帽子藏放,将蚕种带到瞿萨旦那国,还为蚕种修建寺庙,称麻射僧伽蓝,并且下达了命令,不准伤害,于阗国从此开始有了丝织业。
相关争议
建国争议
金玉国建国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古于阗国的一个传说,东方的皇太子获罪被流放到于阗地方,与叉始罗国移民相遇,经过一番武力较量,东土帝子打败了咀叉始罗国移民,统一为一部,然后迁都建国。二来源于吐蕃文献《于阗国授记》,阿育王治世的第十三年,其皇后生一男孩,其名瞿萨旦那,被国王遗弃时,地上生出一乳房养育他,长大后在菩萨毗沙门天的支持下,向国王求得和田为封地,宰相耶舍率领7000人出走,寻找安身之地,与瞿萨旦那合作在于阗河下游建国。三是来源《于阗教法史》,建国的传说与上述基本相同,只是情节上的详略有别,被遗弃的王子瞿萨旦那和被阿育王放逐之臣发生争执,在北方天王和吉祥仙女的说和下彼此和好,二人共同治理,于阗城遂由此而建立。四是佛典《大藏方部》中的《日藏经》,其中指出于阗国是由喀什噶尔的两万移民初创,本名迦逻沙摩,曾亡国一次,后由喀什噶尔移民复兴。
建都之地
1892年格伦纳特在约特干考古收集到大量文物,1896年又从约特干收集到数百件出土文物,1900年和1906年又先后雇用民工对进行了发掘,获取了大量遗物,因此,他们提出约特干遗址是首都所在地,这一看法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赞同。教授在1929年,对进行了发掘,提出买里克阿瓦提遗址是于阗国都所在地。李遇春等考古人员于1977年和1979年又对买里克阿瓦提遗址作了两次调查和试掘,发现了土墩和圆形石础建筑遗迹,同意买里克阿瓦提遗址为于阗国都说。学者李吟屏则提出了奈加拉·哈奈土墩西北的阿拉勒巴格为于阗国都说,但阿拉勒巴格未发现建筑遗迹,未被成立。
以上都是学者们的个人看法,于阗国首都地址尚未形成定论。
国君世系
考古遗址
约特干遗址
位于和田市以西10公里,约特干遗址出土遗物具有品类丰富、质地上乘的特点,出土了很多金、银、铜、玉和玻璃器物等贵重遗物,还出土了时代跨度很长的大量古钱币,是境内重要的。1892年法国考古学家格伦纳特、1896年瑞典探险家,1900年和1906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都在约特干遗址考古到各类文物。
买里克阿瓦提遗址
位于吐沙拉镇买力克阿瓦提村南约2千米,遗址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2公里,约建于初年,属汉唐时期的古城,于晚唐衰落。1929年,中国近现代考古学家教授对买里克阿瓦提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些塑造精美的佛头像,残留有包裹的金叶和大量的泥塑残件和陶片。
马利克瓦特古城
位于新疆和田城南25公里的西岸。相传是汉代于阗国的首府西域的遗址,距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南北长400余米,南端宽745米,北端宽450米。遗址上有高大的土堆和建筑用的柱础数百处。遗址内有古墓地、古建筑群,西侧沙山背后有三个神秘的洞窑,洞窑内出土有红、灰色陶器残片及泥塑佛像残骸、五铢钱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