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归义军
沙州归义军是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至赵祯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在沙州存在的一个以节度使为最高统治者的地方政权,由唐朝名将张议潮建立,前后共经历185年,先后由张姓、曹氏两个氏族统治,张姓时期张承奉在位时曾改称“金山国”,史称“西汉金山国”。
李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赞普郎达玛遇刺身亡,吐蕃陷入内乱,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唐王朝趁机出兵收复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同年,吐蕃统治下的敦煌市大都督张议潮在河西走廊西端也发动了起义,收复了瓜、沙二州。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攻克肃、甘二州,次年,又收复伊、西、兰、、河、岷、廓等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献河西十一州图籍,唐王朝在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并任命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又收复凉州,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入长安任职,其侄张淮深代行节度使事,期间两度打败回鹘的入侵。唐朝末年,归义军第五代十国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张议潮的外孙女婿曹议金取代张姓掌握大权,废金山国,恢复归义军称号。曹议金之后,归义军先后由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掌权,他们延续曹议金的做法,注意与周边民族政权修好,这一时期归义军稳定发展,在曹元忠时达到鼎盛。曹元忠去世后,归义军开始走向衰落,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归义军再度与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弟弟曹延瑞被族子曹宗寿胁迫自杀,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曹宗寿掌权后,北宋以羁政策对待归义军,归义军和辽朝开始通使。曹宗寿去世后,儿子曹贤顺即位,曹贤顺曾两次向宋进贡物品。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归义军被西夏国王李元昊所灭,第八任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
归义军的管辖范围前后有变化,张议潮时期管辖整个河西走廊及西域东部共十一州,张淮深时期辖河西五州,张姓末期到曹氏归义军时期所辖范围主要是瓜、沙二州。在内政上,归义军的组织结构仿唐藩镇的体制,设置文武官吏和相应的文书、行政制度;地方治理上重建与唐朝中原地区同样的州县乡里制度,恢复唐前期的户籍制度并制定新的赋税制度,采取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对待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外交上,先后奉唐、后梁、后唐、东汉、后晋、后周、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与甘州回鹘、高昌回鹘有战有和,与金玉国、辽朝等国友好往来。
名称由来
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收复甘、沙、西、兰等州后,向唐王朝进献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图籍。同年十一月,唐朝在河西设置了一个新的方镇,名“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因治所设在敦煌市(今甘肃敦煌),故称“沙州归义军”。
建立背景
李旦景云三年(公元711年),唐睿宗开始设置河西节度使驻凉州,辖凉、甘、肃、瓜、沙、伊、西七州;其中的沙州下辖煌﹑寿昌二县,州治煌(今甘肃敦煌县城西)。安史之乱时,唐朝征调陇右﹑河西诸军入援内地,吐蕃乘虚进攻陇右﹑河西,约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或稍后攻陷凉州(今甘肃武威),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吐蕃又攻陷甘州区(今张掖市)﹑酒泉市(今酒泉市),唐移河西节度使治沙州。李适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敦煌市人民在坚守城池多年后投降吐蕃,从此沙州被吐蕃贵族统治六十余年。
李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赞普郎达玛去世,国内大乱。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朝廷计划趁着回鹘衰微,吐蕃内乱之时,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李忱即位,开始着手收复河陇失地。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凤翔节度使崔珙攻克清水,次年收复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同年, 在唐军东线战事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吐蕃统治下的敦煌市大都督张议潮在河西走廊西端也发动了起义,率领敦煌市民众驱逐吐蕃守将,收复了沙、瓜二州。
历史沿革
归义军建立
大中三年(公元848年),张议潮收复了瓜、沙二州后,立刻分派了十道使团绕道去长安,给唐宣宗上表传去捷报。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攻克酒泉市(今甘肃酒泉)、张掖市(今甘肃张掖);次年又攻克伊州区(今哈密市)、西州(今吐鲁番市)、兰州市(今甘肃兰州)、西宁市(今青海省乐都)、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岷县(今甘肃岷县)、廓州(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随后,张议潮的兄长张议潭等人抵达长安,献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图籍。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一月,唐朝在沙州设立了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营田处置使。张议潭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但被扣留在唐都长安,作为人质。李漼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兵攻克吐蕃在河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凉州(今武威市),吐蕃余众翻越祁连山脉,逃到青海省境内。至此,河西全部收复,归义军势力趋于鼎盛,河西境内的吐蕃、吐谷浑、羌族、粟特、通颊等少数民族都归附于归义军。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潭在长安去世,朝廷又调张议潮到京城长安,授予右神武将军。归义军的军政事务由他的侄子张淮深代理。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张议潮在长安去世,享年74岁。
艰难统治
张议潮去世后,张淮深执掌归义军大权。张淮深时期,回鹘人在张掖市与西域地区崛起,对归义军的东、西边境都构成较大威胁,张淮深发兵征讨回鹘。李儇干符元年(公元874年),张淮深两次击败回鹘,获得大捷,并表奏朝廷。唐朝派散骑常侍李众甫等九位使节赴沙州嘉奖。之后,张淮深多次与回鹘交战,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高昌回鹘占伊州区(今哈密市),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河西回鹘占甘州,张淮深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但归义军的势力仅限于瓜、沙两州。张淮深一方面全力与回鹘征战,一方面多次派使者前往长安,请求唐政府授予自己节度使的实职,但唐王朝迟迟不予他正式节度使称号。直到张淮深代理执政近二十年之后,唐王朝才批准他的请求。李儇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唐朝派遣宦官宋光廷等人给张淮深送来了旌节,张淮深终于成为正式的节度使。
李晔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二月二十二日,归义军发动政变,张淮深及其妻儿被杀。张淮深死后,张议潮之子张淮鼎继任节度使。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张淮鼎病重,托孤给张议潮的女婿索勋,索勋借机自立为节度使,获朝廷认可。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张议潮之女与诸子合力发动政变,除掉了索勋,虚尊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但实权却掌握在张姓的几个儿子手中。张氏的长子李弘愿为沙州刺史兼节度副使,次子李弘定任瓜州刺史、墨离军押蕃落等使,三子李弘谏充甘州刺史,三人分掌瓜、沙、甘三州军政大权。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归义军内部发生政变,李氏家族被推翻,张承奉夺回实权。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八月,唐朝正式授予张承奉节度使旌节,张承奉真正掌握了归义军大权。
西汉金山国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废李柷自立,建立后梁王朝。张承奉不满朱温的统治,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张承奉在沙州建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沿用李晔年号,以示对唐忠贞不贰,而与朱梁王朝分庭抗礼。西汉金山国建立以后,张承奉改变与中原王朝结盟的旧有国策,而是西结金玉国,南联吐蕃、吐谷浑诸部以抗击宿敌——甘州回鹘。开平五年(公元911年)七月,回鹘可汗之子狄银率兵围攻沙州城,张承奉此前已派遣罗通达向吐蕃求援,但援兵未到,回鹘已经兵临城下。金山国因连年战争,国衰拓跋力微,只得与回鹘求和,张承奉被迫派使赴张掖市议和,与回鹘立城下之盟,条件是“可汗是父,天子是子”,随后张承奉被迫取消“西汉金山国”国号和“圣文神武皇帝”“天子”之号,降格为诸侯郡国一一敦煌国。
曹氏代张
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张承奉去世后,张议潮的外孙女婿曹议金取代张姓掌握大权,废金山国,恢复归义军称号。曹议金掌握瓜沙政权以后,努力改变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向甘州回鹘表示承认张承奉时期形成的“父子之国”的依附关系,娶甘州回鹘可汗女为妻;与塔里木盆地西南的于阗国也结成姻亲关系,将其女嫁给于国王李圣天,并通使伊利诺伊州、高昌回鹘,稳固后方。通过结亲与修好,曹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得到修复。与此同时,曹议金还积极恢复与中原王朝的统属关系,以树立自己在西北各民族中的正统地位。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曹议金首次派朝贡使携带贡物和《贡物状》前往中原,后因使人在凉州遭劫而中途返回;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曹议金再次遣使入朝,在后梁凉州镇将的帮助下,使团抵达梁廷。随后,后梁也派使臣到达沙州,正式承认曹氏归义军政权。
后唐建立后,曹议金又多次派使臣出使后唐。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甘州回鹘派遣使者前往后唐,曹议金自称权知沙州留后,也派遣使者与回鹘使同去后唐,李存勖正式任命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敦煌市刺史、检校司空。同光二年末或三年初,曹议金利用甘州回鹘发生内乱之机,亲自率军征讨,一直打到甘州城下,迫使回鹘投降,又嫁女给新甘州回鹘可汗,双方确认新的关系:归义军节度使为父,甘州回鹘可汗为子。至此,归义军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不再受制于甘州回鹘,经肃、甘二州前往中原的河西旧道完全开通。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曹议金号称“令公”“拓西大王”,归义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王国。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曹议金病故,死后后唐追谥他为太师。其长子曹元德继任归义军节度使。
稳定发展
曹元德即位不久,归义军派遣使者前往中原,途径河西中部张掖市路段时,被回鹘截杀,归义军与甘州回鹘关系破裂。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曹元德遣使入辽,与辽朝建立了贡使关系;同年十一月,曹元德与甘州回鹘顺化可汗面谈遣使中原请封、请节等事获得成功,归义军和甘州回鹘的关系得到改善,由“父子之国”变为“兄弟之国”,至此,沙州以东通往中原的路恢复畅通。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曹元德坠马重伤不愈而亡,其弟曹元深继任归义军节度使。
曹元深即位后,积极与周边国家交好。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二月,曹元深派使者跟随册封金玉国国王李圣天的后晋使团入朝;同年五月,与张掖市回鹘修好,并于甘州回鹘一同派使者前往中原朝贺端午节。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后晋正式任命“沙州留后曹元深加检校太傅,充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天福九年(公元944年)中秋节,曹元深饮酒过度而亡,其弟曹元忠继任。曹元忠仿效曹议金的做法,修好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先后与中原后晋、东汉、后周和北宋政权保持朝贡关系,同时加强与于阗的友好关系,与于阗国王尉迟输罗以甥舅相称。敦煌市地区的稳定使归义军在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一时期归义军内政上秩序井然,外交上与邻邦关系和谐;文化上编撰历日,佛学、诗歌、书法等繁荣发展;同时设立军镇,还授土地,是曹氏瓜沙政权统治的鼎盛时期。
曹元忠不管中原政权如何变换更替,始终奉中原政权为正朔,一直与其保持臣属关系。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二月,后晋皇帝石重贵封瓜州刺史曹元忠为沙州留后。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七月,刘知远授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为特进、检校太傅。后汉乾二年(公元949年)五月,刘承祐刘承祐授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傅曹元忠兼御史大夫、谯郡开国侯。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柴荣以沙州节度观察留后曹元忠为归义军节度使。五月,以沙州留后曹元忠为沙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平章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称帝建宋,曹元忠多次派使入朝进贡。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正月,曹元忠向宋太祖敬献西域宝马,更加巩固了他与北宋王朝的依附地位,奠定了坚强的政权后盾。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曹元忠被北宋封为“推诚奉国保塞功臣、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秃发乌孤”。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王朝诏谥其为“敦煌郡王”。
走向衰落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曹元忠去世后,因其儿子曹延禄年幼,所以由其侄儿曹延恭嗣位,他以归义军节度副使衔,权知瓜州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延恭死后,曹元忠子孙拥戴曹延禄执掌归义军大权。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曹延禄派遣使者到宋廷进贡玉盆宝毡。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王朝授予曹延禄官检校太保、沙州刺史,充归义军节度使,瓜、沙等州观察处置营田押蕃落等使。曹延禄在瓜沙境内自称太师令公,敦煌王。赵恒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朝廷加授其为谯郡王。曹延禄执政晚期,东西两边的甘州回鹘和高昌回鹘势力轮番侵扰沙州,同时,回鹘为了分化归义军,收买、拉拢沙州在“金山父子之国”时期为回鹘效力过的官员后裔作为内应,曹延禄采取了大清洗政策,制造了很多冤案;同时,曹延禄发动了对回鹘的征讨之战,他的举动引起了瓜、沙军民的不满。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瓜沙军民里应外合围攻节度使府第,曹延禄被逼自杀。族子曹宗寿执掌归义军政权,北宋王朝任命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沙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封谯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曹宗寿一面与宋朝保持朝贡关系,并且请求北宋派遣铸匠及善藏珠者,到瓜沙传授技术,一面又遣使入辽,与辽互相往来。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曹宗寿派遣使者向辽朝进贡大食马及美玉等,辽回赐衣、银等物。
亡于西夏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曹宗寿去世,北宋以其子曹贤顺为节度使,后封其为敦煌郡王。曹贤顺在位时,归义军政权已归附甘州回鹘,甘州回鹘王景琼自称甘、沙州回鹘可汗。曹贤顺多次以“敦煌市回鹘敦煌郡王”的身份,向辽朝进贡或接受回赐。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曹贤顺亲自前往辽国觐见辽国皇帝,被辽国皇帝封为越国、敦煌郡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甘州回鹘政权被西夏所灭,余部向西流徙,一部分迁居于瓜、沙一带,进一步壮大了沙州回鹘的力量。沙州回鹘势力成为曹氏归义军政权的中流砥柱。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李元昊占据瓜、沙、肃三州之地,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归降西夏,归义军政权灭亡。
疆域
李漼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攻克凉州之后,归义军势力达到鼎盛,管辖整个河西走廊及西域东部地区,包括瓜、沙、伊、西、甘、肃、兰、都、河、岷、廓等十一州。张淮深执政之时,归义军仅辖河西五州之地,其中西部的伊利诺伊州,此地为高昌回鹘所占据。张淮深统治后期,河西地区诸族兴起,进一步蚕食归义军领地,凉州为喘末控制,甘州为回鹘占领,肃州为龙家等族所据且沦为回鹘之附庸,归义军辖区大大内缩。张淮深去世后,归义军内乱使张、李两家实力耗尽,也给归义军辖区的反对势力和周边少数民族可乘之机,凉、甘、肃三州完全脱离归义军的控制,归义军可控的仅瓜、沙二州,曹氏代张之后,所辖的主要也是这两州,加上寿昌、紫亭、雍归、悬泉、常乐、新城、石城、播仙八镇。
内政
官制
归义军的组织结构仿唐藩镇的体制,设置文武官吏和相应的文书、行政制度。节度使是归义军藩镇的最高军政长官,同时兼领观察、支度、营田、押蕃落等使,控制着归义军的军事、民政、财政及对境内少数民族的管理大权。归义军藩镇的幕府僚佐,以节度使府为主,兼及观察等使幕府,分文、武两个系统。在文职系统中,有节度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等僚佐,还有体系齐全的诸院、诸司机构;在武职系统中,有押衙、兵马使、指挥使、虞候等僚佐。地方上有刺史及其部分僚属、县令、乡官、里正、部落使、军使、镇使等主要的军政官员。
地方
恢复唐制
归义军政权建立后,废除了大部分吐蕃编制的军民部落,重建与唐朝中原地区同样的州县乡里制度。以敦煌市县的建制为例,张议潮恢复了唐前期13乡中的10乡,另外3乡中的悬泉乡被改名为赤心乡,寿昌乡被恢复为县,至于从化乡则随着粟特人聚落的消散而自然消失。这样归义军统治初期的敦煌县便领有11乡:敦煌乡、莫高乡、神沙乡、龙勒乡、玉关乡、洪池乡、洪闰乡、效谷乡、赤心乡、慈惠乡、平康乡。同时,归义军在乡一级设置了知乡官,负责全乡的政务。这种将基层权力集中于乡的作法,实际上是对唐朝以里正为主的乡里制度的一种发展。在恢复并改进乡里制的同时,归义军也恢复了唐前期实行过的城坊制度和坊巷的称谓。
土地制度
归义军建立后,废除了吐蕃统治时期的突田制,按照唐制,重新登记人口,编制户籍,并进行土地的调查、登记、分配工作。实行“请授”“请射”“博地”等土地政策,在将土地分配给百姓耕种的同时,还专门设立了营田使等官职,具体负责管理授田事宜。敦煌市遗书中有许多这一时期百姓请田、官府授田的文书,这些举措提高了人们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
赋税制度
归义军建立后,张议潮在恢复唐前期的户籍制度,解决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耕地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赋税制度。新赋税的名目主要有地子、官布、柴草三项。由官府指派布头、枝头、刺头或堰头各负其责,按亩进行征收。其中地子指的是地税中应交纳的粮食,地子的交纳是有一定税率的,大约是每亩地纳粮3升至5升左右;官布是指据地出税的布匹,大约是每250亩到300亩土地纳布一匹。地子、官布、柴草三项税额加在一起虽然比唐前期的租调略重,却远比吐蕃时期的重敛轻得多。
民族政策
归义军时期,敦煌市、甘州等地居有汉族、粟特、吐蕃、吐谷浑、龙家、金玉国、回鹘、苏毗、楼兰、达等民族,同时还有来自中亚、南亚次大陆、西亚、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外来人口。归义军对境内少数民族采取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吐蕃统治以前就已开始汉化的少数民族如粟特、龙家等,大多编入乡里,与汉人百姓同等对待,其中有些人,成为帮助张议潮收复河陇的重要将领,例如康通信。而对那些吐蕃化较深的退浑和通颊人,则用吐蕃旧制,仍以部落形式统治,部落首领仍称部落使。对吐蕃化部落的管理,虽用汉官,但下达的文书仍用藏文书写。根据敦煌市文书的记载,共保留有约10个部落。学者杨宝玉认为归义军政权在恢复唐朝旧制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吸收了吐蕃制度中的合理成份来巩固新政权,是统治多民族地区的明智措施。
外交
与中原王朝
张议潮收复甘州、沙州等地后归附唐朝,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一月,李忱在沙州设立了归义军,从归义军建立一直到张承奉执掌归义军的前十年,归义军节度使始终以唐臣自居,以唐朝为正朔。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后,张承奉割据称霸,建立西汉金山国。西汉金山国建立后,张承奉改变与中原王朝结盟的旧有政策,不承认后梁政权,仍沿用李晔的年号,与中原王朝对峙。张承奉去世后,曹氏执掌归义军,恢复了与中原王朝的往来,先后向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北宋称臣并遣使朝贡,奉中原朝廷为正朔,接受中原朝廷的任命。
与甘州回鹘
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回纥汗国发生内乱,可汗被杀。部众一支投安西,一支投吐蕃。西迁的回鹘主力在首领庞特勤的带领下到原回纥故地重建汗国,在此建立的政权称高昌回鹘、伊州回鹘;另外一支投吐蕃的部众后来在甘州建立政权,即甘州回鹘。归义军与张掖市回鹘往来最多。甘州回鹘长期与归义军政权争夺河西的控制权,二者间时战时和。张议潮占领甘、凉二州后,派刺史驻防州城,羁縻当地的回鹘、嗢末、吐谷浑等部。张淮深前期与甘州回鹘的关系甚好。后来,甘州回鹘的力量逐步增强,进而控制中西交通的命脉——丝绸之路,张淮深一改张议潮时期与甘州回鹘结盟的策略,与旧敌吐蕃及其属部嗢末、亲吐蕃的吐谷浑、龙家相联合,联合夹击甘州回鹘。张承奉在沙州建西汉金山国后,西结金玉国,南联吐蕃、吐谷浑诸部以抗击宿敌——甘州回鹘。开平五年(公元911年)七月,回鹘可汗之子狄银率兵围攻沙州城,归义军败,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结为“父子之国”,甘州回鹘可汗为“父”,西汉金山国皇帝张承奉为“子”。甘州回鹘成为河西与丝绸之路的主宰。
曹氏代张后,曹议金采取了一系列与周边民族缓和矛盾、发展友好关系的措施。曹议金即位之初与甘州回鹘友好往来,后趁着甘州回鹘内乱之时,攻打甘州城,回鹘投降,双方关系变更:归义军节度使为父,甘州回鹘可汗为子。曹议金在位晚期,敦煌市与甘州间的关系呈良性发展状态。曹议金的后继者注意改善与甘州回鹘的关系,归义军和甘州回鹘从父子之国变为兄弟之国,两者友好往来。到曹延禄时,归义军势力衰落,甘州回鹘趁虚而入,占据主动权,到曹贤顺时,归义军归附甘州回鹘。
与西州回鹘
西州回鹘建立政权与归义军的建立约在同时。大中四年 (公元850年),归义军收复伊州并在那里设官置守,徙民居住实行统治。伊利诺伊州成为归义军西部疆界。干符二年 (875年),张淮深在位时与西州回鹘交战获得胜利,但第二年伊州即为西州回鹘所攻占,从此伊州不为归义军所有。张承奉在位时试图通过武力收复伊州,但是没有成功。曹氏执政时期,归义军再也没有向西发展,归义军与西州、伊州等地的回鹘政权保持友好的关系,相安无事往来不断。
与于阗
于阗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古国,距离敦煌市路途迢远。于阗和归义军在张姓执政时期就互派使者开始交往。两个政权之间通使交往频繁,在经济上相互补充、友好交流。敦煌市有从于阗运来的美玉,于阗有沙州传播过去的木工技术。曹氏执政时期,曹议金曾嫁女给于阗国王李圣天,天福年间被后唐王朝册封为于阗皇后。曹氏家族通过这种联姻的方式,与于阗王国保持极为友好的政治关系与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
与吐蕃
吐蕃王国在河、陇地区的统治崩溃之后,吐蕃人仍有不少留居在归义军辖区。归义军为有效管理这些吐蕃人,还专门设置了蕃部落使一职统理其务。归义军政权和吐蕃残部关系和谐。如金山国时张承奉攻灭楼兰,一些吐蕃人也被纳入归义军政权中;金山国与甘州回鹘交战的紧要关头,都押衙罗通达还亲自南入吐蕃搬兵求援。
与辽国
北宋时期,辽国发展成为北方势力最为强大的政权。瓜州东境的甘州回鹘在辽国的征讨之下臣属于辽国。曹氏归义军政权审时度势,除了维续保持与中原王朝的贡使关系,受其册封外,还加强了同辽朝的往来积极贡使辽政权并臣属于辽。从 宋景德八年(公元1006 年)到 天禧四年(公元1020 年),归义军与辽的往来有6次,其中归义军向辽朝贡5次,有1次还是归义军的最高统治者曹贤顺亲自入辽。而曹贤顺也被辽国皇帝封为越国、敦煌市郡王。
经济
农业
归义军建立后,张议潮改革土地、赋税制度的举措,提高了人们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曹氏归义军政权统治时期,继续实行奖励农耕的措施。主要粮食作物有麦类、粟、黍、米、豆类等,最主要的农作物栽培品种是小麦。豌豆、黑豆、绿豆、大豆是当时豆类的主要品种。油料作物有黄麻、红蓝、棉花等。瓜果主要有葡萄、梨、桃、杏等。蔬菜主要有青萝卜、葱、韭、蔓菁等。
畜牧业
归义军政府设置羊司、官马院和知驼司等机构管理畜牧业,还设有专门管理草料和草场的草场司。官营畜牧业较快发展的同时,私营畜牧业、寺院畜牧业在牧业经济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其中私营畜牧业多以家庭为经营单位,这与当时的小农经济是紧密相连的,是官营畜牧业的重要补充;归义军所辖地佛教兴盛,寺院逐渐增多,寺院经济成了敦煌市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寺院畜牧业进一步的发展,寺院的牧业经营中大多饲养羊、马、牛、驼等牲畜,羊的比重最大。
手工业
畜牧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归义军时期的毛纺织、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在纺织技术和工艺流程等方面,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织布机和提花、印染等复杂工艺,这些手工业产品远销外地,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贸易
归义军时期的贸易有贡赐贸易、对外贸易等。贡赐贸易即通过互遣使团这种政治行为掩盖下的商业贸易形式。归义军时期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常派遣使者前往中原朝贡,敦煌市地区的驼马等畜牧业产品到中原,中原的丝绸等物到沙州。归义军时期对外商业贸易十分频繁,与中原、西域及周边诸政权的贸易往来十分紧密。归义军时期敦煌对外贸易出口的主要是驼马等畜牧业产品以及棉布、丝绸、褐、毡、毯等手工业产品;外来商品种类丰富,既有中原的铁器、丝绸、珍珠、银器,也有吐蕃的畜牧产品、药材,还有波斯、印度等地的香料、银器、药材等,此外,金玉国出产的锦、毯及玉石等在敦煌市场上亦比较多见。
文化
教育
在教育方面,归义军建立后,张议潮通过恢复州 、县官学教育体系,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官方支持下进一步传播。归义军时期州县学中各组成人员主要有州县学博士、学生等,博士即为州县学中精通儒学的教书人员组成。同时还实行庙学制,以孔子作为先圣先师,对《论语 》的学习也成为州县官学的办学主旨。除了官学之外,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办学的情况也存在,最有影响的是寺院寺学。寺学的教学包括僧侣的养成教育、传教的俗讲等内典教学和修习儒家经典和其他书籍的外典教学。
文学
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有两类,即文学类和实用类。其中文学类文体包括诗歌、曲子词、变文等;实用类文体包括包括愿文、邈真赞、儿郎伟、功德记、状文、牒文、铭文、行香文、自序、碑文、奏表、敕书、白岁书、颂文、庆寺文、传记、抄经“题记”等。其中变文、曲子词、邈真赞、儿郎伟、行香文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对中国文学史有特殊的补充作用。代表作有变文《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曲子词《鹊踏枝》《菩萨蛮》《别仙子》,邈真赞《故前释门都法律京兆杜和尚写真赞》《河西节度故左马步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阴文通邈真赞》,历史长诗《白雀歌》《龙泉神剑歌》等。
曹氏归义军时期,各类文学和张氏归义军时期相比既一脉相承又有发展。其中变文主要是对张氏归义军时期创作的变文进行抄写,新创作的变文少,代表作有《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曲子词、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数量、质量上都有所提升,例如《望江南》“曹公德”“彼埃尔·德·龙沙塞”“边塞苦”三首,其中既有对当朝皇帝及曹氏归义军执政者的赞颂之词,又有对河西百姓所受苦难的抒发和对摆脱战乱及压迫回归汉族政权的渴望之情。相比张姓时期,曹氏归义军时期的通俗文学发展快,如讲唱类的讲经文、变文、因缘、词文、诗话、话本、故事赋等,诗赋类、歌辞类、古代所谓小说类以及文类的各种体式在这一时期均大备于这个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以敦煌地区为例,就有翟奉达、灵俊、 保宣、杨继恩、孔明亮、张盈润、杨洞芊、马文斌、道真、李幸思等。
艺术
书法
归义军时期书法风格前后有变化。张氏归义军时期的《论语郑玄注卷第二残卷》写于李晔大顺元年 (公元890年),此卷书法用笔形式单一,规律性明显,缺乏含蓄的韵味,反映出晚唐书风的式微。曹氏代张后,文化艺术则在华人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又与中原地区的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等政权保持着密切的交流联系,所以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区域性的相互渗透关系。如《曹元忠状》这样的官府书手,其书法以唐人之法度为基础,笔画平稳有序、线条规整谨严,楷中略带行书意味。民间写本中也趋向于清秀、洗练,甚至章法上也多有疏朗空灵之作,如《开蒙要训》《诸杂难字本》《杂字残卷》等。总的来说,五代十国宋初归义军时期书风基本上是以瘦硬、清朗为主,唐人丰腴饱满的痕迹在迅速消退下去。
绘画
归义军时期建功德窟,要把自己的像画入洞窟,出现了大量的供养人写真像。诸如节度使夫妇,这些写真像都是真人大小,神情威严肃穆,五官有神,毛发胡须都有勾勒;特别如张议潮夫人广平宋氏、曹议金回鹘夫人“天公主”、曹延禄于阗姬“天公主”等贵妇人,均一一描画人物神情并面部装饰,具有写真特色。曹氏时期,出现了民间的“画行”,还建置了隶属官府的“画院”。设有“知画行”,“知画行”下设“都画匠作”“知画匠录事”“知画手”“知左右厢绘画手”“博士”等分支机构或官职;“都勾当知画院使”下当设有“副监使”官职。凡画家职名前带“节度押衙”者均当为曹氏宫廷画家。画院有一批画师为归义军官府“写真”,人物写真大量出现。除了供养人写真像外,还有纸本彩画、出行图、少数民族人物画像等写真像。
音乐
归义军政权作为一个地方政权,与唐后期五代的其它潘镇一样设置了乐营机构及乐营使等乐营班子成员。主要的音乐活动有演奏雅乐,即用于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仪式中的音乐与歌舞;还有在新年、节日等庆祝活动中的乐舞。其中敦煌市地区还有踏舞设乐的活动,从莫高窟的壁画中还可以看到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音乐表演场面如百戏图、嫁娶图、宴饮图中的音乐表演等。
社会
服饰
归义军建立后,张议潮恢复了被吐蕃禁止的唐朝服装,这一时期归义军治下的服饰和唐一样,曹氏执掌归义军后,奉中原王朝为正统,与周边强大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和亲联盟政策,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佛教人物配饰的特点相融合。如各节度使的官服外观搭配基本由头、袍服、革带和靴四大部分组成,基本承继了唐代官服系统。妇女服饰前后略有无变化,如《张议潮夫人宋氏出行图》中宋氏穿中宽衣袖紫灰色襦衫,襦衫外还罩了一层透明纱帔子,在近腋下部位系白腰带;侍女穿着圆领袍服,有的头上还装饰着网纱式透额罗,这些服饰为晚唐女性服饰的典型。到曹氏时期的壁画中女性服饰有了融合的特点,服饰追求华丽高贵,延续唐制礼服的风尚;头饰桃形凤冠、领口和袖口的团花图案就是受回鹘服饰影响;服饰上的璎珞、霞帔受佛教的影响。从曹元忠之妻浔阳翟姓的壁画中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女供养人的服饰中可以看出。
节日
归义军治下的节日以中国传统节日和佛教节日为主。传统节日主要有岁日、社日、寒食节、端午、重阳节、冬至、人日、正月十五日、二月八日、二月十五日、上巳节、四月八日、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八月一 日、十月一日、腊八节、腊、除夕;佛教节日主要有窟上燃灯道人、行像浴佛、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这里的节日风俗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如除夕驱的节日风俗,驱傩的队仗不仅有官办的都督府队、州队和县队,还有民间的巷坊傩队、佛教傩队和教傩队;驱傩词则是“出自群众之作”的“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的综合体”,分属于汉文化、印度文化和粟特文明的钟馗白泽、怪禽异兽、五道大神、泰山府君、安城大祆、三危圣者等形象,共生于驱傩“队仗”之中。还有二月八日的“踏悉磨遮”,学者姜伯勤先生考证,“踏”即“踏舞”,“悉磨遮”即“苏摩遮”,是一种具有波斯源头的乐舞,二月八日“踏悉磨遮”的活动与焉耆同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