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白牦牛
天祝白野牦牛是中国肉毛兼用型牦牛(Bos mutus)地方品种,也是中国甘肃省的特产畜种之一,天祝白牦牛的主要产区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内的西大滩、抓喜秀龙滩、永丰滩镇和阿沿沟草原等。天祝白牦牛全身白毛,皮肤为粉红色,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体型结构紧凑,前躯发育良好。四肢较短,骨骼粗而结实。
天祝白牦牛富含营养成分,且肉质鲜嫩,食之有野味,适口性强,是深受消费者青眯的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并且其骨可提取骨髓,可加工高级补品。天祝白牦牛毛具有纯白、柔软有弹性、强度大、光泽好等优点,是独特的轻纺工业原料,可制作大衣、牛绒衫、套装等产品,牛尾可制作假发、胡须、拂尘、缨穗等,牛皮可加工成高档皮鞋、皮手套、皮衣等,牛骨经粉碎、漂白后,可压模雕刻加工成各种工艺品。此外,白野牦牛是稀有珍贵的牦牛地方类群,具有白色外形,可作为景观牛种。
县在很早以前就有饲牧白牦牛,但因灾荒、疫病等原因,白牦牛数量急剧下降。直至1950年,天祝县政府开始积极开展白牦牛的选育。1981年后,天祝白牦牛选育领导小组成立,确定了“肉毛兼用”的选育方向,同时建立了育种实验场和选育区。1999年,中国农业部批准“天祝白牦牛资源场建设项目”。2000年,天祝白牦牛被中国农业部列为全国78个重点保护品种之一,享有草原“白珍珠”和“雪牡丹”之美称。2008年7月,天祝白牦牛主产区被中国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天祝白牦牛保护区”。2012年8月3日,中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天祝白牦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培育历史
中原地区明清时期,天祝藏、蒙等民族放牧马、牛、羊兼养猪,其中以产白牦牛、岔口驿马而闻名,清代地理学家张澍在其著作《凉州府志备考物产卷一》中记载“白牛食雪山肥草,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合旃檀”。
据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藏族老牧民说,百年以前,中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县人、畜稀少、牧草丰盛,青海省牧民游牧到天祝一带安家,当时饲牧的野牦牛中就有白色个体。由于白牦牛毛、尾因能染色,可制作古典戏装、圣诞老人的胡须、蝇拂、刀剑缨穗和假发等产品,因此来天祝收购白牦牛的商人较多,促使当地牧民繁育白牦牛。但因灾荒、疫病等原因,白牦牛生产处于繁育上混交乱配、自生自灭和靠天养畜的状态,数量急剧下降。
直至1950年,天祝县政府开始积极开展白牦牛的选育,使白牦牛的数量迅速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1960年,中国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对白牦牛进行了资源普查,发现白牦牛占全县牦牛总数的27.3%。198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天祝白牦牛”。1981年后,天祝白牦牛选育领导小组成立,确定了“肉毛兼用”的选育方向,制定了选育计划和天祝白牦牛评级标准,同时也建立了天祝白牦牛育种实验场和选育区。1998年,该育种实验场被甘肃省畜牧局评为重点种畜禽场。1999年,中国农业部批准“天祝白牦牛资源场建设项目”,新建牛舍1460平方米,建成饲料基地67公顷,新组建核心牛群270头,总头数达770头,年供种牛100头,并扩大了选育及良种推广范围。2000年,天祝白牦牛被中国农业部列为全国78个重点保护品种之一,享有草原“白珍珠”和祁连县“雪牡丹”之美称。2006年,天祝白牦牛被中国农业部列入全国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8年7月,天祝白牦牛主产区被中国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天祝白牦牛保护区”。
形态特征
天祝白牦牛全身白毛,皮肤为粉红色,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体型结构紧凑,前躯发育良好,髻甲隆起,后躯发育差,尻部一般窄而倾斜。四肢较短,骨骼粗而结实,两性形态差异显著。
公牦牛
成年公牦牛体高121厘米,体重264千克。公牦牛头较大而额宽,头心毛多为卷曲状,角粗长,浅黄色。成年公牦牛角向外上方或外后方弯曲伸出,角尖锋利,角轮明显。口和鼻孔大而钝圆,唇薄而灵活,鼻镜小。颈粗,颈垂不发达。髻甲隆起比母牛显著,一般始于最后一个颈椎,延伸至背的中部,背腰相对较低而微凹,背线至十字部隆起。前躯宽,胸部发育良好,成年公牦牛肋骨宽3.5厘米,虽然腰椎比普通牛少1个,但因腰椎间的距离较宽,所以从外部看腰部并不短,腹稍大而不下垂。全身肌肉比母野牦牛发育好,皮肤多为粉红色,大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睾丸较小,被阴囊紧裹。
母牦牛
成年母牦牛体高108厘米,体重190千克。母牦牛头大小适中,额较窄,角细长,成年母牦牛角基围约17厘米,也有无角者。无角牦牛全身被毛长。额部毛密长而往往盖住双眼。四肢粗毛着生至系部。母牦牛口和鼻孔较小,颈薄,髻甲和背线起伏不如公牦牛剧烈,腹较大,一般不下垂。乳房发育差,乳静脉不明显,乳房小而乳头短,乳头平均长度为2.48±0.4厘米。
产地环境
地势
天祝白牦牛产于中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国稀有且珍贵的地方类群,也是甘肃省的特产家畜之一。天祝县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脉东端,地势由西向东北倾斜,南部有终年积雪的马牙雪山,东部为毛毛山,县境内海拔为2040-4874米。
气候
天祝县内的西大滩、抓喜秀龙滩、永丰滩和阿沿沟草原等地为天祝白牦牛的主要产区,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1.3℃,日较差为10.6℃,相对无霜期为77.8-95.8天,年降水量为265-632毫米,气候总特点为寒冷、温度变化剧烈、日照强、雨量充沛、相对湿度高。
植被
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草原面积为39.1万公顷,牧草生长密集,水源丰富,水质较好。天然牧草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牧草为主,各牧草种类中莎草科牧草占16.9-51.6%,禾本科牧草占26.4-29.3%,杂类草占14-45.6%。阴坡草原灌木丛生,主要用以饲牧野牦牛。
生长习性
适应性
天祝白牦牛可适应高海拔地区环境,其被毛虽为开放性被毛,但进入冷季后其粗毛间密生绒毛。天祝白牦牛的被毛是由不同毛纤维类型组成的混型被毛,具有比单类型被毛空气层厚而稳定、保温性强的将点,并且天祝白牦牛皮下组织发达,容易沉积脂肪,在气温远低于体温的冷季环境条件下,可保存体内热量,减少热能或营养物质的消耗。天祝白牦牛背部绒毛丰厚,被毛纤维中有髓毛占的比重大,保温性能好。其腹部毛粗长,无髓毛比例大,吸水性差,能很好地防湿、保温。
食性
天祝白牦牛对各类牧草的采食性好,包括苔草、蒿草、西伯利亚蓼等。冬季牧场的积雪可被天祝白牦牛踏开,其甚至可用颜面撞开厚达8-12厘米的雪层进行采食。对灌木林地、边远高山牧场,天祝白牦牛均能很好利用,其放牧采食速度快。
生长繁殖
生长发育
天祝白野牦牛一般4岁才能达体成熟,初生时公牦牛体重为13千克,母牦牛为11千克。至4岁时,公牦牛净增重208千克,年平均净增重52千克,以1-2岁增重最高,年净增重57-59千克,平均日增重157-162克。母牦牛净增重161千克,年平均净增重40千克,也以1-2岁增重最高,年净增重56-59千克,平均日增重155-160克。
发情
天祝白牦牛有明显而较短的发情季节,发情盛期为8月上旬,相对集中在立秋前后,此时正好是天祝藏族自治县一年中气温最高、降雨最多的时期,也是牧场牧草条件最好的时期。天祝白牦牛发情初期兴奋不安、游走增多、不鸣叫、采食减少、排尿次数增加,白天很少见卧息,发情初期约8-12小时,进入稳定发情期时,母牛停止采食,牤牛或其他母牛爬跨其背时,安静站立,后躯稍倾斜,愿意接受爬跨或交配。发情母野牦牛既向牛群中等级序列高的公牛靠近,也向处于从属地位的公牛和幼公牛靠近,使公牦牛为争取发情母牦牛而发生角斗。
分娩
天祝白牦牛的分娩盛期为4月中旬,在谷雨前后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气温已回升到0℃以上,此时牧草即将萌发,犊牛出生后不久就将进入夏天,可见此分娩季节有益于犊牛成活,从发情配种到分娩总计约255天。天祝白牦牛母牛的妊娠期为255天,比普通牛短约30天,这是其对高山少氧环境的一种适应特性。初次分娩的母牛会在前一天停止采食,而经产母牛则采食如常。分娩开始时,母牛低声吼叫、起卧不宁,常回头望腹,分娩过程多在30-40分钟内完成。天祝白牦牛分娩后护犊行为很强,不让人、畜生等靠近。
产犊
因为天祝白牦牛的犊牛初生重小,很少发生难产。犊牛产出后,母牛会不断舔犊牛,犊牛从出生到第一次站立只需20-30分钟,一旦站立在4-10分钟内就可以找到乳头,吃到初乳。母牛多在产犊后4-8小时内排出胎衣,天祝白牦牛有采食胎衣的习性,而且也未见采食后发生消化不良者。天祝白野牦牛大多两年产一犊,产犊牦牛大多当年不再发情。适宜繁殖的母牛发情率平均为51.46%,即近一半适繁母牦牛不发情。发情率低与牦牛体况有关,特别是当年产犊的带犊母牦牛因为哺乳消耗体力,在发情季节体况较差而不发情。
哺乳
在放牧条件下,天祝白牦牛的母牛泌乳期为105-120天,产奶量为400千克,黄油率为6.82%,其2/3以上的奶用于哺育犊牛。
饲养方式
建设畜舍
修建保温性能好、易于管理、操作简单的棚舍,形成有利于天祝白野牦牛生长所需的小气候环境,保证牦牛可自由活动,以地势平坦、远离村庄、水源和动物诊疗场所、背风、无遮阴物的棚舍为宜。
进舍前准备
天祝白牦牛对环境、饲养人员、饲养管理方式等很敏感,为避免牦牛因应激反应过度而发生绝食现象,在正式进舍前需称重、健胃、驱虫、固定饲管人员并进行人牛熟悉等工作。其中健胃药宜选用酵母片、碳酸氢钠片等,驱虫药一般选用阿苯达唑片和伊维菌素片。正式进舍前还需将垃圾清扫干净,并对所有圈舍、场地、器具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尽量避免用刺激性气味比较重的消毒药品,野牦牛正式进舍前,消毒药品的气味应全部散尽。
育肥管理
育肥方式
天祝白牦牛的育肥,应综合考虑牦牛体质、育肥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育肥的最佳周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20天左右,确保育肥牦牛对生活环境、饲喂方式、饲草饲料充分适应;第二阶段60天左右,此时牦牛已适应育肥生活环境,能自由、正常采食,为主要增重期;第三阶段20-30天左右,可能出现食欲降低情况,应尽量保证前期育肥效果,避免体重下降。
饲喂方式
天祝白牦牛的饲草最好就地取材,以天祝藏族自治县常种植的青干草、豌豆、扁豆等为宜,精料宜选用浓缩料、玉米、小麦、燕麦等。精料每天的饲喂量以1.0-1.5千克起步,适应后可添加至4千克左右,分早晚两次饲喂。
疾病防治
天祝白牦牛常患的病有炭疽病病、恶性水肿、气肿、牛出败病、寄生虫病等,防治炭疽病可在每年10月注射无毒炭疽芽孢菌苗;恶性水肿多是外科手术感染造成,可注射梭状芽孢杆菌病多联浓缩菌疫苗防治;牛出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发病范围广,可在每年5-6月注射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防治。
感染天祝白牦牛的内外寄生昆虫多达41种,且多为混合感染。其中内寄生虫的驱治在春、秋两季进行,常内服丙硫苯咪唑、皮下注射伊维菌素等药剂,驱虫后需搜集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外寄生虫驱治在夏季7-8月进行,通常用林丹乳油、螨净等药物洗浴。
种质资源保护
纯种繁育
开展天祝白牦牛纯种繁育,是保护其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选择性能优良、合乎理想的公母野牦牛个体,进行有计划的选配,从而个体间的差异尽可能减少,保持天祝白牦牛的优良特性,增加种群内优良个体的比例。开展天祝白牦牛纯种繁育工作,需在天祝白牦牛主产区建立保种场,并组建白牦牛核心群和选育群。核心群牛从主产区严格选择购入,以后从选育群中选择优秀牛补充;选育群以从主产区内选择的基础母牛群好的农牧民牛群为基础,先由淘汰不符合品种标准的牛,再购入优良公母牦牛。
人工繁殖
开展天祝白牦牛人工授精,不但可以提高优秀种牤牛的利用率和母畜的受胎率,同时还可降低生产成本,预防疾病传播,从而有利于天祝白牦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可在产区内建立天祝白牦牛种公牛站,生产并保存天祝白牦牛冷冻精液,同时开展和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此外,还可探索天祝白牦牛胚胎冷冻技术,适当开展天祝白牦牛胚胎移植,提高白牦牛整体生产性能,进一步扩大天祝白牦牛良种畜群数量。
品种选育
开展天祝白牦牛品种选育,不仅可以使后代继续保持优良的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改善和提高。天祝白牦牛的品种选育,一般可从近交和品系育种两个方面开展。其中近交可增加后代继承相同性状的概率,一般在固定优良性状、淘汰有害性状、保持优良祖先的血统等情况下使用。品系育种可使野牦牛群的有益性状继续保持,并扩大到牛群中去,一般步骤为建立品系、品系结合、防止近交衰退等。
用途
食用营养
天祝白牦牛净肉率为37.94%,肉中水分占66.2%,蛋白质含量为20.20%,脂肪含量为11.87%,灰分含量为0.87%,其肉质鲜嫩,食之有野味,适口性强,营养丰富,是深受消费者青眯的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此外,天祝白牦牛的骨可提取骨髓,由于其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钙、磷等矿物质而被人们所青眯,其牛鞭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可加工高级补品。
工业原料
天祝白牦牛全身被毛纤维分为粗毛、绒毛和两型毛,不同类型毛纤维中,无髓毛占75%以上,这是天祝白牦牛毛的显著特点,也是其贵重品质的主要标志。天祝白牦牛毛纯白,柔软有弹性,绒纤维细、强度大、光泽好、富有弹性,可纺性强,是独特的轻纺工业原料,可制作大衣、牛绒衫、套装等产品,牛尾更是轻软纤细,是制作假发、胡须、拂尘、缨穗等首选佳品。天祝白牦牛皮也是其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其特点为毛长、绒厚、脂肪含量少,浸润后的面积和厚度变化小,有弹性,是加工高档皮鞋、皮手套、皮衣、皮包等的上等原料。此外,天祝白牦牛的牛骨经粉碎、漂白后,可压模雕刻加工成各种工艺品。
观赏景观
天祝藏族自治县白野牦牛是稀有珍贵的牦牛地方类群,由于其白色外形,可作为景观牛种,与天祝秀美的白然风光结合在一起,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慕名考察、观赏者众多,已经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产业发展
饲养状况
截止2015年,天祝白牦牛总数已达4.8万头,占全县牦牛总数的48%,其中保护区内2万多头,占天祝白牦牛总数的50%以上。毛色纯白、遗传性能稳定的纯种天祝白牦牛有0.5万头,占天祝白牦牛总数的11%。天祝县已组建天祝白牦牛核心群20群1000头,选育群60群4000头,扩繁群100群6800头,已初步建立起了三级保种繁育体系。天祝白牦牛仍保持着终年放牧的饲养特点,暖季到夏秋草场放牧抓膘,冷季转入冬春草场。一般只对乳牛及犊牛补饲青干草或放至围栏草场放牧,很少补饲精料,基本属于靠天养畜。
生产体系
2004年,天祝县建立和健全了白牦牛繁育生产体系,这是白牦牛产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措施之一。同时还提出并实施了纯繁区、保育区和生产利用区以及人工授精站的“三区一站"建设发展模式。在保育区,加强白牦牛的选育提高工作,增加白牦牛纯白个体的数量;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开展了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并制定了天祝白牦牛本品种选育方案、天祝白牦牛保种条例等条例,成立了天祝白牦牛资源场等专门的机构。在生产利用区,加大对白牦牛的利用力度,如引入现代奶牛,提高白牦牛的产乳性能等。
产品开发
2004年,天祝藏族自治县加大了白牦牛产品的开发力度,延长了产业链。依靠科技对白牦牛系列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创造名牌产品。天祝县天润旅游开发公司、天易绒毛公司、牧工贸公司等企业已开发和生产一系列白牦牛产品,包括肉产品系列、乳产品系列、毛绒产品系列、白牦牛文化产品系列。2015年,天祝白牦牛精肉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首次填补了甘肃省肉类加工绿色食品认证的空白,产品已被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定为“中国市场放心健康食品信誉保证品牌”,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文化挖掘
白牦牛本身也是一种景观动物,游客对于白牦牛以及白牦牛的放牧等都充满了好奇。发掘和整理白牦牛文化,促进天祝藏族自治县县白牦牛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共同繁荣,这既可增强“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世界白牦牛,唯有天祝有”等宣传标语给人的印象,也可促进天祝县特色旅游业的发展。2015年,天祝县整理和挖掘了《铜牦牛出土记》等相关历史资料,开发以文物青铜牦牛复制品为主的各种工艺品,同时摄制了天祝白牦牛图片资料和宣传画册、标牌等宣传资料,并向游客展示天祝白牦牛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文学作品。
地理标志
2012年8月3日,中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天祝白牦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天祝白牦牛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西大滩镇、华藏寺镇、石门镇、抓喜秀龙镇、打柴沟镇、天堂镇等19个乡镇的176个村。
参考资料
天祝白牦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1-26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22
区域农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12-14